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內向的自己變得外向?
我的精神出了點問題,醫生說我得自己試著去改變。
一篇人人網的日誌很好的說明了這個問題。
內向外向都是在不同情境下才能夠確定的。
一個小夥伴問我:「我很內向,是不是不適合做XX工作?」我反問他:「是誰告訴你,內向就不能勝任了?你這麼說,是因為,社會上對內向的人有偏見,這種偏見,讓你對自己的內向感到不自信。內向的人,大都有語言潔癖,對內向表示同情和歧視的人,大多無知。」
內向,真的就那麼差勁嗎?
我記得,曾經有人髮狀態說:你之所以認為我內向,是因為我很少說話,而我之所以很少說話,是因為我覺得你是個傻X。。。呵呵。
下面是我在2012年初的一篇文章。
關於「外向」與「內向」的另類解讀
「外向」與「內向」,本來只應該是兩個中性詞,代表著兩種不同的性格傾向,這兩種性格本無所謂孰優孰劣的問題-只存在誰更適合哪種工作或出現在哪種場合的問題。
然而,在現實中,「外向」往往以褒義詞的面目出現,「內向」則淪落為貶義詞;外向者往往被認為「更優秀」,個別自認為外向者往往有種優越感-他們喜歡居「高」臨「下」地認為地同情內向者;被貼上「內向」標籤的人則容易有自卑感-我曾經或一直是一些外向者們居「高」臨「下」地同情的對象,他們的憐憫在一定程度上傷害了我的自尊心,我曾經為此自卑過,故而才對這個問題格外敏感。
至於需要處理太多人際關係的事只能由外向者來干,這已是常識,故出色的政治家和商人只能是外向者;但也有例外,如李彥宏就不是明顯的外向者。過於外向、對交際依存度較高的人 ,往往缺少獨處的能力,不敢面對自我,也更容易浮躁,很難靜下心來做事;故而,最出色的科學家、學者、作家、思想家及藝術家大多(如果「大多」一詞用得不太準確的話,最起碼也不算荒唐)為內向者——也有很多原本很出色的學者/思想者因過分熱衷於社交而變得「泯然眾人矣」。
說句有點兒過分的話:社交,天然具有膚淺的本性;我見過很多深邃的人因把精力過多地耗費在社交上而最終變得膚淺,卻鮮見一個膚淺的人在社交中變得深刻——除非他進入了一個高質量的、人數又較少的社交圈子,並且他自己也勤於沉思。當然,我並非要將所有的社交和所有的外向者一棍子打死,畢竟,現實中的所謂「winner」大多為外向者,並且外向與沉思和知性並不必然衝突;我想說的是,從字面意思看,「內向」更側重於同自己的靈魂交流,因而內向者便更容易有思想的深度。
通常,人們鑒定一個人外向還是內向的依據是看他「愛不愛(跟別人)說話」,而不是看他所說之話的內容和質量;話多的人為「外向」,沉默寡言者為「內向」。「普通的」外向和內向就不必在這裡說了,說了也沒意思,我下面重點談一下兩種「極端」現象-事實上,這兩個「極端」,絕非極少數。
我所遇見的那些對自己外向的性格充滿優越感、對自己的「健談」和「出色口才」充滿自信心的人,往往是一些只要幾秒鐘不說空話廢話套話就能憋死的無話找話者、「交際愛好者」——實則可能是「獨處恐懼症」患者,即沒有勇氣獨自面對自己空虛貧乏的靈魂;我所遇見的內向者,幾乎個個都有語言潔癖,只在必需說話的時候才說些有實際內容的話,而不說廢話空話套話——其中的一小部分人還是既沉默寡言又妙語連珠,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注意,我在這裡所提到的外向者與內向者都是「我所接觸的」,而非這兩類人中的全部;倘若你所接觸過的外向者及內向者跟我所接觸的這兩類人中的「大多數」的外在表現有很大不同,那隻能說明你我的人際圈子不同,卻不能說明我的觀察力和判斷力太差。) 前者的「愛說話」,本質是重視數量而忽視質量、愛講沒質量的廢話;後者的「不愛說話」,本質是不愛講沒質量的話。
