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失敗的大型工程項目?
參見 世界上有哪些失敗的大型科研項目? - X 是種怎樣的體驗 裡面有很多答案寫的工程項目,覺得值得單開一個問題。
相關問題:世界上有哪些令人嘆為觀止的工程項目? - 歷史
美國波士頓的 Central Artery/Tunnel Project (中央幹道/隧道工程),民間俗稱 Big Dig,從這個優雅的別稱也能看出它工程量有多大,當然它也名副其實,是美國建造費用最高的高速公路工程(雖然只有5公里的海底隧道和十來公里的高架橋)。
(Big Dig前後對比,圖片引自Wiki百科)
這個工程倒也不算是徹底的失敗——畢竟勉強完工投入運營了—— 但它的預算規劃,成本控制,工期控制,QA等方面幾乎到處都是敗筆。
首先,Big Dig 項目上馬的目標是要解決波士頓Downtown擁堵的交通狀況。在建造Big Dig之前,波士頓中心城區的主幹道早已擁堵不堪,麻省交通部門甚至預計,如果不採取行動,那麼在2010年,93號公路上的交通堵塞最多將會達到16個小時。。當然不排除是有關部門通過危言聳聽來申請工程經費,但我在波士頓的導遊說在建造Big Dig之前實打實地堵過長達5小時。。(不堵車的話大概可以從波士頓開車到紐約了) 於是Big Dig計劃在1982年正式啟動。
在一個城市的繁華中心城區做這樣的大的工程,其復(shao)雜(qian)程度可想而知,1982年最初的工程預算就高達28億美元,僅憑波士頓所在的麻省財政是難以負擔的,於是就想到了去抱聯邦政府的大腿,請國會的大爺們撥錢。經過長達5年的遊說,國會終於在1987年(5年後)通過了撥款法案,但隨後被裡根總統因為費用太高否決。。當然以包工頭為主的利益集團沒有放棄遊說,國會又於1991年推翻了總統的否決,為該工程撥款7億美元(剩下的自己籌)。作為對比,同時期開始建設的羅斯福號尼米茲級航母大約是20億美元。
在經過了長達近10年的扯皮後,Big Dig終於開工。而此時因為通貨膨脹等因素,工程最初的28億預算已經遠遠不夠了。但已經有這麼多錢砸進去了,總不能爛尾吧,不然還不被納稅人罵死啊,咬著牙也要把工程造完啊。。
此時,距離Big Dig最初預定的完工日期1998年年底,大概還有7年。7年時間打造一個5公里的隧道和十幾公里的高架橋,在見得多了的我國人民看來已經綽綽有餘了。
然而剛剛開工,當局掐指一算,覺得7年恐怕也不夠,把完工日期推遲到了2001年(10年)。
幹了兩年以後,發現還是趕不上進度,再把完工日期推遲到了2004年年初(13年)。
一年之後,發現到2004年年初也搞不定,又推到2004年年底。
之後的套路你們應該都熟悉了。
直接告訴你們結果吧:這個工程竣工的日期是2006年,和包工頭們簽約的工期是到2007年。此時距離這個項目正式啟動的1982年已經過了24年,建造期15年,超過了最初計劃工期7年的兩倍。
怎麼說呢,三峽工程從正式籌備到完工也就是20年。。
當年在開工時候苦盼 Big Dig 來減少自己通勤時間的波士頓人民,那時候應該差不多都快退休了。。
當然,工程超期不是唯一的問題,由此帶來的預算超支才是最大的問題。原因很簡單啊,時間拖得越久,需要給工人發的工資越多,而且原料物價漲得也越多。所以原計劃"只要"28億美元的Big Dig最後一共花了143億美元。。。即便除去通貨膨脹因素,該工程預算仍然超支兩倍。此項工程的貸款,估計要償還到2038年。。
我當時在波士頓的導遊調侃說:Somebody did the math wrong.
然而這個工程的噩夢還沒有結束。
因為波士頓人民發現那條海底隧道它。。漏水。。人稱 「Thousands of leaks」
換了你,你敢在漏水的海底隧道里開車么?
於是不停地修修補補。(也是要錢的呀!)
禍不單行,2006年的一天,一塊重達24噸的水泥混凝土板突然無故墜落,砸中了路上行駛的一輛車,導致一人死亡。
於是繼續修修補補。。
Big Dig 就這樣在坎坷中伴隨著波士頓人民崎嶇前行。它雖然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交通(據稱減少了62%的通勤時間),但也成了波士頓這個城市繞不過去的一個黑點。
所以現在你跟一個稍微年長的波士頓人提起 Big Dig,十有八九他們會給你做一個掩面嘆息的表情。
Oh well
-----------------
再重申一遍我沒有覺得Big Dig是一個完全失敗的工程,更沒有否認這個工程的意義,只是就其中幾個方面進行評價,請勿曲解
爛尾的世界島。
【迪拜世界島】
「世界島」(The World Islands )位於迪拜沿岸,由300座大小不同的島嶼組成一幅世界地圖的圖案,其工程規模之大堪稱「世界第八大奇蹟」。
【世界島規劃圖】
【爛尾的世界島】
迪拜世界島位於阿拉伯塔及拉西德港之間,距離海岸4.1公里,鄰近棕櫚島。所有島嶼都按其「地理位置」命名,如「愛爾蘭島」、「泰國島」和「上海島」等,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人造群島。
【世界島與棕櫚島】
按照開發計劃,島上打造了豪華酒店和奢享別墅,受2008年爆發的世界金融危機影響,世界群島建設項目債務纏身,不得不中途擱淺,其官方網站上的最後一條消息更新於2008年。
目前這幅人造「海上世界地圖」正在下沉,面臨被淹的危險,各島之間的航道也漸漸淤積。除了被迪拜留作炫耀的「格陵蘭島」之外,大多數其他島上的工程都已經由於開發商的債務危機而停工。
註:圖片來自網路。
韓國三豐百貨店
紀錄片《重返危機現場》詳細描述了該商場從出現裂痕到整體垮塌的全過程,當時看完非常震撼,每一個細節、任何一處疏忽都有可能造成不可想像的後果。共造成502人死亡,937人受傷,是韓國歷史上在和平時期傷亡最嚴重的一起事故,也是世界上建築自行倒塌的傷亡極其重大事故之一。韓國政府在事後對全國的建築進行嚴格檢查,結果需要重建的佔七份之一,需要大規模維修的佔五份之四,只有2%確定為安全,不需要維修。
事件描述:
1995年4月,5樓的天花板開始出現裂痕。
6月29日清晨,三豐百貨店設施經理來到他的辦公室,他的桌子上有一張守夜的保安留下的字條,內容大致是在昨夜守夜的保安發現樓頂忽然出現了裂縫,但是店長卻認為該裂縫是兩年前不當移動樓頂的冷氣機所致,因此並未理會。
6月29日上午,頂樓的裂痕數量急劇變大,同時頂層的「春園餐廳」向設施經理報告了地板上出現了大裂縫,編號為5E的柱子開裂,餐廳暫停經營。在此期間,李鐏(三豐集團會長)和其他管理層對此的唯一對策就是將頂樓的貨物和商鋪移至地下室。不久後三豐百貨里的人發現樓體發生震動,管理層認為是冷氣機震動所致,因此關閉了頂層並關閉了冷氣機,但為時已晚。土木工程專家也被邀請前來檢查建築結構。在簡單的檢查過後,得出的結論是,整棟建築有垮塌的危險。但是,管理層卻沒有下達關閉百貨大樓或進行疏散的命令,而原因僅僅是因為當天的客流量非常大,管理層不想損失潛在的巨大收益。
下午4時許,三豐百貨大樓樓頂傳來「轟」的一聲巨響,但在地下室的人們和管理層對此毫不知情,而此時由於冷氣機長期以來對5E號柱子施加壓力和傳導震動,使得5樓的地板、天花板和5E號柱子開裂,4樓、5樓的天花板開始慢慢下陷。
下午5時,4樓的天花板下陷愈發嚴重,百貨大樓工作人員因此封閉了這一樓層。大約5點50分,樓上又傳來一聲更大的巨響並伴隨著「噼哩啪啦」的斷裂聲,大樓開始劇烈搖晃,工作人員拉響了警報,並開始疏散顧客。6點05分左右,5E號柱子在5樓天花板的連接點再也支撐不住了,它終於崩潰了,樓頂開始垮塌,上面的樓板連同冷氣機掉在了超載的第5層的地板上。而起支撐作用的承重柱,由於為自動扶梯騰出空間早已變得不堪重負,此時也開始一個接一個倒了下去,樓板一層一層地掉落,致使整棟建築有一大半幾乎在瞬間就全部垮塌,填滿了4層的地下室,韓國曾經的標誌性建築在20秒內夷為平地。
