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葯和進口葯使用效果到底差別有多大?

一個親戚得了肺炎,醫生表示有生命危險,目前還在用國內葯,如果這幾天使用效果不行,就得用進口葯了,每天2000元費用,治療期21天。國產葯和進口葯價格上往往相差甚遠,使用效果上差別到底有多大?尤其是肺炎方面的葯國內目前的水平和進口產品差別有多大?非常感謝!


可以從影響藥效的幾個方面來分析一下可能引起差異的原因
一個藥物製劑,注意是製劑,而不是純的活性成分(API,一般是盒子上寫的讀也讀不來的幾個怪裡怪氣的字),我們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服用的製劑,例如片劑,膠囊,輸液等等,在吃到肚子里或者注射以後,大致分為四個過程,吸收,分布,代謝,排除。
吸收過程通俗說就是藥片膠囊崩解,API釋放出來,進入循環系統。這個過程中,製劑工藝質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個人認為這是四個環節中影響療效的最首要因素。而恰恰是在製劑這個環節上國內的製藥行業整體水平是明顯落後的,至少差距比在API生產上的差距大很多。用藥片舉例,如果普通片不能按時按量崩解,緩釋片延遲釋放或者突釋,腸溶片在胃裡釋放等等都會大大影響藥效,專業名詞叫「生物利用度」。國內仿製葯往往追求的只是仿製API,製劑工藝卻落後,造成生物利用度和原研葯有差異,給患者感覺效果差(釋放量不足,藥效持續時間短),或者有副作用(短時間大量釋放,超過治療濃度),製劑工藝的差距是療效差異的主要原因。還有貨架期穩定性等一些其他原因。
理論上說靜脈輸液直接進血液,沒有吸收過程,之後從分布代謝排除三個過程開始,API已經進入血液,療效的差異主要是來自於API本身的質量,包括純度,雜質情況等,這方面差距沒有製劑工藝那麼大,畢竟有那麼大量的API出口,技術上不會太多克服不了的困難。但是基本上合成工藝是和原研廠不同的,好路線很可能都被保護了,所以雜質情況並不是和原研廠完全一致的,能否做到對所有雜質譜情況完全很難保證,所以即使在符合藥典的情況下風險還是比原研廠高一些。
以上都是從科學技術角度做分析,還有其他一些因素影響藥品的質量。
管理方面,GMP的符合情況,一是標準本來就有差距,二是要應付檢查嘛,可以輕鬆愉快的。
經濟方面,仿製葯的化合物出了專利期,誰都可以做,那麼就是價格惡性競爭一條路了,誰還投錢搞製劑工藝啊,穩定性啊,合成出API就是成功了,其他的都是輔助,產品符合藥典規定就可以了,在這種思路的指導下,藥品質量是很難提高的。可喜的是現在有關部門對仿製葯開始重視和原研葯的生物等效性,上市後的跟蹤等等,希望是個好的開始。
社會因素,這個扯遠了,一味要求降葯價,好像做葯的都是黑心賊,賺暴利,那就更難營造良好的行業氛圍和鼓勵企業研發創新了。藥品的價格不能光看物料成本,還包括研發管理生產成本,相比較其他製造業來說這些看不見的成本比例會高出很多。不能看見叫葯「廠」就是浮現規模生產,流水線加工的印象。


說點自己的體驗吧,本人現在在一家地級市三甲醫院就職,由於醫保的限制,我們大部分使用的是國產葯,對大部分病人來說,效果還是滿意的。在一些基本藥物的療效上(比如阿司匹林、氨氯地平),國產藥物與進口藥物效果有差異,但不是不能接受,或者可以通過其他方法彌補,比如阿司匹林,腸溶片做不到拜耳那樣,就做膠囊製劑,也可以減少對胃的刺激。所以,一般的疾病,使用國產藥物是完全可以的(當然,也要是揚子江、恆瑞之類企業出品的,那些廣告做的凶的企業,說句實話,我們從來沒有他們的葯,咳咳,說的就是那個什麼良心企業)。結合到具體問題,肺炎方面主要應用的應該是抗生素,情況比較嚴重的話一般都會使用進口藥物,為什麼?因為高檔抗生素里國產的實在太少了(也有,比如比阿培南,商品名天冊,臨床效果還不錯)。我估計題主誤會了醫生的意思,醫生應該不是說同類藥物效果不佳而改用進口藥物,應該是需要升級使用高檔抗生素,而高檔抗生素(比如斯沃、泰閣)幾乎是沒有國產的,所以也不存在國產藥物與進口藥物對比的問題(更正,部分上市較久的藥物如美羅培南有國產)。不光是抗生素,幾乎所有較高級的藥物都沒有國產,比如降壓藥奧美沙坦,日本三共的;降脂葯瑞舒伐他汀,阿斯利康的;一方面是專利的問題,另一方面,國內葯企的研發能力確實不足。我有個同學是做葯的,有次吃飯問他在做什麼項目,回答是在做低分子肝素,剛通過審批,過幾年可以生產,而低分子肝素在臨床已經用了很多年了。當然,他不是在大葯企工作,但國內藥廠的研發能力不足確實是一個問題。


