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還有前途嗎?


2005年的時候,寫博客是一種流行;2011年的時候,寫博客是一種堅持。
2005年的時候,很多人同時打理著新浪博客、網易博客、MSN Spaces、blogbus等多個博客,如同現在用一個應用把微博推到N個微博平台;2011年的時候,繼續有人購買域名,購買空間架設自己的獨立博客。
2005年的時候,很多人玩博客就是為了互踩和點擊量;2011年的時候,還在寫博客的人多數是因為記錄。

微博、輕博客等社交媒體的出現,把博客的浮躁和虛榮帶走了。微博承擔了博客記錄心情、記錄生活的瑣碎,傳播新聞熱點,存儲分享圖片視頻等作用。博客則重新回歸到文本本身,專註於某一領域的研究和深度的思考。

比如國內知名的程序員雲風,他的博客內容都是涉及到技術方面的,這些就不適合在微博和輕博客上展開。比如劉瑜一直堅持寫博客,將他的生活觀察政治觀察記錄下來,才有了《送你一顆子彈》。國內的微博快2年了,依然沒出湧現出keso,阮一峰,帶三個表,南橋等等這樣的優秀寫作者。冷笑話、作業本很火,這些段子傳播的速度和影響里比博客強百倍,但140字承載的內容是有限的。

微博能承載一部分博客的功能,吸收了大部分博客用戶,因為博客不是大多人的必需品。對於這些人來說持續寫作的條件和能力並不具備,有些人甚至厭惡閱讀大段文字。但博客本身是無法取代的,最終沉澱下來的是那些真正有價值的博客、寫作者和讀者。寫博客是門技術活,寫好兩千字比寫出140字困難得多,這也是博客的可貴之處,我已經聽到很多人抱怨微博太水,乾貨太少。

最後,博客從來不是一個好的商業模式,沒有好的盈利模式。對於BSP來講可以說博客是沒有錢途的;MSN Spaces、blogbus就是例子。但對於個人來說是有意義的,國外賺錢的科技博客、個人博客很多。最重要是博客對自身的價值,包括提高個人寫作、分析能力和知識素養,而經營一個博客,就是經營自己的影響力。


博客(獨立博客)目前的狀況貌似被微博搶了風頭,寫博客的少了,玩微博的多了。事實上,這恰好是博客本色的回歸。人人都寫博客本來就不正常。


不知道自己算不算是典型代表,寫了一個小博客最早從科技話題開始(http://www.xjp.cc,需要翻牆),曾經在 Google Reader 獲得超過 1W+ 訂閱,現在Feedly 仍然留存 2k,儘管很多朋友牆外不相見,但我仍然堅持寫作。

很顯然,我依靠博客寫作獲得了一些影響力,認識了很多朋友進而得到了很多新的機會,否則以我這樣一個高一退學毫無互聯網背景的人,如何能在這個時代存活下來?所以,我感謝(獨立)博客。

如果僅僅把它形容為我「進入現在行業的敲門磚與踏腳石」,這個說法也是不夠完整的。社交網站、寫作平台都是別人的,你擁有的是寫的權利跟一個 Profile 頁面,你獲得多少關注不一定直接跟你的寫作內容有關,吸引的讀者更多是跟平台有關而不是個人有關。

這正是,我以前一直跟朋友 JY 的,博客是你的,哪怕它再破落,訪問量再低,狗不嫌家窮。只要你不放棄,到你八十三歲的時候,他仍然會在那裡。從這個角度,它承載了記錄的功能,你可能說 Evernote 也可以,但憑心而論「我寧願相信 WordPress 活得會比前者(Evernote)更久」,因為一切重平台的產品都會因為各種複雜的原因消失殆盡。即便 WordPress 停止更新,我也仍然可以搭一個環境讓它跑起來,它只是一個開源程序,讓大家有寫作的樂趣。