周國平老師說:「我天性不宜交際,因為在社交場合,不是別人覺得我乏味,就是我覺得別人乏味;可是我既不願意自己在別人眼裡顯得乏味,也不願忍受別人的乏味,於是逃避社交。。。我害怕說平庸的話,這種心理使我緘口不言;事實上,當我被迫說話的時候,所說出來的話的確往往是平庸的,只有在我感到非說不可的時候,才能說出高質量的話來。」雖然大部分內向者都不可能是周國平這樣的作家學者,但我確定絕大多數被稱為「內向」的人都有這樣的心理;在我老家方言中,往往用「這人言貴的」來描述那些不太愛說話的人,就是這個意思。
既然部分外向者的所謂「健談」只不過是愛說些毫無意義的廢話,那麼,他們那種因外向而產生的優越感就不過是不知天高地厚、不自量力;既然部分「內向者」的「不愛說話」只是語言潔癖,是害怕講平庸的話,那麼,他們的「內向」就只能是一種傲慢。
上述的外向者們既然有「交際饑渴症」,那麼,與內向者們相比,他們必然擁有更多數量的朋有;但同時,由於交往中的「飢不擇食」,他們所結識的朋友的大多數必然只可能是泛泛之交,而深交者的比例很低。而內向者,儘管他們所擁有的朋友的總量比較少,但通常,他們的這幾個為數不多的朋友卻幾乎個個堪稱為知己-精神潔癖使然也。
從上面的分析看,我似乎是在戴著有色眼鏡看待一部分外向者;也許真是這樣吧,誰叫我自己是個偏內向的「膚淺社交厭惡者」呢?——注意,我所厭惡的只是在數量上佔優勢的膚淺的社交,而非所有社交。
此外,要補充一點:在一定意義上講,所謂「外向」與「內向」都不過是個偽概念而已。一個人是否愛說話,不僅僅取決於他的性格,更加取決於他所面對的對象、所處的場合及當時的心境——一個作家在文章中風趣幽默妙語連珠,但他也可能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顯得很木訥、不善言辭;這一點,可能大多數人都不會覺得意外,因為這位作家本身可能就是一個「內向」的人。一個教授或學者在課堂上或百家講壇上激情飛揚滔滔不絕,但他也可能在大多數被迫參加的無聊飯局上都「呆若木雞」;這個,你信不信?一個講起廢話空話套話來充滿偽激情的、很"外向"的人,如果你要跟他談論一個需要有一定知識儲備和思想深度的問題,他可能立馬就變得「內向」了,這個,你信不信?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再說我自己吧,寫起某些命題作文來無從下筆,有時半夜爬起來寫某些文章卻文思泉湧;跟某些人說話半天吐不出一個字,做某些演講卻是妙趣橫生才華橫溢——儘管有點兒結巴,但總體來說還是「瑕不掩瑜」;在大多數飯局上都沉默不語枯燥乏味,在個別宴會上出現時卻出口成章談笑風生魅力四射……你說,我究竟是個內向的人還是外向的人?
PS:
1.龔知宇的一條狀態:「活潑的女人少學術,學術的女人少活潑……」
2.我在去年12月初的一條狀態:女孩子身上最吸引我的兩種特質是:活潑可愛的性格,知性美。遺憾的是,這倆特質往往很難出現在同一個姑娘身上-我所遇見的活潑可愛的姑娘往往是不學無術的,而富於知性美的姑娘大多是文靜型的,既活潑又知性者實屬鳳毛麟角。前一種姑娘,較易接近,她們是很好的開玩笑和調情的對象,但往往只適合淺溝通卻無法深入交流-說嚴重點,就是你你喜歡她,卻發現沒有共同語言,因而這種喜歡很難上升到愛的程度;後一種姑娘,她們的存在就能驚動你所有的感覺,但你卻不敢、不忍心也捨不得跟他們開一個輕浮或放蕩的玩笑,他們只適合做知己。。。
3. 說實話,我向來很討厭隨隨便便給人貼「外向」與「內向」這樣太過於簡單化的標籤的,在這裡之所以用這些詞,主要是為了表述上的方便而已。根據本人內向20+的經驗,內向的人之所以不願意與別人交流,是因為
情況一:覺得自己的水平比他人高很多,根本不屑於與他人交流。
情況二:覺得自己水平特別低,隨便評論吧又害怕說錯了丟人,會不好意思,所以別人說什麼都不插話。
情況三:覺得大家知道的差不多,那還說什麼呀,心裡知道就行了。
那如何破解這個情況呢?
