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我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人为什么要认识自我,认识自我的终极目标又是什么?


苏格拉底有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

即使历经几千年,我认为这句话仍然有着深刻的力量。当我们面对着一个充满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的世界,我们总是要从无数种生存可能性之中去寻找自己的生存之路,我们想生存的更有价值,我们想让生活变的更有意义,或许我们只是想让自己变得更加自由,变得更有尊严,更有笑谈人生的底气和魄力。

从「世俗意义」来说,认识自我可以让你看清自己的问题,明白自己的局限,知道自己擅长什么短板在哪里,清楚自己的理想,这样更好的制定自己的生存策略,从而可以更好的处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获得世俗意义上的丰硕果实,这也是认识自我的世俗价值所在。

如果谈到“终极目标”,不得不说,认识自我是终极关怀的一种体现,我们日常谈论的意志,自由,平等,正义,尊严,信仰,这些谈论的都是「我」的自由,是人的自由。大部分身为社会化一部分的人总是要面临一系列生存上的矛盾。情感和理智的冲突,道德规范与生理本性的矛盾,自利动机与利他动机的矛盾,个人本性与社会要求的矛盾,这些矛盾都关乎于一个问题:

「我」到底是什么?

就像一个「算子」作用在函数上得出的结果,一旦「我」的函数知道,与我相关所有东西都会浮出水面。可惜的是「自我」一直被认识,却从未有定论。我们或许比兔子要高级一点,我们不仅需要胡萝卜,还需要理性,可是「我」是霍布斯所言自然属性的“自然物体”,还是黑格尔所言受控于理性力量的“理性存在物”,还是尼采所主张的意志占据的“生命冲动”,又或许是法兰克福学派所提倡的“存在先于本质的各种选择”。

我是不知道答案的,这个被反复言说的东西或许根本就无法言说。

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把人当做黑箱,华生曾经骄傲的向世界宣布,所谓的小偷,医生,教师,法官都是可以被塑造出来的,给我一批婴儿,我可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各色人等,这句话放在今天多么让人不寒而栗,如果一个人生下来就是为了成为现代机器的一颗螺丝钉,整个人就被定义为了螺丝钉,又或者这个人也把自己当成了螺丝钉,这颗螺丝钉的价值我不知道好还是坏是多是少,但我知道螺丝钉的价值和一个有血有肉直立动物的价值一定不一样,你的认识决定了你的价值。

我想用一个故事来结束我的文章。几年前,我买过一本《活着》,余华在中文版的序言上写了这样一句话:认识了自己也就认识了世界。这句话的含义落在了作者的生活背景上,作者的身份也限制了这句话的内涵。但我愿意将其理解为,我们站立在外部世界的状态,行走在外部世界的姿态,都是由我们怎么看待我们自己而决定的。

我们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的逼问自己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的自己定义自己的过程,是把自己逼在悬崖边上狠狠的质问,是将自己放在庙堂里虔诚的供拜。


我还记得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很多性格弱点和坏习惯其实不是天生,而是在我童年潜移默化的习得的时候,那种解脱和释然的感觉。

我还记得当我第一次意识到我渴望爱情却又难以满足不是因为性冲动,虚荣心和繁衍后代,而是因为我无法和自己相处,对孤独有巨大的恐惧感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我还记得当我第一次意识到我父母在和我的关系里犯的那些错误,其实很大程度上由他们的成长环境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所影响时,对这两位我最亲爱的人的那种原谅、包容和深深地感激的感觉。

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我们也是不完美的。可是在我们缺少自我认识的时候,是无法意识到这一点的。我们认为世界应该是完美的,生活应该是幸福的,所以我们会被各种各样的不完美所困扰,为之伤心痛苦。

而当我们有了越来越多的自我认识的时候,我们会明白痛苦的来源不是这个世界,而是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我们认为生活的理想状态是幸福快乐,所以我们找不到痛苦的意义;我们认为自己不应该忍受寂寞,所以我们迷失在人与人的肤浅游戏里;我们觉得世界和他人都无法改变,所以我们放弃对自己的完善和努力。

当你有更多的自我认识的时候,你会发现态度决定一切,你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决定你所看到的内容,以及你自己的反应。然后你就可以有能力和自由去选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他人、自己。然后你就可以解放自己的心灵,不再为任何无谓的事情而痛苦,因为你可以看到一切痛苦的意义和原因。最后,你也不再会恐惧死亡,因为当你清楚地了解这个世界时,会明白死亡不是一个终点,我们的生活也不会因为不可避免的死亡而变得毫无意义。


自我分析这件事,比我想象中要复杂,要漫长,要痛苦。就像牡蛎对付自己的那颗石头一样,时时刻刻保持清醒分泌痛苦的汁液,从肉体心灵时间的不同角度感受自我的存在,这确实是世上的人最难面对最想逃避的事情。


因为你需要去清醒地看,回到每一个影响你成为现在的你的时刻,回到每一个虽然让你难受逃避但是对你来说万分重要的时刻。

你会看到你现在的各种关系是怎么形成的,你为什么要如此做事,为什么如此待人,别人以爱的名义对你做了什么,你又以爱的名义对别人作了什么,你对你自己做了什么。

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流下泪水,这种泪水却不同于任何以往你在不满意具体的人和事,或者极度情绪化有渴求却不能达成时的泪水,它是不带判断的,是生命自然分泌的液体。它往往在你回顾某件事的时候突然从眼眶某个角落里毫无预警的出来,这时你才发现这件事在你身体中留下的印迹,在某处肌肉中储存的压力,在你神经系统潜意识中留下的印记,以及你后来面对一些事情的下意识反应的原因。

你会不加评判的看到这个社会尤其是原生家庭---你的父母加给你的种种投射。你对这种投射的反应,内心的每一刻真实的情绪,掩藏下来的真实自我。父母师长亲友给自己贴的种种标签和评价,以及你和这些东西对抗或逃避的整个过程。

