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股、港股相比,中國上市公司是否很少分紅?為什麼?
合力破解上市公司分紅難題 這篇文章有講一些理論上的問題,但是還是不太明白為什麼和香港,美國相比,我國上市公司很少分紅...
操作上、理論上都可以回答。也可以就其他市場的分紅情況分析。請多指教嘿!;-)
邀請了很久了,答一下。
所謂A股上市公司分紅少,其實是以前的現象,自從強制分紅政策出台之後,現在的A股上市公司分紅已經沒有那麼少了。具體見2012年3月深交所的研究論文《《境內外上市公司分紅的差異及原因實證研究》 (全文 深證綜研字第0187號) [2012-04-17]_百度文庫》
但是應該來說分紅一直以來就是學界研究的問題,分紅多的上市公司就一定好么?分紅少的公司就沒潛力?還真不是。
分紅少應該來說有幾個原因。
第一部分:可以理解的
(1)公司處於生命周期的成長期,需要大量的資金,難道分了紅然後再去貸款搞投資?
按照融資與股利政策理論,成長性企業一般傾向於少分紅,而成熟企業一般自由現金流較多,通過自融資(即留存收益)就可以滿足投資需求,
(2)賬面上有未分配利潤,實際上都是賒銷,現金充足水平很差,想分紅分不出來。
(3)前面借債太多,存在債務不能展期或者不能繼續借債的可能,只能保留現金準備還債。
(4)盈利能力不行,沒錢分紅。
第二部分:不可以理解的
(1)鐵公雞。現金充足率高、也沒有即將到期債務債務,上市公司就是不分紅,現金大量沉澱在公司賬面,或者去買理財產品。
(2)有了錢,瞎投資不分紅。典型的就是一些公司超募之後,錢很快就花出去了,胡亂收購,連個盡職調查都不做。
(3)賬面上的利潤是造假造出來的,想分分不了。這個不多說。
(4)大股東不想交稅,只想轉股,不想現金分紅。
分紅多也未必好,尤其要注意以下一邊融資一邊高水平分紅的障眼法。
(1)先再融資再分紅的。也就是先從市場上拿了錢,再分給各位。尤其注意兩地或者三地上市的公司,先在內地A股再融資,然後在港股或者美股大規模分紅的情況。
(2)先分紅再融資。這是我國再融資制度的奇葩之處,要求考核前三年的分紅情況,上市公司為了再融資,一般會不得已進行分紅。沒錢分紅咋辦,借債來分紅。
(3)借入大量的借款,然後再分紅。
(4)IPO之後,大股東、管理層股票有限售。為了消費,大規模分紅。
前言:
1、這是一個實證問題,能拿出數據並進行科學合理地才是王道。
2、中國上市公司無論是分紅公司比例還是現金分紅占凈利潤比例都在很快提高,這種縱向變化對比橫向變化更為顯著,而這種變化背後政策驅動因素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3號——上市公司現金分紅(中國證監會2013年11月30日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公告[2013]43號)
——關於進一步落實上市公司現金分紅有關事項的通知(中國證監會2012年5月4日 )
——關於修改上市公司現金分紅若干規定的決定(中國證監會2008年10月9日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令第57號)
3、從幾個數據看,目前中國進行現金分紅上市公司的比例不低,現金分紅/凈利潤比率也不低:
1) 2010年至2012年,境內實施現金分紅的上市公司家數佔比分別為50%、58%、68%,現金分紅比例分別為18%、20%、24%。境內外上市公司分紅的差異及原因實證研究——深圳證券交易所綜合研究所,2012年3月。
2)2014年5月統計2013年情況:
——上交所:已經披露年報的上市公司中,674家公司提出派現方案,占公司總數的70.43%;擬分配現金紅利達6707億元,超過2012年的5959億元,整體分紅比例為34.62%。
——深交所:1171家公司推出現金分紅預案,分紅公司佔比74.30%。
4、下面是深交所研究所2012年出的一份實證研究報告,數據、事實可以借鑒,但是論述的邏輯和呈現結構個人覺得不很嚴密:
http://www.szse.cn/main/files/2012/04/17/429275172577.pdf
------暫時沒有時間寫正文的分割線-------
謝邀!
