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什麼是獨立思考?如何獨立思考?

很多人都強調獨立思考的重要性,卻從沒見有人認真地闡述獨立思考的內涵和方法。歡迎各位談談自己關於獨立思考的感想心得。


你身邊一定不乏這樣的人:他們學習更習慣於被動接受知識;他們習慣人云亦云;他們遇到問題了,求助於書本網站,覺得說的都很對,可就是不能用在現實中解決問題。

你身邊也一定有這樣的人:他們看問題總有自己的觀點,而且獨到深刻;他們或許還很貪玩,但是辦事能力一流,甚至玩都能玩出水平名氣。

我覺得,差別上,最基礎的一點就是是否具有獨立思考能力。

就拿我宿舍一個各種遊戲不離手的胖子來舉例,就舉一件事。我們有一種選修課,就是登網站看視頻(網上課堂),這東西防偷懶做的很到位,不能快進,電腦要是一直沒人動,它也會自動暫停。要是完完整整走完要幾十個小時,所以很多人都是守著電腦等它走進度,再一邊玩著手機。而這哥們,別人都快看完了他也沒急,最後花了十分鐘搜到一個破解版軟體,一分鐘搞定選修課,頓時小火了一把。

我想這種不走尋常路就是種獨立思考的體現。

獨立思考能力確實非常重要,說白了,就是以自己的思考為中心。說著很容易,但是很多人並沒有真正做到。修得此種武功,在接收信息和解決問題兩個方面將會有很大的突破。

結合我的體會,獨立思考有以下幾個關鍵點:

1、
質疑

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微博式語言,簡短的三言兩語,具備了打動人心的要素,具備了朗朗上口的要素,但卻無法保證正確性,或者僅僅在一定條件下正確。比如熟知的那句:「認真你就輸了。」拜託,感情上難道就不能有雙贏?認真就不能得到好的結果?這句話僅僅在一定條件上成立。傳著傳著卻成了至理名言,信了你就輸了。

同樣,讀書讀報看新聞看電視劇,作者未必都是正確的,尤其是作者帶有一定的目的性,要麼使讀者認同自己的觀點,成為自己的腦殘粉,要麼炒作吸引眼球,信了你就輸了。

所以說,質疑接收到的消息一定是獨立思考的第一步,信什麼,信那些自己思考甄別後的東西。

2、整合分析信息

還是接著剛才,只有對接收到的東西保持懷疑,才能進一步的分析,而不是全盤接受。

比如遇到一個問題,實在沒招,請教了甲乙丙丁四個人,得到四四一十六個答案,如果不經過自己的用心思考,勢必這會就要糾結,這十六個答案里總會有矛盾的,該信誰?所以最好的思路,就是都不信,把這些僅僅當作參考資料,針對每一點進行思考,然後相互聯繫起來並結合實際問題通盤思考,這個時候就能篩選出一部分,再把這些進行思考,這些參考資料通過自己的加工就成了自己的東西,未必正確,但含金量更高,更貼合你自己的實際情況。然後用這個去解決問題,來檢驗正確否。

3、自己得出結論

有些時候能得到他人幫助,像上述所說,只需要我們思考甄別,但更多時候,我們無法得到幫助,需要完全依賴自己,這也是獨立思考的真正落腳點。

拿我遇到的一個事情來舉例。

假如你需要組織一個老鄉會,就是通過一次吃飯的機會,讓大家成為朋友,那麼怎麼樣吸引更多的陌生人來?怎樣在活動上讓大家相互之間更熟悉?

當時組織聚會,QQ群里大多數人都持觀望態度,就是來的人多的話才會考慮參與。這時候,我私下裡聯繫了一幫熟悉的哥們,約好在聚會前五天的那一個晚上,大家一起出動,幫我當個托,造勢表達想來的願望,就這樣把猶豫的觀望的人拉了過來。

吃飯那天,可以湊三大桌子,相信一定是已經熟悉的朋友坐在一起,為了把已經認識的人打散,我們採取抽籤的方式安排桌子,這樣至少先保證一個飯桌上的人能相互熟悉。為了增加不同桌子之間的互動,我們安排了一些小遊戲,一張桌子代表一個團隊進行比賽,不僅促進了各桌間的互動也使得歡樂無限。

從這個小小的事情就可以看出,鍛煉自己獨立思考能力是多麼重要,生活中方方面面問題可以打破常規靠自己的智慧去解決。

這種能力至關重要,但鍛煉起來也有一定難度,其實只是因為惰性,曾經不論收穫知識還是取得解決方法,都長久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所以說,要想真正打開這扇門,無他,靠自己。

