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水有哪些隱藏的危險?

潛水的範疇有點大,這道題先指休閑潛水吧,可能會遇到哪些風險?如果避免?


瀉藥~

很多教練級別的專業人士都針對身心的風險提供了專業的意見。我作為一個玩家,說點其他方面的吧。

1、破產的風險。

俗話說「XX窮三代,XX毀一生」當然適用於潛水,而潛水最大的陷進在於入門門檻真的很低。PADI OW學費幾千塊錢,臨近中國的東南亞潛水行業競爭激烈便宜量又足,會讓你覺得潛水真的不是一個「燒錢」的愛好,甚至還不如你身邊的足球籃球愛好者買限量款球鞋花錢多。

然鵝,隱藏的風險在於,你會低估你對它的狂熱。

首先,很多人一開始就覺得自己一定只會出去玩的時候租裝備,然而我身邊大多數的朋友都最終買了自己的裝備,不管他一年經常出去潛水,還是很久才出去一次的大忙人。在潛水領域有太多值得折騰的裝備去滿足一個個真真假假裝備控的各種慾望。總之,買買買,換換換。還有隨之而來的航空託運費用。以前我去東南亞潛水還坐廉價航空,現在基本都不考慮了,哪次不都30KG行李裝滿背上還背個20斤的。

其次,潛水玩久了總會不知不覺得跨入一個更加無底洞的細分領域——水底攝影。而且水攝的最大陷阱在於,其實一步到位是最省錢的,但大家都覺得一步到位上單反(和單反防水殼)太貴了,要從入門機開始一步步到旗艦機,不斷地買買買,換換換。從一台防水的運動相機(GoPro等)開始一路殺到卡片機、黑卡、微單、單反的不在少數。我甚至現在有點後悔,當初該直接給單反一套配齊,省的後來諸般折騰出二手買新的,損失許多價值。但是又這麼讓你欲罷不能。即便你最終目標不是單反,但一台高質量的卡片機(比如許多人鍾愛的大法黑卡),加上比相機還貴的風水殼、光纖、燈架、燈臂、水下閃光燈、水下攝影燈……某一天你住在狹小的出租屋裡看著自己這些能買輛車買套房的裝備發獃,會懷疑人生的,哈哈哈~~

要說怎麼規避呢?

其實沒辦法規避的,鞭策自己努力掙錢吧。

2、人生路徑突然改變的風險

我選擇辭職去Gap year然後gap兩年直接變自由職業的原因,就是以前朝九晚五的工作太影響我出去潛水了!雖然老闆已經很縱容我每年把假休滿,但依然填不滿潛水的慾望。我身邊更多的人是辭職當潛水教練去了,有錢的就去開潛店了,賣裝備了。而這一切恐怕是他們早先沒有想到的。

你會因為喜歡踢球而半路出家做足球運動員嗎?

那些「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任性橋段,你會想過發生在自己身上嗎?

然而某種魔力加深的時候,你就會不假思索的走到HR的桌前然後要一張離職申請表,離職原因「出國潛水」四個字寫上然後就一頭扎進水裡嗨去了。

至於如何規避?我相信絕大多數玩潛水的人都是樂於擁抱變化的人,就醬。


潛水到底有多危險,及有多少種死法(超長慎入) 轉自已故潛水員denovo徐海燕

原帖鏈接:潛水到底有多危險,及有多少種死法(超長慎入) | 日誌 | 果殼網 科技有意思

————————————————————分割線——————————————————

這個帖子斷斷續續發在磨坊潛水版,一直想整理好再貼過來,今天看到秋秋問答里的一些回答實在忍無可忍了,大家就先湊合看吧,求游游不要追我的稿汁,這些隨便閑扯的東西實在達不到要給你的質量,等我有空再好好寫好嗎。。。

(一)潛水究竟有多危險

我是個膽小怕死鬼,從開始潛水就特別關注

各種事故報告,經常泡在scubaboard的accidents and incidents版面。以前懂得少,有些報告還看得稀里糊塗不明所以,現在懂得多一點了,便常常看得驚心動魄。

最近在讀DAN 2010年潛水安全會議的報告。三個主要組織,包括DAN的美國總部和亞太分部,英國水下俱樂部(BSAC)和PADI都在會上提供了他們的潛水事故統計,還有其他很多相關內容的討論。這些論文和一些討論後來被收集成書,名為「休閑潛水死亡事故研討會紀錄」(Recreational Diving Fatalities Workshop Proceedings),網上可以下載PDF全文:https://d35gjurzz1vdcl.cloudfront.net/ftw-files/Fatalities_Proceedings.pdf 說是休閑潛水,但實際上BSAC(英國水下俱樂部)的數據中也包括了大量超過40米的深潛以及沉船潛的數據,這是由英國的潛水環境決定的,後面有機會再慢慢說。

這些潛水事故統計數據和所有的統計數據一樣,有著各種各樣的問題。首先的數據收集上的困難,比如說DAN要統計全美國的數據,有個困難就是估計全美國的潛水員總數。相對來說DAN投保潛水員的統計就準確得多,因為分母是確知的。BSAC的組織結構也可以獲得比較確定的數據,四篇論文看下來,我個人覺得BSAC的數據和分析是最為嚴謹的。DAN亞太分部也明確表示,他們對於澳大利亞,紐西蘭和新加坡的傷亡數據比較有信心,而其他國家的傷亡事故恐怕有很多並沒有統計在內。潛水事故統計數據的第二個問題是樣本量比較小,信息不完全。BSAC 長達12年的統計中只有197個死亡案例,其中50多個沒有詳細信息,因此後續的數據分析只能建立在140個案例之上,很多地方不能得出比較確定的結論。

