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在世界上的地位可以比得過法餐嗎?

從米其林指南上看出,法餐在西方人眼中的地位還是很高的。
因為就連很多英國、美國的獲星餐廳都是法式餐廳。

但與此同時,在微博、貼吧等各類網站上,又經常能看到類似於:
「做了一頓中國餐給宿舍的外國同學吃,他們感慨一輩子都沒吃過這麼好吃的東西」
這樣的描述。

中餐的美味程度、豐富程度以及在世界各國的歡迎程度都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在地位上是否能和法餐媲美?外國人心中,哪種料理更加「高大上」?

=======================================================
補充:本人對外國飲食了解較少,法餐也可換成義大利、西班牙、日本……
等等看起來很高大上的料理種類。

修改:原題側重於中餐法餐在西方世界的地位,相當部分的答案以及評論則側重於中餐法餐本身孰優孰劣。為更好的知識,特在描述中說明。


本題關注了一年,沒敢輕易下手。多數知友中餐方面見識多。而我相反,國內飯店去的少,在法國吃了八年,普通餐館、各種食堂、冷餐會和婚宴自不必說,也曾在十幾家法國人家蹭吃兩三百頓。既然目前多數答案都是說飯店,我就在結尾多補充些其他方面,例如法國傳統家庭飲食文化以及家常菜。

首先,這個題目「比得過法餐么」口氣略帶挑戰和攻擊性,先入為主的給一些答主打了一劑腎上腺素,便容易引發爭吵。題目敘述又比較發散,從米其林、留學生食堂又到西班牙義大利,難免答案會五花八門、百家齊放。梁啟超說過:凡辯論先要把辯論對象的內容確定:先公認甲是什麼乙是什麼,才能說到甲和乙的關係何如。否則一定鬧到「驢頭不對馬嘴」。 比如題干里的「英美兩國米其林餐廳」對比「宿舍的外國同學評價中餐」就是沒定義個甲乙丙丁,自然也難比較出個子丑寅卯來。

這裡我引用下新概念英語第三冊Lesson23開篇的一句話:

People become quite illogical when they try to decide what can be eaten and what cannot be eaten......The sad truth is that most of us have been brought up to eat certain foods and we stick to them all our lives.在討論飲食的時候,人們往往缺乏理性。實際上多數人,生來就只吃某些特地食品,故而畢生隨之。

你從小吃什麼,這個飲食習慣就會伴隨你一輩子,所以諸位才和我一樣偏好中餐。回答這個問題,免不了三方面著手:一是主觀,二是客觀,三是量化。但是主觀會陷入梁啟超式僵局,你吹你的法國米其林,我贊我的留學生廚藝。作為客觀的一種特殊形式:量化的證據往往爭議最少,飲食文化是不是難以量化呢?從數學角度來說,只要定義一個mesure/measure,就能quantify,就如同lebesgue測度可以彌補黎曼積分盲點一樣。取幾個角度建模,答案就可清晰明了:

量化模型一:在人均100rmb以下的消費,中餐和法餐那個飲食質量高?
在中國肯定是中餐,法國或者其他發達國家應該還是中餐吃得好
量化模型二:在法國的中餐館(及銷售總額)相比中國的法餐館 哪個數量高?
還是中餐高,可以詮釋成中餐對法國的滲透比法餐對中國的滲透更成功。
量化模型三:在非中非法的三方國家而言,是中餐館多還是法餐館多?
我不知道客觀答案,但是我主觀判斷還是中餐館多。

那麼以上量化模型都是中餐勝出,可以說明中餐實惠、市場更大、傳播廣泛,甚至可以說明在一定budget之下吃中餐更美味。這不直接說明中餐地位更高,但群眾基礎廣泛、性價比更高。

量化模型四:在其他的第三方中立國,人均消費500軟妹幣以上的餐廳,中餐館多還是法餐館多?

我覺得除了韓國新加坡等鄰國外,都是法餐館多了,尤其是歐美國家。這個比較很能說明問題,表面上中高端餐飲市場法餐勝出,實質是三方國家願意法餐付出更多的錢,更認可法餐的高價值。很多答案提到,中餐確實不乏高端的經典,人民大會堂國宴絕不輸愛麗舍宮晚餐。但是問題在於,墨西哥人、阿聯酋人、烏拉圭人等第三方民族不願意出大價錢體驗我們的燕窩魚翅貴州茅台,但卻願意為法國松露扇貝香檳慷慨解囊。即便在中法雙方國土以內,法國的中餐館很少能上40歐的人均消費,但中國真正的法餐似乎必須在至少40歐以上(注意是法餐不是說西餐)。茅台在法國只有少數華人區買得到,而且只有中國人會買;而中國不可一世的拉菲可絕不是在華法國人消費的,更不必提法國紅酒近年在中國的井噴。這種現象同時也出現在其他領域,中國的旗袍漢服不是不如chanel時裝美觀,江南絲綉荷包也比LV皮夾子更精緻,西塘雨巷的韻味未嘗不及Haussmann式街區,但是其他國家都願意接受後者。例如日本皇宮國宴就是法國料理而不是日本料理。說的粗暴點,多數三方國家更願意跪添法國(飲食、時尚等)文化。這其中原因很複雜,有人拿日本文化崛起想證明經濟和國力使然,竊以為不盡然,歷史上絕大多數時間,義大利的經濟和國力都不如英德,但是餐飲完暴北部所有日耳曼語系國家總和,義大利也基本無殖民地,但是服裝時尚卻為更強大的英法美德所接受。

根據Insee 的調查數據,法國人平均每天飲食時間是2h22min,其中48分鐘烹飪,是美國人的兩倍,也高於其餘所有西方國家。這足以說明飲食在法國家庭生活中的位置極其重要。說起法國家常菜,八年里蹭吃蹭喝了不少,主要的兩家一個是剛來的寄宿家庭,吃了半年,另外是我教父家裡,倆周去蹭一頓,下面可能出圖了,但是我會盡量少圖多文。(讀圖黨可以瘋狂粗暴的戳這裡不要停:怎樣在兩個月內健康地長15斤?)說起家常菜,我覺得有以下一些特點(注意以下說的都是法國大眾飲食,請不要那中國的頂尖食客來比下面這些法國四線城鄉的家常菜):

1和中國不同,法國的家常菜和飯店餐飲區別不大。可能從衛生角度說,國內不推薦經常出去吃,但是法國完全沒有這種問題。相當一部分人,午飯全部是在飯店吃。因為法國小公司沒有食堂,所以法律規定僱主必須補貼一種飯票(ticket restaurant/cheque dejeuner/chaque de table etc)可以在法國所有飯店使用。所以小公司員工每天的午飯都是在飯店解決,一般不會有衛生隱患,也很少出現食材質量問題。

2因為法國氣候溫暖、土壤肥沃,數百年一直是歐洲第一大農業國,同時在美洲非洲澳洲也有海外領土,故而物產豐富,食材可以選擇的餘地很多。有人說北上廣想吃啥有啥,但是北京出了200km可能就是貧困鄉村了,法國不存在省份、大小城市、城鄉之間的經濟不平衡,哪怕四五線小城,食材依然豐富,同時大量進口。我這裡舉個圖:

這是法國南部某個人口五萬的小鎮菜市場,水果攤可供選擇的產品大概有上百種,春天已經有了西瓜。相反在我的中國故鄉一個人口百萬的三線城市,想買個水果選擇真的不多。當然這也得益於法國發達的物流運輸,國土雖小,但是西班牙義大利也有農場,非洲也不遠,故而大量進口產品也充斥著法國菜場。這裡與中國不同的是,法國食材一般是本國貨質量價格高於進口貨,一般也是以法國產品為榮。很多食堂飯店都會標榜,所用牛排的牛肉來自法國本土(或者英西兩國),非洲進口的蔬菜水果往往都很廉價。如果學過法語的小夥伴應該還記得reflet第二課裡面pascal去買菜,那個菜場大媽說蔬菜打折的同時,還是很高傲的補了一句produits francais。