共有502人在此次事故中遇難,另有937人受傷,財產損失高達2700億韓元(約合2.16億美元)。
事故原因:
改變用途 解僱承包商
曾是首爾地標的三豐百貨店,由三豐集團興建,位於今日首爾副都心的黃金地段、今日的韓國會計學院大廈旁。1987年,集團開始在這片位於瑞草區,原本用作垃圾掩埋場的開闊地上建設百貨大樓。按照最初的設計,大樓將被建設成一棟4層的辦公樓,但是三豐集團會長李鐏卻在建設工程中,將其重新設計成一棟百貨大樓。這一改動,導致了很多承重柱被取消,以騰出空間來安裝自動扶梯。原先的建築承包商,拒絕按照新的設計繼續施工。李鐏因此解僱了他們,並讓自己的建築公司進行施工。
增加樓層 移動冷氣機
不久,第5層樓面又被添加到了這棟建築物上,原計劃將其作為滑冰場,但中途改變了用途,取而代之的是八家韓朝美食店。由於韓國人有吃飯時席地而坐的習慣,這些餐館的混凝土地面下添加了一層加熱設備,這極大的增加了承重結構的負擔。此外,整幢大樓的空調設備(水冷式冷氣機)現在都被安裝在了樓頂之上。3台大型冷氣機共重29公噸,加上冷氣機注滿水時,總重量更高達87公噸,達設計標準的承重負荷4倍之多。
讓情況變得更糟的是,在1993年,由於周圍居民對冷氣機噪音的抱怨,大樓後部所有的冷氣機都被移到了前部。這一移動本應使用起重機,但結果是所有的設備都是直接在樓頂上利用滑輪被推拽到位的,使整個樓頂結構大受損傷,冷氣機所及之處充斥著裂痕,再加上冷氣機運作時產生的震動使冷氣機附近的5E號柱子和樓頂的連接點出現裂痕,支柱不能發揮其作用。
偷工減料 裝錯鋼筋
在之後的調查中,調查人員發現,根據建築物的安全標準計算結果,三豐百貨大樓的柱子直徑應該是80cm,而實際測量卻發現其縮減到了60cm,中間的鋼筋也從16條減少到8條。在4樓用於強化混凝土樓板的鋼筋也裝錯了位置,本應與地面相差5cm,而實際測量發現其與地面相差了10cm之多,這相當於把樓板厚度變薄了,也導致了樓板與柱子之間的強度減少了20%。這兩個變化,雖不能直接導致大樓倒塌,但為倒塌鋪下了一條捷徑。
紀錄片鏈接:紀錄片《重返危機現場:三豐百貨坍塌事故》
該系列中也有一集是介紹樓上提到的「新加坡新世界酒店倒塌事件」的
後續調查:
外界最初認為事故的原因是由於大樓鬆軟的地基。但是隨著調查的深入,很快人們便發現事故發生是由於李鐏和其建築公司對設計的隨意改動。後來對廢墟的調查顯示,混凝土本身並沒有問題,但支柱的直徑卻比原來的要小。
調查也揭示了首爾市的地區官員在也涉嫌在三豐方面改動建築的過程中接受賄賂。結果,許多官員,包括前瑞草區行政官被控玩忽職守而遭起訴並被判入獄。 1995年12月27日,韓國首爾地方法院根據《特定犯罪加重處罰法》及業務過失致死罪的罪名判處李鐏有期徒刑10年6個月,其子李漢祥被判有期徒刑7年。
有關當局繼續對三豐集團作進一步的調查時,揭發了三豐更多涉及貪污及詐騙等的罪行,結果總共有21人被判有罪,其中12人是市政府官員。
原址現在已建成為另一座商廈雄山大廈
台灣有一個很著名的失敗工程叫做龍門核能發電站, 為台灣第四座核能發電站,故簡稱「核四」。
與很多回答不同的是,「核四」並非爛尾工程,如今已經興建完畢,並通過安檢,目前為封存狀態。
介紹一下「核四」興建的背景。由於台灣島缺乏化石能源,自上世紀台灣經濟崛起後,島內對電力需求與日俱增,但能源卻嚴重依賴進口,這導致電力供應不穩定,且電價相對高昂。
台灣當局為了解決這一困境,開始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包括核能。
1980年5月,台灣提出興建「核四」 ,選址在台北縣(現為新北市),位置如圖所示。在花費了31億新台幣後,由於鄉民和反核團體的反對,行政院於1985年指示暫緩工程修建。
1986年,蘇聯發生切爾諾比利事故,世界震驚,島內反核聲浪不斷 ,於是核四再次被勒令暫緩興建,並凍結了尚未使用的79億新台幣預算。
1992年,台灣立法院通過解凍核四預算案,核四開始後續規劃興建,但遭到了強烈的民意反彈。 1994年5月,貢寮鄉自行舉行公投, 投票率58.3%,結果為96%以上的鄉民不同意核四開工。
1998年5月24日,台灣立法院通過決議:
立刻廢止所有核能電廠之興建計劃,刻正進行之建廠工程應即停工善後,並停止動支任何相關預算且繳回國庫
行政院隨即提出覆議案,但未獲得通過。
2000年,台灣政黨輪替,長期反核的民進黨上台,一貫主張反核陳水扁指示「核四再評估 。但在2001年,在泛濫勢力的反彈下,台灣司法院大法官裁定立法院之前的決議違憲。
後在巨額違約金和台灣島內用電緊張的壓力下, 行政院宣布核四工程復工。
此時核四已經停工多年,由於復工需要重新招標、原物料大漲等因素下,多次追加預算以及延後完工時間,最後總預算高達3300億新台幣。
2011年發生福島核災,台灣社會開始關注核四問題,2013年2月,行政院長江宜樺宣布,核四是否續建由公投決定,但後續在政治角力下並沒有進行。
即使經過多次安檢,確保龍門電廠已可以正常運轉,但民眾反對聲音依然強大。
2014年4月,行政院長為化解民眾疑慮,宣布核四封存,即在安檢完成後,不放置燃料棒、不運轉,日後啟用核四,必須經公投決定。
經過後續的封存作業,核四廠於2015年7月1日開始進入為期3年的封存狀態。
核四真的是命途多舛, 其自興建以來,20餘年爭議不斷,幾乎每年台灣民眾都會舉行反核遊行。
2015年3月14日,台灣一年一度的反核遊行再次上演,遊行隊伍中甚至出現了「用愛發電」等標語。
但台灣島內用電禁止現象仍然難以解決,尤其是企業用電。這使得一些企業的生產出現了困境,例如台灣的代表支柱企業台積電。
知情人士透露,10年內台積電因應先進技術投資計劃用電量需求大增,目前台積電全省各廠用電約110萬千瓦、佔台電供電3.7%,相當核電廠一部機組,10年內新增用電需求210萬千瓦、用電成長85%,相較石化、鋼鐵等高耗能產業更緊張且關切國內供電情形。
台積電在這樣的嚴峻環境下,甚至於提出了自建發電廠的方案。但台灣當局都無法推動下去的事情,豈是台積電一家企業能搞定的。環保團體的抗議,使得自建發電廠的計劃很快泡湯。
於是台積電最後只能用腳投票,選擇去南京建設自己的12英寸晶圓廠,規劃月產能為2萬片的12英寸晶圓,預計在2018年的下半年正式投產16nm製程,將在2019年達到預定的產能。
【Tips】現已開啟微信公眾號:科研學徒(kystudent),歡迎大家關注,會不定期分享一些趣事雜談和科研路上的心得體會。歡迎大家與我交流。
南京閱江樓。
(以上圖片來自網路)
建閱江樓的初衷,始於600多年前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
閱江樓整體成「L」型,主翼面北,次翼面西,兩翼均可觀賞長江風光。主樓在兩翼的犄角處,外四內三,共計七層,總高度為51米,總建築面積5000多平方米。內部布局圍繞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兩代帝王的政治主張展開。並且還有中國最大的雄獅與中國最大的漢白玉刻。
1374年(洪武七年)春,朱元璋在獅子山建一樓閣,親自命名為閱江樓,並以閱江樓為題,在閱江樓沒建好的時候命令在朝的文臣職事們各寫一篇《閱江樓記》。留傳至今的有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翰林大學士宋濂的《閱江樓記》和朱元璋親自撰寫的《閱江樓記》和《又閱江樓記》等三篇文章。為了建設閱江樓,還動用了服刑的囚犯,在獅子山頂修建了建樓用的地基。最後,閱江樓在2001年正式完工。
啊咧~
1374年開建,2001年完工?
