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發達國家現代化城市的發展規律,北京按照現在的發展方向和模式,能否成為類似紐約的國際化大都市?

由於中國的特殊政治制度和經濟發展模式,人口結構的組成,近現代思想文化的特殊性,中國的城市發展,尤其是相比當代的國際化系統化發展健全的現代城市例如紐約,總能夠突破現有的城市發展規律,充滿不確定性。


謝邀

要成為國際化大都市,首先要說什麼是國際化大都市。
國際化大都市_百度百科

國際化大都市最初是由蘇格蘭城市規劃師格迪斯於1915年提出來的。關於國際化大都市還沒有形成一個公認的定義,國際上有代表性的解釋定義有兩種:
A、英國地理學家、規劃師彼得·霍爾將這一概念解釋為,對全世界或大多數國家發生全球性經濟、政治、文化影響的國際第一流大都市。他認為世界城市應具備以下特徵:①通常是主要的政治權力中心;②國家的貿易中心;③主要銀行的所在地和國家金融中心;④各類人才聚集的中心;⑤信息彙集和傳播的地方;⑥不僅是大的人口中心,而且集中了相當比例的富裕階層人口;⑦隨著製造業貿易向更廣闊的市場擴展,娛樂業成為世界城市的另一種主要產業部門。
B、美國學者米爾頓·弗里德曼提出了七項衡量世界城市的標準:①主要的金融中心;②跨國公司總部所在地;③國際性機構的集中地;④第三產業的高度增長;⑤主要製造業中心(具有國際意義的加工工業等);⑥世界交通的重要樞紐(尤指港口與國際航空港);⑦城市人口達到一定標準。

讓我們來以嚴格些的標準來考量,就要求帝都滿足上面兩種標準的每一條吧:
A1政治權利中心,帝都顯然已經完成任務;
A2國家貿易中心,相比香港和上海還有些差距,但是至少已經在同一個數量級上了,個人認為勉強可以算滿足;
A3主要銀行所在地,四大行都在沒啥可說的,國家金融中心嘛有央行和大多數銀行保險業的總部,不過還沒有股票交易所,這一條想要完全滿足基本上只要行政方願意隨時可以;
A4人才聚集中心,中科院社科院工程院以及海淀的眾高校,已經滿足條件;
A5信息彙集和傳播的地方,為什麼要有駐京辦,除了維穩不就是為了套近乎么,已滿足(據說你想了解任何機密消息只需在帝都打三次車和每個出租司機各聊半小時即可);
A6大人口中心,20M+…… 相當比例的富裕階層,那麼多房都賣出去了還不夠么;
A7娛樂業成為主要產業部門,作為除了香港以外近年大型演唱會最多的城市同時還有國家大劇院/保利劇院/北京人藝/國家話劇院/德雲社等等(咦,有什麼奇怪的東西混進去了),這個已經滿足。

B1上面說過了;
B2跨國公司總部所在地,國內能拿得出手的跨國公司實在不多,不過基本總部都在京滬;
B3國際型機構集中地,這個幾乎沒有哪個能拿出手;
B4第三產業高度增長,已滿足;
B5主要的製造業中心,這方面在研發上滿足,但是整體的技術水平限制,能有國際意義的基本只有軍火……
B6世界交通的重要樞紐,機場的流量夠格了,雖然服務還有待提高;
B7人口……

以上說到的未滿足的主要是製造業中心和國際機構集中地,個人以為冷戰時代的理論中這個製造業中心的要求已經可以去除了,現在公認的國際化大都市比如紐約倫敦東京,都不是傳統的製造業中心。但是國際機構集中一點滿足程度還是很低的。具體滿足條件下文再議。


什麼是像紐約一樣的國際化大都市呢?
紐約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代表除了滿足上面提到的那些條件外,與其他的國際化大都市顯著區別在於其人口國際化顯著(能與之接近的只有倫敦和巴黎),紐約的官方語言除了英語外還有法語/西班牙語/漢語/韓語/義大利語/俄語,這意味著其市屬的一百多個機構都能提供這些語種的服務。這顯然是為移民高質量服務的代表嘛。
因此紐約的國際化不僅是在上層社會的國際化影響,而且包括對外國的普通民眾的包容。

