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超市有什麼不同或者讓你初次看見感到新奇的地方?
昨日晚上和女友去看電影,習慣性去樓下超市買飲料。北京華聯。
買兩瓶,開一瓶我先喝,結果有工作人員過來給我了一張卡片,上面寫著「與國際接軌,讓文明先行。超市中飲品,結款後飲用。」
詫異了,一直以來在超市口渴的話我都先開一瓶喝,哪怕喝完了到時候去掃一下交錢就好了。是我真的孤陋寡聞,國外超市都這樣嗎?
生活在外國的朋友們,還有哪些是我們不知道的奇聞趣事,或者我們需要注意到地方?
- 美國最大的連鎖超市之一Target的數據挖掘營銷很厲害。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那個《How Target Figured Out A Teen Girl Was Pregnant Before Her Father Did》,(http://digitalminimalism.com/2012/target-figured-teen-girl-pregnant-father/ ),一個父親質問Target的經理:「為什麼你們要給我的女兒寄嬰兒車和衣服的優惠券?難道你們在鼓勵她懷孕?她才上高中啊!」這個經理疑惑地道了歉並跟進了這件事,第二次打電話給這位父親道歉的時候,這位父親卻對經理說,「我欠你一個道歉,因為我們家發生了一些事我沒有意識到,我和我女兒談過了,事實上她的預產期是8月。」原來Target的系統里給每個顧客生成一個Target Guest ID,比如你的信用卡或者在網上註冊填的信息都會被關聯,你在Target官網(電腦/手機)瀏覽的每一個頁面和停留時間長短,每次的購買行為都被詳細記錄,Target有支團隊專門分析這些收集到的信息,預測你將來的購物行為和需求甚至生活方式,然後發郵件給你。例如判斷一個女性懷孕,線索是該顧客可能購買了維生素補給、大量的lotion、無水洗手液等典型的孕婦會購買的一些商品,然而美國人非常注重隱私,Target的數據挖掘行為因此受到很多質疑。為了不讓顧客感覺不適,Target改進了資料庫營銷的做法,一個就是把母嬰系列產品的優惠券和信息混合在其他產品的信息里發給顧客,掩人耳目,後來結果是Target的母嬰產品銷量猛增。據說Target的Guest ID數據值670億美元。恩哼~
- 在超市裡讓我印象最深的事是我兩次在Target買同一種全身鏡。第一次剛付款離開收銀處沒兩米,由於我處理不當,那面長鏡子掉地上碎了,我正為難之時,收銀員看到叫我去超市裡面重新拿一面鏡子。 第一面鏡子被我家貓碰到倒地上摔碎了。
我又去Target買同一種鏡子,這次還沒付款在超市裡逛呢,鏡子被我朋友放在購物車裡不恰當的位置結果摔碎了,這時候好像來了個工作人員看到了對對講機里說話喊別的工作人員拿東西來處理一下什麼的,然後就走了,然後我就又去拿了一面一樣的鏡子,逛完了最終付款。但其實我最後買不買那個鏡子Target的工作人員都不在乎。
兩次在超市裡弄碎鏡子都是我和我朋友的過失,但是從來沒人叫我賠錢什麼的,這個時候就是我僅有的幾次感嘆美帝萬歲的時候了。P.S 那鏡子在家裡被我和我室友還有我們的貓弄倒碎過3次??但是我很執著的還買同一種鏡子?最後我也搞不清自己到底買了幾次那種全身鏡了??
- 超市裡面的自助付款系統(self checkout system)一般我去超市都會買蔬菜和水果,這個時候就要在電腦里從上百種選項裡面選自己買的哪種然後感應到重量算出價格,我往往選的很慢很痛苦,尤其是在幾種綠葡萄長得很像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寧願去排隊。
- 會員制度(membership program)大部分超市是每次結賬時出示會員卡,一些是有些優惠價格只有會員享有,一些積分在旁邊加油站換油錢。有一個比較好玩的是CVS的會員卡,你進超市有個機器可以刷,刷完了它會隨機出來優惠券,我刷過幾次,一次是$3的代金券(無論買多少)。
- 沃爾瑪超市裡面可以配鑰匙、辦釣魚證、打耳洞(好像是買一付10刀以上的耳環就可以免費打,不過年齡要超過18歲)。