有可能你在半个小时内就能回顾大多数重要的事件,从而达到一种相对澄静的状态。只需要凝神发呆,直接面对。随着你的领悟过程的展开,每解决一件事,你对自己的认识加深一层,你就会感受到呼吸的变化,还有同时身体某个地方的气息和紧张程度的变化,好像有一种东西从你的身体中释放出来,随着呼吸飞出体外。

这种东西,就是过去某个时刻,某个人,某件事对你造成的投射,一旦你认清它,面对它,它立刻消失,烟消云散,你感觉自己的某一面变得真实,就算此刻没什么期望和特定的事情要做,也变得澄静无比。

人生在世,最大的最终极的幸福,实际上是毫无束缚,和真实的自我在一起的时候。这个自我,就在你发呆凝神时候你的额头前方10cm之内,通往另一个虚空,自我的无限虚空之中。

因为只有你自己是每分每秒都和自己在一起的,只有你自己才了解你自己最深层的心理变化,一切的外界寻求,所谓的soul mate,所谓的展示你个性的物品,所谓展示你地位的财富,所谓解脱你烦恼的宗教书籍和祈祷,这些在你没有真正了解自己的时候,都是镜花水月,都是过眼云烟,因为他们带给你的快乐和满足很快会消失,而且永远比不上你和自己相处那些时刻的快乐满足的千万分之一。

所有的养生保健知识都不及在发呆中认识自己来的有效。精神上的负担减轻,思想上的毒素排出去了,身体便解决了最重大的问题,剩下的问题都是小事了。

我直观的认为,只有自我分析完成之后,才有资格养育小孩。而选择伴侣,则要充分的认识对方,认识对方的原生家庭对他/她造成的影响,才能真正理解对方为什么成为现在的样子,才能明白自己和对方的最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在哪里,才能真正知道为什么我需要他/她,他/她需要我,我们要怎样对待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次练习:把在原生家庭中所受到的投射卸下来,保证不会带到自己新的家庭中,以在原生家庭中学习到的,创造一个新的家庭,不以爱的名义伤害另一半,伤害下一代。学习怎样避免将自己的恐惧欲望投射到下一代身上,学习判断两性关系中的问题并和平的解决它。

组成家庭,养育小孩,是件责任非常重大的事情。这件事本身的意义,并不如社会带给我们的观念,就是财富的积累合并,就是身心的有所依靠,就是有可爱的供我们展示自己成就却忽略他们真正想法的小孩。

要真正去考虑,我能为伴侣带来什么,我有没有真正了解自己认识对方,两颗心怎样才能更好的融合在一起,怎样在对方重要的时刻给与支持,怎样让对方认识我自己的需求。我怎样去认识我的小孩,并不是生下来就白纸一张任我涂画的小孩,我怎样除了管他吃喝拉撒之外,真正去了解他,在他心灵成长的重要时刻都在场,并且给与支持,使他不感觉到孤立无助,同时尊重他的选择。我怎样去调节我自己的心理,不让自己因为爱而投入过多的控制,怎样去带他认识艺术与真实。

这一切,除了时刻认识自我,其实别无他法。


要知道认识自我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倒不如先这样认为,大部分人的终极目的,是认识自我。

你的人生目的是什么?

赚很多钱?有一个女神老婆?自由的生活?获得一次扑克世界冠军?还是安静的生活让父母安度晚年让子女有富裕的生活?

这些都只是表象,一些可以被实现的实在的目标。而这不是人生的目的。

我以前总是想实现些什么,期待着自己有怎样的成就,被多少多少人认可,并不是我现在不想了,我现在仍然想,但是很少为得不到的东西而感到焦躁了,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自己的认识,更加深刻了,以前我很喜欢逃避,逃避现实,发下来的考卷不敢看,网上的成绩不敢查,想不出未来想做什么就打牌写文章看书度日,丝毫不紧张但是心里又迷茫得紧。

现在的我平静了很多,我知道有些事情,着急是无法实现的,而自己的能力和性格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与其纠结那些得不到的东西,为什么不先看看自己能得到什么,能做到什么样得提高呢?

有个很有野心的学弟找我,他的目标很广很远,想做的事情很杂很多,我帮他分析了很多,但是有一句话我没有说:有目标有事情去做固然是好,但是这些事情,能帮助你找到自己吗,还是让你变成连自己都不认识的模样?

我的父亲经常和我抱怨,让我不要学他做生意,这一辈子,全都交给商了,陪人喝酒吃饭,打麻将成了唯一的消遣,他很羡慕一个画家挚友,能周游世界,能不给官员脸色看,能唱着小曲烹饪美食。他感叹自己都很无奈和迷茫,已经差不多向生活妥协了。

我很心疼,看着日渐衰老的父亲,被这生活折磨的,都快要迷失了人生的方向,以前一腔文艺的热血,自己的傲骨,都快要看不见了,更不要说,认识自我了。但是,又或许,现在的状态,也是认识自我,知道自己也许归隐山庄是最好的方式了,可是他甘心吗?也许不吧。

我总是认为,能找到自己的人,无论贫困饥寒又或者大富大贵,都应该是开心的。我认识一个姑娘,以前在卖楼房,也不是很缺钱,比起以前在农村的生活要好很多,但是她有一颗文艺的心,虽然在我看来我不喜欢这些小资情调的文艺,但是我依然尊重事情的存在,我记得她当时并不是有多开心,找不到爱情,找不到生活,不缺钱,但是又不知道缺了什么。半年没有联系,现在惊然发现她和男朋友在丽江开客栈,我想,她应该是开心的了吧,毕竟有着那么多的人,就是能在那样的地方,找到自己呢。

妈妈有一次跟我说,有钱也不好,没钱也不好,就是不知道哪里不对了,我跟她说,还是心态不对了,钱多钱少,不应该改变生活的态度和方式。妈妈总是不开心,有钱的时候不开心,没钱的时候也不开心,我也总是不知道怎么样去安慰她。我很难过,我没办法帮我最在乎的人找到他们自己和让他们开心。

我现在的生活状态,除了偶尔为了一些必须要花的钱而焦虑上一阵子,想尽办法去弄点钱,其他时间,平静的可怕,也不会有不开心,朋友闹僵不会不高兴,没有女朋友不会不高兴,研究生还没有消息也不会不高兴。那只是因为,我清楚我的生活的走向,既不会太糟,而如果好好努力,应该会很好,我知道我自己不管做什么,都不会迷失掉自己。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哭着喊着不想上学想要写东西当作家,现在的我是不会做那样的事情了,因为我已经能

掌控自己的人生了。


要我说认识自己的最终目的?