沒錯!這就是閱江樓之最——全世界爛尾時間最長的建築!實際上朱元璋建好地基以後就停工了,所以前後建了627年!!爛尾時間跨越了大部分的明朝,整個清朝,整個民國,外加共和國一段時間。
之前你們說的那些爛尾工程和它比?似乎略小了那麼一點。
玩過文明5 (civ 5)的童鞋們可能對普羅拉(Prora)有印象。感覺很切題啊!:)
遊戲里是這樣子的:
這樣子的
當時這個似乎是文明5奇蹟裡面唯一一個沒有聽說過的,所以特意去研究了下,事實是這樣。。。
遠看
長達4.5公里的海濱度假村,從外灘到靜安寺啊!是三峽大壩的兩倍!沿著海灘排開,多麼有氣勢啊。。。感覺和自由女神像凱旋門比毫不遜色。
近看
世界上最長的爛尾樓工程+廢墟。。。
Prora普洛拉介紹
以下內容參考自wiki
普洛拉在德國波羅的海沿岸的呂根島上,建於1936-1939年的「第三帝國」期間。由希特勒納粹政權的KDF(「快樂就是力量」)組織興建,原本計劃用途是超級度假村/城,長達4.5公里,10000間面向大海的房間(世界上最多房間的酒店),可以讓20000名德國工人享受度假的樂趣。計劃里還包括了醫院,遊樂場,影劇院,游輪港等等。
這個設計獲得了1937年巴黎世界博覽會的大獎。
這個工程1936年開工,9000名工人參與了建造。但由於1939年戰爭的爆發,普洛拉的建造也隨之停止了,工人們也轉移了,工程也爛尾了。。。
後來該廢墟部分被用作過難民營,博物館,青年旅社等。最近一部分被出售給開發商用於建造公寓和酒店, 只拍了220萬歐。。。
公寓/酒店效果圖
ps. 還有一部以此為背景的同名獲獎短片電影。。。
最新消息,整個項目預計2022年完工!部分公寓樓也已經完工可以入住。。。95%以上的公寓也賣完了(據說售價260-500W 人民幣不等,每平米大概2萬多。。。) 酒店我居然也在網上找到可以預定了。。。
**************廣告分割線~~~歡迎參加我的Live :D **************
知乎 Live - 全新的實時問答
-----------------------
已開啟值乎,歡迎交流~~ ^_^
值乎 - 說點兒有用的
*********廣告分割線~~~歡迎參加我的Live :D *****
知乎 Live - 全新的實時問答
****
南京陽山碑,大明超級工程。朱棣為紀念朱元璋而設計了這塊史無前例的紀念碑,如果能竣工,在《文明》遊戲中必然算世界級奇蹟。可惜十五世紀的工程能力不足以完成它,鑿到一半,工程主持者發現了問題——就算造好也運不走,運到地方也立不起來,立起來也得陷入地下,只好扔在採石場原址不管。
先看預計做碑頭的材料,表情似乎很不爽呢:
側面看:
碑身更驚人:
碑體下面已經鑿空,準備支撐起來再鑿斷運走。注意下面遊客高度和石碑厚度的對比
最後看碑座。鑿的比較粗略,顯然是發現碑身運不走之後果斷放棄了:
如果陽山碑真的完成,碑座將重1.6萬噸,碑身近1萬噸,碑頭也有6000噸,合計3萬多噸。相比之下,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是1958年建成的,連同地基還不到1萬噸。而且絕大多數重量集中在地基和平台,碑身本身是個幾百噸的空筒,由許多石塊拼合,其中最大的石頭94噸。就這不到一百噸的石頭,修建時還從東北調運大型設備參與搬運安裝,前後兩個月才從青島運到天安門。由此可見,明成祖朱棣的3萬噸紀念碑計劃簡直就是外星工程。
(西方方尖碑都是在沿海地帶用船筏運輸,絕不會有人瘋狂到想陸路搬運1.6萬噸的整塊貨物。那等於把萬噸輪舉起來扛著走,就是現在也沒有可靠的技術搬它。搬運中如果不慎滑倒,可以把任何人造物體二維化。)
1.7萬噸散貨船剪影,這麼大的東西吊起來,首先要考慮會不會自己折斷……
補充1:@懷一 同學在評論中指出,朱棣的本意是造一個明朝版戰術二向箔……233。可惜人類到現在還是沒有能力操作這麼先進的武器。
補充2: @混得過去 同學指出,應該介紹一下這個碑的現實替代品神功聖德碑。即最終豎立在明孝陵的那塊碑:
這東西當然也不輕,高約9米,連同下面的烏龜大概有80噸。但和三萬噸的原設計相比……還是太可憐了一點。
相關回答:
中國當代有哪些足以彪炳史冊、讓後人嘆為觀止的偉大發明或工程? - 馬前卒的回答
如何不吹牛地形容北京有多大? - 馬前卒的回答
如果集合全世界的力量,造一座山,這座山能造多高? - 馬前卒的回答地基的不均勻沉降導致了許多成功的失敗工程
比薩斜塔Torre pendente di Pisa
它可以稱得上是最成功的失敗工程了。
有些人認為比薩斜塔的傾斜是因為重心偏移。
其實其傾斜的主要原因就是土體的不均勻沉降。
比薩斜塔修築時間為14世紀,當時的土力學還未發展成型。人們對建築物的地基的判斷認知不足導致了比薩斜塔的傾斜。
題外話:相比我國古代建築,如趙州橋的沉降量。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還是厲害,特別是對場地的判斷。
然而中國也有著名的斜塔
位於蘇州的虎丘塔。
上述地基不均勻沉降的原因主要是當地基土層分布不均勻時,土質差別較大時,則往往在不同土層的交接處或同一土層厚薄不一處出現較明顯的不均勻沉降,沉降曲線為微凸形,造成牆體開裂,並向土質較軟或土層較厚的方向傾斜。
類似的案例如
墨西哥城
當地表層為人工填土與砂夾卵石硬殼層,厚度5m;其下為超高壓縮性淤泥,天然孔隙比高達7,天然含水量高達150%~600%,為世界罕見的軟弱土,層厚達25m。因此,這座藝術宮嚴重下沉,沉降量竟高達4m。臨近的公路下沉2m,公路路面至藝術宮門前高差達2m。(百度資料)
為什麼說他們成功呢?
如果當時的工程師有足夠的地質知識,對場地的勘查足夠的話也許就沒有這些著名的景點了。
答案是:依照規範,扒了重建。
希特勒引以為豪的「大手筆」,綿延4.5公里,囊括10000套海景房,可同時容納2萬人的豪華度假中心,現在卻成了有史以來最大的爛尾樓。
1936年,德國入侵波蘭的三年前,希特勒下令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旅遊度假村——位於呂根島上的普洛拉(Prora)。Prora共有八棟連成一排的超大型建築,總體超過了一萬間房間,能夠同時容納兩萬人住宿、就餐和聚會。
Prora總長4.5公里,放眼望去,整個建築群迎面而立,氣勢非凡;一棟棟大樓,沿海鋪開,整齊劃一,不禁令人為其宏偉壯觀之規模而驚嘆。同時Prora 也因其出色的整體規劃設計,在1937年贏得當時巴黎世博會的大獎。
希特勒要求這個度假中心,能同時容納2萬人住宿。因此設計師按照小城市的水準來規劃Prora,在裡面有中心醫院、發電廠、學校,還有火車站、超市等等,其中最壯觀的要數遊樂館,足足有7個足球場的面積,可容納2萬人同時聚會,配套設施還有郵局、飯店、影院等。每天早晨,度假中心廣播將準時播放納粹音樂。2000個工作人員為度假者服務。
然而隨著二戰的爆發,施工中的 Prora 便被迫擱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爛尾工程之一。轉眼間80年過去,儘管一直被海邊異常潮濕的空氣侵蝕,Prora 整體建築的外立面仍然保存完好,使得今天的我們得以窺見其宏偉的風貌。
但從各方面來看,Prora一旦建成, 將會是世界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築之一。
其實當地政府早就看到了Prora的潛在價值,一直想將度假中心拍賣給私人經營,還委託過專業的拍賣網站進行全球拍賣,包括周圍的沙灘、林地和幾座建築物,但一直也都沒有什麼效果。
直到2013年,一家名為Metropole Marketing的德國房地產公司,向德國政府買下了整個的Prora開發權,這樣Prora才被重新翻修和規劃。
新度假村包括了五星級酒店、溫泉SPA和豪華海灘公寓等。整個改建計劃預計於2022年底驗收,但第一部分建好的海灘公寓,已經在2016年夏季開始出售了。
在度假村的另一側(靠近內陸的一側),則是完整的配套設施,包括了水療中心、游泳池、超市、咖啡廳,以及大面積的戶外花園。
雖然當年最初的內部設計過於刻板,但如今經過改造之後,內部增設了陽台、衛生間,還打通了一部分上下層公寓,變成了複式小樓。不過這樣的海景公寓售價不菲,一套的價格達到了 40 萬-72.5 萬美元不等。
頂層的建築則採取了玻璃材質的大面積天窗,透光性好,更重要的是,所有公寓都面朝大海,可以欣賞到波羅的海的美麗風光。
而更多的普通公寓售價就較為親民了,不過戶型相對來講也小了不少,其室內是溫馨的現代主義家裝風格。
Prora 在世界歷史中有它獨特的地位,如今被重新改造,煥發光彩,希望建成後它能給人們的帶來美好的記憶。
--------免費設計---分割線--------
- 領取家裝免費設計,設計不花一分錢;
- 10000套家裝案例,秒變居家達人;
- 15種巧妙方法,讓你家再大20㎡。
戳這裡:家居設計 | 名額領取
謝邀,世界基本每年都會有一些大型工程發生事故的,而事故的原因也多種多樣,天災加人禍都有,下面列舉一些著名且大型的工程事故吧(按年份由近及遠排列)。
1. 美國斯卡吉特河大橋垮塌事件(I-5 Skagit River Bridge collapse)
- 事故時間:2013.5.23
- 事故地點:美國華盛頓州
- 傷亡人數:13人死亡,145人受傷
- 事故的發生及原因:
位於美國華盛頓州的斯卡吉特河大橋,垮塌發生於當地時間2013年5月23號下午7點許,出事橋樑位於美國5號州際公路在華盛頓州境內的路段,橫跨斯卡吉特河,事發地處於華盛頓州最大城市西雅圖和加拿大西南部最大城市溫哥華之間的中間位置。
垮塌由一輛從加拿大方向來的載著特大號貨物的拖車引起,當時它正駛往溫哥華,超重的車身直接劇烈搖晃著橋身的支撐,間接搖晃著最北跨橋頂鋼結構體系的受壓上弦桿。從路面到拱開梁之間的垂直凈高是4.45m,所有載著特大號貨物的貨車只允許在凈高5.2m的凈高內行駛。這輛貨車卻行駛在了最外道,當時有一輛中型貨車和一輛寶馬汽車在內道和它並駕齊驅。這輛貨車載著4.8m高的貨物,垮塌發生後,拖車上貨物存在清晰可見的凹陷上角和剮蹭的痕迹。一輛導向車曾被雇來確保車輛能夠安全通行,導向車也從未警示過貨物可能無法通過斯卡吉特河大橋,也並沒告誡司機應該使用內車道。
斯卡吉特河大橋最近被評估為是運營狀況良好且安全的,即使它已經歷時58年之久,它在結構設計上並不存在缺陷。這座橋被認為功能上已經淘汰了,在此次事件中,橋樑未能滿足現行設計規範對公路橋樑凈寬和凈高的要求。這座橋並未進行加固或者重建,而是完好無損的保存了下來。
- 事故照片:
- 工程背景:
斯卡吉特河大橋橫跨於美國華盛頓州的芒特弗農與柏林頓之間,位於西雅圖北部的約96公里處。它是西雅圖、溫哥華和不列顛哥倫比亞(加拿大)三地之間一條運輸主幹線。在垮塌之前,每天要通過71000輛左右的機動車。
橋修建於1955年,在州際高速公路系統開始的前一年。橋有四車道,每個方向各兩車道。斯卡吉特河大橋總共有四跨,每跨長約49m。每跨用三角形鋼樑製造,採用了貫通桁架結構設計方法,其中巷道位於左右桁架和上下桁架之間的開放通道中。由於橋頂上弦桿的原因,橋上是禁止通行高於上弦桿的機動車。相鄰的橋跨作用於一個橋墩上從而組成一個連續的橋體,實際上這四跨是各自獨立的。
References
- Becky Monk. What caused the Skagit River bridge to collapse? Puget Sound Business Journal, May 24, 2013.
