很少人在半夜裡去購物,為什麼一些超市還會選擇 24 小時營業?

用經濟學原理來解答


作為一個在深圳做了5年24小時連鎖便利店督導專員,曾經最多管理26間門店!我來說下行業的規則:
第一:便利超市,體現的是便利二字!要經過嚴格的市場調查和分析確認適合開店後,再用便利的服務,精緻的裝修,顯眼的地理位置,同時比超市高的利潤率來經營!
第二:之所以開24小時,是社會有需求才開24小時,以深圳為例,平時超市都是22點左右關門!可是22點在深圳什麼概念,真正的夜生活才開始,大部分的白領階層這個時候才出來出來娛樂!這個時候對快消品的需求是巨大的,而此時的24小時便利超市完全可以滿足需求!據公司的前台銷售數據:22:00—6:00之間的銷售額佔全部整日營業額的百分之30左右,高的能達到百分之40!
第三:24小時便利超市還有一大利器,送貨上門服務,通過其官網,或者門店電話,購買達到送貨上門的金額就OK!我們公司規定15元以上,送貨的高峰期則在22點以後,平均每日送貨金額佔比當日銷售額的百分之25左右!且送貨上門的一般是課單價比較高的,最多的是類似一箱箱啤酒等,高出平均利潤率的商品…
第四:成本…運行24小時,基本每班2個人,一個月倒一次班,夜班為例,但是成本較低,主要在於人力成本和電費(天熱明顯),由於在店內晚上工作內容簡單,輕鬆!一般是早上的白班搞衛生,日常運營!沒有多加運行成本進去…
第五:有口碑效應和引導消費者購物習慣的作用!反正24小時都在,感覺很踏實,購買次數多了,也和門店熟悉了,加上優質的服務也就基本留住的顧客!記住:24小時超市的輻射人群主要是門店周圍800米左右!回頭客才是消費主力!
最後:24小時便利超市的發展與城市的經濟實力相關,如我們常在香港電影裡面看到7—11一樣,他們已經形成了一種去7—11的習慣!24小時便利超市的普及,就如之前的自選超市一樣,先在城市發展到一定程度,類似7—11先在一線城市布局一樣,生活節奏快的城市起步,然後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而慢慢生根發芽!本文純手工打字,望輕噴…


嘗試著回答一下,如有錯漏,海涵。
2016..4.20第一次更新,
原文中加入評論區知友觀點;
文章最後增添便利店可能的未來走向。

看問題中描述,題主應該指的是那種24小時的便利店。全天營業的便利店在西安分布相當廣泛,幾乎走幾步就能遇到一家,但在武漢就不怎麼常見(如今便利店已經進入武漢市,市場爭奪白熱化,至於哪一家能夠成為市場領導者,需要消費者用毛爺爺投票啦哈哈)。便利店的擴張,在經濟學層面並沒有太大的紅利,而在市場營銷方面卻獨樹一幟。

下面從幾個方面簡單說一下:

1. 消費者夜間購買商品的需求不可小覷。

我觀察過,24小時便利店大多分布在酒店、夜店、KTV、購物街和大型寫字樓附近,這些地段在前半夜能夠保證一定的客流量,並帶來可觀的銷售額。即使到了後半夜,也不乏前來購物的顧客,比如晚上入住酒店買日化用品的客人,夜店玩到嗨出來買煙的小年輕,包夜場唱歌過來買水果夾帶進KTV的好基友還有苦於加班的上班族下樓吃個夜宵,關東煮什麼的不能更棒。當然便利店也會根據客流量來安排具體的運營時間長度( @南海 ),「我住魔都的時候樓下的便利店就因為生意不好不在通宵經營。但世博期間又開始通宵了,世博一結束又恢復21點關門」。
綜上所述,消費者晚間購物是一種剛需,在大多數商店打烊之後,便利店是這部分消費者唯一的選擇,因此採用24小時營業的策略,必將給便利店帶來銷售額的提升。

2. 從成本上說,24小時營業並無法有效降低運營成本。

便利店的成本包括店面租金、水電費用和人力成本。其中,無論營業時長如何變化,店面租金都是按月支付的開支,並不會因選擇24小時營業產生波動。但水電成本確實是會有所上升,晚上通宵點亮的燈箱,店內的照明、空調和通風都是耗電大戶。同樣,24小時不打烊的店面,多採用2班倒的制度,人力成本幾乎直接翻倍。綜上,24小時營業在成本控制上並沒有明顯的優勢。
那麼,為什麼24小時的店面越來越多呢?
因為他們並不是以短期內盈利最大化為目標,而是旨在培養消費者的購買習慣,把通宵點亮的燈箱作為企業的金字招牌,使顧客一旦晚間有需求就自動與企業品牌聯結起來。消費者的品牌聯想一旦形成,長期的現金流便會得到保障。類似於之前的打車軟體大戰,為了未來的利益短期內燒錢也要燒個痛。