那就是开心呀。

我们做的一切,不就是让我们自己,处在开心的状态么。


翻看了很多关于人生的提问,想要找到一个能让我既回答了问题,也正好倾诉了最近这一段时间体会感想的问题。最后停在了这个问题,可能就我目前的阅历,没有办法给出清晰明确的答案。毕竟,认识自己很难的一个原因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要认识自己,很多人也因为找不到原因为什么要认识自己,所以甘愿放弃认识自己,选择随波逐流,飘到哪里就在哪里。

可能有人说这也是一种生活的哲学,但这样的哲学确实不能让我折服,所以,从明白自我存在那天起,我总是习惯于和自己聊天,习惯于去体验不同的生活,拥有各种各样的经历,习惯于去问自己喜欢什么,自己想要做什么,最后自己想要什么,但是,我依然不知道认识自己的终极目的,依然不认识自己。

再过七天,我就二十三岁,很多人说,二十出头,是人生的低谷,这段时间,我感觉走到了人生的低谷。害怕,一跌不起,永远堕落。

现在的我很像史蒂芬金小说The Mist中,因为神婆被枪杀而失去了信仰支持的那一群目光呆滞群众中的一员。我的信仰就是我的理想,而真正的理想,只有在认识自己之后才会有。可是,现在我并不认识自己,或者不是坚定的认识自己,所以那一切都只是表象而。

犹豫,踌躇,怀疑,都是常客,所以,我也没有信仰的支持。

最近一个月以来,是明白自我存在那天起,最堕落的一段日子,不过天才和蠢货是一类人,堕落可能也并不意味着堕落。因为多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至少,现在我可以听着悲伤练习曲,喝着美式,坐在电脑前,谈最近的感想和体会。因为,说不定,我就知道为什么要认识自己了,甚至,我就认识自己了呢?这也是我为什么选择回答这个问题,说不定听听我在这里闲谈,很多很多现在正和我处在同一阶段的朋友们也能得到一些什么,或者激励出一些什么。

国内某普重高校大四在读,正在申请某国某校某硕课程。

本科四年以来,一直以为自己意志坚定,理想坚定,拼命努力朝着一个方向前进,最终的结果也不差,专业前十,奖学金拿了三年,先进个人拿了两年,EI论文有了两篇,去过国企实习,甚至还去台湾交换了半年,偷偷去印度体验了一个月的生活(爸妈不知道),更呵呵的是,女朋友我TM都谈了六个。

周围认识我的朋友里面,都觉得我励志。不过现在看来,这些都是bullshit

因为这一切都是基于我有一个自认为清晰地自我认识,并且有一个坚定的理想。但事实是,原本清晰的自我认识,只是因为缺乏环境的干扰,以及习惯性的逃避问题,从而显现出一种表象的坚定。最近,由于身边有太多朋友找到好的工作,保研到很好的学校,或者找到了人生的乐趣,做到了自己想做的事。杯酒之间,无意流露出了羡慕和嫉妒。因为自己的逃避和幼稚,虚度了三年,未来的三年又三年还不知道是不是会继续下去。很多人的一辈子,就是这样平庸下去的吧。

于是,我自认为坚定的理想也开始动摇,原本清晰地自我认识也开始模糊。清高的以为自己可以摆脱物质需求而去追求精神食粮也成了笑话。迷茫,彷徨,在这一个月彻底击溃了我。我开始陷入无休止的逃避,不愿意去面对这些严峻的问题,老想着,以后再说,以后再说,取代他们的是,游戏,电影,酒精,和无尽的放纵自我,之后自问,why so serious?就和Dark Knight Joker一样,不过他是为了给别人证明自己的信仰,而我是证明自己背离了自己的信仰。或许是从头到尾就根本不存在的信仰。

到此,我还是不能回答认识自己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但是,如果你不认识自己,如果你没有自己的信仰,无论你认为自己多么的坚定。总有一天,彷徨,迷茫,堕落就会找上你。

因为,世界变了,不再是以前那个只需要和平和繁荣的世界。人也变了,不再是以前那个只需要面包和牛奶就能满足的人。


单身狗,异地狗,加班狗,学生狗……


这些词里的狗,不是名词,不是一个物种,而是一个形容词,它形容一种状态,简单的概括一下就是“可怜”二字。中国网民喜欢用狗这种动物来自嘲,描述自己不堪的处境,这是一种无奈的幽默。

狗常常是忠诚的代名词,但同时更加是可怜的代名词。最常用到的就是“摇尾乞怜”,每每听到这个词,我的脑海里都能想象出那样一副画面:

一只毛茸茸的小狗坐在我的面前,屁股后面的尾巴不停地摆动,扬起一阵灰尘,睁着两只泪汪汪的大眼睛望着我,嘴巴里还时不时的发出几声嘶鸣。只要向它伸出脚,它的舌头就伸出来了,像刷子一样在脚上来回舔舐。

这时,一脚将它踢开,这就是一出悲剧。

前段时间,我独自去电影院看了一部电影,名叫《一条狗的使命》,观影的过程中几度偷偷抹眼泪,导演之前的一部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也是赚足了观众的热泪。

再用旁光看看周围的人大部分也都和我一样,若是当时就开灯,怕是能看到不少红着的双眼,无论男女。

这时我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疑问:为什么以“狗”为主角的电影总是这么催人泪下?