- Bridge collapse: Oversize-load permits easy to get online
- Couple who narrowly escaped I-5 bridge collapse tell incredible story
2. 孟加拉國薩瓦區大樓倒塌事件(2013 Savar building collapse)
- 事故時間:2013.4.24
- 事故地點:孟加拉國達卡市薩瓦鄉
- 傷亡人數:1100+人死亡,2500+人受傷
- 事故的發生及原因:
這棟樓發生倒塌事故的直接原因有以下四點:
- 未經許可擅自建在一個池塘上,
- 未經許可擅自把商業建築當做工業建築來使用,
- 未經許可擅自加高三層,
- 擅自使用不符合國家標準的建築材料(由於發電機產生與樓體的共鳴振動,加劇了樓層的過載效應)。
事故原因之一是工人沒有足夠的權利來拒絕在不安全的環境下工作,官方相應的建築安全評估程序並不公開透明,以及工人組織在評估程序中的混亂和不作為。
綜上所述,災難發生的原因可以歸結為薩瓦市政府監管的失職和腐敗。有些人把薩瓦市政府稱做「一個無賴的暴徒」。
- 事故照片:
- 工程背景:
薩瓦區大樓歸屬於Sohel Rana,據稱他是當地Jubo聯盟的領導成員,是正處於執政地位的人民聯盟政黨的青年羽翼。這棟樓被分割成了很多獨立的工廠作坊,一些商鋪,一個銀行,僱傭了大概5000人左右,他在頂部擅自加蓋了四層樓並用於工業生產。
References
- Matalan supplier among manufacturers in Bangladesh building collapse
- AP (Farid Hossain and Julhas Alam): Bangladesh Official: Disaster not really serious, (3 May 2013); Dhaka Tribune: Nexus of politics, corruption doomed Rana Plaza; The house of cards: the Savar building collapse 26 April 2013
- New York Times (Yardley Jim): Bangladesh arrests Engineer who warned of dangers (2 May 2013); he was arrested for helping the owner to add illegally three floors. AP (Farid Hossain and Julhas Alam): Bangladesh Official: Disaster not really serious, (3 May 2013)
- Pietra Rivoli: Viewpoint on Bangladesh Disaster: it』s not all about the West. 2 May 2013
3. 新加坡新世界酒店倒塌事件(Collapse of the Hotel New World)
- 事故時間:1986.3.15
- 事故地點:新加坡
- 傷亡人數:33人死亡
- 事故的發生及原因:
1986年3月14日星期五晚上7點,設計平面圖編號為26號的柱子突然開裂,修補後正常使用。
1986年3月14日星期五晚上9點15分,設計平面圖編號為32號的柱子突然開裂,牆體前面的鏡子一角碎裂,並未引起注意。
1986年3月15日星期六上午10點10分,地下停車場碎石下落,設計平面圖編號為30號的柱子突然開裂,工人完成修補。牆上出現大量裂縫和裂紋,並迅速蔓延。
1986年3月15日星期六上午11點26分,大樓失控搖晃,柱子斷裂,牆體坍塌,不到一分鐘,整棟樓坍塌。
調查組先後進行了爆炸、建築材料質量、地基不穩或受損等事故原因的推測,都一一被否定了。當調查人員翻閱平面圖,檢查製圖員計算的大樓自身重量(靜荷載)時,發現了事故的原因是因為製圖員忽略了大樓自身約6000噸的靜荷載,只考慮了100多噸的動荷載。也就是說,這15年來,微裂縫一直在賓館大樓的混凝土柱子內延伸,許多柱子早已到達承載能力極限值,大樓隨時可能倒塌。
- 事故照片
- 工程背景:
新世界賓館位於新加坡,也被稱作聯誼大廈,完工於1971年。它是一棟6層帶地下車庫,高24m,由36根鋼筋混凝土柱子支撐著的框架混凝土結構。新世界賓館是聯誼大廈的主要承租人,它佔據著大廈頂上四層,而一層是工商銀行在當地的一家分行,二樓是一家名為海神環球夜總會的俱樂部。聯誼大廈曾因為一氧化碳泄露而在1975年8月30號被各大媒體所披露。
References
- "Hotel New World collapse".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7 August 2007. Retrieved 21 October 2007.(Book launch website for: Tommy Koh, ed. (2006).Singapore, the encyclopedia. Editions Didier Millet.ISBN978-981-4155-63-2.)
- E-Book, Singapore: Printed for the Government of Singapore by Singapore National Printers, 1987,OCLC24545169
- "Hotel Collapse Singapore". Seconds from disaster. Season 2. Episode 9. 27 September 2005. 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
4. 提頓壩潰壩事件(Teton Dam collapse)
- 事故時間:1976.6.5
- 事故地點:美國愛達荷州
- 傷亡人數:11人死亡,10億美元左右的經濟損失
- 事故的發生及原因:
在MDT時間1976年6月5日早上7點30分左右,一道泥濘的口子出現了,水裡伴隨著大量的沉積物,但是工程師們都不相信這會導致什麼問題。到了早上9點30左右,壩體下游朝向已經發展為一個滲漏口,這個口子以每立方米0.57~0.85的速度涌水並且堤防表面防護材料開始被沖刷。帶著推土機的工作隊已經被派去堵住漏洞,但是未能成功。本地媒體抵達現場,在11點15分時政府官員命令州長辦公室估計下游居民數。工作人員被迫隻身逃離於作業現場,因為一個比泳池還大的缺口,已經把他們的設備吞沒了,並且仍然在不斷擴大。兩名困於侵蝕路基里的推土機操作工,靠繩索拉到安全地帶。
在MDT時間11點55,壩頂塌陷於水庫中;兩分鐘以後,剩餘壩體的1/3瓦解。壩體中帶有泥沙沉積物的渾水,以超過57000的速度,全部流入了長約10km的提頓河峽谷中,這股洪水直到斯內克河平原才逐漸消散。到了晚上8:00,水庫的蓄水完全流干,儘管2/3的壩體尚在。
事故原因眾說紛紜,有研究表明,潰壩是因為滲透性黃土被大量用於壩體核心和壩肩流紋岩的裂隙中,從而導致水滲入壩體周圍,並通過填土滲滿壩體。這些可滲透黃土被發現是產生漏洞的主要原因,這些缺陷的組合,導致水滲過堤壩並使壩體內部侵蝕,產生管涌破壞,並最終導致潰壩。
- 事故照片
圖中左邊那條位於黑色基岩邊上的,有一條深褐色的帶子(箭頭標出),這是泄露的最早期。而圈中兩台D-9推土機正試圖填補壩體漏洞。
圖中箭頭可看出,D-9推土機的作用似乎並不大,下游的泥漿明顯比第一幅圖大了很多,而下游用於排水的建築物也正被泥漿吞沒(紅圈標出)。
圖中可看出壩體已經破壞(紅圈),泥漿正迅速朝壩體表面湧入。
壩體已完全破壞(紅圈)。
- 工程背景:
提頓壩是位於美國愛達荷州提頓河上的一座土石壩,它由美國墾務局建造,是八個被授予建造大壩的聯邦機構之一,它坐落於愛達荷州東部,菲蒙市和麥迪遜市之間。提頓壩長940m,寬520m,高93m,總蓄水量355550000,正常水位1620m。最初被用於控制斯內克河平原的春季徑流以及在夏季提供更加穩定的水源供應,因為這片區域曾經於1961年發生嚴重乾旱,而在1962年洪災緊隨其後。
References
- The Teton Dam: rhyolite foundation + loess core = disaster
- Perrow, Charles. Normal Accidents.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4. ISBN 0=465-05144-8 pp.233-238
- The National Map: Small Scale
這樣的工程實例,歷史上有很多很多的,就暫時寫四個吧。在查找相關資料時,看見的各種問題工程事例所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都是觸目驚心的,在為遇難者默哀的同時,也警示著每一位結構工程師和建築行業相關從業者肩上的責任重於泰山。
看了一下,大家寫的基本都是近現代的大型工程,我來一個宋朝的吧。
宋仁宗時期的黃河迴流工程。
先說修黃河這事。治理黃河在宋朝那會是個持續性工作,年年抓,代代抓,常抓不懈。通常這麼抓的工程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怎麼都抓不好。黃河的河水裡夾雜了太多泥沙,流著流著河道就淤塞了,淤塞到一定程度就得改道,改一次道就把方圓幾千里淹個生活不能自理。
仁宗以前對黃河的處理方案是能治就治,實在治不了就拖一拖等上兩年再治。反正大不了決堤的地方咱們不要了,再找別的地方開荒種田去。結果慶曆八年,黃河大決口,直接從澶州的商胡埽衝出來一路狂奔,奔到大名府,然後北上出海了(出海口在天津附近)。
這次改道是黃河歷史上八次大改道之一,一下子把仁宗君臣都嚇毛了。
為什麼?因為黃河除了是一條重要的河流以外,它還是防禦遼國騎兵最重要的一條天然防線啊!現在你一下子改道改到天津,那離遼國的南京(北京市)還有多遠?你這還防禦個毛線啊!