3. 24小時營業有利於店面的物流配送。

大多數便利店都是選擇在晚間完成新品的上架、補充以及過期品的換新,那麼問題來了。
如果店面0點打烊,你是選擇在0點之前還是0點之後進行貨品的上架呢?0點前,勢必會影響正常的晚間營業;0點後,勢必要留下一個人值班,原因如 @托馬斯維德 所言,「人力成本不會翻倍,就算晚上不營業,也要就一個人看夜的,目的是為了防止有人偷東西」。與其留下一個人值班,倒不如留下2個人繼續保持營業,凌晨客人並不是那麼多,完全可以在空閑時間完成貨品的補充和更新。晚班把該做的做了,又可以帶來一定的營業額,何樂而不為呢?

4. 政府可能會對夜間運營的便利店進行補貼。(來自 @龍龍 )

上海很多24小時便利店 夜晚的營業可能是拿政府補貼的, 並不曾有盈利(比如很多居民區的便利店)
有沒有發現這些便利店開得全市遍布? 因為是出於安全的考慮 ,一方面他們一般都可以視作是報警點; 另一方面 ,在深夜無人的地段有個亮燈所在, 可以減少一些案件的發生頻率,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總結一下,24小時營業模式雖然可以降低單位營業時間的平均租金水平,並帶來一定程度的營業額的增長,但隨之而來的水電、人力成本的增長,會弱化店面盈利的增幅甚至將店面拖進虧損的泥沼。24小時便利店的經營模式之所以存在並有不斷擴大的趨勢,是因為24小時不打烊可以滿足消費者夜間購物的剛需,能夠帶來很好的顧客價值,並把方便人們生活作為企業的價值目標進行宣傳,目的是樹立企業在消費者心中的品牌形象,建立有效的品牌聯想,在更長的時間跨度上實現銷售利潤最大化。

補充部分1:
Q1. 便利店可能的未來發展走向?
Ans:最近有在研究著名便利店連鎖的711的發展過程,總體來看對大城市的便利店持續看好,對小縣城及鄉鎮的便利店持悲觀態度。原因如下:
大城市高昂租金逼迫大型超市進入地下,大型超市物品種類多,從瓜子啤酒礦泉水、桂圓蓮子八寶粥到冰箱空調微波爐一應俱全。但大也有大的壞處,試想零散性消費者為了買一點夜宵,穿過如飲料區,又走過了電器區,最終找到了零食「好多魚」,接下來就是排隊結賬。如果是你,買一點零食花費那麼多的時間,你說虐不虐?虐不虐?你就是虐不虐?虐,虐死了!所以,大型超市適合家庭一周一次的大規模採購,朋友聚會前的前期購物,不適合零散顧客。

所以,至少在食品、飲料類的貨品上,大型超市在未來幾年勢必會淪為便利店的貨源倉儲,而便利店這種「短矛」式銷售單元後面可以承擔起更大的需求,比如與快遞點整合作為小區居民的寄送點和收件點,再比如與乾洗店合作居民只需在便利店送取衣物即可,或者整合文印服務可以進行遠程列印便利店取文件。總之,便利店是一個貼近群眾的小小據點,至於發展潛力有多大,就看你的想像力有多麼寬廣了。


《牛奶可樂經濟學》,或許可以提供一個解釋該問題的角度:

有三個例子:

婦女願意忍受高跟鞋帶來的不適感,超市願意24小時營業,二者都是追求個體利益以至於會對整體利益造成損害的例子。穿高跟鞋的婦女更容易吸引他人注意,可是所有 婦女都穿上高跟鞋後,她們之間的相對高度也就恢復了原貌。如果婦女們能集體決定穿平底鞋,估計所有人都會放棄高跟鞋。可是一旦有人私穿高跟鞋來獲取優勢, 這一約定就會被打破。

超市通宵營業的成本要高過利潤,可是由於一家商店延長了營業時間,它就能吸引很多顧客固定到那裡購物。別的超市不能坐視自己的顧客被拐跑,也延長營業時間,結果就是每家商店都通宵營業。

高速公路北行車道上發生了車禍,卻使南行車道也堵了車,這是因為南行車道的司機為了滿足觀看對面車禍現場的好奇心而減速慢行。對每個司機來說,這樣做的收益(滿足好奇)大於成本(為瞟上兩眼而慢行),但總體上,卻可能會耽誤大家幾小時的時間。

