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青課:"小便池是藝術品嗎——奇奇怪怪的「當代藝術」與文化冷戰"?
相關問題 :
如何看待共青團 中央批評當代藝術的言論?
如何看待河清教授《莫要被奇奇怪怪的「當代藝術」忽悠》一文?
-------------------------------------------------------------------------------------------
如何評價青課:"小便池是藝術品嗎——奇奇怪怪的「當代藝術」與文化冷戰"?
https://m.weibo.cn/3937348351/4096464940313766
【青課】小便池是藝術品嗎?--奇奇怪怪的「當代藝術」與文化冷戰_演講?公開課_科技_bilibili_嗶哩嗶哩
文末更新了對"屎"的解析
---------------------------------------
精了,我一個搞科普的怎麼就政治敏感了呢?
刪了關於清明節傳統美食品鑒的部分,不影響主體閱讀,把藝術史又往後續了一點。
---------------------------------------
還是說兩句吧,畢竟光冷嘲熱諷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杜尚的價值其他答案說的很清楚了,我舉個例子大概討論一下西方藝術發展的內部邏輯,可能有助於認識現當代藝術是怎麼發現到現在這個樣子的。
作為美院的學生,就雕塑和裝置這一塊的發展寫幾句。首先你要理解西方的藝術史是不斷「革命」的歷史,新的思潮是在否定了舊思潮合理性的前提下產生的。換句話說,現在大眾都能夠理解的古典的藝術,之所以之後退居學院,是因為它們無法解決新時代的種種問題。
以新古典主義的雕塑為例,也許你覺得這些具象的造型容易欣賞,但是你或許不知道它們背後的方法論是通過塑造典型的瞬間構建一種歷史的敘事。往細了說,是通過對解剖的認識塑造具有含義的人物動作,進而通過對具有引申含義的造像的空間排布營造敘事性。這種意再闡述事件定義歷史的方法論在流派發展的後期產生了唯一主視角的觀念,即雕塑作品必然存在一個可以獲得作者想表達的敘事中所有信息的,最為合理的觀察視點,而這種只看一個面的想法使得雕塑不可避免的浮雕化和圖繪化,失去了體積和團塊的固有屬性—雕塑變得和繪畫一樣了。最能代表這個問題的就是這一時期湧現的各種三聯人物造像,雕塑家總覺得只讓觀者看到人物的一個面無法表現全部的信息,於是他們製作三個角度不同的造像放在一起,以求內容的完美無缺。同時,嚴格的動態象徵行為的表達模版也使年輕的雕塑家感到不滿。這時各種新興的思潮便開始嶄露頭角,其中最成功的「革命者」就是羅丹。相比新古典主義,他的雕塑不具有明確的敘事性,人物動態的塑造顯得含混而滯重,甚至造像的解剖學也有問題,但是他用這些方式開創了基於感性,以探究主觀影響下的形態生成為目的的模式。
你自然可以指責羅丹的雕塑不符合解剖規律,動態含混不清,缺乏主體的敘事邏輯,但是人家追求的不是這個啊,就是因為之前的一套行不通了才會產生這樣的變革,不變的話藝術才真的會消亡。
羅丹通過扭曲形體,放棄主次分明的邏輯性構圖達到使雕塑作品拒絕理性分析的「不透明」的目的,這使得人們開始關注作品本身帶來的直覺的體驗。這種雕塑的新的發展方向一定程度的被未來主義和構成主義者打斷。未來主義者可以說是對現代化和工業化最早作出反應的一批藝術家,他們團結在馬里內蒂的未來主義宣言周圍,歌頌工業製品的速度感,鼓吹進攻和毀滅的價值。進一步說,他們歌頌的是各種矛盾迸發,時局變幻莫測的處在工業化初期的世界。他們的宣言也有著濃濃的"諸君,我喜歡戰爭"的即視感。
"我們要歌頌處於勞動和處於歡樂處於反抗情緒中的人們,歌頌現代都市中斑斕多彩而異常嘈雜的革命浪濤,歌頌夜晚燈火輝煌的兵工廠和熱氣騰騰的車間,歌頌貪婪的車站吞吐著冒煙的長蛇……"
"藝術可以是暴力,殘酷和非正義,除此以外什麼都不是……我們希望摧毀博物館和圖書館,向道德主義,女權主義及一切卑劣的機會主義和功利主義開戰……我們要頌揚戰爭,這世界唯一的凈化之源,軍國主義,愛國主義,無政府主義的破壞行為,美麗的殺戮理念……"
摘自未來主義宣言
然而到了創作這一塊,這群打著反傳統旗號的藝術家的方法論卻一點也不比在他們看來過時的具象藝術家高級,他們的作品仍是通過對團塊的組織構建敘事鏈條從而表現主題,與新古典主義的歷史浮雕簡直如出一轍
弗朗索瓦?呂德 馬賽曲
波丘尼 瓶子在空間中的展開
雖然&<瓶&>以靜物為主題,表現形式也偏向幾何化,創作目的是描繪各種矛盾的綜合體,但它本質上仍是浮雕,底板起到了構建虛擬空間的作用,與馬賽曲浮雕的背板意義相同,&<瓶&>中的主體物瓶子的中心有一凹陷的核心,代表了理想的恆定性的象徵和物體的結構本質,完全可以類比為馬賽曲中掌控全局的透視規律。雖然未來主義的敘事的確是面向未來,即面向當時看來蒸蒸日上的工業文明的,但敘事手法仍是通過理性主義支配的邏輯鏈條實現。
而瑙姆·嘉博代表的構成主義要求用精準的數學方法闡釋空間,這種機械的方法論實質是乘現代化之風的理性狂熱,這再次使得藝術創作變的僵化呆板。
以數學分析的方式表現體積
在這種背景下杜尚的作品實際表達的是完全斬斷理性敘事的要求,使用現成品這一媒介使得以往以作品的象徵和隱喻內容分析作者想法的藝術評價體系無用武之地(小便池並不是杜尚創造的)。這種方法論開啟了神秘主義和關注作品「表面」(不再注重內在敘事邏輯)的時代,實際上繼承了羅丹開啟的先河,與其同時代的布朗庫西藝術理念相同,超現實主義亦借鑒了這種形式。
布朗庫西 沉睡的繆斯
看起來還像是那麼回事吧,但這件作品和杜尚的指導思想是相同的。
我寫這一段歷史的意思是,不要以為讓你看的舒服的作品就是你看懂了的作品。也不要輕易的用具象寫實能力來判斷藝術家的水平。新古典主義的指導思想是理性主義。凱旋門上的浮雕是有指點法國大革命功過的野心的,這些隱含的信息才是那些藝術家真正在意表現的東西,這些又有幾個所謂的古典藝術支持者能看的出來?罔顧思想只注意手藝的是不是藝術家,是匠人。
杜尚和他代表的達達主義,他們做的事情就是除舊立新,說杜尚是精英的還是要多讀書,當時的達達主義可是被精英控制的媒體拚命的歪曲抹黑。
談談河清和團團
河清還是不談了,我關注了這個問題才發現他居然是我們學校的,真是沒話說。
還有一個估計不能談。
推薦牛津通識讀本里的《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真正想了解的人可以去看看。
小便池沒什麼人說了嘛,某些人抓住屎不放撕的挺歡實啊,那我再來寫兩句
大一的時候講座老師提到過異托邦的概念,翻譯成人話的話,大概可以等同於興趣圈子的意思。異托邦是自然生成的,是自發的文化生產的根源。講座中提到過消費主義的大環境下資本對各種自發形成的異托邦的蠶食的現象,百度賣貼吧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在各種自發的文化群落被贖買,滲透,最終成為廉價的文化產品的大環境中,先鋒藝術也必然難逃一劫。"屎"所針對的正是這一現狀。注意,藝術家針對的並不是藝術圈,而是滲透藝術圈的資本。作為結果, "賣得高價"在我看來既是作品的成功之處,亦是失敗之處。失敗在於它終歸被資本所同化,成為消費主義洪流之中的刻奇元素,然而這也使得大眾認識到了這一資本運作方式本身的荒謬,所以說這件作品仍是成功的。
再次在這裡推薦景觀社會這本書,上面的內容在書中都有充分的解釋。
想到別的再寫
怒答!我可能是本問題下唯一一個用中國傳統藝術案例來分析西方當代藝術,並駁斥黃河清理論的人。我為我自豪。
儘管黃河清羅列的很多證據都是真的,但他在《青課》里傳播的觀念完全不是正能量,在他倡導中國人應找迴文化自信的同時,卻表現出難以現象的文化自卑。
先回顧黃河清在當代藝術的本體性方面的主要觀點:當代藝術的根本邏輯是,將一切尋常事物指認為藝術品。並且具有七大特徵:日常性、雜耍性、受操控性、股市投機性、宗教性、政治性和低俗幼兒性。
日常性與雜耍性,指日常事物和日常行為都可成為藝術品,而藝術家是具備一種指認某物為藝術品的特權。受操控性和宗教性,指當代藝術作品不具備普世的審美價值,對當代藝術品的確認和判定受到極個別的少數文化集團的操縱。股市投機性,指當代藝術品不一定具有審美價值,但必然具有投資價值,可被視為一種金融衍生品。政治性,指美國定義的當代藝術是一種在冷戰時期對抗蘇聯的工具,並由此確立美國在世界上的文化霸權。低俗幼兒性,指當代藝術中的一些流派,如波普藝術是一種公開對精英文化的高雅藝術的對抗,以性或暴力為核心的藝術形式。
