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體制僵化和西方打壓,導致蘇聯解體的關鍵原因是什麼?
背叛無產階級革命,放棄以階級鬥爭為綱。
引用瓦姐被逼乎刪除的一段論述:
「蘇聯仍然面臨著歷史上困擾俄國的工業化成本問題。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依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方法進行工業化是為了解決進口替代的問題。即便不考慮產品技術差距,向國外出口工業品仍然缺乏經濟性。而出口必須建立在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對於要廣泛解決有無問題的蘇聯來說,有限的產業資源只能用在鋪大攤子上,先做到大而全,而難以做到某一領域的專精,蘇聯又不像戰後美國那樣能夠方便地從其它資本主義國家獲取專業技術和設備。所以長期來看,蘇聯這樣規模的國家如果維持進口替代的需求,其工業體系仍然能夠自我循環自給自足,但其相對有限的產業資源無法獲得對西方的優勢,反而會被拉開差距。如果向西方開放市場,蘇聯工業化就無法持續(因為沒有比較優勢),蘇聯經濟制度也會完蛋。
那麼蘇聯如何能夠贏得冷戰呢?首先就要降低工業化成本、擴大產業規模、獲取比較優勢。單純從工業化本身和經濟規律出發,這是無法完成的,再多五年計劃也無法完成。所以蘇聯的冷戰成敗關鍵在於意識形態——蘇聯並不是因為經濟而完蛋的,相反蘇聯內部經濟問題的關鍵在於它放棄了意識形態鬥爭,自動放棄了降低工業化成本,擴大產業規模,獲取比較優勢的努力。因為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從外部入手,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一旦蘇聯放棄階級鬥爭路線,放棄世界革命,那麼就等於宣判自己死刑,區別不過是暴亡還是慢性自殺而已。
蘇聯要贏得冷戰必須跟西方爭奪戰後紛紛獨立的第三世界產業人口,戰後西方早消耗光了農業剩餘人口向產業人口轉移的人口紅利,給西方資本主義續命的恰恰是戰後第三世界農業剩餘人口(最近,也是最後一波是中國農民工)。而蘇聯的問題與西方一樣,在於產業人口的不足,如果是蘇聯而不是西方能夠獲得第三世界產業人口的支持,那麼冷戰的勝局就屬於蘇聯了。但是西方可以通過成熟的資本主義金融和產業實力控制第三世界經濟資源,蘇聯在這些方面完全缺乏比較優勢,所以一開始通過支持第三世界解放而獲得的政治資本在後來反而因為蘇聯放棄繼續革命輸得差不多。一般來說輸出軍事不如輸出資本,輸出資本不如輸出思想。冷戰開局蘇聯本來掌握最上乘的資源——意識形態,赫魯曉夫之後卻自動放棄了意識形態上的比較優勢,用了最下乘的手段,蘇聯焉能不敗?」
二戰後,蘇聯一躍成長為超級大國,與美國分庭抗禮。通過二戰,蘇聯成功的打造出了一片龐大的勢力範圍——社會主義陣營,並且在全球範圍內掀起了一股國際共運的熱潮。同時,蘇聯的國力也有了極大提升。二戰剛結束時,蘇聯還是一片廢墟,百業待興。但到70年代末,根據蘇聯官方統計,其之工農業產值已經逼近美國的80%——儘管這個數字多少摻雜了水分,不過美蘇國力差距縮小卻是不爭的事實。
但也正是從70年代起,蘇聯卻迅速掉頭向下,只過了十來年,昔日威震全球的紅色帝國,便自由落體般急速滑落,並於在1991年土崩瓦解。
蘇聯為什麼會衰落?拋開那些早已說爛的原因——體制僵化、官僚腐敗,經濟結構失衡,以及蘇版阿富汗戰爭的拖累、石油財政無以為繼等等,雲石君覺得,最根本的原因,主要還是以下三項:
首先是蘇弱美強的整體格局。
儘管美蘇同列超級大國,但二者的能量從未真正平等過。之前雲石君業已說過,哪怕是蘇聯國力鼎盛期,工農業總產值也僅僅逼近美國80%——這還是蘇聯官方數據注水的結果。至於傳統工農業之外的第三產業——特別是新興產業,那美國更是遠遠將蘇聯拋在身後。而且比勢力範圍的話,西方世界的整體實力也依然遠勝社會主義陣營——倘若再考慮到中國、南斯拉夫這兩個僅次於蘇聯的社會主義大國,先後與蘇聯反目成仇,美蘇陣營的實力差距更為懸殊。
擱在早期,儘管蘇聯陣營整體實力遠遜美國,但憑著紅國際共運在第三世界,甚至西方世界內部的影響,蘇聯還可以扳回一城。但從70年代末開始,國際共運由盛轉衰,蘇聯連挖牆腳的工具都已消失。
總而言之,終整個冷戰,美國都始終力壓蘇聯。若說一時之強弱,尚不足以決定勝負;但由始至終的弱勢,那最後被美國壓倒,也是合情合理的。
