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王爾德的主張「為藝術而藝術」?
對比了各個譯本的《道連格雷的畫像》 最終買了譯文出版社的榮如德版 翻譯的確實很妙 在看開頭序言的時候 榮老先生就提到王爾德的主張是「為藝術而藝術」 讓我不感到好奇 究竟什麼是「為藝術而藝術」?
看譯文出版社的《快樂王子》時 巴金的序言 寫到王爾德打扮的十分花里胡哨 極度宣揚 唯美主義 即為藝術而藝術 唯美主義具體指什麼?和為藝術而藝術有什麼聯繫?
為藝術而藝術,因為沒用所以美不是波德萊爾提出來的么?被引入到英國了而已。
你只要想想帕特之前的維多利亞人,有人認為藝術的作用是記錄勞動的快樂,有人認為是藝術是要弘揚世間美德,有的覺得藝術是以美引導政治(亞歷山大征服世界,詩人征服亞歷山大)。
但是帕特們說,不是的,all art is perfectly useless,因為art特么的就是art,美特么的就是美,我們不搞那些烏七八糟道德政治文明教化,我們就做安靜的美男子。
宣揚藝術的無功利性,還挺溫馨的吧?後來在為藝術而藝術的基礎之上,提出了為藝術而生活,最有名的是小王同學說,哎,最近真鬱悶,因為i find it harder and harder to live up to my blue china.每次讀到這句,就覺得逼格之高,如今也無人能比,比如你試試把blue china換成iphone 6 plus?換成走上人生巔峰之雄心?你換啥都low bee。他們這幫人就是這樣,開始講為藝術而藝術,然後又說不對,藝術應該引導生活,後來發展到說大自然多糙漢,藝術美才是真的美。
小王同學成為了一代美學宗師,沒事兒就奇裝異服,扣子里別桿兒向日葵,你看帕特們怎麼就沒有這麼搞?為毛從小王同學就如題主所說花里胡哨起來了??其實我覺得唯美主義風潮倒在其次,王爾德桑個人這麼做完全是因為他是gay額。
原始的藝術往往是非常實用的,具有鮮明的意圖,其本身便是傳達想法的工具。例如聽一些音樂時時我們能清晰而強烈地感受到作者的感情。然而過於直白的表達方式很容易令人生厭,藝術家們則會用愈發精美繁複的形式去構造解讀的門檻,讓目標受眾也能從拆開包裝的過程中獲得樂趣。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中國詩詞中層出不窮的用典,一個未受過系統訓練的讀者可能完全不懂作者在表達什麼,但熟悉這一話語體系的讀者就能在體驗作者感情之餘享受解讀過程中所獲得的智識上的樂趣。
但與任何複雜系統一樣,充滿了大量雕飾的藝術品也會面臨失控的問題:受眾從作品中解讀出了作者並沒有想去表達的含義。一個著名的笑談是,高考閱讀題問考生為什麼作者寫窗帘是藍色的,考生根據通行的闡釋體系紛紛作答,最後作者自己站出來表示那窗帘本身就是藍色。在闡釋學,或者叫做文藝批評學高度行業化的時代,幾乎所有藝術品的意義都變成了後設的,主流的闡釋體系壟斷了對作品的解釋方向。雖然說一百個讀者心中會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但作者想傳達的只有那一個,而且有可能不是後人蓋棺定論的那個。
更嚴重的是,在闡釋體系的幫助下,生產藝術作品也變成了可複製的過程:最直觀的例子便是大咕咕咕雞微博下面的評論,會讓你感受到量產化的意象是多麼無趣。
在這一場景下,藝術家給作品添加裝飾的過程反而變成了一種負擔:必須要小心翼翼地避開已經被納入體系的元素。然而現代的闡釋體系的覆蓋面是如此之廣,普通的創作者很難找到什麼漏洞了。既然如此,那不如放棄表達,而是讓藝術去追尋美本身,用一種幾乎不帶有可被闡述元素的形式,也就是所謂的為藝術而藝術。例如蒙德里安的畫作,那些線條就在那兒,的確沒什麼可以被解釋的了,但你就是可以感受到美與和諧。
這樣看來,藝術似乎回歸到了「彰顯上帝的榮耀」的地位:我沒有用任何手法,你能感受到什麼,全應歸於上帝,或者說,歸於基因。歸於有型或無形的造物主。