在影视作品中,“狗”这个形象的催泪能力几乎可以和“妈妈”、“母亲”之类的形象相媲美。因为从某方面来讲,狗就像妈妈一样,它没有自己的生活,没有自己的喜好,甚至没有自己的朋友,它的一切都献给了那个“主人”。


这份沉甸甸的爱与责任压在心上,固然令人倍感亲密,但也难免令人压抑、沉重。

牧师问:Doge,你是否选择这个人作为你的主人?你是否愿意无论是顺境或逆境,富裕或贫穷,健康或疾病,快乐或忧愁,你都将毫无保留地爱她,对她忠诚直到永远?

Doge:汪汪。(愿意


所以说男朋友之类的就不要提了,那么多女孩子都在“十年的狗和一年的男朋友”之间果断的做出了选择,更有甚者认为“十年的男朋友”也比不上“一年的狗”。

因为“毫无保留的爱且忠诚到永远”这句话,男朋友做不到,狗可以。

但同样作为最受人类欢迎的宠物之一的猫,有猫的电影多是喜剧,它在影视作品中的形象却多是慵懒、狡猾、潇洒、高冷,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系列电影《加菲猫》里面那只圆滚滚、贱兮兮的加菲猫。


影视作品中的猫永远摆出一副“你算老几”的表情:老子愿意住你家,吃你的饭已经很给你面子了!你应该感恩戴德!不要叽叽歪歪的老缠着我,搞清楚谁才是主子!

对比狗和猫的形象与习惯会发现,为什么同是广受欢迎的萌宠,狗却总是带着一种悲情的色彩,而猫则是一副人生赢家的姿态。其中的差别就在于它们保留的那一份自我。

是把自我寄托在自己的身上,还是寄托在别人的身上。

如果寄托在别人的身上,那你的命运也就只能由那个人来掌控了。一条狗找到了一个好主人,那就是一个幸福的故事;找到了一个坏主人,那自然是一场悲剧。

人更是这样。

我有一个女性朋友U,她有一张典型的萝莉面孔,声音非常甜美,绝对是许多宅男心中理想的另一半。但U的性格软弱,遇事也从来没有主见,对男友言听计从,两人之间也很少吵架,因为都是男方像家长似的在教育U。

周围的朋友偶尔聊起他们的时候,都说U像是找了一个爸爸,尽管两人的年龄相差无几。不过他们两人之间的关系也的确让许多人都感到羡慕,有人几乎觉得是天生一对了。

很多女孩们都想找到这样一个能照顾自己、在自己困惑迷茫替自己拿主意的人。很多男孩也想找一个千依百顺、娇俏可爱的软妹子。这似乎也是许多家长们的普遍期待。


然而好景不长,有一天突然听朋友说起,U住进了医院,据说是因为自杀。自杀的原因是她的男友突然要和她分手,说是“性格不和”,这对她来说就像晴天霹雳,她也无法接受“性格不和”这样的理由。

如果真是性格不合,那他们在一起的那几年,那些甜蜜的时光莫非都是做梦吗?

无数个电话、无数个消息,甚至到男友公司门口堵,U几乎用尽了所有的方法依然无法挽回男友。到了后来,男友干脆消失不见,不回复她任何的消息。

这大概是她生命中第一次感到绝望,整个世界都突然崩塌粉碎一般,而她就跌入脚下的因地面崩裂而露出的黑洞中,不断地下坠不断地下坠,一直坠入无尽的黑暗中。她试图抓住身边的事物,而身边却空无一物。

我和几个朋友约好了时间,一起去医院看望她。在医院看到她的时候,我竟觉得好心疼,之前那个脸上挂着阳光般笑容的可爱女孩跑到哪里去了?现在在我面前的,躺在病床上的女孩,面容憔悴,眼神涣散,哪怕在看到我们时她还在勉力的挤出一个笑容。

同去的几个人都不知该如何开口去安慰她,觉得说什么都是错的。一个女孩坐在她旁边抓起她的手,透过手腕上包扎的纱布,还能看到一点血迹。


沉吟了半晌才突然说了一声:你在为谁活?

我突然觉得这时的U就像一只被抛弃的小狗,她卧在床上无力的摇着尾巴,发出阵阵低声的嘶鸣,很显然她遇到了一个“坏主人”。她把一切乃至自我都寄托在一个“主人”身上,当这个“主人”消失不见,她的自我、她的世界也就跟着一起瓦解殆尽。

在感情中,丢弃掉自我做一只千依百顺的“狗狗”,而寄希望于遇到一个“好主人”,这样的几率无异于中彩票,你永远也不知道眼前的这个“好主人”什么时候会突然消失不见。

这几乎是一个注定的悲剧,而更可悲的是,这个“主人”不会为你流一滴泪。


http://weixin.qq.com/r/CESwqOnE9bSKra3L9xEa (二维码自动识别)

本文为野马青年原创,首发于公众号野马青年(yemayouth),如需转载,请发送邮件到 zhang@greenxxoo.com,关注野马青年,一个人过的精彩,才能与世界相爱。


个人愚见:觉得认识自我才是终极目的。
讲一个刚发生的事好了。在写答案之前,是在上实验课,上了不到一半,就偷偷的溜回寝室了。回来路上故意走了那条没有路灯的漆黑小路,脚步很快,走着走着突然在想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走这么快,路上安静,天气凉爽,有微风,路两边的风景又好,我到底在快什么呢?为什么不能慢慢的一边沉醉在这来之不易的宁静里,一边思考我一直放不下的问题呢?我慢慢的刻意的提醒自己:慢下来。但是走着走着又快了,这让我有种很讨厌自己的感觉。明明要慢下来的,为什么莫名其妙地又恢复刚才了呢?并没有什么要紧的事可做,直到此时此刻我都并不知道自己在快什么。或许,这样的节奏已经成为习惯。可是这跟我想要或者理想的状态是有些矛盾的。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
生活中,我们忙忙叨叨。纠结着个人的得失,唱着不明所以的戏,有些看戏的人或许会被你的一些情节打动,但有些对你的所做所为嗤之以鼻。在外界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相对安全和所谓为正确的道德范畴和标准的时候,我们开始为之这些而努力。我们希望自己成为那个所谓“与众不同”的人。我们看书,我们深沉,我们幽默,我们调侃,我们清高,我们成熟,我们理智,我们。。。等等等等。我们忘掉了自己。我们忙了自己。
以前看到过对于“忙”的解读,是这样的:“忙”是由“心”和“亡”组成的,心死称为忙。只是这位体会者的理解,可能不能一概而论。但是这里我还是同意的,所以我不喜欢说自己忙,朋友问我在干些什么的时候,我也不喜欢用这个字,我害怕自己心会死掉。。。真的怕。
所以在如此紧凑的生活里,回头看看自己,审视审视历史里的自己和当下的你。当下的你在做些什么呢?慢慢的来。。。有时候会有发现不一样的世界。认识自己的短板和欲望,接纳这样的自己,才能在一个世界里开辟另一个天地,进入一个更大的格局。