3確實是因為經濟水平的差異,法國的食材綜合質量也高於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包括中國)。這是怎麼比較得出的呢?
3.1中國超市的進口蔬果里,但凡打上澳洲、南美、義大利的標籤,都會比國貨貴出一籌。但是同樣這些三方國家的產品進入法國市場,並不比法國國貨貴,甚至更便宜。
3.2法國家樂福的自產貨在中國進口貨專櫃價格已經比較小資了,但是反過來中國進口到法國的產品也很多,價格僅僅是略高於中國本地價。王老吉六毛五一瓶,中國柚子一塊五一個,價格絕不超過法國同類產品。
3.3在其他第三方國家(我見過的都是歐洲),法國產的食材比中國進口的要貴。
3.4法國的農業生產立法規則較為嚴格,極少出現農藥化肥超標,更不會有惡意人工添加劑。

考慮到兩國的收入差異,日常食材差別就更大了。知乎上以前有個問題叫中國普通家庭為什麼不像歐美家庭一樣大量食用牛肉? 最高票答案言簡意賅「吃不起」,那法國超市爛大街的三文魚估計更體現食材差異了。我以前的寄宿家庭,飲食比較一般,但是周末偶爾也是會開開葷的,比如下圖這樣的蜘蛛蟹4歐一隻,算是物美價廉了

此等成色的龍蝦價格大概是16歐一公斤,當然是7年前的價格。當然不能說天天吃了,做起來也挺麻煩,但是隔三差五周末打打牙祭還是可以的。對比法國最低月收入1500,一公斤的價格大概是月最低保障的百分之一,按中國收入比,不會比豬肉貴。我就不拍什麼成品菜了,知乎少刷圖,文字說話

4鑒於法國食材豐富,物流發達,一般市場上的蔬果肉類都能保持新鮮,更沒有注水肉橙子打蠟這種事。所以法國的烹飪更多的吊鮮,做出食材本身的味道,相反中國越來越多的飯店以咸辣重料為主(這裡說的都是廉價小飯館)。那是不是說法國家常菜就不用調料呢,當然不是。話說以前學一首經典老歌,第二句好多生詞

are you going to scarborough fair
你將要去斯卡堡集市嗎
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
香芹、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

這些調料不用去斯卡堡集市,法國任何一家菜市場都有,下圖並不是什麼巴黎中心的大型香料店,只是普羅旺斯省小城菜場的一家普通攤位而已。調味技巧也可見一斑了吧

5法國家常菜的傳統文化:
從人均每天2h22m花在飲食上便可看出,法國家庭很注重烹飪,大家並不是像日本那樣一切為經濟發展讓路,生活的閑適和情調也是法國吸引其他發達國家的地方。

家庭聚餐給我的感受是餐具文化豐富、器皿更換頻繁,烹飪工具繁多

以家常晚餐為例,開胃酒、前菜、主菜、薩拉、乳酪、甜點、飯後消化酒都有一套專門餐具、不會混淆,例如前菜完了,盤子刀叉勺全部撤去,主菜又是一套新的盤子刀叉勺,一般也更大,如需切肉則配一把鋒利的切刀。開胃酒和餐後酒各有一套單獨的杯子無疑了,吃飯過程中,一般也有三個杯子分別裝紅酒、白酒、和水。(洗碗的問題交給洗碗機吧,洗碗機在法國的普及比固定電話更早)

在傳統的家族裡,餐具一般會流傳幾代人上百年,刀背上一般刻有家族姓氏的手寫字母。注意這裡只是說的傳統家族,並不是貴族和富人,封閉鄉村的窮人家庭也可餐具傳家

除了通常意義上的刀叉勺子之外,對於某些特定食材還有專門的餐具,例如生蚝有專門的牡蠣刀和三葉叉;吃海蟹有專門的鉗子和挑肉的小棒棒,法國人吃海鮮一般是極少用手觸碰的(依然是普通大眾,而非鐘鳴鼎食貴族)。再比如局蝸牛,也有專門的「夾牛器」和兩葉叉。

話說這裡應該上點圖的,可是在人家裡不好隨便拍照,況且也涉及肖像隱私,我就隨便上幾張晚餐準備的圖吧,這是在Bretagne的一個小城,小不列顛省是大革命時期戰鬥較多的省份,相當一段時間也是窮省,但是農業比較發達,畜牧養殖漁業都很發達,因此海鮮就很便宜。這是一家人晚餐的準備工作

海鮮在當地較為便宜

如下圖是吃蟹的破殼鉗

6學校企業食堂部分待續,個人感覺同濟大學食堂秒殺所有我吃過的法國學校食堂,可是國內大學食堂超過同濟的也很少了。哪怕按十年前標準,同濟食堂好歹也要拿出20大洋,獲得的菜肴才可達到下圖這樣的口味。下圖是法國一普通工程師學校的食堂午餐,我有段時間不吃葷:
一個考蘑菇包+三文魚肉餅+小盤資助薩拉+小杯酸奶=3.15歐,因為也有國家補助,性價比應該不輸中國食堂了。

至於企業食堂呢,這是法國某個私企職工午餐,大概是一盤扇貝串燒,配菜的地三鮮和小米飯是免費的,外加一塊大馬卡龍和一杯可樂。價錢大概是四塊五左右。中國的企業食堂我沒怎麼去過,應該遠不如這個水平吧。

評論太多,無法一一回復,撿一些尖銳的重點評論一下:
評論點1:外國人對中餐的了解僅僅管窺蠡測,根本沒見過中餐的精華(所以很多三方國家更看好法國)。這是我感觸最深也最難過的一點。剛來法國的時候,同學在食堂做了非常香的糖醋排骨,邀請外國小夥伴品嘗都像題主上面說的一樣好評,但是一個波蘭人強堆笑容推辭:「我不是很有冒險精神,看顏色有點害怕。」我這個答案中國人在國外受歧視嗎? 最後引號里ABCD的那段對話雖然食材有點特殊,但也說明了歐洲人對中國飲食的態度。早些年我們受到的更多是無視,這方面我有切身的感受。為什麼外國人不了解中餐,為什麼不願意了解中餐。一方面是中國在海外的影響力還不久,另一方面也確實是不主動與國際接軌。儘管我不願承認,但是飲食的接受往往確實同種族歧視有關,不妨舉個例子,假設你在某個國際化大都市花200美元吃個特色晚餐,兩個選擇:
去一家高檔義大利餐廳,吃在魚皮蛋白膠(類似濃銀耳湯)加鯨魚眼睛。
去一家高檔中非餐廳,吃清燉鴕鳥蛋外加蝙蝠肉乾。
你會選擇哪個?

評論點2:中國地大物博,肯定比法國食材多,中餐分川粵魯淮四大菜系(或八大),比法國豐富。這只是信息不對稱而已,法國同樣分勃墾地菜系(蝸牛和動物內臟芥末代表)、阿爾薩斯洛林菜系(啤酒香腸烤豬肉殷桃酒偏德式)、法蘭西島風味(各種乳酪或乳酪製品、各類菌菇)西部海味(生蚝和海鮮煎餅)和南普羅旺斯特色(尼斯薩拉、香草牛排、甜點)等等。法國本土食材或許沒有中國豐富,歐洲他國進口比例高,還有大半個非洲的後花園呢。

評論點3:法國餐具烹飪用具豐富,紅樓夢裡更是精緻到暴,某些地區吃蟹也有八件套。這一點是不錯,可都是中國的傳統貴族或者區域特色。文涉及的法國部分都是全國的普通平民的家常飲食大眾餐,不是拼高大上的很多地方實際上很low。您可能感興趣的類似話題:

法國為什麼是五常之一?

為什麼法國的香水特別有名? -

為什麼法國人那麼懶,整天休息,法國 GDP 還那麼高,科技還那麼發達?

法國會最終伊斯蘭化嗎?

法國到底哪裡好?

為什麼法國歷史上產生了如此多的一流數學家?