1. 研發設計層次
不好說,國內現在仿製的化學類藥物,成分基本和進口葯一模一樣,根據生產工藝可能只有1%或0.1%的差別,而且體現在非主要成分上面,表面上看上去就是和進口葯是同類產品。但是在報批做生物等效性實驗的時候,就是比進口葯的效果差很多,原因就是搞不清楚。搞到現在國內大家做化葯的時候,做藥理,做臨床,做生物等效性,講難聽點療效數據造假都是有的。中藥造假更甚,保健品的所謂數據就更加扯淡了。

2. 生產質控層次
國內質量控制就是一泡污,那種超大型的藥廠可能光鮮一點,小廠就爛爆了,現在新版GMP檢查還在過渡期,有的可能就和地方葯監局打點好也就混過去了,真正要嚴格實施GMP的話,之前看數據平均每個公司大概要500-2000w不等的改造費用。葯監局檢查時臨時編數據更是司空見慣。而且生產用的設備,往往比國外技術水平差個十年八年,歸根到底就是太粗糙,不夠精細。導致產品質量各方面指標很難控制穩定,有可能一批藥效果好點,下一批效果就差了點,有效成分含量波動比較大。尤其是中藥。

3. 臨床使用層次
前面講臨床試驗的時候編造數據是一方面,實際應用的時候更注重療效的醫生在患者沒有經濟壓力的情況下也會推薦用進口葯,我們不說回扣不回扣,至少醫生給你用進口葯他放心,他知道療效至少沒問題,確實比國內的仿製葯好。那麼對患者而言,一方面葯本身效果好,另一方面就想求摺疊的那位朋友說的,也有心理安慰效果的加成。

國內化學仿製葯企業的研發技術、設備、人員配置普遍比國外差不少,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畢竟全國醫藥企業四千多家,其中又以中小企業為主,揚子江,恆瑞之類的大葯企可能規模佔比較高,但數量佔比就較低了。當然化仿葯可能也會在若干具體項目上達到和進口葯類似的效果,但一般是在阿司匹林,青黴素之類的中低級藥物,如果我們講癌症類這種高精尖的藥物,甚至於生物類藥物,那就更加遺憾了。

我建議樓主你親戚經濟能力許可,還是去大醫院老實吃進口葯好了,不要在什麼小醫院被醫生忽悠吃什麼奇葩葯。

講了太多難聽話,果斷匿名了……


個人觀點,有偏見,不喜勿噴。

其實可以拿普通商品的國產貨和進口貨做類比,因為本質都是兩國實業水平和產品定位的差異。

同一通用名(「氟西汀」就是通用名)的藥物,低端產品和高端產品的有效成分應該是同一種化學結構。

然而,低端產品在有效成分的含量上可能會不太均勻----這片葯含量高一點,下一片葯含量低一點。這種含量不均高端產品也有,只是比較小。但不管如何,只要符合法律要求,就屬於合法產品。然而,某國的法律底線如此之低,令人咂舌。

另外,輔料的選擇也有學問。高端產品在溶解和釋放上優於低端產品。有些藥物中毒劑量和治療劑量挨得很近,溶解性能差就可能產生嚴重問題。舉個例子吧,有一種
強心藥叫地高辛,某司出產的地高辛好奇特----在病人遵醫囑服藥、劑量沒變的情況下,時而心衰發作(提示劑量不夠),時而有中毒癥狀(提示劑量過高);
怒了,讓家屬到香港買港產貨,還是原來的劑量,但此後一直都很太平。