但不管怎樣,這些數據對我們來說,都是十分寶貴的,也回答了很多我心裡一直以來的疑問。第一個問題就是:潛水究竟有多危險?我記得以前網上流傳一個危險運動排名,說潛水大概是三十幾名,排在足球(我個人覺得大概是橄欖球的誤譯)之後。也有人說,還不如開車危險呢。DAN的潛水死亡率與2004年進行的交通事故死亡率統計,還有2001年英國HSE的其他活動死亡率的統計對比告訴我們,這些都是錯的(見表格)。休閑潛水死亡率高居榜首,為萬分之1.63,開車的是萬分之1.54,但不要忘記了,大多數人每天都開車,而絕大多數潛水員每年也沒有潛幾次水。

在開始潛水的時候,我們大概都很依賴教練,總想著只要教練跟我們下水,就不會有大事。PADI的數據告訴我們,每年去考OW/AOW等潛水證的幾十萬人中,仍有十多人在課程中死亡。(見下圖)

不要忘記,這個數據也許並不完整。早些時候在悉尼發生的一起潛水事故就是OW的第一次開放水域潛水,死者是一個美國女孩,死亡水域深度只有五米左右。許多在悉尼的潛水員都表示,事故發生的水域水流平靜,能見度好,是最最合適新手的。但這個女孩卻轉眼就掉隊了,隨後被發現死於水底。

我想作為一個潛水員,老老實實承認潛水的確是一項危險的活動,應該不是壞事。只有知道了它的危險,我們才會更認真地去預防事故的發生。幾個組織都提出,BSAC更是一再強調,從這些統計數據看來,大多數事故是由於人為因素導致的,完全可以預防。

(二)最危險的地方在哪裡

我覺得特別有意思的一組數據是DAN亞太分部關於潛水死亡事故發生深度的調查。我們都覺得,當然是越深越危險,但實際上在休閑潛水的範圍之內,這完全不成立。請看下圖。

這個圖告訴我們,大約一半的死亡事故發生在10米以內。其中超過一半發生在水面。水面,是對於潛水員來說最危險的地方。

這幾年我想大家也看到了,泰國,台灣,香港,都發生過出水時被路過船隻發動機致死的案例,這是水面事故的很大一部分。除此之外,還有出水後無法上船,漂流在水面上失蹤或死亡的案例,當然也有過了很久被救起來的。跟這相關的有個著名的案子,發生在加州,主角被大家親切地稱為「漂流丹」(drifting Dan)。他在2003(或2005年,我記不清了)的一次潛水中遇到了強流,與大部隊失散,出水時離船較遠,雖然他帶有SMB和哨子,但還是沒能引起船隻的注意。更悲催的是,這時船上開始清點人數,不知道為什麼,他的名字竟然被打了個勾。後來據說是當時點名有人答錯了,但是船上少一套裝備他們都看不出來嗎???

總之,既然大家都在船上,這個潛點的水流又太過強勁,船員們決定開去7英里外的另外一個潛點。在第二個潛點下水的人數清點中,「漂流丹」的名字被再次畫上了勾。直到這次下潛結束清點人數,人們才發現他沒有上船,開始就地搜尋,並通知海岸警衛隊,請求協助,附近的其他船隻也都動員起來,在這片海域四處尋找,而這時,可憐的丹正在7英里之外隨著洋流絕望地漂浮。

4個小時後,有一艘載著一批童子軍的船路過丹所在海域——他們本來不從這裡過,是臨時有事修改航線才會來到這裡——船上有一位十多歲的少年童子軍,大概是買了個新望遠鏡很開心(這句是我自己編的),拿著望遠鏡四處張望,發現海面上似乎漂浮著一塊垃圾。咦,不對,好像不是垃圾?再看看?好像……好像是一個人……

丹得救了。回到家中,他開始漫長的狀告船家的路程。不久前這個案子終於落下帷幕,丹獲得了一百多萬美金的賠償。法官將他要求的兩百萬美金降至了一百多萬,表示丹在這個事故中,自身也有一定的責任,例如他在與大部隊分散後,不應該繼續獨潛,直到結束後再出水,導致離船太遠。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船上有惦記我們的人,還是很重要的。

(三)男女有別?

下面我們來點不嚴肅的話題。在DAN投保成員中和PADI持證潛水員中,男女比例都約為2:1或略高。然而,在較為年輕的階段,男性事故率遠高於女性。請看下面的圖。

DAN美國的統計結果是,在65歲以前,男性的死亡風險遠高於女性。DAN歐洲的結果是,40歲之前,男性死亡風險是女性數倍。DAN亞太的數據中,女性占死亡人數已經從30年前的6%上升到了19%(當然同時女性潛水員的比例也在上升),但至少目前風險仍然比男性要低(否則應該是和女性潛水員人數一樣佔33%)。只有在PADI課程中,女性風險才與男性大致相當。

作為一個還在40歲之前,並且已經上完了PADI課程的女性,我感到非常欣慰。(當然,其實,你也可以指出,也許是因為男的潛的次數比女的多,難度比女的大……但是,我還是可以欣慰哈哈哈。)

不過,DAN亞太又指出,女性死於驚慌的比例遠高於男性。

我悻悻地說,我偏不驚慌!

(四)到底有多少種死法

我每次談這個題目的時候,很多不潛水的和休閑潛水的朋友都表示「喂不要說這麼不吉利的話好嗎」;但我認識的所有嚴肅的潛水員都不諱談死,事實上大多數人都有一種「I don"t mind going this way」的感覺。事故分析(accident analysis)源於洞潛領域,為後來人提供了非常寶貴的經驗和教訓,大大降低了傷亡率,其後也被擴展到休閑潛水領域,就像前面提到過的,幾大潛水組織每年都會進行事故統計和分析。

其實,潛水最常見的一種死法大概是「不知道怎麼死的」。比如說事故分析領域的兩位先驅,分別在1977年和1984年出版相關書籍的Sheck Exley和Wes Skiles的死因都至今未解。