- 殘疾人停車位(reserved parking for disabled person)。根據我國《城市道路路內停車泊位設置規範》停車場應該考慮設置殘疾人專用停車泊位,其數量應當不少於總泊位的2%,但是美國超市門口停車場的殘疾人停車位各州似乎是強制執行的而且比例可能高達10%。如果未持有殘障人士特殊的車牌或停車許可,非法 停/阻擋 殘疾人車位,將被處於50至75刀的罰款,第二次差不多加倍(各州不一樣,這是紐約州規定)。最高可達$500。而且殘疾人停車位往往是設置在離超市入口最近最方便的地方。
- 專門為超重人士提供的超市內交通工具,我經常看見胖的不行的人開著那個小車從我身旁呼嘯而過。
- 回收購物紙袋和塑料牛奶桶。這個我以前只在一家超市見過,每個牛皮紙袋/牛奶桶 5美分,扣除在你購物的金額里。這樣做一來可以提高客戶忠誠度,二來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提高品牌形象。
※追加有
新加坡的超市,本質上沒啥太大差別,關鍵是一些細節:
(※鑒於本人"08年初就回國了,所以以下所有描述為當年情形,現狀不明)
1)結賬裝袋
新加坡超市的收款台內,在收銀員側會有兩根金屬條,可以把新的購物袋直接掛在上面(如圖)。
在為顧客結賬時,收銀員只需單手輕輕一扯拉開袋口,就可以邊掃碼邊往裡面丟。
飲料與食物、生食與熟食、非密封包裝與密封包裝、飲食類與非飲食類……收銀員會自動分類,分裝入不同的袋子。每裝完一袋,就從金屬條上取下,放到收銀台靠近出口側的檯子上。顧客結完賬,直接拎著袋子走人就行。
而北京的超市,收銀員除了掃碼收錢,什麼都不管。
特別是從購物袋收費後開始,買了袋子也只是扯出一個往顧客面前一丟就完了。
極少幾次遇到我後面沒人然後收銀員人也比較好,看我忙不過來,才會主動伸手幫我把袋子打開,但也僅止於此。
更多的時候,都是我又要把會員卡和找回的散錢收回錢包(因為我用錢包有分類整理的習慣,比如鈔票一定要按面額大小順序排好之類的),又要為了給後面的顧客騰地方而從速把物品裝袋(而且我特別不擅長把新塑料袋打開,總要花些工夫),而很多時候即使我身後已無顧客,收銀員照樣對我這邊手忙腳亂的狀況熟視無睹,自顧自轉身去跟同事笑鬧聊天,包括山姆(沃爾瑪旗下)這種付費會員制(付年費成為會員才可購物)的超市。
這是我對國內超市服務極大不滿的一點,真的是一提到就忍不住牢騷滿腹&>"&<
2)提取現金服務
新加坡的大型超市如NTUC FAIRPRICE和LIBERTY,在刷卡結賬時,都可以順便提款,收銀員會從顧客卡上划去消費金額+提款金額的總數,然後把提款金額以現金的方式返還給顧客。省去找ATM排隊的麻煩,非常方便。
不過我記得是有金額上限的,然後低於一定金額的小數額好像要交手續費……因為我沒用過幾次,又是好幾年前的事,細節記不清了。
ps、僅限NETS(相當於國內的「銀聯」),信用卡不可。
而我在北京的超市,舉凡物美、華聯、沃爾瑪、華堂等等,似乎都還沒見過這項服務。
不過我家樓下的物美超市,去年在超市內部新裝了一台取款機(雖然是郵政銀行的),也挺方便的。
3)防盜措施
新加坡的超市是不存在「物品寄存處」這種神奇的存在的,但是出口處會有防盜門。
而我記得我"08年剛回國時,無論北京還是我老家保定,超市普遍沒有安裝防盜設備,只能靠禁止顧客攜帶外購商品入內、甚至是強制存包來預防顧客盜竊。這一點在當時讓我大為驚詫,甚至有種強烈的被冒犯感=_=
這兩年好像沒那麼嚴格了,像是在這方面最計較的物美,有的時候還會要你把手上拎的其他商品(食物什麼的)事先存包,不過很多時候也會睜隻眼閉隻眼,如果你一開始就收在包包里,他們也不會特意檢查什麼的了。我曾經好幾次拎著一瓶在外面買的瓶裝飲料(他們超市裡也有)邊喝邊逛,最後結賬時直接把空瓶拿在手裡沒有放在收款台上,收銀員也沒有半分懷疑的表現。
另一種讓我覺得很奇葩的防盜措施,是目前只會在我老家保定的超市裡才能看到的情景。
就是在結賬後,走到超市出口處時,會有門衛守在那裡,拿過顧客的收銀條,像火車檢票似的,在上面蓋一個章再還給顧客,才會放行。
完全莫名其妙一頭霧水……記得早年時好像還會瞄一眼顧客袋子里的東西,所以猜測最早時是要一一檢查顧客袋中物品,跟收銀條上完全一致才蓋章放行,後來就只剩下蓋章這個形式而已了?