而且這麼一改道,宋朝辛辛苦苦修了好多年的塘泊工事也被衝垮了,加上河北地區大面積受災,這是要動搖國本啊!
所以仁宗馬上派人,一方面賑災徵兵,一方面找人做工程論證,看看有沒有辦法把改道的黃河再改回來。
賑災徵兵這事,比較好理解。宋朝的禁軍里有相當大一部分是從災民里招募而來的,每當什麼地方有天災人禍發生的時候,朝廷就會在災民里挑年輕力壯的招到禁軍里。這樣剩下那些老弱病殘們即使活不下去想造反,也沒什麼戰鬥力了。這也是為什麼禁軍規模越來越大、戰鬥力卻越來越弱的主要原因之一。慶曆八年的時候,宋朝總人口為一千零七十多萬戶,差不多相當於五六千萬人,而軍隊總數為一百二十五萬九千人。——相當於今天中國有三千多萬的解放軍。
而工程論證卻不太順利。黃河改道,本身就是因為舊的河道已經淤塞,不得不順著地勢向北蜿蜒而去。你想強行把黃河再給改回來,這得多大的工作量?以宋朝的產生力,根本就不現實啊!
然而仁宗君臣從慶曆八年商量這事一直商量到至和二年,最後依然決定要改,還提出了兩個方案。
一個方案叫做回河東流,就是說咱們把決堤的口子堵上,把原來的京東河道清一清,讓黃河回來。而另一個叫六塔分水,是在回河東流基礎上提出來的,意思是讓黃河直接迴流難度比較大,但是在附近有條小河叫六塔河,咱們可以把黃河水導到六塔河分流,這樣黃河迴流的壓力就小了很多。
這兩個工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貴!以回河東流方案來說,這個方案至少需要動用宋朝六路一百餘州軍、三十萬民夫——規模直追雍熙北伐。最關鍵的是你投入這麼多人力物力還不一定能保證把活干好,因此有人提出了一個新的方案:咱們能不能折騰,就靜靜的看著黃河北流?
說這話的人是歐陽修,他覺得你們這些非要把改道的黃河再改回來的人是不是有病?慶曆八年決的堤,現在都已經至和二年了,黃河故道早就都堵死了你們還回什麼河啊!再說這兩年天下大旱,真搞大工程你人力物力跟得上么?對了,是不是還有人提出來要引黃河水入六塔河?六塔河是條寬不到五十步的小河,你引黃河水過去六塔河根本就受不了,不是上游決堤就是下游發大水——六塔河下游濱、棣、德、博、齊五個州向來富庶,是河北路主要財政來源,你們是準備把整個河北路都整垮么?
所以歐陽修最後提出的觀點,就是乾脆咱們也別折騰了,黃河想去哪就去哪吧,咱們搞好下游的水利建設,順著他加固河堤就完了。
歐陽修的方案理所當然的被朝廷大佬們丟進了垃圾桶里:照你說的咱們不管它,塘泊工事怎麼辦?遼國打過來怎麼辦?最重要的是,我們的政績怎麼辦?因此在宰相富弼和文彥博的支持下,六塔分流方案最終還是上馬了。
嘉佑元年(1056年),宋朝史上最大的技術災難發生了。當年四月,數十萬民夫集體上陣,開始堵塞商胡決口,同時迫使黃河改道分流進入六塔河。工程開銷之大簡直匪夷所思,續資治通鑒長編大概提到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
初,議塞六塔,河北轉運使周沆獨言:「近計塞商胡,用薪蘇千六百四十五萬,工五百八十三萬,今仲昌計塞六塔,用薪蘇三百萬,工一萬,共是一河,所費財力,不容若是之殊。蓋李仲昌故先為小計,以求興役爾。又今河廣二百餘步,六塔渠才四十餘步,必不能容,且橫隴下流自河徙以來,填淤成高陸,其西隄粗完,東隄或在或亡,前日六塔水微通,分大河之水不十分之三,濱水之民,喪業者已三萬戶。就使如仲昌言全河東注,必橫潰汎濫,齊、博、德、棣、濱五州之民皆為魚□食矣。今自六塔距海千餘里,若果欲壅河使東,宜先治水所過兩隄,使皆高厚,仍備置吏兵,分守其地,多積薪蘇,以防衝決,乃可為也。然其勞費甚大,恐未易可辦,以臣度之,六塔實不可塞。」不從。
結果大幹快上的工程竣工當天就出了事——決堤了!
因為修堤大軍此時還都在大堤上,因此這次決堤造成的損失之大已經超出了人們的想像,無數民夫物資都被沖跑,死者不計其數。而之後的日子裡又一直陰雨不斷,整個河北路幾乎變成一片澤國,更給救災工作增添了許多困難。這次誰也不敢再提回河東流的事了,天要下雨黃河北流,想流你就流吧……
謝邀!
今天介紹世界上最大最失敗的工程,沒有之一。
這是俄羅斯莫斯科的「基督教救世主大教堂」。
它是世界上最高的東正教教堂。
它也是最大的東正教教堂之一。
教堂裡面金碧輝煌,威嚴壯觀。
教堂裡面有價值很高精美的壁畫,藝術性很高。
這是 1812年,俄國經歷拿破崙戰爭後,沙皇亞歷山大為了紀念勝利建築的,目的感謝救世主基督「將俄羅斯從失敗中拯救出來,使她避免蒙羞」。
它從1837年開始建造,主體1860年基本完工,內部豪華的裝飾和壁畫到了1883年完工,前後經歷的44年。
這樣的建築工程能是失敗的么?你別急呀,稍安勿躁,聽我的轉折......
但是就是這樣的大教堂居然被拆掉了!
原因不是違章建築,而是要為一個更巨大的工程讓位置。
這個工程就是本文的重點------蘇維埃宮殿!
「十月革命」以後,推翻了沙皇的統治,蘇聯成立了。
斯大林同志每天推開窗戶看到就看這個教堂,心裡很不爽:憑什麼這個教堂建在市中心,把克里姆林宮遮個嚴嚴實實的?
再說,早就推翻了沙皇的統治,還留著東正教的封建殘餘幹什麼?
於是斯大林腦子一熱,就決定拆掉它,要重新建一個代表蘇聯的建築------蘇維埃宮殿。
再說蘇聯此時已經完成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巨大經濟成就使得斯大林覺得完全可以建立起一個巨大的地標建築。
然後,便開始設計蘇維埃宮殿。設計這個宮殿的時候,一定要體現「高大上」氣概,要超過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建築,埃菲爾鐵塔和自由女神像。
於是在1931年,就把建成才五十年的教堂「咣」的一下炸掉了。
斯大林準備建立當時世界上第一的建築物,不然不足以體現蘇聯的「世界第一」。
蘇維埃宮殿的偉大藍圖就被設計出來了。
1933年,蘇維埃宮殿設計方案正式出爐。
把它設計成世界最高的建築物,連同天台上的列寧像一共高415米,超過美國的帝國大廈高34米。宮殿內內部主要是博物館,用來展示建設成就的,還有舉辦蘇維埃大會的巨大會場。
但是蒼天不幫助斯大林同志,莫斯科河的河水湧入工地,不得不停工。
排水以後,此時蘇聯遭受到了災荒,資金又不到位,建造計劃只能擱淺了。
等到蘇聯經濟好轉起來,但是蘇德戰爭爆發了,建造徹底停了下來。
二戰結束以後,蘇聯百廢待興,要進行戰後重建,斯大林再也不想這個蘇維埃宮殿了。
從此莫斯科城的中心地帶便有了一大片廢墟,裡面擠滿了水,長滿了野草,這裡成了孩子們撒野的地方。
斯大林死後,赫魯曉夫覺得這樣一篇廢墟也太不好看了,便建造一個直徑130多米,深6米多的「莫斯科游泳池」。
蘇維埃宮殿最後就變成了游泳池了。
這倒成了莫斯科人們夏天的避暑好去處了。
1992年,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成立了重建基金,得到了社會大量捐助。最後花了兩億,終於在2000年重新建起了「基督教救世主大教堂」。
雖然外貌形狀和當初差不多,但是復原的建築遠遠沒有當初的精緻華美了,文化和藝術價值也不如以前了。
哎,折騰了一圈,又回到了起點。
蘇維埃宮殿恐怕是當今世界上最失敗的大型工程了,破壞掉了最有歷史價值的東西,但是連個主體框架也沒有出來就不了了之。
它正好見證了蘇聯的歷史。
其實有時候歷史就是這樣殘酷和幽默,當時覺得自己可以左右或改變歷史進程,但是最後僅僅只是一陣浪而已,浪過去了海面依舊。
人類最大的弱點就是總自以為可以改變周圍的環境、趨勢……
圖片來源於煎蛋,原作者@英國那些事
2016年12月更新:
要竣工了,好像不是爛尾樓了。
據英國《鏡報》14日報道,高達105層的柳京飯店日前終於亮起燈光。美國專註於研究朝鮮的新聞網站NK News還發了一段視頻,柳京飯店頂部的幾個樓層中,已經有燈光亮起,飯店很有可能「準備開張營業」。http://news.163.com/16/1216/02/C8CHO9MO000181KN_mobile.html
---原答案---
全球最高的爛尾樓 柳京飯店 朝鮮
2012年1月4日,CNN旗下的旅遊生活網站CNNGO將柳京飯店評為「全球十大最丑建築」第一名。
以上來源:柳京飯店
金字塔型建築,高達三百米。歷時三十多年。最後沒錢蓋了,朝鮮聯絡了很多國外公司也沒辦法繼續修建。留了一個混凝土空殼,裝了玻璃的這一面是可以供遊客照相的。後來有個製作玻璃幕牆的中國公司把這個作為自己的業績……
主戰坦克的研發這種國家重點項目應該算是大型工程項目吧...