我個人覺得,
情況一的時候,要降低內心對自己的評價
情況二的時候,要提高內心對自己的評價
情況三的時候,要努力發現雙方的差異,提高自己的水平
不要妄圖轉變自己的性格。你可以對自己說:「ok,我就是內向的,這沒什麼不好,內向不等於自閉,也不等於交流障礙。內向的人更敏銳,更會傾聽,更能把握交流的節奏,只要我開口,只要我走出去,每個人都會接納我的。」
然後,你應該多跟活潑又好動的朋友在一起。走出去,不要悶在家裡。
內向怎麼不好了?內向是特質,特點,又不是缺點。不過,在這外向的世界裡,要遊刃有餘,有保護自己的方法。一,保留自己的內向領地,不得侵犯,讓自己有靜心思考和做自己的事情的地方。二,結交一個外向的朋友,讓他帶你進入外向的社交圈,開啟社交模式後,記得要多休息。三,多發展些小愛好, 事情,活動來做,豐富生活。
以前看過一個說法,內向的人通過獨處來補充自己的精神能量,外向的人則是在與人相處時完成這一過程。
個人經驗是,內向的人可以通過學習溝通相處的技巧和方法與人交流,甚至偽造一個享受社交的外向形象,但永遠沒有辦法改變自己需要獨處使自己平靜下來的本性。我一直認為自己內向文靜還有點不愛說話,一直逼迫自己要外向要開朗要在和人交談的時候能自然一些不要一問一答。突然有一天,親戚聚在一起講我小時候的事,令人驚訝的是你知道他說我是什麼嗎?說我小時候是話嘮。後來我竟然發現,自從知道了我小時候是話嘮之後,漸漸地我真的變成了話嘮。
所以,找到自己的樂趣認真生活吧,不要輕易給自己下定義。神經細胞很天真的,無論你想什麼它就那麼信了呢
內向是一種心理機制,改變不了,但通過溝通技巧的訓練可以令自己很善於交際。但受制於心理機制,可能會有點身心疲憊。
外向也是一種心理機制,會比較主動的與他人建立聯繫,但是否「善於溝通」也是需要一定的後天訓練。
如果一隻魚意味著否則自己是一隻魚的身份,而認為自己是一隻鳥,但實際自己卻無法飛起,那種這種事情真的會令心裡很擰巴。
1.大聲說話,大聲打招呼,
2.大步走路,
3.大聲唱歌,
4.厚臉皮,不在乎,神經大條,
5.和開朗的人一起玩,一有時間就和這樣的人一起玩去,
6.一有時間就去找朋友玩,
7.主動組織活動,找朋友出去玩,去遊樂園,
8.找一個極為外向的人作為模仿的目標,最好是活生生的人,經常能在一起,他做什麼就做什麼,養成習慣,
沒有辦法把。我一直在努力讓自己變得外向開朗,表面做到了內心卻更痛苦
Stop trying to hit me and hit me. ——The Matrix (1999)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你必須準備好沐浴在你自身的烈餡之中:你怎麼可能重生呢,如果你不先化為灰燼?——當尼采哭泣 When Nietzsche Wept (2007)
內向外向本來沒有優劣之分,區別在於:內向的人需要通過獨處來恢復能量,而外向的人需要通過社交來獲取能量。具體表現呢,就是內向的小夥伴很多時候表達不夠,顯得不自信,經常遇到溝通不暢的問題。