法語的歷史地位?十九世紀的第一語言?

都是學習不好才去法國的嗎?

拿破崙時代的炮兵究竟數學要多好?

哪個國家可以稱得上是世界第二的發達國家?

有哪些看上去出現的很晚的事物實際上早就存在?

為什麼西歐國家可以做到新老建築並存? -

同樣都是移民,為何歐洲國家更歡迎阿拉伯人而不是中國人?


別鬧了好嗎。。
中國大陸沒有米其林星級餐廳,不是因為評不上,而是因為沒有評!「沒有評」!

什麼意思?就是說中國大陸沒有米其林星級餐廳,不是因為外國人不承認中國菜優秀和好吃,而是因為「人家壓根沒有開始評」!
至於為什麼米其林雜誌沒有進行評價,我就暫時不討論了,估計只有他們自己人才真的了解吧。

當然,有些答案非常可愛,拿出了那一套非常常見的理論:「中餐沒有標準」,「飲食有極強個體性主觀性和地域性」,「自己媽媽的飯最好吃」。Come on, 很多人自己媽媽一個禮拜只做一道菜,早餐還只有麥片呢。

有時候我真的不知道那些批判米其林的人,到底知不知道米其林有什麼標準...隨便列幾條吧:
1. 菜品出品的穩定
2. 廚房環境的衛生
3. 服務質量的恆定

基本上這裡三條就可以篩選掉80%的餐廳,而且我想,如果這三條都無法達到的話,我也很難認可這是一家「優秀的中餐廳」。
一道菜,今天咸過頭,明天沒味道,這叫好的中餐廳嗎?

我在菜裡面看到頭髮,特么這根頭髮還是卷的,這能稱得上好的中餐廳?
(不要告訴我好吃的蒼蠅館子就是這樣子,把廚房衛生弄好並不意味著就要把食物的水平做糟糕。)

提問服務員,連一道菜怎麼做,原材料在哪裡都答不上來;一道菜出了問題,不僅不予以處理,還丟你一個白眼,告訴你「這菜就這味兒,你吃不慣別吃啊」,這也是「好餐廳」的標準么?
不好意思啊,這種中餐廳還真是大多數。(當然,外國餐廳也不少。)

真的,優秀的中餐廳,人家一樣有嚴格的標準。
「想要做到最好吃的涼拌黃瓜,那麼最佳配比就是100克黃瓜配3克鹽,多一克,出水太多,少一克,無法入味。」(原話出處:美食鳳味_百度視頻)
質疑這句話的人,麻煩去自己做實驗,做完了回來再和我聊。

坦白說,「不斷總結」,「不斷優化」,讓出品產物變得更加系統,更加穩定,追求更高質量,所需的代價就是付出更高的成本,以及培養更好地客戶——大家都不願意去做,就只能說:「我們中餐體系和別人不一樣,你不能這麼比」;「我們的菜有我們自己的好吃,你不喜歡是你個人的事情。」

----------------------------------------------------------------------------------------------------------------------

也另外更新一些關於菜譜的看法吧,摘選一段我個人的評論:

大多數被譽為優秀的菜譜(且能傳承下去的)都有經典的配比,比如隨園食單隨手摘抄一句就是:「往往以三錢生燕窩蓋碗面,如白髮數莖,使客一撩不見,空剩粗物滿碗。真乞兒賣富,反露貧相。不得已則蘑菇絲,筍尖絲、鯽魚肚、野雞嫩片尚可用也。余到粵東,陽明府冬瓜燕窩甚佳,以柔配柔,以清入清,重用雞汁、蘑菇汁而已,燕窩皆作玉色,不純白也。或打作團,或敲成面,俱屬穿鑿。」
裡面就精確的提到了三錢,數莖這種量詞。(如果你覺得這個還不精確,那就得學習古文了。。)

而最近我看到的比較出色的中餐菜譜是已故的江獻珠老師的作品《珠璣小館》,其中一頁內容如下圖。

一道經典且簡單的榨菜炒肉絲,因為其細緻且出色的操作流程,會變得出乎意料的好吃——且容易操作。(要知道,很多不懂中餐的人,連腌肉要打水這個最基本的問題都不知道,然後就會跑到我的評論區來大吼「中餐才不需要標準化」,說真的,自我感覺良好的小朋友們,你們真的知道自己吃的中餐背後的文化和操作體系有多博大精深嗎?)

當然,如果你固執的認為江獻珠老師並不足以代表中餐,那我覺得你應該適合好好地自己寫一個答案,然後在自己的世界開心的玩耍

--------------------------------------------------------------------------------------------------------------------------------

好吃是主觀的,但不好意思的是,「優秀的菜」往往是客觀的。


如果一道菜,選用良好的素材,邏輯合理的處理方式,上乘的視覺體驗,和完整的用餐感受,你還是不喜歡吃,那麼這是「個人問題」,你只能說「我不喜歡吃」,而不是「這道菜做的很糟糕」。

如果一道菜,選用隨意的材料,亂七八糟的處理方式,劣質的視覺體驗,和殘缺的用餐感受,你喜歡吃,那也還是你的「個人愛好」,即便是臭豆腐,豆汁,炒肝,鹵煮,這些傳說中的黑暗料理,他們也有自己的選材標準和處理邏輯,而中餐所最缺乏的,就是總結邏輯的人。

最後順帶吐槽一句,「中餐美食基本上去蒼蠅館子就能發現」這個天才說法,大概是沒有吃過鮑參翅肚,龍蝦這類的東西吧。。中餐對於許多名貴材料都有獨特的處理方式,而且非常美味,甚至國外也要學習,至於有些人提到的蒼蠅館子。。。呵呵


胡言亂語幾句,沒有直接答題且扯得很遠,求不摺疊。

1、地位是個可以量化的指標嗎?怎麼量化?還是無法量化,像這個答案里大部分人一樣憑個人感覺隨便說都行?

2、下面的詩美嗎?

3、我覺得上面這首詩的花體字挺好看的,排版有點不美觀。

4、這是《浮士德》里的一頁,但我看不懂啊,只好評價一下字體(甚至我都不知道這是什麼字體)跟排版了。我就這麼評價《浮士德》了,怎麼著吧。

5、對料理的審美其實和文學、繪畫、音樂等等的審美並沒有太大不同,只不過看起來門檻更低。但不管你認為好不好吃這事兒的門檻多低,審美還是一項需要智識的活動

6、法餐並不是生而高貴的,它的發展可以看一下 @喃貓 寫的法餐逆襲史 : 飯書-foodbook

精緻的擺盤也是很晚近的事了,西餐如何擺盤? - Haute cuisine的發展簡史

7、人的審美是主觀的,只不過對一定的人群,他們的審美存在可以找到的客觀規律,比如地域性之類。無論哪裡的高級料理的審美標準,實際上也是一直在變的,我覺得唯一沒變的就是稀缺性。稀缺的東西,肯定不一定所有人都會覺得好吃的,而且受限於閱歷,就是稀缺性對不同人都可能差別很大。

8、米其林的標準,只需要對它的讀者負責,也就是它只要找准它目標讀者群體的審美中存在的統計規律就可以了。具體來說,首先你要有一定的消費能力和消費習慣。消費遠低於這個水準,或者遠高於這個水準的,都不必看米其林。

9、知乎上多了就覺得自己窮,我感覺好多人消費水準都遠高於米其林水平了。

10、中餐需要與國際交流嗎?我猜大部分中國人肯定是覺得不需要的。我沒調查過,可是感覺日本人應該對日本料理也不這麼覺得。但大部分人只是在鍵盤前發發牢騷,畢竟不是從業者,不管哪國高端餐飲,多數店(特別牛特別有個性的不談)還是希望有外國人專程來消費的,這是真金白銀。也有人覺得要等工業和經濟強盛了再去交流,但餐飲也是可以創造利潤和輸出文化的,既然遲早要交流,晚不如早。