除了記錄,獨立博客就是「你」,你選擇什麼域名,使用什麼主題,多大的字型大小,全文輸出還是截斷輸出,使用哪家 Feed 託管,你也許會在 Feed 尾部用插件加上一朵小菊花,你可以推薦一款你喜歡的同性戀應用給大家而不用擔心被刪除。

這就是我想要表達的,「這一切都是因為你,同時也呈現你」,它是一個專屬於你自己的寫作、記錄、呈現的地方。它叫博客,但又不只是博客,以前寫博客是為了很多東西,現在寫博客只是為了一種生活習慣,少論道,多說常識跟生活。

這是我對(獨立)博客的理解,供大家參考。


兩三年前的泡沫已經褪去,現在的寫博客的人,才是真正的用戶。

知識的沉澱還是靠博客、靠wiki,微博促進了信息流動,但是大部分信息隨著時間推移都會沒有價值.


博客無論在什麼時候對於個人來說都是有價值的,只要有價值就有前途。不妨看一下Mr.Jamie的這篇blog《你必須開一個網誌,現在。》
http://mrjamie.cc/2011/03/30/start-blogging-now/?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MrJamie+%28Mr.+Jamie+%E7%9C%8B%E7%B6%B2%E8%B7%AF%E8%88%87%E5%89%B5%E6%8A%95%29


巧了,最近通過某個統計剛剛發現用戶仍然存在大量個人博客的需求
不過個人判斷這種需求不能用傳統孤島式的博客服務來滿足,應該更加社區化,比如tumblr那樣

此外看下google趨勢,老美現在對blog仍然還是很熱衷的


寫作本來就是少數人的事,說話才是多數人的常態。少數人的寫作有什麼前途不前途的,不一直都這樣么,只能說博客回到了它最初始也是最合適的功能上。


寫博客不為什麼前途,為了提高自己,展現自己。http://www.zhangchaoquan.com


首先,那些放棄博客的朋友,是個人感知博客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其實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博客都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化,只是這些人的心態或行為發生了變化。再者,那些還堅守在博客上的朋友,總有些因素可以吸引他們,無論是對個人寫作能力的提高還是上面的好友。既然博客可以滿足這部分人的需求,那麼就還有生存的空間。可能博客不會像以前那麼風靡,但現在的博客才是去掉了假象後的純真。


博客這種產品形態還有它的優勢:作為個人對外宣傳的窗口,有利於深度寫作,搜索引擎容易抓取等等,加上用戶習慣的延續,可以想像博客還會長時間的存在下去,但由於不適用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特點,加上不斷會有新的產品形態的出現吸引用戶,博客又不會很火,是一種低使用率的產品


說得很對,互聯網平台,總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衰落,比如以前的論壇,myspace,人人網,開心網,騰訊微博等。而自己的獨立博客,就是個人用戶自己,收穫影響力和個人品牌,獲得朋友,鍛煉寫作,有比平台更大的自由,不用擔心被屏蔽刪除。獨立博客,就是自己家的菜園子,不必迎合用戶,在網路世界中獲得相對自由的快樂。我的博客:春曉網,http://www.uwexp.com


有。

有了短篇小說,就沒人看長篇了嗎?有了快訊,就沒人看深度報道了嗎?有了手槍,就不需要狙擊步了嗎?

博客是分享深度思考的空間,我每天花在greader上面的時間大大高於各微博,只因為能夠獲取足夠深度信息,以為對於頭腦的彌補,知識的豐富層面,博客遠遠高於微博。

但最終獨立的微博和博客終將被包容度更高的SNS所取代。

另外,感覺現在博客到末路的人,往往是當初誇大其能效的人,其實博客從來就不是適合所有人的創作平台,現在的微博也一樣,大多數的人只是追趕潮流而已。

大多數人,更適合做聽眾,或者與朋友嘮叨下瑣事。

公共的平台給了每一個人發表意見的權利,也給了每一個人選擇收聽的權利,物競天擇,最終都是意見領袖的天空。


有,但是功能方面要有改變。比如,我一直希望新浪博客實現我在blog里@誰,立馬可以推送到weibo。還有,可以做成「多人化」的專業博客群也未嘗不可,一些業內牛逼的人聚在一起,定能吸引眼球,或者允許投稿,選擇優秀的稿件,點點網現在也有投稿這一功能。關鍵是在互動方面下功夫,我個人認為還是可以很好地存活下去的。