無論內心怎樣,不爭的事實是,社會資源向外向型人傾斜,無論談戀愛,找工作,交朋友,談合作,外向的表現都會讓人得到更多機會。
首先,讓我們聊聊如何練習變得自信。
自信
要提升自信心,首先要從調整姿態和外表開始。自信心不是無端端有的,有句話叫做「自信是做出來的」。就算心裡想上一百遍「我要有自信」,也不如從外錶行為開始改變,做出自信的樣子哦。
自信是可以從外錶行為開始練習,由表及裡來養成嗒。Curney, Cuddy Yap (2010) 通過實驗發現,不僅自信的心理狀態可以讓人做出自信的姿態,更重要的是,做出自信的姿態和動作也可以讓人心理變得自信。
a.調整站立和走路姿態
自信的姿態:站直,抬頭,挺胸,沉肩。簡單來說就是要有種舞蹈演員的姿態。女明星裡面劉詩詩算是姿態非常好的,之前跳舞,現在架子保持的也不錯。看到了吧?兩肩是往後收的,脖子是拉長挺直的。脖子挺直,下巴就會自然的往裡面收,不會歪歪扭扭。
高圓圓的街拍一直以來也保持了高水準,但是。。。這張禮服照姿態不夠挺拔(肩膀沒打開,歪脖側身),氣場跟穿同款的模特差了好多條街。
看來上過舞蹈課的小夥伴們有天然的優勢啊,沒上過也ok,兩種練習方法讓你昂頭挺胸,展示自信。
方法1:靠牆站 —— 能讓頭,肩膀和後腳跟保持在同一直線上,肩膀要貼著牆,也能幫助把雙肩打開,避免佝肩駝背。ps,靠牆站也是好多女明星推薦的減肥方法,飯後站半小時,瘦身瘦腿妥妥的。親測站15分鐘基本就是極限了,30分鐘絕對減肥。
方法2 ——頭頂書走路:可以讓肩膀下沉,脖子自動伸直。
走路的時候,上半身請依舊肩膀打開,脖子伸直,雙腿呢,請邁開大步,有多大邁多大。重心落在兩腳的中間。男神女神的氣場標配,奏是,大步流星向前走。看大表姐劉雯這個步子多豪邁。看起來是不是自信滿滿呢?
b.視線:保持視線平視或向上
與人交談的時候,保持眼神交流,如果不習慣看對方眼睛,可以看他的眉心,對方會以為你在看他眼睛,練習好了就可以直視別人的眼睛了。悄悄告訴你,有時候遇到滔滔不絕的講話者,實在沒有精力集中注意力那麼久,就緊緊盯著對方的眉心,微笑點頭,腦子裡其實是放空的狀態,哈哈。
c.音高: 一定要降下來
聲音的語調一定要低下來,低音高能展示更高的自信度。
比如女王劉嘉玲的訪談向來都收放自如,她的音色雖然很柔美,但是音高比一般女性低(語音分析軟體Praat測試:174HZ),她的話,就連解釋梁朝偉跟張曼玉的緋聞,聽起來都很可信,氣場強大。
相比之下,志玲姐姐的娃娃音雖然聽的心裡酥酥的,但是自信跟氣場還是差了些,音高高到(語音分析軟體Praat測試:213HZ),還是萌萌的少女風。
d.對女生來說:化美美的妝,穿自己喜歡的衣服
素麵朝天固然真實純樸,可是化妝和得體的打扮就像是盔甲跟武器,給你更大的勇氣去面對世界。不會化妝的夥伴們,什麼都不畫也要畫眉毛啊!眉毛絕對是全臉的核心,精氣神兒都在眉毛上啦!
接下來就是來聊聊如何變
外向?
變外向,就是從小事做起,慢慢多給自己創造說話機會:
1. 熟練使用套路打招呼
最簡單的主動打招呼:
——熱情的說hi!
——早!
——你好!
問些寒暄的問題:
——你好嗎?
——最近在忙什麼?
