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3.0 到底是怎樣的?

Web 3.0 是基於用戶需求的智能過濾器和多元化需求滿足平台。這個理解起來好生澀,哪位大俠能用通俗一點的語言描述一下未來的 Web 3.0 會是怎麼樣一個狀態。還有從各方面評論看,似乎那個時代「數據」被認為很重要。
什麼「雲計算」之類的跟這個有關係嘛?


1.0,不管用戶要什麼,一股腦的給一大堆,讓用戶去挑揀。給不了的,用戶去別的地方獲取;
2.0,提供一個好的機制系統,讓用戶有機會表達自己要什麼,然後平台和其他用戶選擇針對的提供滿足,相當規模的用戶可以有所需提出,有所得滿足。推動平台影響力擴大。機制和系統好壞決定速度,約束的垂直程度和範圍決定規模;
3.0,一個非常高效的去中心化平台,或者相當高效的入口,無論如何使得一些用戶必經這裡。用戶習慣通過這裡,在其通過時,你通過記錄、分析,可以主動的了解他,幫他知道自己的習慣和訴求,幫助他提高效率。

可見,3.0很難,有機會的平台不多。未來是少數的3.0平台,然後很多的垂直細分強手承接來自3.0的導流,再把自己的平台,在垂直細分領域做得更3.0


The Axiom, Wall-E這個回答是很認真負責的。


Web 3.0這個概念眾說紛壇,但是90%的人都同意的一點是語義網「Semantic Web」。語義網個人認為包含以下幾種可能性:

  • 初級語義網-Tags and Annotation,「一千個人心目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哈姆雷特還是哈姆雷特」:每一個用戶可以給同一條信息標註不同的標籤和含義,這樣搜索引擎或內容聚合可以很容易找到和發現真正與你相關的內容。
  • 中級語義網-Taxonomy and Sentiment,「一千個人心目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人看重哈姆雷特的外部,有人看重他的內心,有人覺得他好,有人覺得他壞」:通過機器判斷每一條信息到底是不是你關心的,說的是好話還是壞話。
  • 高級語義網-Augmented Reality,「當一個哈姆雷特的粉絲在逛Amazon電子書店的時候,哈姆雷特的Wikipage浮現在你的眼前,耳畔同時傳來「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現實和網路完美融合,IBM的智慧地球、物聯網、車聯網、機器人網路、智能移動互聯網等都是一些潛在的應用。網路開始有了思想和生命,能夠根據你所處的實際位置(location),實際情況(Context) ,實際需求(Need)為你提供相應的與現實息息相關的服務。

1.0時代,服務提供者提供information(以page/doc形式存在)。
2.0時代,服務提供者以開放API的形式共享data。
3.0時代,服務提供者以open data的形式共享data。

1.0時代,有page+page的mashup
2.0時代,有基於API的mashup
3.0時代,有基於open data的mashup

1.0時代,web是read only的
2.0時代,web是read/write的
3.0時代,web是personlized的

3.0時代最大的優勢在於data的共享。 facebook的social graph可以說是期望朝這個方向發展。通過將用戶的所有相關data通過不同的交互途徑(like button,comment widget,facebook connect等等)收集到social graph上,進而通過API或者未來轉向open data共享給第三方。 這樣我們可以設想的是,假如你有一個facebook id,你第一次訪問知乎,知乎就能知道你喜歡哪些話題,你可能喜歡關注哪些人,你可能可以回答哪些問題等等。


用你身邊的例子講述下:

@你家樓下餐館代表互聯網

@你飾演互聯網用戶

WEB1.0時代:

你晚上一進餐館,老闆給你上了一桌子菜,說兄弟都是你的吃吧!(不分析)

WEB2.0時代:

你晚上一進餐館,你說:老闆來碗魚丸。老闆說:沒有魚丸有粗面。你說來碗粗面,老闆給你上了一晚粗面。(被動分析)

WEB3.0時代:

你晚上一進餐館,一進門老闆說:客官,來碗粗面吧!你問為啥,老闆說,你連續吃一禮拜粗面了。(主動分析)


我在2009年4月份曾經寫過一篇《有關Web 3.0》的文章,鏈接在這裡:http://www.fantasysoft.cn/archives/56。 我在文中歸納了Web 3.0的三大特徵:
1、Web 3.0時代的網路訪問速度會非常快;
2、Web 3.0時代的網站會更加開放,對外提供自己的API將會是網站的標準配置;
3、Web 3.0時代的信息關聯通過語義來實現,信息的可搜索性將會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現在兩年過去了,對於Web 3.0,我最大的感觸就在於開放平台的全面普及:一個具有Web 3.0特質的網站,開放API是標配。


我覺得Web3.0區別1.0與2.0的地方在於:數據的分析以及推薦,比如我一直喜歡Apple,但是如果每天只看Apple的消息不免狹隘,這是基於Web 2.0的,而Web 3.0不僅僅給予用戶所喜愛的數據,更加以分析用戶習慣,行為,演繹推理出用戶其他所喜歡的數據