了解Wes Skiles的人可能比較多,因為他是著名的洞穴潛水員和攝影師,生前完成的最後一個項目,就是他死後一個月出版的國家地理雜誌上的巴哈馬洞穴介紹。他還拍過一個系列紀錄片,叫做Water"s Journey,從佛羅里達的洞穴系統入手,追溯該州的淡水源頭(誰有這個片請給我一份,我請吃飯)。那部駭人的Sanctum雖然不是他拍的,卻被獻給了他,足見他在潛水攝影界的地位。讓人難以理解的是,他並沒有死在危險洞穴裡面,而是在一次很普通的珊瑚礁拍攝途中,示意其他人後獨自向水面上升,隨後被發現躺在水底,失去知覺。醫院後來說,他的死因無法確定,只能說是「意外溺亡」。他在事故時使用的是CCR,但沒有什麼公開的證據說明是裝備的問題,也許是因為他的地位和事故時的情況,論壇上的消息也很少,連揣測都不熱烈。

Sheck Exley的死因討論則相對較多。Exley 23歲時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超過一千次洞穴潛水記錄的人,也是少數幾個用空氣能下潛到122米的人,和少數幾個到達過800英尺以下的技術潛水員。他1994年在墨西哥Zacaton天坑挑戰SCUBA潛水300米記錄時,同伴Jim Bowden提前結束潛水上浮,Sheck獨自下潛然後死亡,潛水錶顯示最大深度為268米,手臂和氣瓶閥都特意纏繞在引導繩上,顯然是為了方便自己的遺體打撈。他的團隊成員認為,HPNS(高壓神經毒性,公認在500英尺以下才會發生)加上在大深度氮醉導致了他無法處理緊急情況而死亡。

當然,這些資深潛水員們挑戰的極限比我們多得多,他們的事故對於我們不用CCR不下40米的普通人來說,也不是特別有參考價值。不過話說回來,這兩樁「不知道怎麼死的」事故,如果硬要塞,也還是可以塞到我要說的第一種死法裡面去:淹死。

xxxxxxxxxxxxxxxxxxxx第一種死法:淹死xxxxxxxxxxxxxxxxxxxx

細分起來,淹死又有幾種可能:一種是在水下徹底沒氣了,又來不及上升到水面;還有一種是在水下嗆水導致昏迷死亡,但是嗆水的原因本身,就像Wes Skiles的事故一樣,沒有人會知道,只能夠揣測。

第一種情況,在去年七月菲律賓的蘇比克發生過,本版上也曾經有過詳細討論,這裡就不多說了。兩位香港來潛水員以及一位在當地工作的美國教練一起在USS New York號沉船fun dive時,一位潛水員失蹤,教練去尋找,後來被發現兩人在船內溺亡,教練的浮力氣囊里最後一口氣都已經吸完。總之這個事故的教訓,是潛沉船時,千萬別丟掉引導繩……

第二種在水下嗆水導致昏迷死亡的情況,在我看到的材料中,貌似是新手,尤其初次課程中死亡的大部分新手所遇到的情況,多數情況下大概都是因為驚慌。(潛水教材和《銀河系漫遊指南》裡面都說:don"t panic!)前面說到那位在澳洲5米水深處出事的中國女孩就是嗆水昏迷的一例,後來狀告教練,案子拖了兩年,不過還遠沒有同樣在水下溺亡的Tina Watson案曠日持久,影響深遠,因為劇情實在有夠狗血。

Tina Watson是個26歲的年輕女孩,來自阿拉巴馬。2003年,她和新婚丈夫Gabe Watson一起去澳大利亞度蜜月,加入了一次為期十天的船宿潛水。不幸的是,在第一天她就溺死水下,屍體在28米深處海底被發現。此事最初並沒有引起太大關注,但Tina的父母持之以恆地奔走呼籲,終於在2007年得到了媒體報道。Tina父母指稱,她丈夫曾經在離開之前勸說Tina提高人壽保險限額,並且將他作為唯一受益人。從各方討論來看,兩人之間的關係也是一種S/M的關係,Tina似乎被男友/丈夫各種壓迫但仍然和他在一起。因此,他們認為,Tina是被新婚丈夫在水下謀殺的,丈夫關上了她的氣瓶,後又打開,造成她自己溺斃的假象。2009年,Tina丈夫Gabe從美國飛回澳大利亞投案,承認「過失殺人」,但不承認謀殺罪名。「過失殺人」的判決基礎是,在Tina遇險時,她丈夫並沒有盡到作為潛伴的責任去幫助她,反而任由她死於水下,自己升上水面。辯護律師稱,Gabe本人已有多年未曾潛水,因此顯然也缺乏必要的救人技巧。他自己也在驚慌之下,飆升水面,造成後來下飛機後鼻腔出血,醫生診斷為急性的barotrauma。

最後Gabe被判五年監禁,一年半後可以保釋。

順便說一下,Gabe在Tina死後再婚,新妻據說酷似Tina。

就像我們前面說過的那樣,潛水最常見的死法就是「不知道怎麼死的」,所以這些案子的真相,也許永遠都不會有人知道。

××××××××××××××第二種死法:壓力相關××××××××××××××

和壓力相關的死法,其實主要不是因為深水壓力過大,而是因為下潛上浮過程中壓力變化太大造成的。大家都知道初學潛水會耳朵痛,耳壓平衡問題嚴重時還會導致耳膜耳鼓受傷。但壓力變化更恐怖的後果,是肺部的氣體體積變化造成的,俗稱爆肺。這樣的事故去年五月在菲律賓Anilao發生過一起,本版也有相當多的討論,就不多說了,總的來說教訓是第一要學會拔充排氣管,第二萬一面鏡丟了不要驚慌,慢慢找就是了,其實在水下睜眼也沒那麼疼的,過一分鐘就能忍受了(這是據buddy說的,樓主自己戴隱形沒睜過眼 )。

壓力變化導致的死亡,除了爆肺這種比較壯烈的之外,還有溫柔一點的,那就是傳說中的減壓病,每個新潛水員都應該聞之色變。它通常在浮上水面後2-48小時內發作,包括很多不同的癥狀,關節疼痛,肢體麻木,或者是皮膚上的大片紅斑,都有可能是減壓病的徵兆。最討厭的是癥狀太難確定,有時你真分不清是減壓病還是自己神經過敏。

減壓病的治療首先是立即呼吸純氧,輕微癥狀在吸氧後可以緩解,如果不能緩解就要想辦法送去減壓艙。上次我纏著某熟悉的教練問他為什麼不帶我們去四王島(Raja Ampat),他嚴肅地說那附近沒有減壓艙,萬一出什麼事情很危險,組團去責任太過重大。我說那不是有保險就可以叫直升機嗎,飛到附近的減壓艙也就一兩個小時吧?他說你以為在東南亞想要直升機就能弄一架來啊?美得你!那全靠運氣!