——上周末去哪裡玩兒啦?
——過節有什麼計劃啊?
準備好3個問題和自己的答案,作為自己的打招呼「錦囊」,一旦有所準備你會發現打招呼以後接下來聊天沒那麼難了。
2. 做枚微信評論小能手
如果不習慣面對面,可以從網上開始,增加跟朋友的互動。
比如微信問候一下,朋友圈多評論,多留言。記得嗎?保持互動要多用問句,你問我答,才會推動對話的開展哦。
3.扮演,直到你成為想成為的人
如果不想在現在的生活圈子裡面突然改變個人風格,可以走出你的舒適圈,參加一個俱樂部或者社團,找機會讓你扮演一個外向的你。
比如說跑步團,繪畫課等等,認識新朋友,形成新圈子。由於有相同的愛好,肯定有共同話題。
4. 主動搭訕,練習讓你更自如
利用每一次聚會或結識新朋友的場合。提前準備:自我介紹,3個問題,帶一個能引起話題的東西,比如胸針,領帶,手鏈等等。
多向別人問路,習慣了主動開口才不會跟陌生人說話就莫名緊張。前幾次緊張很正常,甚至會話都說不太利索,千萬告訴自己緊張沒什麼,緊張說明你的身體在為了你更好地聊天,更自信地說話而緊張準備,你會表現地更好。
請關注我們的公眾號: 語言就是力量
我們就是要:好好說話 · 天天向上
如果你能給出實例的話,可能更易於大家來幫助你。
在沒有實例的情況下,推薦你看一本書:《心理控制術》,讀書有用的前提是你要把自己變成一個「接納型」的人,所以在讀之前給你兩個提示:
1、每個社會人,或多或少都會出現心理問題,心理完全、100%健康的人是很少的(我都沒有碰到過),所以不要覺得你是異類。
2、醫生說你可以自己試著去改變,證明你有這個能力。
一個簡單的訓練:
不要給自己下定義說:我很內向。
應該每天對著鏡子說:我很好,性格內斂,同時也能開心的享受生活。我的優點在於XXXXX
每天對著鏡子說出你的優點,不斷的重複,你會慢慢成為一個很自信的人,那時候不管是內向還是外向,都不是問題。
精神出問題,這麼嚴重,我只想說,我是一個內向的人,但是我偽裝成一個外向的人一年之後呢,還是偽裝不下去了,覺得內向很好,至少活出了自己
我也許知道你的情況。
這裡的內向和外向,不僅指性格。也指你關注的事物,是內在,還是外在。
這個世界分兩層。
你眼前的現實世界,你腦中的虛擬世界。
也許因為你和外界的交流比較少,你的大部分注意力轉向了自己的內部世界。
你在自己的內部世界活的很好,你的腦力大部分時間在自我的世界中運轉著,消耗著。
沒有什麼打攪的情況下,很多時候你是自洽的。
然而這不意味著你可以這樣下去。
你的本體是你思維的宿主,它活不好,你的思維也活不好。
你需要把注意力一點兒一點兒從內部世界轉移到外部世界,同時解決好外部世界和內部世界兩方面的問題,兩者的平衡都要把握。
但是相信你把注意力轉移到外部世界一部分後,你在真實世界中的表現不會太差。
內向外向也沒那麼重要與明顯,最為重要的還是要接納自己!接納無論是外向還是內向的自己,出了問題不是因為內向或外向的原因,而是你對於你自身的認識與接納有限,甚至是對自己的否定,這才會導致問題的產生
變外向很容易,把手機和書扔掉,從床上、椅子上起來,去跑去跳去聽去看,把腦袋放空,讓大腦過度集中的血液迴流到各個感受器官上,關注他人的話題而不是自己心中的聲音,捕捉他人的表情,並與他人的感情配合。大家一起笑一起鬧,把腦子裡那些困惑、懷疑、自卑、自傲、拘束、理性、目的性全都扔掉。你會感到非常放鬆,身心愉快。
