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為什麼存在,生命的意義?

很困擾,我不管想到什麼,都有不為這些而存在的生命,那這些就不是生命的意義。


曾經花了很多時間才把這個問題思考明白。前段時間做過一個關於「生命的意義」的演講,我覺得可以用來回答題主的問題。演講的主要內容如下: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這是一個永恆的問題。從古至今,有許多人都試圖給出自己對這個問題的解答,這其中也包括我。

我第一次思考這個問題是在看到了一句話之後。這句話是喬布斯說的:「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當時我對這句話非常贊同,但後來我發現改變世界並不是生命的意義。也許你還會說,活著就是為了賺錢,活著就是為了買房子,或者活著就是為了取得某些成就,但是這些都只能視為活著的目的,而不是意義。

那麼,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我的回答是,生命沒有意義。

認為生命沒有意義的人肯定不只我一個,不過很多人得出這個結論的過程是不正確的。有人說,生命沒有意義是因為人類在宇宙中太渺小。那麼試想一下,如果人類能夠變得足夠龐大,難道生命就有意義了嗎?有人說,宇宙有上百億年的歷史,而人類只有幾百萬年的歷史,每個人的生命更是只有幾十年,所以生命沒有意義。同理,如果人的壽命很長,甚至達到幾百億年,難道生命就有意義了嗎?

要探究生命的意義,首先應該知道什麼是意義。「意義」這個詞語有兩種解釋:一是語言文字或其他符號所表達的含義,二是作用、價值。顯然,當我們討論生命的意義時,應當選擇第二種解釋。為了方便起見,這裡就把意義理解為作用。

那麼生命的作用是什麼呢?似乎很難還是回答。我們可以藉助一些在日常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事物來進行類比,比如手機。手機的意義(或者說作用)是什麼?你肯定會說,手機可以打電話、發簡訊等等,但也有人說手機還可以用來砸核桃、打水漂。打電話、發簡訊顯然是手機的作用,砸核桃、打水漂似乎就不是了。

當我們談論作用時,一定會涉及到兩個事物,因為作用無法在一個事物上發生;當我們談論手機的作用時,其實是在談論手機對人的作用。我想沒有人會為了砸核桃、打水漂而去購買一部手機。人類是手機的創造者和使用者,人類希望用手機做什麼,決定了手機的作用是什麼。也就是說,事物的作用(意義)取決於它的創造者或使用者的意志。人類是由誰創造的呢?如果你是一個無神論者,你肯定會說人類的存在是自然進化的結果,而不是被誰創造出來的。所以,生命是沒有意義的。

既然生命沒有意義,那是不是意味著我們應當放棄遠大的追求,用一種消極的態度生活,甚至選擇自殺呢?不是的。正是因為生命沒有意義,我們才不會被意義束縛,我們可以選擇「自由的活法」而不是「有意義的活法」,我們可以為自己而活。
(完)

關於參考資料:
在思考這個問題的過程中,有一篇答案讓我深受啟發:既然地球在宇宙中是如此的渺小,人類更是小到可以忽略不計,那麼我們所做的一切又有什麼意義?

第一次這麼認真地在知乎回答問題,有點激動。歡迎討論指正。


生命好在毫無意義,才容得下各自賦予意義。假如生命是有意義的,這個意義卻不合我的志趣,那才尷尬狼狽。
——木心《素履之往》


雖然這是個終極問題,但是還是想回答一次。
也是為自己回答一次。
打個比方,電影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當電影落幕後,它還有什麼意義?
小說的意義呢?
音樂的意義呢?
旅行的意義呢?
這些都是體驗,也都是收穫。
生命在不斷的縮短,你用你的方式在感知這個世界,這是不斷的為生命增加重量。
五分鐘的演奏時間,你希望能奏出怎樣的樂章?
一個半小時的電影,你希望它能讓人難以忘懷?
或者是一碗牛肉麵,你希望它能怎樣令人回味?
生活中的每一分鐘,都是在生命的樂章上譜寫音符。
而整個世界,實際是一本名為《生命》的長軸畫卷,每個人,每棵樹,都是這畫卷上的一個獨一無二的存在。
我們要對自己的每一分鐘的生命負責,對得起時間的寬待。
我們要對自己的親人負責,對的起命中注定的恩情。
我們要對自己的朋友負責,對得起兩肋插刀的情誼。
我們要對身邊的所有負責,讓世界因為有你而更好而非更糟。

生命在於體驗,在於感悟,在於你有不斷嘗試的機會去認識自己,認識世界。
讓自己和世界發生關聯,
讓世界因為你的存在而更加美好,無論多少。
世界上不存在孤立的生命。
每個生命都從別處獲得滋養,同時滋養別處。

只有創造對別的生命有用的東西,你的生命才有價值。

現在,你有一盤80年時間長度的空白錄像帶,標籤上寫著《生命的意義》,一台裝著這盤空白錄像帶的錄像機一直在你身邊,你打算怎麼拍這部紀錄片?


我不明白為什麼許多人喜歡把這個問題神化,僅僅是因為我們擁有這樣東西,就一定要找一個合理化的解釋嗎?

即使就字面意思討論,我發現也沒有人就「意義」的定義先做討論。很多時候當我們討論一個問題而得不到共識的時候,其實是卡在了對一些關鍵詞定義的不同理解上卻不自知。

例如當我們問生命有什麼意義的時候,這裡的意義和歷史試卷上某個事件的意義,這兩者的定義相同嗎?

直接一點,大不相同。試卷上旳意義問的是某個歷史事件所造成的影響。而生命的意義,我的理解是:
當一件事情可做可不做的時候,有沒有什麼理由讓自己非做不可,這種理由,就叫做「意義」。

假如你贊同這個定義,在這個角度理解,生命是不需要意義的。因為生命是天生的,沒有人需要經歷重重磨難得到生命(神話故事裡有這樣的橋段,因為宗教需要杜撰一個意義)。於是也就不需要一個充分的理由說服自己去堅持去努力。與之相反,婚姻就需要一個意義,意義驅使你作出決定。

而我在另一個問題:人為什麼要好好活著?中回答道:
因為你捨不得死,捨不得生命的可能性。但生命的開始並不由你自己的意志決定。

生命沒有意義,但是不妨礙每個人有對他自己的理解。但這不是意義,只是你對自己經歷的描述,對自然的想像,再加上從別人那兒聽來的看來的。而選擇和自由意志,這又是另一個話題了。


人年輕的時候,總會有疑問,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我不止一次地曾經在鄉野的屋頂上,仰望星空,思索人生.那個時候,好像是我最不快樂的一段日子.而且也發現,只有在自己不快樂的時候才會思考,生命的意義為何.而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不自由,那個時候,外界總是在束縛自己做不想做的事情:那時候,一大堆的考試試卷,那時候,最愛做的事情是科技創新發明,可是,我不能隨心所欲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因為沒有自由,所以我不快樂.