減壓病的原理其實並不能說非常清楚,當然大家都知道,在水下高壓環境中溶解在各種組織,尤其是脂肪組織里的氮氣,在壓力減小的時候會逸出,變成氣泡,造成各種後果。所謂的減壓病(decompression illness,簡稱DCI)又分為兩大類,一類叫做arterial gas embolism,簡稱AGE,指血管中的氣泡造成的動脈栓塞,凡是做過或者看人做過手術的人都知道這有多危險。

與AGE相關的一個東西叫做PFO,patent foramen ovale,中文是卵圓孔未閉。卵圓孔是胚胎心臟中左右心房之間的一個孔,因為胚胎是通過臍帶從母體那裡吸取氧氣,所以血液無需經過肺部,左右心房可以直接相連。出生後由於肺部壓力劇減,導致卵圓孔上面的那片組織(想不起名字了)閉合,從而達到動靜脈血左右分開的效果。據傳說,世界上有25%的人,這個閉合都是不完全的,在肺部壓力增大時可能導致左右心房之間的血液滲漏。肺部壓力怎樣會增大呢?比如說咳嗽啊,還有——答對了,潛水啊。如果右心房的靜脈血帶有從身體各處冒出來的氣泡,然後不經過肺部直接流竄入左心房,進入主動脈,那麼,呃,也許就掛掉了。

說到這裡,大概讀者都和樓主一樣想要直接衝去醫院,檢查看看自己有沒有PFO了。不過其實很多潛水組織並不建議進行PFO檢查,因為檢查也有相對危險。最重要的是,PFO只不過是增加減壓病風險的原因之一,每個人都不一樣,甚至於每一個人每一天的情況都不同,沒有PFO也並不能保證你的安全,所以在減壓問題上,永遠不要挑戰自己的極限啊。

DCI的另外一類是decompresion sickness,簡稱DCS,是由組織中的氣泡引起的。(話說DCI叫減壓病,這個DCS到底該怎麼翻譯呢?減壓不適症?)DCS又被粗略地分成I型和II型,I型相對比較輕,比如最最常見的關節痛啊,皮膚癢啊;II型則相對嚴重,涉及到神經系統,比如說麻木啊半身不遂啊什麼的。我聽說過有I型減壓病不進減壓艙的(當然這個這個絕對不能推廣哈),但II型就必須馬上治療了,否則也許會終身殘廢。實際上就算是I型,也很有可能留下一些些的後遺症,畢竟組織中的氣泡也會堵塞血流妨礙局部供氧,有可能導致神經細胞的死亡,死亡的神經細胞可是不能再生的。

關於DCS,我偷懶從wiki拷兩個表格,翻譯過來好了。

癥狀 發生比例

局部關節痛 89%

胳膊的癥狀 70%

腿的癥狀 30%

頭暈 5.3%

麻木 2.3%

氣短 1.6%

極度眩暈 1.3%

暈倒或失去知覺 0.5%

癥狀出現時間 比例

潛水後一小時內 42%

潛水後三小時內 60%

潛水後八小時內 83%

潛水後24小時內 98%

潛水後48小時內 100%

關於氮氣逸出的速率與方式有很多模型,最早的是Buhlmann提出來的,後來還有神馬VPM啊RGBM啊,具體的差別就不在這裡詳細講了,總之是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與之直接相關的是要不要有deep stop,這個大家一直都在吵,就看你信哪一家了。目前並沒有任何模型獲得機理研究的支持,說白了大家都是用蒙的,純屬經驗模型,所以減壓病也就是個比較模糊的話題。再加上還有其他很多影響減壓的因素,比如說脫水啊缺覺啊什麼的,總之據說有一半的人在得減壓病時並沒有做錯任何事,沒有超過免減壓時間等等,所以,得了減壓病也不是神馬羞恥的事情,見過的許多牛人都老老實實承認自己得過不少次減壓病。我們要做的,就是好好休息多喝水,盡量保守地潛水,然後留心相關癥狀了。

除了氮氣之外,其他的惰性氣體都有可能引起減壓病,但是因為氣體性質不同,相對應的減壓計算也有不同,好在休閑潛水員基本上不需要管這些。休閑潛水員還有一件不需要在意的事情是所謂的Isobaric counterdiffusion,簡稱ICD,等壓氣體反向滲透,在切換混合氣體(比如從氦氧混合切換到氮氧混合)時可能發生,據說這也有可能引起減壓病。(樓主自己也還沒太搞清楚ICD,這原理也很複雜,等學習完了再來仔細說吧。)

因為有減壓艙的存在,減壓病導致死亡的例子在事故報告里並不多,當然也有可能這些事故發生的地方太過偏遠,於是不見諸於報道。不多不等於沒有,在BSAC的統計數據裡面,還是有一例減壓病死亡的。

×××××××××××第三種死法:氣體相關××××××××××××××

大家都知道,我們呼吸的空氣,主要由氮氣氧氣組成,還有少量二氧化碳。大部分休閑潛水員呼吸的都是壓縮空氣,少部分採用高氧空氣。但是不幸的是,這些氣體在高壓下,都會變成「有毒氣體」。