美國與聯邦德國聯合研製的MBT-70/Kpz.70(圖片來自百度百科)
1963年8月1日,美國與聯邦德國簽訂了「20世紀70年代主戰坦克研製計劃」協定,研製代號分別為MBT-70(美國)和Kpz.70(聯邦德國)。
MBT-70/Kpz.70項目意在研發一種能夠代替M60和豹一的更為先進強大的主戰坦克,它確實做到了,但因為種種原因沒能量產,僅留下樣車。該型坦克的主要指標有:戰鬥全重50噸,單位功率25馬力/噸,3人乘員組,採用可調節車高和姿態的液氣懸掛。
主炮使用了自M551/M60A2的M162式152mm兩用炮發展而來的XM150型兩用炮,(M162式152mm炮可發射採用全可燃葯筒的M409A1多用途破甲彈和MGM-51A「橡樹棍」反坦克導彈,使用普通炮彈和導彈時最大垂直破甲厚度均達到了500mm)。
該坦克還有一門全自動20mm機關炮作為副武器(法國AMX30主戰坦克也有這種設計),但對於機關炮的型號美德意見並不統一,美國採用的是HSS320型,聯邦德國則使用萊茵金屬公司製造的Mk20DM5型(萊茵金屬的火炮技術世界第一!)
動力上美德也各有一個方案,美方選用的是「大陸」AVRD-1100多燃料風冷發動機,最大功率1474馬力,匹配艾里遜公司的XM1500-2型液力機械式變速箱,德方選用的是最大功率1500馬力的MTU公司MB873Ka型水冷12缸多燃料發動機,配套倫克公司的HSWL354型液力機械變速箱(該型變速箱後經改進在豹2上使用)。極速為69km/h,加速能力三倍於M60。圖為西德Kpz.70正在飆車。
(圖片來自坦克裝甲車輛雜誌社微博連載文章《走近玄學》)
裝甲防護採用了中間留有間隙的複合裝甲,據稱可在800米距離上抵擋105mm炮發射的脫殼穿甲彈。
MBT-70有一套十分先進的火控系統,包括數字式彈道計算機、火炮雙向穩定器、激光測距儀、自動裝彈機、紅外及微光夜瞄裝置、導彈制導裝置等。
綜合來看MBT-70簡直就是高達,大概像T110E3的裝甲+Ru251的機動+FV215b的火控+268工程的炮+查狄倫25t的射速這種感覺。
但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德法歐洲聯合坦克的事故再次重演了,這個項目最終告吹,同樣不是由於性能和可靠性的問題,而是由於兩國軍方意見分歧太大,從動力系統到20mm機關炮雙方都有自己的方案,誰也不願意把這個自己投入巨資的項目變作他人試驗新技術的嫁衣。到了研發後期美德互相扯皮,最終市值8000萬美元的項目膨脹到3個多億仍然沒有結果,不得不以破產告終。
與歐洲聯合坦克計劃破產後一樣,兩國轉而分別研發了自己的第三代主戰坦克,即M1艾布拉姆斯和豹2,豹2所使用的120mm滑膛炮(同樣由萊茵金屬公司研發)就是Kpz.70所採用的主炮。
如果MBT-70/Kpz.70研發成功,美國和西德乃至整個北約(除了法國可能會出於民族自尊心繼續使用自研AMX 30)可能都會裝備這種坦克作為裝甲主力。艾布拉姆斯和豹2的命運就很難說了,也許根本就不會立項,而是被MBT-70/Kpz.70和它的後繼車型所代替。
但是歷史沒有如果,MBT-70/Kpz.70計劃最終失敗了,我只能在此祭奠152神教家族逝去的一員。(圖為西德Kpz.70,來自坦克裝甲車輛雜誌社微博連載文章《走近玄學》)
非專業人士,如有錯誤還請指正。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MBT-70」詞條,「M60A2」詞條,坦克裝甲車輛雜誌社微博連載文章《走近玄學》系列。
過100贊開更高盧雞的AMX 50(? ??_??)?
下面說的這兩個工程,在當時不能叫失敗,但是放到現在來看也不能叫成功。我是純粹寫著寫著寫嗨了……
如果把古人算進去,就要說一個人,這個人可以說(直接或間接的)完全改變了中國三大河流的防洪局面。更為巧合的是這個改變的後果都是經過三百年累積後在同一個時期造成巨變,奠定了現在的長江、淮河、黃河的面貌。這個人是一代名臣張居正。
張居正的一大功績是任用潘季馴治理黃河——雖然最早提拔潘季馴的是高拱,但是真正的治河大權還是萬曆年間張居正給的。潘季馴這個人可以說在黃河古代水利史上可以占上三成篇幅,他提出了「束水沖沙法」和「蓄清刷黃」。束水沖沙法實際上是對的,利用遙堤和大堤之間作為黃河泥沙的沉砂池和蓄洪區,利用滾水壩,減水壩導流歸槽,保證河道主槽的通流能力,堪稱古代天才的工程設想。但是這個蓄清刷黃就不一樣了。因為自宋末黃河奪淮,這個蓄清刷黃是拿淮河水沖黃河水,淮河可是比黃河小得多的。
潘季馴像
潘季馴認為:「清口乃黃淮交會之所,運道必經之處,稍有淺阻,便非利涉。但欲其通利,須令全淮之水盡由此出,則力能敵黃,不能沙墊。偶遇黃水先發,淮水尚微,河沙逆上,不免淺阻。然黃退淮行,深復如故,不為害也。」(《河防險要》)
在這一思想指導下,根據「淮清河濁,淮弱河強」的特點,他一方面主張修歸仁堤阻止黃水南入洪澤湖,築清浦以東至柳浦灣堤防不使黃水南侵;另一方面又主張大築高家堰,蓄全淮之水於洪澤湖內,抬高水位,使淮水全出清口,以敵黃河之強,不使黃水倒灌入湖。潘季馴以為採取這些措施後,「使黃、淮力全,涓滴悉趨于海,則力強且專,下流之積沙自去,海不浚而辟,河不挑而深,所謂固堤即以導河,導河即以浚海也。
洪澤湖和黃河交匯的地方叫做清口——這個不是海派單口相聲也不是淡菜,而是原為泗水入淮之口,元以後為南北運河、淮河、黃河三河交匯的地方。為什麼叫清口,也是顯而易見的。
黃河的泥沙問題不是簡單的水渾不渾的問題,而是一個泥沙輸送能力和徑流不均衡的問題,以明清時候的工程水平,當黃河發大水,同時也是泥沙量最大的時候,通過堤防不使黃水南侵是幾乎不可能的,更何況,還需要保證黃河大堤不往北潰決影響作為漕運命脈的大運河的山東段——所以舍南保北,但是舍南保北的結果就是黃河泥沙入淮河,最後淤積在洪澤湖裡。潘季馴的治黃方略是有效果的——束水沖沙是對的,所以後人也就認為保大運河漕運,蓄清刷黃也應該是對的,所以明清兩代都延續了這個做法,不斷加高高家堰,也就是後來的洪澤湖大堤。
此後三百年,洪澤湖底越淤越高,洪澤湖大堤也越來越高,加上黃河南泛的影響,淮河中下游的水患也越來越嚴重,而「束水沖沙法」和「蓄清刷黃」兩大法寶在黃河下遊河道多年淤積和清末的財政危機面前也不再有效。到1851(咸豐元年),洪澤湖三河口的禮河壩被洪水沖壞,壩下沖跌深潭,此後淮河洪水從決口下三河,穿高郵湖、寶應湖,南入長江。1855年(咸豐五年),黃河再次北遷改道由山東大清河入渤海,但淮河入海故道已淤成一條高出地面的廢黃河,這條地上河將淮河流域分為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河水系,黃淮兩河現在的局面形成。
由於淮河河道下游被洪澤湖大幅提高,原泗水河道也被廢黃河抬高,所以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河水系的水患自清中期起就一直非常嚴重;而洪澤湖大堤以東的里下河地區,則是頭上頂著一盆水,洪澤湖大水,里下河則為魚鱉。淮河、沂沭泗河、里下河三個地區的洪澇災害,新中國花了差不多50年才搞定,完成了主席那句「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說完淮河、黃河,再說長江。
大家都知道長江防洪之險在於荊江,那麼為什麼荊江會那麼險呢。今天的江漢平原,也就是過去的雲夢大澤的一部分,和今天的洞庭湖在地質上是兩個沉降帶,長江、漢江、洞庭湖四水的泥沙在這兩個盆地當中沉積,形成了兩大平原-湖群區。
歷經上千年的開發,到明朝,原先春秋時期的雲夢澤逐漸萎縮變成了現在的江漢平原和江漢湖區,人口逐漸稠密,荊江大堤也逐漸成型。但是長江依然通過荊江大堤上面的采穴、油河、調弦、郝穴(今江陵縣郝穴鎮)及新沖等眾多穴口向江漢平原、洞庭湖湖區分流,北岸經過江漢平原的河道、湖群和漢水匯合後再在武漢一帶重新匯流為幹流,南岸則由洞庭湖經城陵磯匯入幹流。但是到了嘉靖年間,北岸口門全部堵上了,荊江大堤的北岸連成一條。
荊江大堤的北岸在明嘉靖年間連為一線,而對面南下洞庭湖的諸多分支河道都是清末形成的其中的關鍵就是,嘉靖皇帝朱厚熜不是武宗朱厚照之後,而是由於武宗無後被拉來的,甚至搞出了大禮議這麼熱鬧的事情。朱厚熜的父親,也就是睿宗是葬在湖北鍾祥的明顯陵的;而張居正也是湖北江陵人,也就是現在的荊州人,皇帝和內閣首輔都是湖北出來的,自然要照顧鄉里的,祖墳在么,所以對荊江一帶的堤防非常重視,在荊江防洪上一度採取了舍南保北的防洪策略。
公元1530年(嘉靖十八年)堵塞監利新衝口,公元1542年(嘉靖二十一年)堵江陵郝穴,隆慶元年(1567年)冬,荊州知府趙賢組織增修荊江大堤。他在堤防管理中創立堤甲法,沿用至清代。隆慶三年(1570)堤防竣工,張居正讚許「堤工告成,地方百世之利」。隆慶六年(1573),趙賢任湖廣巡撫不久,張居正囑咐「目前諸務,水利為亟」。第二年,張居正得知家鄉水患比往年減輕,荊州府屬大堤安然無恙,甚為欣慰。到萬曆年間北岸穴口幾乎消亡,荊江大堤連成一線;南岸則剩下虎渡河口和調弦渡口向洞庭湖分流,為分流長江洪水,調弦口一度被疏浚。