如果我們認可這種當代藝術的本體性定義,那麼黃河清就不該將杜尚指認為當代藝術的宗師。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對中國文化史稍有涉獵的人都知道,符合上述本體概念的藝術模式,在中國古代就已出現過,並且流傳至今。我們看一首古詩,感受一下在1000多年前中國發生了什麼。
茲山有石岸,抵浪如受屠/雪陣千萬戰,蘚岩高下刳/乃是天詭怪,信非人功夫/白丁一雲取,難甚網珊瑚/厥狀復若何,鬼工不可圖/或拳若虺蜴,或蹲如虎貙/連絡若鉤鎖,重疊如萼跗/或若巨人骼,或如太帝符/胮肛篔簹筍,格磔琅玕株/斷處露海眼,移來和沙須/求之煩耄倪,載之勞舳艫/通侯一以眄,貴卻驪龍珠/厚賜以賝贐,遠去窮京都/五侯土山下,要爾添岩齬/賞玩若稱意,爵祿行斯須/苟有王佐士,崛起於太湖/試問欲西笑,得如茲石無。
9世紀後半葉,唐代詩人皮日休在太湖地區巡查時寫下了這首《太湖石》,以此揭示了自白居易時代以來的文人癖好——賞石——對自然和百姓的迫害。皮日休在詩中描繪了一顆太湖石從打撈、運輸到安置在權貴園林中的過程,同時將這一雅癖的泛濫與唐代後期的紛亂局勢聯繫起來,批評精英社會玩物喪志的通病。
皮日休可能是第一個如此嚴厲批評賞石雅趣的中國文人,借他的批評,我們能把奇石和當代藝術品聯繫起來。兩者有極為相似的屬性。在我的本科畢業論文《西方當代藝術理論在中國古代園林藝術中的實踐》里,我曾指出園林中的各類玩物都與西方當代藝術品相近,而奇石則是最突出的一例。
首先,奇石具有日常性和雜耍性,這些沒人要的石塊,一旦被文人欣賞、指認為「藝術品」後,它便「厥狀復若何,鬼工不可圖/或拳若虺蜴,或蹲如虎貙/連絡若鉤鎖,重疊如萼跗/或若巨人骼,或如太帝符」般具有一種審美價值。而這種審美價值又具有受操控性和宗教性的,因為沒有文人墨客、達官貴人把它安置在精美的庭院中,這些石塊本不具有任何價值,甚至是丑的,是怪的,也只有精英階層懂得欣賞他們的美。同時也透露出低俗幼兒性,這些奇石並非「人功夫」,而經過精英階層的一瞥,原文中為「眄」,這些東西便價值連城,堪比「驪龍珠」。甚至它也有政治性,皮日休借奇石的話頭,指出對奇石的重視,就是對「王佐士」的忽視,而這些佐士又是安國興邦的重要人物。在這篇詩歌里,我們看不清奇石一類日常藝術品的股市投機性和政治性,但在另外兩首詩中表現了出來。
皎皎華亭鶴,來隨太守船/青雲意長在,滄海別經年/留滯清洛苑,裴回明月天/何如鳳池上,雙舞入祥煙。
劉禹錫在這首《和裴相公寄白侍郎求雙鶴》詩中,記錄了白居易讓鶴的故事。作為太守的白居易從江南帶回兩隻仙鶴,留在洛陽的別業里,宰相裴度卻看中了這兩隻鶴,便寫詩要白居易以物換鶴。在白居易、裴度和劉禹錫幾次三番的詩歌唱和後,白居易最終決定把雙鶴送給裴度。
雖然這個故事講的是雙鶴,而非奇石,但它對白居易的意義同奇石一般,也是一種用來賞玩的藝術品。在這場交易中,雙方的政治地位主導了交易的進程。裴度求鶴的理由十分牽強,他抓住白居易閑置雙鶴一點,要求這對鶴移駕鳳池。比較清苑與鳳池,也就是在比較白居易和裴度的政治、經濟實力。政治上的影響力在文化交易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以至於白居易甘願白送給裴度,這既出於政治壓力,也出於文化壓力,因為「仙鶴」必須生活在「鳳池」之上。白居易和裴度的交易還有不少,有次還是以妾(白)換馬(裴)。
奇石、文玩這類藝術品在古代藝術市場中的交易同樣具有股票投機性。蘇軾的兩篇詩文為我們揭示了古代藝術品投資中的一個細節。在《書鳳咮硯》中,蘇軾說:
建州北菀鳳凰山,山如飛鳳下舞之狀。山下有石,聲如銅鐵,作硯至美,如有膚筠然,此殆玉德也。疑其太滑,然至益墨。熙寧五年,國子博士王頤始知以為硯,而求名於余。余名之曰鳳咮,且又戲銘其底云:「坐令龍尾羞牛後。」歙人甚病此言。
在這裡蘇軾褒揚了鳳咮硯,同時貶低了龍尾硯。蘇軾這一說有很大的影響力,如同現在的明星代言一般。蘇軾的這句話傳播甚廣,或讓龍尾硯的市價大跌,於是歙人(安徽)奉議郎方彥德便力邀蘇軾重做一首來讚美龍尾硯,報酬則是一方大而奇異的歙硯。這首答謝的詩是《龍尾硯歌》,蘇軾自比貪夫,並糾正了原來的說法,將龍尾硯誇得比玉石還美。
余舊作《鳳咮石硯銘》,其略云:蘇子一見名鳳咮,坐令龍尾羞牛後。已而求硯於歙,歙人云:子自有鳳咮,何以此為?蓋不能平也。奉議郎方君彥德,有龍尾大硯奇甚,謂余若能作詩少解前語者,當奉餉,乃作此詩。
黃琮白琥天不惜,顧恐貪夫死懷璧/君看龍尾豈石材,玉德金聲寓於石/與天作石來幾時,與人作硯初不辭/詩成鮑謝石何與,筆落鐘王硯不知/錦茵玉匣俱塵垢,搗練支床亦何有/況瞋蘇子鳳咮銘,戲語相嘲作牛後/碧天照水風吹雲,明窗大幾清無塵/我生天地一閑物,蘇子亦是支離人/粗言細語都不擇,春蚓秋蛇隨意畫/願従蘇子老東坡,仁者不用生分別。
除了為石硯做代言外,蘇軾稱自己還發明了微型怪石盆景。在《怪石供》中,蘇軾稱他用煎餅向幾名小孩換取了近300顆怪石,又收來一個廢棄的銅盆,將怪石置入其中,裝點一番。這件毫無價值的盆景經蘇軾之手,成為佛印和尚處絕佳的佛門凈品,在佛印看來此物應與夜明珠等價。
蘇軾的另一件重要藏品是仇池石,這塊石頭曾被大畫家王詵看中,要來把玩。在複雜的政治博弈後,蘇軾最終收回了這枚奇石。這段往事,以及多位文人雅士對仇池石的詩歌讚美,讓這塊石頭價值大增。在蘇軾死後,仇池石轉而進入宮廷收藏,但在北宋覆滅後,就被棄置溝渠。不久後,趙師嚴在渠中把它撿了回來,又讓這顆石頭價值連城。
文人雅士的詩歌讚美、宮廷收藏都能讓一塊不起眼的石頭,或者一件工藝品升格為絕世的藝術品,這種變化與當代藝術品、金融衍生品無異。
以上我們列舉了幾例在中國古代藝術市場中的奇怪現象。至此,我們應該能發現,西方當代藝術品與中國古代奇石之間並無二致。兩百年前,西方人也不認為中國奇石是藝術品,而當時的西方人十分重視古典寫實繪畫,那麼在當時,流通於中國市場里的奇石文玩是否也是一種當代藝術呢?
黃河清的問題在於他將中國傳統美學定位在一個異於西方的位置上,以此為基點,他後續派生的一切討論都是站不住腳的。我們仔細分析一下他的推論。
黃河清認為社會進化論在三方面共同否定了中國傳統文化,以至於作為當代中國知識分子腦中的毒瘤,影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這種觀點在我看來狗屁不通。原因很簡答。如若承認我們的世界具有一種普世價值,那麼面對社會進化論,中國傳統文化所能採取的行動只有兩種,其一是以包容的姿態,在內部改造並同化西方普世價值,其二是自甘落後,成為異於西方的一種他者形象。除此之外,沒有第三條路選擇。中國文化復興,其意旨應是對西方普世價值的補充和修正,而非推倒重來,在時間上落後西方200年之久的今天重新開闢一條道路。
在細節處,黃河清對中國傳統藝術的定位也有很大問題。在百多年前,中國大地上還不存在美術、藝術的概念。如果我們要假借西方術語來指稱中國繪畫、雕塑等中國藝術時,我們就已承認了西方美術理論的基礎部分。那麼在西方美術理論之基礎上去為中國美術定位,就不能將它划出西方意義上的美術範疇。黃河清的做法則是將中國傳統美術和傳統美學剔出西方意義上的美術史和美術範疇,創造一種有別於西方藝術的藝術本體,一種有別於西方藝術發展的藝術史。如此一來,中國美術理論便是無本之源,無根之木。因為我們在傳統上從未以美術這一概念,整體地看待和分析過中國傳統藝術和傳統美學。
將中國傳統美學和美術剔出西方意義上的普世美術範疇,這種做法其實是一種文化自卑。這種自卑在於我們必須確認自己與西方不同,才能推倒一切基於西方歷史發展觀的推論與現實狀況。這意味著我們不敢面對當代美術的發展現狀。因而像只縮頭烏龜那樣,只要自證中國傳統美術不適用西方那套美術發展理論,那麼西方世界便無從評判中國傳統美術的優劣,也無從比較兩地之間的美術發展。這是一種不和你玩的姿態,也是一種極不可取的姿態。如上所述,中國傳統美術中有大量事例能夠證明中國傳統美術家曾先於西方發展出那種符合七大罪狀的當代藝術。如果我們能將這些案例和論證推廣至西方,並佔據先機的確認中國傳統美術在西方意義上的美術發展進程中早已躍居西方之前,這又何嘗不是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呢?
