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對你而言是什麼?

看過很多作家形容文學對自己的意義,總覺得文學的存在並沒有那麼高深,所以諮詢一下大家,文學對你而言究竟是什麼呢?


謝妖。。

很長一段時間,至少十年,是養活我的工作。我記得第一次發一個中篇小說的時候,零六零七年的樣子,當時一千字是四十塊錢,兩萬多字的小說,也就八百多塊的稿費。但對大學生來說,也是一筆不少的錢。這十年,小說稿費漲了差不多十倍,但要靠稿費生活,還是蠻辛苦。這十年我大概一直都處於一種提心弔膽的狀況里,一會覺得要交不出學費了,一會又覺得要交不出房租了。但交了學費和房租,提心弔膽也沒有好一點,大概也變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焦慮就會接很多活,做了一半又覺得不應該這樣。每年新年裡,我都發誓不要再抱怨了,但我也沒辦法真的解決我依然在抱怨這件事。

很多時候,我希望文學是我的興趣,但過日子又不斷提醒我,「文學」要很單純地放在興趣那一格,太難了,做不到嘛。做不到是兩方面,一方面是不想做,另一方面是需要更大的努力徹底改變現狀、自身能力也不一定夠。

昨天看到有個朋友,說我寫的文章又矯情又地氣。我還蠻感動的,可不是我嗎,很久沒聽過這麼真實的評價了。其實也像文學對我意味著的事,務虛務實把我變成了一個這樣的人。唯一的遺憾是,現在想成為另外一個人,雖然還有可能,但會很累吧。很多人知道我喜歡蔣曉雲,我喜歡蔣曉雲什麼呢?我覺得我是真心喜歡她在我這個年紀,把自己徹徹底底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做了三十年另一個人,六十歲再回來做回二十歲的興趣,還都做成了。很厲害的。


-

有四部文學作品,曾對我產生過非常大的影響。


第一部是羅曼·羅蘭的《約翰·克里斯朵夫》,這部長篇小說問世後,並未在歐洲獲得太高的榮譽,傅雷的翻譯卻令它在中國成為毋庸置疑的名著。這是一本傳記小說,傳主克里斯朵夫是個虛構人物,其人生經歷、氣質稟賦大體源自音樂家貝多芬。羅曼羅蘭說他要用小說的體裁寫出一部交響樂作品,實踐證明他做到了,《約翰·克里斯朵夫》不僅具有著交響樂般的恢弘而謹嚴的結構,其行文方式上同樣也充滿了一種音樂感。


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正讀高中,青春期逆反的年齡,看周圍的,總是一個不爽兩個不忿,心中常懷不平之氣,不知道怎樣的人生才不算虛度。那時我迷茫、矛盾、且充滿力量,亟不可待想要做些什麼,又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生活環境里也格格不入。


《約翰》教會了我和自己相處的辦法,克里斯朵夫身上沛然莫之能御的平民氣息,尤其契合我對人生的看法,這種道德趣味最終沉澱下來,變成我看待世界的一種基本精神。如今回想起來,那時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應當有兩種吸引力召喚著我,一種是於連式的,一種是克里斯朵夫式的,其中後者是更少人走的路,我慶幸自己選對了,並樂意繼續不避艱辛走下去。


一本摘要上說,克里斯朵夫展現了資本主義社會裡一個傑出人物的抗爭與妥協,傅雷說,這是一個大寫的人。興許他們說的都有道理,但生在這個多元的社會,我們有幸將人生當做藝術品,而那大寫的人,無論什麼制度下,總是值得去完成的。


用一句話概括這部文學作品的影響,就是:從內心深處召喚出力量。


第二部文學作品是《莊子》,彼時我已經二十郎當歲了。莊子汪洋恣肆,下筆是九泉到九天的世界,宏旨卻須臾不離人的個體精神。在我閱讀過的所有文學作品裡,《莊子》是最絢爛而有文採的作品之一,它不僅包含了中國智者對人類終極意義的思考,還充滿了世俗生活的智慧。


行文敘述上,它向所有人敞開了一種有關「言說」的方法:當遭遇不可言說之物、不能言說之境時,言說究竟應該怎麼繼續。


莊子是打比方的高手,他的說理,不像韓非那樣冷峭直接動人心魄,但是卻華彩絢爛回味悠長。《莊子》有華而不實的東西,教會我怎麼裝逼,同時更有真正智慧的東西,教會我自省冥想。