1.為了方便,而不是必要而存在。

塑造便利形象。便利店本來賣的就是方便快捷,靠把你養懶獲得收益。如果你有急事找他(比如半夜要抽煙),便利店關門會喪失顧客的信任,所以即便是三倍工資的過年時段,店也得開著。

管理難度。有些「作業」硬要安到白天也可以,辦法都是人想的。但是同時有太多人上班,員工會偷懶,而且人閑會閑出事情的。

2. 能攤薄成本

人力成本的平攤。

收貨人力成本。當前都市白天不允許箱型物流車進市,所以配送大部分都在半夜。所以最好也得有個人收貨清點、上架。(當然也有公司在21點以後收貨,但是這個時段效率比較低,無論是物流效率還是收貨效率.營業高峰時段收貨這種行為就太2了)

清潔維護人力成本。清潔維護一般都在半夜。比如擦地板/洗咖啡機/洗包子機/洗關東煮機/整理倉庫等,這種怕有人打擾的工作,最好都是半夜沒人做(星巴克打烊時間也有一個小時在做)。

房租成本的平攤。便利店因為都在都市裡。房租很貴,關了多可惜,多賺一毛是一毛。店不大,電費也不貴。24小時的店鋪的地理位置一般都很好,最高的成本應該是租金,租金不按白天夜間區分,全天開業成本主要增加了人力和電費等,而且這時的人力可用於店面整理、收貨、打掃衛生。所以從效益來說也比較合適。

3.價格因此會比一般超市貴不少,來彌補成本。

成熟的24小時便利店不止於提供食物商品,還有隨時可以供應的便當或者冷熱飲料,這點「全家」和「羅森」更突出,此外更重要在於提供各項代辦服務,比如交水電費比如代買演唱會門票比如預約場館進入名單等等其他各種服務,這些在24小時便利店始祖日本已經非常完善。現在的社會結構有大量的夜場,會有人來消費。KTV附近的店,一夜大概能賣4000塊左右。而且大部分是高單價的煙酒,很好賺。

人民群眾半夜也有事要買東西。就我個人的經驗,一般生活圈辦公圈(上海),一夜也基本有個500~1000左右。

4.品牌需求。

24小時銷售營業塑造了隨時提供服務的形象,顧客隨時產生消費需求都可以得到滿足。成本增加並不大,一個或者兩個人的工資,以及電費,有夜裡需要做的工作。其實這樣算下來,成本增加並不大。帶來的好處是,當人們有應急需求的時候,第一想 起來的就是 7/11,我以前就經常到 7/11買東西吃,偶爾會看看其他商品,知道那裡有什麼,然後就會去買。影響來源於細節。


這個問題我有話說。

同事老王開了一家7*24小時的便利店,雇了小弟小妹三班倒的賺錢。

我恨詫異,問他:為啥要24小時營業?晚上有生意嗎?

他很得意,答到:2/3的營業額都來自0:00-8:00。

我想:怎麼可能?

……

長假某一天,到老王家串門。到了晚上,他說,店裡小弟請假,他要值夜班。我說一起去看看。

發現便利店在一家娛樂城旁邊。

我陪老王從20點坐到1點多。

一開始顧客不多。周圍的居民、過路的情侶,買瓶飲料、買包零食啥的。

到了22點之後,漸漸熱鬧起來。有人來了,是隔壁保安,打招呼:王老闆親自來了……買了一堆食品飲料;又有人來了,是隔壁部長,打招呼:王老闆也在呀……買了一堆食品飲料;又有人來了,是隔壁工作人員,穿著很清涼,打招呼:王老闆這個多少錢呀……買了一堆零食飲料。

從此,我的同事,西裝革履正兒八經和我們嚴肅滴討論著ITIL雲計算大數據的五百強企業的IT經理王先生,在我心中的形象,變成了穿著短褲背心笑眯眯的與小姐們打著招呼盤算著買了幾包零食賺了多少錢什麼好買下次什麼貨要多進一點的王老闆。

幾個月之後,強力掃黃。

王老闆抱怨,隔壁工作人員全部放長假,收入下降一半。

又過了幾個月,問他,說營業收入恢復正常。

題主提問中的: 「很少人在半夜去購物」,這個源自自己生活經驗的判斷,和我一開始的想法一樣,是錯誤的。

一定要牢記:自己是少數派;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人,過著和自己完全不同的生活。