在不和你玩與我比你要先進兩種姿態上,我們應該如何取捨,想來大家都心知肚明。因此,對待中國當代藝術,我們的理論發展應該回歸傳統美學,並把當代藝術的實踐改造成符合傳統美學的一種全新的當代藝術形式,同時剔除傳統美學中的糟粕以此適應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這種兩頭湊的邏輯,想必要比獨立於西方,自顧自地發展來的健康。
最後,我不得不提黃河清在論證中用的一個例子,他舉國內建築界不敢使用中國傳統建築元素一例,試圖證明當代中國藝術界存在一種文化自卑。這也是狗屁不通的。因為中國傳統建築元素並不只存在於建築外形上,而更深的,存在於中國建築的規制和與其相關的風水理論上。我們考察中國人自己建造的現代建築,有哪一棟是不講朝向和房型這兩個基本概念的呢?這是中國現代建築融匯中國傳統建築理論的顯例。到今天,西方不少新式住宅建築仍是粗製濫造,不講究這些,以至於在採光、通風和宜居程度上都遜色於中國建築。而如果我們僅是在外形上彰顯中國傳統,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卑。
回顧中國百年歷史,我們會發現清政府的自以為是、閉關鎖國,導致中華文明巨大的恥辱。於此同時的日本經歷明治維新,不假時日便躍居列強寶座。改革開放30多年的成果,不能沖昏某些知識分子迂腐的頭腦,再大搞特搞清政府那一套,自恃甚高,拒絕與西方對話,甚至要清算西方理論。這或許會將中國再一次拖入覆滅的地步。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進程上,我們應兼容並包,取西方之所長,補中國之所短,率先形成一種新的普世文化價值,躍居世界文明前列。人類歷史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我們不能只爭朝夕。而是要下一盤大棋,一盤自己和自己下的棋。這才算文化自信吧!
當代藝術和任何時代的藝術一樣,魚龍混雜,我們當然可以批評我們認為不好的作品,但這種批判應當建立在理解之上。
很多人盯著小便池和屎不放,認為藝術家把小便池和屎吹出了花,認為欣賞者是對著小便池和屎讚美。然而事實上沒有多少人覺得小便池和屎很美,這些作品本來也不是美的表現,讚美者稱讚的也不過是作者的理念以及那個時代的反叛精神,是思想價值和歷史價值,而非讚美小便池和屎本身。
思想價值上來說,當代藝術並不僅僅是美術。當代藝術材料、媒介、表現手法都不局限於傳統,並且有和哲學、文學的交融,作品更多的是對問題的探討,是一種思考方式、思考過程的物質表現,而非結果。帶著傳統美術作品的審美方式去看待當代藝術,必然會出現衝突,它們已經不是一個體系了。
質疑當代藝術的人最常說的就是某某作品三歲的小孩也能做的更好,某某作品如果擋著名字未必能看出來是大師作品,這就是在用傳統的評價方式來評價當代藝術,只關注到了作品外在形式,可是創作者希望傳遞的核心是他表達的情感內涵。
菲利克斯·岡薩雷斯·托雷斯的愛人去世後他完成了一件作品《無題(完美愛人)》,形式上看非常簡單,不過就是兩個鐘錶時間同步掛在一起。但他所表達的情感是兩件一模一樣的鐘錶,時間步調一致。其中一個鐘錶會在另一個之前停止走動。時間會在它為其伴侶停止之前停止。如果它們兩個均停止在同一時間的話,會是一件很美的事情,就像一對愛人,不論生與死都永遠在一起一樣。你在這裡如果遮住作者的名字,不了解創作背景,它就只是兩個鐘錶,去任何一個鐘錶店都能看到類似場景。在這裡鐘錶只是材料、媒介。喜歡這個作品的人產生了情感共鳴,而不是稱讚兩個鐘錶掛在一起多好看多有深度。當然你也可以說我完全感受不到這種情緒,我覺得這樣表達很矯情,可以不喜歡這件作品,但是這種不喜歡是建立在理解作品之後,而不是僅僅看了表象就說,小孩子也能把兩個鐘錶時間同步掛在一起。
歷史價值上來說,我們評判一件作品不能完全用現在的眼光看待,要站在相應的歷史節點去評價,很多現在看起來平平無奇的觀點和手法,在那個年代卻可能是先鋒開創性的。你不能因為現在的小孩泥人捏的更好就否定前人作品的價值。
當代藝術也確實是存在盲目的,曼佐尼的藝術家之屎就是揭露收藏家盲從附和的心態。這種觀點現在看來司空見慣,但是在那個時代是先鋒的,現在美術館繼續收藏,更多的是因為它已經成了藝術發展的見證,並且繼續諷刺著當代藝術糟粕的地方。有人說稱讚者恰恰成為了作者諷刺的對象,那稱讚者究竟是贊同作者的觀點還是反對呢?作者說的對,我表示贊同,可是反而成了被諷刺者?作者說的不對,當代藝術不存在盲目?這似乎成了悖論。顯然,隨著歷史的發展,作品已經包含了一定的歷史價值,已經不能簡單看待,現在的拍賣者和早期的拍賣者想法也未必相同。因此這件作品也並不是全盤否定當代藝術的理由。
即便回到意識形態上,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當代也並不衝突。我國的國際知名藝術家徐冰,代表作《天書》《英文方塊字》《鬼打牆》《背後的故事》《何處惹塵埃?》《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實現》等,作為當代藝術,都是中國概念,方法也是中庸的,當代並不和傳統相悖。
這些作品如果只看圖片可能會覺得平平無奇,尤其是《何處惹塵埃》,不就是幾個字母在地上嗎?但是如果了解作品內涵後再看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網上相關作品解讀很多,包括徐冰自己的講座音頻視頻都能搜到,很值得一看。同樣的,嚷嚷著沒有人解讀杜尚和曼佐尼的朋友們,不是沒有人解讀,如果真心想了解,知乎過去的回答已經夠多了)。
在我國,藝術過去屬於文學,隨著人們的認識加強,藝術學已成為單獨的學科。此外這種比較綜合的、在很多人看來是奇奇怪怪的藝術也被起名為「實驗藝術」。在本科教學層面,「實驗藝術」已在2013年被教育部正式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在碩士、博士研究生教學層面,「實驗藝術」也在2012年申報成功「中央美術學院目錄外自主設置二級學科」。從這點來看,教育部一定程度是鼓勵當代藝術在國內的進一步發展的,認識更為合理。即便有意識形態問題,也不應全盤否定當代藝術,我們如果想爭奪一個領域的話語權,最好的辦法是做的比別人更好,而不是把他拒之門外。
@庄澤曦 說的挺全面的了,其實就算在西方語境里,中國藝術在藝術觀念方面也都是相當超前的,包括但不限於浪漫主義,行動繪畫,象徵主義,立體主義,寫實再現等等。當然也包括庄老師說的現成品,除了這個奇石,還有文玩核桃,文玩菖蒲,都是一樣的。我相信第一個玩文玩核桃的文人肯定是隨手撿的核桃看著不錯就收了……
再比如白石老人隨手畫幾個蝦,八大山人整條魚,那可比西方畫家的抽象畫快多了。但很明顯大家都是買賬的…
因為我們覺得那是功夫啊,覺得是人家幾十年的修鍊,所以值了。
但西方人的現代藝術難道不是幾十年的修鍊么?只是他們那是腦子在動罷了,是思考的結果。
而中國藝術重手上功夫,我們似乎一直都覺得,腦子動動不算啥,手上功夫才牛逼啊!
