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賞攝影作品並學習其構思?
如果有請再推薦本書吧。
謝邀,這話題能出本書,書名可以叫《攝影美學與藝術鑒賞》私以為以我目前的水準,寫不出來。
過於理論化得東西我覺得在知乎這裡寫出來也太枯燥,還不如去買教材看。我在知乎上說過,攝影其實是在講故事,所以我推薦看照片和拍攝時盡量重視內容和思考,哪怕看糖水片,也可以理解一下拍攝者當時的興奮和衝動。所以這個回答我就多貼點圖,寫點我的看法。
想推薦的書太多,而且大師們的合輯很貴,我倒是建議多讀讀各國人文地理和美術藝術方面的著作,對提高自己的知識面和理解被攝對象很有幫助。
簡單地說,就是多看。觀察大師們的影像,閱讀他們的文章。了解拍攝者拍攝時的心境和想法。
「請記住,畫家是把東西畫進畫面,而攝影者則是從畫面去掉一些東西。一張照片應該只有一個趣味中心,畫面上不能有無用的東西。假如你對某個物體是否有助於畫面抱有懷疑,你就應儘可能地把它放棄掉。」——維利·奎克
少就是多
畫家與攝影師相反,是從一張白布上添加他所看到、理解、想像和思考的內容,無用的信息他可以選擇不畫出來。而攝影師通過觀察已有事物,挖掘真實世界中的思緒和美感,畫面的內容並不是隨心所欲的,他需要做減法,將干擾因素去除。這個記錄的過程就是在傳達攝影師本身的想法。當然隨著後期技術的進步,數字影像能夠讓攝影師更為隨心所欲地創造出作品來表達思想。但這時攝影與數字藝術之間的界限就開始模糊了,各中區分在此不表,但這確實也算是
攝影藝術欣賞的四個基本要素是:基本造型因素、技術技巧、藝術表現手法、主題思想
任何攝影作品都可以從上面四個角度去剖析,但美不是語言或文字能夠完整描述的,有時候可能你什麼都不懂,但這幅照片感動了你,觸動了你的內心,它就是美的。對你來說,這就是張好照片。
上面提到的四個要素,相互之間並不分輕重,一幅攝影作品哪怕只有一項突出,剩下三項都很差,也可以是一幅震撼人心的作品。例如紀實新聞類攝影與風光類攝影作品,很可能前者的主題思想和故事性遠高於後者,而後者的光影美感與技術技巧遠高於前者。
許多商業攝影精於技巧,採用複雜的布光效果,找完美身材的模特,不完美也要修完美。營造出抓人眼球的視覺效果,例如下圖
從技術上說,上圖比戴安.阿勃絲下面的這幅作品活色生香100倍,可帶給我們衝擊可能更多的集中在肉體。而下圖,會讓我們跟著作者去思考。
下圖:清晨在造像前祈禱的印度兒童,色彩、光影構成了畫面語言,配合文字說明完成了畫面故事的描述和傳達。(印度:拉什.辛格)
下兩圖,2013普利策突發新聞獎獲獎圖片—美聯社記者聯合拍攝,戰火中的敘利亞。
同一個國家,甚至可能是同一個民族。差不多的時間,截然不同的場景,由同樣的原因導致。組圖和對比有時能夠大大加強故事性和衝擊力。沒有美妙的光影,沒有嚴謹的構圖,甚至有些都不是那麼清晰。但內心上的衝擊力無疑比那些優美的風光更為深透。
圖一中攝影師在人群中越肩視角拍攝了這張照片,視線先被兒童淚流滿面的表情所吸引,前景的圍巾大叔示以安慰的手臂引導著我們的視線。上方探頭張望的孩子是在看什麼?邊上的軍人交代給我們這應該是戰爭的傷痛。
圖二攝影師以旁觀者的角度記錄,孩子和背後成年人開心的笑容和黝黑的武器成為對比。他們是否能想到手中的東西可能造成圖一中的場景?