漸漸地,人不快樂,人很迷茫,就會去尋找解脫、去尋找答案.我開始大量閱讀,從很多哲學書籍的閱讀里,漸漸發現,對於自己來說,生命的意義其實很簡單,就是活得快樂.所以,為什麼很多哲人都把自由看得那麼重要,因為,只有自由,才可能真正的快樂.所以,生命的意義是什麼的答案,對於我來說,漸漸顯得並不抽象,並不深奧,,就是自由,就是快樂。於是,我也不再迷茫。

而怎樣才能真正的自由和快樂?這會刺激自己不斷去思考,並用行動去體驗,去尋找答案。

我想說,大學近5年過去了,包括1年的休學,我幹了各種各樣的事情,其實,歸根結底就一件事:在踐行生命自認為的意義,去實現自由,去獲得快樂。

也漸漸明白,在一個都不自由的集體里,在一個都不快樂的世界裡,個體的自由或快樂非常困難。

而什麼是自由?最開始只是一種感覺,無法言說的感覺,就像快樂一樣,每個人對於快樂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或者,不要祈求一直自由,更不要幻想始終快樂。

也漸漸地懂得,一個人,有一個夢想,是自由的放飛;追尋夢想,在這個過程中,能讓自己活得快樂。夢想可以牽引自己不斷去努力,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強大自己,如動力一般驅使自己進步,讓自己逐漸獨立,。即便某天,可能因為夢想,會有不自由不快樂,也會漸漸磨礪出自己強大的內心。於是,也會漸漸覺知,真正的自由是來自於內心,真正的快樂也是來自於內心。

只有自己內心足夠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隨之,也漸漸明白什麼是愛、什麼是責任、什麼是信仰。也有獨立的思考能力去怎麼平衡好夢想和責任,怎麼去實踐自己的信仰,怎麼克服自己身上的劣根性,怎麼去收穫真正的幸福。

其實,人生,就是在不斷地探索,也許沒有唯一的答案,生命的意義到底是去追求真善美,還是去追求自由與快樂,或者二者並不對立並無側重。又也許,每個人都處在不同的階段,所以感悟不同。

於是,也漸漸明白,要用開放包容的心態去尊重每一個人。多多理解,多多關愛。就在這種彼此的良性互動里,大家可以一起追求真善美,大家也可以一起收穫自由與快樂。


生命不為什麼存在 生命沒有意義
地球上偶然出現了基因
基因演化出現了生命


命題作文問題,很久沒有寫作文了,文筆差見諒~

每一個主義,每一種思想都可以對這個問題給出各種不同的答案,我作為一個深受存在主義影響的人,用存在主義觀點來回答

對於我來說,「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

生命沒有意義。

在每個人誕生之前,父母不認識你,我們也沒有要求父母或任何神靈把我誕生於在這世界。

但是我們確就如是地出生了,家庭、社會不斷地給像白紙一樣的心靈灌輸各種價值觀、世界觀、道德或者宗教倫理,沒有人知道這些價值觀、世界觀、道德的對與錯,只是一種「傳承」,上上一輩影響上一輩,上一輩影響我們,「一代過去,一代又來,地卻永遠長存」,這種「傳承」是強制性的,從來沒有問過被傳承人是否願意,也根本不可能問。我們就被這種價值觀、世界觀等東西思考整個世界之後又影響下一代,亦復如是

我們被放逐在這個世界,從生到死,不同的主義、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宗教,我們到底該如何選擇?

生命沒有意義,但是並不意味就理所應當頹廢不前,。萬事萬物的意義不過是人賦予的,人生亦復如是,生命亦復如是。

如果生命只有一次,那我們既然已經來到了這個世界,那為什麼不好好過這有可能只是唯一一次的生命呢?讓自己的生命活得更加精彩?

人真的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生物:

在存在的世界裡面有一群存在的生物,對他們自己存在的方式若有所思的存在著


看到這麼多大神們,發現確實還有不少人和我一樣,曾今追尋這樣一個問題的答案,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經歷。
先問幾個問題
1.你覺得找到人生的意義很重要嗎?
2.你覺得你必須要找到人生的意義,才會覺得有意義,否則你會感覺很難受,都不知道該做什麼,該如何活下去了,你會感覺很痛苦嗎?
如果第二個問題你回答的「是」,抱歉的告訴你,你中毒已深。
從人的需求角度來講,首先是生存和安全需求,來避除痛苦;接下來才是其他方面的需求,來獲得更多的快樂。
如果你覺得你找不到人生的意義很痛苦,你都不知道知己怎麼活下去了,顯然這已經觸及到你的安全需求了。而讓你感覺到這種安全需求不能被滿足的這個東西,最根本是由於恐懼引起的。你害怕,所以你感到痛苦。
靜下心來,回問你自己,你是否害怕自己的人生沒有意義。
在多年以前我就已經開始問自己這樣的一個問題,那段時間心情很鬱悶,生活中找不到什麼樂趣,不停的在問自己活著的意義,做一些事情的意義,最開始,總是找不到任何稍微滿意的答案,後來也看了一堆子的書,也同樓上的一些哥們一樣,開始明白生命的意義是追求快樂,在於體驗。
似乎總算給了自己一個答案,讓自己安心,好景不長啊,沒過多久,同樣的問題又出現,似乎之前的答案已經不能讓我完全信服,後來我覺得生命的「意義」,就應當有個「受意」者,所以,我開始相信,上天賜予了我生命,我應當好好珍惜,我有關心我的朋友,我應該好好活著,珍惜友誼。上天賜予我智慧,所以我要用它來創造更美好的未來,等等。似乎我的生命又開始有意義了。
同樣的,沒過多久,我再次開始問這樣的問題,不停的問,如果這樣了,又怎麼樣,就算怎樣了,又怎樣,都快奔潰了。
這個問題時不時的就從我的腦袋裡冒出來,讓我煩死了。