所以人家叫觀念藝術,我們叫筆墨趣味。
練了幾十年的功夫,不能算騙人,思考了幾十年的結晶,也不能算騙人。
我覺得很多人覺得現代藝術騙人,還是我們的審美長期形式化,對觀念化的東西,可能需要慢慢去熟悉和習慣…———補充———
許多人在評論里說,無論如何,小便池都很噁心,一點都不美,讓人噁心,這就是失敗的藝術。
然而我要補充在前的是,藝術從未和你所謂的那種「美」划上等號。在一些人看來,面容姣好的女子是美,勞動者飽經風霜滿是皺褶的臉就不算美,獵豹健美的身體是美,身上搏鬥留下的疤痕就不是美。前者只是好看,固然算一種美,可後者的美不是好看,而是美在和諧。這篇文章討論的,杜尚等人發明的Objet trouvé,更多是後者,它的美不在於那種取悅觀眾的好看,反而很有批判性,在合適的歷史時間,合適的情景下出現,表達著作者的某種理念,成為人類文明中一個代表性的符號,與歷史背景與文明進程共同構成了某種和諧。如果僅抱著好不好看的標準去看,那這在你眼裡的確就是垃圾了。
以及關於過度解讀的問題。且不說我注六經六經注我,過度解讀本就是偽概念。何況杜尚在創作完一系列Objet trouvé後,1946年時就明確表示過對物質至上的反感和對此的批判的主題,在杜尚生前,關於他的研究和訪問也非常多。因此也並非過度解讀。一些人不要總指責別人過度解讀來掩蓋自己懶於閱讀懶于思考。
———原答案分割線———
共青團中央這樣評價藝術作品真的非常令人失望,這展現出我國審美教育的不足。
比如他列出的第一張圖,不是小便池,而是有名字的,是杜尚的《泉》,這是非常優秀的藝術作品,足以被寫進藝術史。很多時候,鑒賞藝術作品不能僅僅看作品本身,作品出現的時間和原因都非常重要,這些作品之外的背景構成了作品審美價值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優秀的藝術作品背後是偉大的人間秩序,如果脫離了背後的人間秩序去看待藝術作品,就會得出荒謬的結論。
杜尚的「泉」看似是個尿斗,其實背後也有著宏大的人間秩序,這才是這個作品真正的價值,這裡的秩序比較複雜,需要追溯藝術史來講,這樣才能明白「泉」在藝術史上的地位。這個作品展現出的是人們對於拜物和異化的反思。本來不想打太多字,但是為了給這個優秀的藝術作品正名,我還是要講解一下這幅作品的背景和意義。
人們從很早以前就喜歡描繪機器的美,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就已自豪之筆展現出了那些精巧的機關設計,除了實用因素外,也包含了許多審美的成分,鑰匙、磨坊、彈簧、風箏這些從文藝復興到巴洛克時期的機械,都遊離於技術與藝術之間,藝術家也以此為題材創造了一些作品,可看作機器之美的原型,但總體來說那時的機械還更偏向於應用。
(達芬奇手稿)
18世紀,工業革命在英國浩浩蕩蕩地展開,機器之美漸漸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工業革命發生後,西方社會把越來越多的目光投向「工業」之美,詩人們吟誦城市中高聳的煙囪,畫家把霧霾畫作日出印象,人們爭相讚頌機器的美、工業的美,卡杜奇寫下《撒旦頌》讚頌火車頭的獰厲之美,將其視作打破傳統愚昧的象徵,莫奈筆下的印象派風格作品畫的正是大量霧霾。我們今天當然把機器、霧霾這些東西看做理所應當的甚至有害的,但是當時的人們卻為此陷入狂熱。
這完全可以理解,畢竟,工業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面對生活的改變,人們理所當然地表示激動,以一切藝術形式稱讚工業,認為和工業沾邊的東西都是美的。之前隱約顯現出雛形的機器美也不在遮遮掩掩,直接進入人們審美視野,19世紀,在法國的《百科全書》上,機器稱作代表著理性和效率的美。
(莫奈《日出印象》,遠處是煙囪,朦朧景象中也少不了霧霾)
20世紀,這種工業美學達到全盛,馬利內提(Marinetti)直接喊出「月亮是無用的垃圾,可殺!」,繼而宣稱「賽車比勝利女神Nike更美!」這代表著很多人的想法,工業和機器已經佔據了許多人的頭腦,人們認為功能越好的東西越美,女神有什麼美的?能像賽車一樣帶我飛嗎?女神不能!所以賽車比女神更美。
這種邏輯放到當時的語境下是沒有問題的,畢竟工業革命以前,人們長久以來被低下的生產力禁錮在狹小的生活範圍內,隨著工業、機器帶來生產力的飛速發展,把人們從原先的禁錮中突然解放出來,人們當然要拚命讚美解放自己的東西。
然而,生產力帶來的解脫是一種偽解脫,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狂歡後,冷卻下來的人們也漸漸明白,自己從原先的生活方式中解脫出來,卻進入了另一種生活方式,同樣被禁錮在新的模式下,每一次生產力的發展只是給我們換了一個更大的牢房。
最先意識到這點的是作家和藝術家,卡夫卡在大家對機器的一片讚美聲中,寫出了《流刑營》這樣的小說,把機器寫成酷刑工具,對人們施暴人類,人們卻在讚頌它,連劊子手都忍不住稱頌酷刑機器,甘願獻出自己。卡夫卡在熱鬧的地方冷眼旁觀,是一個偉大的作家。這也正是藝術的先鋒性。
20世紀初,現實中出現的大蕭條讓人們更加冷靜,卓別林的《摩登時代》幾乎算是一個時代符號,電影中,查理的任務是扭緊六角螺帽,結果最後在他的眼睛裡唯一能看到的的東西就是一個個轉瞬即過的六角螺帽。結果在查理的生活中一切六角形的東西都遭了殃,因為只要看見六角形的東西查理就會情不自禁地去扭,搞得他幾近瘋狂。當時正是美國經濟大蕭條的高峰期,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中苦苦掙扎,人們逐漸意識到,自己過去拚命稱頌的機器反過來壓榨著自己。
(卓別林《摩登時代》,小小的人在龐大的齒輪面前為齒輪服務)
我們先不接著講後面發生了什麼,回過頭去看看,其實這種反思很早以前就有了,早到人類的軸心時期。古希臘的犬儒學派有一個口號「不役物,才能不役於物」,使用了其他工具,就會反過來被工具控制。於是犬儒學派的第歐根尼拒絕使用其他工具,每天住在舊馬桶里,看別人用手捧水喝就把自己僅有的一個物品——杯子也丟棄了。
當時犬儒學派還沒經歷工業世界這些翻天覆地的變化呢,便已經如此有批判精神。當然,犬儒學派深刻地發現了問題,卻沒有完美解決問題,第歐根尼的做法沒有任何可取性,歷史發展的車輪依然碾過了這些人滾滾向前。哲學上有個概念叫異化,不是異常的變化,而是人創造出的東西反過來控制了人自己。這是本來只活在哲學中的概念,而卓別林將其帶入生活,讓普通人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於是,看明白了工業革命給世界帶來的種種好處和弊端後,我們就要開始反思。人們開始重新評估物質材料的真正價值。對物質世界的無限崇拜和盲目狂熱消解以後,人們需要另一個理性客觀的眼光來看待物質。但是我們一邊責怪著物質的不好,一邊又不得不活在物質世界中,很容易明白,美和真理不僅存在於精神世界,必須能夠進入我們現實生活的物質世界才有意義。
首先需要做的就是重新審視物質本身,所以,物質不再僅僅是藝術的載體,也成為了藝術的目的。(這正是杜尚這個「泉」,本題中說的這個「小便池」出現的大背景)
(馬格利特 《這不是一個煙斗》)
舉個例子,來看上面這幅畫,作者在畫中寫上了「這不是一個煙斗」,高中藝術課上,老師放出這幅畫時,我說:「這的確不是一個煙斗,這是一條女人的左腿,你看,她跪在那裡,還穿著黑絲……」老師看了一會兒明白了我在說什麼,回了一句「什麼樣的人就能看出什麼樣的東西吧。」我就被同學們嘲笑了一通。
後來了解更多藝術史後發現早有人歸納過,馬格利特的母親自殺給了他很大的影響,他的作品往往暗示破碎的女人體。當然,這幅畫到底是不是女人的腿其實沒有標準答案,重點在於它的目的,不是為了寫實描繪一個逼真的煙斗,而是畫了一個煙斗告訴你這不是煙斗,通過讓你驚訝,從而讓你把注意力放到這個東西上來,進行更多思考,重新打量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事物,這正是對物質材料的重新審視。
這種對物質材料的重新審視中往往包含一些靈氣,讓你沒辦法直接看懂,能多時候,藝術家也會聽任材料的自由發揮,劃破的紙、龜裂的顏料、路邊的柏油都可以是藝術。比的是誰能發現其中隱藏的美。
在此基礎上,杜尚等藝術家發明了「現成藝術」(或直譯作「撿來的東西」),代表作就是你們說的這個小便池。現成藝術的概念或許是來自米開朗基羅的「從石頭中找到雕像」,米開朗基羅說「拿到一塊石頭,我就知道什麼雕像藏在裡面。」把藏在石頭裡的雕像鑿出來就行了。
到杜尚這裡更直接,既然雕像就在石頭裡面,幹嘛費盡心機鑿出來,直接拿石頭來看不就好了?代表性的是這幅作品《泉》,其實是拿來了一個男士撒尿的尿斗,但是,「泉」的含義就藏在這個尿斗中。正如米開朗基羅的雕像也藏在石頭中,現在人人都能成米開朗基羅,只要你能從尿斗中看出「泉」就行了,若是你有所領悟,會覺得「尿斗」與「泉」之間的那種聯繫實在妙不可言。
(杜尚《泉》)
與《泉》類似主題的作品還有很多,有些作品構思上的精巧甚至超過了《泉》。比如前年賣出7000萬美元天價的湯伯利作品《黑板》,之前在網路上也被黑得很慘。
(湯伯利《黑板》)
《黑板》與《泉》要表達的東西是相通的,但手法上更可圈可點。這不是黑板畫,而是一副油畫,作者先騎在別人肩膀上,拿粉筆在黑板上畫出這些圈,又用油畫複製了這幅黑板畫。作者用油畫畫出黑板畫的效果,本身是炫技性的極高明的手法。但是,敏感的人可以很快明白這與馬格利特《這不是一個煙斗》不是相通的嗎。
杜尚的「小便池」,湯伯利的「黑板」,這裡面本身包含著更多的解構,類似分子料理對於食物的解構。在這些當代藝術中,藝術家用自己的作品,對我們周遭的物質世界展開充滿嘲諷的詰難,你說這是黑板?你說這是小便池?我告訴你這是藝術作品!你說這是藝術?我告訴你這就是小便池,這就是《黑板》。你說這是什麼?告訴你,這是物質!
面對這些作品,就像面對一位咄咄逼人的辯手。鑒賞這些當代作品前常有在辯論的感覺。藝術家通過這種辯詰難,把世界像考古一般一點點挖出來。我們生活中每天看到東西,以為是人類在利用這些東西,殊不知這其實是在「拜物」,藝術家不會像第歐根尼那樣把小便池一扔宣稱我不拜物,而是用另一種方式使我們重新審視事物,告訴我們千萬別拜物啊!
杜尚的《泉》毫無疑問是優秀的藝術作品,優秀的藝術作品背後是偉大的人間秩序。但是,能從藝術作品背後解讀出人間秩序其實有一定難度,就像米開朗基羅要從石頭裡看出雕像一樣。這需要發達的審美教育作為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而當今我們國家(其實不只是我國)審美教育太欠缺了,作為共青團中央居然發表這樣的言論,不理解《泉》的含義也沒關係,但還要強行帶一波節奏侮辱藝術作品,讓人非常痛心。審美教育的發展任重道遠。
我一直對於給很多一股腦和當代藝術撕逼的人普及知識樂此不疲,我以為我能給他們講明白這個是有道理的。結果後來我發現不行,我以為是美學的欠缺,文化素養的欠缺。但我發現很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也是去不管不顧的罵不管不顧的噴。
聽他們說的翻來覆去不過幾句:「洗錢!」「垃圾也能當藝術?!?」「我三歲侄子(侄女)也能做出來!」「外國人都是傻逼還是我老祖宗牛逼!」
聽到這種話我連忙解釋:
「誒呀他這個真的有道理的,我給你說啊……」
「我不聽,呸!藝術家拉泡屎都能賣錢!」
「那個是反藝術,他那個……」
「呸!狗屁!反正我不懂我就覺得老祖宗牛逼。」
「是是是中國古代藝術是挺厲害,可當代藝術啊它......」
「反正我不懂我也懶的聽你瞎逼逼,你這個沒有骨氣的中國人!崇洋媚外,裝逼狗!」
哦原來,不是藝術的問題,不是審美的問題,更不是教育的問題。
而是骨氣問題。
於是我對成年人便不多說了。
-----分割線-------------
共青團這些話,uc上說得,別的一些諸如新華社也都說得。唯獨共青團不能說。為什麼呢?