還有,雜質也不容忽視。在國外,青黴素是極少過敏,也不用皮試。為毛?雜質少哇。國內呢?不說了。

加上某些廠商先期可能足質足量,在取得口碑之後又悄悄在流程中偷工減料(方法同上)。

最後,有些藥物是復方的,不同的配伍方式也會產生不同的效果。高端產品研發經費充裕,可以說搭配方案是千挑萬選。而低端產品研發力度不足,又不能明目張胆地抄襲人家的配伍,只能找找同類藥物替代,效果會打折扣。經典的例子就是「β內醯胺類+酶抑製劑」的組合,高端產品是「β內醯胺類A+酶抑製劑A」的最優組合,而低端產品往往是「β內醯胺類A+酶抑製劑B」的非最優組合。

其實,國產也有高端貨,國外也有低端貨,但是,國內習慣用價格戰搶佔市場(也有ZF的罪惡,不過,你懂的),為求成本控制,出品當然不行。所以,要在國產中找到高端貨不容易,也讓生產高端貨的內資廠商很難生存。這就是藥品的現狀。怎麼樣,跟普通商品很相似吧?

我現在的處方習慣是:
土豪:全部用進口。
中產:核心藥物用進口。
底層:急性病,勸TA用進口,
爭取早日控制病情,畢竟急性病嘛,治的好也幾天,不好也幾天;慢性病,哎~


老問題了,新用戶看到大家的回答忍不住也想討論下。

其實樓主的困惑不是國產葯和進口葯的質量差別在哪,是優質葯和次優葯的質量差別在哪。
先解釋個小問題,一般大家在正規醫院買到的葯都是國家經過專業的審批,合法上市的葯,質量上都是合格的,但區分在具體藥效上個別會有一些差別,具體的差別可能在下面幾點中產生:

1. 批準時間上的差異
中國是發展中國家,醫藥行業也是發展中行業,因為十年前的藥品上市法規沒有現在的嚴格,不可避免的就造成十年前的葯比現在的葯質量上藥差一些,,所以如果您買的葯的批文是國葯准字2007年以前,質量上也許就會差一些。

2. 標準上的差異
藥品要上市,必須經過專業的審批,審批會有一個標準,一般標準有幾種,最低的就是國家標準,這是底線,對自己產品要求嚴格的企業會有自己的企業標準,對產品的質量要求要比國家標準嚴格一些。
那這兩種標準的區別在哪呢?舉個例子來說明,比如一片葯,含有有效成分可以達到治療作用的量是5mg,國家標準可能要求5mg±1mg就是合格的葯,企業標準則要求每片葯中的有效成分應該在5mg±0.1mg才能合格,那麼如果吃企業標準的葯,一天一片,則能保證每片葯每天吃的誤差不超過0.1mg,如果吃國家標準的葯,這個誤差就要達到1mg了,那就有可能今天吃6mg,明天吃4mg,這個誤差可能就會造成藥片療效上的區別。
而一般質優藥品用的都是企業標準(包括大多數進口葯和部分國產葯),次優藥品用的一般都是國家標準(大多數國產葯和少部分進口葯),所以醫生和患者也一般認為進口葯質量好一些,國產葯質量差一些,只因為各自遇到質量好和質量差的機會都更大些。

先談這些,祝願樓主的親戚已經恢復健康


不太同意前面幾位的意見,說點我的看法:
1、國產仿製葯和進口原研葯的差別,是存在的,而且具體差別在哪裡,用國內現有的技術水平,是完全可以分析出來的 (個別生物藥物可能例外)。
2、但是,雖然我們知道問題在哪裡,為什麼不能要求國內藥廠改進,改不了就關門?因為靠技術說話的人沒有這個權力。事實上,即使有這個權力,中國大部分藥廠都要關門了,大家是否能承受得了?
3、為什麼中國藥廠質量控制或者GMP的水平上不去?不是錢的問題,不是技術的問題,是執行體制中短板和漏洞的問題。把整個行業的水平都拉低了。上萬家企業和魚龍混雜的市場下,如果有理想有良心的人也都慢慢放棄了,很痛心。
4、回答題主的問題:不能說國產葯就一定效果差,如果確認化學成分和劑型一樣(純仿製,花里胡哨的創新不要),可以考慮用國產葯,或者分療程混用,如果效果與預期差別很大再換。但進口葯也不是靈丹,不宜有不符合科學的幻想


你不說清是國外的什麼廠的什麼葯與國內的什麼葯,我怎麼回答你了?