在沒有場景和環境時,被攝對象本身也是豐富的故事載體。在被阿富汗的地雷奪去部分肢體後,Giles Duley的自拍像 《故事的開始》。好的照片會吸引觀看者進入攝影師的思緒中,觀看者會想要了解發生了什麼,並展開自己的思考。
下三圖 可以說是最偉大的戰地/紀實記者 唐·麥庫寧 的作品,這裡推薦一本他的書《不合理的行為》
看了可能會比較虐心,而且需要知道的是這是完全真實的記錄,並非小說。這些黑暗的東西就發生在我們同一個星球上。
下圖 南.戈爾丁 自拍像 《我和十字架一起在床上》攝於1988年,按照大多標準來看,這是張失敗的作品,合焦點都沒在人身上。但結合背景我們才知道作者有意為之。此圖為作者在戒毒所中的自拍像,用鏡頭虛化自己的形象,來表現自己目前朦朧模糊的精神狀態,而背後的十字架與枕頭上的戒毒所標緻,表現出尋求自我救贖的兩條道路:十字架代表精神支柱,戒毒所是現實行動。撐著枕頭的手將我們的視線引導向她想告訴我們的救贖之道。
下兩圖 青山裕企:思春期
作為體育攀爬用的繩網在這裡變成了捆綁少女軀體的影射物,半透的學生服襯衣,隱約透出的內衣紋路,略微打開的裙腰和鬆開的襯衫領扣。情色意味濃重的場景卻用低對比度和素色調來處理畫面。不得不說很傳神地表達到了「思春」那種青澀朦朧又熾烈噴薄的感覺。
圖2中半濕的短髮和面頰上的一滴水珠,到底是剛洗完澡未擦乾的水滴,伴隨著清新的浴液香味,還是運動後留下的汗液?散發著青春的身體氣息?(我是怪蜀黍,菇涼們退散吧)
我必須承認日本攝影師對情色主題的把握確實入木三分,米原康正、荒木經惟等大家就不說了,青山裕企這個78年的傢伙對這個題材的拿捏也讓我嘆為觀止。下圖:穹頂之月,攝於Yosemite National Park,優勝美地國家公園。(抱歉之前我錯記為黃石公園,感謝@Gary Guo@Eathon Wang 兩位知友指正)加利福尼亞 1960年,風光大師安塞爾亞當斯的作品
風光攝影經典理論「區域曝光」的締造者,不多說。嚴謹的構圖和完美的光比控制。
=====以上,好照片太多了,哪寫得完,當做月經貼,以後不定期補充吧=====
敘利亞那組照片太贊了,捨不得只放兩張,再補一組
圖一:場景類,血水和油污的地面衝擊著觀看者的感官,室內外的明暗對比和壓抑的陰天色調讓人意識到這是一出悲劇。
圖二:婦女悲痛的表情和臉上的繃帶、血污,她受到的應該是肉體和精神的雙重傷痛,那種眼神絕對是失去重要的人或物後才有的樣子。
圖三、四:透過彈孔的光線在屋內形成強烈的丁達爾現象光束。AK47和SVD這兩個戰爭重的常客再次出鏡。注意槍手背後的人眼神驚人的相似,兩圖被攝者都在左側,攝影師卻在圖4中利用了環境中的鏡子來轉換視角,甚至產生了一種對射的錯覺。
感謝邀請,我也開始了第一次在知乎的答問。
前面好幾位朋友回答得已經很好,我只說一下我很願意強調的問題。
攝影屬於技術層面的秘密終歸很少,作品最終要呈現的是作者的態度和情懷。我主張不論是自己拍照片和看別人的照片,都應多在總體情緒、氣氛上多多留意。許多攝影者鑽研技術,試圖準確還原「見識」,其實能稱之為作品的攝影,終歸要表達的,要表達你的「見地」。
攝影師看到了什麼,取決於內心有什麼與它呼應。我們看作品也是這樣,自己的閱歷、學識、修養都會被調動,都在起作用,而這些,不僅限於攝影之內。好的攝影師在「精確打擊」的背後,都有著一個「模糊控制」的秘密。說它是個秘密,其實它是存乎一心的。技巧終歸要為表達服務,攝影取決於個人情懷和現場情況的因素又很多,所以說攝影中應該沒有多少可量化的秘密。
看過一句很引我思考的話:「藝術是空中的事,地面上的事捋得太清楚,空中往往不靈。」拍攝的過程,應該是身心合作,往靈的方向走。欣賞也是,著意體會作者嵌入作品的情緒、情懷才是重中之重,這個欣賞的過程,就是除了單純審美之外的與作者相聚空中的「會意」。
捕捉住攝影中的靈光一閃,正是攝影的特點和要點,也是難點。它的出現,往往也根本不是事先有什麼妥妥的構思之後的所得。面對這個沒法扎進去的大問題,恰恰是可以跳出來看的大問題。所以,我願意如此回答這個問題,寫得不長,希望不枉大家的閱讀。
手癢了忍不住想要回答這個問題。
如何欣賞攝影作品?如何學習其構思?
這個問題會這麼問,相信題主肯定是一名攝影師,至少也是攝影愛好者。
這個問題問得很大,甚至已經超出了技術的範疇。
這是屬於美學和哲學範疇的一個問題,只不過剛好選擇了攝影作品作為欣賞的主體。
既然是哲學問題,那麼不能不提及的就是布列松老頭子了。只不過這一次我所想說的,並不是決定性瞬間的高潮,而是他去印度之後所體會到的一條哲理:攝影,其實是生活的韻律的一種反映。以及一個精妙的比喻:攝影,與射箭是同樣的一件事情。這句話可以認為是決定性瞬間的另一種表述方式,但是卻更直觀和靈性。
而大家都認為是偉大的攝影師,可是他卻認為他自己是一名畫家,照片只不過是他的速寫本而已。如果按照這個思路去看待攝影作品的話,那麼你會更加註重線條與表現的形式。他判斷一幅畫是不是好,會將畫倒過來看一遍,如果依舊符合各種美學原理,那麼這就具備了一幅好畫的基礎。
布列松的這些觀點,我會以「線條與形式」和「生活的韻律」為小標題展示一些照片。但是布列松畢竟只是一個個體,這個世界上偉大的攝影師有很多很多,他的話是具有很重的分量的,但是也不能把他的話當聖經來看。
那麼怎麼去描述攝影呢?我傾向於把它理解成一種「光和影的遊戲」,但是只有光和影是不夠的,必須要有人物主體在其中,才能夠讓人感同身受,才能夠讓人浮想聯翩,開懷大笑或者暗自流淚。這也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去描述內容和形式的關係,我在接下來也會用「內容與故事」以及「光影的藝術」兩個小標題來描述。
一、線條與形式
這裡面前兩幅都是布列松的經典作品,第三幅是馬克·呂布的作品。
這一幅照片,決定性瞬間是必須提及的了。還要注意的是人的姿勢以及背後招貼畫的姿勢的相似。
決定性瞬間的經典作品,大家都很熟悉了。線條的延伸和對視線的控制堪稱完美。
經典的框架式構圖,油漆工的怡然自得和高樓的環境形成鮮明對比。
二、生活的韻律
老師帶領一群小孩玩遊戲,是不是想到溫暖而歡樂的童年往事了呢?這一幅作品我也忘記是誰的了,有記起來的可以提醒我一下。
青春、叛逆與自由,誰都能讀出來。這一幅是布列松他老婆拍的作品,可棒了!