先來說氧氣。氧氣當然是最重要的成分,沒有它我們就掛了。但氧氣太多我們也會掛掉——氧分壓一旦超過1.6,人就可能表現出氧氣中毒的癥狀,主要分為神經中毒和肺中毒兩種,前者出現較早,後者是長期積累後出現的。關於氧中毒的研究,最權威的人體數據在Oxygen and the diver這本書裡面,此書早已賣斷,二手書已經炒到三百美金一本。這些數據主要來自二戰時期的英國海軍和戰後的美國海軍——也只有在軍隊里才能進行這麼可怕的實驗,直接讓人吸高壓氧氣到中毒為止。看著表格裡面一排排的convulsed, convulsed,真覺得有些驚心動魄。

這本書里的數據要討論起來,又可以寫一大篇,還是回來繼續說事故。前一陣子出了一起技術潛水的事故,兩位技術潛水員在水下21米進行初次減壓的時候,其中一位迅速死亡。原來他的減壓氣瓶里不是這個深度所應採用的50%高氧空氣,而是6米減壓採用的100%純氧。在水下二十米壓力大約為3個大氣壓,純氧的氧分壓就是3,遠遠超過1.6的危險界限。最讓人崩潰的是,後來他的潛伴發現,死亡的潛水員身上兩個氣瓶都是100%一百純氧,而自己身上兩個氣瓶都是50%高氧空氣。他們把瓶子拿!!!錯!!!了!!!

接下來說氮氣。氮氣是一種惰性氣體,通俗地說就是打醬油的,雖然存在,好像沒啥好處也沒啥壞處。然而氮氣在水深到一定程度下,卻能夠讓潛水員感覺到「氮醉」,nitrogen narcosis,據描述是一種類似於喝醉酒的感覺,有人說下降多少米相當於喝一杯雞尾酒,鑒於樓主從來沒有喝醉也沒有氮醉過,實在無法提供一手資料。大家都知道醉駕可能造成什麼後果,同樣,醉潛也可能讓人失去判斷情況並正確反應的能力,誤入歧途。大深度空氣潛水造成的很多傷亡,都可能是因為醉氮造成的。像前幾年香港打魚到60米後急速上升死亡的那位,可能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還有一種很可怕的氣體,是我們呼吸的空氣中本來沒有的,它叫做一氧化碳。據非官方資料(我論壇上看來的),有些時候空氣壓縮機可能燒到機油之類的,產生一氧化碳,污染壓入氣瓶的氣體。好的壓縮機應該有一氧化碳探測器,但安裝位置不對可能就探測不到,即使安裝對了,因為壓縮機工作時聲音巨響,離得稍遠可能就聽不到探測器的警報。

總之,這件事情真實的發生了:就在前兩個月,一個有經驗的美國洞潛團隊在墨西哥Cozumel探索一個洞穴,要從一個地方進去,游到另一個有氣室的大廳里去。其中兩個人使用CCR。進入洞穴之後,使用CCR的一個人突然開始加快遊動,他的隊友只好分成兩組,一組兩人緊緊跟上他,另一組落在後面。兩分鐘後此人昏迷過去,隊友發現他已經關閉了自己的CCR,並且取下了備用氣瓶(bail out)的呼吸器,顯然他已經感覺到有問題,但還沒有來得及解決。隊友將他備用氣瓶的呼吸器塞進他的嘴裡,然後一路護送他原路返回,路上不斷往他嘴裡purge(就是按呼吸器,因為他已經不能自主呼吸)。18分鐘後他們終於離開洞穴,馬上進行急救,但未能成功。其實洞潛牛女人Jill Heinerth早就說過,洞潛拯救的第一條要點,就是不用著急,因為你要找的並不是一個還有生還希望的人,而是一具屍體而已——如果有人在洞里失蹤或昏迷,那麼幾乎沒可能活著出來。

後來的分析發現,死者的CCR氣瓶裡面有一氧化碳污染。這件事情在scubaboard上貼出來之後,眾多資深潛水員紛紛表示急需購置攜帶型一氧化碳探測器,並且要對每瓶氣進行檢測。

二氧化碳的問題更加複雜一些,留著下次再說吧。

(後面的不知幾時才會續上,敬請不期待。

————————————————————分割線——————————————————

以下是我個人一點碎碎念

從昨天到現在,在知乎關於兩位潛水員失蹤的事跟人撕了整整一天時間,累了,不想再解釋了,那些說他們不專業的,那些業餘的自己馬後炮的提出所謂能增加安全指數方法的,那些噴二人因為自己的不夠專業才送命的,甚至那些噴整個潛水界的,我不想再跟你們多說一句,你們不知道沒關係,我可以告訴你們,但是惡意的揣測跟污衊,真的讓人噁心

這篇文章寫自2012年2月,五年的時間,我不知道她進步到什麼程度,但是,五年前的她應該也稱得上專業二字了吧!


風險:因非經營性大額支出而導致的現金流斷裂風險

如何避免:尋找一位經驗豐富的資金管理經理,如管家婆


謝邀~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剛剛看到朋友發來的新聞鏈接,9月6日在潘家口水下長城測繪中失蹤的兩位潛水員遺體找到了。他們倆都是國內頂尖的潛水員,無論是技術還是熱愛程度。在這之前的十幾天,我發自肺腑的希望奇蹟的誕生,而現在,我寧願相信被找到的只是驅殼,他們的靈魂已經穿越去了別的時空。