隨著荊江大堤的加高加固,城陵磯口高度不斷增加,荊江對於洞庭湖的頂托作用開始顯現,洞庭湖湖泊面積開始擴大。洞庭湖湖區水面自末元時期迅速由小到大,明清時期,水面面積繼續增大,但趨勢明顯放緩,後期面積相對平穩,大體都在6000平方千米以內。由於人口密度增加,洞庭湖區的人水矛盾增加,圍墾加劇。隨著荊江大堤不斷加高,荊江洪患也越來越大。而北岸的江漢平原由於地質沉降和沒有泥沙的淤積與逐漸抬高的荊江河床形成的鮮明的對比。
荊江大堤上深陷的萬壽塔——這個塔是明第七代遼王之母毛太妃為嘉靖賀壽修建的(嘉靖她母親那個是搞錯了)
紅色為荊江大堤,於嘉靖年間連為一線到了咸豐年間,老天爺作怪,不光淮河、黃河發洪水,長江也發。1852年(咸豐二年)荊江大水,大堤南潰沖開藕池口,1860年(咸豐十年)的時候長江中游爆發千年一遇洪水,宜昌洪峰流量約為92500立方米每秒,枝城洪峰流量達110000立方米每秒,藕池口被沖成了藕池河,洞庭湖由兩口變三口。這還不算完,1870年(同治九年)長江中游又爆發千年一遇洪水,宜昌流量達105000立方米每秒。「長江南岸大堤在松滋縣被水衝決形成松滋口,洪水直瀉洞庭湖,洪道所及,蕩然無存;北岸大堤在監利決口加之漢江決口,荊北及江漢平原一片汪洋。」
至此今日洞庭湖松滋、藕池、調弦、虎渡四口分流局面形成,汛期長江水量半數流經洞庭湖,洞庭湖被長江帶來的大量泥沙迅速淤積,加上圍墾的影響,洞庭湖面積在短暫擴張之後開始迅速縮小,到建國初年已經萎縮到4350平方公里,而建國後隨著進一步圍墾,萎縮到約2625平方公里。而荊江洪患直到三峽建成才算得上得到解決。
至於為什麼淮河入江、黃河改道、荊江南決都發生在咸豐年間或者稍後一點的年份呢,我說那與全球氣候變化有關,你信么。
1. 加拿大的魁北克大橋。
這座倒霉的橋不僅塌過,還塌了兩次。
『工程師之戒』起源的傳說之一,就是加拿大的工程學院用這座橋殘骸的鋼材製作,在結業時發給畢業生,以警示他們所肩負的重大責任。
這座大橋第一次建造時,由於設計中的失誤低估了dead load以及該計算未被正確核算,導致關鍵結構部件變形。1907年8月19日,在這座橋接近完工時發生垮塌。當日在橋上工作的86名工人中,75人遇難。
在這座橋第二次建造時,1916年9月11日,當橋樑中段被升入其位置時,掉進了聖勞倫斯河,再次造成13名工人遇難。
1919年,這座橋才終於被建好。
2. 美國塔科馬海峽大橋
這座橋特別有名的原因之一大概是它『被風吹垮』的過程正好被攝影師拍了下來,所以在視頻里可以看到它像麵條一樣扭曲搖擺、最終斷裂的全過程。貌似美帝學工程的小夥伴都被帶著看過。
幸運的是,無人在此次事件中喪生。
油管視頻連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zczJXSxnw
各位答主都忽視了真正的TOP 1
人類史上迄今為止因災害造成工程事故而導致死亡人數最多的事件(沒錯,是最多 top 1!!),
1975年駐馬店潰壩事件:(以下均引至百度百科等相關公開資料)
該事件雖起因為惡劣天災,也是世界最大的水庫垮壩慘劇。事件過程:1975年8月,由於超強颱風蓮娜導致的特大暴雨引發淮河上游大洪水,河南省駐馬店地區包括兩座大型水庫在內的數十座水庫漫頂垮壩。石漫灘、田崗水庫垮壩,澧河決口,流域內洪峰齊壓駐馬店全區,老王坡蓄洪區相繼決口。8月8日1時,駐馬店地區板橋水庫漫溢垮壩,六億多立方洪水,五丈多高的洪峰咆哮而下,同期竹溝中型水庫垮壩,薄山水庫漫溢,及58座小型水庫在短短數小時間相繼垮壩潰決。河南省有29個縣市、1100萬人受災,傷亡慘重,1700萬畝農田被淹,其中1100萬畝農田受到毀滅性的災害,倒塌房屋596萬間,沖走耕畜30.23萬頭,豬72萬頭,縱貫中國南北的京廣線被沖毀102公里,中斷行車18天,影響運輸48天,直接經濟損失近百億元,史稱「75.8」大洪水。
死亡人數官方最初公布8.6萬人,後調整到2.5萬人。全國政協委員喬培新、孫越崎、林華、千家駒、王興讓、雷天覺、徐馳和陸欽侃在文章中推測死亡人數高達23萬人!!!!無論哪個數字成立,均超過博帕爾化工廠泄毒和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泄漏死亡人數。
事件評論:由錢正英作序的《中國歷史大洪水》書中記載,河南省有29個縣市、1700萬畝農田被淹,其中1100萬人受災,超過2.6萬人死難。此數字成為後來被沿 用的一個「官方數字」。美國探索頻道製作的「10 top techno-logical catastrophe in the world」專題記錄片中,將此次潰壩事件列於首位,印度博帕爾化工廠泄毒事件和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事件均居於其後。紀錄片指,潰壩造成的直接死 亡,加上後續因缺糧、感染、傳染引起的死亡,人數共計24萬多人。前任水利電力部長的錢正英說:「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受災面積最大、死亡人數最多 大水災,是水利工作最慘痛教訓。」
專題記錄片鏈接見下
世界歷史上人為技術錯誤造成的災害Top10_土豆
-------------------------------------------------------------------------------------------------------
補充說明:
沒想到這個答案引起那麼多的討論,就大家爭論的幾個問題,補充說明一下個人觀點:
1就這件事情來說,政府的善後處理在當時的物質經濟條件下沒有大的問題,平心而論,我國的體制在緊急狀況下上能夠快速調動大量資源,比其他同等國力和經濟水平的國家還是給力很多。以鄰居巴基斯坦為例,1970年波拉颶風襲擊東巴基斯坦,政府在災害面前毫無作為,以致約50-100萬人喪生。也是導致孟加拉國從巴基斯坦獨立的重要因素。
2.就對此事後面的宣傳討論上來說,亦沒有刻意隱瞞,也是中規中矩。近10多20年來,還是有大量的文章討論此事(我大概十幾年前就看專欄文章知道此事),我前面搜集的資料,都是百度百科等國內門戶網站上公開資料。就是我上面附的discovery的紀錄片,也可以公開放映(鏈接為門戶網站,搜狐視頻)。一直到2015年河南省政府召開此事座談會,沒有忘掉此事。當然這種事情也不是什麼很光彩的事,你要求政府天天在門戶首頁上宣傳,也不現實。
3 從技術上來說,到底是天災還是人禍,平心而論,物質損失那麼大是天災,死那麼多人還真是人禍。7天的強降雨,不是發生在瞬間的地震。對壩體的結構與承受沒有任何預判,水壩泄洪沒有任何應急措施。沒有對當地居民有任何預警。當時至少縣裡電報電話都是有的吧?水利管理部門應該說是嚴重的失職和犯罪,所犯錯誤不可原諒。所以discovery把它排為人為技術事故,這個結論也是合情合理的。
-------------------------------------------------------------------------------------------------------------
對照個人的一點記憶:
說到對比定義一下什麼是天災,什麼是人禍。就自己對強降雨洪水的親身體驗,說一下看法吧。:1981年長江洪水(參見百度詞條(1981年長江上游洪水)),也是破紀錄的7天強降雨。此時,我正為一名少年,住在四川盆地腹區,當時直接感覺連續若干天,就是天上往下倒水的過程。後面的人生中迄今為止35年從無經歷如此大雨。與75年洪水應該有一定對照
1981年7月的四川特大洪水,7月9—14日六天暴雨全過程,雨區分布在雅礱江下游、岷江中下游、大渡河下游、青衣江、沱江、嘉陵江、渠江、涪江等地區。暴雨中心超過400毫米的有10個站,分布在沱江上游、涪江中游、嘉陵江中游,範圍達2600平方公里,最大暴雨中心在嘉陵江中游的上寺站,雨量489.6毫米。六天雨量大於300毫米的籠罩面積近2萬平方公里,大於100毫米的籠罩面積達17多平方公里。籠罩面積之廣,居長江上游有實測資料的首位;特別是大暴雨發生在盆地腹部,更為少見。
那時從重慶到成都,包括筆者所在單位,防範措施做的非常嚴密,沿著各條河流,都有嚴格的監控和預警(哪有75年那麼渙散)。甚至做好停課疏散準備。從詞條來看,大雨也造成跨壩,也有近千人死亡。但就這次洪災的規模和覆蓋範圍內,這真就是天災和局部小範圍的災難了,與駐馬店事件不同,不算「技術失誤」。最後真可以宣傳成「共譜一首軍民共同抗洪的讚歌」。當時也有一部老電影《特級警報333》,可以網上搜到,便是以此洪水為背景。
所以不應以天災為借口,事在人為啊!