下面是正真的答案,希望能有所幫助
你發現沒有,每次當你問這樣的問題的時候,多半是遇到困難的時候和想去做一個什麼事情的時候,所以你會問,它有什麼意義,好像你是在追尋一個真理,但實際上你是在害怕,從根本上來講,這是一個心理問題。
你發現沒有,在你的思維里,你希望你所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甚至要求你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有意義的,特別是你遇到困難的時候,你更是希望你所追求的,你所付出的,你的努力最終是值得的,你需要一種動力讓你前行,支持你堅持下去,於是你內心開始在害怕,你擔心最終的結果是沒有意義,於是你拚命的開始尋找一個有意義的理由,你想要給自己一個交代或是給別人一個交代。所以你才會不停的問這樣的問題。
這種思維一般從一個你難以實現的事情上面開始,因為難度過高,期待過高,或是你一再要求它一定是有意義的,你開始追問它的意義,然後會泛化到其他事情上面,一些很普通的事情,你也會用這種思維習慣去追尋它的意義。
我們從小就開始聽人們說,我們要做有意義的事情,但是卻沒有人告訴我們,什麼樣的事情,才是有意義的,喜歡思考的朋友們,於是就有事情可做了。
可能你還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個負性思維,你要徹底的從這個負性思維里跳出來,改變你的思維方式,你才能獲得自由。
首先就是要接納自己。
1.誰規定我們做的事情必須都是要有意義的,做一個平凡人,做著自己喜歡做的事,有沒有意義關我屁事,上帝都不在乎,誰在乎誰在乎去。
2.我就喜歡做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我高興,你怎樣,至少我為我自己活著,感覺爽不爽?
3.話說回來,你是人類,你不比別人多個腦袋還是多個腿,如果你要追求你想像中的最終的意義,那基本上什麼事情都沒有意義了,全世界人民整天都在瞎忙活。你害怕自己的生命沒有意義,要求自己做的事情一定,確定,不論怎麼推敲,100%都是有意義的,瞎扯淡,你是非人類嗎?
4.有沒有意義並沒有那麼重要,只要你做的事情有你的道理,我想以你的頭腦,你可以想出來一堆的理由,比如你可以讓自己開心,你可以讓你的家人開心,你可以過更好的生活,你又成長了,你的努力和堅持,事實都會幫你證明,相信你所堅持的,那都是從心底發出來的,有沒有意義又有什麼關係呢。你喜歡,你想要,所以你堅持!


活出生命的意義

如果說這輩子只讀一本傳記的話,那就應該讀這本《活出生命的意義——弗蘭克爾自傳》,該書是由奧地利存在主義心理學家、哲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90歲高齡時寫就的,全書用簡潔幽默的筆觸回顧了他歷盡艱辛、曲折偉大的一生。可以說,弗蘭克爾憑一己之力,用意義療法治癒了20世紀人類精神空虛、虛無墮落、無所適從的世紀病。如今時代雖然發展到了21世紀,但人類精神世界的發展、提升及對人生意義的不懈追尋,仍然離不開這位偉大智者的智慧啟迪。


弗蘭克爾自小就展露出愛讀書、善思辨的非凡天賦,家庭聚會上他總是纏著父母的朋友們問個不休,因此被大人們稱為「小思想家」。高中時期,他就和當時名滿天下的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通信,深獲後者欣賞並由其推薦發表了人生第一篇學術論文;大學時期他又與奧地利另一位心理學家阿德勒建立了親切的學術友誼,並在此期間發表了他的第二篇學術論文。就在弗蘭克爾學術前途一片光明之際,德國納粹入侵奧地利並很快佔領了其首都維也納。1942年,弗蘭克爾因學術成就獲得了美國簽證,就在他猶豫著是要獨自逃亡美國還是該留下來和父母一起承受命運時,有一次回家他剛好看到桌上放著一塊父親從被納粹焚燒的維也納猶太會遺址上撿回來的大理石殘片,於是他問父親殘片上的希伯來文是什麼意思,父親告訴他上面寫的是猶太教《十誡》中的一條,「榮耀你的父母,地上的生命將能得到延續。」於是他在那一刻下定決心留下來陪父母,就讓美國簽證過期吧。

在納粹統治下,弗蘭克爾和家人每天過著著驚惶不安的生活。但他盡其所能地利用醫生身份挽救因納粹政策而要被消滅的精神疾病患者。同時因納粹嚴酷的種族滅絕政策,其妻子懷孕後也被迫流產。1942年9月,弗蘭克爾及其全家還是迎來了殘酷命運,他們都先後遭逮捕並被送進了集中營。此時弗蘭克爾已基本完成了代表他意義療法思想的《醫生與心靈》學術著作的初稿寫作。他把作品縫在上衣內兜里,希望能躲過集中營黨衛軍的檢查,但手稿還是被沒收了。於是在集中營的日子,他一有空閑就琢磨思考意義療法二稿的寫作,事實證明這個執著信念最終成為支撐他活下去的主要心理動因之一。


弗蘭克爾發現,在慘絕人寰、殘酷黑暗的集中營中生存,大部分囚犯都會經歷從震驚、到冷漠、再到麻木(或最終選擇放棄)的心理適應階段。除了被送進毒氣室的囚犯,還有很大一部分囚犯之所以死亡,其實環境惡劣並非根本原因,而是由於他們最終因感覺希望破滅而放棄了生之意志。有一次集中營盛傳聖誕節時就會迎來解放,有幾個囚犯相信了這個傳言並為此激動萬分。但是隨著聖誕節的日益臨近,並無任何跡象表明他們將很快被獲救。於是這幾位囚犯對現實由高度的期望轉跌至深深的失望,巨大的心理落差讓他們難以承受,於是在聖誕節過後不久他們就因極度失望而感染傷寒症去世了。


弗蘭克爾清晰地記得,有一次他也因感染傷寒痛苦不堪,同時因長期飢餓、營養不良而意志極為消沉悲觀,此時他身邊的獄友誠懇勸說他放棄悲觀情緒(這種悲觀情緒如果任其發展,人就會開始放棄自己,那就離死亡不遠了)。最終他克服了悲觀情緒,靠著求生意志、對家人的深切思念、寫作信念支撐以及獄友們的幫助幸運地活了下來。而他的親人(除了妹妹)包括父親、母親、妻子、哥哥等最終都死在了集中營。


戰後,弗蘭克爾全身心投入工作,不僅成功寫出了《醫生與心靈》第二稿學術著作,還以他在集中營的經歷為藍本,僅用9天時間就寫出了著名的《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此書通過他真實殘酷的集中營經歷,令人信服地論證了意義療法的非凡價值。弗蘭克爾認為,人是負責任的,應當實現自己生命的潛在意義。而人通過價值來實現其生命意義,而價值又分為創造價值、體驗價值和形成態度價值。在集中營那種慘無人道的極端環境下,雖然創造及體驗價值兩者均已被剝奪,但任何時候、任何環境下人都擁有選擇其生存態度的自由。剛進入集中營時,弗蘭克爾就告誡自己無論如何也不會去碰觸電網,即任何時候自己都不會選擇自殺。面對黨衛軍和牢頭的殘酷毆打、重體力勞動、飢餓、嚴寒、疾病、困苦等折磨,弗蘭克爾從未放棄希望,從未放棄選擇其生存態度的自由。他在集中營夜晚昏暗的宿舍里給獄友上心理治療課程,鼓勵他們勇敢地活下去;他在嚴冬室外重體力勞動中,沉浸在對妻子的深切思念和對學術生活的嚮往中,借「痛苦客觀化」技巧來緩解那種難熬的困苦。正如弗蘭克爾所言,「人『有能力』保留他的精神自由及心智的獨立,即便是身心於恐怖如斯的壓力下,亦無不同。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惟獨人性最後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這也就是意義療法的核心價值理念之一,也正是對這種理念的深刻體悟和以身踐行,才讓弗蘭克爾最終挺過了集中營那段殘酷非人的歲月。