關於小票蓋章……是因為有人會先拿100瓶啤酒,付錢。然後出門。把啤酒裝上車,再回來,拿100瓶啤酒直接通過付款台。當保安制止的時候,直接拿出之前那張單子作為自己消費過的憑證。
4)紙箱提供
看到某條回答想起來的——
搬家的時候,紙箱是很有用的東西。但是專門買新紙箱來用,好貴好肉痛噠~
所以,要搬家的時候,我們都會跑去附近超市,問工作人員能不能給我們幾個沒用的包裝箱之類。
然後,對方就會很爽快地拿一堆給我們。
然後,搬家時候就會看到各種水果紙箱日用品紙箱速食麵紙箱……www
至於國內,我沒試過,所以不知道是否也行得通,求問大家~
姑且作為「奇聞趣事」寫上叭~
————
至於結賬前喝飲料的問題,新加坡的超市裡好像也不會有人阻止顧客這麼做,我也看到過有人直接拿了就喝的,但我自己是不習慣這麼做。
實在太渴的話,我會先拿一瓶直接去結賬,然後再回到超市入口處,邊喝邊買其他東西,或是直接在超市外喝完丟進垃圾筒後,再回去超市繼續購物。
+
我本來以為喝飲料的事,不用說太細說太白,個中是非曲直,大家心裡都有數。
可看完所有現有回答+評論後,還是有被若干言論驚到,於是還是忍不住說幾句——
超市或直接或婉轉「要求」顧客先結賬再享用的做法,其實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因為作為超市方來說,既沒法確信100%的顧客都會很正直地為此付款,也沒法判斷出到底有多少比例的顧客會很正直地為此付款,更沒法具體鑒別出哪名顧客會付哪名不會。如同香港公交上出於公共衛生考量禁止飲食一樣,這種動機合情合理,一點也不無稽。雖然題中所述這種暗指「國人素質還是比外國人低」的做法確實不夠高明,很容易招致反感反彈,完全可以代之以更優的解決方案。
有知友說得對,從技術上說,未結賬就飲用/食用,是形同「盜竊」行為的。更有甚者,某位知友竟然鼓吹遇到這種超市,就要故意「喝完後再把空瓶放回冰櫃」,並稱自己朋友就是這麼乾的。儘管是出於一種幼稚、偏激的「報復心理」,但該行為在事實上已經觸犯了法律,若是店內有監控錄像並錄下全過程,或是存在目擊證人,該名友人完全可能面臨告訴並為此承擔法律責任。
注意,這裡我們談論的問題不是「道德評判」,而是「遵紀守法」。
而且這跟所謂「提前消費」扯不上半毛錢關係。誰見過無需任何憑證抵押的「提前消費」?信用卡的預支額度和信用度是擺著好看的嗎?
包括有人拿飯店說事也是一樣。大部分飯店是先進餐後付賬沒錯。但是別忘了:顧客是通過服務員點餐的,此為人證;顧客的餐桌上(甚至飯店的電腦系統里),放著列明詳細的賬單,還擺著顧客進餐所用的碗盤,此為物證。就算碰到劣質顧客意圖跑單,飯店也能依此提出有效憑證追討欠款,維護自身權益。
可是在超市購物的過程中,你決定在結賬前預先享用飲料時,有事先周知超市工作人員,為你「記賬」嗎?如果有做到這一點,我想大家也就不會對此苛責了。
既然有人講到新加坡的fair price 我就來補充一下。絕對新奇。在中國目測。。十年內難以行得通。超市名字 fair price-finest.
1. 自己稱量散裝食品。自己挑個夠,自己封裝,然後自己稱。但是其實你不要封起來,直接稱完再加,沒有人管你的。但是目測沒有人這麼做。
ok 這個很多人說過沒什麼意思,換一個。
2,自動結帳系統,什麼意思? 就是你自己買了什麼,自己推著手推車到那個掃描台那邊自己掃描,多少錢自己刷卡。一排機器全屬於顧客自助,偶爾有專人教你。雖然出口設有磁感應,但是超市也有不少東西沒有加過磁,不是么。要偷很簡單只是沒有人願意罷了。第一次看到讓我感觸很深。
3。湊字數。手推車。必須塞一個一塊錢硬幣才可以解開扣子推走。用完自己推回去把扣子插回去,一元自動退出。回家。偶見有人直接把手推車推回家的,東西買多了好像,不過沒有人干涉。
以上英國的Argos電器超市(類似國內蘇寧國美)
店面很小, 倉庫在樓上. 店裡看不到一台電器, 全是一個個檯子上面放一本商品目錄. 邊上自取紙筆記錄下你要的商品編號. 到收銀台結賬後等5分鐘, 你的商品就從樓上的倉庫經過傳送帶送到提貨口了, 憑小票領東西走人.
英國的Tesco等大型超市會有自助付款出口. 無人值守, 自己拿商品去刷條碼,然後自己刷卡付錢走人.
在澳洲的一家戶外用品超市有一次拿了兩個登山包, 買單後發現小票和標價不符. 工作人員檢查後退回差價之外還補償了一筆錢, 差不多相當於買一送一了.
當然印象最深的是國外超市的自動化信息系統. 根據商品的庫存, 銷量,保質期等等因素實時調整價格. 很多商品的價格每天都不一樣, 熟食區一般在晚上下班前都會大降價, 國內基本看不到超市熟食區降價的, 估計都重新包裝第二天繼續賣...我見過最神奇的超市科技,就是購物車推不出CVS停車場外圍地面上的一塊塗黃色的區域,而且不是剛過去就被吸住,而是推到邊緣時候突然吸力大增移動不能;然後往外推是沒可能了,但是往回拉卻也不費什麼勁兒……
我第一次見覺得巨神奇,玩了好久,旁邊一哥們對我喊——Don"t fight with it! The bitch technology!