漂亮的提問,導致我大晚上睡不著了,從床上爬起來答題。
首先確定性的回答一下問題,中國上市公司分紅少,很少,非常的少。
那麼談談問題的關鍵,為什麼少?有人說中國上市公司和政府有關,所以分紅就少,這個我覺得可就是胡說了,題主給的那個證監會發文的鏈接上來就拿了中石油的A股和H股分紅相差10倍舉例子。中石油不是央企么?和政府沒有關係么?顯然不是的,問題的直接不在於是不是央企或者是國企,關鍵在於市場氛圍。一家企業的市場的目的是什麼?這個大家都知道,為了融資啊!所以在香港市場這種大多數公司都重視分紅的市場里,你不分紅的話,以為著你這家公司的股票不會得到大家的支持和選擇,你經營的再好,股價可不是任何時間點上都和經營能力正相關的,那麼我就不會選擇你,我要去選擇高分紅,直接能拿到真實投資收益的高分紅公司。所以這樣大多數公司都分紅的氛圍逼迫公司必須跟上大多數公司分紅的腳步,不然就會被投資者用腳投票而邊緣化,你的所以再融資計劃等等融資行為就不會有人買賬。但是A股市場就不一樣了,大家都不分紅,就沒有壓力了,我業績還不錯,再融資行為有人捧場,為什麼還要真金白銀的拿出來分紅?
這裡就要說到為什麼中國A股市場為什麼沒有分紅的氛圍,這個要從A股的歷史來看,最初的A股市場,也就是上海的老八股和深圳老五股的時代,那個時候上市的公司國有色彩還真就不那麼濃重,都是地方上急需資金,真正到市場上來融資的企業,而且這些企業大多數到今天還是很優秀的公司,但是這些真正急需資金的企業拿到上市融資之後,一直在擴張,所有的盈利大多數都拿來再投入到擴張和壯大自己身上,所以能拿出來分紅的錢不多。但是即便如此,以萬科為例,上市以來只有1992沒有現金分紅,是送轉股票,之後每年或多或少都有現金分紅。不過那個時期,股票太少,需要太大,供不應求的情況下股價飛漲,在股價的漲跌上盈利太刺激,所以根本就沒有人關心分不分,分多少了,因為和股價的漲幅來說,那就是九牛一毛,引不起什麼重視。
在這之後,A股的吸引力大增,政府也把目光盯在A股市場上,很多經營困難的國有企業,政府沒有錢去補貼和支持,怎麼辦?送它們去上市,到市場上融資。這個時期A股上市公司數量增加的很快,但是分紅的比例急速下降。為什麼?哪有錢分啊?不盈利啊!偶爾有幾個盈利不錯的,企業的領導者根本就不怎麼懂資本市場,一味的想把錢留在公司,根本就沒長分紅刺激投資者熱情和再融資這根弦。具體講一下細節,很多國有企業的經營狀況在上市之後沒有什麼大的好轉,上市融資來的錢花完了,沒出現什麼大的盈利,所以沒錢分紅。比如說當年南方有個國有紡織廠,企業幾乎都沒救了,被送上市。正好當年市場火熱,一下子融資進來20個億,那個年代20個億什麼概念。廠長都傻了,天文數字,不敢相信都。等這種中了彩票大獎一樣一夜暴富,直發懵的心態過去,就是自信心的膨脹,20個億,這種廠子再造10個都夠了,為了對得起這筆錢,我們還能局限在一個小小的紡織廠么?不能,什麼掙錢我們就要幹什麼,當年海南房地產火,一個紡織廠拿著股民給的錢跑到海南成立子公司搞房地產,最後沒掙著錢。之後廠子聽說生物製藥有前景,又拿沒花完的錢去搞生物製藥,紡織廠搞生物製藥,什麼結果我想大家都不用猜,根本沒戲。折騰一大圈回來,20億花完了,剩下的還是個經營不善的紡織廠。不再伸手和股民要錢就不錯了,拿什麼出來分紅啊!