戰後,弗蘭克爾出版了包括《活出生命的意義》在內的39部作品,其作品被翻譯成包括日語、漢語、俄語等在內的34種語言。他在世界各地廣泛遊歷講學,在世界各大名校擔任教授;即使九旬高齡時他還與世界各地的來訪者會談,並親自回復人們的來信。他的意義療法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廣泛影響。因為他深刻洞察到了20世紀人類心靈的空虛與絕望,面對人必有一死所帶來的巨大的死亡焦慮,人們希冀藉由物慾、權欲、情慾甚至慘絕人寰的戰爭來逃避生命的空幻與虛無。而針對人類生命的短暫虛無和必死處境,弗蘭克爾恰恰指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正是死亡本身讓生命變得有意義。」他強烈反對人生虛無論,正相反,他認為我們每個人的一生所作所為,皆非徒勞,皆是不朽。正如弗蘭克爾振聾發聵的箴言,「最重要的是,生命的短暫並不會抹殺它自身的意義,因為過去的事情並不意味著永久的消失,而是被保存起來——過往的一切在消逝之前,就被保存在了『過去』。我們的一切所作所為、所學所感,都被存放到『過去』之中,任何人、任何事都無法使它們從這個世界上消失。」弗蘭克爾看待人生過往的觀點,與偉大哲學家尼採的觀點正好不謀而合。尼采也認為,「因自己的行為產生的後果,總會以某種形式與日後發生的事情產生聯繫。哪怕是遙遠過去的人們的行為,也與現在的事情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繫。一切行為與運動皆為不死,所有人的所有行為,即使是最微小的行為,也是不死的。」
也就是說,人們所做出的任何再微小的努力,都會永久地改變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永遠回不去它之前的那個樣子了。


所以,因人必有一死而得出人生空幻虛無的結論是極其荒謬的。我們不要打著人生虛無的幌子而破罐破摔、渾噩度日,反倒是要堅信任何努力都並非徒勞,同時為了美好生活真實地付出心血努力。而如果你因過去的所作所在、渾噩度日感到悔恨、愧疚,那麼也不用太懊悔,因為弗蘭克爾同樣指出,「要這樣生活:好像你已經活過一次,而在前一次的生命中,你做的所有事情都是錯的,所以現在你要重新開始,把它們做好。」


戰後,弗蘭克爾特別珍惜時間,他犧牲了無數周末用來工作,試圖把失去的時間彌補回來。同時他一如既往對生活充滿了巨大的激情與熱愛。他年輕時就喜歡登山,高齡之後依然沒有放棄這個愛好,80歲時還登上了著名的阿爾卑斯山。同時他也熱愛飛行,67歲時還考取了飛行駕照,獨自駕駛飛機翱翔在藍天。弗蘭克爾在維也納大學授課至1995年,於1997年去世,享年92歲。


弗蘭克爾的一生,正是發現及踐行意義療法的一生。他說,「生命的意義在於每個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因此重要的不是生命意義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時刻每個人特殊的生命意義……人不應該問他的生命之意義是什麼,而必須承認是生命向他提出了問題。簡單地說,生命對每個人都提出了問題,他必須通過對自己生命的理解來回答生命的提問。對待生命,他只能擔當起自己的責任。因此,意義療法認為,負責任就是人類存在之本質。」弗蘭克爾終其一生的生命意義之所在,就是幫助他人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而我們每個人,也都有著屬於自己的生命意義和獨特使命,這個意義和使命擔當,就存在於當下這一刻、這一天、這一生,它們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去擔當、去踐行,去活出我們人生的獨特色彩,收穫我們人生的豐饒意義和美滿幸福。


「英雄稀有,他們靜靜地發光,在世界上留下印記。當他們逝去,作為整體的人性,已變得再也不一樣了。」弗蘭克爾逝世後,人們這樣評價他。希望當我們終有一天離開這個世界時,亦會為自己留下的人生印記、為自己普通而充滿意義的一生感到自豪和無悔。


生命的跳躍與靈動…
生命是上天的恩賜,有了生命,這個星球才有了精靈,有了生氣。生命本身是靈動的、跳躍的。

然而俗世煙塵遮蔽了我們的內心,使我們的生命失去了歡快與明凈。

我不能忍受如夜幕般的昏暗死寂對生命的玷污,這並不是因為我有著一顆躁動而不安的內心,而是那生命本身神聖與高貴始終叩問著我的靈魂。

我激動於繁衍生花,也陶醉於安然如水;憂傷於飄飛的殘瓣,也感動於心弦的情愫。這一切一切只是在告訴我,我的心還在悸動,我還擁有著生命,我還在享受生命的曼妙。

尼采說過:「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用激情去點燃你那埋藏在生命深處的火種,盡情的跳躍,委婉的靈動。


生命為什麼存在,

因為宇宙恰好允許你構成自組織結構。

生命的意義?

沒有意義。你不過是宇宙裡面的低熵的漩渦。或者說,你不能為由於規律產生的某種客觀存在,去賦予一個主觀的意義。

任何這種「意義」都是在硬點。換句話說,凡是動不動就去感覺什麼東西有什麼「意義」,都是圖樣圖森破,上台乃衣服。


生命的意義就是延續生命。沮喪,真實。


存在,首先是人類個體心理的意識,只有人類才會發問。

我是誰?我在嗎?這個提問者,必須在一個背景環境中才能有這種提問。

他問我是誰,他一定是感覺到了與他不一樣的存在物的存在,這就引發出了不同西方哲學的思考者。

基督教,佛教,西方哲學,有一個共同的起點,就是人類在於外部世界的交往中,如何認識自己與外部世界,人類的共同起源可以追溯到對神靈的崇拜。人類最早的文明出現在中東兩河流域,是源頭,

中亞文明,歐洲文明,亞洲文明與中東文明有千絲萬縷的聯繫,神靈的觀念,代表了文明的發展路徑。這是討論話題的基礎。

哲學,首先是西方世界的文明思想模式發展路徑的記錄。首先是在對神的崇拜前提條件下,西方文明才有了思想和歷史,無神論者往往要誤解西方文明。希臘哲學是西方哲學的基礎,但希臘哲學的源頭

是對神的存在的思考。神是什麼?離開神的主題,去談西方哲學,就顯得十分荒唐可笑,離開神的話題,西方哲學就變成了一種無聊的文字遊戲,就看不清它的意義所在。就如同中國近百年來有許多研