第三部文學作品,實際上不是一本書,而是一個人,這就是卡爾維諾。

卡爾維諾在作家裡不算特別能活的,但是絕對算比較勤快的,他的大部分作品,我都讀過。這位先生擅長短篇,尤精寓言。二十世紀往後的寓言究竟該怎麼寫?卡爾維諾算一個,卡夫卡算一個。


卡爾維諾是生活年代和我比較接近的作家之一,他看到的世界,如今尚未從我眼中徹底消亡;我焦慮的問題,他也曾經想過。卡爾維諾所有關於文學創作的理論、所有文學創作的實踐里最吸引我的一個命題,就是:當這個世界已經複雜到各個領域之間已難以對話的時候,寫作者應該如何呈現他活動於其中的世界?


這實在是一個偉大的問題,其意義甚至不亞於相對論之於物理世界。


我相信這也是值得每個寫作者去思考的。


第四部文學作品,最短,也是我翻閱時間跨度最長的一部,這就是《老子》。


剛能順下古漢語閱讀的時候就開始看它,只覺得生澀,似是而非;翻完前四史、學完魏晉文學史後還在看它,又覺得還真特么都是家常之語;大學畢業後陳鼓應李零等現代人的相關研究作品都看過了,帛書老子對著王弼本也看了,我還在看他,越看越覺得妙不可言。《老子》五千言,到現在我還經常會看他,幾個版本的《老子》隨便扔著,抓起哪本看哪本,翻到哪頁是哪頁。要說興觀群怨,或許不至於;要論越名教而任自然,好像還真有那麼點意思了。


《老子》是哲學書,是文學書,是兵書,也是縱橫家言,更是政治著作。將人文內核深化延展,就可與《莊子》為鄰;將機鋒雋語深加回味,楚人里就又多了一個文體家;說到所謂奇正,渾然是兵家語;把它當成治國方略,又有點下啟《韓非子》的意思。《老子》是亂世書,更是太平年代的閑書,乍一看有點冷漠,仔細品又有溫情。


文學對我而言,就是讓我更深刻地意識到自己的生活。


到處搖晃尾巴甩金鏈子,未免不招人待見,甚或讓某些人暗笑你器小易盈,但是把這股子自戀的勁頭融化到文學裡,那簡直就是多添了幾分人樣了。


熱愛人類和自己,自戀,又不能剋制理性,收好屁股下的大尾巴,沒說的,接觸點兒文學吧。

歡迎關注公眾號「凱鵝」,好書分享以及電影分析。


自慰


甘之如飴的毒藥。


答一下吧。

怎麼說呢,我這個人,性格不算特別好,但挺能扛的。就是那種不舒服不開心也不會說出來不會發到別人身上的那種,在這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就是文學了。

以前爸媽總是吵架,年紀小,不知道怎麼阻止他們,每次媽媽被打罵的時候也只會無能的抱著安慰她,很敏感,等到風波停息了就回房間看書。什麼書都看,網路小說、詩集詞集、名著,不拘是什麼,但是一看必定入迷。現在想想覺得是一種逃避的行為,把自己刻意沉浸在書里,不去想那些煩心事,雖然看完了之後還得去面對;但又一想,如果當初不是文學陪著我,我也可能不會成長為現在的樣子。

個人比較偏愛古典文學,詩詞曲賦傳,其中人物傳記什麼看的不是太多。出身平凡,沒學過樂器舞蹈之類的才藝,書法自學,畫畫……算了,不說了。反正從小到大,什麼作文比賽、詩詞大賽的時候都會被提起,也算是靠著文學刷刷存在感吧。

現在,文學於我而言是生命的一部分。去圖書館基本上借的都是文學類書籍,有空的時候會讀一讀詩詞,喜歡用詩詞傳情達意,花在書上的錢占生活費大頭。近兩年開始看外國名著(小時候看的《安徒生童話》之類除外),雖然還是不太習慣它的語言風格,但是書中確實有很多令人著迷之處。

題外之話,請教一下:《詩經》周南《螽斯》中「宜爾子孫,繩繩兮」中的「繩繩」到底該讀什麼音?目前就是「sheng」與「min」比較有爭議。


在我的中學和本科時代,談論文學,我是百分之二百陳年噴周杰倫贊穆旦那樣理所當然的驚詫語氣, 彷彿口說真理捍衛神聖。如今不會,因為文學在我心裡更神聖了,而我太過渺小,並沒有為她代言的資格,更不能自我代入彷彿華蓋當頭我就是文學的化身。

文學不是用來自我標榜的東西,她是自我的一部分。你怎把肋骨翻出來給人看?

