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六國語言通用嗎?

戰國六國語言通用嗎?蘇秦、張儀四處遊說,還需要帶翻譯嗎?


(多圖,全部來自百度)周朝有通用語「雅言」。孔子即是用雅言授課的。 同時六國各有其方言。

【口語】
  戰國各地方言相差比較大。題主如有興趣可以看看西漢揚雄的《方言》,裡面有各國方言辭彙的介紹。
  楚國通行楚語應與中原諸國方言差異最大。《左傳》中有"懸門不發,楚言而出"一句,可知中原人無法聽懂楚語。不過楚國貴族和士人都會學習雅言。在一般的外交場合,列國外事人員可用雅言直接溝通,無需經過翻譯。

  而如果是當時的華夏人與義渠、東胡、揚越等周邊民族交流,那應該是需要翻譯的了。
  通行於越國故地的越語被孟子形容為「鴃舌鳥語」,顯然與中原語言不能互通。以下是現在唯一能找到的古越語資料《越人歌》歌詞的記音漢字(出自《說苑》):

濫兮抃草濫予昌枑澤予昌州州鍖州焉乎秦胥胥縵予乎昭澶秦逾滲惿隨河湖

  楚國的鄂君表示「不識越歌」,請人「楚說之」,可知越語與楚語也無法通話: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
心幾頑而不絕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現代學者據這段記音漢字得出的結論是古越語與今泰語、侗語、水語等語言有相似之處,應當是南方諸少數民族語言的前身)

  北方關外的胡人也有自己的語言。據《淮南子》「胡人有知利者,而人謂之駤。越人有重遲者,而人謂之訬,以多者名之」看,中原人的印象是胡語語速緩慢,越語輕快急促。

【書面】
  戰國各國文字寫法有別,當時似乎也沒有任何官方規定文字標準寫法的舉措(有正體字與俗體字之分,無奈人人都愛俗體字,導致字形難以統一),一國之內的異體字都是數見不鮮,但至少從記載中尚未發現有異體字影響書面交流的情況。也就是說,對當時受過教育者而言……或許大致還能辨識出是同一個字吧。

(最上為秦代小篆「馬」字,下依次為馬」字的燕、齊、趙、魏、韓、楚、秦寫法。我是覺得這跨國通信……還真不一定能看懂||||||||||||)

  2015.10.05發現這個回答被挖了一下……不勝惶恐於是圓潤地滾回來編輯……

  答主寫這個回答的時候,主要想說的是口語那部分,書面部分就完全沒用心,寫得很簡省。有需要詳細了解的知友可以從看王國維的著作開始,他是系統研究此階段文字的先驅者。再需要深入學習就可以讀何琳儀、湯余蕙、裘錫圭等幾位先生的著作。
  以下寫點簡單的介紹。網上能找的文字拓本和實物照片都少而混雜,而且答主去了解這個也只是作為興趣,並不專業,所以書面部分只能寫個大概。

  戰國時期的文字大致可以分成齊系、燕系、三晉系、秦系和楚系五種風格。
  齊系文字通行於今山東半島一帶,包括齊、魯及附近的各小國,特徵是書寫比較隨意,異體字多。下圖是齊刀幣:

  燕系文字通行於燕國一帶,由於清晰圖例賊難找,我說不上它到底是什麼風格,如果手頭有資料就好了。下圖是燕下都出土陶器銘文(評論區 @徐青楚 指出此處有錯,所以將印章照片替換為書影):

  三晉系文字通行於中原地區,包括周、趙、韓、魏及漢化了的中山國(中山文字與三晉區別稍大但屬同一系)等,雖然三晉系文字在這些國家之間的寫法也略有差異,但非常接近。字體特徵是筆畫偏硬挺(就我自己的觀察看,複雜程度似乎不及齊系文字和楚系文字)。下圖是我從度娘百科上摳下來的中山王圓壺銘文:

  秦系文字通行於關中、巴蜀(是被秦吞併後的巴蜀,不是三星堆那個時候)等地。早期秦大篆與西周文字比較接近,字體方正瘦長,後來秦系文字發展出了秦隸,慢慢演化成如今我們所看到的漢字。從秦國南郡(白起拔楚都後,秦在楚故地置南郡)士兵黑夫與驚的家書所用秦隸(對秦篆的簡化。後來秦朝的許多公文和信件都開始應用筆畫簡單的秦隸,而非小篆)看,其筆畫結構已經與現在的漢字非常接近。下圖為秦詔版(今仿品):