共青團所引導的除了意識形態,還有一大批正在學習的,正在塑造三觀的青年人。成年人的文化斷層我們無法改變,但至少不能讓後一代的很多人被養出一種不尊重知識,懶惰而盲目的一種三觀。我實在不希望看到初中生高中生們再高舉無知有理反動無罪的大旗,再陷入一場刻奇下的藝術革命。
醜化現代藝術不可怕,可怕的是對現代藝術簡單化
1917年,紐約獨立藝術家協會要舉辦一次展覽,評委杜尚化名「R. Mutt」,送去了一個在公共廁所中隨處可見的男用小便器,並在其上署名:「R.mutt」,這就是《泉》。
同樣是1917年中國進入民國5年,這一年中國最時髦的上海流行的是「月份牌」。1914年,鄭曼陀首先摸索創造採用擦筆水彩畫法。他採用此法創作了第一幅月份牌畫《晚妝圖》,成為擦筆水彩畫法「月份牌」的濫觴。
類似於這樣的商品宣傳畫。
當然針對嚴肅的藝術發展途徑還是有所討論的,最著名的是「二徐之爭」。不過是在十年後的1929年,國民黨政府教育部舉辦了第一屆全國美術展覽會,當時頗有影響的藝術家:徐悲鴻、徐志摩、展開了一場友好、直率而又針鋒相對的爭,論爭的焦點集中在如何看待西方印象派和野獸派繪畫上。
產生於19世紀後半葉的印象派對於當時的西方藝術來說已經不再前衛,其藝術理念在20世紀的現代藝術攻勢下顯得蒼白無力。不僅是2017年的中國大眾無法理解1917年的小便器,20世紀有留學法國學藝術經歷的徐悲鴻也難以接受19世紀70、80年代的印象派。
聚焦1917年的法國,此時依然牢牢掌握世界藝術中心的話語權。這一年驚世奇才西班牙畫家畢加索創作了《亞維農少女》,徹底打破了西方傳統藝術焦點透視的習慣,解放了繪畫。
這一時期的法國,傳統有沙龍展,前衛有畢加索和馬蒂斯。躺在洛可可風的沙龍椅上定義著藝術的話語權。(在這裡,請大家注意一點,鄭曼陀、畢加索、杜尚、徐悲鴻在同一時間的世界競爭。)要知道法國在洛可可藝術時期開始就奪取了義大利世界藝術中心的名號。
可是20世紀初,粗魯的美國開始挑戰優雅的法國對藝術這門生意的壟斷。在杜尚(法),康定斯基(俄),蒙德里安(俄),馬列維奇(俄)等等一系列「賣祖求榮」的藝術家聚集到了紐約,愣生生把美國這個粗魯野蠻的暴發戶抬到世界藝術中心的位置,美國壟斷了定義藝術的權利,壟斷了全世界最有創造力的藝術家,然後好萊塢、漫威都成了順理成章的藝術商業化產物。再然後全世界都被美國文化影響,精美如雨後春筍一茬接一茬。那麼什麼是美國文化?不就是由好萊塢、漫威、美國大兵構建出來的嗎?而這些商業藝術的巨大成功沒有杜尚和蒙德里安、波洛克建成的現當代藝術的巨大成功和強勢話語權壟斷根本無法建立。
如果現在越南、柬埔寨要輸出商業文化,無論藝術還是電影文化,獲得成功的概率有多大?因為缺失了對世界藝術的參與度,缺少藝術這門生意的話語權,沒有搭建好陽春白雪的藝術與哲學上層基礎,下層建築無從談起。
回到現代藝術這個難解的層面,藝術的發展充滿偶然性,沒有二戰滿目瘡痍,藝術家們可能不會逃到美國,可能繼續留在法國卯足勁擠進沙龍展分一份榮譽。藝術的發展充滿不確定性,如果延續的是後印象派-野獸派-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這樣的脈絡發展到現在未嘗不可。
很可能現在的藝術家主流困擾是如何激發想像力,在無邊的想像力中得到靈感。埃及藝術的正面律能延續3000年,如果只是把藝術界定在「藝術」的範疇里,說不定也可以延續到幾個世紀之後。可是,杜尚和達達用小便器粗魯打碎這個幻想,藝術從高冷的沙龍展中走到人群里,除了迷茫難以定位自己,更多的是發現藝術這個話題無邊的創造力和破壞力。在20世紀後如脫韁的野馬製造出更多的藝術類型,創造出了更多可能性。從這個角度來說未來的史書定位可能會把杜尚定位成更重要的藝術家。
在藝術史選擇了目前這一條現當代藝術發展脈絡以後,美國為首社會的文化產業鏈條隱約呈現如下演變模式,哲學美學~藝術理論~藝術家~作品~世界頂級藝術展覽~電影、音樂等商業藝術。
從上游到下游的藝術產業閉環過程。並且從閉環方向不可逆,一件接受度高的藝術作品,它一定有內在理論基礎支撐,基本是上游哲學化內容體系的具象化,然後反饋或者影響下游商業文化,娛樂文化的表達。
簡單推演,如果你買了一套大房子,必定會請一個裝修公司進行裝修,室內設計師會給你設計方案,設計師做出來的設計方案一定來源於他的藝術學習內容,決定他學習內容的是大學教授,他的大學教授或多或少有過美國或者歐洲留學或者授課經歷,這些經歷包含著美國現代主義或者後現代主義設計理念的影響,而現代後現代設計依然是美國藝術壟斷下的一個分支。
如果你最後選擇了豪華富麗的歐式風格,那麼這不是你一個人的選擇,17世紀的魯本斯和貝尼尼,18世紀的洛可可已經把這個選擇寫在你終會選擇的幾個方案里。
藝術史的殘忍遠超過歷史,第一個進來的有肉吃,第二個進來的連湯都喝不著,藝術史是被選擇的,你面前與藝術有關的一切都是被藝術史選擇的結果的演變與派生。現在的現當代藝術史就是留出了一個小便器和一坨大便的位置,恰好這兩個藝術家拿出來了小便器和大便佔據了這個位置,無論你讚賞還是批判,都無法繞開,無法無視,這麼強勢的話語權,難道還看不出美國的藝術壟斷?
因而糾結與一個小便器和一盒大便毫無意義,這些低俗的內容伴隨自身藝術邏輯性和波洛克、蒙德里安、安迪沃霍爾緊緊綁在一起構成了美國為首的西方藝術霸權。擺在中國zf面前的只有兩條路,要麼迎合它,迎合出一條有特色的文化輸出之路。要麼像曾經的美國一樣取代它,用新的上層建築,更高級的意識形態取代現在這個。
第二條路充滿不確定性,但是在20世紀初之前法國為首的藝術形態壟斷了幾百年的條件下,一窮二白的美國做到了。今天的zf還是缺少這份眼光和決心,不然共青團也不會想從第三條路也就是反智抖機靈帶著節奏否定這一藝術形態霸權。
美國的當代藝術現狀是由無數批評家理論家建立起來的,高級、複雜、精妙、如格林伯格、施坦伯格、十月刊物。如果看不慣就發動更多中國批評家,理論家,藝術家參與到中國為核心的現代藝術新體系的構架的構建,取代美國的世界藝術中心地位。官方散播反智主義是只能把人民推向好萊塢和美國大兵懷裡而不自知。
今天的當代藝術家生存環境並不比一個世紀前好太多。當代藝術的話語權壟斷在尤倫斯,美國當代藝術中心為首的藝術巨鱷手裡。傳統藝術的定義存在於巴黎的羅浮宮。
中國當代藝術家和一個世紀前的徐悲鴻,齊白石一樣跟西方最傑出的藝術家進行競爭,爭搶名額少到可憐的頂尖藝術展,如威尼斯雙年展,卡塞爾文獻展。但在西方藝術體系中只能扮演東方人的角色製造卑微的在場和刻板印象供人獵奇。甚至還不如一個世紀前的文化環境,當時的mg政府送出林風眠,徐悲鴻,李叔同這些青年藝術家,希望可以改變國內藝術生態,加強文化實力。連出國學習醫學的魯迅先生也在積極向國內傳播珂勒惠支和木刻版畫藝術,在抗戰大後方掀起木刻版畫為主的左翼美術運動,對革命的勝利製造了巨大的輿論基礎。今天的穩定建立在革命先輩的刻刀和木屑上。tg的發家史還歷歷在目,某團卻開始反智了。難道現在的zf包容度不及一個世紀前嗎?