大一時,黃老師講通視課,她呢自稱當年一志願是財大會計結果一不小心被提前批截胡就在北師大中文系刷完了本碩博。有次課堂上她問了一個關於魯迅的問題,我不記得我當時上課在神遊什麼了。下課後她問我為什麼不答呢?我年輕時裝逼堪稱壯烈,我說老師這個問題不難我想給其他同學留個機會。她答覆我的話雖然半開玩笑,但我幾乎一字不差的都記得,她說:唉呀你們這些小孩有時候是不懂事,有時候又太懂事,真不知究竟懂事不懂事,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當仁不讓於師懂不懂?

我想這其中的邏輯跟寫作的道理也差不了太多。畢竟,蘇軾也說絢爛之極歸於平淡(不知何女神現在還粉不粉蘇軾),畢竟,卡佛也說別耍花招,畢竟,亞里士多德早在兩千年前就在《詩藝》里寫道:風格的美,在於清晰而不流俗。

文學,就是逐漸接近客觀自我的過程。形容詞和副詞是初學者的代名詞。最終,所有的文學都要回到正面寫作的路上,如果一個寫作者是在進步的話,他會從側面從避重就輕的好寫逐漸回到正面。隨著一個人生活的積累,當然他的視角會更冷靜,更接近事物的真相,至少也會更接近自我真實的想法。最初是批評與自我批評相結合,後來是表揚與自我表揚相結合,最後是,自我。


美和表達的方式。


是空氣


進入另一個世界的途徑


用語言講一些有內容的東西。


是呼吸。


1、朗讀並背誦全文。

2、閱讀本題後回答以下問題(十五分)。

3、魯迅的窗帘到底有沒有兩棵藍色的棗樹?

4、父親越過圍欄去買橘子的行為是不是一名遵紀守法的好公民該做出的舉動?

5、一隻猹以每小時八十公里的速度鑽過閏土胯下,問:閏土的衣服是什麼顏色?

6、愛因斯坦在原子彈引爆後騎著單車快樂的玩耍而沒有回頭看爆炸,這說明了:

A、愛因斯坦是個冷血的人。


B、真男人從不看爆炸。


C、這張圖是用「 Photoshop 」後期合成的。


D、他要回去打排位。

7、請以「我的老師」為題寫一篇文章,體裁自擬(詩歌除外),不得少於800字。

8、填空題:先帝創業未半,而_______,今天下三分,_______,此___________也。

9、英語閱讀理解題:sdfsdnfkwjdfnwueuwkefndkbskhdbkuuurwndsdsjdnjru。

10、政治,判斷題:

A、B是對的。

B、不,D是對的。


C、我才是對的。


D、你猜?

11、物理題,你媽媽在看了你的英語試卷得分後,一個左勾拳打在你的臉上,把你打翻在地並向前滾動了十五米。

問:你媽媽昨晚跳廣場舞時左右擺臂時的風速是每分鐘多少米?

12、化學題。


不好意思,化學老師做實驗時發生了點意料之外的狀況,所以請略過此題。


為公平起見,每人扣十分。

班幹部扣五分。


三好學生加三分。

校長兒子加二十分。

教育局局長女兒可以不用來考試。


最喜歡的關乎讀書的意義的一句話大概是這樣的:
讀書的意義在於,你漸漸會發覺,你所經歷的的東西並不特殊,你只是茫茫人海中平凡的某個。
每當自覺孤獨,感覺無人能夠理解自己的時候,讀一本情感上契合的書,會有一種寓意相似的電流擊中自己,對於一個很多時候不願意去訴說的人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慰藉和感動。