我超級宅,所以去任何一個國家,總是要去超市,大超市和便利店都去。貌似除了韓國以外,其他國家的超市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便宜。東西好,又便宜。
最喜歡是美國的超市,東西多、好、便宜。儘管零售業競爭激烈,但是我發現,各家超市最後都有自己在垂直類目上的特點或者在服務上的特點,去滿足人們不同的購物需求(不是不同人群,因為你很有可能去每家店買不一樣的東西)。
出差去美國時,沃爾瑪、target和Costco、CVS等都喜歡去逛一逛,這幾家都各有不同。其中沃爾瑪和target記不清具體區別,但是留下的深刻印象是東西便宜。在看沃爾瑪保健品和洗護用品的品類時,我看到一個細節是,那些保健品的瓶子後面都綳著一個橡皮筋或彈簧,如果你拿掉一瓶,橡皮筋會立刻把後面的一瓶彈上來,這樣可以看上去貨架是滿滿的。有時候橡皮筋不起作用,我會手動把後來的瓶子推上來,我對這些細節會看上半天。腦海里想到的是,洗護和玩具品類,沃爾瑪是請了該品類第一的公司作為戰略合作夥伴一起幫助管理貨架和供應鏈的,因此沒有貨時,我會想寶潔會不會立即供貨?我甚至會在第二天再去查看一下貨架有沒有補足,很遺憾,有的仍然是沒有,不知道補貨周期是多久。不過沃爾瑪在一些垂直品類上,比如洗護和寶潔是戰略合作,如果某個牌子的洗髮水賣光了,寶潔會通知該品牌及時補貨。寶潔顯然比沃爾瑪更懂日化品類,它作為品類管理專家,不僅減少了沃爾瑪的貨架管理成本,也提升了這個品類價值鏈的效率。寶潔不僅管理自己的品牌,還管理聯合利華等品牌,它們是綁定在一個利益鏈上,去打別的利益鏈上的對手。迪士尼會在北美幫助管理玩具的某些細分品類,是一樣的道理。我一個朋友曾經是沃爾瑪北美項目的數據分析負責人。他說必須要做到公正,沒有私心,有契約精神才能大家合作,否則聯合利華怎麼會把自己的供應鏈和寶潔的指令協同起來。他說在中國的零售業很難有這種誠信。
沃爾瑪收銀台旁有自主付費機,用信用卡可以自主交費。但是觀察了一下,每個超市都很少人用,人們更願意去有收銀員的櫃檯。
Costco的東西巨大又便宜,在西雅圖買過一口袋紅色蘋果,就是國內10來元一顆的那種,在那裡一口袋也就不到5美元。感慨呀!各種魚肝油、洗髮水、零食都很大包裝。需要有會員卡才能交錢。像是麥德龍的模式。那裡的芒果乾很好吃!花卉種子的品類也很全,我偷運過花種子回來。
CVS的保健品值得一買,應該是美國零售超市裡在保健品和非處方葯這個品類做得最好的,有很多自有品牌而且品類很全的保健品,都很不錯。我幫朋友帶過護理眼睛的保健品,發現從老年人、成年人到小孩子的各種護理眼睛的保健品都有。
還有個牌子的店忘記名字了,見到就能知道,必去,連鎖。我超級喜歡,女生都愛去。裡面各種女生的小玩意兒,發卡、橡皮筋、拖鞋、洗髮水、甚至到擦洗指甲水的小氈片兒,都是心水之物。
歐洲的去過法國、希臘、愛爾蘭的超市,仍然是東西便宜,好像還退稅。商業上的細節記不清了,但是建議每個國家的超市是能反映當地的一些生活、飲食文化的,看看本地人買什麼吃什麼也是有意思的事情,大致也能看出這個國家人們的經濟生活水平。可買當地一些有特色的實物或者小物,都比機場便宜。法國可以買紅酒,10歐以下有很多種選擇;希臘的果醬和火腿罐頭不錯,紅酒也很好;愛爾蘭的奶製品很好,口感濃郁價格優惠,還有種黑啤酒genius,喝上去有中藥味,是愛爾蘭的特產,可買一些帶回。去愛爾蘭時,發現有很多當地老外在超市工作,據當地人介紹,以前愛爾蘭人都不屑於這種收入低廉賺錢不多的工作,都是些移民或者第三世界國家的人做售貨員或者收銀員,但是後來愛爾蘭經濟不好,快崩潰了,所以愛爾蘭人重返超市和餐廳工作。
亞洲去過香港、韓國、台灣、新加坡、印尼、泰國、印度的超市或者便利店。香港就不說了。韓國超市的東西挺貴的,特點是男女服務員都好漂亮!他們英語不好,但是每個人都收拾得非常利落乾淨,養眼!韓國大超市裡有很多種人蔘酒賣,可以買回來送人,還有新鮮人蔘,但是不知道是否能帶進中國海關。韓國有很多小便利店,裡面的小包裝旅行洗護用品很Q,比如洗髮水護髮素,我買過一堆。其實這種小包裝的日化洗護類東西很好賣,單價不高包裝Q就可以秒殺人,毛利還很高。無聊時買過兩幅撲克,居然要80多元RMB,交錢的時候肉痛,但是和同伴們一起打拖拉機打到高興時就覺得太值了。
台灣的便利店蠻多,感覺這裡和日本文化蠻接近,臨街處有很多各種小店。台灣的美容護膚專業連鎖店很發達,除了屈臣氏,還有康是美等,賣面膜、假睫毛、護膚霜等,就連假睫毛這個非常細分的小品類,都有很多種選擇——羽毛狀的、長的、短的、翹翹的……台北的大超市又是另一種景象,去的是台灣的家樂福,一進門就見到一行字,24小時送貨上門——即你在家樂福買了東西,可以不帶走,家樂福給你免費送貨!一是因為停車場地方緊,二是台灣的電子商務很發達,台灣人在當地最大的電商網站pconline上買牙膏和衛生紙等生活用品,因為地方小,電子商務的配送很迅捷,令實體零售業也不得不提升服務質量。家樂福的東西也比大陸便宜很多,當時幫同事買奶粉,印象中比大陸便宜相當多。還有很多進口又不貴的護膚品,包裝很精美,我也買了一堆;