11、米其林標準是中餐與國際交流時很好的介入點,它影響力比較大,標準也較清晰。

12、一套標準是單調的。我不認為米其林是權威的,它只是影響力夠大,歷史上即便在法國也一直有人反對它。但反對不能憑嘴說說,我希望見到中餐也能建立一些清晰的評價體系去對抗這種影響力。


我就是提醒大家一句,這個問題討論的是「地位」而不是「好不好吃」。
好不好吃是相對的,你覺得中餐好吃,法國人覺得法餐好吃,蒼蠅覺得屎好吃,互相不矛盾。
但「國際上的」地位,則是絕對的,而這才是這個問題的主題。
所以請各位大仙兒不要用自己的口味來度量全世界了,說什麼「我就覺得中餐好吃、我覺得臭豆腐比法國大蝸牛好吃」等毫無意義的令人摸不著頭腦的鬼話。


在國外的中餐館,賣給外國人的,多還是走低價路線的,但感覺為低價有點形成惡性循環了。這樣做地位怎麼也做不上去的。

原來在鳳凰城時,本地有個粵菜師傅,在報上寫點專欄,有次提到海外的小中餐館,大約是這樣的,我抄了在下面(原文在 facebook 他的餐館網站上:https://www.facebook.com/AsianCafeExpress),僅供參考:

由於中國餐的手續繁雜,所以中國餐館的餐牌上炸的食物居多,就算他講燒的,之後都是炸的。市場方向由於美國人喜歡吃香口食物,每一間餐館都是炸多,炒的少。

所有的食牌,十般其九都是炸,所以往往都是炒也當炸的。甚至在早期,春卷都染這些麵粉的脆漿來炸,餐牌裡面除了頭台,炸蝦,炸春卷,麵粉炸的東西相當之多。
有豬肉,甜酸肉,炸牛肉即是陳皮牛。雞全部都是用雞胸肉,所有都是炸的,包括甜酸雞,檸檬雞,橙雞,左宗堂雞,四川雞,蚝油雞,窩燒雞。

甚至有一種由廣東人發明的窩燒鴨,在七十年間間都有得賣的。窩燒鴨怎麼做得呢?一隻鴨煮淋它,拿出來攤凍,再拆肉,再用湯渣里撈出來的雞肉和豬肉,全部拆骨,同些鴨肉撈在一起,這些材料可以做二十份的窩燒鴨,用生粉全部整一個個蒸熟,再上脆漿炸翻,用什麼醬?又是用甜酸水。

數一數,所以好多廚師就用一桶萬字醬油,開五桶水,再加酒味精之類的調味品,就調成大眾汁。由大眾汁開出來,變成加辣就是宮保汁,加黑油就是黑汁,只是少就是白汁,加甜就是日本汁,加少
少橙就是橙汁,有些人再加上陳皮,海鮮醬,就是話橙「sauce」,甚至加甜醬,海鮮醬和辣醬,就是四川辣醬。不怕黑是蚝油汁,我們叫這樣就是一桶豉油走天涯。

那個年代,大廚全部都是打 sauce 的,炸野不緊要。我試過提過工做過,但是他炸出來的那個雞或肉,炸出來的麵粉都是太厚,肉沒有腌過,而且還要少,好多時我見到,將炸好肉拆開,裡面的肉是隔了兩三日的,受到雪櫃裡面的風乾,而肉沒有腌過,沒有水份,變成好乾。

而日本的甜不辣,都是用麵粉炸的,他們賣到現在,還是最貴,最有名的,為什麼呢?

他們就是用廚師的技術,用油靚,將他的麵粉調到最薄,用油溫控制,而油他不用菜油,他用一半麻油,一半另外的干油,來即刻即炸即食,你吃到感覺是吃不到麵粉,你是吃裡面的鮮味,令你嘆為觀止。當然收費不是便宜,亦都有好多人生意做。

日本叫這些是專業,但是我們的專業是什麼都要做。


想了想看了看還是回答了。
我起初入行便是從中餐開始學起的。過了幾年以後我又轉行乾的西餐。目前在法國做西餐。阿爾薩斯菜是我們餐廳的特色菜。準確的說是想開了。切身體會。目前來說大部分的中餐還是不如西餐的。提問的朋友你先別急著反駁我。我想準確的來說你提的這個問題面積太廣了。可以從很多方面來回答。而且中餐法餐確實是不分伯仲。我就從一個餐飲人的角度來回答吧。

我所說的西餐的好好在管理模式!

我去過中國五星級酒店的後廚。也去過本地老牌餐飲的倉庫。我不願意抨擊這些本地品牌但是他們的後廚管理模式確實是一團糟。外資酒店的相對來說還好些。我曾經在濟南的一家本地五星酒店體驗過一段時間的生活。我就不說是哪裡了。怕回去讓人拿刀追我。不是開玩笑的。。真他媽黑。這家酒店對我來說就是亂純粹的亂。只要能供應上宴會所需就不計一切手段。廚師工資不高大多數都是15-16左右就經過親戚介紹就來了最小的有14的。。。大約一個月工資在2000-3000吧基層人員的工資。總體來說這幫人是傳統魯菜的大多數傳承人的樣子。他們沒有學歷。素質也普遍不高。住宿條件很差。。。握草你見過5層的架子床嗎:)。我是見過住過了。。。所受到所有影響讓他們變成了所有的事都是工作完全都是應付的心態。我見過最有意思的事是出宴會松仁玉米扮上糖不拿鍋直接拿個不鏽鋼盆直接放在灶眼燉。。。以忙為借口不洗菜。。蔬菜加工間6個池子全都堵了還特碼是一個一個堵的。當然還有好多好多我不敢全說出來。。畢竟我之後還要在這行混。所有所有的一切造成了一種死循環。廚師長那他們沒辦法。因為他們走了就沒人幹活了。我就不多說了反正我是見過髒的了。我認為其中原因在於廚師長人治而不是法制。在於酒店高層為了利益最大化把質量變成數量!一個數十年的本地餐飲品牌所設定的規章制度僅僅是為了應付公事。這才是最可怕的!這是我所見到的。但是不得不承認我還是看到了好的!這個地方的廚師長炒鍋的功底強的真不是一點半點。還有一個冷盤大姨握草人家那個刀功!!很不是你努力幾年就能趕上的!
我在法國所工作的餐廳不大也不小可能比之前所說的小一點吧。但是不論是環境還是衛生還是食材還是廚房用具。兩者相差的卻不是一點半點!
我不想給中國人抹黑。但卻這確實是市場的顯示。至少在法國我不用在已經加班3個小時以後再加班干衛生。
也許從我們都是中國人的角度上來說中餐確實是更順口一些。但這僅僅是文化差異造成的。我不否認中餐的好吃。我曾經在法國本地舉辦過幾次中餐宴會。所用的食材都是巴黎士多買到的。所用的烹調手法都是傳統的魯菜烹調手法。法國吃了以後反應都不錯。要不我也不可能舉辦多次。而我所見過的大多數中國人吃不慣傳統的法國菜。包括我 這又不單單是文化差異的問題了。所以這個問題我認為從餐飲的角度來說非常複雜。因為中國和法國的文化差異太大了。而法國大部分人又不願意嘗試中餐。別和我說中國沒有米其林。我認為米其林更多的應該對一家餐廳用餐環境和菜品的認可。而不是拿來單單拿來衡量菜品好不好吃的資本。我想說的太多但是又不敢。想往上放圖片。怕讓人認出來徒增不必要的麻煩。對我就是賊慫。最後一句話剩下的想起來再改。中餐學習了法餐的樣子弄得一塌糊塗。法國開的中餐只用了中國的調料同樣是一塌糊塗!不匿名了畢竟我沒有補貼圖留臉了


突然想起個故事來。。

一個朋友當笑話講給我聽的
小時後我們考了100分爸爸媽媽就帶我們去吃肯德基。當時我們以為肯德基麥當勞就是西餐整體的全部。。。賊有意思!其實到現在我都沒有徹明白。。也許時代的玩笑有好多吧


「你要是吃過我家樓下正宗的四川棒棒雞你一定不會說中餐不如法餐的,哼!」
是呢
「你要是吃過我家樓下麵包店的剛出爐的法棒你也會愛上法國的呢」——法國人也會這麼說╮(╯_╰)╭

就喜好來說我相信中餐肯定是全世界喜愛人數最多的,畢竟人多嘛再捎上百八十個狂熱欣賞中國文化的老外,法餐啊,意餐啊,日餐啊哪一刻靈魂附體也沒戲是吧

可是要說到世界上的地位這事兒,您以為真的是以味道來說話的么?