這一幅也是布列松的經典作品了,能體會到虔誠的空氣嗎。
這一幅是不是布列松拍的我給忘了,總而言之行雲流水充滿韻律的美。
三、內容與故事
安妮的偉大作品,列儂最後的照片,欣賞這樣的照片,必須要知道它背後的故事。
卡帕的最後幾張照片之一,必須代入攝影師的背景,才懂得這張照片背後的沉重與珍貴。
老科波拉和小科波拉,如果你了解這父女兩的作品,你會覺得這張照片拍的真TM棒!
這一幅作品其實色彩鮮明是最主要的,但是為了和下一張照片對比,也就放在這個部分了。
看到這張照片,你可能會對「愛」「溫柔」"包容"這一些字眼會有新的感悟和理解。
從形式上來說,這張照片堪稱完美。從內容上來說,溫情滿滿。
強烈的對比和黑色幽默,永遠是最值得描述的故事主題。
其實這一張帶有強烈的心理暗示,我就不多描述,內容搶眼,大家懂的。
四、光影的藝術
自由、叛逆的靈魂。試想如果沒有背後的影子,會減少多少魅力?
馬格南經典作品,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堪稱完美。
同樣是馬格南攝影師作品,為了強調光影的魔術放在這裡。
同上。
總結一下,如何欣賞攝影作品呢?
從兩個方面入手,第一個是內容,第二個是形式。
內容裡面,我用了兩個標題描述,一個是「內容與故事」,另一個是「生活的韻律」;
形式裡面,我也用了兩個標題,分別是「線條與形式」,還有「光影的藝術」。
我擬出的幾個小標題,恰恰就是我認為是欣賞攝影作品裡面我會經常關注和體悟的點。
如果你仔細看我以上選的作品(建議看到這裡回頭看一下以上我放出來的照片),你會發現很多照片都兼顧了內容和形式兩方面。
從這兩個角度去思考和感悟,你應該可以更好的去欣賞一幅攝影作品。
那麼如何學習攝影師的構思呢?
第一個,你要對美有很敏銳的感悟力,如果沒有這種敏銳,你很難去發現我們日常生活中各種幾何線條與輪廓的美並且以合適的方式用取景器記錄下來。你也不會對一天太陽光的變化非常敏感,知道一天之中什麼時間拍攝會有怎樣的效果。
第二個,你要去體會生活的酸甜苦辣,去感受這個世界的善良與惡意,然後再帶著自己強烈的情緒,以一種客觀的形式把它們記錄下來。
這個標準並不客觀,也不全面,但是有助於讓你的眼睛更敏銳,捕捉到這個世界的美麗與醜惡。
《教父》系列電影攝影師,金像獎得主,美國電影攝影殿堂級大師戈登威利斯,有一次被問到一個問題:作為一個著名攝影師,您準備跟年輕人說點什麼?
戈登威利斯回答說,他每周末都去大都會博物館去觀摩那些大師的繪畫作品,仔細觀察他們的用光和構圖……
對學習攝影來說,一開始,什麼也不要想。
簡單地說,就是模仿。
看熟所有繪畫大師,攝影大師的作品,揣摩人家的構圖和用光,慢慢的,你心中自然會泛起一種心得。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發一篇自己專欄裡面的文章,來回答一下題主的問題吧。
這裡選擇一張新聞紀實照片來做分析。
圖片來自騰訊新聞的一周圖片精選(2013.1.26—2.1日)
圖片介紹:當地時間2013年1月27日,印度新德里,邊防士兵騎著駱駝參加「鳴金收兵」儀式的綵排。這個儀式標誌著「共和國日」慶祝活動的結束。(攝影:Adnan AbidiReuters)
整體感覺:穩重、莊嚴、嚴肅、風情、特色。
構圖:構圖是這張照片最大的特色和亮點。對稱是世界藝術最古老的藝術之美,具有穩重、平靜、和諧的力量。在這莊嚴的時刻,用這樣一種對稱(90%對稱)的構圖方式來表現,最為合適不過。
很顯然,兩隻駱駝和士兵是畫面的主體,佔滿了畫面大部分。駱駝是印度的國寶級動物,可以算作印度的代表。這樣構思的方式叫做以點帶面,
用駱駝表達出印度的風土民情;而中景的人群雖說看似繁雜,但都被虛化處理,倒也不至礙眼;比較有意思的是中景白色的旗杆,異軍突起的亮眼;順勢而升至頂
部,是印度鮮艷的國旗,就在畫面正中間,彰顯莊重和氣勢;國旗的上部,是印度的標誌性建築——印度門,處在最遠景的位置,大致輪廓包圍著國旗。
駱駝和士兵所站立的位置,是遠遠高於後面人群、馬路、廣場的。我們可以看到,在平視駱駝(沒有變形)的情況下,其頭部比遠處的印度門(48.7米)都要高很多。這樣的好處就是可以把後面的雜亂元素壓的很低,更好的突出主體。
一張好的攝影作品(本文特指新聞攝影)必須要包含四個要素:時間、主體、位置、事件。即:什麼時間?什麼人?在什麼地方?做了什麼事?