變內向不太容易,和以往的利用全身的感受去接收外界信息、彼此交流信息不同,你需要學會用腦子思考特定的問題,在自己的腦海中尋找依據,模擬驗證,得出答案,並在最後對外公布你所思考出的答案。由於外向模式你自己不太需要動腦生產信息、甚至高質量高濃縮信息,只需要接收和交換很膚淺的信息,所以大腦很放鬆,突然轉換成內向模式的信息生產加工模式,你可能會感到大腦不適。
內向和外向是大腦的兩種招式,內向是需要蓄力但摧枯拉朽的大招,外向是哪敏捷快速抓住機會擴大優勢的輕拳,大多數人都懶得對自己的大腦進行複雜操控,一旦習慣了某一招式,就幾乎一生都不再嘗試另一種思考方式,於是產生了內向型和外向型這種論調。其實 兩種思維,每個人都有,只是更習慣哪個的問題,這個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完全內向或者完全外向的人。
內向者不過是習慣於「先弊後利」地分析信息罷了,他們的底層觀念是,如果自己能把不利因素降低,就必然取勝。如果不能提前降低不利因素,就不應該莽撞行動,莽撞行動會帶來不好的影響。
外向者不過是「先利後弊」地分析信息,他們的底層觀念是,發現並利用信息中的一切有利信息,立即實用化,與其思考問題浪費時間,不如快速行動更能帶來勝利。
外向思考敏捷,但短視、膚淺。
內向思考緩慢,但永恆、深刻。
例如打麻將,兩個人都是第一次玩,外向者往往會不斷獲勝。因為,此時的外向者會在每一局中抓住有利信息並做出有利行動,而內向者不是太在乎每一局的輸贏,他們在研究麻將本身,每一局只不過是一個可觀測和實驗的樣本,當他們分析出了必勝的打法,麻將桌上再也沒有人可以擊敗他們。
內向者智商非常強大,但是有個嚴重缺陷,大招蓄力太久,容易被打斷,不斷被打斷的話,再摧枯拉朽的力量也發揮不出來,所以為了使力量發揮出來,內向者傾向於安靜,傾向於專註,傾向於一條路走到通關。
外向者敏捷度和舒適度非常高,可以在任何領域的初始階段更快地建立優勢,發展社交關係,展現光彩,這令他們熱心於各種活動、社交,接觸大量新事物。但是智商有限,這使得他們在成年進入社會接受真正深邃而複雜的挑戰時,面臨需要對等的價值交換來維持人脈關係時,一敗塗地。
如果以人生為周期,毫無疑問,內向者會是人生的強者。他們睿智而長遠地規劃好一切,讓生活越來越好,讓自己的家庭越來越繁榮富足。
而外向者則更像流星,他們在年輕時華麗耀眼,卻會在中老年時境遇悲慘,痛苦地懊悔自己年輕時輕率短視的決定。
讓自己學會丟臉。
心裡想的試著表現出來
這又是一個標籤帖呀。
不要給別人貼標籤,更不要給自己貼標籤。
如果遇到和自己投機投緣、價值觀契合的人,我會非常的健談,相見恨晚,這說明我外向?
如果遇到自己所不齒的奇葩,我會沉默寡言,這說明我內向?
遵循自己的內心去做事,不逃避,才是重點。
我們的社會對「外向」的褒獎以及對「內向」的鄙夷在於:
「外向者」在遇到可能與自己投緣的人會主動結交,遇到可能的機會會主動嘗試。
「內向者」在遇到可能與自己投緣的人與機會時則不會主動,而是逃避。
這其實是社會對「外向」與「內向」的誤解
別輕易否定自己,你都不知道內向會產生多麼大的能量,足以讓你成就人生。前提是不過分內向,萬事皆有度。
推薦閱讀:
※多重人格有什麼好處?
※大家對「自殺神曲」《黑色星期天》了解多少?從心理學、物理學、樂理學等角度,如何解釋這種現象?
※和心理醫生結婚生活是怎樣一種體驗?
※想了解一些精神分析學的觀點,有什麼好的書推薦?
※為什麼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會遺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