官方對於當代藝術的淡漠使太多藝術家掙扎在西方話語體系無法上岸,如艾未未。出於對近代歷史的殘酷陰影,又有一些藝術家掙扎在wg不能自拔,如張曉剛。終於出現一些創新的加入民族意識的藝術家,但是缺少理論支撐,仍然被統籌到西方現代藝術範疇,如徐冰、蔡國強。當藝術家們在西方意識形態壓迫下在西方最有價值最核心的舞台苦苦掙扎,輸出和中國有關的隻言片語,共青團中央暗示民眾進入反智主義狂熱。當格林伯格用《前衛與庸俗》把現代藝術從超現實主義的想像力拉回蒙德里安絕對理性的格子,美國世界藝術中心的確立往前邁了一大步,中國的藝術理論領域僅有的一些優秀理論家只能大把精力翻譯西方經典著作,如沈語冰,一個傑出的藝術理論家,如果翻譯問題能得到更多幫助與肯定,我認為他能更加高產。對傳統藝術成功進行現代化角度解讀的理論家巫鴻如今是芝加哥大學的教授。
當有一天zf終於要認真考慮文化輸出的時候,答案可能不在《論語》里,而在那個小便器里。從文化輸出的結果看,一個徐冰的《天書》應該比得過十座孔子學院的厚度。還是那句話醜化現代藝術不可怕,可怕的是對現代藝術簡單化。
創建於 2017-04-20作者保留權利不好意思,打擾一下,可能說幾句不在點上的話
杜尚的《泉》,有知友搬出了《杜尚訪談錄》,有知友熱心的介紹了當時的藝術背景和社會背景,不過從一個創作者的角度,以及藝術品當時被創作時藝術家的心境(還勞煩揣摩一下杜尚「創作」動機和心態),這件作品你可以變著法兒誇,但杜尚當時絕對不是抱著創作一件「優秀」的藝術作品的心思來「創作」的,相較而言,《泉》更應該被稱作「重要」的藝術作品,而不是「優秀」的。
黃河清的文章以前看過一些,起初覺得論調很不舒服,但有些說法也不過老生常談,從市場從宏觀歷史去描繪,哪有那麼乾乾淨淨的東西,但後來其一些觀點便確實有些偏激了,而且根本站不住腳,壯壯詳盡地舉了很多精巧的例子,旨在告訴大家黃河清試圖在兩種不同的審美體系中構建根本不存在的對比,方法都不對跟別提論述了。
最後說兩句很主觀的話,西也好東也好,哪裡有不變的傳統?是該學習他人的時候學習便是,你不理解他們的藝術,沒事,他們也見不得你吃皮蛋(千年蛋),正常得緊,話說回來,他們掌握的信息,他們語言里的信息都多出太多,此去不到三甲子,自覺可以騎頭來?學也好,融會貫通也好,發揚也好,還沒出來東西就是沒出來東西。
至於批評,評價,juger,大家回過頭來想,這個賬號背後發微博的同志,如果就已經具備當代藝術深厚功底,成日發些鼓吹當代藝術之物,只恐怕更可怖。
私以為何清老師對待當代藝術有所偏頗,且到處充斥著陰謀論的身影。
眾所周知,杜尚的小便池是將藝術體制和語境作為藝術創作的一個元素加以使用,這是一個開拓性的舉動。
何清則以「賣觀念」這一偏頗的詞語來概括,並冠以金融投機的實有誤導之嫌。
後面,何清老師又說
「這裡涉及一個藝術的命名權或藝術主權的問題。定義何為藝術、何為非藝術,是一種權力。美國人定義是藝術的,中國人是否也要跟著承認是藝術呢?中國人是否可以堅持自己對於藝術的標準?跟在美國人後邊人云亦云,不僅是喪失藝術主權,也喪失了一個人的基本常識判斷。我認為,中國人完全可以、而且應該有自己的藝術標準,理直氣壯地說:小便池不是藝術品。」
當代藝術幾乎所有的語言形式,裝置、現成品、觀念藝術、拼貼、行為藝術、觀念攝影等等,幾乎都是在1920年代的法國達達主義及其代表人物杜尚時期形成的,波普藝術的形式最早是從英國藝術家理查德?漢密爾頓開始的,錄像藝術及其之後的計算機藝術,也是歐洲和美國同時興起的,從語言的觀念及形式上,當代藝術恰恰是法國起源的,波普藝術是英國先產生的,Video藝術是歐美同時興起的。好端端西方人的藝術,怎麼就成了美國人定義的藝術了?
我們再回到《泉》,杜尚的小便池仍在巴黎的蓬皮杜中心的展廳長期陳列,「小便池」是否藝術品,法國人民自己就回答了。
儘管有人不斷質疑,但杜尚的小便池的藝術史價值是一個多數人的共識,也是一個現代藝術的常識,即現代藝術的一個主要訴求,是將藝術家從技法訓練中解放出來,使藝術面向思想和藝術感官的豐富性,藝術家應該擁抱這個世界更多的精彩。
此外,何清老師動輒扣"和平演變"的大帽子,一切都歸罪於美國的陰謀,把美國說得一無是處,反對普世價值,不承認西方現代性中世界主義的文明趨勢,將民族復興與現代性的普世主義置於一種對立關係。
何清老師眼中的「西方」,是一個缺乏歷史常識的含糊的意識形態概念,事實上,並不存在一個所謂的純粹西方。古希臘算是今天西方的一個歷史源頭,但古希臘滅亡以後,所有的思想文本都失傳了,今天我們所出版的古希臘哲學家的著作,還是從阿拉伯文獻中翻譯回去的;古羅馬及中世紀的基督教,更是從中亞的猶太教演變而去的;歐洲的文藝復興的藝術和科學深受阿拉伯文化的影響。
今天的「西方」,實際上是指17世紀以後以現代性為框架重構的「新西方」,包括德國康德的邏輯哲學、法國的啟蒙思想、荷蘭的市場經濟、英國的工業革命以及法國大革命。
從17世紀以後的文明史或藝術史看,並不存在一個純粹的西方文明或西方藝術,所謂現代性的西方,只是一個以西方自己的方法論吸收了世界各文化的因素後混血產生的新文明,這種現代性的新文明雖然率先誕生於西方,但其中有普世主義的文明成分。
同理,也不存在一個純粹意義的中國,今天的中國只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共同體,唐代以後的詩歌、繪畫、哲學甚至語言都一定程度受到印度佛教的文化滲透,晚明至今的漢文化更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今天的漢語發音和語法都是歐化的,早已不存在一個所謂純正的漢文化。
而何清老師卻還是如在文革一般「扣大帽」「捉小辮」,怒斥西方當代藝術「反革命」「搞顛覆」,
他這論調、立場、文風,我似乎看到了周帶魚的身影。
多講一句,民科界常有高人發表大作,宣稱發明了永動機,痛斥能量守恆為官方虛假之宣傳等等。所以為了利於宣傳,何清老師標題應該稍微改一下:
震驚!何清老師發現驚天大秘密!當代藝術家原來都是間諜!不轉不是中國人!
參考:朱其《當代藝術只有陽謀,沒有陰謀》
我的其他相關回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515504/answer/104431787
嗤~
現代藝術圈內的人,有人會介懷同行的評價,有人會介懷媒體的評價,有人會介懷觀眾的評價,有人會介懷客戶的評價。唯獨,沒有人介懷共青團這種玩意兒的評價。
要是哪天共青團褒獎某一位當代藝術家,那一定比扇他耳刮子都難受!
「喲,聽說您的作品代表了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呢!」——這話能逼著作者跳樓你信不信?
你們怎麼評價杜尚,我倒是不在意。
杜尚的小便池我在費城美術館看過其中一個版本——其實這個小便池跟莫奈的睡蓮和梵高的向日葵一樣,簡直到處都是。
道理我都懂,但是我見到的時候,沒有覺得觸動。如果我對於當代藝術有什麼憤懣的話,最大一點是理智與觀念勝過情感上的觸動。
反倒是自行車還好看一點。之前用手機拍的——
但是,怎麼可以把Rothko跟這些貨色放在一起!
Rothko!
Rothko是有在好好畫畫的!
我在很多地方都有Rothko的繪畫。華盛頓的The Phillips Collection還有一個很小的Rothko Room,四面的牆壁都是他的作品。
之前休斯頓美術館也辦過一個Rothko的回顧展。Rothko有一幅《Untitled (Black on Grey)》。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他的作品。
站在它面前,你可以想到很多東西,比如在荒涼的月球上看著黑色的天空,沒有任何星光。
比如死亡——這也是畫家原本想表達的主題。
Rothko在休斯頓還有一個小教堂Rothko Chapel,牆壁上掛的都是他這種紫色和黑色的巨幅繪畫。
在這樣的環境中,你可以看著它,冥想很久。教堂里是不讓拍照的,實際的光線,會比這張照片更暗一些。
我不知道你們站在四面都是強烈的有富有層次的色彩面前,彷彿要被吸引進去,是什麼感覺。
反正我是覺得蠻觸動的。
這也算是一個繪畫藝術與建築結合的很好的一個典範。
============================================================
很多藝術品,真的得看過原作之後,再來評價。
手機屏幕並不是像Rothko這種繪畫的最好的呈現載體。
只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奢侈。
當代藝術的內心一定是這樣的:
心說「您願意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就發揚去吧,為啥還要捎上我?」
本來中國傳統藝術和當代藝術各玩兒各的,根本不是在同一個系統里,標準也不一樣。
傳統藝術追求美,當代藝術追求批判和突破思想邊界,倆人說的都不是一件事兒,何談誰高誰低呢?
本來一個自由的社會就是誰愛喜歡什麼就喜歡什麼,只要不違法,你願意愛傳統藝術就愛,願意喜歡當代藝術就喜歡,或者如果兩個都符合你的口味也很正常。
但是有一種很奇怪的思路,就是我喜歡這個,我就覺得你們喜歡的都有問題,還偏要拿自己的標準匡到人家身上。
要是某個人這樣想到沒什麼,但是要是政府的喉舌發出這樣的聲音就比較可怕了…
【書記和小寒是兩個愛說藝術的女孩。不知道沒關係,讓我來告訴你】
公眾號搜索:buzhidaoart
合作/投稿請聯繫郵箱:buzhidaoart@hotmail.com本文著重闡述兩個問題:
一,當代藝術到底是不是陰謀?(Long leash計劃)
二,杜尚到底是怎麼回事?(凱奇與鈴木大拙)
—————————————————————
一,當代藝術的的確確是陰謀。
起源,60年代美蘇的冷戰,開始了所謂的全面對抗,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對抗,也包括文化藝術的對抗,從60年代起,美國CIA中情局動用大量的美金哄抬當代藝術作品在世界拍賣會上的價格。造成一股「當代藝術執世界文化牛耳」的假像,對應的蘇聯的「現實主義」「古典主義」的作品被邊緣化。這個計劃叫【Long Leash】計劃。你在百度里當然查不到啦,拜託去谷歌查查好不好。
鏈接在這裡:Modern art was CIA #x27;weapon#x27;
還有:
鏈接在這裡:How the CIA Spent Secret Millions Turning Modern Art Into a Cold War Arsenal
還有
標藍的部份能看懂嗎?知道Jackson Pollock是誰嗎?