從
我們分析的這張照片來看,除了具體日期在照片上看不出來,但時間還是可以大致推算出來的。從左側士兵腦袋後面圍巾上面的陰影,和右側士兵身體前面的陰影
(和背部的高光形成光比),以及右側駱駝脖子下方的陰影(左側駱駝脖子下方沒有陰影),等位置的光影可以推斷出,光線是從畫面的右側方向比較低的角度照射
過來。根據谷歌地圖查到的印度門所在緯度和方向,時間應該在上午的9點鐘左右。
兩隻健壯的駱駝和人物,說明了被攝主體:駱駝和士兵。
印度門說明了地點。
盛裝的駱駝、佩槍的士兵、士兵鄭重的服裝和一致的動作;中景壯觀的人群、顯眼的國旗和國旗下方的幾個士兵、以及遠景標誌性的印度門,都說明了一個問題:這是一個非常莊重、嚴肅、大型的國家性活動。
時間、主體、位置、事件——四個像素都具備,所以這是一幅非常成功並且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攝影作品。
然後我們再分析其它的方面。
快門速度(S):從右側駱駝張大的嘴型被定格,和駱駝脖子下方黃色的穗子稍有模糊(可以推理出在運動狀態),左側駱駝的腿型告訴我們兩隻駱駝剛剛止步,從這些細節可以推斷出,快門速度不會太快(穗子不會虛了)也不會太慢(嘴型不會被定格),S大概在60——100左右。
光圈(F):這
個比較簡單。從士兵駱駝和中景的人群、馬路、遠景印度門的透視關係(近大遠小)可以推斷出距離的遠近;這麼遠的距離,並沒有虛化到一塌糊塗,反而(印度
門)還有大致的輪廓,可以推斷出F並不是特別大,大概在7.1至11之間。有的朋友可能會說前景的灰色物體虛化特別厲害,這個應該是距離相機比較近的原因
導致。
焦距:從取景的範圍來看,首先我們就排除了廣角鏡頭;從遠處印度門的虛化程度來看,又不可能是超長焦鏡頭。那麼就只省下了一個焦距段,也就是大概在85mm——150mm之間的焦距。
色彩搭配:背景天空的灰色(陰天還是霧霾捏?)中景做了底色,正好起到突出駱駝的盛裝紅色和士兵白色服裝的作用。突出主體,很不錯。
最後來猜想下攝影師的構思。我
覺得這張照片就是「預見畫面」的一個非常好的範例。也就是說,這樣一張照片是攝影師預先構思好的,在拍攝之前攝影師就「看」到了會有這樣的一個畫面出現,
於是就提前找好位置準備好相機,只待主體到達預想畫面所需的位置,就可以按下快門了。
為什麼會這樣想?對稱式的構圖、旗杆和印度門的位置、走動的駱駝這些
就能說明絕對不可能是抓拍到的結果。並且攝影師應該不是只拍了這一張,在拍攝的多張照片中擇優選擇的這一張罷了。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兩隻駱駝並不是一直在
這個位置的,而是剛剛走到了面對面這個位置,正在停止(左側駱駝的後腿看出)。
攝影師預想到了這個畫面,預先找到了最佳位置,調整好構圖(以印度門為中
心,調節好國旗和印度門的角度),等待駱駝慢慢靠近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拍攝了,以求獲得合適的曝光和最佳的瞬間。
另外這張照片讓我感到特別有趣的是,兩隻駱駝的情緒互動:右側駱駝張大的嘴巴,左側駱駝微微抬頭像似崇拜的仰望著它。它在呼喊什麼嗎?它們在說些什麼嗎?
從
攝影藝術的角度來看,這張照片唯一不善人意的地方,就是前景有一條灰色的物體,遮擋住了駱駝的腳部和腳下的地面,否則更加完美。
當然新聞攝影不是藝術攝
影,所有的元素都不可被打擾且不可預知,位置角度也肯定不是那麼完美,每一個瞬間也都是失不再來。其不可控性、困難程度高於所有的藝術攝影,不僅要說明事
件,還要達到一定的藝術效果,只能通過嫻熟的技巧和豐富的經驗,來捕捉最恰當的畫面。這也是我一直覺得新聞攝影是最能夠考研攝影師技術水平的原因。向所有
的攝影記者致敬!