樓上已經有小夥伴回答的非常完善。我只在讀完這則新聞之後,有感而發的補充點體驗。

第一,是上癮之後對深度和難度不斷挑戰的慾望。潛水是藍色鴉片,這一點毋庸置疑,但凡沾染過的人,很難忘記那種摒棄一切雜念不斷下沉和暢遊的舒爽。而且,這種慾望,是呈指數不斷上升的。考過OW之後,想升A,升完A後想學高氧,學了高氧,想玩自由潛,然後加入團隊。20米,40米,60米,100米。船潛、夜潛、洞穴潛,水文測繪。。。。海洋的奧秘無窮無盡,也許等到人類消亡的那一天都無法被探盡。而同樣無窮無盡的,是追求新奇的慾望。每一個好的潛水員,必然擁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挑戰自我的勇氣。但這兩者,也是一把雙刃劍。為什麼每年發生事故的大多是自由潛,因為自由潛從一開始就以挑戰自我極限為樂趣。

so,說潛水危險,其實不然,只要有規範的下水前檢查,靠譜的潛伴,水下嚴謹的操作,可以說這是一項比大部分運動都安全的項目。真正危險的,是潛水員自身的慾望和自信。

第二,還有什麼可說的。當然是銀行存款的嚴重不足和信用卡的超額透支。。

不過,危險這種事情,汝之砒霜吾之蜜糖。或許每個潛水發燒友的心底,都藏了一個小小的私心,既然每個人的歸途都是死亡,那麼歸於深海大概是最好的選擇。


謝邀~

  1. 呼吸設備:二級頭的維護缺失,導致水下使用時造成呼吸障礙;實例:去年在長灘島和朋友FD時,剛下水5m,朋友的二級頭無法正常呼吸,因為設備是租用的,感覺還是潛店對設備的包養存在問題,當時潛導和我都離我朋友相對遠,還好有備用二級頭,否則就要sesa了;
  2. 附屬設備-面鏡:面鏡太緊的話,隨著下潛深度增加,壓力面大,可能會導致眼部周遭的毛細血管爆裂(感覺像是被打了/(ㄒoㄒ)/~~,又被曬的很黑,又眼周布滿出血點,瞬間老了20歲);
  3. 儀器數據不準-發射器:潛水電腦可以配備的發射器,若數據不準確可能導致潛水員對氣瓶壓力的盲目樂觀,所以除了看發射器的數據意外,還要檢查氣壓表的數據;
  4. 好奇心嚴重,比如沒帶潛水手套但是誤接觸了火珊瑚,導致皮膚灼傷;
  5. 生物生理周期知識匱乏,比如扳機魚在繁殖期的攻擊性很強,不能在它的巢穴上方移動,否則容易慘烈;
  6. 誤傷的幾率比較高,比如沒太注意,擬態魚類的潛藏地,誤觸碰,導致受傷;
  7. 減壓病危險-水下變更潛水計劃:未執行潛水計劃,去大深度追尋某臨時出現生物;
  8. 減壓病危險-上升過快:不同級別不同品牌的潛水錶對減壓病的防範在計算策略上會不同,且精度也不同,但總體上5m3分鐘,3m1分鐘,並且在上升過程中要不時關注潛水電腦表的報警,並作出對應行為改變;
  9. 暈船:一般好的景緻都要坐船出海開一段時間,且有風有流,船更會飄搖不穩,尤其在準備下水的時候,容易吐(尤其吃的較多時,睡眠不足時),此時看向遠方或轉移注意力效果會好點;

第一次被邀請了受到了驚嚇⊙▽⊙
不過危險樓上的基本都講的差不多了。

只要你的潛水老師靠譜,你好好聽課,潛水時遵守規則,不作死,發生危險的幾率還是很低的。
接著在潛水的時候保持好心態,不嘗試去超過自己承受範圍的極限,發生情況立刻停止潛水,謹慎保守潛水。出事之後冷靜對待處理,一般那些處理方式 你上課時都會講。
還有重點是不慌張,因為很多事故都是因為慌亂才造成的。
雖然偶爾會有那種想躲也躲不掉的突發情況,(比方上次潛店給我的bcd的充氣閥時好時壞,上面檢查時沒什麼問題結果下去十幾米左右就給我自動充氣╮(╯_╰)╭

反正還是那樣,認真聽課,冷靜對待,不作死


謝邀

休閑潛水風險大體分兩種,內因和外因

先說內因

內因和外因是互相關聯的,就如外部環境會影響心理反應一樣,例如有的潛水員第一次看到鯊魚會感到驚恐等。

內因主要是潛水員的生理以及心理影響,潛水員緊急事故最常見的肇因是不當的判斷。大部分潛水以外其實都是可以預防的;大部分的意外都是因一個不當的決定可導致一連串眼中的事件,最後造成意外後果。 要記住,潛水計劃也算是一種風險評估,潛水員要考慮到可能的危險和如何處理這些危險。評估風險或處理危險時若沒有妥善運用良好的判斷,便可能導致潛水員緊急事故的發生。

不當的判斷包括參加超出潛水員經驗或訓練的潛水活動,例如沒有洞穴潛水證書而去參加洞穴潛水。潛水時的不當決定也會導致緊急情況的發生,例如不顧水流越來越洶湧或穿戴好像有點故障的裝備去潛水。潛水前忽略做安全檢查或基本的潛水計劃,都是不當的判斷。安全檢查和潛水計劃都能有效的預防意外發生。

內因還包括潛水員的壓力:通常是一個意外、一個想法、一幅影像、恐懼或感覺。接著潛水員的性格也會影響到他對這個壓力來源的認知——他認為這個壓力來源嚴不嚴重?他視之為挑戰或問題?最後,壓力對於後續行為的影響,取決於潛水員的處理方式,如果潛水員以積極的反應來處理壓力來源,那麼這個壓力就不會影響到後續行為。積極的反應包括設法消除壓力來源、承認這個壓力來源無關緊要、或乾脆取消潛水。消極的反應擇優不承認或處理壓力來源而繼續潛水。因為過度擔心而放大恐懼、杞人憂天、驚慌失措。

這個例子就是內因外因相互影響:擔心看到鯊魚,如果潛水員在潛水時沒有看到鯊魚,那麼這個潛在壓力來源對他便沒有影響;但萬一鯊魚真的出現了,即使那條鯊魚並沒有任何威脅,潛水員可能會被自己的恐懼支配而驚慌失措。

身體壓力:就是影響到身體、造成不適、無力等壓力來源。即使是輕微的不適也會造成壓力,如果放任不管,可能導致嚴重的問題。常見的生理壓力起因包括:

