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證監會和證交所工作有 KPI 嗎?大致是怎樣的?

看到這個問題:為什麼交易所允許「借殼上市」,這不就等於變相允許一部分通過這種方式上市的公司去斂財?
提到了:90年代,中國股市有一段低潮期,監管局急呀!這時寶業集團證券主任(就是那個財經專家的兒子)到北京給領導們出主意,併購延中實業,把股市炒熱。

不知道對於證監會和交易所來說,交易量一些數據指標是否算入 KPI 考核?


謝邀,又答晚了,以下回答僅個人觀點,因水平有限,如有紕漏,還請輕噴!

證監會和證交所工作是否有KPI?這是個非常好的問題,在如何將KPI引入並適用於「一行三會」這方面國內一直不乏研究,證監會目前是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事業單位,其實無論是從職能配置、內設機構人員編製上證監會更側重於行政管理,遠超一般意義上的企事業單位,它在績效考核管理體系上更接近政府行政部門,而且證監會日常管理涉及範圍广部門多考核差異性較大,總體上參照了行政部門劃分為部門整體、領導幹部和工作人員進行考評,基本不怎麼用KPI這種說法。出於監管需要交易量這種數據雖然入表,對於證監會實際影響甚微,因為作為行政監管機構,市場漲跌潮起潮落在它眼中都屬自然現象,不會因為哪年行情好多發更多獎金,證監會92%經費要靠行政撥款吃財政飯的。

相對而言倒是證監會直接管理或監管的滬深交易所、鄭商所、大商所、上期所受成交量影響較大,主要是成交量對於手續費一項影響比較大,滬深交易所的收入來源主要在於交易經手費、上市公司
繳納費用和交易席位費,還有一家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主要依靠過戶費、派息登記費等,對於會
員單位和上市公司而言,無論交易量大小,需要支付給證券交易所的費用總是分文不少,所以交易所對交易量指標相對敏感,對新增上市公司數量、會員新增網點數量、新增交易標的規模和數量也會比較敏感。按目前五大交易所在性質上也屬於不以盈利為目的的事業單位,也不怎麼沿用KPI這種說法,有按各口編製的主要指標。

另外,題主提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一個非常著名的事件---史稱「寶延風波」,這是一個關於滬深兩市兩家老資格上市公司纏綿悱惻的。。。(咳咳)。。。商戰故事。可能有勘誤,不是寶業集團,故事的主角是深寶安A(現為中國寶安000009)和延中實業(1998年改嫁給方正科技600601)。事情是這樣的,以房地產起家的中國寶安最初是一家縣辦企業,任誰也想不到10年後作為房企的深寶安能在風雲際變國內資本市場混的風生水起並創造了多項第一,它是改革開放以來第一家股份制企業和第一家發行股票的公司,而延中實業是國內第二家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的企業,上海「老八股」之一,1985年1月延中發行股票,認購者從江寧路排隊彎到南京路,排了幾條街。延中實業起初是一家街道辦企業,這是一位非常勤勞能幹的姑娘,業務範圍包括複印、彩擴、服裝、漢堡快餐、釣魚桿、打火機、包裝盒、飲用水和小家電(拋開盈利因素,還是十分欽佩其折騰能力的)。1992年末,適齡青年寶安集團通過審慎對比分析,看中了在上海證(婚)券(姻)交(介)易(紹)所掛牌的2號女嘉賓延中實業,並對其展開凌(浪)厲(漫)攻勢。

深寶安的把妹邏輯很簡單,延中實業是少有的沒背景(無國家股)沒後台(無法人股)沒幹爹(無外資股)的小家碧玉型(僅3000萬股本)好菇涼(全流通),心動不如行動,1993年9月3日滬市開放機構入市,寶安集團當即指示其下屬三家公司大量吸(暗)進(送)籌(秋)碼(波),半月之內延中實業股價從8元被拉升至12元,9月30日早盤寶安寄出國慶大禮包,已累計持有延中實業15.98%。此時延中姑娘如夢方醒高呼不妙,隨即聘請財(婚)務(戀)顧問施羅德香港寶源投資
絕地反擊,後來事情鬧大了雙方要對薄公堂,鬧到當時剛成立1年的證監會那裡,時任證監會秘書
長很敬業,翻遍《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和《證券法》收購兼并部分竟發現這些原則性規
定很難套用在寶延事件上,深寶安你這是來打臉的嗎?更絕的是深寶安在9月29日持有4.56%的股份,而在30日集合競價大筆吃進342萬股,持股比例躍升至16%並同時發布舉牌公告,在交易所大打擦邊球、鑽空子,卻在當時很難挑出大毛病。沒錯這齣劇目的策劃者和出品人就是題中指出的某主任,此人不但極富經濟頭腦且政治眼光俱佳,行動前厲主任曾北上拜訪了時任上交所總經理是這麼說的,唉滬市成立兩年人氣不旺是因為缺少「鯰魚」嘛,你放進來一兩條曝光度高了收視率高了市場活躍了,這事就成了,總經理說好,那你來吧。結果就是延中姑娘沒能等到她的「白衣騎士」就被寶安集團收購了。嚴格意義上這不是借殼的典型,就是收購與反收購。

但是從這個栗子可以窺見,我們的證監會和交易所和境外很大不同,通常稱國內市場是一個「政策
市」,證監會被黑的徹底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市場高漲時它要出手干預防止過熱,而市場低迷成交萎
縮時出於配合維穩政策需要喊話托底,行政手段運用比較頻繁,一旦指數脫離軌道證監會難免被全國上下「問候」幾句,遇這種情況第一就是心態要好,第二是心態不好的時候請參照第一條。其實監管執法才是證監會主營業務,目前資本市場的法規規則超過1200件,問責條款達到200多個,但其中無論是刑事責任還是行政、經濟責任,沒有啟用過的條款超2/3。專司執法人員才佔到20%(大部分都去搞審批了,發行審核上市審批本來應該是交易所的事)加之案情複雜,相當一部分責任根本追究不到,就算引入KPI也解決不了。

還有就是交易所,鄧公他老人家有句名言證券股市好不好,試了就知道,不行再關掉,估計對這句
話感觸最深的就是上交所創建者即上文中提到的猛人尉文淵總經理。現在看來寶安集團就是明目張胆的違規,但在當時來看作為「收購第一案」它的賺錢效應引爆了市場熱點,給開業兩年忽冷忽熱的
滬深兩市打了一劑強心針,中國的資本市場從不缺乏想像力,自此借殼,重組,舉牌皆成概念。你
很難想像如果兩大交易所持續溫吞下去會不會關張大吉。五大交易所目前實行會員制,以後會出現向公司制改革趨勢加強獨立性,公司制條件下引入KPI是更為合理的。


交易所有明確的KPI考核。證監會沒有,當然,證監會有考評機制,只是不會用KPI這種企業常用的體系了。交易量不會計入KPI,這是肯定的,但交易量指標卻又很重要。
大概您會覺得,重要的指標就應該計入KPI,並根據考核結果獎懲。但是,這是對真正的企業而言,或者說真正獨立的(以營利為目的的)經營主體而言。
可是交易所和證監會都不屬於這個範疇。


那些是領導們的KPI。
對於交易所和證監會,最大的KPI是不出風險不出事。
在此基礎上,都是幫領導在KPI。


推薦閱讀:

TAG:KPI | 證券交易所 | 中國證監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