俗
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如果你只看到了兩隻駱駝,那還處於外行階段;如果你看到了對稱式的構圖,那你已經入門了。手機上看這張圖片會比較小,希望
大家能夠在電腦上找到這張照片,保存起來,跟著這篇文章的分析,把照片放大,再欣賞一遍,相信你會有更多的收穫和樂趣!
如有不妥之處,歡迎朋友指正討論!謝謝。
,
付同學的答案我想主要是針對照片背後的故事,要是再加上些什麼就perfect了
(不過很多有故事的照片很大一部分是有關戰亂的。戰地記者拍攝的主要是瞬間 留給你構圖調整的時間很少,至少我個人覺得也用不太著,也沒達到那種熟練麻利的程度。這個時候主要是捕捉瞬間的畫面背後所隱藏的故事,這就完全看你EQ了!)
我在這裡就說說作為一名半吊子愛好者的一點小小心得吧
首先照片是講故事我不是很同意 因為攝影有時只是單純覺得美好 想拍下來而已
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怎麼說呢:同樣一條100m的街道,能發現美的人,除了看到大的場景還會注意到很多細節,所以這100m走下來可能拍出來幾十張照片;一個沒什麼想法,不愛動腦子只是單純覺得攝影能裝B或者剛剛對攝影感興趣的人來說,只會覺得這只是一條普通的街道,沒什麼可拍的。所以要想拍出好的照片,一定要走走停停,用心去發現身邊的美,這是一個享受的過程!
其次學習攝影不可急於求成,尤忌浮躁。如果浮躁的很是無論如何也拍不出星軌和延時的。看到別人拍攝的片子,哪怕不是自己喜歡的調調,也請花費盡量多的時間去了解背後的故事、構圖、曝光、對焦、exif信息(當然有些商業攝影師出於保護自己的拍攝技法是會隱藏exif信息的)學攝影就像學詩詞:照片背後的故事對應詩人的意淫,構圖對應詩詞語法對仗,而曝光對應字詞的選擇;(愚人之見)
再次攝影不僅僅是個腦力活還是個體力活,腳架、機身、幾個廣角、變焦、長焦,拿起來不覺累,拿久了真要命;(當然非器材黨的強度沒那麼大,不過一個機身+掛機頭走的遠了,也夠你受的)而且許多好的取景點往往需要經歷長時間的徒步,體力要是不好,還想一堆器材登個山拍拍日出什麼的,那不是自找苦吃是什麼。所以平時也請一定注重自己的身體素質鍛煉。
暫時先想到這些,後續再補充題主的這個問題在蘇珊桑塔格的《論攝影》以及羅蘭巴特的《明室》都有論及,推薦你看看這兩本書,尤其是《論攝影》,裡面對於攝影的看法非常透徹。我初學攝影的時候就看的這兩本,非常有用。
別太糾結基本功和技法,有時間可以學學繪畫,多注意觀察,有感而發。中國攝影界的一代宗師(前幾日剛剛過世)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攝影要有三到。一是眼到,二是手到,最重要的還是心到,拍攝者必須要有感而發,千萬不要無病呻吟,為拍為拍。
特別為你整理了他50、60年代拍攝的香港,非常美!黑與白,光與影,幾何的切割,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在他的鏡頭裡充滿韻律的美感,戲劇化的張力和詩意的莊嚴。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私人空間Private. 1960
有媒體統計過,自1956年開始,他拿下了280多個國際攝影大獎,連續8次獲「世界攝影十傑」,被稱作是華人攝影界的宗師。生前還是美國攝影協會、英國皇家攝影協會、皇家藝術協會會士。
As Evening Hurries By. 1955
當然,何先生也拍過這樣的彩片。
就在不久前,80多歲的何老還托著老花鏡趴在電腦前學photoshop,把早年1000多張舊底片一張張撈出來,用電影蒙太奇的手法,玩兒起了疊印,裁剪,拼湊……
儘管成長於中產家庭,他卻對市井生活有著極大的興趣。他說:「我對中下層的窮苦大眾、弱勢群體有特別的同情和關懷,不知道為什麼,就是直覺。」
也許就是這樣一種同情與關懷,讓這些人物在他的鏡頭下格外動人。沒有刻意的渲染,沒有大光圈的特寫,他用一種更加理性的情感去處理這種同情和關懷。照片沒有聲音,它如此沉默卻又娓娓道來。
1958 異向 Different Directions
也許是因為從小喜好畫畫的緣故,他的照片中線條和構圖都有著強烈的繪畫語言,卻又更加犀利獨到。
在13歲得到人生的第一架相機後,他一拍便拍了60多年。他在日記里這樣形容自己第一次拿著相機去外灘拍照的情景:「那時,我在外灘,看到黃昏日落時的歸舟,覺得有點詩情畫意,就拍了下來。」
1959 人力車夫 Rickshaw men
18歲,何藩一家從上海搬到香港。
一心想當作家卻因為大量寫作患上了偏頭痛,他不得已只好擱筆。好像做什麼事兒都要投入極致,他把整個自己都丟進了相機里。