究西方哲學的人,但由於戴上了無神論的眼睛,往往不知西方哲學家真正在談論什麼。康德,黑格爾,海德格爾都是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教徒。

東方的印度大陸,由於存在對神的崇拜,才有了婆羅門教,有了5000年的吠陀文明的延續。吠陀文明是東方文明的源頭。吠陀文明遠遠超越了薩滿教文化,超越了巫術文化。東亞地區主要是薩滿教文化

和巫術文化。但連薩滿教文化都沒有的民族,就更加談不上文化和哲學的底蘊了。

存在,首先是人類個體心理的意識,只有人類才會發問。

我是誰?我在嗎?這個提問者,必須在一個背景環境中才能有這種提問。

他問我是誰,他一定是感覺到了與他不一樣的存在物的存在,這就引發出了不同西方哲學的思考者。

感覺經驗派,就有了洛克等人;從存在為引子進行思考,就是海德格爾。思考什麼是真的存在,就有了柏拉圖的絕對理念,康德的絕對理性,黑格爾的絕對精神。。。。。

我是誰,我是來源什麼地方,我依靠誰,誰能保護我,這一系列提問最終會回到人類的神話和英雄的傳說中,才有答案。這就是神的崇拜。

但不是每個民族的文化,允許讓自己民族的個體提出我是誰的問題,有的文化覺得提這個問題,太無聊了。

在東亞地區只是有文獻證實,屈原提出過-----我是誰。

所有在我們面前展現的事物,不僅包括人的精神意識活動,也包括山川河流、動物植物,人類社會……都是絕對精神自己展開、自己實現的結果。也許有人說,這些東西明明是物質的嘛!但黑格爾指出

:你看到的只是現象,你得透過現象看本質——它們本質上都是精神的,這些現象都是精神的現象。

萬法唯識,萬法唯心。唯識宗的觀點,認為萬法都是人的心識的演變而來,人的輪迴關鍵是阿賴耶識在起作用。現在的量子力學領域證明,在量子世界,量子存在與否,取決於觀察者的是否進行觀察,

如果你觀察了,量子的狀態就確定了。也就是說,人的意識活動確實可以影響物質。

我們不得不讚歎黑格爾的偉大和卓越。

絕對精神是宇宙中一股神秘的精神力量,它按照正——反——合的規律不斷地變遷,不斷地生長,不斷地演繹出萬事萬物。我們可以把絕對精神稱為神靈的力量,海德格爾天地人神,也是在尋找世界的

支配力量,或者說源頭。其實東亞的道家佛家儒家還是認為有道的存在,有天的存在,天子皇帝不過是天道的具體顯現,就如現在我們語言中提到的先進力量的代表,是一個意思。統治者內心還是知道

有個天的存在,康熙乾隆大帝那麼強勢,還不得不向天祈福,只不過統治者對老百姓要搞愚民政策,對老百姓搞無神論,只曉得有天子不知道有一個神靈的天的存在。

基督教與佛教有一個最大的共同點,就是認識到認識一個罪人,人被慾望挾持,被無明所蒙蔽,出路就是要去除罪惡,去除無明。不過他們的做法不同,基督教信靠神,只有靠神才能去除罪惡,這點婆

羅門教與基督教很相似。佛教由於是在反婆羅門教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原始佛教是不承認有神靈的,佛教就要依靠個人的修行來去除罪惡。

佛教去除罪惡依靠個人的修行的理論,特別適應東亞地區的民族的基因,無神論+個人修行=菩薩的榮耀,又可以不對東亞存在的皇權秩序給予衝擊,所以魏晉南北朝隋唐宋明清等時代,佛教在東亞大陸

深深雜了根。漢族走的更遠,連佛陀都不要了,遇佛殺佛,直接搞起了禪宗。

佛後隱藏著似空非空。就是神靈。這也是海德格爾的哲學中表達的內容。天主教,基督教,猶太教,佛教,印度教,儒教,都是神靈的顯現,他們不是真正的神。神似有非有,似無非無,好似能用語言

表達,但語言有那麼無力。現在的量子力學的語言,好像能更好的表達神靈。

首先要破無我。在現在佛學的談話中,我這個詞好像是一個非常邪惡非常低級的內容,無我這個詞抬到了十分聖神的地位。其實,人類的歷史就是一個我的歷史,沒了我的概念,就沒有了人類的一切。

沒了我的概念,談何宗教,談何佛教,談何修行。

現在的佛教徒,其實是我執思維模式影響十分厲害的一群人。別人都是外道,那佛教徒是何人、為何總是高人一等的心態談論其他宗教。

談論『我』是人類歷史發展的永恆主題,認識你自己,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我怎麼了,我該如何辦,等等這些主題,是全球人類都在尋找的答案。

佛教中的我執,無我只是上述大主題的一個小分支。

佛教千方百計的否定它與其他宗教的聯繫,其實就是要體現佛教的唯我獨尊,是典型的我執的體現,

佛教起源於婆羅門教,最終又回歸了婆羅門教印度教,印度佛教在中亞西域地區進一步發展,出現了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在西藏發展成了藏傳佛教,在漢地發展出了漢傳佛教,

漢語中的無,空,等否定詞,與印度佛教梵語中的空的詞語的表達並不準確。漢語的空性,無我的字面含義並不是印度佛教的原意。漢語的空性概念,與藏傳佛教的對應概念都有很大的區別。印度佛教

空性的概念,無我的概念,首先是一個在無限的時空中,存在無限變化,無限可能的概念,不是漢語中否定的概念;其次是一個超越的概念,解脫的概念,趨近無限自由自在的概念;用一個現代術語,

印度佛教空的概念無的概念,類似於現在物理學談論的多維宇宙和多維空間,類似於談論量子和談論弦論。

在佛教中,討論空性與無我,藏傳佛教應該是理論和實踐上處於更高的層次,也說得更清楚。中觀莊嚴論解說,瑜伽師地論,入中論,定解寶燈論講記 《中觀根本慧論》

中觀四百論等等很好的回答了主題,

如何回答我,是人類所有種族和宗教第一個遇到的問題,也是人類在脫離動物世界第一個找到的答案。通過考古發現,已知人類在一萬年前就在通過崇拜自然物和自然的力量,在尋找我是誰,比如拜太

陽,月亮,大山,大樹,火,閃電,也有了許多創世的神話和故事。

在印度大陸,婆羅門教的發展,首先回答了我是誰,婆羅門教的祭祀禮儀和祭師們,用梵天宗教話語回答了我是誰,建立了種姓的制度。

在佛陀在在世時期,相當於中原孔子孟子時期,印度大陸沙門思想十分活躍,主要是起全面批判婆羅門教的神學理論。佛陀的思想,首先是反梵天的思想,不承認有神靈的存在,不承認婆羅門教的神學