------------------------------------------------------------------------------------

1°本回答的主体部分是我个人心中的分析过程,对本题的回答毫无帮助,没有兴趣的人直接看结尾的结论即可。

2°分析方法是我自己「山寨」的「现象学还原法」。

(因为我根本不懂现象学,只是看了个《哲学大词典》的词条而已。。)

3°还原的主要工作,是发掘问题的隐含前提,以试图将问题还原到更基础的层面,有兴趣的请留言。

------------------------------------------------------------------------------------


这么多鸡汤哎,所以我想过来泼一些冷水。

有人说,认识自我,这样好,那样好,能干嘛能干嘛,的确,我不可能去否认,没有人能够否认认识自我的作用,但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认识自我”这个问题有没有问题有没有意义?我们能不能对认识自我说“”?

首先,当然一切谈终极目标的东西,都是不必再谈了的东西,这件事需要明白。
楼 主所说认识自我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指认识自我要达到什么程度,可这首先就把认识自我给先决地隐喻成了一种递进关系,不过也符合人们的印象——每一步都在加深人对自 我的认识,但是也有人说自己仿佛不认识自己了,有人说认识到自己与以前完全不同,这样就无法形成递进关系,这又如何解释呢?所以认识自我真的是一个不断加深的过程吗?我表示怀疑。既然问题的前提有问题,那么这个问题也应该存疑,所以不论。

回到第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认识自我?”,以下是对这句话的分析:

  • 这个问题中,“要”字体现了一种目的性。
  • 因为比如说,“我要干嘛干嘛。”在这样的句式中“要”字的功能在于连接“我”与“干嘛干嘛”,根据我们使用的经验来看,“要”字并同时含有将来义。既然是将来的,即未发生的,在“要”字引导的未发生的事情中,我们又能分出主观上想发生的(这里又能分成主观上想要发生的和需要发生的,需要发生则又是涵盖了别的前提的需要发生)和客观生会发生的,比如“我要钱”和“我要死”,在这俩新例句中,前者可以替换为“我想要钱”、“我需要钱”,后者可以替换为“我会死”,同样,原问题可以处理成:“我们为什么会认识自我?”、“我们为什么想要认识自我?”、“我们为什么需要认识自我?”三个问句。
  • 第一句话表明的是一种对事实的原因询问,换句话说,这个问题可以转换复述为“认识自我何以可能?”,第二句话表明的是在一种客观的视角下,对某现象原因的询问,转述为“认识自我的动力是什么?“,第三句话表明的是在一种主观认同的视角下,对某现象原因的询问,转述为”认识自我的目的是什么?“,其实这里的动力和目的是同一语义本质的,只不过这里的目的附带的主观性认同更加强烈而已。
  • 而楼主所提问与后半句是相连于同一语句的,同语境内,只有第三种处理才有语境意义,因而我们采用第三种处理。

这里我所存疑的对象是,目的本体能否指代认识自我而在现实的语境中成立?

  • 认识自我作为目的本体去被执行,虽然可以成立,但我认为其对结果的实现是不可能的,为什么?比如我问,我们做什么事能达到认识自我的目的呢?恐怕没有吧?如果真的有那么一件可以描述的认识自我的事情,怎么会没有人去做呢?怎么会没有人提起呢?因为它根本就是不可能实现的目的,我们不可能说某件事绝对能认识自我。再比如有些事有些人学了一辈子也没学出多少,反而不及一些人的顿悟,这很常见,因为方法并不总是通用的,能找到一个通用的有效的方法吗?
  • 自 省,有人说就是一种可以实现认识自我的方法,但其实我认为,自省=认识自我,因为每当我们自省的时候,我们会有这两种事情发生:1对自己有新的认识,2对自己没有 新的认识。我们什么时候自省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呢?不知道,什么时候没有呢?不知道,这是个不确定的事件,如果我们这都能知道,我们岂不是人人都能完美地认
    识自己?何况我们有时主动地自省往往什么都得不到,反而是偶然间的自省才有新的认识,反应过来的时候,人已经认识自我了,所以说自省等价于认识自我。
  • 认识自我作为一种现象,是不可控的,我们很难有效地预先设置自我认识的过程,反而是我们被动地认识自我,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 因此由于认识自我的不可控性,我们对自我认识的自我察觉,永远发生在认识自我的发生之后,没有察觉的认识自我本身,是没办法认识的,因此我们如果以认识自我为目的而行动,是完全不可把控的目的,完全没有方法的达成的目的,等于没有设置目的,那就不如不要论目的了。


因此如果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的,让它作为一个要实践的目的,那就将只有文学意义,而无生活意义,那么以认识自我为目的达到对生活的把控和效率的提升将会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可以对认识自我作为结果与过程来论,而没必要没意义论及目的,因为之前说了我们带着认识自我的目的去做事,是不可能的。

而且反过来说,我们总是在经历中认识自我,而经历总是在不经意间,对自我的认识也只能是不经意间,所以认识自我不过是一个默默的过程罢了,企图不来的结果,以及一种愿景式的目的。长大总是一瞬间的事情,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

  • 因此,既然认识自我不是目的,那就不能论动机性质的原因,而只有自然性质的原因,也就不能论其天生的价值,而只有后天赋予的价值。后天赋予的价值,我的意思是当我们追寻认识自我的意义时,总是经验之谈,而非绝对有效,说者内心十分认同的观点,听者即使认同,也无法把握,我们只能想象那样的结果,而预定不了那样的结果。

我们就算知道认识自我再多的好处,也无法指导我们更好的认识自我,所以为什么要在这里强调要把认识自我作为一个行动目标呢?