文學就是人的某個切面。
你可能看不到全部的人,或者人的全部,但是有些人,他們的生活中會有你的問題,他們的想法中會有你的境遇,他們的思考中會有你的影子。
作為廣袤的人類群體的一部分,因為人性進展的緩慢,我們的局限性和優勢一樣瞭然,才能在古人和前人的故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輔助自己的思考。
文學總能讓你看到他人的困境。
這或許是人相互扶持的一種方式。
如果僅僅定義為經驗的分享窄了,而作教義卻有些寬,就是這樣的東西。


是浮躁生活里彌足珍貴的某種平靜。


三天不讀書,便覺靈魂開始污濁。


《地球脈動》里有個小細節,熱帶雨林里螞蟻群數量達五百萬之多,曾一度稱霸雨林,然而卻敗在菌菇手裡。強壯的螞蟻被孢子感染,慢慢死去,菌菇從死去螞蟻的身體里長出來,美麗而詭異。

文學對生活沒有多少用處,它只是像細菌,在華麗宏大時躲藏,在逡巡崩潰時顯現。


寒假有一日走在陝西路上,瞥見石室中學的校訓有「務虛」兩字。很驚訝了一番,一般不是「務實」嗎?還疑心自己看錯了,又看了一眼,確是「務虛」。
文學歸根結底就是務虛的東西吧!
要講它究竟有什麼用,實是為難。「是否有用」本是一個很有層次的問題。對誰有用,什麼時候有用……但大家在問的時候,指向卻是單一而明確的。在這樣的指向下我們高談闊論一番,最終卻露出了羞赧的微笑,無力感隨之而來。
所以啊,文學本來就是「虛」的東西,他是無用的,看不見的。
從這個面向來理解,就不用再掙扎了,也就可以心平氣和。但是虛的事物遠比實的事物要美好啊——這是於一個過於實的世界裡能夠有的一個不容易的體悟。我總是搖擺不定,又沒有信心。外部力量太強大,個人的那一點小小的堅持緊張地縮在角落,風雨飄搖。
醬紫,在某一刻,能夠體悟到「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的疏朗意境終是很美妙的事。
文學也是一種經驗的表達。已知的,已體驗的經驗讓人有共鳴,痛痛快快地哭笑一場。能夠懂得,也就不寂寞了。對於目前未知的事物,文學則提供了一個觀望的窗口。
喬治·奧威爾在《所謂歡樂,不過如此這般……》中質問——在非理性的恐懼和愚蠢的謬見中生活數年是否正常?
他心疼的是認知不足的小孩子。他們很容易為表面的東西所蒙蔽,恐懼等消極情緒乘虛而入。
這也是因為小孩子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來看待世界。而文學世界苞括宇宙,總覽人物。在這無盡的時間與空間中,不必以自我為本位,能夠理解「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超越自我的有限性。


讀完之後留在你心裡的那些意識和潛意識


對我而言文學可能是我靈魂的一部分。
雖然迫於壓力我在讀高中的時候是個理科生,可我對理科確實沒什麼興趣。
我當時總是找著空子讀書。
最喜歡的是語文課,我高中的語文老師是北大中文系畢業的,總給我們講一些深刻的東西,那是唯一一堂可以讓自己聽得如痴如醉的課。
語文老師在快畢業的時候和我說:其實你應該學文。
家裡人在醫院工作的居多,奶奶是附屬醫院退休的職工,一家子盼著我學醫,從來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支持我對文學的不死熱衷。
我偷偷地寫東西,發在微博,寫在日記。我不是什麼善與言表的人,和跳舞的人不同,和歌唱的人不同,可是我在筆尖無言地掙扎卻同他們的一顰一蹙聲嘶力竭如出一轍。
高考失利,我無奈踏入了醫學院校的大門,我鑽研著解剖,心裡惦念著川端康成。
依然相信有一天我會逃離這片苦海完成我的理想。
是文學讓我的人生有意義,否則一切都將黯然失色。
我堅信,我無悔。


推薦閱讀:

2010 年最佳網路文學是什麼?
如何評價作者墨寶非寶?
如何評價作家江南?
如何評價網文作家愛潛水的烏賊?

TAG:網路文學 | 文學 | 純文學 | 通俗文學 | 如何看待評價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