1959 太陽光線 Sun rays
他愛扛著鏡頭追逐那些抽象的影子,他把對生活的觀察和詩意語言都濃縮在光影裡面,就像一個旁觀者,躲在相機的後面紀錄著時光。
最平常不過的窗戶,也能被光影切割出一幅獨特的畫面。
Working Skywards. 1961
FAN HO Collies and Hawkers 1958
最普通的人物,在他的鏡頭下也充滿故事 。
他不介入他們的生活,只是觀察。他就等在那些再平常不過的樓梯口、街道拐角處等著,等著他們自由移動、奔跑,直到跑進他的鏡頭裡。
黑白光影,奔跑的孩童,50年代的香港街道,都生出煙火氣的詩意
1960 白色的帳篷 White tent
他說:「我曾經堅持拍藝術片,結果票房一敗塗地,後來拍性與暴力的三級片反而變成票房導演。我得到一個教訓,電影一定要懂得商業,攝影則可以天馬行空,自我創作,完整發揮個人藝術。」
對於何先生,光的藝術,處理底片時,雙手像彈琴,這邊加點光,那邊減點光,像繪畫。他著迷於這樣的純粹。
Fisherman"s Return, 1954
何先生認為拍好一張照片,要讀很多書。
「文學名著、音樂、繪畫、電影都給我很多的靈感和啟發。其實,中國古代的詩詞歌賦比很多導演的蒙太奇效果更棒。」
他也說,攝影要有三到。一是眼到,二是手到,最重要的還是心到,拍攝者必須要有感而發,千萬不要無病呻吟,為拍為拍。
只有真誠且發自內心地記錄,才能捕捉住觸動你的一切。
以上內容來源於公眾號「iOART藝術生活」,轉載請註明出處!
吳冠中先生說:「先把大師的鞋穿一遍,再脫掉,在穿和脫的過程中就能找到你自己」
解讀一張攝影作品是不能單純的對圖像做分析的,就像現在看布拉塞的夜巴黎,覺得也就是夜晚的巴黎一些紀實照片。但是要知道當時巴黎還是在用煤氣燈,在微弱的燈光拍攝銳利清晰的影像在當時是不可思議的,當時是沒有類似的作品出現,所以當布拉塞一發表就震驚整個攝影界並一舉成名。
因此我們怎麼才能欣賞一張攝影作品呢?
首先,我們應該了解作者所處的環境,也就是時代背景。比如說威廉 埃格爾斯頓的這張
不就是一張普通的兒童三輪車么,為什麼會拍這麼貴。如果我們了解其時代背景,七十年代,彩色攝影還剛興起,且當時的美國正處在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這樣一張郊外的三輪車的彩色照片,表達了當時美國當時處在消費主義下那種疏離荒廢的感覺,且本身這張作品是彩色列印作品。(手機碼字,未考證)
刨除時代的背景也要看拍攝者本身,看一張作品需要知道作者的一些經歷和成果,可能看到的照片只是一系列的一張,單張的意義會被削弱了很多。例如不了解荒木經惟的人看他的片子覺得怎麼全是捆綁的肉體,如此粗俗的照片能算是攝影家的作品?
還有一張作品需要自身具有一定的審美能力,沒有足夠的知識是無法體會到作品蘊含的美和力量。
還有些攝影作品是需要看原作的,雖然具有攝影的可複製性,相對於繪畫等藝術來說不那麼具備唯一性,但是有些照片看網路圖片是無法體會到那種影調的變化以及尺寸帶來的衝擊,例如韋斯頓的作品
ps:聽說原作細節簡直無敵了,沒看過原作的聽說而已,看過原作的同學可以說一下。
手機先碼到這,下次來補吧。
以前看過一本教材覺得可以
最近在了解一些攝影大師,也是為了能讀懂照片和了解一些攝影史,有同樣興趣的同學可以來圍觀。
簡單攝影事:http://zhuanlan.zhihu.com/c_30361280
你自身的品位決定了你攝影的品位,你對藝術的理解決定了你對攝影的理解,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大師的照片是一輩子都不能達到的高度,如果你能理解這個殘酷的現實,但是你還是願意成為那千萬分之一的塵埃,熱愛攝影這種藝術,並為之投入你的心血,那麼不論你是否拍出過驚世駭俗的大作,你是否最終成為大師抑或專家,你所記錄的畫面都將是美的,你就是自己的大師,任何藝術亦然。
題主的這個問題在蘇珊桑塔格的《論攝影》以及羅蘭巴特的《明室》都有論及,推薦你看看這兩本書,尤其是《論攝影》,裡面對於攝影的看法非常透徹。我初學攝影的時候就看的這兩本,非常有用。
別太糾結基本功和技法,有時間可以學學繪畫,多注意觀察,有感而發。中國攝影界的一代宗師(前幾日剛剛過世)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攝影要有三到。一是眼到,二是手到,最重要的還是心到,拍攝者必須要有感而發,千萬不要無病呻吟,為拍為拍。
特別為你整理了他50、60年代拍攝的香港,非常美!黑與白,光與影,幾何的切割,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在他的鏡頭裡充滿韻律的美感,戲劇化的張力和詩意的莊嚴。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私人空間Private. 1960