禮儀能給人帶來答案---我是誰。佛陀在阿含經等原始佛典中,提出了十二因緣和緣起的理論,不承認人是一個實體,人是十二因緣合和,在阿含經中佛陀闡述了世界上找不到一個實在的人的個體,佛陀

在阿含經中就回答了我是誰的問題。佛陀在阿含經中沒有明確否定神靈和梵天,他這些問題作為無計問題,避而不答,認為回答這些問題毫無意義。原始佛教理論回答的問題主要是有情的人,遇到苦,

如何反應,如何解決,主要是相當於現代的心理諮詢師為個體的人解決問題。

但是佛教在後期的發展中,更多的與婆羅門教印度教融合,發展了唯識思想和中觀思想,後期的佛教接受了神靈的存在,有了最終佛教的密教與印度教的完全融合,現在世界上佛教最完整的模式,就是

藏傳佛教。漢地的佛教,由於唯識宗和中觀思想沒得到充分發展,只保留了十分漢族特點的凈土宗和禪宗,漢地的佛教在南宋以後就徹底的衰敗了,沒有了南北朝隋唐時期的活躍。漢地的唯識學是民國

時期從日本從新引進的。

所以,用漢語討論空性,無我等佛學問題,在辭彙上,佛學的大背景上,都會陷入混亂和無力的狀態。倒是在藏傳佛教背景,南傳佛教背景下,才能把問題搞得更清楚。畢竟大陸的教育背景是無神論和

進化論,討論起來會說不清,道不明。比如輪迴思想,前世後世的思想,阿彌陀佛等神靈的概念,阿賴耶識思想,大陸的學者就沒有一種種族文化的基本熏習,有的只是一種哲學上的探討,文學上的欣

賞而已,很難有一種根深蒂固信仰上的討論。

討論佛教的主題,一定要完全定義佛教話題的背景。佛陀,只是在人的心理世界意識世界範疇內,提出了一系列的命題。比如萬法唯識,佛教是從人的心理世界往外看外面的世界,自然每個人看同一個

物體比如大山大海,心裡的感受就不可能完全一樣。每個人看待同一的社會事件或人物,每個人的判斷就不同,甚至截然相反,比如看待法國大革命,看待拿破崙,看待秦始皇。

佛陀,因為看到了上述的話題的多樣性,而不是話題的統一性。就世界多樣性而言,大山大海沒有實體性,是無實的;他人是無實的;我是無實的,--------這就是無我話題發生的背景。這個背景,遠

超出了被西方文化思維模式所塑造的現代中國文化能理解的範疇。

佛陀,看問題的背景只是看到了物質世界,社會,個體的人,存在多樣性,存在能不斷細分下去的可能性,現在科技界提出了量子力學,弦論,而且弦論還多至10維以上,-------種種上述發現,讓佛教

界十分興奮,這是空性理論的最有力的證明。

但是,西方的一神教-----基督教,天主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看到了物質世界,社會,個體,存在高度的同一性,比如所有的生物無不是從細微的無形的能量,發展出複雜的構造複雜的功能,甚至地

球的所有物理特性化學特性都是人類發展的最佳配置,------這都是上帝偉大的創造。上帝-----這個背景,遠超出了中國古老文化能理解的範疇。

佛學的話題,現代人只要抓住他是人的心理意識背景,抓住空性不是漢語辭彙的否定意義,佛教的許多主題就好解釋了。

佛教的空性,在佛學裡是無自性的定義,佛教的自性是一個絕對不變永恆的·含義,這個前提條件下,在人已知的現實世界裡確實是沒有無自性的存在物存在,除非在人的理念世界中上帝可能有自性,

但這一點還沒有獲得全體人類的認同。萬法無自性,這是佛教的根本理論範疇。

-但如果把萬法無自性的理論,隨意的推廣,不承認現實中桌子的存在,不承認現實的人的存在,就對人的常識來講就顯得很荒唐,對社會秩序是一個徹底的否定,造成社會的混亂

在原始佛教時期,佛陀對於無自性理論存在的漏洞,已迴避的態度,列為無計問題予以迴避。

到了公元400--600年,印度思想界出現了龍樹菩薩,無著、世親菩薩,從中觀與唯識的角度,對萬法無自性的理論漏洞予以修正。

中觀認為萬法空性無自性,應這樣理解-----萬法既是有,在現實世界是存在的,能被人感知的,理解的,這點大眾能理解,

--------萬法是無自性,無絕對的,現實世界要找到萬法是不可能的,腦洞大開,也可理解。

----------萬法不能說是什麼,也不能說不是什麼,他是在我們的現實世界之外,在我們心理已是世界之外,這種說法和天主教談論上帝有點類似,超越的概念,佛教要和基督教有共同的話題了;

----------萬法是離開一切戲論,離開人類的一切語言概念,邏輯概念,要靠人的不斷地修行才有可能找到的光明!不能用語言表達的光明的概念,是不是我們在基督教牧師佈道會上聽得到----上帝是

光,上帝要驅逐黑暗,是不是太接近了。上帝是光!!!

藏傳佛教就是在中觀與唯識兩大基礎上面,發展出的密宗派別,藏地的佛教完全是主要來自印度思想界的大師,靜命菩薩,蓮花生大師,結合藏地的的需要,降服苯教流派,才逐步建立的。藏地的大圓

滿大手印等大成就者,在離開現世時,他的信徒們都能看到大師化成虹光,這就是藏傳佛教對萬法最終體現為光明的信仰!

佛教對西方哲學的誤解,是很深的。

現在佛教的大師級人物,在宣講佛法的同時,都要批判一下西方的上帝,認為西方人的上帝是一個常有的實體,西方的上帝就是佛陀在佛法中批判的對象,佛學大師一定要破批判上帝的創世說才能表示

自己立場的真確。

上帝創世說真的就是錯的嗎?佛教大師眼中的上帝,就是西方人談論的上帝嗎?