不过是出于一种对未知的冥冥的文学性的崇拜与习惯性模仿和精神消遣罢了。


如评论里对我的回答的批判,太过犬儒主义,那么我补充一点内容好了。。

-------------------------------------------------------------------------------------------------------

「「「「「「「「「「!!!!结论!!!!」」」」」」」」」」

上面的分析主要是用以否定直觉上的认识自我动宾搭配的现实性,没有对问题作出实质性的回复。

下面是关于认识自我在非直觉上的实现意义,也就是说在这里,认识自我已经被还原为了统摄概念这个词的前状态(前状态是从过程角度来探讨两个词的联系的,即认识自我-统摄概念,是一种过程递进的关系)。


「认识自我是为了统摄概念」

统摄概念

(统摄即统领与控制,即通过反思或领会,获得对概念的熟悉和把握。)

是为了帮助无能的赤裸的自我

(人在时间面前,没有任何天然的抵抗能力。毫无还手之力,也没有防御能力,所以无能又赤裸。)

「对抗残酷得让人无法忍受的几乎停滞的时间」

(时间的残酷性,需要参见另一个回答)

认识自我,不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也不为了死后的世界,更不为了伟大的哲学」,

「那些都是烟云,在时间面前不值一提」,

(人类的一切所作所为,不过是让自己能在时间的煎熬中,过得好受一些)

  • 为了打败时间,无能的赤裸的自我唯有不断地了解自身的能力,给自己穿上戴上那些可以避免直视停滞时间的概念,也就是不断地认识自我,统摄概念。
  • (通俗地说,学会以某种形式来消遣时间,避免意向性的毫无凭借而使得思维直接面对时间,( ⊙ o ⊙ )这好像也不是通俗的回答,再通俗一些,那就是这样:
  • 「很无聊很无聊的时候,人会很难受,很寂寞,很想做点事情,这是因为思维正在逃避面对时间,这也是思维需要有所指向,才能成为思维的一个原因,当我们对自己的了解和对世界的了解越来越多(其实这个多并不是因为世界本身的知识多,而是因为人的统摄、对象化在起作用),我们的思维进入到有所指向的可能性就越大,于是面对时间的痛苦强度就越低,我们不知道干嘛的时候,我们总会想着做点事情,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所在的环境足够了解,对自己的命运足够了解,我们就能更快地从无所事事导致的痛苦中恢复过来,变得忙碌而忘记时间的残酷。」

这时人才能从对时间的恐惧中脱离出来。

这个结论涵盖了这个问题中所有回答的本质。


我的恩师说过:"人们永远都无法认清自己。那些想了大半辈子都没想通的人都成为了哲学家;至于那些想通了的,都自杀了。"--郭萌
所以题主,没有所谓的Ultimate Question,就算有,你也不会喜欢的。
42


人的局限性是天生的。
人终其一生也无法完全认识世界也无法透彻的了解自己,人在或早或晚的年纪会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简单的说,你不是上帝,你终究会遇到问题。遇到问题,小时候问父亲,读书时问老师,中二时问知乎,害羞时问涯叔,无知时问度娘,心大时问谷歌,成熟时问哲学,年老时问自己,快死时懒得问了,当然也有不甘心的临死还飚一句;“你为什么杀我?”。人总爱问来问去,无非是遇到生存困境参照别人的人生经验,希望自己生活顺畅些。

加缪说过;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人要么赶紧的去死要么精彩的活,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你赶紧把它想清楚了,如果你不想活了找个高高的天坛奋身一跃,把问题留给火葬场。如果你还想活,还要活的精彩,就必须面对一个难题;什么是好的生活?一个人应该如何度过他的一生。世间的男男女女都在破解这个难题,给出了千奇百怪的答案。

我会交出什么样的答卷!我只是努力把人生的空白填满,答题时我还瞄了一眼别人的“正确答案”。


与自己和谐相处啊。


个人认为认识自我的终极目的就是要你接纳自己,做好自己,不用模仿任何人,也不用向谁低头。

你不用模仿任何人,也不用向谁低头,因为这一生你只要做好你自己就算功德圆满、修成正果了。

我们常常说自己是芸芸众生中很普通很平凡的一个。孰不知,即使是其中一个,那也是不同的个体,也是独一无二的。就好比这个世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你就是你,世上再无与你相同的人。

每个人的人格魅力更是不相同的,诸如自豪、自尊、虚荣、自大、羞耻,自谦、尴尬、怨恨和愤怒等情绪和情感,这些组成了你的人格魅力。

英国哲学家西蒙·布莱克本在《你就要很独特》一本书中说每个人的自我都是不相同的。决定了你是什么人的是你独特的历史,你所经历的只属于你自己记忆的事情,以及由于你的选择、决定以及对未来的目标而得以扩展的东西,你是一个活在特定国家、家庭、历史环境、社会生活中的人,在这个环境中,总有你会做的和不会做的事情。你有自己的习惯,也有对他人的要求和期待,就像别人也有对你的要求和期待一样,所有这些组成了你的社会生活和道德世界,同时也决定了你的身份。

实际上我们所经历的每一天看似相同,但实际又是不相同的。试想你经历的很平凡的一天,不是那种非同寻常的你突然想拯救世界、伸张正义的日子,在这平凡的早上,你由于忙于工作或者照顾家庭,不得不起床了,接着你表扬了一个功课好的孩子,安慰了受到小挫折的另一个孩子。你感谢你配偶贴心提醒钥匙落在了什么地方,在上班的路上,有人失礼地猛撞了你一下,让你很愤怒,但你努力压制住了报复他的欲望。到办公室后,你发现有位职位本比你低的同事在你之前升职,于是你大失所望、垂头丧气,在午饭时再也压抑不住自己的怨恨,得到了同情你的旁人的安慰。