建議你不要迷思在web3.0這個字眼上,至少現在互聯網還沒有足夠的籌碼錶現這個3.0出來。


除了「人工智慧」以外,可視化體驗也是一個趨勢,比如web3d等技術的崛起,瀏覽體驗會越來越好。


竊以為,在WEB3.0 時代,將跟隨物聯網、雲計算的興起而起作用,可以想像android手機的流行將會推動這種趨勢。藉助3G 甚至LTE,移動互聯網時代馬上就要來了。


Web3.0 絕對不是移動互聯網和傳統互聯網的結合,也絕對不是他們說的數據共享,也不是所謂物聯網和雲端的崛起。那些只是技術 ,技術不能代表一個時代技術 他只是工具 工具更新太快 ,然只有 真正用戶體驗的升級 才能代表一個時代。

1.0是信息展示 2.0是互動計算 3.0就該是解決問題一體化。

我心目中的Web3.0 是智能的 是以解決問題為本質的,比如我進入一個網站,輸 入我的辦公地點和朋友的位置。系統給了我最佳的晚飯餐廳推薦,我點了下確認,然後自動團購+定做+預定。並且給我了推薦的路徑。Web3.0 是高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案提供者。他就想一個個聯網的大型程序,真正的幫助人類 幫助商業 解決問題。

永遠記住一點:學編程別太看著語言本身 要看重演算法本身
同事對於互聯網的時代 也別看著技術本身 要看著用戶怎麼用 能獲得什麼?具體的故事版又是怎麼樣的。


by:成都的一個初入道的用戶體驗設計師


js、node.js、XML、JSON、open api、開源UI、數據、用戶、關聯搜索、數據統計、蜘蛛都有了,還需要什麼?


這都是意淫
3.0被世界廣泛接受的時候,坐看回答被扇臉


簡單的理解就是:

打開這個3.0的玩意 你所要在網上做的事情 它都包含了!


可引用Linkedin創始人Reid Hoffman的一段話作解釋: if Web 1.0 involved 「go search, get data」 and some limited interactivity; and if Web 2.0 involves 「real identities」 and 「real relationships」, then Web 3.0 will be 「real identities generating massive amounts of data.」


1.0——包辦婚姻。
2.0——自由戀愛。
3.0——夜裡夢囈:我要春哥!醒來發現,春哥早已被你壓在身下。


摘要:按照心理學對人性的既有研究的邏輯推演,Web3.0的巨頭絕不會是在雲計算或者語義網領域。無論Google在雲計算領域達到一個怎樣的登峰造極的地步,也僅僅是同領域深度挖掘而已。真正的創新是像FaceBook這樣,開創一個新的藍海領域。Web3.0時代,必須是超越了Web2.0既有共識:用戶參與、去中心化、群體智慧、長尾價值、服務導向、數據驅動、跨設備訪問。否則只能算是商家的炒作而已。下一個偉大的創新,我個人更看好虛擬人領域,這才是符合Web的自然發展進化規律的。有了大量的純粹Web1.0時代的信息類網站,才有了之後的分享類網站、博客類網站。在博客、其他分享類網站的基礎之上,就有了FaceBook。而隨著web的發展,一個人人都可以FaceBook時代的來臨(可參閱陽志平的blog:人人都來FaceBook——SNS實用建站程序推薦),我們將再一次面臨信息與信任的衝突。此時此刻,人性尋求更方便的事務的心理會驅動我們去尋找一個新的代替品。而這個新的代替品,就是我所理解的web3.0——一個本身可以信任的虛擬人
原文地址:http://www.yangzhiping.com/psy/web3.0.html


1.0 網頁只讀階段,網頁內容完全由編輯控制,瀏覽者只有瀏覽權利。完全的單向信息輸入
2.0 網頁可寫階段,網頁內容引入用戶編輯功能,如評論,留言等。用戶和網頁開始有交互,實現雙向信息輸入
3.0 網頁不再有唯一的後台編輯人員,瀏覽者可以編輯自己的頁面,UGC內容出現,管理員和瀏覽用戶的身份逐漸趨平


我的理解:

WEB1.0:網站提供內容,用戶不產生內容;
WEB2.0:UGC,用戶產生內容,以社交網路和wiki為代表;
WEB3.0:用戶內容的分析和利用,如基於社交網路的搜索。


假想終極web3.0是人工智慧的,完全吞噬用戶的真實世界。

在你進入你家樓下餐館時候,你僱傭的AI朋友就能被投射在任何屏幕,如眼鏡、手機屏幕或玻璃上,其服務來自雲計算的database。

不用老闆出面(根本不需要服務員吧多省力),AI就會列出餐廳菜單和你要選擇的各種理由,並推薦一個最合適你現在情緒的菜譜。

當然你可以根據口味選擇若干個這樣的AI朋友。也可以讓他們PK自己的suggestion。或者陪你聊天什麼的。


推薦閱讀:

馬斯洛關於「需求有層次之分」的理論合理嗎?

TAG:互聯網 | 用戶需求 | 數據 | Web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