鏈接在這裡:Jackson Pollock: More than Just a Tool, a CIA Tool
好了吧。官媒的話不信,洋大人的話總該信了吧!
這不是什麼「官媒極左」、「帶有政治意義去懟當代藝術」等等
你們無知到這種程度就不要強答了好不好,求求你們了!!!
還有人舉北京烤鴨的例子,真是醉醉的。這都哪兒根哪兒啊?
來,跟我一起念,Long Leash。
狼利吃,狼利吃,狼利吃。記住了嗎?
「現代藝術是陰謀」這個事兒全世界都知道,
也就是中國政府早期失信於民所以時至今日說出來老百姓都覺得是假的。
但這是真的。
至於陰謀下的現代藝術是否誕生了藝術精品呢?
這是另一個話題。今天不談。
————————————————
二,杜尚到底是怎麼回事。
先放書,表示我不是根你們胡扯。
以下我說的每一個字都來源於《杜尚訪談錄》,沒看過的人先看書去,別想當然的胡噴。
杜尚—凱奇—鈴木大拙—禪宗。
鈴木大拙在20世紀到了美國,把日本禪宗帶到美國,首先受到影響的是音樂家凱奇。他創作一個舉世聞名的「四分三十三秒」。自己坐在鋼琴前啥都沒幹。
什麼是「四分三十三秒」?為什麼這是藝術?和禪有什麼關係?
當代藝術的根本是觀念藝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禪說,青青翠竹無非法身,鬱郁黃花皆是般若。就是說,大道理就在生活的各處,不要去刻意搞什麼大法會,大動作,說什麼大道理。一根一根的竹子就是道理,一片一片的花就是法會。
什麼意思?
自然,自覺,自由。
不刻意。
「四分三十三秒」,藝術家坐在鋼琴前,全場安靜。
逐漸竊竊私語,
逐漸喧囂沸騰,
逐漸吵鬧喧嘩。
這個過程難道不是音樂嗎?
難道音樂只有是哆啦咪哆啦咪哆啦咪才是音樂嗎?
凱奇不是要給你洗腦,不是求對錯,他是表達一種他個人的觀念。
從安靜到沸騰,這聲音可不可以就是音樂?
他提出這一個觀念,能不能接受,在不同的每個人。沒有對錯。
這是「四分三十三秒」凱奇這個作品的意義。
也是解讀現代藝術的方法——觀念藝術。你能不能看到這個作者想表達一種什麼觀念?
杜尚,是藝術家嗎?恐怕在1900-1950年代沒幾個人認為他是藝術家。他生命中絕大多數時間在下國際象棋,並且是職業國際象棋選手。
杜尚的所謂成名,是1950年代以後,人們開始注意到杜尚,開始研究他,通過被研究,他成名了。
而並不是因為《泉》或者《大玻璃》成名。
他的《泉》是在1917年送的展,但是,並未能展出!!!!!!!!!!!!
他的《大玻璃》隨著他輾轉歐美,還被弄碎了!!!!!!!
杜尚在1936年前後開始專門從事國際象棋比賽。在1942年為躲避戰爭到了美國。1944年著手做他最後一件作品《給予,瀑布,燃燒的氣體》,做了20年……
所以杜尚不是什麼1960年代開始被炒作的藝術家。他在1969年都死了。
那麼《泉》是什麼意思?
這是觀念藝術嗎?它想表達什麼觀念呢?
小便池,在它發揮實用性的時候,它是給人小便用的。當它失去實用性時,它的造型美是不是可以體現出來?
它有造型美嗎?當然有。
潔白,光環,有曲面,如果這不是一個小便池而就是一個立體的造型藝術,可不可以這麼去看呢?
比如傘,能打的時候是為了擋雨的。如果傘壞了,你把布遮下只剩傘骨了,它失去了實用性的功能,那麼它本身傘骨撐開時的造型,是不是就是一種藝術品呢?
《泉》提供的就是這樣一種思路。
你看生活中任何一個物品。但它能用的時候,它是用品。
當它不能用的時候,它本身的造型結構是不是可以看做藝術品。
以上。
如果只是藝術家的孤芳自賞,那什麼東西被稱為藝術都沒什麼好說的。
但是既然一件藝術品需要被用世俗的錢的概念去衡量,那就必須接受世俗眼光的判斷。不能一邊想賺世俗的鈔票,一邊又站在逼格的制高點說世俗之人俗不可耐不懂藝術。這是在耍流氓,
剛剛看完視頻。說說我的看法。
我覺得當代藝術的重點在於兩個字:解構。
解構的意義是它在不斷的拆解著我們印象中對於藝術的定義,對於藝術的看法還有對於藝術本質的界定。
總之,就是在向我們提出質疑:什麼是藝術?
縱觀藝術史,從古希臘的哲學層面研究,到近現代唯物主義藝術觀,再到現代對於藝術的拆解,所謂的藝術在不斷定義——批判——重構之間循環。
古希臘的史詩,中世紀的繪畫和宗教音樂在向人們展示著形而上的東西,那種超脫於人類世界之外的嚮往與精神慰藉。
文藝復興與之後的古典藝術打破了傳統,從人自身的角度來表達自己內心對於自然、人類社會的看法,而後發展為了浪漫主義。
我們可以把浪漫主義的發展狀況與當今的後現代主義做個比較。浪漫主義之前的藝術觀是以人為本的,(把人的比例畫到精確似乎是那個時代藝術家有強迫症的表現)就說說達芬奇,維魯特人的那個比例就是對人身體研究的極致,但是畫兒的再像也終究不過是畫兒,於是,很多哲學家 藝術家認為只有當藝術品通過情感打動你時藝術才能稱之為藝術,於是就有了浪漫主義的發展。(當然,藝術觀念的發展離不開當時的歷史原因)
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發展也就促進了康德 黑格爾 叔本華 尼采 不啦不啦等等的哲學家對於藝術本質的思考,亞里士多德古典主義的二元論似乎已經很難解釋藝術究竟是什麼。(這解釋起來有點困難,要說很多不相關的話,我就不說了)
那麼,後現代主義藝術(當代藝術)觀念的由來是什麼?要知道,藝術的發展離不開歷史環境還有政治的因素。當代藝術之前是現實主義藝術觀,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和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觀影響到了藝術的發展,理性、科學原理解釋了我們之前不知道的東西,藝術的現實層面和精神層面均受到了影響,現實層面由寫實主義主角發展到了印象派。(學畫畫的一般都會遇到這種情況,寫實寫到極致的話似乎還有一種表達不出的情感,印象派就是把極其細緻的筆觸轉化成模糊的視覺印象,這樣看起來更像)
在工業革命的影響下,而且,在二十世紀初,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人類理性與科學的快速發展似乎早已將藝術的發展拋之腦後,它為人們帶來的不是一個更美好的世界,帶來的似乎只有一個更加秩序更加殘酷的世界。這不斷的促使我們進行道德和哲學思考,這一點影響到了藝術的發展。(比如弗洛伊德理論引申出來的精神分析學)我們的藝術則像之前一樣,由現實的世界再一次轉而進入了內心的世界,只不過這一次相較於浪漫主義,帶有著科學理性的色彩。
對於當代藝術的發展,有很大程度的原因歸結於我們人自身的困惑,我們需要用現代的東西去批判這些東西。(於是杜尚就拿著小便器去了,藝術家之屎也隨之誕生)
這一現狀也就促成了當代藝術另一種性質的誕生:批判。
杜尚等藝術家不斷的挑戰著藝術界定的底線,不斷的拿一些生活日常用品或者使人難受的東西來刷新我們的三觀(認識)。而在我們批評他們的同時,我們沒有一個有效的理論來反駁他們,只能通過所謂的經驗主義和所謂的規定來解釋——這不是藝術。這明顯是站不住的。
現在我們來看看視頻。河清老師對於西方當代藝術可能認識的比較偏頗,又比較深。為什麼呢,我認為河清老師自己可能也想過去從藝術哲學與藝術理論方面反駁他們,卻達不到目的,於是河清老師便從政治和歷史角度入手,試圖去重構我們的藝術觀,本身認識的偏頗和切入點的結合未免不構成陰謀論的感覺。
不過我在這裡強調一點,河清老師一直在強調就是中國文化的中和雅正,這是沒錯的,我們中華文化,中華藝術觀念一直在一個較為穩定的時空中發展,這是秩序的體現,也是中華文明的精髓(儒家觀念和佛家道家等,這又是一個很繁瑣的東西,所以不做贅述)。
而如今,世界的格局早已不再是當時的樣子,藝術表達的主流媒介也早已不再是紙張,我們中國進入世界正好處在解構主義高潮時,發展至今我們未免不感到迷茫,就拿音樂的發展來說,從最初搖滾樂進入中國,到現在rap的發展,我們的音樂總是想跟上世界的潮流,河清老師的審美權應聲而出,在我看來,其實所謂的審美根本沒有權這一說,審美本身就是我們人天生的屬性,那河清老師的審美權從何而來呢?