根據我的看法,國產葯也沒上述同志們講的那麼不堪,其實藥物的功效不僅與主葯成分有關,還與藥品的基質以及劑型有關,還有患者自己的機能有關。所以選擇藥品的話,你可以選擇一些製藥公司名氣大一些的,功效與國外葯相差無幾。當然了,我也不否認國外的藥廠比較嚴格,比較規範,比較正統;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國外葯都很正統,這個大家應該很明白,有點扯遠了。
總結一句話,看各人的經濟能力,各人的認知,選擇權在自己手中,是不是!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最常見的青黴素,在國外使用是不需要做皮試的


我家有4個醫生,其中兩個是主任醫師,一個在業內比較有名氣。我生病的時候,許多藥品他們堅持要我使用進口的。完畢。


進口葯療效好 副作用低,和進口葯同類型的國產葯 用過之後對一些器官損傷挺大的 可是療效卻未見怎麼好


我爹有一次肺炎 在一家醫院打了一周的葯完全不見好 後來找了個認識的大夫一問 立馬自己買了非醫保的進口葯 三天就出院了
我也有客戶是醫藥的 所謂的研發費用很低 而且國內醫藥的研發其實只是仿製
客戶信息 匿名了


針對各個回答的回答:

看了一堆評論,幾乎都提到了GMP,但嚴重懷疑有幾個人研究過現行GMP的。硬要把仿製葯工藝不達標與GMP掛鉤顯得太冤枉國內藥廠了。

cGMP是對藥品生產企業的最低要求。
換句話解釋一下:到達該要求就可以生產上市銷售的藥品,藥品就是滿足最低要求品質的藥品(這裡的品質是個很寬泛的概念)。所以,對於品質達不到進口標準的仿製葯,不能定義為「生產達不到標準」,因為它達到了了呀,誰叫你把要求定那麼低呢。人家一粒賣10元美金,我一盒才賣10元人民幣,憑什麼要提高自我標準呢?所以我的理解是,仿製葯達不到原研葯的水平,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市場環境決定的自我意識問題。

  1. 研發。

大家知道研發基本集中在各跨國大葯企,雄厚的資金、一流的設備,最最重要的是一流的人才。如果有機會去大公司研發實驗室參觀,你會發現,實驗室門上貼的人命都是漢語拼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候,主導研發的還是印度人。而現如今都是中國人在搖瓶子,印度人在寫報告,老美的審批。
很多外企的合成研發,臨床研發都交給外包公司(中國、印度)。外包公司經過長時間的拜師學藝,早晚都會登堂入室。近期聽說葯明某德又有不少新動向。

2.藥品生產。
API(也就是藥物的活性成分,主葯)生產。實驗室合成後設計到工藝上放大生產的問題。國內機械設備這一塊一直是軟肋,不管是設備還是技術員。落後就要挨打這句話一直適用。前面說了搞研發工藝這一塊是中國人頂樑柱,工藝放大上卻有所缺失(個人觀點)。設備更不上還指望什麼純度能跟上嗎?不信的話對比一下你自己家裡的廚具和德國佬的廚具。基本上,外企在國內賣的藥品,基本都是這樣的流程:總部實驗室搞研發(靠中國人或外包公司)----本土生產API----本土工廠製成劑---中國工廠包裝銷售開市場。等國內市場打開後,在國內工廠按照本土工廠同樣的工藝要求製成劑,申報銷售。

藥品生產。看清上文最後一句了吧:在國內工廠按照本土工廠同樣的工藝要求製成),這個是遠遠高於國內cGMP的要求。國內工廠除了要應付SFDA小兒科的檢查,更要面對Global的苛刻檢查。我所了解的外資藥廠內部要求,遠遠領先去美國FDA標準,跟國內藥廠比起來,更是幾個decades的差距。這就是跨國葯企的魅力所在。全球的工廠採用同樣的標準,同樣的工藝要求,同樣的設備供應商(這也是五百強公司喜歡和五百強公司合作的原因,因為辦事處都遍布全球各地),以保證一致的產品質量。任何一家工廠如果出現「偏差」,全球工廠都得陪著吃藥。在豐厚的利潤支持和嚴格監管下,外企的藥品生產和銷售歸屬於不同的模塊(Business Unit)。藥廠是以產品質量為導向,領導層絕對不會為了一丁點的成本節省(國內成本相比較而言本來就低,省下6元,在公司財報上也就體現為1美元)而搭上自己的職業生涯風險。什麼毒膠囊事件在外企根本不存在發生的環境。