新加坡樓上的一位知友介紹得很多,我就買過兩次東西,一進去被秒殺的是精美的水果,那麼多,還便宜。每次都買各種帶回賓館。有種人民牌本地米線我買回國做來吃過,味道好。
印尼,不知道我去的明丹島能不能代表印尼,去了後感覺商業比較落後,很多東西是我們這裡90年代的,刷卡也不怎麼靈,但是服務態度非常好,語言不通卻友善;
泰國,特點之一超市裡的棉紡織品很豐富,因為這裡是亞洲棉紡織品的供應鏈集群之一。各種花色的床單被套,都挺好看。還有種小物叫balm,治蚊叮蟲咬的,各種香味兒,一應俱全。有一次一個人妖售貨員過來給我說話,嚇了我一跳,完全沒有心理準備,一個女人的外表男人的聲音。後來就習慣了,在百貨商場sisley專櫃,售貨小姐那個美貌動人皮膚吹彈可破呀,我看了羨慕嫉妒恨,她是人妖,我想自己無論怎樣護膚都長不成那樣,就乾脆不買了。對了,海邊的小超市便利店流行一種旅遊語言指南的書,我研究過半天,邊看邊笑,好像是給國外來尋花問柳的遊客們用,英泰雙語,用這個可以順利地向妓女們詢價、砍價以及表達客戶體驗,當地妓女英語不太好,遊客可以把這本書帶在身上,一指英語,妓女可以看到泰語。如果有人開發一個收費的手機app就好了,在泰國區肯定排名第一。
瑞士,去過蘇黎世的超市,科技先進,連水果上都貼著二維碼。我其實很想掃一下,看看出來什麼信息,但是國際漫遊真心貴,忍了。這個城市是低調的科技感,公交車、火車、地鐵幾點鐘到都很精確,像一部精密運轉的鐘錶。如果你下載一個蘇黎世火車的app,可以清楚滴看到每趟列車目前所處的位置,離你還有幾分鐘的車程。各種香腸值得一買,烤箱烤著吃味道不錯,培根也很好,不用擔心打過瘦肉精。牛奶、披薩、果汁都值得買。如果去瑞士旅遊,買巧克力一定要去超市買,會比機場便宜很多。很多超市都賣鮮花,非常漂亮,但是真心貴,一盆普普通通的月季、薔薇或者太陽花,在北京萊太花卉市場也就20多元,在蘇黎世很可能就要值200多RMB。如果趕上夏天,一定要買西瓜吃,蘇黎世的很多西瓜是從希臘運過來的,超級甜、沙。還有其他很多水果也值得一買,草莓和藍莓,都超好吃。
最後說印度。大超市裡人群擁擠絕不為過,其實每個公共場所都有好多人,人們似乎都出來活動著,我甚至看到過有人行走在斷牆上練平衡。我去的班加羅爾,這裡全城只有一個類似於家樂福那樣的大超市,幾乎每兩三天我就去一次,無論是人進去,還是車子開進停車場,都要安檢。有人說印度是極度的自由民主,但是極度自由民主帶來的副作用是,人人都有權利盤問你。如果阿三哥保安說你不安全,那麼你就不能進去,還得給他說半天好話,他們的英語嗚嗚嘟嘟,很難搞明白。超市裡雖然東西多,但是質量都不好,比如冰激凌吧,那紅艷艷的顏色,你就知道添了很多香精。這裡就像80年代的中國,物資匱乏,東西便宜卻無好貨。在班加羅爾搭乘回中國的飛機時認識了個中國人,他一眼就能看見哪些人是在印度常駐的中國人,說是都面露菜色缺乏營養,肉都很難吃上,買不到好的。
印度信牛,所以超市裡我都不敢買牛肉,也很難看到牛肉出售。在超市裡我非常糾結的是買不買一種剝過的蒜瓣兒——印度的蒜不好,個頭小,剝皮很麻煩,於是我圖偷懶想買剝好的蒜瓣,可是,我也知道,印度人的左手是用來擦屁股的,所以每次買之前,我都會自我練習一下單手是否可以剝蒜。。。。最後以無知無畏的精神買下來。交錢時會有人插隊,通常是三姐或者大媽,很正常,就耐心地等著吧。
認識的幾個老外朋友前幾年雄心壯志地要在印度開沃爾瑪這樣的連鎖大超市,因為印度沒有,他們認為商機來了。開始我也覺得可能是商機,去了印度後覺得,這生意還是很難做,因為超市說到底是供應鏈生意,和交通運輸關係很大,特別是對於生鮮類商品來說。印度的基礎設施太不好了,公路修得不好,還動不動堵車,牛和猴子都可能出現在馬路上,所以開大型連鎖超市還早了些。去年看到亞馬遜進入印度的新聞,這也是個戰略規劃,需要很長的時間,亞馬遜強的是供應鏈和倉儲物流,這個是需要大環境配套的。
印度也有小超市,就是小區里的生鮮店,賣的東西就是些蔬菜水果和日用品,看了沒有太多買的慾望。聽說衛生紙好貴,有的地方大約7元RMB一卷(沒買過當時也沒注意),心想這是不是直接促使了阿三哥阿三姐們用手解決問題的習慣?看了題主的問題,正好有這個想和大家分享的內容,和題主的問題非常接近,就把我個人對美國市場的回答(或者說是報告)發在這裡吧。
列舉一些我在美國考察期間看的地方。供大家參考。想購物的,也可以看到這些。有很多產品的標價簽。
大前提結論:
1. 大中型商業體系,由於人工價格高,大多數是基於系統管理,數據化分析,客戶自助。故人工很省,效率非常高效。和國內的比例能達到1 : 5 甚至1 : 10的人工效率。
2. 商業體系的結構非常系統。任何一個產品需求類目,都有完整的商業體系來滿足,不管你是消費高中低檔,是基於隨機性,還是目標性出發點進行消費,總有個商業公司能滿足你。市場密不透風。