(上圖為今人秦隸書法作品——右邊那八個字。當年因為中二發作不想讀書,好好研究了一下秦惠文王和秦悼武王時期甘茂和樗里疾的撕X史,所以這句話真的是……眼熟……T T)

  楚系文字通行於南方諸國。與中原文字有些許筆畫差異。值得一提的是採用楚系文字的地域發展出一種特殊字體鳥蟲書(別稱鳥篆、蟲書,後人所謂「雕蟲小技」即來源於此),裝飾性很強,奇譎而華麗。
  由於楚地墓葬經常會使用白膏泥填塞,空氣難以進入墓室,楚地文物保存情況較其他地區要好得多,故如今能看到的楚系文字樣本也比較豐富。下圖是鄂君啟節的楚系銘文:

(上圖為越王勾踐劍劍身鳥蟲書銘文)

(上圖是今人的鳥蟲書書法作品)

  周邊民族所用文字我了解不多,三星堆的蜀文字似乎年代非常久遠,不是戰國時的,所以略過不提。

  另外補充個之前看楚簡資料時的發現,《老子》的「俗人察察,我獨悶悶」一句在出土楚簡里按楚語寫法寫作「鬻人蔡蔡,我獨閩閩呵」。
  先秦書面語與口語分離度不高,地域方言的口語習慣得以在傳世文獻中反映出來。楚簡的這種寫法與楚語特有的語氣助詞「兮」(即楚簡文字中的「呵」,與「啊」同義。同批竹簡中所有的「兮」無一例外均寫作「呵」)有關。從楚辭的用語看,比起中原詩文的規整劃一,同用漢字寫作的楚語詩文顯然有著句子長短錯落的特點,當是楚人在口語中多用語氣助詞從而影響書面的結果。


荀子說過,越則越言,楚則楚言,然君子皆雅言。
就是說,所有貴族生下來就會學普通話(山西、河南話)。


有雅言,官方通用,類似於當時的普通話


孟子,滕文公:有楚大夫於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之曰:「使齊人傅之」曰:「一齊人傅之,從楚人琳啡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也.


我的理解是這樣的。

周代的諸侯在最開始的時候都是來自同一個地方,說著同樣的語言(雅言?)。

這些王子或者功臣們被分封到邊遠地區,肯定要帶著一大幫部下和軍隊過去,這些人對於維持一種語言基本足夠了。 參考例子: 天津方言據說是明代淮河流域的部隊駐紮形成的; 杭州方言是南宋河南一帶移民形成的, 他們都不同於周邊地區的方言。

這些諸侯貴族們還要定期不定期的拜見周天子,相互之間走動打個獵會個盟。 諸侯國的商人要在各國之間流動投機倒把。這些都在客觀上需要一種統一的語言, 雅言當然是唯一之選。

因此,貴族們自然就保留著他們的雅言,而下層人士如果想向上進階,學習雅言也是必備功課


不通用。
歷史課本上有寫啊,各國字大意雖相同,但寫法都不太一樣,所以秦始皇才要書同文。具體各國寫法,因為是手機就不上圖了。
讀音的話肯定是千差萬別,現在陝西話河南話湖北話都有那麼大的區別,別說那時候了。
但是蘇秦張儀等是不需要帶翻譯的。因為各國外交時用的語言是周天子的語言,稱之為雅言。像蘇秦張儀這樣的專縱橫家,雅言當然是必選科目。而參考各國頻繁的外交活動,各國公卿對雅言的掌握程度也是相當熟練的。


感謝秦始皇大一統!要不然麻痹的我得學習多少門語言!


推薦閱讀:

先秦時期四夷的部落首領的稱號是什麼?
馬克思、劉仲敬與顧頡剛,論對中國史學的影響,誰更偉大?
為什麼商周之後,大型的青銅器越來越少了?
《詩經》中的「昏姻孔雲」怎麼解釋?

TAG:中國歷史 | 語言 | 先秦時代 | 先秦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