3.藥品價格。
論述的人太多了。但針對病人來講,我覺得更應該考慮的是有沒有的問題,而不是貴不貴的問題。價格的決定權並不是取決於葯企,但是各種新葯的研發和推廣……


看著關注的不少,作為有5年以上藥品檢驗經驗的前葯檢人員怒答一發。做了那麼多葯,有國產的也有進口的,全檢鮮有不合格的,企業不合格處罰成本很大。而國家藥典各品種的第一句話就是含量規定,所以,世面上只要敢叫這個葯的,一般含量鐵定沒問題。但國產與進口的區別是有的,主要體現在含量均勻度,溶出度這些項目上,通俗點說,進口藥片間差異更小(當然國產也在合格範圍內),最後總結一下吧,直接說結論:慢性病比如高血壓有條件的還是要吃進口葯,急性病或不需長期服用的一定買國貨,保你不吃虧。


只看了前三個答案,應該說得很好了,僅補充兩點:
1,國內防制原研葯時要求生物等效性一致。但國家規定的是仿製葯以原研葯對照做生物等效性研究,在80%-125%之內均認為兩者具有生物等效性。上下誤差可以差45%啊,這真能吃嗎?
另外,生物等效性我達不到,OK,第一名答案已經說了,我可以造假啊!試問國內仿製葯研究者,幾個人敢說自己從沒做過假數據!
2,雖然基本藥物原料都一樣,但就差那1%的輔料不同,效果就天差地別。舉個例子就是,可口可樂百年來原料組成就在那,誰做得出第二個可口呢。已經有人說了德國某個硝苯地平控釋片和上海某家防製藥,其實單純是國內硝苯地平,輔料不同,緩釋機制不同,效果就差很多。國內賣的最好的某家緩釋片可以做到掰開兩瓣甚至四瓣吃,緩釋八小時,而其他廠家可能四小時就提前藥物釋放完畢了!真的就只差那一點點輔料啊!但即使這家國內最好的,號稱與德國原研葯藥物釋放曲線一致,具有生物等效性,其實我呵呵了!這一致的曲線怎麼來的我想大家應該能懂,初中生都能畫出來!
題主,我對肺炎藥物不了解幫不到你,但是藥物這個東西經濟允許就用進口原研葯吧。新版GMP實施能搞死三分之一小廠家你就能知道國內小藥廠生產水平了!


差別的不是藥品,而是浮躁的社會,浮躁的人。體現在醫藥行業比較敏感。品牌需要時間和專業的積累。國外Top15原研葯企大多經過上百年的經營和兼并,對於產品質量、技術創新、市場推廣和知識產權各類問題的理解都很專業,每個層次的壁壘都不是那麼容易超越的。市場競爭優勝劣汰,想要存活,又不想點滴積累,只能苟且。人如此、企業如此、行業如此,社會也如此。


嗯,剛看到的


推薦幾種常備德國兒童小葯,容我慢慢更,么么噠。

退燒類:

1 nurofen pp栓 分2歲以下版和2歲以上版,高燒時候塞一枚,一般10分鐘能退下來。
優點:安全迅速,攜帶方便,帶孩子出遠門坐飛機不佔地方不是液體無壓力(旅行期間孩子高燒簡直要了親命)
缺點:會有塞完馬上排便或者被寶寶擠出來的情況有時就得補一枚,大孩子尤其難塞,畢竟那是人生中第一次被爆菊啊!
2 nurofen退燒糖漿100毫升
按照體重給葯,從5公斤到30公斤,退燒時間大概也是10分鐘。
優點:退燒迅速,價格比栓經濟,成人也可以用,一次15毫升(一般人絕對不知道)。
缺點:液體、沉,長途攜帶不方便。開瓶後八個月要用完,不然就可能失效了。

止咳類

1 prospan小綠葉100毫升
乾咳大殺器,新生兒起用直到成人,效果五顆星。沒啥缺點。


我不知道差距有多大 我現在在英國的仿製葯公司工作 打算積累經驗以後回國報效 是的 就是這麼愛國 話說回來 我們這個大部門三百多人花了三年把仿製葯做到與創新葯等效 剛申報給FDA 批准估計又要花一年 所以四年的研發做出的仿製葯 應該是進口葯質量保證的根本原因 希望國內有這種環境和態度去做好國人吃得起又有效的藥品


國產葯監管不嚴格,某地方做的假藥,外殼包裝可以以假亂真,膠囊里塞的是澱粉,吃不死人,吃多還有營養→_→


推薦閱讀:

防藍光眼鏡沒有什麼靠譜的牌子?
長期聞中藥味道是否對人體有害?
為什麼喝酒會有「消愁」的效果?
如何評價CCTV5的新欄目 《運動大不同》?

TAG:健康 | 藥物 | 醫生 | 藥學 | 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