在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的社会交往当中,生活还在继续。生活中的各种情绪和行为,怜悯和怨恨,感到舒适或被人骚扰。感到愤愤不平,各种该得的或不该得的,该做的或可以做的,权限内的或越权的,等等,都交杂在一起。同时在你的脑海中,你不断排练着真真假假的各种言行,出自你的朋友、家人、政客,和其他你认识的人,对这些事件和思想做出的各种反应组成了你的一天。这种生活模式反过来让别人知道了你是谁——你的性格特征——你自己本身。

自我在我们的思想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自我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一位垂暮之年的老人要去马丘比丘古城的心情和他在朝气蓬勃的青春时期想要去的心情是截然不同的。老人与自己青春时期的联系不太可能是对兴趣、希望、意图、能力或习惯的认同,他的回忆与年轻时的回忆有天壤之别,可是又有谁知道他的性格是如何被时间改变的呢?

也许在他和他的青年时期之间,有一根生物的、代表物种延续性、细胞分化的长过程,变化甚至死亡的纽带联系着。也许他去马丘比丘并不是因为年轻时那种兴奋和期待,而是某个很久以前依稀许下的承诺或定下的计划。

时光荏苒,我们也随着时间而改变,随着自己性格和人际关系的改变,尝试寻找毫无变化的自己是徒劳无功的。在这个意义上,“我自己”的概念类似于“我的生活”,是一个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的过程,包含了从摇篮到坟墓所有静态瞬间的一连串事件。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与社会环境的联系:周围人对我的接纳使我也接纳了我自己

正如17世纪玄学派诗人汤姆斯·特拉赫恩所说的那样:

你不曾真正享受这世界,直到大海流淌进你的血管,直到你以天地为衣,并冠以群星:认为你自己是整个世界唯一的传人,并且每个人都如你一样成为世界唯一的传人。

你不需要成为不受诱惑的钢铁侠,你也不需要为应得的自尊和自豪感到难为情,然而,即使你认为自己可以像个巨人般驰骋于这个狭隘的世界,你的成功也可能只是运气的产物,离不开时机和机会,任何一天疾病或意外都可能找上你,而你将要完全倚仗他人的帮助。

所以,请击碎所有蒙蔽我们双眼的虚假美好,克服内在的虚荣、脆弱、自恋和自卑。直视内心那尚未成熟的、真实的自我,了解他,接纳他,强壮他。

你不用模仿谁,也不用向谁低头,当你心智成熟时,你自有独特力量,人生坦途也将为你备好


上初一那年翻遍了学校图书馆里所有我感兴趣的心理学书籍,然后我就发现了解自己是多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其实有时候我们会问自己做一件事情是为了什么,目标又会是在哪里,有时候想多了,人生会变得很刻板,如果人生中做的每一件事都要知道可以得到什么而去做,那么做这件事达到了目标只会让你有短暂开心的感觉,而不是长久发自内心的喜悦。

我是崇尚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人,而且我也是一直这样走过来的,重要的是你想这样做了,并且这样做会让你发自内心的喜悦,那就做吧,一路走下去就会铺开你所想不到的可能会达到的目的地,这样有期待的冒险旅程不是很有意思吗?人生如果能一眼望到头了还有意思么,因为最终结果不就是入土为安吗?

认识自己,其实是通过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自己作为媒介来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我是唯心主义者,你怎么知道你看到的蓝天和我看到的是一样的蓝呢?我们都是差异独特的个体,每个人都拥有独一无二的意识,只有通过不断的解释自我并与本我真正的沟通畅顺之后,你便会稍稍开始理解其他的个体,也能稍稍清晰的了解这个世界。

认识自己能让你知道什么是你想要的,这个真的很重要。因为如果你连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都不知道,那么你得到的所有都不是你想要的。这个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选择,最缺的也是选择,如果你不是真正的了解自己,那么你做什么选择你都会后悔然后周而复始的开始新一轮的选择。我身边的许多人都在不断的选择与不断的不满意中走过了很多的岁月,然后他们觉得什么也没有得到。

认识自我的过程是充满喜悦与寂寞的,因为只有你能真正认识你自己。


认识自己的终极目的是:趋利避害!
做舒服地自己的同时,和外界保持融洽!
这个题目分为两部分:一是怎么认识自己,二是怎么让自己与外界保持和谐融洽!
认识自己需要有充足的知识,加上深沉的宁静,观察自己的反映,体会自己的需求,反复深思熟虑自己的想法的来源与去向。
认识完了,就要积极的通过和外界的接触来寻求与外界达成和谐的方法,实践出真知!


已完成认识自我的一大半进程。

在各种情景下,感知自己思维过程,这是我认为的认识自我。

回看三年前,我大一,忙各种事情,生活就是在reacting,不停在产生思维,练就意识。渐渐到现在,做事更多是静的,这样能明确感知到自己脑海里在运作。比如,做策划,脑海里先出现流程,出现树,进而点散线,构成网络。感知自我,认识自我。

另一方面,感情方面也是,吵架不再吵字句,也不激动,感到自己脱离了语言,感知到自己的观点在脑海。她来一句,听完,觉得没有道理,相应的理由在脑海,继续巩固自己的论据。结果很多是说不出来,自己是个很懒的人,改变一个固执的人的观点,我需要很大的动力,脑子转得飞快,话却很少,这也是对自己跳脱自身的客观认识。

跳脱,是的。跳出话题,才感知到自我;跳出语言,才感知到思维;跳出双方,才感知到客观。就情叙情,纵情而谈,要是叙旧还好,吵架的话,就没好结果了。不谈感情,从现实情景跳脱出来,可以说是冥想,才有机会与自己对话,才能认识自我,修正自我。