3. 大多數中低層員工懶。不想創新,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好,職業素養不錯。按部就班,不想太多。很多家庭小店一個生意做幾十年,也不想著變化,除非市場對手壓迫。
4. 多數產品比中國便宜。消費習慣就是夠用就好。簡單明了。大多數不誇張,不貪多。簡潔實用。絕大多數在中國的所謂奢侈品,國際大牌,都是很普通的東西。雅詩蘭黛等於大寶。 CK等於班尼路,哈根達斯等於蒙牛。
5. 重視包裝設計和產品創新。產品細分非常大,術業有專攻。廚房紙張都可以分為擦桌子的,擦碗的。擦嘴的,隔熱的等等。
我們的商業系統想學到2013年的美國水平,大約要20年以上。
以上觀點,會在接下來用圖片說明。(我英語不好,也基本沒帶翻譯,靠十幾年的經驗和閱讀加現場簡單溝通的來的分析。 有理解錯誤的地方,請知友多指出)
2013年6.06-6.15日期間。經過23小時的輾轉,從上海到芝加哥,再到休斯頓,開始我的美國部分的商業考察之行。 選擇休斯頓的原因是。1. 有NASA,小時後就喜歡阿波羅計劃,來圓夢。2. 這裡是德州最大城市之一,德州又是美國最有實力的州之一,且中國人不是很多。商業上應該更原生態一些。3. 這裡有個好朋友,萬一語言不過關,出了什麼問題,有人幫忙。
每天就是白天去看商超和購物中心,批發市場,零售店,晚上回來寫報告,分析成本,運營,結構設計,產品設計思路等等。
第1-2天基本靠走,活動範圍5英里內。第3-7天靠公交。活動範圍20英里內。第8-10天靠開車 活動範圍50英里內。
第一家去的是, Target 美國最大的零售商之一,對應美國中產階級的日用百貨消費。
我猜測,美國主流大型百貨消費品連鎖商場的每個類目的產品,都會在大環境下,設計符合當下的主流潮流,設立生命周期,用數據來定義產品的生命周期,在類目設定上,根據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和價格範圍,設定和定義產品組合。比如這個筆記本包。有多少內膽包,多少挎包,多少拎著的。多少背包。每個背包有什麼價格範圍的多少款。應該都是根據數據來設定好的。同時,也會根據消費的習慣,由系統計算出排列順序。這就應該是我們所說的大數據概念。
在產品的擺設和分布上,應該也是被設計過,我猜測,在總部應該有一群人,每天都在跟著設計師研究,在引進一款產品時,把他擺在什麼地方是最好看的,如何擺放是最好看的。以多少角度來陳列,怎麼陳列的產品損耗和丟失率最低。比如下面的這個餐具區。
再比如下面的這個酒杯區域,不會顯得很突兀,比較簡潔,即使有些賣光了,空位置。也不會覺得太亂。
但國內做這個可能有點麻煩,因為國內很多的工廠沒有意識到產品包裝的正確設計思路,甚至是重要性。很多的產品包裝是獨立的。儘管這些品牌也有自己的VI,也有設計師。但似乎在設計好的稿子,沒有經過和自己的其他產品做客戶視覺體驗,和對手的產品或者擺放視覺競爭。也應該不會做空區亂擺視覺實驗。
酒杯擺放區域之二。幾乎所有的酒杯都是盒裝的。一個盒子的印刷價格在0.5-1美金之間。但整體檔次提升就不止一點點了。比裸裝裸放好看很多。
在產品的包裝設計上面,我感覺美國市場的產品,要充分考慮到品牌傳播,信息閱讀,產品直觀展現,客戶測試觸摸,運輸和展示損耗,產品綜合成本,視覺體驗等多個方面。下面的這個插線板的包裝設計,我覺得比中國的好。我在國內買的都是比較厚的透明袋子裝起來,上面有個扣眼用於掛在超市的鉤架上。但圖片上的插座,是用很厚的磨砂卡紙印刷說明書和產品信息包定型的包一圈,用扎線帶紮起來。整體很有質感,實際使用時,拆起來也方便。更加比塑料袋環保。
餐勺,餐刀,廚房用具也是用紙卡比較多。很厚的紙卡,有質感。紙張可以重複利用。但塑料袋?我不知道回收利用率是否比紙張更好。
所有的商品,都儘可能的附上外包裝。除非是非常低價,需要純粹的價格戰的,比如1美金店,99美分店。或者非常難以包裝的。其他均有各種設計上非常符合實際需求,環保,能夠更具象的提現產品的功能,美感,協調的包裝。讓消費者產生購買慾望。比如下面的櫥櫃和簡單板式傢具。
包裝的問題,另外一個解決的是商家免責條款,萬一客戶使用你的東西,出了意外,商家賠償的就妥妥的。商家必須通過包裝上醒目的聲明來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免責。例如下面的凳子。如果材質的表面和觸感是一個很好的賣點。在不影響商品的存放安全前提下。那麼也不會做全覆蓋包裝。讓客戶直接體驗產品的優勢。例如那個黑色的皮革小柜子
未完待續。
義大利的超市,蔬菜水果零稱區。
首先是挑蔬菜瓜果時都要帶一次性手套(在電子秤旁都有),用完就扔掉,這樣比較衛生。如果在中國放一沓一次性手套在超市,全都被人拿光了放自己兜里了吧。