就是這樣。


外行人來揣測下:
因為夜間開店的多餘成本低於夜間收益時,24小時就是可行的策略。

多餘成本包括而不限於:
1、人力(夜間值班,由於客流小,可能比白天低)。
2、水電
3、可能存在的,包括隱性成本在內的可變成本。

(店面和庫存成本固定不變)

由此得來的額外收益包括而不限於:
1、夜間銷售收入(取決於城市人口和地段)
2、長期運營帶來的品牌附加價值
3、長期運營培養的用戶習慣,進而帶來的品牌依賴
4、當24小時成為標配時,先入者為主了,就抬高了運營門檻


有次半夜室友暈倒,打了120弄到醫院,治療醒過來,忙碌完發現都餓到不行,於是我承擔著餵飽室友餵飽自己的重任去買食物。凌晨4點半,路上幾乎沒行人,一個不算瘦弱但精疲力盡的姑涼,你能想到一出醫院門就看到斜對面燈火通明7—11的驚喜么,四年過去了,我依然清晰的記得那種感覺,溫暖!


這是文明的標誌


誰說半夜很少會有人去買東西?樓主一定是不喜歡喝酒的人,夏天我和我同學經常喝到2、3點,每次打電話叫超市送貨(煙、酒、瓜子、小吃什麼的),基本很久才能打進去,一直佔線,晚上買東西的人很多呢,尤其是夏天還有過年那段時間,喝通宵的人都有的,感覺小區門口商店晚上比白天生意好多了


想以入門經濟學一句話來回答這個問題:有需求就有市場


Consumer tastes
1.有關消費者偏好.
譬如上海的全家跟可的等便利店,在浦西遍地開花.他們貨品價格普遍要比其他超市貴20%,但好在他們全天營業,那多出的20%價格類似於機會成本.譬如說你在深夜心血來潮想喝香蕉牛奶而普通超市都已關門歇業,就近的便利店有賣但價格要貴出20%,我想多半你會乖乖多掏那20%因為如果你不買,就得等上數個小時直到超市開門.便利店的存在就是以「便利」做為商品的附加價值.而當地的市場特性也決定了這類便利店會長盛不衰(譬如都市人夜生活比較豐富,很多夜貓子)
2.有關消費者習慣的培養
就像教小孩認字一樣,當培養出特定的消費者習慣後,消費者會依照習慣購物.比如當你在某一家便利店嘗到了夜間購物的甜頭後,以後你會認準這家店.
First Mover Advantage
一般便利店都會成雙成對出現(就像麥當勞跟KFC一樣).最先在某一地區開張的便利店會利用First Mover Advantage切入當地市場.緊隨其後的競爭者也有他們的Second Mover Advantage.由於便利店產業不同於高新技術產業,准入門檻低,模式複製性強,而margin profit又低,一般是在2%-3%,相互競爭的結果導致誰都不願意把市場份額拱手相讓,更何況一間便利店的運營較普通規模超市的運營來說要容易很多(物流、人工、水電等),24小時營業也就不足為奇了.營業時間越久,對消費者的輻射就越強.

曾經觀察過上海的全家,基本上在浦西屬於密集分布,走10分鐘就能碰到一家,估計這麼做也有物流配送方面的考慮.

有點啰嗦,希望能幫到你.
BTW,下次作業得自己做啊.


題主讓用經濟型原理解釋

簡單說就是24小時是有盈利的,如果虧損就不會出現24小小時店了(當然也可能是在盈利的過程中)

損益=總邊際貢獻-固定成本。

(此圖是價格上升與銷售數量交叉後的損益,時間同理)邊際貢獻:銷售收入減去變動成本後的餘額


本來超市也可以利用夜間補貨的,而且超市營業十六小時和二十四小時,人力成本差距不大,但對客戶價值就不一樣了。
在工廠實習過,思考過排班問題,工種之間有差異,有些工種是長白班即可,有些要N班,N-1運轉,N正常情況默認是4。這樣每班八小時還可以實現雙休,就是周累計40小時。
對大超市來說,生鮮進貨是凌晨,日雜進貨是白天,不同工種不同節奏,可以通過計劃優化到最佳成本,同時兼顧員工休息,很容易,都不需要計算機。


半夜顧客數量少,但需求還是有的,而且購買選擇少,對商家來說競爭是減少的。
比如像我們這裡婦幼保健院門口有個24小時便利店,平均每天半夜成人姨媽巾就可以賣出幾十包,還有各種巧克力啊,純凈水,蜂蜜,紅糖!我有次半夜估算了下,保守一個晚上2000的營業額是有的!一個月就是6萬,一年72萬營業額!光靠夜間的營業,基本一家店的成本就回來了!白天賺的都是凈利潤了!何樂而不開?