修正自我,是的。修改思维的缺陷,扶正三观的倾斜,就是认识自我的目的,个人拙见。说白了,撇开情绪,撇开情境,专注于思维运作,改正自己的偏差。

钢铁侠3有一幕我特别喜欢,在办公室里,Tony双手一往下拍,整个虚拟3D地图拔地而起,在空间中任他摆布,轻松找到关键点。

我很喜欢这种感觉。


赞同!讨厌在别人的眼中过活的人生。请看看我之前发的帖子,总是有孤独感,是因为在想做自己和想得到社会认同之间来回拉锯产生的。过了几个月,我现在不怎么想了,孤独感算什么呢,与其不能做自己,还不如潇潇洒洒做自己一辈子,至于别人怎么看怎么说,越强大越不在乎。

说说我自己的事情吧,不避忌得说,长得漂亮,出生家庭好,父母都是有实力有地位的,在别人的眼中,这样的姑娘就不要折腾了吧,读了书,找个好郎君嫁了,一辈子可以舒舒服服得过,到现在我父母都是这样想的,而且也因为我偏不这么干导致一次又一次冲突。

谁不想自己过得好呢,偏偏我是性格强硬的人。从小我就发现了,优秀的父母,人生赢家,那对我的种种栽培之后都是满满的期待值呀。很多事情不是我不想干好,有时候运气不够,有时候能力不够,达不到父母的期待,他们也难过我也难过,而且做自己不爱的事情好痛苦,那个时候就发现自由真是人生最大的追求,为了自由人
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比如独立,增加能力,这个过程非常辛苦,而且一旦走上了这条路,也更加不想被别人操控人生。

所以我16岁就天天争取留学海外,那时候爸妈不想让我读语言班,怕我不好好读书,我咬牙每夜夜读考过雅思,那是我为争取自由做出的第一次全身心的努力。

后来就是,一直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过了25岁又碰上爸妈各种催婚呀,其实我从来也不缺人追,不过我自己确实有个心魔,就是我担心婚姻会让我失去自由,婚姻
和子女会捆绑我的意志,内心深处,我做我不想做的事情从来也没有做好过。有的人为了伴侣关系和睦,能够很好得做到一切为了和谐可以退让,而我总是渴求是做
正确的事情,所以过去有几段感情经历,都是到了我发现需要不得不妥协退让来维护/坚决分手也不愿意继续将错就错而选择了后者。

自我强大的人是多么得痛苦呀。我有个很好的朋友,在摩根大通工作,白男,194,人非常英俊,头脑也很好,出生在大商人家,当初我认识他的时候,就想这样的人应该毫
无烦恼吧。结果后来熟识了,有次他非常落寞得说,怎么办,我这段时间才发现我根本不爱我的工作,我的这份职业,我很想去探索我到底想要做什么,我觉得我自
己很失败,完全也不会成功,我觉得我永远也达不到我父母的期待。。。看吧,这也是一个想要探索自我的人,探索自我永远和风险并存,并且使人痛苦,但是我觉得探索自我的人,才不枉为人。而不是探索,我该如何成为别人眼中的人生赢家?我该如何去泡更美的妹子,赚更多的钱,我该如何用最小的杠杆撬动最大的利益,我该如何舒舒服服得,规避风险的度过这一生。


一、人的一生是有限的
二、相对于在人生开始之前跟结束之后,一个人对于自己而言活着的证据是拥有“感知”
三、感知包括:视、听、嗅、味、触、思
四、人生有限,感知有限,人活着就是在体验并消耗着”感知“
五、每个人对于每种感知都存在着自己喜欢的类型。有人喜欢红色,有人喜欢蓝色;有人喜欢鸟声,有人喜欢鼓声;有人喜欢肉香,有人喜欢鱼香;有人喜欢酸味,有人喜欢辣味等等
六、正常的人一生都是在追求增加幸福感
六、增加幸福感其实就是要让自己尽可能多地产生自己喜欢的“感知”类型
七、认识自我的结果就是通过书籍、旅行、社交等途径去确认并制造自己喜欢的“感知”类型
八、有些自己喜欢的“感知”类型存在着对他人构成伤害的可能


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无论他的归宿是诗人还是疯子,是先知还是罪犯——这些其实与他无关,毫不重要。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

当一个人有所追寻时,他只会看到他所追寻之物。他之所以无所发现、无所获得是因为他只专注于他所追寻之物,因为他执迷于自己的目标。追寻意味着有了目标,而寻见则意味着自由、包容,摈弃一切目标。
黑塞:让人畏惧的恰恰是通向自己的道路


让自己活得更坚定舒服些


认识自我,就是认识你生而为人,而不是神,越接近神的光辉就越知道人的卑微,我觉得宗教里这句话是对的。我们以为自己神圣不可侵犯,我们希望生活能顺着自己的意愿发展,我们希望他人对我们言听计从,我们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中心和绝对精神。所以当有人忤逆我们时,事情不顺利时,我们就会生气。
可能吗,我们真的是这个世界的最高力量吗,并不是的,只有上帝,佛祖才可能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所以,我们不就是把自己当成了神吗。这个想法,告诉小学生,他也知道这是愚昧至极的,但大部分的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个问题。即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愚昧。
苏格拉底说,人最大的无知在于,不知道自己无知。认识到自己是如此的愚昧而无能。就说明你没把自己当神,知道自己不是神,知道自己的没本事,就不会高傲,就不会反对他人对自己的忤逆。
所以,越认识自己的人,越是谦逊到尘土里。


推薦閱讀:

你是什麼時候意識到自己很渺小的?
為什麼犯同樣的錯誤時,會不斷地想起過去犯過的類似的錯誤,並進行自我批評、甚至厭惡自己?
到底應不應該在意周圍人對你的看法?
《西部世界》類關於人工智慧的科幻劇,除了帶給我們哲學上的思考,你有哪些現實意義上的理解呢?
怎麼解放天性?

TAG:自我意识 | 人生意义 | 人生态度 | 人生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