北京和紐約的主要差距在哪裡呢?
前面討論了一堆標準,經濟類的要求按照近年的發展趨勢,在大家都能看見的未來經濟水平接近甚至趕上紐約問題不太大。
國際關係的問題,鑒於二戰後的歷史原因,重要的國際組織基本已經定型,而沒有北京什麼事情,雖然有APEC之類的組織,即使以後在某些條件下能夠穩定落戶北京,其影響力和UN還是沒法比的。至於再來一次世界大戰改變世界格局這種事就不討論了,畢竟沒誰想看到。
國際交流問題,這是現有最大的差距,中國作為最難獲得移民簽證的國家之一,對外來人口的限制不是一般的大,當然對於普通民眾的限制也不小。由於外來移民會有文化和意識形態影響,所以在短期內期望有所改觀可能性極低,什麼時候方校長的牆倒了再說吧。
等到國際開放度足夠高之後,其他國家才會認為你對他們有足夠的接受度,外交上不求別的就求相互平等待遇,所以當你開放時人家才會接納你,那時才會有大家出國簽證沒啥壓力和各種國際組織進駐北京什麼的。


綜上所述,從官方的角度看,再刷點GDP之類的數據就滿足條件趕英超美了,從民間來看,路漫漫其修遠兮……


謝邀~
1、從城市化的客觀規律來講,北京是逃不脫「城市化——市郊化——逆城市化「這個普適性準則的,因此,在城市生長發展的角度,北京是完全可以朝著紐約、倫敦、巴黎這種大都市演變的。
2、從經濟發展角度,北京作為首都,中國北方的經濟中心(等等……),現在已經產生了相當規模的高附加值產業集聚現象,研發、金融等等,也完全具備成為國際化大都市的產業基礎。
3、從區域角度,世界上著名的國際大都市延綿帶(美國東、西海岸,東京,倫敦,義大利北部等等),無一不擁有職能相互關聯的城鎮群,北京最大的弊端在於海陸位置相對尷尬,對周邊城鎮發展制約較為嚴重;如果能妥善處理好京津城市功能結構,以及環首都經濟圈城市的產業協同與城鎮發展這兩大難題,那麼打造世界大都市區不成問題。
4、從政治角度,只要不遷都(長期之內完全無望),北京就擁有最為有效的政治管理體系和最為集中的資源,因此,政治制度對於北京發展只有利好。
5、人口與社會角度,這其實是北京想要打造國際大都市的最大困惑。國際大都市要求有十分完善的社會公共服務體系(涵蓋服務機制體制、服務設施等等),而北京受到戶籍制度、公共服務、社會福利等因子的制約,難以自發的朝著健康生長的方向前進。李總理提出了」新型城鎮化「,其實就是在努力解決社會問題,由以前的大跨步經濟發展階段,逐步向完善公共設施、健全社會福利體制階段轉型,如果這個轉型可以順利進行,在區域尺度下普及社會公共服務設施,提高社會公共服務質量,那麼起碼會有質的變化。
6、文化角度。作為中國的科技文教中心,北京不缺這些,而且二環以內還保留著大量歷史文化印記,不論是協同全球化還是保持特質化,北京也都有著十分清晰明朗的特徵。
7、其他環境問題、交通問題等。北京在這些問題方面不是一般的差,而且至今沒有找到解決方法,如果無法緩和這些矛盾,只能越走越遠。
總之,利與弊並存,推力與阻力共生,政府意願與市場作用相互影響,這就是社會主義下的城市之道,個人還是很樂觀的,畢竟上層領導有這樣的意願。
比起高度開放的上海、廣州、深圳,雖然發展的軌跡各有差異,不過北京打造國際大都市,還真不只是」隨口說說「。