當然,這段時期過去之後,相對優良的一批公司也開始上市,但是這個時候市場氣氛已經形成,有能力分紅的公司在很長時間裡都是少數,所以沒有動力和壓力去分紅討好投資者。惡性循環之下,即使現在有能力分紅的公司在A股市場里已經是大多數的情況下,基於傳統和現實情況,分紅始終上不去。
所以時至今日,靠市場自我條件的話,A股市場是有可能慢慢走上重視分紅和回報投資者之路的,但是之前不分紅的傳統和慣性太大。沒有監管層的介入的話,這個過程將異常的緩慢。所以監管層近幾年開始了鼓勵和引導A股上市公司進行分紅之路。
但是應該強制上市公司進行分紅么?要不要搞一刀切的分紅硬性分紅指標和制度膩?這才是最有現實意義和討論價值的問題。
之前的知乎上看到一個關於蘋果公司分紅的答案,寫的非常的合理和優秀。因為分不分紅和怎麼分紅這個問題對於一個公司的發展太重要了。拿蘋果和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為例子進行一下對比,大家就會明白分紅什麼時候是好事,什麼時候不一定是好事。蘋果為什麼要大比例現金分紅?因為盈利能力太強。為什麼伯克希爾哈撒韋就從來也不分紅?因為盈利能力也太強。大家別懷疑自己的眼睛,我也沒寫錯。為什麼都是盈利能力強,蘋果分紅,伯克希爾不分。原因在於未分配利益和可分配利潤的進一步盈利能力不同。這裡講幾個概念,股東權益和未分配利潤和可分配利潤。一家公司的總資產減去負債就是這家公司的股東權益總和。比如說有一家公司總資產10個億,發行了1個億的股票。今年盈利2個億(稅後),目前負債1個億。那麼今年的股東權益總和就是11個億。平均每股凈資產11元。也就是說你每買這個公司一股股票,對應11元的每股凈資產。現在分不分紅,這個錢都已經名義是你擁有的了。所以說分紅這個錢,分到你手裡之前,其實已經是屬於你的了。那麼都是我的錢,分不分紅有什麼區別?別著急,聽我繼續往下說,如果現在這家公司的董事會和管理層認為,我們公司前景廣闊,但是現在產能不足,這1個億的利潤今年不分紅了,而是拿出來在拿一條生產線,這樣投資者的錢今年雖然沒拿到現金分紅,但是明天可能得到更多的利潤。那這1個億在決定買生產線之前叫未分配利潤,決定了而且買回來了,就變成固定資產了,公司的可分配利潤就是0了。但是每股凈資產還是11元(暫時不計攤薄和折舊)。如果董事會和管理層認為,我們公司不需要擴大生產,今年剩下這一個沒有什麼地方能讓它更好的增值。那麼我們決定要將這筆錢分配給投資者,讓投資者自行消費,分享一下公司的盈利,自己拿錢喜歡買什麼就買什麼,愛存愛花隨便你。那麼這筆在分配之前就叫做可分配利潤。這筆錢分到投資者賬上之後,就和公司沒有關係了,投資者就是擁有每股凈資產10元和現在分紅1元(暫時不計紅利稅),加起來也是11元。但是這差的1元就從公司決定怎麼花,變成了個人決定怎麼花了。
回到蘋果和伯克希爾的例子上,蘋果最近選擇大比例現金分紅就是因為公司盈利狀況良好,擁有大筆的未分配利潤,而且目前生產能力足夠,公司新大樓建的也超級牛掰,科研投入的錢也足夠花,公司留著這筆錢沒有什麼方向進一步為投資者創造新的利益,那麼最好的選擇當然是把它交給投資者自行決定幹什麼用。而伯克希爾膩?它是一家保險公司,經營收益是一大塊,依靠巴菲特進行的投資盈利又是一大塊,今年有未分配利潤,分給投資者,投資者把錢花掉了就沒有了,但是留在公司里,通過管理層的投資,明年這個錢可能變得更多,那麼我可以不分,拿這個錢進一步為投資者獲取更多的利潤。所以蘋果的分和巴菲特的從來不分都是合理的選擇。
看完例子,我們再次回到A股上來,這回討論A股分紅能不能由監管層硬性管理的答案就很清晰了,當然不能,公司的情況不同。現在正處於行業上升期的公司不分紅或者是少量現金分紅是合理的,因為公司拿這個錢擴大自我是對投資者最負責任的做法。又依賴資金進行很強的創收能力的公司少量現金分紅和不分紅也是合理的,這符合投資者利益最大化的要求。只要盈利能力很強,現金流充足,但是處於行業穩定期,也沒有為投資者創造新利潤通道的公司是最應該大比例現金分紅的公司,比如說,A股市場里的銀行和中石油這樣的公司。中國石油現在股價8元左右,最近一次分紅每股給0.1576,每股凈資產是6.42,你這不是搞笑膩么?