其次,國內稱重都有專門的人員負責,歐洲全都是自己按號碼自助稱重(雖然我也看到過有人買5塊的好蘋果按的卻是2塊的便宜蘋果,但這絕對是少數)。如果在中國實行自助稱重的話,估計「白菜」那個按鍵會被按爛的。
我在澳洲超市也見過這樣的事情,但是很少見,一般拿著瓶子去付款也沒事。還見過一些老太太拿個超市裡的桔子一邊走一邊吃。
我倒是有一次買好一瓶飲料,出了超市喝一口覺得太他媽的難喝了,我就跑過去跟他們說你們這飲料太難喝了,我實在受不了,他們就直接說要麼你去換一瓶或者我給你退錢,態度好的出乎我的意料。
上周有一件有趣的事情,我在超市買好東西付款的時候,結賬的人拿著我買的東西掃描了幾下,沒顯示出來,他跟我眨了下眼說,噓,這幾個掃不出來給你free了。
總體澳洲的超市對顧客沒有那麼嚴苛,而且現在越來越多的自助結賬櫃檯,在那裡你即使把幾十塊錢一公斤的水果點成最便宜的胡蘿蔔去稱重也不大有人會看到,但是大多數還是很自覺地。「哇塞~這裡的物價怎麼這麼便宜!」 這是我剛到美國時,一進超市最直接的反應。不得不承認,咱們中國的物價確實太高了。
美國的工薪階層,每個月掙2000-3000美元,牛肉每斤3-5美元,一大桶牛奶3美元(夠一家人喝一星期),家庭裝的海飛絲洗髮水6美元。。。。。
中國的工薪階層,每個月掙2000-3000人民幣,牛肉每斤15元,一小盒伊利牛奶2.5元,家庭裝海飛絲洗髮水35-40元。。。。。不能不讓我感嘆,生活不能承受之重啊~~~
樓主說的這種買飲料的情況,我在美國還真沒見過。不過在國內的時候,我也經常這麼干,特別在夏天的時候,沒忍住開瓶喝了幾口再結賬,也沒人管我啊~~~
發現目前還沒有詳細介紹日本超市的。目前在日本,就簡單說說吧。
日本超市與中國超市,我感覺最大的不同就是——彷彿是個盜竊者的天堂。這不是貶義。
首先,日本超市沒有邊界圍欄。有很多日本超市是在大型購物中心當中,外面也有不屬於超市的獨立經營小店。而這些獨立店鋪和超市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隨出隨入。經常進了超市,晃蕩晃蕩出來了也沒人攔著,反正最後自己自覺地去排隊交錢就行。(沒忘記過交錢,所以不知道就那麼溜達回家會不會有人抓。)
其次,很多大一些的超市都有自助服務櫃檯。一台機器擺在那裡,你按照機器提示自己掃條碼,自己裝袋,自己結賬付錢。如果不自覺,把其中一兩樣商品漏掃了,估計也不那麼容易被發現吧。自助的好處是對日語不是很好的人來說,可以慢慢看機器,甚至站在那裡查字典都沒問題,也不用擔心別人在後面排隊等著自己不好意思。
還有,日本大多數超市也不用存包,不給包貼封條。我每次都背著個大包進去。說實話,趁人不注意把東西放包裡帶出去實在是太容易了。貌似我也干過把東西先放包里的事兒,後來收銀的時候再拿出來結賬。這個記不太清了。總之,貌似沒人抓……
逛超市的時候常常覺得自己如果帶個什麼出來應該都沒人抓。雖然實際上日本估計也有自己的防盜措施,電視里就曾經演過超市雇專人在超市裡蹲坑抓人。但那開放的出入口,如果小偷多了,估計不弄一個排的編隊是抓不過來的。所以,更多還是靠消費者的自覺吧。
另外,環保方面,大多數日本超市不會讓你購買塑料袋,但如果你告訴他不要塑料袋,可以省一筆錢(雖然通常只有2日元)。當然根據超市不同會有所不同,也有些是要不要塑料袋沒啥區別的,也有塑料袋收錢的。
展示品方面,日本超市裡對玩具、樂器之類的,擺在外面的都是可以隨便玩的。經常在賣樂器的地方看到小孩在彈琴,大多是都是噪音……也有很多玩具擺在外面被玩壞了的。(個人比較喜歡玩具,所以對這方面有所關注。)
至於提問者說的結賬前喝水的問題,有點記不清了,彷彿我是喝過。反正最後去自覺結賬就行。另外,日本超市裡的工作人員密度,即便禁止結賬前飲用,估計被發現並被勸告的可能性也是極低的。即便被發現了,根據推測,工作人員也會禮貌地告訴你,並引導你去結賬,然後貼個貼證明已結賬,讓你一邊喝一邊繼續逛。
最後,說一件趣事。雖然這種事情可能不僅限日本發生。一次去超市,看到一套圍棋,標價只有一百多日元。同樣的圍棋,在別的地方一般都是要500以上的。我以為他們處理價,就買了。出口結賬的時候,居然收了我六百多。緊接著我就拿著收銀條去找服務中心了。他們掃了一下條碼,確認確實是六百多,問我在哪看到一百多的價錢的。我就領他們到貨架去了,服務人員一看確實是一百多日元,趕緊把價簽撕了下來。然後對我進行日本人特有的形式主義道歉。我心想大不了退貨了事,反正我也不是非要不可。但那人說,如果我想要的話,這一件就按價簽的價格給我,讓我跟他去拿找零。於是,賺了一套超便宜的圍棋。(雖然買回來到現在我還沒動過……)
在法國巴黎和德國慕尼黑的超市,發現他們有的超市裡對酒瓶可以直接回收當作money支付。
不過我覺得最深刻的還是:在國內10幾塊的依雲礦泉水,在法國超市大瓶裝的只賣零點幾歐。。。。
從來沒有在超市裡面沒付錢就食用的= =|||
包括便利店也如此...