百年如一日的穩定質量算不算?
食品安全算不算?
菜單的安排算不算?
餐具和菜的搭配?
呈菜的樣式算不算?
服務的質量算不算?
菜與酒水的搭配算不算?
不止這些呢,請問你家隔壁那家正宗的XX能做么?

有些事情啊不是一廂情願就可以的,好吃只是若~~~~~~~~~~~~~~~~~~~~~~~~~~~干要求裡面的一個,甚至是入門級別的要求,如果一個餐廳連好吃都做不到,那還開個什麼意思嘛

所以我們能不能心平氣和的面對一下中餐在目前世界上地位這件事兒呢?
有在這兒嚷嚷的勁兒真不如自己開一個餐廳看看怎麼振興中餐事業呢哈

對了,最後回答一下問題吧
(目前)比!不!過!
(距離)差!遠!了!

PS.我家真開了一個呢,你行你也開啊


比不過,但我想換個角度答這道題。
比不過不是因為老外對我們缺乏了解,不是因為老外生了一顆西餐胃,不是因為中國經濟實力不足。
而是,中國食客不認可中國菜,
再直接一點就是,中國食客並不認為中國菜是中國廚師的智慧結晶,
再直接一點就是,中國食客不尊重中國廚師的勞動成果。
要認可首先要欣賞,中國人富的太快,但骨子裡還是農民,看一道菜並不去欣賞,而是當做果腹充饑之物而已。當然,如果把中餐當成麥當勞肯德基那自然沒必要欣賞(美式中餐就是麥當勞啊有木有)。
比如九轉大腸,烹調手法極其繁複,但因為主料是大腸,食客們就會僅僅當作大腸來看,不會管廚師九轉有多辛苦。賣的貴了食客必然會把你批判一番,揶揄說不就是個大腸么居然還想搞個大新聞。賣不到好價錢,九轉大腸只能交給學徒去做,越做越爛也沒辦法。

很反感把中國菜定義為「食材擔當」,中餐從來都不靠食材,川菜調味、淮揚刀功、魯菜火候、粵菜原味。中國菜本質不是這些雞鴨魚肉,而是方法是理論是智慧,換個地方沒了食材一樣能迅速改良,找到替代品生根發芽長葉開花。一味說離了中國水土做不出味道那是無能的表現,是偷懶的表現,是固步自封的表現!!
我出生在甘肅蘭州,從小吃著一碗牛大長大,可遊歷祖國卻發現全國各地均被青海化隆拉麵冒名頂替多年,08年前坊間討論的答案總是「蘭州牛肉麵就是靠蘭州這一方水土,離了水,離了肉,味道自然做不出來」。可一切都在08年後改變了,諸多個牛肉麵品牌(東方宮、馬有布、馬子祿、占國等)採用現代企業運營模式,湯料工業化生產,加盟店經營,很快就佔領外地市場。現代企業對傳統作坊簡直是碾壓一般,根本就是兩個時代的東西。
現在中國菜在外國的地位好比是08年以前的牛肉麵,散戶遍地,缺乏體系,良莠不齊,中國人愛的深沉,卻不知何為中餐之本質。
多鍵盤俠以「食材擔當,本地本味」逃避問題,
少愛國者以「精細標準,融匯中西」開拓創新。

中國食客自己都不知道中國菜核心是什麼,如何去改良?如何去精細化?如何去國際化?
中國食客何時看中國菜能夠不再如此「實用主義」,何時能走出這種「食材中心論」,何時能把中國菜當作藝術品來欣賞,何時中國菜便能真正上得檯面。

邏輯有些亂,整理一下,
1 中國食客看中國菜只看食材貴賤,不論廚師辛勞。
2 中國食客認為中國菜離了中國本土食材自然做不出美味。
此二謬論,荼毒頗深。
請摺疊吧。


這取決於「比得過/超過」這一用詞,你想表達什麼意思。中餐和法餐畢竟是兩種不同的料理。

法餐廣泛,跟中餐一樣,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菜式和特色。

在法國,和家人、朋友一起一般吃便餐,而更加精緻的餐點要去正式餐廳。如今,法餐在全球有著「高端、適合高消費場所,與奢侈的生活方式、成功相聯繫」的標籤。相比之下,義大利料理因其友好性、易於分享性而在全球推廣。

中餐很豐富,菜品的選擇廣泛,種類齊全。這是一種與集體分享、家庭緊密聯繫的料理,而且家常菜居多。所以,如果你的問題是「中餐能否超越法餐在世界上卓越的形象?」答案是肯定的。這就需要在其他國家發展更多高端精緻的中餐餐廳,培養更多的廚師,採取像米其林指南這樣的推廣手段等等。這也需要中國人民和政府有意願將現在的大眾料理往奢侈料理方向發展。

如果你的問題是「中餐能否超過法餐的受歡迎程度?」。答案仍是肯定的,但這需要採取與之前不同的方式,因為受更多人喜愛不一定要求菜肴有多麼奢華高端。這裡仍然需要在其他國家對中餐進行推廣。為了讓歐洲、美洲、非洲的人們發現並喜愛中餐,菜肴必須作一定調整以適應當地人的口味。這同樣需要中國政府和人民的意願和努力。

現在在法國,許多中餐館是由越南人開的,但是這些「中餐館」提供的食物和地道的中餐大相徑庭!它們已經調整到適應法國人的口味。我真的認為,如果有有效的推廣手段,中餐在世界上的潛力很大。當然,這只是個人見解。


說到底就是國家影響力的比拼罷了。
歐洲成為世界中心也有幾百年了,短期內絕對仍然會佔據經濟文化方面的主導地位。國際秩序都是他們制定的,法國還是站在領導地位頂端的英語世界裝逼人士的必備要素,法餐地位之高那就可想而知了。
另一個角度說,可能沒有出過國的人很難想像當地華人的形象。國外華人大多都是東南沿海窮苦地區十幾二十年前偷渡來討生活的非法移民,辛辛苦苦靠工作或大赦站穩腳跟。西方世界對中國的印象,除了媒體宣傳的污染紅禍毒菜性別不平等和素養的缺乏,就是這些海外華人開放的低檔餐館酒吧和整日懸掛著日光燈氣味難聞擁擠混亂的百元店。跟高檔法餐根本就是天壤之別啊。
近些年來中國中產階級發展帶來的中國留學生才開始改變了一點點中國在海外的形象,不過中餐受眾仍然只限於在外留學生和偶爾嘗鮮獵奇的本地人。真正主流的餐飲仍然毫無疑問地是西方世界的逼格之王。


以前看過一篇關於法國餐飲傳播的文章,好像是悅食中國上的。

法餐在高端餐飲的地位不是今天就有的,除了法國在當時世界上的影響以外,還有餐飲行業不懈的推廣。

據說早期法餐推廣的時候,受到不少阻力,其他的歐洲國家覺得法國人是神經病,吃飯非要窮講究。你可以想像一下英國人怎麼看法國人吃飯這件事。

但是法國人就保持著本國人的驕傲,本著我講究我牛逼,你們不懂你們sb的文化自信,在歐洲,美國愣是創造出了這種"法式生活"。
後來又大力發展廚藝學校,輸送了大量高端餐飲廚師,最後才奠定了法國餐飲的高端地位。

其實如果說文化上的影響,古代東方的中國,阿拉伯國家,在別人眼裡哪個不是遍地黃金,富的流油呢?畢竟時代在變化,中國走向世界也就數十年,硬要拿中餐和法餐這種辛勤耕耘數百年的餐飲品類比較誰更高級,是不合適的