  1. 過冷或過熱
  2. 暈船
  3. 氮醉
  4. 疲勞
  5. 生病或受傷
  6. 酒精或藥物影響
  7. 因為裝備不合身或故障所導致不舒服或行動不便

舉個例子:面鏡進水本來不是什麼大問題,但會令部分潛水員分心,而使他忘記要經常檢查深度和空氣剩餘量,這樣就會導致後續風險。

我們無法完全排除潛水環境中許多身體壓力起因:寒冷、在沙灘步行、船身搖晃、水面長泳到潛水地點。然而只要潛水員穿戴合適的裝備、保持身體健康、服用暈船藥來解決暈船問題、以放鬆的步調游泳,就應該能預防壓力產生。如果超出潛水員的體能負荷,就應該取消潛水。

所有的潛水員都不能覺得自己是被迫潛水或超出自己的體能限制,以免累積過度壓力。

總而言之,在感到有任何壓力的時候,儘可能讓自己或讓身邊的人幫忙處理掉這個壓力。覺得沒有信心去參加這次潛水就取消,千萬不可抱嘗試一下的態度去強迫自己潛水,任何一次潛水都要以自己的安全為重。

接下來就是外因

外因的起因就太多了,例如水流太大、眼前突然鑽出來一直劇毒藍環章魚並親了你一口、太專註看某一生物跟丟隊伍、裝備在水下突然出現故障等等。至於大部分外因的解決和處理方法在OW考試前就會了解到。

雖然風險很多,但幾乎都是可以避免和預防的。我一直認為潛水就如駕駛,車技會隨時間提高,偶爾路上也會遇到一些意外,偶爾也有些意外是躲不開的,但幾乎所有的安全因素都掌握在你自己手裡,你嚴格按照你所學到的開車技術去正確的處理和面對並遵守交通法規去駕駛。


謝邀。
最大的隱藏風險是資金不足和減壓病。

藍色鴉片不是開玩笑的....潛水花銷讓你分分鐘想跪。舉個例子,每年我大概計劃最少四次潛水,也就是差不多至少每年一個半月。潛水、機票加上雜七雜八的花銷,至少每年每人5萬左右。如果再加上買裝備....心酸不說了,裝備是個坑。基本大裝備也就是面鏡腳蹼濕衣調節器電腦表吧,花銷至少就一萬多。。入坑請謹慎。

減壓病這個大家一直在強調的問題,遵守規則,基本上只要遇事不慌,嚴格遵守保守估計的電腦表免減壓極限時間,不驟然上升,做好五米三分鐘甚至七分鐘,基本就沒有問題。

那些什麼沒做好耳壓平衡啊,海洋生物攻擊啊,被珊瑚扎什麼的,完全是個人現實問題。一般情況下下不作,不碰,做好中性,提前了解水下情況,跟緊潛導,就很少遇到了。

對了,下水前請檢查好裝備,請檢查好裝備,請檢查好裝備。重要的事說三遍。


謝謝@GarryTonon 的邀請

我憑記憶總結一下潛水中可能遇到的危險吧

1.升水時與水面船隻(多為漁船或者摩托艇什麼的)相撞。

這個是最為常見的一個危險情況,之前總在潛水群里看到過類似的事故。有的嚴重有的不嚴重,嚴重的一般是被船隻槳給打傷,之前有次潛水前腳剛走,群里就傳出有個外國人升水時被船槳打斷了腿,最後失血過多死亡的消息,所以升水的時候一定要先放好象拔。

2.遇到一些強烈的水流,導致過度慌張,或者失控

3.裝備出現故障

其實裝備出現問題的情況比較少,但是潛多了難免會發生,而裝備出現問題之後的應對措施其實潛水課的時候都有講過,面罩問題,氣瓶問題等等都有培訓過的。

4.減壓病或者炸肺

減壓病如果減壓停留不是很充分的話會有可能出現,當時即使減壓充分也有極小概率會出現。

再有就是遇到一些故障之類的,需要緊急升水,猶豫過度緊張憋著氣上浮,導致肺出血,最後嚴重後果的案例。

其實潛水遇到的大多數危險,只要別緊張,都能慢慢克服的,而且你還有buddy在旁邊,一慌張就容易出現更嚴重的錯誤。


瀉藥

求知的慾望與身體的能力的矛盾

在水下是一個神奇的世界,是一個不能過多使用「頭腦」的世界,仍和不覺知當下,和身體在一起的行為都會帶來不可控的風險。

當你看到一條鯊魚遊動在身邊,你想追隨鯊魚的時候可能一不小就到了50米深,當你正在拍拍拍的時候,你可能已經丟失了潛伴。

在海里最需要的就是專註當下,感受身體,靜靜的感受海洋的照拂,然後遵循你在學習潛水時所學到的所有知識。


竟然有人邀請我答題!

潛水隱藏的危險我覺得主要就是在【在陸地上我行我素慣了以為在水裡也可以不遵守規則】以及【熟練了之後喜歡作妖】上。

主要危險有減壓症啊被沖走啊被蟄啊很多種,可是以上兩種危險真的很不好預防。

形象前一種人的壞處就是他不僅威脅自己生命安全,有的時候還托別人下水。

年末去與那國的時候同一條船上不同組的小哥,在下水前一秒回頭問排在後面的我應該怎麼入水...

年末都是大風大浪,一群休閑潛水的人被訓練的和突擊隊一樣所有器材都穿好排隊一個接著一個下水。

因為水下有可能看到很多鎚頭鯊,所以每年都會吸引很多有奇特審美的diver(例如我)去與那國。上網查一下也會發現冬天的與那國的大海非常不友好,不是很歡迎50瓶以下的初心者。

可是上述小哥愣是來了...

結果是潛水完事兒上船的時候不等前一個人上完就往上爬,然後一個浪船一晃前一個人的瓶子就磕他腦門上了...

血的教訓啊!

下面是PADI的blog,英語版有各種介紹水中危險生物啥的,閑的沒事兒可以看看!