為藝術而藝術。藉助藝術這一純粹形式,完成自我的主體性建構。而不用擔心藝術的萎縮。純粹的為了藝術而藝術,藝術是生命化的存在,維特根斯坦說存在在存在之外,純粹藝術自然會生長發芽開花結果。只有追求純粹,人的靈魂方能安歇。純粹的一種表達就是為了藝術而藝術。
所有的人類文明形式,如藝術科學等等都可以理解為一種形式,一種語言,一種表達。什麼是表達?人的表達。人的什麼表達?人的認知表達。作為世界存在或世界意志表達的人的認知。人是萬物之靈,是存在的尺度,人能弘道非道弘人。201704192320
為了表達而表達。不對嗎。你看那花,是生殖器,是生命和存在的表達。有什麼不可以嗎。生殖表達,基因表達是最普遍的生命現象。而人的表達和動植物不同,大概和人的性行為時期與動植物不同,沒有時間的限制有關,這可能導致人有各種各樣表達方式,科學藝術文學運動。。。表達是最普遍的藝術現象。作為表達的人類學現象,沒有純粹的盡頭,所以滿足了人類目標的無限性,甚至可以成為人的出發點和歸宿,取代上帝和宗教信仰。認可自我好好表達吧,孩子
對於王爾德。更多的是抱著批判的態度來評價的。
單看「為藝術而藝術」這句話,本來就是矛盾的。 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王爾德是講藝術與生活完全的決裂開。 他所謂的「新美學」的一個原理:「藝術除了表現他自身以外,不表現其他任何東西。和思想一樣,有自己獨立的生命。」在王爾德眼裡,藝術的途徑和目的是兩個世界的東西。正因為這種二重性的割裂,使得他走進了藝術的死胡同。
作為十九世紀 唯美主義的代表,他所提出的「為藝術而藝術」的中心思想是 「美是一種至高無上的,絕對的價值,藝術自身就是目的。」 王爾德對於美的追求,已經超越的了美的範疇,好的方面講這是一種突破,壞的方面講這是一種病態。 藝術是不能脫離了生活的,所有的藝術都是在生活的基礎上發展的。然而王爾德缺持相反的觀點。
這種不接地氣的美學在當時那個社會成為主流觀點並沒有什麼可奇怪的。他將美學的追求定義在了 上等社會 的專屬活動。衣著的浮華,大量運用孔雀羽毛、向日葵、百合、長發等。 這種浮華也使得他不能避免苦難,甚至災禍。
天秤座對於美的追求是與生俱來的,但是像王爾德那樣的追求純粹的美和藝術,是我所不提倡的。 為藝術而藝術,不如為生活而藝術。
最近看完太宰治的《人間失格》,覺得跟王爾德的藝術觀竟然有些非常相似的地方!
很長一段時間我都一直這麼想。沿著天橋上上下下,這在我看來,毋寧說是一種超凡脫俗的俏皮遊戲,甚至我認為,它是鐵路的種種服務中最善解人意的一種。爾後,當我發現它不過是為了方便乘客跨越鐵軌而架設的極其實用性的階梯時,不由得大為掃興。
另外,在孩提時代,我從小人書上看到地鐵時,也以為它的設計並非出自於實用性的需要,而是緣於另一個好玩的目的:即比起乘坐地面上的車輛,倒是乘坐地下的車輛更顯得別出心裁,趣味橫生。
從幼年時代起,我就體弱多病,常常卧床不起。我總是一邊躺著,一邊思忖到:這些床單、枕套、被套、全都是無聊的裝飾品。直到自己二十歲左右時才恍然大悟,原來它們都不過是一些實用品罷了。於是,我對人類的節儉不禁感到黯然神傷。
王爾德也如同《人間失格》里的男主角一樣對實用性、生活性、自然性感到失望。所以他將藝術視為至高無上的存在。簡單來講,我們希望自己接觸的某些東西充滿藝術感,是想獲得身心滿足或者追求卓越,王爾德希望自己接觸的所有東西都充滿藝術感,是因為這是他覺得理所應當的,必然的,當然他也獲得了身心滿足。
為藝術的藝術,一步走錯就陷於藝術遊戲論。為人生的藝術,一步走錯就陷於藝術功利論。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小說高堡奇人里易經的運用?
※什麼原因導致東西方自古至今文論發展差異如此顯著,以及東西方都有哪些對文論發展貢獻較大的人物和著作?
※為什麼會出現普通階級的孩子卻擁有貴族氣質的情況?
※馮唐的文學「金線論」有道理嗎?
※如何讀懂卡夫卡的短篇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