大家沒有提到過阿布扎比的Masdar城,這是我最近正在研究的case。
2006年的時候,阿布扎比政府提出了關於世界上「首個零碳城市」的計劃,並很快把計劃追加為建設一個」零輻射」,「零碳「,「零浪費」的城市,並將其命名為"Masdar",在阿拉伯語里是「源頭」的意思。
這個城市簡直就是人類夢中的城市形態。首先,該城市所有的能源均來自於可再生能源(太陽能發電一大半,垃圾回收再利用一小半),其次,私家車不許進入城市,整個城市的交通由一個電力運作的類似於地鐵的系統所包攬;所有的建築物都被要求是綠色建築,整個規劃都被要求最大限度地進行能量利用和回收。
Masdar城的設定地點距離阿布扎比都城17公里,預計花費240億美元,設定人口為50000固定人口和40000流動人口。阿布扎比政府,也就是背後的阿聯酋各路豪強,對自己的計劃十分自信,他們組建了一個被稱為「Masdar 集團」的經濟體來運作城市,滿世界放話拉人,最後拉到了包括MIT分校在內的各路人馬的支持。
此外,這個城市還是可再生能源以及氣候變化的學術研究交流中心,N個國際組織的總部所在處。城市中還有十幾個聽起來特別厲害的項目,比如有一個計劃我記得很清楚——「世界上第一個自己生產的能源比自己需要的能源還多的建築」。
自2006年開始,夢幻之城Masdar就開始建設了,業內的人都知道這一城市的成功將會代表著什麼。
.....聽起來好像有點不對。
額,是不太對。
開始建設幾年以後,Masdar城的建設速度突然放慢。先是各種計劃和項目被推遲和撤銷,莫名其妙地出現了撤資的行為,緊接著在聞風聲而動的記者的逼問之下,城市能源的管理者被迫承認他們在從外界進口能源。再往後,經濟危機突然發生了,Masdar集團的領導者們借坡下驢,以經濟危機的名義把原定2016年完成的計劃拖到2030年。
隨著外界對Masdar城的不看好,Masdar城基本被認為是一個失敗的項目,雖然阿聯酋人和那幾個集團的領導還在嘴硬。到了現在,Masdar城的常住人口只有不到100人,離預定的90000人口差了那麼一點距離。一個在沙上建立的城堡就這麼像沙城一樣湮滅了,同時湮滅的還有數以萬記的投資和人們的辛勤工作。
Masdar計劃看起來蠢得要命,他的失敗原因是顯而易見的。
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作為耗散結構,一個城市不可能做到「零碳」,「零輻射」,「零污染」,這世界上也沒有真正的「清潔能源」,能源一定會有耗散的。嚴謹地講,人們談起「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的時候,他們等於是在談「死而復生」「返老還童」,兩者的難度是等價的。Masdar城市的運轉者在城市開始運轉之後試圖通過購買碳債的方式來規避必然耗散的那部分碳,而使用清潔能源來提高循環利用率,這樣也可以算是「零碳」。但是他們很快就失敗了,迫不得已之下他們開始進口能源,這導致了Masdar計劃的信用破產。
另一個存在的問題是,將整個城市建立在可再生能源上是特別大膽,甚至說是魯莽的。可再生能源不穩定,利用率低,初期投入高。在城市規劃期間,Masdar的電力運轉量被設定為200MW,而一個同等大小的傳統型城市被要求的電力運轉量是800MW,而這部分電力如果通過太陽能來發生的話,其價格是傳統能源的5倍。對於這個難題,其發言人在答記者問的時候如此作答:「我們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將能源節省五倍嘛。」
在技術細節方面,太陽能發電同樣出現了很大的問題。存在於沙漠上的太陽能電池板背面會吸收巨量的熱量,導致設備溫度上升至80攝氏度,從而使儀器受損;頻繁的沙暴讓光伏板上覆蓋滿了沙子,如果不每周派人來清理的話,效率直降40%。
那你就花人力慢慢清理吧(微笑)。
但是Masdar計劃應該沒有看上去的那麼蠢,畢竟多少錢和人力物力都打了水漂。
作為一個典型的海灣國家,石油不但是傳統能源,還是經濟來源,還是全民福利,還是這個國家之所以能保持穩定到現在沒有捲入戰火的原因。只是阿聯酋的碳足跡基本排在全球前幾,只要石油儲量耗盡或者價格出現波動,那麼海灣國家馬上就會出現不穩定的苗頭。更糟糕的是,阿聯酋叫「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按照憲法,國家沒有權利動個人所屬的油井氣井的,那些東西都是個人所有,一動要出事的。
隨著頁岩氣和新能源等替代品對於傳統能源的威脅,海灣國家大概也可以認識到自己危如累卵了。作為海灣國家裡有危機意識的一員,阿聯酋在自己的能源計劃書里要求:到了2020年,可再生能源要在本國國內佔比9%。而Masdar計劃,則是和能源計劃書同步出現一個大動作。
所以Masdar計劃實質上是阿聯酋「鋼絲上跳舞」的產物。又想給自己留一條後路,又不能稍微碰一點本國的傳統能源產業,那麼不如不設計政策,去組建一個財團,控制靈活的財團去建一個全新的生態城市吧?在這之中積攢經驗,吸收力量,就算最後計劃失敗了,經驗,人力和投資也會留下一些痕迹,可以促進未來國內可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的。阿聯酋的領導人,應該是這麼想的。
所以看來這不僅僅是一個失敗的大型工程,而是一次計劃通的嘗試。
韓董庄灌區原屬1958年興建的原延封灌溉工程的一部分, 1960年停灌。 1967年重新設計, 1973年復建, 成為獨立灌區。
武嘉灌區興建於1958年, 後因鹽鹼地發展,1961年停止引水。1975年進行了系統改造,1977年復灌。
花園口灌區於1955年興建, 原稱 「花園口引黃淤灌工程」, 以放淤改土為主, 改造沙荒鹽鹼地。 1962年停灌。1964年通過引黃種稻,恢復了灌溉,稻改面積逐年擴大。
楊橋灌區原為花園口淤灌工程的一部分,由於距花園口渠首 較遠, 用水不便,1970年修建楊橋閘, 成為獨立灌區, 並向賈魯河以南沙區擴展。
三義寨灌區原為1958年興建的人民躍進渠大型灌區,當時規劃是引黃蓄灌工程,涉及河南省東部9縣2市,灌溉面積1050萬畝。 由於大引、 大蓄、 大灌, 地下水位上升,次生鹽鹼大面積發生,1962年停灌。1966年後通過引黃種稻恢復了灌溉。
黑崗口灌區於1957年興建,主要是為了開封郊區放淤、工業用水及航運。1958年大引大蓄,造成土地鹽鹼化,1961年停灌。1965年以後, 引黃種稻改土擴大了引黃面積。 已成為開封市郊主要的糧食蔬菜生產基地。
柳園口灌區原屬黑崗口灌區的一部分,由於輸水距離太長等原因, 1967年興建柳園口引黃閘, 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灌區。
河南省水利志上寫滿了吳芝圃先生的黑歷史。當然,當時水利工程建設經驗不足,水利部傅作義部長督辦、蘇聯專家指導的大壩在建成後也發生沉降。當然,我比較有興趣的京廣運河河南段和花園口水利樞紐沒有涉及到。
推薦閱讀:
※建築學學生在校期間如何做一些與專業相關的兼職?
※中央定调城规,不建封闭式小区,主张建筑搭积木式建成,全面推广装配式建筑会对建筑设计行业产生怎样的冲击?
※BIM在國內三邊工程的環境里如何生存?
※小區電梯總有狗尿尿,怎麼解決?
※考過一級建造師是什麼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