博客在中國,我個人認為仍然發揮著其應有的作用,即個人或者機構的長信息發布平台。博客依然是長內容UGC生產方式所不可或缺的。博客在中國和歐美國家走著一條不同的路,例如在類似《Julie Julia》這部電影里,比較明顯的說明了個人博客在美國社交和發表意見的作用。在美劇中,你也可以經常看到有關寫博客之類的橋段。不過在中國,博客已經成為了精英意見或者成體系經營的媒體平台,草根鮮有因為內容取勝的博客,不過你經常逛豆瓣9點還是可以看到不少優質的博客的。作為時效性不強,個性化表達和深度思考的載體,博客依然是首選,圍脖140字的內容量無論如何無法達到博客這種信息產品定位的功能。隨著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和對品質信息追求的不斷提高,我個人覺得博客不會消亡,在這場圍脖泡沫之後,博客依然會存在。沒了圍脖,只是少了信息的管道,而博客則是各種觀點碰撞火花的地方。


博客還有前途嗎?我是一直在寫,還將寫下去。就這樣不知不覺,居然達到400篇博文了。相比發布的數量,重要的是看到了自己的堅持。這一點上很值得去小開心一下。

記得2011年春開博後,基本沒有投入。好不容易拚命堆砌出來的那第一篇,自己都不想多看一眼,就好像種出了一顆全身上下透著青澀氣味的梨子,全然沒有了去品嘗的自信。有一段時間更是扔著博客就不管了。直到2012年8月起,開始把長草的博客撿回來,集中開始去寫起來。寫著寫著,終於迎來了第300篇博文的到來。

看著這些一步步的積累,有那麼些小小感想。

1、寫作真的幫助人修身正氣:我博客上的各類文章,從分類上來講基本上各個方面都有涉及,說明這一年多來我針對自身缺點邊反思邊總結,個個突破了很多問題,樹立了一些小小的里程碑。

2、時間看的見:再過半年、一年、五年之後再回來看這個節點,也許會覺得自己很可笑,然而正是因為前期的一點點小努力,才會幫助以後的自己站的更高,看的更遠,不是嗎?

3、知道自己能寫什麼:我的視野有限,寫的內容和水平都是我當下掌握的,寫不了國際民生這些大事。能寫的就是我目前在成長上的各種感悟、實驗情況和結果。

4、幫助他人:通過這個小小的博客,不僅展示了我是誰,我經歷過的,我發現的,更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裡幫助和啟發到了一些朋友。這讓我看到,一枚小小的螢火蟲也可以幫助這個世界上各種各樣的人,沒有一個人弱小到沒有能力幫助別人。即使起步低、沒有牛背景、沒有牛學歷的一個普通30歲女孩子,只要先以自己為實驗小白鼠,去證明通過努力,可以獲得的改變,就會給予其他人前進的動力。

5、吸鐵石:不管一個個體有多麼微小,當你真的展示出自己的努力、堅持、真誠的感想時,會有很多認同你的人向你靠攏。不需要去外求朋友,越來越多的人會主動與你結識


「用戶產生內容」的站點或站群可能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仍然是主流,只是博客衍生出來的內容較多,相冊服務及網頁遊戲等,給予了用戶更多選擇同時也分散了用戶去向,所以其本身作用已經不是那麼顯著了。專註於寫作的人以及專註於吸引同好聚集、討論等方式可能仍然會保證博客的存在。