利潤大於成本。


《牛奶可樂經濟學》探討過這個問題
第四章

為什麼許多超市(小鎮上的也不例外) 24 小時營業?
伊薩卡是紐約以北一座只有 3 萬人口的小鎮,有 5 家通宵管業的雜貨店。要是購物者凌晨4 點去買東西,幾乎每家店裡都只有臨時店員在值班。通宵營業的成本並不大,可也沒小到微不足道的地步。
比方說,通宵營業的供暖、空調和照明費用,顯然比晚上 12 點關、早展 6 點開的商店要高。對於晚間輪班的收銀員、存貨管理員和保安,商店都要支付獎勵性薪資給他們。既然這些成本肯定比凌晨銷售中創造的額外利潤要高,為什麼這些商店還是堅持通宵營業呢?
影響顧客到哪家雜貨店去買東西的因素包括:價格、商品種類、商店位里和營業時長。大多數顧客會選中最符合自己要求的商店,而後大多數時間都到該店去買東西。一旦你熟悉了一家店的布置,幹嘛還要到另一家店費時費力地找東西呢?所以,商店有著強烈的動機要成為盡量多顧客的第一選擇。
每家店庫存商品的價格和種類大同小異,而一旦哪家店的上述因素稍有不同,就可能成為一部分購物者選中該店的決定性因素。人們大概不會定期到一家不順路的商店買東西,但在一個人人都有私家車的小鎮上,位置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素。現在,讓我們假設所有超市都在晚上 11 點關門,次日早晨 7 點開門。如果一家店把營業時間延長到半夜 12 點,它就能成為營業時間最長的店。即便那些偶爾才會在晚上 12 點買東西的顧客,也會因此選中這家店作為自己固定買東西的地方,萬一真的哪天需要在半夜買東西,找東西就很方使了。雖說超市在晚上 12 點吸引到的顧客並不多,但由於它管業時間長,所以能吸引到更多顧客固定到此購物。
竟爭性超市肯定不會坐視自己的顧客被拐跑,它們必然會延長營業時間。可這時,其他店鋪又會把關門時間延長到凌晨 l 點,坐收漁利。倘若維持商店多營業一個小時的成本並不太大,那麼惟一可能出現的結果,就是大多數商店通宵營業。顯然,伊薩卡的情況正是如此。
既然伊薩卡大多數超市都通宵營業,新顧客選中哪家店,就和它們的營業時間沒什麼關係了。超市繼續在其他方面竟爭。比方說,一家店的熟食很有名,另一家店的進口商品選擇範圍大。但沒有哪一家店會回到夜裡關門的老路上。
在伊薩卡,雜貨店並非隨時都通宵營業;而且,有一部分類似規模的城鎮,並沒有通宵營業的雜貨店。所以,雖說上述競爭趨勢貌似能夠時伊薩卡雜貨店通宵營業的原因做出解釋,但很明顯,它並未解釋這一現象的時間選擇或地域擴散情況。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誰告訴你晚上買的人少的?像南寧這種三線城市來說,這種店正常晚上銷售額佔全天的至少一半,甚至以上,身為一個曾經的店長默默路過


作為一個經常上夜班1而且半夜才能下班的人,我想說的是不管為什麼你們24小時營業,我謝謝你們!因為每當我下班,肚子空空的時候,還有商店沒有關門,可以讓我買到便宜又好吃的小零食和夜宵。沒事兒的時候一群一起下班的吃貨還會一起去某家店裡買吃的。看完我的描述,相信你會明白了吧:24小時營業是為了我們這些人服務的,這也是一種無聲的營銷,有那家商店的燈亮著,我就知道下班不會再餓肚子。


選住處,一定要附近有日夜不打烊的便利店,原因很簡單,對於單身獨居女青年,那是24小時的無聲守候,踏實安心。


培養用戶行為習慣。
也許你因為偶爾一次深夜裡去了某24店,白天你也會再去呢。


試想一下 當你半夜在外面遊盪 發現周圍一圈的店面都關門了 沒地方可以去的時候 可是那一家24h營業的店卻燈火通明 是不是給人一種親切感和歸屬感呢( ̄▽ ̄)就像是多晚都有人等你回家一樣 這種感覺很棒啊


推薦閱讀:

香港的經濟出了哪些問題?
經濟學研究者如何評價金刻羽的學術水平?
蘇聯早期犧牲農業發展重工業是正確的選擇嗎?
為什麼先富不願帶後富?

TAG:經濟學 | 微觀經濟學 | 經濟學常識 | 《經濟學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