這項能力我覺得是大學生首先需要拿下的能力。用在學習、創新、做事、娛樂等等方面都會受益無窮。單單這一節就花了我一個下午時間思考整理,因為確實表述清楚難度很大,權當我拋磚引玉,引出個頭緒,後面的路還得靠自己走。


2015年,慧田哲學推出過兩篇比較有關注度的文章,至今還看到朋友圈在不斷轉載。

一篇是阿蘭?德波頓的《請戒掉成功學和正能量,那是麻痹人的毒藥》,一篇是徐滬生的《獨立思考的前提是你讀過上百本經典》。

兩篇花了較大精力,從段落、結構、語感到標題,都是從兩位老師演講中精編而來,「只是前一篇被哲XXX竊取後,來源改得面目全非」。

只能說這兩篇文章推出的比較應景,可能也無意中觸碰到了這個時代的痛點,在我們這個人人鼓勵要傳播正能量,要多喝雞湯,人云亦云的當下,這兩位老師卻在教我們如何擺脫其中的精神桎梏。

所以,看到這兩篇被讀者歡迎,說明還是有人願意選擇清醒的,慧田君也在此基礎上,對兩位老師的核心思想再做一次精選,當作2016年的第一發推送給各位哲友。德波頓在演講的一開始就說:

我十分喜歡「墮落」的概念。對於美滿婚姻或者人際關係來說,墮落是一個很不錯的起點,因為我從來都不完美。自甘墮落可以有效地避免別人對你的指責。

他以陽痿問題作為開題,並認為陽痿與悲觀主義之間有著密切聯繫。當人們期待一個男人在床上表現特別神勇的時候,此時也正是這個男人最容易遭受陽痿的時候。

十六世紀法國哲學家蒙田曾經以陽痿為題寫過一篇精彩的文章,他的核心論點在於,假如你在步入卧室的時候滿心期待,那麼事情的進展往往不會如意。

因此蒙田得出一個結論:「步入卧室之際,一定要竭力貶低自己的床上功夫,唯此你才有機會為對方留下良好印象。」

蒙田無非是想告訴我們,「成功的債務就是熟識失敗」。

如果你認為自己理應成功,那麼你就幾乎必然失敗,悲觀主義並不必然導致一事無成或者消極無為,而是在一開始就應當做好一件事假如不成之後的思想準備。

相反,恰恰是那些正能量爆棚的人,他們已經被自己逼到只能成功,只能順利,只能快樂,經不起半點不順和不悅的事情。

就像沒人會因為下雨而感到憤怒,但會因為堵車而大吼大叫。

我們生活在動蕩的環境當中,我們必須接受這一現實作為最基本的出發點。我們決不能以受傷的意外態度來應對不幸,因為不幸原本是生活契約的基本組成部分。他借用斯多葛主義哲學家塞內卡話說:

「任何人假如不能容忍自己的孩子可能無端夭折這一想法,就不應該生養孩子。」「有什麼必要為了部分生命的逝去而哭泣呢?整個生命的逝去才值得流淚。」

塞內卡還主張「人們早上出門之前應當吞服一隻活蟾蜍,從而確保當天不會遇到任何更噁心的事情。」

總之人生的出發點應當以悲觀主義為基調,你會感到你的悲傷並不孤獨。悲傷看似是對於正常的快樂狀態的偏離,但是悲傷其實才是人生的默認狀態。

不幸地是,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希望的世界裡。我們周遭環繞著各種成功學書籍。成功學的特點之一在於督促我們有所作為。

成功學的最大弊端就是認為任何人都可以成功,宣揚一種只要努力,就會必然成功的理念。這種理念主張機會屬於所有人而非少數人。

任何一位在公開場合發言的政客都發表過類似的言論,「任何人都不能妨礙你,你一定能做到。」

這是一個看上去很美的理念,只不過背後隱藏著嚴重的缺陷。最嚴重的缺陷之一在於,「接受這套理念的人難免時刻感到嫉妒」,而嫉妒的妙處在於你不會嫉妒所有人。

這種嫉妒的理由是機會感,我們不會嫉妒女王,因為我們覺得自己與女王本來就不平等。

一旦你覺得自己與某人多少還算平等,他做到的事情你也能做到,但是你又沒有做到,那你就會感到嫉妒與沮喪。

機會感、平等感以及人人都能成功的理念是一個非常壓抑的出發點,總會令我們感到自己的成就不夠大。

與此相反,第二類成功學書籍的主題則是指導你應對所謂的「自尊低下」,而且兩者的聯繫非常緊密:

一個主張「人人皆能成功」的社會很容易就會養成自尊低下的問題,因為所有人都想成就一切,所以許多人都會覺得自己的生活一塌糊塗。

我們在媒體上獲得的信息是,只要你會寫代碼,只要你家裡有個車庫,只要你腦子裡有點想法,只要經歷過幾次挫折,你就能成為比爾?蓋茨。

但真實情況卻是,「98%的商業提案最終都會失敗」,但我們眼睛盯著的和媒體誤導給我們的,永遠都是那一小撮。

所以,在一個到處充滿正能量的社會中,經常提出的另一個十分樂觀同時也十分堵心的理念就是精英主義。

這一理念認為,「只要我們足夠努力地打造一個完全公平的社會,這個社會當中的任何人就都能取得成功」。政治譜系各處的政客們都在不遺餘力地鼓吹精英主義。

但是精英主義伴隨著極其惡劣的副作用,如果你真心相信我們可以建設一個理想化的世界,讓每一個人都獲得與其自身能力相一致的地位,那麼「在這個社會當中一切沒有地位的人們就都是咎由自取」。因此:

假如你相信這個社會當中的成功者理應成功,那也就等於相信這個社會當中的失敗者活該失敗。

相信我們目前正生活在精英主義世界當中的人越多,因為自己的失敗而過分自責或者對於他人的失敗毫無同情心的人也就越多,社會不是變得越來越溫暖而是越來越自私冷漠。

德波頓也看到,越強調成功的結果,就越不注重此間的過程,全社會都會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他得出結論:

「我們居然當真能夠建設一個所有成功人士都理應獲得成功且所有失敗者都活該失敗的社會簡直是發瘋」。

我們根本看不到,人生當中的影響因素實在太多了,一刀切式地主張某人理應擁有目前的地位完全是不可接受的做法。

古羅馬的成功者絕不會以為自己的成功完全歸功於自己,他/她知道這是命運女神的安排,因此當某件事情順利進行的時候,他們總會向命運女神獻祭。

我們如今已經喪失了這種觀點,我們遠比古羅馬人更加樂觀,我們相信自己能夠掌控自己的命運。這種信念極大地推升了我們的自尊。弔詭的是,「今天人們的自殺率高於過去,盛行個人主義的社會自殺率也更高」。

引用尼採的話來說,「對於那些與我有任何羈絆的人,我祝你們經受苦難、孤寂、疾患、虐待、侮辱與病症。我願我的朋友們不至於對於深切的自我厭惡、痛苦的自我懷疑以及難以忍受的一敗塗地感到陌生。」

尼采認為我們所有人都想要很多好東西。我們想要活躍的性生活。我們不想當溫柔的人。我們想當聰明人。我們想要好工作。但是我們有些人放棄得太快了,因為舒適令我們上癮。

基督教在尼采看來是一門偽善的信條,因為基督教否認了人們真正想要但是往往因為過於軟弱而爭取不來的東西,同時又歌頌人們不想要但恰好擁有的東西。於是「軟弱就成了善良,卑賤成為了謙恭,屈服成為了恭敬,無力復仇則成為了寬容」。

尼采一生潦倒,死後被人遺忘很久,飽嘗了人間辛酸。但是他全身心地擁抱了黑暗。

他並不會說「我生活中的挫折其實並不算挫折」,而是會說「我的生活充滿挫折,而且我很難過」,他全盤接受了悲觀主義。

所以說悲觀主義是我們往往避之不及的一大生活特色,但是因為逃避得太快,我們失去了擁抱黑暗的機會,錯過了黑暗帶來的經驗教訓,錯過了黑暗帶給我們的反思,切斷了我們與這個世界的最深切聯繫。

畢竟,未經反思審視的人生,是不值得一過的。

這也是徐滬生老師在復旦演講中的主題,他告誡我們年輕人要遠離媒體,警惕媒體,不要輕信和完全依賴媒體,因為媒體推薦、談論的書,很多都是價值很低的,甚至是垃圾。

不過這也不能全怪媒體,因為媒體不是學術雜誌,它是追求新聞性的,它不會討論康德、黑格爾。

比如徐滬生老師也在寫詩,也做媒體,但他不會在他做的媒體上討論歌德、莎士比亞,那是在砸自己的飯碗。他說:

哪怕是世界上最好的媒體的讀書版,也一定主要是推薦新書的。如果,那麼多經典,你都沒時間讀,那些時髦的新書,大可以不讀,新書的比例,不要超過閱讀總數的20%,甚至10%。反正我是基本不讀活人寫的書的。

重要的是,現在的媒體裡面,幾乎沒有幾個讀書人了。那些活躍在媒體上的專欄作家、學者,大多數是不學無術的。受了他們的影響,你很快就會變成一個傻瓜。

而且是一個自以為會獨立思考的傻瓜,一個自以為滿腦子健全常識的傻瓜。

黑格爾說過,所謂常識,往往不過是時代的偏見。「要超越這個時代的偏見,唯一的辦法,就是閱讀」,閱讀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經典著作。

如果你沒讀過幾百本經典,就不足以談獨立思考。

而經典著作,幾乎又是讀不完的,對於一個不以學術為志業的人來說,我們如果能夠經常地領略到這些大師的思想,感受已經很豐盈,人生已經很圓滿了。

而且你讀得越多,越和周圍的流行意見格格不入,在你所在的那個行業,也許你就可以成為那個最能獨立思考的人。

徐老師說他後來用3個月時間來讀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感覺與媒體人、專欄作者的那點小聰明相比,他們不過是茶杯里的幾片茶葉,而普魯斯特那些又豐富又深邃的獨特才華,就是漫山遍野的茶樹林。

至於那茶杯里的幾片茶葉,泡幾次,就一點味道沒有了。不過是把茶葉晒乾了再泡,泡了再曬,自欺欺人到了瘋狂的地步。

慧田君也有過類似的體悟,曾經花了6年碎片時間去讀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讀完後也未必懂,只是隱隱感覺思路略有清晰,被康德那種高屋建瓴的思想體系所折服,再回頭看一些媒體雜誌上的文章,基本都是轉轉車軲轆話,徒增一些文字垃圾,讀不出什麼別的味道來。

誠如徐老師在演講中所說:那些偉大的著作,「你只要認認真真地讀上一本,就會立即發現,那種輕浮的人生哲學,是多麼愚蠢」。

但是,你就會在長達4、5年的時間裡,與這些東西徹底隔絕,活在另外一個世界裡。後來他在一首詩里總結到:

我看到對平凡事物的讚美,

變成了對崇高之物的嘲笑,

最後變成對卑賤之物的偏好。

今天,這種偏好還很流行,甚至變本加厲了。

最最輕浮的王爾德後來也說:惡,莫大於輕浮。

無疑,成功學是卑賤的,正能量是輕浮的,但這些都像春藥一樣,吃一次就會上癮。


獨立思考就是不人云亦云,對事情有自己的看法,不滿足於結論。
要做到獨立思考,首先要在意識上認識到這樣一個現實:個人的所見、所聞、所想決定了他能看到什麼,所以個人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

其次,簡單說說我是怎麼用獨立思考來解決問題的:
1、跳出問題思考
你所面臨的所有問題都不是單獨存在的,都與其他問題有著緊密的聯繫,因為其背後有更大的行為模式、組織模式、社會模式在起作用。很多時候問題處理到最後發現並非自己最初所想的那樣,甚至感覺不知道該怎麼辦了,這就是因為個體行為背後有更大的模式存在,你沒有意識到正在起作用的模式,你就永遠無法超越它。比如行業有熱、冷之分,這就是社會模式,憑單個人的力量是改變不了的。
2、深入問題思考
跳出問題思考能把握住大方向,看清楚外部因素,在真正做事的時候,還需要專註問題本身分析。我分析問題的思路是這樣的:①.問題是什麼?②.達到什麼結果說明解決問題了?③.我的起點是什麼?④.起點到結果之間的步驟是什麼?⑤.先做好關鍵步驟,讓20%的付出產生80%的價值。

最後,回顧總結一下:首先要認識到我們思維的局限性,其次要從大局著眼,小處著手來分析,只有把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都看清楚了,才能算真正看清楚了(真相只有一個)。


推薦閱讀:

怎樣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如何養成思辨意識?
中國電影分級制度到底何時能出台,國人幾能做出獨立思考自由呼吸的電影?
如何確定你的思考,你的內心,你的堅持就是正確的?
年輕人如何做到獨立思考?
為什麼有些人在對一些事情表達自己的觀點的時候總是以上帝的視角去看待?

TAG:獨立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