謝不邀,湊熱鬧。不做具體考據,歡迎拍磚討論
對這個北京的這個發展方向很悲哀,表示成為不了~~
相對的,覺得上海和廣州更有機會
城市發展規律理論想不出來太多太細的,一個是美國的陽光帶城市化,內涵是溫暖地帶的城市比寒冷地區的城市發展機會更多(美國城市化的一個階段)。
另一個是區域支撐,簡答一下就是環北京貧困帶與環上海富裕帶的對比。
同時呆過北、上。個人感覺(不做論據),真心覺得北京是個畸形發展的城市。

話說好久沒看書了,具體你可以去參考同濟大學張冠增老師的一本《西方城市建設史綱》高校城市規劃專業指導委員會規劃推薦教材?城市規劃專業指導委員會規劃推薦教材?西方城市建設史綱/張冠增
…………………………

補充:
中國城市化到50%之後會如何發展,有何特徵:
1、逆城市化,也是城市化的一種,意為一些三線的旅遊城市會得到較快發展。
2、陽光帶城市化,人口南遷的趨勢
3、(湊個小三)內涵城市化,一線城市的產業「退二進三」

答案粗糙,歡迎拍磚


按面積來說,北京不比紐約小。現代化程度也不比紐約低。但城市化程度則是另外的概念,美國社會沒有城市和農村的明顯的政策性的差異。但是中國有,北京市也分農村和城鎮戶籍的概念。差異應該是在這裡。美國的農村是一種個人工廠的概念,但中國農村就是個種地的個體戶。中國城市化的進城和中國戶籍改革尤其是農村和城鎮的二元戶口差異的減小是相l聯繫的,只要大城市還存在農業戶籍,那麼城市化就不是成功的,這個標準不樹立,就很難說建設所謂現代化大都市的概念。


北京離世界城市還有多遠?

前幾天《2000萬人在北京假裝生活》刷屏了,然後被封了。實話講我還沒看過,但也確實引發了我的好奇:北京,到底會變成什麼樣子?

2017年8月3日,北京出台「共有產權房」,新北京人分配不少於30%。-《北京市共有產權住房管理暫行辦法》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設立河北雄安新區,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

2017年3月28日,北京市2020年之後,常住人口穩定在2300萬左右。-《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0年)》

一個又一個的新政,控制和疏解著這座城市的遺留問題,好像也在刻畫著一個嶄新的都市樣貌。我踮著腳,卻窺見了一個世界城市的心臟。

什麼是世界城市?

世界城市是國際大都市的高端形態,是城市發展的高級階段,是國際活動的聚集地和對全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控制力和影響力的城市。

目前,全球公認的世界城市只有三個,按先後順序:倫敦、紐約、東京。

一.倫敦

1769年瓦特改進蒸汽機;

1785年卡特賴特發明動力織機實現機械化織布;

1825年斯蒂文森發明蒸汽機車。

沒錯,這些都發生在英國,也就是工業革命。英國成為世界技術創新的中心,也成為了當之無愧的世界經濟中心。

1860年,英國鐵的產量佔世界的53%,煤產量佔50%,工業生產佔世界的36%。

1875年,倫敦人口達424萬,相當於巴黎和紐約兩大城市人口總和。英鎊成為世界通行貨幣,倫敦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城市。

二.紐約

1873-1874年的大蕭條起,英國經濟開始走下坡路。

世界經濟增長重心向美國轉移,開始了「大西洋時代」。

1890年,美國鐵路里程達16.7萬英里(約27萬公里),鋼與鐵的產量均超過了英國。同年,美國佔世界工業生產的31%,英國僅佔22%。

19世紀,由於電的廣泛應用和內燃機的發明,電氣機械、汽車工業成為主導產業,世界經濟增長的重心向美國和德國轉移。由於德國兩次發動世界大戰而戰敗,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德、意、日戰敗,英、法被削弱,使美國取得了世界霸權。

