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史對現實有何應用?
----------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縱橫經濟史,更多經濟史相關的問題歡迎關注討論。
芝加哥大學經濟史教授 Donald McCloskey 在1976年的 JEL 上發表過一篇文章 Does the Past Have Useful Economics? ( http://www.deirdremccloskey.com/docs/pdf/Article_92.pdf ),他認為歷史對經濟學可以提供五項功能:
- 更多的經濟事實,
- 更好的經濟事實,
- 較好的經濟理論,
- 較好的經濟政策,
- 較好的經濟學家。
早期的經濟學家中,斯密、馬克思、馬歇爾、凱恩斯、熊彼特的著作中都有很明顯的歷史面向;較近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裡面,薩繆爾森、希克斯、弗里德曼、盧卡斯、劉易斯、庫茲涅茨等也做過很多與歷史相關的研究。
隨著戰後經濟學的自然科學化傾向加大,經濟史學有很長一段時間被人忽視。但隨但計量經濟史學的發展,特別是福格爾和諾斯在1993年以經濟史研究獲得諾獎後,經濟史學重新得到了重視。
與自然科學不同,經濟學很難通過實驗獲得的數據進行研究(當然行為經濟學等除外),因此,經濟學的研究主要是利用歷史資料進行的。一個有效的經濟學理論,是根據事實來提煉出有用的概念,那麼現代的經濟學理論必然會收到觀察樣本的限制,而歷史能夠提供許多過去的事實,這是眼前所不能觀察或想像到的。
McCloskey 在他的文章中引用了一首詩,很貼切的:
To the past you must look,
If originality you wish to build;
Without the teaching of the past,
You see not what is new.
—— Einor Benediktsson
經濟史上統計識字率有一個有趣的指數:age-heaping率。看的是人口統計中年齡以0和5結尾的人數比例,比如60歲,25歲。理論上講年齡以0或者5結尾的人口比例應該是20%左右,但是對於不識字(數)的人來說,他們往往不知道自己的確切年齡,因此往往會說一個整數(0)或者中間數(5)。
在統計學上,往往用5以下的數字出現的頻率(或者類似方法)考察樣本是否隨機,比如彩票兌獎、考試成績是否造假。心理學上研究認識經典實驗之一,就是讓受試者先無意識看一個數字,然後讓其說一個隨機數字,發現受試者的選擇受到影響。統計學和心理學上這些研究,我不知道是不是和age-heaping率互相借鑒,反正它們說明age-heaping率具有很好的微觀基礎。
利用age-heaping率考察古代識字(數)率結論驚人。比如根據研究即便是14世紀的英國富人,其age-heaping率高達60%,比義大利高10%以上,而到1800年英國age-heaping率則是20%左右,回到正常理論水平。也就是說,無論橫向還是縱向對比,早期英國富人中文盲比例都很高。
有軍事專家依據現代後勤理論,指出早期中外戰爭雙方人數幾十萬不可靠。英國age-heaping率讓我一直有個想法,中外古代戰爭人數不靠譜的重要原因,就是軍隊中大部分的人不識數。想想有大量貴族都不知道如何計算年齡,計算兩位數加減非常困難,那麼軍隊調配中牽扯到各種人員流動,這背後複雜的計算問題,就讓人不得不懷疑當時的統計數據了。可以用於把妹。
我在參與此次圓桌時,想回答個關於經濟史里最包羅萬象的大題目:大蕭條。知乎搜索給了我以下選擇:
請問美國在大蕭條時期,社會經濟如何運轉,苟延殘喘的行業有哪些? - 經濟學
如果國內發生經濟大蕭條,什麼行業能夠獨善其身? - 經濟危機
在美國29年大蕭條中,哪些行業依然風風火火? - 社會
美國是如何走出經濟大蕭條的,哪些產業率先走出了困境? - 中國
所以,大家請移步動態 - 縱橫經濟史。有興緻的話也可以參觀下我的專欄 Homo Economicus - 知乎專欄。
歷史研究就算不能開創未來,也能防範重蹈覆轍
頭可斷,血可流,歷史數據不可丟上個學期學了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就是經濟學思想史,在開頭老師就說了4點為什麼要學習過去的理論。