最近第一次出國,在韓國不覺得和國內有太大的差別,就覺得一次性塑料袋好貴,還有超市真小= =
影響挺深的就是在日本,拎著兩代東西等結賬,電話來了,拎著出超市停車場去找到同事,再一起回來進去結賬,過程中也沒有人說什麼,自己也沒注意,後來有點後悔,,,哈
我沒見過你說的那種情況 先喝刷瓶子是可以的
針對前面部分人提到「在超市裡口渴,所以打開飲料喝一點,再拿瓶子去結賬。」這個做法,本身是不合法的,因為這個行為本身影響的商品的二次銷售,一定要追究的話可以算做是盜竊的,只是一般飲料的數額太小,追究成本太高,超市(防損、保安部門)權衡之後選擇性無視了而已,即使你真的喝了一口之後放回去也是一樣。
換個角度來說,國內相當部分的大型超市在賣場內部都設置了直飲機,但是據我觀察,由於很多原因(擺放位置、不夠醒目、衛生狀況等)使用率似乎不高。
善意的提醒一下,任何影響超市正常銷售的行為都被計入損耗。這些損耗包括由於商品正常銷售過程中的破損、變質等等,也同樣包括非正常銷售過程中的偷盜等。超市方面作為渠道商,都會把這部分成本最終轉嫁給供應商(除了如可口可樂、百事可樂、聯合利華、寶潔這類巨無霸級別的供應商之外),或者提高商品毛利率。當然,這部分成本最終還是會落實到消費者頭上。
最後,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自動結賬機。在美國,這是唯一一個讓我把所有硬幣用完的地方。
個人覺得這個行為不太好,付款完再受用比較好。
1. 在波士頓常去Stop Shop,大桶的冰淇淋夠我吃一周,而且才四五刀;炸全雞在八九點後特價,大概7,8刀的樣子;蔬菜都是自己稱的,記得有一次,我找不到茄子的選項,是一個年輕的工作人員幫忙弄的;結帳時,看到前面的一位家庭主婦掏出了一沓coupon!ps, 很喜歡那邊大桶的Apple Juice和Milk,喝著放心!
2. 在加州,常去CVS和99大華。大華是華人超市,是在美期間刷卡前唯一檢查我護照的地方!另外還去過一個美國本地的大超市,同事有會員卡,一大包費列羅才10刀。
總的來說,我優先選擇去美國本土超市,因為有足夠的信任,不check我的「帶頭像的證件」。去超市喜歡到處逛逛,各種商品喜歡拿下來看看英文。去一次超市,我通常花20刀,大概可以買滿滿兩大袋東西。
再補充一句,那邊的超市不需要客戶購買方便袋!以色列超市的自助結賬服務算不算?
超市的人效率太慢了,為了解決排隊問題所以有專門的自助結賬機器。
具體操作就是自己用機器掃包裝上那個編碼,自己稱乾貨、水果之類的,最後刷卡結賬。
全過程無超市人員摻手。
信任值太高了…(稱東西需要先在屏幕上選擇你稱的是什麼,感覺很容易作假,比如說把葡萄當蘋果稱了…我個人沒發現特殊的監視器…)
用過幾回,真是快多了,再也不用因為超市收銀員的龜速吐血了。而且很省空間,四台機器也就占不到兩個收銀台的大小。
先吃後結賬也可以,小朋友在超市裡經常等不及,所以結賬的時候可以用空瓶子或者空袋子。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大陸沒有好市多 (Costco) 這樣成功的會員制連鎖店?
※檳榔的食用感覺如何?為什麼檳榔很少在超市或商場銷售呢?
※國內有各大連鎖超市可買到,不兌水的巴氏牛奶么?
※為何有些新品牌剛上市就能搶佔超市中的要位?
※為什麼在超市入口賣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