看看西方的聖經如何談論上帝。

在《出谷記》中梅瑟(或者摩西)也問了神同樣的問題:「當我到以色列子民那裡,向他們說:你們祖先的天主打發我到你們這裡來時,他們必要問我:他叫什麼名字﹖我要回答他們什麼呢﹖」而天主的

回答是:我就是我。我是自有永有的。

梅瑟明明問的神的名字,為什麼神會答覆他」我就是我呢「。

這恰恰是這段經文的精妙之處,西方社會對神的描述盡在此中了。

因為神是無法理解的,不具有(或者無法認知形象),是遠遠超過人的掌握,甚至連名字都不能描述。耶和華,其實是希伯來語Yahweh(雅威)的轉譯,只是主的意思而已。

這裡已經有了西方社會自己對上帝的一種表達。

神不是一個常有實體,不是佛教大師眼中西方人的上帝。把上帝看成一個有形或無形的實體,能創造出各樣有形東西,完全是佛教大師對西方上帝的誤解。

在西方社會文化中,上帝是人不可理解的,不可認知的,上帝超過人的意識範疇。我們的世界是來源於上帝,用創造世界這個辭彙,是因為人類用一種比喻去描述上帝與人類與世界的關係。

在猶太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東正教的理論中,上帝是不可用實體的形象去描述的。基督教的教堂中就是一個十字架的符號,伊斯蘭教的會堂中沒有任何的實體形象。天主教,東正教的教堂

中,只有上帝的兒子耶穌的形象。

西方社會用神靈的辭彙,表達人類與上帝的交流關係。神靈已超出佛教理論中有,無,空性等等概念表達。佛教里上到某某天界,能遇到某某菩薩,可以與聖靈拉點關係。

其實佛教中也有一些辭彙,去表達人類與神靈的關係。佛,涅槃,光明,真如,如來藏,輪迴等等。輪迴的思想,在西方社會就無法用對應的辭彙來表達。復活,與輪迴,算是勉強能對上話。

所以東方的佛教要真正理解西方社會,西方哲學,就要真正理解西方社會的上帝,上帝不是常有的實體。

對於佛學與西方哲學的話題中,要分清相互哲學思考的前提假設。

佛學假設了勝義諦與世俗諦兩大前提,這就保證了佛學在哲學思考中的全面。常有,無常,實體,一與多,佛學是在二諦的區分下,給出了不同答案。在勝義諦中,佛學對常有--實體的定義是十分嚴格

的,定義就是在剎那剎那時間不能有變化,在微塵中任何方向位置不能有變化,只有符合佛學實體嚴格定義的,才能稱為常有稱為一體。但在佛學探討中,不可能存在符合佛學實體嚴格定義的世界。佛

學把他認為的外道內道學說,又在非常寬鬆的討論中,把有關學說認定為常有,比如印度教基督教小乘佛教甚至唯識宗;然後,又拿嚴格定義的實體概念去批判他們,當然會得出常有不存在的結論。

佛學的思考範圍中,是不關心世界的是如何實際運行的,他的話題都是從人自己心理的角度出發,觀察世界的具象是如何進入一個個體的人的心理意識中的,佛學的工具中剎那的時間工具,微塵的空間

工具,以及五蘊合和的緣起思想,就是佛學建立和提出空性理論的基礎。

在佛學世界中不承認世界的客體存在,不承認世界客體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不承認世界的客體有實在的邏輯運行的軌跡,自然在佛學世界中不可能有道德世界,科學世界,人類的歷史和思想歷史。

佛學的世界只是人的內心的心理世界,他的世界還沒有分化出主體與客體,佛學世界還處在類似薩滿教巫術世界,佛學的理想就是從一地菩薩,二地菩薩,一直到十地菩薩的修行過程,在佛學世界中就

自然要去除人我--法我--常有的等所有思維概念,因為一有思維概念,就有了分別念,就會去分辨主體客體,就會有道德的分辨,就不能達到佛學世界追求的圓滿,就墮入了輪迴。

薩滿教的世界,就是人作為個體,作為一個族群,還沒有他自己,從外部世界分離出來,比如把人類自己與動物世界植物世界大自然世界,完全進行分離,這就有人類早期的神山聖湖老虎野豬飛鳥的崇

拜,薩滿教在祭祀的過程中,薩滿教巫師的心理世界中,巫師與神靈的世界是融為一體的,沒有主體客體之分。薩滿教巫師沒有把他的體驗用文字進行描述,但佛學由於主要是個體的修行,佛學的大德

大師們的理論與修行過程緊密相連,佛學大師的修行世界也沒有進行主體客體的分別,所以佛學世界類似於薩滿教世界。

瑜伽師者,即自作修行乃至講述傳授瑜伽諸法之師。修習種種觀行的佛教僧侶,被尊稱為瑜伽師或觀行師,這些瑜伽行者,即是瑜伽行唯識學派的先驅。瑜伽師修行時達到的境界,和薩滿教巫師行法術

達到的境界十分類似,也就是達到無我的空性凈界,這樣才能圓滿,與神靈進行溝通。其實,漢族文化推崇的天人合一境界,也就是我的靈性與天界的神靈融合,也就是道教最求的成仙境界。漢族的儒

學也推崇天人合一,只不過儒學加多了哲學範疇的論證,把天的範疇用天理來替代,儒學在宋代進化到理學,在明代儒學進一步與佛學融合,理學進化到心學,心學追求的成聖過程與佛教的瑜伽師的修

行過程十分相似。

《瑜伽師地論》(梵文:Yogācāra-bhūmi-?āstra),又稱《瑜伽論 》、《十七地論》,為大乘佛教瑜伽行唯識學派及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亦是玄奘西行所取的重要經典。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

行所要經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本論約於公元前300年出現在古印度,相傳乃無著菩薩夜升兜率天彌勒內院,聽聞彌勒菩薩說法,返回人間後,再為大眾演說,並成紀錄。

《瑜伽師地論》的成書過程,就是佛教處於一個類似薩滿教通靈的世界,在靈界自然是沒有世界主客體之分,處於一個無所不能的空性靈界。


人生的價 值和意義

雪 峰

  人生的價值是求道成仙奔赴天國,人生的意義是盡展自性取悅上帝。

  人生只是生命在人間的一次短暫旅行,可各人旅行的終點站大相徑庭,有人的終點站是天國,有人的終點站是地獄,有人的終點站是動物界,有人的終點站是返回人間等等,由此看出,人生的最大價值在於利用一切機會和條件與道合一成就仙人品質奔赴天國去生活。

  人生有18個自我管理不了的地方,同樣,人生有18個完全自我管理的地方,人生是一次投資,投資方向的不同最終會導致人生結果的巨大差異,投資於芝麻,就得芝麻,投資於西瓜,就得西瓜,同樣是一天24小時,由於投資方向的不同,一個人在一天內所獲的人生價值就完全不同。

  我列出以下8項投資方向,我們看看哪一項最終的價值最大。

   1、牧羊,賺錢,娶媳婦,生孩子,孩子再牧羊,再賺錢,再娶媳婦,生孫子,孫子再牧羊,如此循環。

   2、上學、再上學,找工作,賺錢買房子、結婚、成家、生孩子、培養孩子上學、再上學、然後找工作,賺錢買房子,結婚成家,抱孫子。

   3、開辦公司,賺錢,全世界到處購置房產豪華別墅,包二奶三奶四奶,生養一大堆孩子來繼承遺產,該玩的玩了,該看的看了,然後壽終正寢。

   4、當官,一門心思向上爬,從科員、科長、處長、局長、部長、省長、總理一路攀爬,一路驚險曲折又不時柳暗花明,三親六故得益,光了宗,耀了祖,輝煌。

   5、出名,「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名聲也是財富,不論是從演藝界,還是從電視界,不論是從政界,還是從文化界,不論是從宗教界,還是從修鍊界,目的只有一個——出名,最後名遂心愿。