當然,在開始課程前,必須要澄清經濟學和經濟想法 (Economic Science vs. Economic Thought) 的區別,和究竟是什麼時候才算是經濟學,作為一種對人類經濟活動系統的,理論上的認知和研究,並且形成一種系統的理論。我們老師認為系統的經濟學從啟蒙時代,亦即17世紀左右開始。經濟學,當時剛起源時稱為政治經濟學,是啟蒙運動產物。啟蒙運動是關於自由和自由思考,擺脫宗教束縛,社會進步,以及對人的自身權益的認知和肯定。經濟學正是其中非常關鍵的因素,因為物質的進步是人類解放的基本條件,作為一種擺脫物質稀缺(material scarcity)和因此給人類的必需所施加的枷鎖。因此,經濟學,或者政治經濟學,從其起源就是為了人類福祉 -- 即物質的極大豐富所設想的,而且從一開始經濟學就承擔了構建現代國家政府,引導經濟發展的角色。甚至可以說,經濟學從一開就是政治性的學科。經濟學開始的政治性,和後來「純粹化」的經濟學,這一terminology的轉變,其實就隱含了現代經濟學,或者說後來的邊際經濟學對於起初目的的一種改變(甚至說背叛)
接下來是對學習經濟學思想史的理由
第一點,是使人能夠和真正偉大的智者進行溝通對話。
第二點,對於經濟學思想的歷史的理解和熟悉,能夠給人提供一個視角。一是去欣賞對於經濟現象的多樣的理解方式,進而使人能夠超越表面性的和暫時性的大眾思維潮流,去掌握更為本質和深刻的問題。而這樣的歷史角度也能使人能夠理解這個課題的歷史性,歷史特殊性和這帶來的特定課題。火焰燃燒的方式在古代雅典和現代悉尼都是一樣的,但是人類經濟活動的組織方式則有巨大的改變。人類擁有歷史,也受限於自身的歷史潮流。
(這裡插一句,在講到現在的主流經濟學,邊際經濟學的時候,老師批評這個經濟學遺忘歷史。我一個好朋友就是念這個主流經濟學的和我有過一場辯論,他說既然經濟學是進步,那麼就沒有必要學過往的理論,只要學現在的就可以了。而問題是,現代主流經濟學不一定是進步的,或者說不是全面的進步的,但是你沒有去學習過去的經濟學思想,你就沒辦法對比,其實古典時期的經濟學/政治經濟學和近現代的主流邊際經濟學在研究思路上是根本的不同的)
第三點,(學習)經濟學觀念的演變能讓人窺視其內在的意識形態元素,這個在經濟學領域(甚至其他的所有社會科學學科) 是不可避免的。(由於翻譯困難,這裡直接引用原文)
Suffice it to say here that there is a continual threat to the integrity of a science devoted to the distribution of material resources, from those with vested (economic) interests and power. This threat is magnified by the fact that economic theory is not generally subject, in any straightforward manner, to the discipline of compellingly evident facts. And the difficulties are compounded by the further fact, that in the human sciences human beings are studying themselves.
(簡單來講就是,經濟學作為一門致力於研究物質分配的學科,面對著來自既得利益(經濟利益)和權力的團體和個人的威脅。而且這個威脅被經濟學科本身並不是直接的,能夠由充分證據主導的學科的本質所放大。
換言之,正是由於經濟學科本身不如數學物理等能夠被直接證明,其對於經濟活動的解釋往往可以被誘導/誤導/曲解/片面化,以滿足某些利益團體的需求,而因此影響到了經濟學的integrity,就是為什麼有非常多不同的經濟學,對於同一個問題不同的解釋。)
第四點,現實生活的經濟危機,有時候因此產生的對經濟學學科的認知危機,而因此會對過去的經濟學重新產生興趣。
(主流經濟學 -- 邊際經濟學對於經濟危機缺乏有效的解釋和解決方法,因此很多學者重新回歸19世紀的政治經濟學,重新解讀,重新發展。可以說,現代的政治經濟學正是基於對主流經濟學的不滿的一場「文藝復興」,當然,對於主流經濟學不滿是一直存在,因此對過去的政治經濟學的繼承和發展是一直都有的,只是不那麼明顯的「另立門戶」而已,直到最近20世紀)
所以,經濟學思想史對於現代有什麼用呢?主要在於借鑒和進一步發展。18世紀的政治經濟學常被批判不夠「科學」,實際上有很大部分原因是當時缺乏必要的數學工具。所以那幫人真的是天才,僅僅憑藉構想一樣摸到了真實的結果,只是缺乏數學證明而已。
---
人們想到經濟學總是想到的市場,想到自由主義,想到私人所有制,想到稀缺(scarcity),想到最優配置(optimization),想到供需曲線。