更可笑的是京東方A,有名的鐵公雞,上市14年,現金分紅就兩次,一次是每股0.01,一次是0.02,你不分紅就算了,還特么年年再融資。親,咱還能不能再不要臉一點點?
說到這,順便說一下不現金分紅的股票分紅方式,我個人來看,股票分紅和現金分紅差別很大,還是之前那個總資產10個億的公司為例,比如說今年這個公司這1個億可分配利潤要幹什麼現在還沒想好,董事會和管理層又不想把錢交給投資者,那怎麼辦?那就可以不給錢,給股票。可分配利潤不是1個億么?我每10股送你1股,每股對應的凈資產還是10元,你原來有10股,現在有11股,賬面上看是一樣的。但是意義就一樣了。現金分紅你可以自由支配,股票分紅你得賣了才能支配,你賣掉了,就得有別人把它買去,盈利的這1個億膩就留在公司,如果說未分配利潤需要說明要幹什麼才能不轉變為可分配利潤,那麼送股留在公司里的錢暫時就不需要說明,你也不知道管理層到底要拿這個錢幹什麼,能不能進一步帶來收益。而且在A股市場還有一個毛病,經過長期上漲的大比例送轉的股票,往往在送轉之後要大幅下跌。為什麼?一隻股票的價格從10元被拉抬的30或者50 。很多投資者因為股價太高就不願意去買了,那麼我送轉的話,股票就要折價,相當與把一張10塊錢,給你換成兩張5塊錢,股價看似下來了,投資者就容易接受,這時候那些抬高股價想要賣出的人可就方便了,所以股票分紅和高送轉並不一定是什麼好事。
還有人說,中國股市分紅少,不分紅是紅利稅的毛病。但是你看看美股,人家要15%的紅利稅,咱們現在是10%。人家一樣的分的。而且紅利稅是投資者這邊上繳,公司用不用給投資者買單。有很大的影響么?而且只要分紅合理的話,那10%我很願意出啊!當年還有利息稅膩,也沒擋住大家去銀行存錢啊。
所以綜上所述,題主給的這個鏈接里講到的原因已經可以說是難得的中肯和很業績良心了。但是這是證監會2012年就發出來的文章,對問題認識的這麼清晰和全面,為什麼就治不了這毛病膩?
(一)公司的發展和投資機會多, 傾向於少發放現金股利
(二)控股股東無強化上市公司分紅的動力
(三)市場發育程度不足, 市場機制不健全
(四)存在重複徵稅和稅負不公問題
(五)高發行價,高市價,使中小投資者僅能獲得較低的分紅收益率
原因在於,我們都知道,這個事情不能搞一刀切,搞一刀切短期能收到良好效果,但是長期來看會對公司的發展和投資者權益產生根本性的負面影響。不搞一刀切的話,那麼監管層只剩下,支持,鼓勵和引導這種不痛不癢的軟辦法。那麼怎麼破局?據我個人觀察,唯一的有效辦法只能是針對文章中提到的第三點進行工作。提高市場發育程度和健全市場機制。具體來說就是加強機構投資者和普通投資者對公司施壓的能力。我們看到美國股市機構投資者佔比例很高,市場內股票基本全流通,在股東大會上,通過決議等等很要看機構投資者臉色,你不好好經營和分紅,機構投資者會在股東大會上進行施壓。香港則是普通投資者權益意識相對較強,對股東大會決議也有一定施壓能力。而A股由於全流通問題解決只有幾年的時間,很多收尾工作還沒有完成,比如說當年中石油上市的時候,限售股佔比到達96%還多,即使今天解禁一浪高過一浪,大多數股票依舊留在公司大股東手裡,他們本身不願意進行分紅的,而所以機構投資者和普通投資者手裡的票數加起來連人家大股東一半都占不上,在股東大會決議上完全沒有施壓能力。怎麼能針對公司不能情況,進行分紅合理還是不合理的爭論和議價。
目前好的方向是央企和國企面臨改革,民營資金將進入,境外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的股權佔比也將隨港滬通的開展而上升。那麼對大股東會形成一定製約。同時監管層有建立和健全普通投資者網上投票的引導和簡化機制,也是為了給普通投資者一個和公司董事會和管理層一個方便快捷施壓和爭論的渠道。但是短期內快速扭轉這個大一個歷史慣性和市場機製造成的嚴重問題,艱難曲折可想而知。但是各國市場都有經歷過這樣的時期,吸取經驗教訓,合理健康的治理問題還是有希望的。中國的資本市場,這麼多年一直是為企業融資服務的,不是為投資者服務的,至少在雙方的權利義務上不對等。
最為投資者作為公司股東,沒有受到足夠的尊重和保護。
君不見新股上市搖號像買彩票一樣?