   6、建功立業,為了政黨,或宗教組織,或國家,無私奉獻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最後成了民族英雄,國家功臣,宗教領袖。

   7、隱修,什麼也不要,什麼也不做,與世無爭,節慾節好,「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

   8、讓人生過得開心、快樂、自由、幸福,先賺足人生,不留悔恨和遺憾,同時通過無相布施做功,明白自己在宇宙中的坐標系和坐標點,知道自己的終點站在哪裡。

  以上8個投資方向是隨便例舉的,佛法有八萬四千,人生的道路也有八萬四千,不管投資於那道門,最關鍵的是要最大限度地獲取最大收益,這就是人生的價值。

  仔細算算賬,我們不難算出,投資於第8項所獲得的價值比前八項高。

  人生的意義是盡展自性取悅上帝,人是上帝造的,既然是上帝造的,所造物的目的就是取悅造物主,無法取悅造物主的人,人生必然是一場悲劇。

  上帝造太陽,是要太陽放光芒的,上帝造果樹,是要它們結果子的,上帝造花卉,是要它們萬紫千紅各展妖嬈的,上帝造人,是要人按照人性來自然綻放的,該有的,上帝已經給了,不該有的,上帝沒有給我們配置,額外的慾望欲求是與上帝的意願相悖的,是無法取悅上帝的。

  人生的價值是求道成仙奔赴天國,人生的意義是盡展自性取悅上帝。信不信由你 。

(證明上帝存在的40個例子和上帝的特徵都在生命禪院網,有興趣可以去看看)


人活著是沒有意義的,但是如果繼續活下去,就會發現有意思的東西——大蛇丸。


生命的意義在於偏見。對!我們就是為了偏見而活的。


沒有意義,只是細胞綜合體對資源的佔有,走一遭就隨便看看吧。


如果沒有生命,何來意義一說
因為有了生命,所以石頭有了石頭的意義,空氣有了空氣的意義
生命有了生命的意義
我們始終在往前看,在無窮遠處想看到生命的意義、光芒
其實答案就在生命一詞上
生命 = 意義
生命就是意義


加班到深夜,清早起來趕火車。腦袋木木的,在北京南站看到一位父親躺在地上,旁邊是眼睛充滿恐懼的女兒和手忙腳亂幫忙搶救的人。頓時立在那裡,慎慎看了半個小時,起初是緊張,緊張躺下去的是否能再站起來,隨後是揪心和滿心遺憾,腦補了這位父親的整個生平,每一個生命對這個世界都是那麼重要。到了最後我離開的時候依然沒見搶救效果。
我轉身離開人群的時候忽然在想,生命到底是誰創造並賦予了什麼樣的使命?每一條生命都有消散的時間和方式,或突然或安詳。如果要問生命為何會離去,我想就是因為他存在了所以要不復存在,不復存在之後的世界我不知道什麼樣的,我們談談存在。
生命消失的原因是因為存在過,那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我想這就是生命被創造的目的。如果所有生命是一個背後的造物主創造的,他創造生命的目的我想從兩方面揣摩一下
1,雖然他創造或發明了生命,但他不想或並不能直接去控制每一個生命,他允許了芸芸眾生千差萬別的存在,人種,皮膚,語言,性格,階級??。幾大宗教教義可以算是跟他最接近的,不管東方西方宗教,總有一些教義在傳達造物主的意圖。舉頭三尺有神明,終生皆平等。造物主借宗教之口表達的,似乎在說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你們,但你們都生而為人,你們有生命有思想。我不能一次經歷的就讓你們去經歷,我在邊上看著。不去懷疑神存在的意義,單從生命的角度,我們的存在的原因是造物主想讓我們使用他賦予我們的獨特身體,獨特思想,獨特境遇去經歷,給他創造更多他所沒經歷過的。生命從誕生開始,每一天都完全不一樣,每個人跟別人也都不一樣,我想像在每個生命背後都有一雙造物者的眼在看著你的風景,感受你的喜怒。去經歷,這就是來自神所賦予生命的使命吧。
2,造物主創造了生命,每個生命都完全不同,但並未創造規則。這也是他預先設定好的,因為上面談到越是經歷多樣越是達到神的目的。但我們不能忽略的是生命體既然有自主的意識和情感。人就會產生彼此關聯並建立社會。關聯是甚至神力所不能控制的。古往今來太多類似仙凡相戀的故事,我想這是人在向造物者傳達他所沒預料的獨特經歷。那人類社會的關聯都是什麼?我想一方面是為了實現造物主賦予的經歷意義而建立的關聯,同學,同事,驢友,病友,甚至公車上擦肩而過的某一個她。我們在經歷的路上有太多需要建立的關係。另一方面我想是來自人的個體獨特性,人有如此多個性,尤其是情感。父母,愛人,朋友??這類關聯是不管我們經歷怎樣的未來都需要的。這些關聯也是我們生命存在的意義!
總結一下 生命被創造,神賦予了最基本的,去經歷的使命。另一個使命是在經歷的過程中,生命與生命之間,生命與世界之間的關聯。
生命的消失是必然的,存在就會消失。但生命的全部意義並沒有在消散那一刻失去。神賦予的生命在消散時,這一條生命失去了繼續經歷的權利。但他存在的另一個意義。他所建立的關聯還存在,他所創造的記憶,語言,他所建立的關係約強大,他所存在的意義也會越強大。比如說,我們可能很難去緬懷太爺爺,或回憶他所創造的生命意義,但我們都會記得孔孟。千年之久,他們生命的意義還存在著。
該怎麼活?
想做一個有意義的人?
參見以上吧。鑒於生命回收的時間短,不定期。抓緊時間吧,看更多風景,愛更多人!


我覺得生命的意義在於生命本身,人與一塊石頭的區別就是人可以呼吸,可以感受到痛苦,可以感受到喜悅,能嘗出苦味兒,能嘗出甜味兒,能奔跑,能哭泣,能看世界,能思考,能歌唱,而一塊石頭卻不能,這就是生命最大的意義。活著不容易,多多感受一下生命本身能帶給你的東西,就是生命最大的意義。


推薦閱讀:

一個人對生活應該追求什麼?
如何评价保罗·卡拉尼什的书《当呼吸化为空气》?
如何保持獨立的人格,找到生命的意義?
抑癌基因p53出現問題真的是癌症發生入門必不可少的環節?

TAG:哲學 | 生命 | 生命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