潛水 Archives -

Is Scuba Diving Safe?


危險可以分為顯性和隱性,顯性的就是指潛水過程中遇到的各種意外,比如洋流、裝備故障、被水下障礙物纏繞、誤碰水下生物引起的攻擊、甚至是觸電、以及減壓病等,這些都是比較直接都能看到或者想像到的;隱性的主要指經濟上的支出讓你有破產的風險,當你剛剛接觸潛水,對潛水產生了興趣以後,你肯定會為了以後更好地去潛水,從而開始漫長的考證升值之路,首先,從ow,aow一步步往上考,學習各種專長,當休閑潛水無法滿足你的需求後,你又會開啟自由潛、技術潛等新的技能樹,每一次升級都會讓你的錢包癟下去一部分;其次,裝備也是一個很大的因素,一開始接觸潛水的時候大部分人都選擇租用裝備器材,等到刷了一定數量的氣瓶以後,都會不滿足於淺店提供的裝備,從而選擇購置裝備,都說潛水有癮有毒,這些因素都像慢性毒癮一樣,讓你逐步燒錢而又欲罷不能;還有水下攝影,都說攝影窮三代,單反毀一生,更別說水下攝影,這個坑就更大了……所以,一旦踏入潛水這個坑以後,只能不斷鞭策自己努力賺錢,其他無解!


第一,盲目自信。認為自己憑著ow的4瓶氣就可以駕馭一些高難度潛點,最後往往都會出事。請在自己能力所及範圍內潛水,如果是新手,就不要去水下環境比較複雜的潛點。
第二,遇事慌張。經常會遇到學生面鏡進水一緊張嘴巴也進水,就往水面竄,很危險的,減壓病都不是什麼事,就怕過來個船你毫無徵兆的升水把你臉削了。總的來說,潛水事故大部分是由於恐慌造成的,所以,遇到問題,先停下來,想一想,再處理。
第三,事無巨細。謹慎駛得萬年船啊。平時多檢查自己的裝備,水下多練習自己的中性和踢水,多複習遇到情況的處理方法。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定是找一個靠譜的教練,你可以學到很多非常重要的東西,以及養成良好的潛水習慣


休閑潛水 其實沒什麼風險 規規矩矩的 別一下水就放飛自我好奇心過重 就行 潛水確實是一想感覺上很自由的活動 但是規矩非常多 即使休閑潛水也是 時刻想著這是一個有風險的運動 每次下水跟潛導要溝通好 把技術複習一遍 器材如果是租的就仔細檢查 長時間不下水最好提前在碼頭邊複習一下找找感覺


水肺潛水沒什麼危險 船潛洞潛夜潛探險式的水肺潛水有一定危險 如果你不是跟著有豐富探險式潛水經驗豐富的人一起 慎重考慮。圍著船轉一圈不叫船潛。去被稱作潛點的地方潛水危險都不太大。

第二段 自由潛需要考慮危險係數


對於在陸地上進化生活了幾十萬年的人類來說,水中的世界充滿了未知。當我們在一個密度、重力、壓力迥異於陸地的環境中進行探索和遊覽的時候,根據一般的安全規則可以最大化的避免危險,讓我們愉快的體會水中世界的不同於樂趣。但是,畢竟是完全不同的環境,所以難免會有一些隱藏的危險。主要來源自3個方面:

1) 裝備:從合格的裝備商手中購買正規廠商生產的裝備,定期在被授權且經過培訓的維修保養機構檢查保養自己的裝備,可以最大化的確保自己的安全。使用租賃裝備和他人裝備,則請慎重選擇裝備提供者;

2) 海洋生物:不同海域有不同的海洋生物,包括植物和動物。根據自己的潛水水平選擇潛點,下水之前仔細聆聽潛水簡報,並與當地潛水業者(例如潛導)充分溝通了解當地海洋生物特點。尊重海洋生物,不主動碰觸、抓、摸任何海洋生物。我們就可以愉快的看著這些美好的水中生物,同時也可以保障自己的安全

3) 自身:不驕傲,不自卑,客觀的認知自己的潛水水平。不外出潛水的時候,多多練習(生活在內陸的同學,不要看不起泳池練習哦),確保自己在水中能夠舒適、自在、能夠輕鬆處理一些簡單問題—例如面鏡脫落、抽筋等等。根據自己的潛水經驗選擇適合自己的潛點(比如,100多瓶的東南亞潛水選手,在去加拉帕戈斯之前就要慎重)。

永遠尊重自然,熱愛自己的生命,遵照安全規則潛水。祝願潛安,安潛。


休閑潛水的風險有很多,主要方面的
1.減壓病:在長時間的潛水過程中體內積累了足夠多的氮氣,沒有來得及排除
遵循安全潛水的原則,佩戴潛水電腦表,按照電腦表指示做減壓
2.快速上升和下潛的傷害:上升過可能造成肺泡過度膨脹,下潛過快可能會耳朵壓力不平衡
遵循課程的練習學習中性浮力控制,同時保守潛水,不要進行超過自己能力範圍的潛水活動


謝邀,工作時間先佔坑,有空來答。
先抖個機靈,最大的危險應該是變窮啊。。。。我有時間會從安全檢查和空氣管理兩個方面系統答一下這個問題


作死的行為,過於膨脹的自信,不負責任的潛伴,無知無畏的精神,言行粗鄙的醜態,老婆手裡的家法


我不知道為什麼邀請我。
我也不想潛水,但是知乎的問題我一個也答不上來,就這樣。


推薦閱讀:

把菲爾普斯丟在大海中,比如太平洋中心或者大西洋中部,他能成功地回到陸地嗎?
如何解決騎車膝蓋疼的問題?
香港有哪些較為經典的徒步線路?
如何看待捷克人2017年10月7日登頂貢嘎山主峰?
小腿抽筋怎麼辦?

TAG:探險 | 潛水 | 戶外運動 | 水肺潛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