這是一個供求關係極度不合理的畸形市場,你無法要求來圈錢的企業和大股東給你分紅回報。這個跟A股的制度相關的,第一A股沒有健全的退市制度,大多數上市公司根本不用擔心因為業績不好而遭遇退市,第二A股還沒有完全全流通,當然現在也快完成全流通了,所以今年才有多家公司被舉牌,最後一點中國的股票數量總體較少投資渠道又少,所以物以稀為貴,只要貴他們就覺得沒有分紅的必要,因為分不分反正股價都值那個價錢。
先要明確一點,所謂的分紅少是公司分的少還是分到你手上的少(假如你持有該公司股票的話)。
前一個問題 劉鵬程Sai.L 兄已經說得很詳細了,體制問題,一句話,沒有人來監督公司分不分紅、分多少,怎麼分,大部分靠管理層自覺,結果可想而知。
我就說說後一個問題,這個要考慮到持有者的持有成本,比如1股分4.3元和1股分1.2元,哪個多?但前者是現價161元的貴州茅台(2.67%),後者是現價18元的瀘州老窖(6.67%),還比如1股分0.8元現價才6元(13%)的友利控股,很少嗎?當然這其中有部分涉及利益輸送不具有持續性(比如友利控股)。但剩下的那些,比如94年上市,股本8900萬股,上市第一天收盤價13元(11.57億),至今累計從市場募集資金24億,累計現金分紅73億元的中集集團,以及同樣94年上市當時市值不超10億,至今現金分紅超過110億的瀘州老窖。
任何市場都有好公司與差公司,常說的一句老話,時間是好公司的朋友,是差公司的敵人。市場的分紅制度和公司的分紅意願作為個人投資者無權也無能干涉,但個人有權選擇好的公司並在足夠低的價格(或者通過市場波動高買低賣降低成本)買入並長期分享豐厚的分紅回報。
PS:不是薦股,一個公司能否長期存續,公司自身經營只佔30%~40%,好公司不等於未來能活下來的公司,比如諾基亞,柯達...一.按照年報分紅,你說假賬怎麼做?二.掙的錢都分紅了,那上市圈的錢不是白圈了嗎?三.中國股市和美國股市是兩種遊戲,不能比!
有相關明確法律規定必須分紅嗎?法律規定必須要執行嗎?不執行會有法律後果嗎?
比如,萬科與寶能的各種扯,是法律層面的扯,還是情懷層面的,還是關係層面的?
還是供求關係決定的。國外是股票供應大於需求,國內相反。故而,不派息,高市盈率,各種炒殼,不退市,國外企業死皮賴臉私有化回國上市,這都是因為這個基礎原因而導致和派生出來的問題。
砸鍋賣鐵也要干這隻 08108 !不能在等了
推薦閱讀:
※美股中常見的貝塔係數是什麼?有什麼作用?為何中國股票中很少見到??
※三一重工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
※在中國實行註冊制會不會造成垃圾股遍地的局面?
※奧賽康 IPO 被叫停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