有媒體統計過,自1956年開始,他拿下了280多個國際攝影大獎,連續8次獲「世界攝影十傑」,被稱作是華人攝影界的宗師。生前還是美國攝影協會、英國皇家攝影協會、皇家藝術協會會士。
As Evening Hurries By. 1955
當然,何先生也拍過這樣的彩片。
就在不久前,80多歲的何老還托著老花鏡趴在電腦前學photoshop,把早年1000多張舊底片一張張撈出來,用電影蒙太奇的手法,玩兒起了疊印,裁剪,拼湊……
儘管成長於中產家庭,他卻對市井生活有著極大的興趣。他說:「我對中下層的窮苦大眾、弱勢群體有特別的同情和關懷,不知道為什麼,就是直覺。」
也許就是這樣一種同情與關懷,讓這些人物在他的鏡頭下格外動人。沒有刻意的渲染,沒有大光圈的特寫,他用一種更加理性的情感去處理這種同情和關懷。照片沒有聲音,它如此沉默卻又娓娓道來。
1958 異向 Different Directions
也許是因為從小喜好畫畫的緣故,他的照片中線條和構圖都有著強烈的繪畫語言,卻又更加犀利獨到。
在13歲得到人生的第一架相機後,他一拍便拍了60多年。他在日記里這樣形容自己第一次拿著相機去外灘拍照的情景:「那時,我在外灘,看到黃昏日落時的歸舟,覺得有點詩情畫意,就拍了下來。」
1959 人力車夫 Rickshaw men
18歲,何藩一家從上海搬到香港。
一心想當作家卻因為大量寫作患上了偏頭痛,他不得已只好擱筆。好像做什麼事兒都要投入極致,他把整個自己都丟進了相機里。
1959 太陽光線 Sun rays
他愛扛著鏡頭追逐那些抽象的影子,他把對生活的觀察和詩意語言都濃縮在光影裡面,就像一個旁觀者,躲在相機的後面紀錄著時光。
最平常不過的窗戶,也能被光影切割出一幅獨特的畫面。
Working Skywards. 1961
FAN HO Collies and Hawkers 1958
最普通的人物,在他的鏡頭下也充滿故事 。
他不介入他們的生活,只是觀察。他就等在那些再平常不過的樓梯口、街道拐角處等著,等著他們自由移動、奔跑,直到跑進他的鏡頭裡。
黑白光影,奔跑的孩童,50年代的香港街道,都生出煙火氣的詩意
1960 白色的帳篷 White tent
他說:「我曾經堅持拍藝術片,結果票房一敗塗地,後來拍性與暴力的三級片反而變成票房導演。我得到一個教訓,電影一定要懂得商業,攝影則可以天馬行空,自我創作,完整發揮個人藝術。」
對於何先生,光的藝術,處理底片時,雙手像彈琴,這邊加點光,那邊減點光,像繪畫。他著迷於這樣的純粹。
Fisherman"s Return, 1954
何先生認為拍好一張照片,要讀很多書。
「文學名著、音樂、繪畫、電影都給我很多的靈感和啟發。其實,中國古代的詩詞歌賦比很多導演的蒙太奇效果更棒。」
他也說,攝影要有三到。一是眼到,二是手到,最重要的還是心到,拍攝者必須要有感而發,千萬不要無病呻吟,為拍為拍。
只有真誠且發自內心地記錄,才能捕捉住觸動你的一切。
以上內容來源於公眾號「iOART藝術生活」,轉載請註明出處!
推薦一本書《攝影師的思想》和《攝影師的視界》~~~~~~~~~好像是兩本書
簡單來說。你想你的作品傳達給觀眾什麼內容。要在畫面上重點突出這一內容,不光要從構圖上 色彩上等等都很重要。例如你想表達燥熱,肯定要用暖色調總不能用冷色調吧。
人像作品不看臉,風景作品不看地點。
不管浮於表面的東西,才能學到其中真章。
to follow the path:
look to the master,
follow the master,
walk with the master,
see through the master,
become the master.
很多攝影者認為,如果他們有一台更好的照相機,那麼他們就能拍出更好的照片。然而,如果攝影者心中或頭腦里什麼都沒有,那麼一台更好的相機什麼都幫不到他。想像力比什麼都重要。出眾的攝影作品表現出的是感覺深度,而不是景深的深度。
操千曲然後識聲,觀千劍然後始器。簡單說就是多看優秀作品,多思考,然後再自己多拍攝實踐,不斷地循環學習、實踐,慢慢積累,終成大器。
怎樣欣賞攝影作品,我的意見是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做:
1、該攝影給你的第一感官印象是什麼?主題何在?
2、圍繞作者的(或你所理解的)主題,其構圖是怎樣的?其中的要素都是必不可少的嗎?空間安排都恰到好處嗎?如此等等
3、光影、色調的處理如何?再比如快門、光圈如何?等等。如果不這樣又會是什麼樣子?
4、經過第一總印象、中間分析分解後,最後再審視一下作品給你的感覺,符合原來的第一感覺嗎?