高檔餐廳段位完全不敵法餐日餐,家常菜見仁見智,可以說中餐不輸。題主所提的米其林是前者,而留學生做菜是後者。我見過很多美國人吃個墨西哥雞肉卷就幸福的不行,其實他們也沒去過高檔餐廳,平時就是烤土豆煮青菜,而中餐家常菜的美味可以完爆很多西餐。下面主要說高檔餐廳。

住在文化熔爐和美食之都(之一)的紐約,就簡單羅列一下紐約的米其林餐廳。首先是三星和二星:

其中僅有的6家三星被法餐和美式精品包攬。法餐佔三星的一半(3/6), 其次是美式精品(2/6), 靠食材取勝的日式精品,號稱全紐約最貴的餐廳Masa也勉強榜上有名(1/6)。
二星就有百花齊放的感覺。意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精品,韓餐,日餐都有至少一家。目前沒有中餐的身影。
接下來是很長的一星名單

這個名單就更多了。雖被日餐和法餐統治,但泰國菜,西班牙菜,越南菜,英國菜(對的英國菜你沒看錯,而且不止一家),印度菜都上榜了。那麼中餐如何?

只有一家


Cafe China 傾城。主打外國人能接受的精品川菜和上海菜混搭

你也看到了這樣的食物其實拿到國內來並沒有什麼特別,只能算普通不能更普通的了。由此可見即使普通的中餐也是輕鬆被認可的。可是你問中餐和法餐日餐比地位如何?是的精品中餐可以秒殺很多名單上的「餐」。但也僅僅是餐而已。我想提一件事,來紐約的不僅是外國人,而且身邊的中國人也以去了星級的法餐而感到幸福。而不是上面這家。為什麼?

用餐體驗差太多了。

用餐,尤其是晚餐,在西方社會生活特別重要的一環。食物只能算是一部分,還有酒,前菜的精緻程度,侍應生的專業程度,甚至桌布的整潔程度,燈光昏暗程度,周圍用餐人的穿著,噪音,餐具,裝飾。。這一切給人的感受是加成的。中國人大多人喜歡聒噪的環境,這樣吃起來熱鬧有食慾。西方人則偏重晚餐留給最有營養的對話和交流,比如約會,和很久不見的家人聚會。再者美味的中餐,如螃蟹,龍蝦,烤鴨,水煮魚...吃起來免不了上手,這樣就免不了給人以「上不了大雅之堂」的感覺。中餐的廚師擅長烹飪的大有人在,可是擅長餐廳管理的卻寥寥無幾。

比如cafe china的環境在紐約是上佳的

可和同級別的Casa mono比 貌似差那麼點意思

我想說的是,美食最代表了一個民族的文化。論口味,中餐是絕對不輸的;可是論地位,中餐輸在了整體的用餐體驗和產品包裝上,這兩點卻是讓一個民族美食走向世界的大門。


作為一個純粹的中國人,有一個純粹的中國胃,不過我也愛炸雞。

以前感覺挫敗的時候,為了排解壓力,會去肯德基買一個全家桶,一個人慢慢吃完,吃到一半就油膩得受不了了,這就是為什麼全家桶有三桶可樂,它們幫助你把所有東西吃完。我清楚記得有一次外面下著瓢潑大雨,我坐在肯德基二樓窗邊一個人吃炸雞,年輕時候的能量、不確定性、窘迫,歷歷在目。

朋友公司新開張,我去找他玩兒,本來說好請我吃海鮮,結果當天就遇到一點兒事兒,我們叫了樓下的炸雞外賣,我一邊吃,一邊看他寫郵件、砸鍵盤。過後看一部關於拉斯維加斯的電影,裡面有一句台詞說「winner,winner,chicken dinner」,我趕緊給屏幕拍照,完了發給他,大家會心一笑,也是人生中的一件趣事。

前幾年有一個什麼韓劇,把「啤酒炸雞」炒熱了,我有一次專門問韓國的朋友,炸雞難道也是韓國傳統菜?朋友說不是,美國大兵來了以後才有的炸雞,不過發展到現在,也算是一種新傳統了,維基還有一個詞條叫韓式炸雞。他說他就是在炸雞店和後來的老婆表白的。這個傻子。

在我的世界裡面,炸雞是如此重要的一種食物,更有甚者,卡路裡帶來的幸福感和負罪感,可以把全世界連接起來。

有一次在美國玩兒,跑到南邊的山裡,朋友說有一家正宗美國南部菜,一定要吃。我們開車開了倆小時,到了一個小鎮,坐定,朋友點菜,閑聊,菜上來了。

炸雞。

當時就哭笑不得,可能是我不懂鑒賞,說實話,和肯德基區別沒那麼大。開倆小時車,探訪美國南部最正宗的菜,結果就吃到我們公司樓下快餐店的一號套餐?

我後來又想起這件事,覺得不是這家飯店爛,而是炸雞這道美國南部土菜,已經走向世界,變得如此重要,以至於一些遠在中國韓國的人,他們人生中有一些重要的時候,是吃著炸雞度過的,以至於全世界的人,都不覺得它是一個地方特色菜了。

我這人沒什麼品味,這就是我對「在世界上的地位」的理解。我對米其林沒什麼研究,也沒想過為什麼有的菜值一百,有的菜值一千。我只知道,有的菜是世界上人們人生的一部分,這就是地位。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覺得中餐的地位未必就比法餐差。

在西方,有中餐廳的地方,比有法餐廳的地方多,如果說法國餐廳是高檔商圈的一個選項,那中餐廳就是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

在世界各地,可能人們都能吃到正宗的法餐,但是人們都有自己版本的中餐。我見過法國人開的冒牌中餐廳,為了假裝自己很正宗,廁所和酒吧台牆上貼滿了中文報紙;我見過美國人開的中餐廳,雇了一個墨西哥大廚,努力學做正宗中國菜左宗棠雞,為了假裝自己很正宗,給飯店起名叫李家飯店,對,Lee"s Restaurant, 失敗,幸虧沒叫Bruce Lee"s Restaurant;我見過有人的人生信仰就是熊貓快餐的Orange Chicken;我在一個偏僻的小城吃飯,當地工人們中午下班了,走進中餐廳,點一份辣子雞,就著番茄醬吃。

有地位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你老闆比你的地位高,一種是你媽在你生活中有一席之地。

法國大餐可能金貴如老總,一輩子打不了幾回交道。

你媽永遠是你媽。


如果你用米其林的評價標準去衡量中餐的地位,那麼中餐是很吃虧的

因為就餐環境的體驗,是中餐的最大短板

所有的發達國家都有自己獨有的成熟室內設計風格,而中國的中式餐廳,在環境設計上還不成熟

這是法國的Alain Ducasse,就在巴黎的雅典娜廣場,你都不用點菜,坐下喝杯水,也是法國味十足……

這是上海的厲家菜,你給我說說這和中餐有什麼關係?就靠上面幾個圓?