1947年,美國工業生產佔西方世界的62%,提供出口商品佔32.5%,擁有世界近2/3的黃金儲備,在國際金融領域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紐約取代倫敦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1950年,紐約-新澤西大都市區的人口達1230萬人,大倫敦都市區人口為1040萬人。

三.東京

19世紀50年代,出現了以電子工業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

1973年爆發「石油危機」後,西方國家的經濟開始進入下降期,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崩潰,美元不再享有特殊的地位。

電子、航空航天、石油化學工業成為新的主導產業,「太平洋時代」來臨。

50年代初,輕紡工業為日本的主要工業部門。50年代末,日本實施重化工業戰略。60年代起,日本重點發展電子工業和汽車工業。

由此,日本在一代人時間內成為世界上最發達的工業國之一。80年代末,日本的人均GNP(國民生產總值)開始超過美國。

隨著日本的經濟起飛,形成了以東京為代表的世界城市。1980年,京濱都市區的人口達1770萬,位居世界第一,超過了紐約-新澤西都市區的1560萬人。

1984年,日元成為國際儲備貨幣。至此,東京成為繼倫敦和紐約之後的第三個世界城市。

如果說倫敦抓住了工業革命的機會,那麼紐約可能是撿到了重工業革命的稻草,東京則是銜住了電子工業革命的尾巴,那麼北京又是在等什麼?

我斗膽以為,大概是信息技術革命,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後工業化時代。我仔細想了想,中國到目前為止,貌似還沒有哪一次像今天一樣站在現代技術革命的風口浪尖。

後工業時代,服務業的價值越來越大,其影響力超過了有形的商品物流,這也是我為什麼說不是上海的原因。只有商品才需要港口,服務業只要有行政資源和信息自由就夠了。中國經濟一旦轉向內生式的潛力挖掘,北京就擁有了得天獨厚的優勢。

那麼,北京距離世界城市還有多遠?

講實話,需要更多人。

有人以為我瘋了,難道現在還不夠擠嗎?每天早上好像在跟全世界人民擠地鐵,每天晚上還要跟村裡的老少爺們兒搶車位。

看一組數據就清楚了:

日本東京都市圈(面積1.34萬平方公里),人口3700萬,佔全國人口的28%;

英國首都倫敦都市區(面積8400平方公里),人口1400萬,佔全國人口22%;

美國紐約都市圈(面積3萬平方公里),人口2000萬,佔全國人口6%,廣義紐約都市圈人口6500萬,佔美國人口的20%;

這就是社會學中講的馬太效應,強者恆強。

北京呢?

北京(面積1.6萬平方公里)人口2000萬,佔全國人口1.5%,按人口密度算,差不多是東京的一半,如果按全國人口分布算,那就少得可憐了。

既然要發展,就需要更多的人,既然需要人,就要留出足夠的空間。等等,好像哪裡出了問題?

再看一組數據:

北京雖然有1.6萬平方公里的廣大土地,但是北京市區建成區面積只有1400平方公里左右。

也就是說,東京核心區面積2188平方公里,居住了1300萬人;而北京則是1400公里的城區居住了2000萬人。實際上,北京的居住密度是東京的2.4倍!

之前,我們總以為人太多,其實,是地兒不夠大。

那怎麼辦?既要保護18億畝的耕地,又要多裝點兒人。

所以,回過頭來再看那一個又一個政策,也就理解了祖國母親的良苦用心。

一邊圈地,一邊放人,另一邊分房,又一邊留人,大概都是在為產業升級做準備。

我不知道那個未來還有多遠,但我相信,當信息技術革命的煙火在這座城市上空綻放,那時的北京一定很美。

我當然會為它高興,但可能也會有點懷念吧…


先佔個樓,我去辦個紐約暫住證再來答


推薦閱讀:

修路遇到小山坡挖隧道和開山修路的判定依據是什麼?
《EVA》里,為什麼要建立第3新東京市?
如何才能進入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工作?
從城市規劃和建築的角度,有沒有可能把市中心晚上空置的寫字樓改造用來居住?

TAG:政治 | 城市規劃 | 發展方向 | 發達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