5、最後想想,如果是自己,會怎麼表現該主題?
我有一本中南大學出版社的《攝影鑒賞與實踐》,介紹了攝影藝術的發展歷史,特性和價值,語言和手法,創作和鑒賞,以及具體的人像攝影、風光攝影、靜物攝影、紀實攝影和新聞攝影等基礎的鑒賞和實踐。這本書在編寫的時候數碼攝影已經普及,也介紹了一些數碼攝影的基礎知識。
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覺得欣賞攝影作品,需要結合作品的背景,尤其是人文關懷。每一張照片都有一個完整的故事,我們在欣賞她的時候,是在閱讀其想要講給我們聽的故事。比如
這張阿富汗少女,乍一看,只是普通的人像攝影。但是當我們注意到她那滿是驚恐的眼睛時,戰火帶來的極大災難和不幸都能表現給我們:內心的恐懼和苦難還有帶著警惕的雙眼在拷問,這一切的災難是誰造成的?是怎麼來的?何時才是盡頭?
而這5分鐘完成的作品,在17年後得到了回答。作者再次尋訪時,發現這名少女已為人母,蒼老了很多,眼神也沒有變的清澈,可是眼睛依然充滿了恐懼!
有興趣可以搜索17年後的「阿富汗少女」爪機請原諒……
我在1年紀的時候用135相機拍攝第一張照片,此後陸陸續續也拍了不少張。有些偶得的自認為還不錯的照片,給我爸看時都被無情的以「什麼玩意」給批了回去……淚……這就是「攝影難,難就難在它太容易了!」以前的攝影是少數人才能創作的藝術,因為器材的龐大昂貴,以及技術的繁難。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得攝影走向大眾,曝光、光圈、快門等攝影技藝已經不需要普通百姓為之犯難。因此攝影家再也不能以對攝影技術的高超掌握取勝,也不能靠等待和抓捕最佳瞬間來獲得聲譽。在掌握了基本的攝影技術後,要在觀察、體驗、立意、創意上表現自己的藝術天賦,這需要相對高的思想、文化、藝術素養和相對豐富的生活閱歷才能達到的,自然很難。這就是「經驗」。而我被批評的原因也在於此,追求獨特的曝光效果等等,以達到自己所認為的藝術效果,但實際卻脫離了實際的故事。
等我有時間再完善…爪機真是痛苦……荒木經惟《漫步東京》。
記住這三條,才能看懂照片
總有大大說,想提升攝影水平,就要多看好照片,看多了就悟了。
看十遍布列松作品集,就能成為大師?
呵呵……
晉級大師,只需68塊7
還能開發票哦
單純的欣賞別人的作品,對你拍出好作品沒有任何幫助。
因為你不知道什麼叫好照片。
你覺得這張照片很美,但是為什麼美?作者如何創作的?你知道么?
你能說出這幅作品哪裡好么?
好照片的三條基本原則:
1.有鮮明的主體
每一幅作品都應該有一個鮮明的主題,可能是一個人,可能是一棵草,可能是一道光……
要明白,你要拍什麼。
更高境界:
不僅能清晰地表達拍攝主體,還要表達出一個普遍意義的主題思想。
這也是區分糖水片的標準。
2.能把注意力引向主體
如何把注意力引向主體呢?
比如:光線、構圖、快門速度、光圈……
別急,慢慢學
你的視線集中在哪?
3.畫面簡潔
畫面簡潔意味著消除掉分散注意力的元素,但不是什麼都要消除,只要有助於理解主體,就是必要的。
試著分析這幅作品:
《剃頭匠》 叢森 攝
這麼簡單?就這麼簡單。
重點:
每一次拍攝前,你都應該思考這三個問題:
1.這幅照片表現的主體是什麼?
2.我如何才能將注意力吸引到主體身上?
3.畫面簡潔么?是否包含了不必要的元素?
課後作業:
找一些好作品,按步驟分析
找一些壞作品,按步驟分析
總結:
1.多拍
2.拍前想那三個問題
3.拍完要回看,再想想那三個問題
4.覺得不好沒關係,重新拍
攝影十多年,幾百頁的攝影書看了不少,想整理一份可以快速提升攝影水平的內容,剩下的會慢慢更新在我的公眾號
公眾號:yikong311,回復【攝影】免費領取4本攝影書籍和教程
【致歉】
看到評論立馬去翻閱紐攝,確實是《紐攝》上的知識點,幾年前我也是看他入門的。自以為出師了,其實還沒畢業,慚愧。
我只是想寫一些讓大家快速入門的乾貨知識,沒有獲利的打算。
後邊的內容我會自己寫,如果侵權請聯繫我,我會刪除。
推薦閱讀:
※給麻麻拍的幾張外景。。。 求指導!!能指出越多硬傷越好!!沒錯我就是來找罵的。。。醬紫才能進步?
※海外是否有專門針對體育(足球)攝影領域的圖片網站?
※網易雲課堂中葉梓的《自由職業攝影師》怎麼樣?
※我想請教各位,什麼是攝影眼?
※攝影零基礎的同學看《紐約攝影學院攝影教材》是什麼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