都不用上菜,評委老師先給你減分二十,給人家法國人加分二十

還比個毛啊比
這是帶上腳鐐再讓你上台跟人家打拳擊
你要是能打過,只能說明對方太菜了

中式餐廳里九朝會是很拔尖的了,畢竟是葉錦添給設計的,作為文化修養非常高的天才設計師,葉錦添已經是中式餐廳設計的高峰了,可惜就是這樣,也不能逆天,因為就餐環境的設計是需要時間沉澱的,現階段只能慢慢來

他是很多年前做的了,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很多年輕人做的已經開始超越他當初的設計了,江山待有才人出嘛,我想在未來不遠的將來,中餐廳是可以公平的站在擂台上和世界各地的美食餐廳比一比的不過不是現在這個只有口味一門偏科的中學生中餐廳


老實話,面子上看是比不過的。就從消費水平來看,中國城的蒼蠅館子,人均消費是普羅大眾的水平,好的法餐,一頓下來也要一百刀以上,加上酒水更貴。

中國菜館要做好做精緻,可能要離開中國城的老環境,否則真容易被打上便宜油膩檔次一般的標記。

我在波士頓吃過的稍微讓人滿意點的中餐館都不在中國城。


中餐在歐美的起步方式和運營模式,導致了中餐在國際餐飲舞台上的地位很難提高。

從底層起步的美式中餐

中餐是跟著華人勞工進入美國的,這不是一種很體面的方式,也就決定了美國人一開始接觸到的中餐就是底層食物。

19世紀末期反華的浪潮下,華人被擠出福利佳、待遇好的工作崗位,被迫進入了工時長、利潤低的服務行業,那些白人們不願意乾的洗衣店和餐飲店漸漸被中國人收至麾下。

於是,中餐開始通過這些無處不在的華人餐館走出華人圈,被本地人所認識。其中最常見的一道菜就是雜碎(Chop suey),這是一種由肉絲和蔬菜混炒而成的菜,主要用牛肉絲、豬肉絲或雞絲等,與綠豆芽、芹菜絲、筍絲、青椒絲、洋蔥絲、大白菜絲或者雪豌豆等炒在一起。

  • 典型的雜碎 / Public Domain Pictures

1898年,路易斯·貝克在其《紐約的唐人街》一書中說,雜碎物美價廉份量大,很快就吸引了一群美國黑人成為美式中餐的第一批支持者。

中餐館每天的入賬平均大約為500美元 , 其中25美元來自黑人 , 因為黑人似乎很樂於光顧價格便宜的餐館。早期的菜單所供應的一些菜品, 很對黑人的傳統口味 , 其中包括一些蔬菜、豬腳、熏肉等 。

真正讓雜碎名聲大噪的,還是1896年的李鴻章訪美。這一年8月,李鴻章為了宣傳他的洋務運動及保護在美華人的利益來到美國。這位70多歲的古稀老人頓時激起了美國普通民眾對中華文化的好奇。

華人餐館借力打力,開始將炒雜碎向唐人街之外擴展 , 在非華人社區開設鋪面 。而在多次的以訛傳訛之後,李鴻章反倒成了這道菜的發明者。

一個世紀以後,另一個叫彭長貴的台灣廚子則給美國人帶來了另一道中式名菜:左宗棠雞(General Tso』s Chicken)。這種酸甜口的炸雞非常符合美國人的口味,很快超越了雜碎,成為中餐代言人。

  • 左宗棠雞 / Flickr

美國人忘不掉的味道

上世紀中葉,中餐在美國還是「不入流」的代名詞,經常因油膩、不衛生等理由遭投訴,價格也遠遜於法餐等美國人心目中的大餐。

1990年代初,日餐因其清淡、健康的特點開始在美國大行其道,受到日餐館的啟發,大量中餐從業者開始在中餐館兼售壽司、韓餐、泰餐等亞洲菜,成為具有鮮明fusion(融合)特徵的美式中餐,後來又發展出外賣業務。

儘管向日料看齊,中餐卻並沒有學到日料的高級感。大部分中餐在美國依然是「二等菜」,它不像日料或者義大利菜那樣貴得理直氣壯,而是以方便快捷的外賣,和壓倒性的餐館數量取勝。

  • 舊金山日落區的中國飯館 / Wikimedia Commons

根據紐約時報記者李競2008年出版的書《幸運簽餅紀事: 中餐世界歷險記(The Fortune Cookie Chronicles: Adventures in the World of Chinese Food)》,2008年全美有4.1萬家中餐館,比美國境內的麥當勞、漢堡王、溫蒂漢堡、達美樂、必勝客的連鎖店加起來還多。

但儘管數量上有壓倒性優勢,質量卻沒有得到保障。根據2009年紐約市健康與衛生局的數據,紐約中餐館衛生檢查的平均分為15.7,而所有餐廳的平均得分是14.4(分數越低越好);能達到基本衛生標準的中國餐廳比例也比其他餐廳低1%。

在舊金山,如今在Yelp上最受歡迎的中餐館San Tung在衛生評分上也只有57分(百分制)。

這些數量龐大的中餐館吸引了源源不斷的客流量,卻始終很難在品質上有所突破。在2017年全球前50的最佳餐廳排行里,完全沒有中餐館的影子。大部分在美國的中餐館,更是主推外賣,讓美式中餐的概念進一步快餐化。

當美國留學生 Amelie Ning Kang 接受美國公共廣播電台 NPR 的採訪時,則脫口而出:「人們一想到中國菜,大多想到的都是美式中餐外賣。

在世界舞台上留下如此形象的中餐,又憑什麼超越法餐呢?


微信搜索關注「浪潮工作室」,帶你了解更多有關中餐的新鮮知識!


http://weixin.qq.com/r/6zo1LZzEaMEXrdhO92-5 (二維碼自動識別)


西餐也分,德國菜受國家人才結構和工業化影響,標準化大潮之後德國菜變成了三斧頭,香腸,酸菜,肘子,德國啤酒也因為這個變成了無差異化的東西,味道極為類似,跟英國一個牌子一個味道沒法比。高端的也有,德國的白葡萄酒就很精緻,高檔餐館也拿了僅次於法國多的米其林星。我覺得德國菜大面積來說受工人文化影響。麵包都硬邦邦抗餓。大部分材料來自於強悍的工業加工,手工著生存空間很小。


義大利菜太貼地氣,沒有太精緻的菜,手工面,松露,烤大肉,全是重質感的路子,乳酪和醋作為調味品在歐洲基本是最強,百年老店比比皆是。義大利的肉製品就比德國好,但是肉質遠不如西班牙。但是義大利肉製品和面工業化更強,所以全世界大賣,西班牙肉製品反而不出名。匹薩餅和通心麵都是平民食物,頂級的很少,遠不如法國出彩。匹薩是漁民的食物,面是農民的食物。頂級料來自於農村的老伯伯老太太。

以上兩國通過設計能力和工業能力都做了很多充滿工業美感的廚具。但是兩國刀具雖然有名,跟日本的差太遠,日本的刀具是工業精細化製作的特種鋼和手工的結合,雙立人最好的刀都大部分日本代工。

希臘食物受穆斯林文化影響,不難吃,但是實在是不出彩。英國自己做飯的很少了。但是高端的還是很高端,全歐洲的頂級廚師都在為倫敦開店。英國人家裡吃的一般,飯館吃的很可以了。但是超市水平很高。

西班牙現在是超級後起之秀,現在很多一流歐洲師傅都來自於西班牙曾經的高峰,亞德里安開的牛頭狗餐廳,加上西班牙本身農業強悍,材料一流,有高有低,上有分子料理,下有大市場文化和tapas,我個人感覺西班牙是美食歐洲第一強國,肉製品全歐洲品味最佳,對香料的運用也精緻而大膽。

法餐受最大影響是貴族文化,從葡萄酒烈酒到高級餐館上菜順序,從小點心到巧克力到裝修風格。導致法國菜成體系,拿破崙對外交的重視更使得法國菜成為最上檯面的歐洲菜系,能成宴席的歐洲菜很長一段時間就是法國菜。歐洲三大高級食材,魚子醬、鵝肝醬,松露基本都是法國帶領的潮流,儘管產地不一定是法國。法國肉製品有專門店,類似中國以前的熟食店,技術好,原料好。有手藝的人還在做小批量地方特色的肉製品,乳酪,紅酒,糖,果脯,巧克力,面點。全是世界一流,導致法國廚師可以使用最一流的農產品和原料製品。但是現在法國的政治氛圍導致了白人不原因苦哈哈地進入這個行業。法國菜越來越僵硬。但是長期奢侈品化。