我們如今大部分的多媒體文化,商業藝術以資本來衡量藝術的價值,也從根本上操縱了人們的審美(品牌效應、尤其是中國目前的電影還有遊戲,十分明顯),我們喪失了對藝術欣賞的能力,面對著成千上萬的多媒體信息,我們變得更加懶惰與迷茫,這是沒錯的。但是河清老師在視頻中批判的審美權的缺失是帶有明顯的偏頗。當代藝術批判的是藝術與非藝術的界限模糊,批判的是傳統藝術與大眾藝術的界限分明,當我們的傳統藝術與大眾藝術相容合時,帶來的影響就是藝術的商業化(美國的波普藝術,中國最近的rap和喊麥之爭),而在資本的運作下,更多的流水線產品進入生活(如今的好萊塢),這是惡性循環,但當代藝術跟審美權卻是沒有什麼具體聯繫的,審美的缺失也只是當下社會文化的體現,而當代藝術本身也就是在批判著這一現象。
那麼那些令人三觀盡毀的作品(繪畫、雕塑、建築等)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我認為這是人們渴望著新的藝術觀念的出現,也就是由解構到重構,比如現如今反智主義和宗教觀念的重新出現,就是在告訴我們,我們人的精神和意志總是在與理智和科學進行著無休止的戰爭,而尼採的日神酒神二元論也再次得到了體現,但,當我們重新將兩者結合,似乎就會得到一種新的東西,我無法預測。
(就拿彈幕帶節奏這一行為來說,很多人出發點純粹是為了好玩,或者為了達到某些目的,這是一種本能的驅動,當我們去反擊帶節奏的人時,他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這是不是很像當代主義藝術的觀念?你們批判的越狠,他們對於藝術的解構就越深,而我們自己只能獨善其身地說服自己,或者拿出科學的解釋去說服他們,但我想你們應該知道結果是什麼吧,節奏只會無窮無盡,而你自己卻很氣又很想笑。)
總的來說,河清老師是想把中華文化中的秩序給予現代正在解構崩壞的藝術體系,是想通過中國文化的精神來重新詮釋某種理論。這是一種中西的結合,這是對於當代藝術批判的一種反駁,中華文化通過自己對於藝術的理解,來解決當今藝術的困惑未免不是一種解答。
(就像日本的動漫文化,動漫文化在之前是從來沒有過的,通過技術的發展與對各種元素,尤其是日本的武士元素的融合,促成了動漫文化的興起,我認為中國現在目前重點需要做的並不是重新學習中國舊文化,而是需要為文化找到一種可以和現代社會相容合的方法,將我們的文化理論體系融合進西方體系,而不是像河清老師那樣的否定。)
另:對於藝術家這一界限的模糊,有好多人認為藝術品脫離了藝術家就不能獨立存在於自然界,也就是說藝術脫離了人那還算不算得上藝術(二元論)再想想,普通人張三畫了一幅《蒙娜麗莎》,那張三就是藝術家,而當藝術家張三拿出小便器那麼對於張三和小便器的界定又是如何呢?(這當然牽扯到了存在主義、現象學等等)
當我們嘲笑和排斥當代主義藝術時,卻忘記了自己應該從藝術哲學反思中學到什麼;當我們努力在重構理性和秩序時,卻忘記了人自己的本質。這一點是很可怕的。(反烏托邦三部曲)
以上,恩。。。謝謝大家看完我首次用心的回答。
黃河清說得很好啊。
底下嘲諷他的答主們正好是他所說的「國人自卑」的例證。你們真的有去看過他的演講,有去想過他的觀點,有用自己的真實體驗去面對那些當代藝術品么?
河清老師又搬出他那套陰謀論了,美國爭奪霸權,和平演變之類的云云……
這套容易煽動起大家愛國情懷說辭還很有市場。
藝術背後是權力運作這件事情根本不用他說,這是常識,陳詞濫調。
問題在於,河清老師的論述沒有歷史細節,缺少具體的歷史語境。
不用評價黃老師的觀點對錯。畢竟我們可以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判斷。問題在於,黃老師根本沒有能力論證他自己的觀點。如果黃老師只是說我就是不喜歡杜尚,就是討厭他。這是自己的感受,不需要論證。然而,他每次都要上升到文化霸權云云,卻又無法闡釋清楚二者之間的聯繫。
舉個例子。之前有個研討會河清老師就開罵杜尚。說是美國資本在後面控制。當時與會的學者就反問過河清老師「哪個美國資本」。哪個人,以什麼目的,怎麼運作的。這些具體的歷史過程河清老師都不談,只談意識形態,沒有證據支持。照這樣說,我完全可以說河清老師是外星派來抹黑地球藝術的,有什麼說服力?
黃老師,說話要講證據的好吧。
是的,大面上看黃河清老師的言論還過得去。但是一旦具體到歷史細節的時候,就發現,根本沒有細節的支持。說白了,就是想當然。說嚴重點,就是,不符合學術規範。
在河清老師的主要觀點裡,「美國」就是鐵板一塊。「西方」也是鐵板一塊。「中國」也是鐵板一塊。全是文革式的識形態話語。
美國也有工人資本家中產階級,也有白人猶太人亞裔非洲裔拉丁裔,也有新教猶太教天主教徒,也分共和黨民主黨的好吧。
西方也是不同的國家、語言、民族、文化、歷史組成的好吧。
中國也有不同的地域、民族、階級、信仰、朝代、黨派的好不好。
根本就不考慮其他因素對這個「當代藝術」藝術現狀結果造成的影響。階級、種族、性別、政治派別藝術家個人經歷、喜好、機會、選擇,甚至是地理、氣候的影響完全不考慮。就整天「美國」,「西方」的,說的好像美國人都思想一致一樣。,
馬未都先生評價審美
說有三個標準
一個就是最簡單的,大紅大綠,艷俗,讓你第一眼看見就覺得震撼,好看,美,比如好萊塢的特效大電影啥的比如乾隆的審美,比如剛出道的劉亦菲
第二個程度,就是含蓄,是不說完,留給你想像的空間,比如雍正的審美,比如讓子彈飛,比如神鵰俠侶天龍八部裡邊的劉亦菲,比如我們很多國畫
第三個程度,就是變態,就是做到極致,比如盆景,比如金魚,比如裹腳、比如束腰,這種,講真,除非專業人士給你講解,你真不知道講的是什麼, 當然了,四大名捕裡邊的茜茜除外,美得令人窒息,鄧超必須死···
其實 ,我個人意見,當一項藝術走到瓶頸的時候,只能各個步驟都做到極致,爭取有突破了,或者就是換各種其他的方向去試試
古典寫實油畫走到盡頭,莫奈梵高畢加索就誕生了
武俠小說寫到頭了,古龍就試著寫偵探武俠,後來溫瑞安也試著各種求變··
以前有吃有喝生活無憂才搞藝術的就那麼幾個人
現在科技發展生活發達
搞藝術的多了,大家互相交流,提升的快,大家都在瘋狂的求變,求新
比如央美的院長靳尚誼老爺子
開始的畫風是這樣
後來學習歐洲的技法,h畫了一段時間的這樣
最後推陳出新,繪畫效果是這樣
大家覺得好看的傢具呢
比他更上一層的就是含蓄
再往後就是變態啦···
完全不知道怎麼做,只能往極致了搞···要麼突破,要麼死···
以上
恩,這是強答么·····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畢竟教會燒死的科學家再多,地球還是圍著太陽轉的,是可以量化的。有標準的。
可是文學,你說莫奈好我說梵高棒,他是沒有可以量化的標準的。
所以大家擔心被學閥壟斷很正常,畢竟藝術走到一定程度大家水平都差不多,就看評價了···
白居易寫詩找鄰居老太太聽·····
脫離大眾的審美,總覺得哪裡不太對·····
大老闆說,網路宣傳工作要注重新方法,使用網民愛看的方式來提高網上輿論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這個可以回答知乎上九成左右的有關共青團中央網上帳號的問題,可以回答幾乎所有政府機關在網上賣萌的問題。
匿名,怕被打
……………………………
我只是陳述我的觀點,沒什麼可吵的,畢竟審美觀不同,不通,有人喜歡就得允許有人不喜歡,不要口口聲聲一直說著別人啥啥啥,我不聽我不聽,在別人發聲的時候,你們不也沒有聽么╮(╯_╰)╭
藝術不是非得熟悉什麼藝術史才能欣賞的(說的這個藝術史估計也沒包括中國這麼多年的藝術史)
還有,把抽象派啊印象怕啊啥的名畫去跟大寶貝兒的畫對比,跟小孩子畫對比我覺得都挺不錯的,畢竟用好多回答里的話說,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你非得拿來跟一罐子屎去比藝術性…抱歉我是真接受不了,我也不覺得有多少人能接受得了。
還有穿衣打扮這個,也能跟藝術素養扯上關係了????????花你錢買衣服了還是咋滴?穿好打扮好就好看了?
……………………………
以下原答案
我覺得這恰恰是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中國人審美觀已經被熏陶的太刁鑽刻薄了,並且從土地中走出來的中國人都太實在了,你就是把一個小便池,馬桶,一坨屎吹破了天,中國人還是覺得那是小便池,是馬桶(以上這兩個不適用那些真的精雕細刻,裝飾的沒邊兒的小便池和馬桶),是屎,該尿尿的尿尿,該拉屎的拉屎,該放下水道的放下水道,把這玩意兒吹出天際,就是想坑錢(~ ̄△ ̄)~
同理還有繪畫,中國畫講究意境,但是中國畫也有寫實的,這麼長時間,畫啥樣畫的沒有( ˙-˙ ),中國人對西方繪畫的欣賞也絕對是沒有問題,不過有些畫…實在跟隔壁熊孩子塗鴉太像了了(評論也說了,這事不分東西),畢竟中國這麼多人,難免出幾個神童,不過可能周圍大人都不這麼認為,欣賞不了也是情有可原(?ω?)
但是非得說中國人審美有問題的,不是蠢,就是壞…(可能有點不太準確是吧,那這麼說吧,你得允許有人跟你審美觀不通,上來就說別人審美觀有問題的,不是蠢,就是壞)推薦閱讀:
※請問大神這是什麼畫?
※有哪些值得推薦的觀念攝影師?
※同性戀和藝術家之間到底有著什麼樣潛在的關聯?
※如何評價馬克·羅斯科的藝術風格?
※如何評價 wanimal 這樣的攝影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