相對與微博與博客的新事物——輕博客,尚且沒有看到未來是如何的,拭目以待。


有前途,但沒有錢途。


從商業角度來講,博客一直就沒有過前途。從個人使用角度講,以後還有人會用到的。因為目前還找不到更好的替代博客的形式,除非微博不限制字數。


博客還有沒有前途先暫且不論,因為這和博客的定義有關係,如果指廣義的博客,即廣大群眾的發言平台,那無疑還是非常有前途的,如果指狹義的那種比如新浪博客、網易博客等具體產品,那我們也可以看到隨著SNS社區和輕博客的崛起,它們的發展前景比較有限。
但不管怎麼說,第一代博客blogger的崛起還是很有里程碑價值的,它可以說是某種意義上web2.0的開端,用戶可以自己編輯內容並發布到網上,每個人都可以作為一個信息源,而不是web1.0那種門戶式的體驗,所有信息的流向都是單向的,從內容製造商流向互聯網用戶。同時第一代博客也有一些用戶之間的互動功能,比如評論,加好友等等。用戶從那以後開始就不必總是被動的接收信息了,而是可以自己製造內容,內容的製作和發布從傳統新聞媒體機構擴展到了生活中的每個人。


我的博客
  從2006年開始投入無邊的網路:2006年,在QQ空間寫;2007年,在網易博客寫,中間因為某些原因開了第二個網易博客,後來又回歸最初。
  從2007年到如今,我便在網易博客駐紮了8年,斷斷續續卻從未中止。從最初流水賬似的抱怨,慢慢到有方向的記錄,網易博客記錄並見證了我的全部轉變。
  2007年至2010年,全部是流水賬記錄,也是基本均被我隱藏的文章,有太多的情緒,有太多的稚嫩,想整理後再出現。
  2010年至2011年,依舊是情緒的表達,只是慢慢開始讓文字之間沒有太多的抱怨和宣洩,也開始漸漸的遠離流水賬記錄。
  2012年開始準備第一次工作突破,開始大量的反思和整理工作,帶來的是工作的突破和自我的成長。
  2013年開始專註於成長管理和品牌傳播,並且一直延續至今。
  如今文字的風格似乎已確定,有些神叨叨的,有些自我中心,基本還是保持,我寫我的,我整理我的。安靜的博客,想起來時,就安靜的寫點什麼,叨嘮一下,好心情壞心情都會變得相對平靜。一片自留地,挺好的狀態。

我的文字
  一直都覺得我的文字挺自我的,也挺小家子氣的,全部是自己及周邊的情感和事件,很多時候貌似都沒有辦法引起別人的互動。同樣的情況,不止存在於博客,也還有我那從來沒啥人氣的微博。
  事實上,無論博客還是微博,我都不屬於用心經營的那一類,或者說我從來都屬於非持續型的人,做不了迎合什麼,最終的結果就是只寫我想寫的,說我想說的,別人願意看就看,不願意看就算。這也是為什麼我喜歡文字,但現階段我很難靠文字吃飯的原因吧,乖乖的自娛自樂就好。
  每一個願意乖乖寫博客的人,或許都是有些話癆的成分,只是卻又未必願意說給身邊的人聽,便寫進文字里說給自己聽。這世間沒有那麼多的志同道合,也沒有那麼多的成長夥伴,每個人向前行走,都需要經歷獨自行走的日子。在那些日子裡,文字會成為最好的夥伴。

原文鏈接:28.333 不期待的遇見便是驚喜


推薦閱讀:

中國中央電視台被一些本國民眾稱為 CCAV, 這是什麼緣故?
如何評價「霸王洗髮水含冤6年」的言論?
大家去看 The Daily 了嗎?對默多克這次的行動有什麼看法?
如何看待中國為巴黎點燈祈福,然而路透社扇來了一記響亮的耳光?

TAG:媒體 | 博客 | 互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