中國的政治環境導致了中國的貴族系慢料理無法施展,一切都是快快快。我們現在飲食最強的是鄉土菜,原料好,有地方特色,原生態,一進大城市全是快餐和半制式化管理不徹底的菜,那後廚沒幾個敢讓人進去看的。要知道米其林最喜歡的是十八道菜,配十八種酒。這種餐現在的中國人不是很接受。而且米其林水很深,很多高星餐廳都來自於大財團的支持,很多不賺錢就為了顯實力刷知名度和爆朋友圈。大部分中國人去米其林三星二星也為了刷知名度顯示實力和爆炸朋友圈,跟人家商家的想法不謀而合,所以現在很多人關注米其林。上海現在拿高星的餐廳都是香港財團支持的大陸分店。上海高星飯店很少有大陸,本幫菜,或者江浙滬菜系的。看看本幫菜館子在米其林里的排行地位,可憐。

說到底米其林是高收入客戶群的遊戲,中國沒有慢工細做的環境,我們最好的美食記憶來自於老奶奶的柴火灶或者小飯店。我們值得驕傲的八大菜系名菜其實基本已經是歷史,上海最有名的小籠包已經是河南東北阿姨們的包的了,最有名的小籠台灣的鼎泰豐。薺菜混沌店還有人用野生新鮮薺菜的嘛?味精蘑菇精代替了火腿,新鮮的蔬菜也基本進不了大城市的市場,高檔餐飲無從談起。現在在拆遷過的大樓里全是沒吃過本幫菜的人在做本幫菜,以後我覺得會越來越平。無亮點,中國大部分吃客其實不認同我們的高端餐飲,高端店吃的是面子。

八大菜系裡頂梁的九轉大腸,蔥燒海參,開水白菜,回鍋肉,軟兜,佛跳牆,有幾個人吃過正宗的呢?又有幾個人還在做呢?乾貝精代替乾貝,一滴香代替大棒骨雞架,蘑菇精代替干菇,氨基酸代替老醬油,魔廚高湯代替雲腿,辣味劑代替辣椒,大部分的海參撈飯都是用的全是藥水即食海參配合瓶裝鮑汁。中餐還剩下個啥?中國飲食現在沒法博大精深,高水平中餐現在就是空話,有誰希望並且支持自己的孩子做一個不為名利只為做好飯的廚師呢?養好參的海農呢?種好菜好水果的農民呢?現在的社會環境這種人賺不到錢啊。法國小酒庄的莊主是可以穿著好衣服在上海北京的宴會上談笑風生站著把錢賺了的。中國飲食屆沒幾個站得起的人。沒有境界高的廚師,更沒有境界高的食客。這就是中餐跟法餐在高段位上的區別。也是法餐日餐在現在能超越中餐的根本。


不可能比得過。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吧。飲食實際上是一種文化,而世界上的主流文化大體上分為東方與西方文化,讓任意陣營的人接受對方的文化是很困難的。

近代西方文化對東方文化的強烈打擊,使得除中國以外的東方陣營的國家全部倒戈,因此現狀是西方文化是主流。而法餐作為西方文化中最高等級的餐類,在世界上當然會獲得更高的接受度。

即便假設全世界的人都嘗過中餐的味道,我相信法餐依然是主流,因為到了高端飲食,所謂的「逼格」也算是一項重要指標。在西方文化的熏陶下,法餐早已和逼格所綁定,這是中餐無論如何都無法達到的高度。(除非哪天進行一個世紀的殖民


法國餐就和法國的奢侈品一樣,西方人就是買帳,他們認同法國的文化底蘊以及所帶來一套極其講究用餐的形式。但這更多是西方人更認同西方文化,就像我們中國人更認同東亞文化一樣。上面的一些高票答案說的老外不想嘗試中餐可能更多是出自這方面的原因。米其林標準其實也沒有想偏向,只是很多國人認為中餐不需要這樣量化的標準,認為這種標準本身就是一種西方化的標準。但是如果沒有量化的標準根本評不出好壞,而且對於口味這種主觀性非常強的東西是很難標準化的,他只能作為評價餐廳以及菜色好壞的很小一部分。所以中餐在世界上的地位目前來說肯定是不如法國餐的。況且即使光論味道,中餐也是沒有自信說一定最好吃的,真是由於我國人民的口味包容程度太低才會有這種中餐最棒的錯覺。即使是在國內,各大菜系之間的人的包容程度就已經很差了,今天同學給我推薦了胡辣湯,明天就會有個同學和我說昨天那個胡辣湯真難喝,剛還聽同事說南翔小籠不好吃。我也懶得論證巨無霸為什麼是性價比高且味道好的高質量快餐,說再多也只會換來一句不好吃,就和你對老外介紹中餐說再多也只會換來一句我不想冒險。先提高一下自己的包容性,吃的了天下菜了,再來說自己的菜是天下最好吃的。


只看問題,很遺憾,中餐在世界上的地位遠遠不如法餐。(狂妄自大的中餐吹可以閉嘴了)不過之所以這樣並不是因為中餐不如法餐,而是因為外國人對中餐是不了解的。(喪心病狂的西餐吹也可以閉嘴了)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從歐洲到日本到美國甚至到中國,任何一個主流國家幾乎都能吃到頂級的法餐。而一旦出了國門,連那些華人眾多的東南亞國家都不一定能吃到地道的中餐了……
外國人心中法餐中餐的地位孰高孰低是顯而易見的。與此同時,外國人對中餐有多不了解也是不言而喻的。

最後,一個吃遍天下美食的人大約是不會產生這種問題的。中餐里我不喜歡吃粵菜,但因為我對粵菜有足夠的了解,所以我知道這只是我個人的喜好罷了,我絕不會認為粵菜比川魯淮差。不同的美食非要強分出高下,有這種想法本身就落了下乘祝胃口大開,嘗遍美食。

———————————————————————————————————————————
接下來我要吐槽了,前兩個答案各自吹的都太用力了:

第一,先看看這個問題吧:你每個月吃飯花多少錢? (這個問題或許能解釋為什麼排第一是這麼個答案)私以為,大部分知乎用戶是不該輕易評價或者回答這個問題的。

第二,說米其林的評價體系不適用於中餐,這或許是對的。但要是說米其林是裝13,請先把各個國家的米其林餐館吃個遍。同理,想捧/踩中餐/西餐?可以啊,你先想想自己吃過些什麼中餐/西餐。

第三,從某些角度上看,說「法餐最多也只能和中國的一個菜系比比」這類的話,或許是對的。但前提是這裡的「菜系」是指:川魯粵淮四大菜系。而不是抱大腿之後拓展出的「八大菜系」。

第四,有人說「中餐美食基本上去蒼蠅館子就能發現」。這類想法本身就是可笑的,最後竟然還要加上「基本上」這三個字……蒼蠅館子本就沒有美食(本身就廉價的特色食品和小吃類東西另說),有的只是:性價比。

第五,有人說「我們的飲食文化是從下往上的,也就是說飲食文化的創造都來源於平民百姓」。實事是:引領中餐發展的食客從來不是底層,過去不是,現在不是,可預見的將來也不會是。

第六,有人說「至少我聽過的法西墨韓日還有美(汗一下這個)都是一個館子管一國」,有這樣的認知還來回答這個問題真的合適么……這就好比外國人來中國吃飯,看見各種xx肉絲後,全然不管前面寫的魚香還是芫爆,就直接認為「一個館子管一中國」一樣。

第七,有人說「中國人對於中餐的自以為是,造成了中餐在全球的地位」,事實是:近些年來,國人對中餐越發自負了,與此同時,外國人越發的欣賞中餐了。

第八,有人說「中餐不是做不出好東西,而是沒辦法穩定的輸出」,私以為,無論如何標準化,烹調手法決定了中餐的「穩定的輸出」是永遠也比不過法餐的。中西對比時,不該苛求這點。


推薦閱讀:

拿破崙時代的炮兵究竟數學要多好?
怎麼樣做出一條真正的好吃的法棍?
爸媽不同意我的黑人男朋友怎麼辦?
去法國的公立大學讀商科碩士,值么?
法國女性的年輕之道是什麼?

TAG:美食 | 社會科學 | 法國 | 中餐 | 法國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