然而,這些都是主流經濟學的概念。尤其是稀缺性,和共識(common-sense)上的稀缺是不一樣的。而且供需曲線也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普適,其背後有著主流經濟學在發展其價格理論提出的許多設想。而設想越多,理論越精美,就越脆弱。
對於我們普通人知道經濟學歷史的用處就在於擺脫主流經濟學的mindset和其夾帶的意識形態的洗腦。那些總認為市場萬能的就是這個主流經濟學教條下的受害者。
前面提到主流經濟學對於歷史的遺忘,對於發展我們中國自身的經濟學更是莫大傷害。道路依賴(Path Dependence),我們自身沿襲我們過去的歷史,在不斷地改變我們的 formal institution and informal institution,這些體制在經濟活動中至關重要。對於主流經濟學對於歷史和體制的隔離的研究方式,對於市場的過度「崇拜」,基於此學科來發展我們的經濟學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我們不是活在真空里,我們有著歷史,我們受制於歷史,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學習經濟學思想史。對「現實」沒什麼「直接作用」,但是可以通過影響其他更「有用」的理論研究來間接影響現實。
除了上面有人提到的作為經濟學「實驗室」之外,我覺得大家好像忽略了經濟史對於歷史本身的影響。
首先歷史是記錄人類活動的,而經濟活動顯然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以往,至少是中國的歷史學著作或者史學研究,都太注重政治方面了。
馬克思都說過,什麼什麼人只有吃飯問題解決了,才能從事這樣那樣的活動。所以經濟活動可能是第一重要的。我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明朝為什麼滅亡?很顯然是一個歷史問題對吧,但是這個問題的解釋,非常依賴於經濟史的研究。比如農業的歉收,比如苛捐雜稅,比如鑄幣問題等等。
減少心理恐慌。比如股市崩盤:1987年10月19曰,美國股市崩盤,道瓊斯工業指數一天內下跌22.6%。2000年3-4月,納斯達克指數37天內下跌32%。要崩要崩,還有比這更崩?
比如你知道建國後在1961、1962、1967、1968四個年份,中國經濟增長率為負數。
其中1961年為-31%,直接倒退三分之一。再大的經濟危機也不過如此。
而1989、1990年經濟增長率分別為4.1%、3.84%,低於當前。熊彼特說過,科學的經濟學研究需要注意「歷史」、「理論」、「統計」三個要素。
這裡的歷史和傳統意義上的歷史是不一致的。歷史是由人寫的,甚至是可以篡改的,但是經濟學所謂的歷史就是事實,包括歷史上著名的一些經濟事件,過去的經濟周期,甚至是過去幾年的經濟發展狀況。
經濟學是一門科學,但不能通過實驗來進行研究,因此,經濟史就是我們研究的樣本。
對於現實生活,經濟史沒有直接的用處,但從中得到的經濟規律或許可以讓你看清楚現實和未來。輪迴
看見坑,不要跳。
經濟史才對現實有應用。經濟學原理往往採取了空中樓閣的態度,在現實中找不到契合點。
當初學他最粗淺的想法是了解發達國家的發展軌跡來尋找在中國現實環境中最有機會的領域。但歷史是不可複製的,我認為通過歷史完全而準確地來全部未來事件是不可能的,歷史最寶貴的地方在於我們從過去的失敗中習得經驗。
一個經濟學模型和解釋,你不談當時的現實背景,不看預先做的假設,拿來就直接用,你等於,你也有責任吧
1.經濟史當中發生過的事情是很多經濟學理論的靈感來源和樣本
2.經濟史可以給當前的經濟學研究提供靈感來源和樣本
3.這是能回答所有學科的結構吧- -
我到覺得學習經濟史有助於了解那些經濟學原理的產生背景,從而幫助理解那些原理
經濟學的發展歷程對深刻理解經濟假設有很好的幫助,只要學過經濟學的都應該知道,經濟學說的建立,都是在相應的假設基礎之上的。如果不能很好的理解每個經濟理論的假設,在運用理論解決問題的時候就會出現得出的結論,於預測不符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比爾蓋茨201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愛的價值研究為何一直被學術所忽視?
※哲學領域有哪些經典的笑話?
※怎麼看待美國名校教授因「亞裔比黑人更努力」言論挨批事件?
※為什麼很多人願意相信中醫,而不相信西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