當然,單單於此,還不足以解釋蘇聯衰落的原因。畢竟美蘇差距再大,較之一戰後蘇聯被西方列強全面圍堵時也要好的多——當時蘇聯尚未工業化轉型,又剛剛經歷了一戰和內戰的消耗,而那時的西方,不僅有美國,就連英法,也同樣強大無比,而那時的蘇聯卻可以逆勢生長,越做越大。
而且,哪怕是二戰後,蘇聯也有過二三十年的較快發展期,甚至還一度開創出蘇攻美守的戰略格局。這至少說明,哪怕面對美國的強力壓制,蘇聯仍然有翻身的可能的。
問題是,蘇聯的這種良好勢頭並未持續,而是在70年代就觸頂,繼而掉頭向下,直入深淵。這種拋物線的變化說明,美國的壓制,並非蘇聯轉衰的唯一原因;蘇聯之敗,關鍵還是因為自身的後繼乏力:
二戰後,隨著冷戰開啟,美蘇兩強都牟足了勁兒發展國力。只不過,二者充實國力的路徑,卻有很大不同:
蘇聯的路子很簡單,也很符合它的國情——蘇聯有2200萬平方千米的廣袤疆土,而且其中大部分未曾開發——或者開發程度較低。隨著二戰結束,蘇聯得以騰出手來,再通過現代科技的加持,從而強化對北亞、中亞等「蠻荒之地」的工業化開發。以此挖掘資源與財富增量,將自家蛋糕做大。
而美國不一樣。美國的國土只有900萬平方公里——約莫為蘇聯的40%;何況美國工業化起步早,國土開發上頭,其剩餘潛力不如蘇聯,所以倘若單靠埋頭搞國土開發,那起碼在增速上,美國是很難比得過蘇聯的。
不過美國也有自己的優勢:美國的文明發展水平遠超蘇聯,美系盟邦的實力更是遠在蘇聯那伙社會主義小兄弟之上。還有一個十分關鍵的優勢,美國是一個海洋文明國家,擁有海上霸權,故而可以把自家的利益觸角,拓展到這個世界上的絕大部分精華板塊!
這就為美國提供了便利——儘管美國的國土開發潛力的確遜於蘇聯,但是憑著文明水平領先,美國能夠打造金融霸權和科技主導權——這是美國經濟擴張的最好抓手;而美國基於海上優勢而成的軍事霸權,又為美國的利益擴張提供了堅強的武力後盾。基於這種格局,美國將地球上大部分擁有較高開發價值的板塊,都整合到自家主導的經濟鏈條中。
這便是經濟全球化!在全球化鏈條下,美國位於金字塔頂端,一切融入全球化鏈條的地區,都在事實上成為美國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們所創造的資源和財富,其中都免不了有一部分,都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變相上至美國人兜里。
當然,美國聰明,別人也非傻缺,大伙兒之所以願意參與這個遊戲,是因為在給美國「上稅」後,自已仍舊可以保留相當部分——而哪怕是這剩下的一部分,也比自己一力單幹所創造出來的財富要多。
這一下,美蘇境界之差就顯出來了。蘇聯再大,但也僅僅是一國罷了。且它的國土大部分環境惡劣,開發程度天然受限;而美國主導的全球化下,參與者遍布全世界,其規模遠超蘇聯這個單一國家——而且這些地區,囊括了大部分開發價值較大的臨海臨江低地平原,所以將它們在經濟上有機整合後,產生的經濟價值要大的多。這意味著美國從全球化中獲取的資源和財富,依然超蘇聯的國土開發——要是再考慮到美國還可以通過軍事和金融手段剪羊毛,那這種差距就更大了!
當然,蘇聯肯定對美國的這套玩法非常眼紅,也很有願意效仿。可是蘇聯是個大陸文明國家,國力和地緣格局所限,它很難在海上跟美國爭鋒,至於陸上影響力的拓展,又受到地緣與政治因素限制,故而蘇聯無法效仿美國,只能就著自家一畝三分地刨飯吃——這種經濟觸角的限制,意味著蘇聯在做大經濟蛋糕方面的能力天然弱於美國。
搞明白這一點後,我們就能夠很好的理解美蘇間的攻防態勢轉換。冷戰前期,美國憑著以前的積累,尚可以維持對蘇聯的絕對壓制;但到六七十年代,蘇聯的國土開發成效顯現,實力提升,再加上石油危機、滯漲以及越戰因素,美國優勢相對縮小,戰略態勢變為蘇攻美守。但到第三階段,也即七八十年代,隨著國際共運的沒落,西方不僅鞏固了自家底盤,在對第三世界的競爭中也取得了絕對優勢,隨著經濟全球化在亞非拉的鋪開,美國國力大幅提升,蘇聯則觸及了天花板,二者之間的差距再次顯著拉大!
這是從經濟的橫向延伸角度來說的,而從經濟的縱向發展角度來看,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爆發,以及之後的革命成果普及,也是造成美蘇差距拉大,以致蘇聯被壓倒的一個重要推手。
二戰後,第三次科技革命爆發。接下來的幾十年里,隨著這場科技革命的深入以及成果的普及,人類的經濟發展模式出現重大改變。
而在第三次科技革命面前,蘇聯出現了習慣性的不適應。
之所以說「習慣性」,是因為這是俄羅斯文明的老問題了。俄羅斯所在的東歐板塊偏遠蠻荒,至於後來拓展的亞洲領土則更加糟糕。地緣環境的惡劣,使得俄羅斯在文明發展水平上,一直落後於西方主流文明體系。
文明發展水平的低下,意味著當文明出現跳躍式進步時,由於自身基礎薄弱,層次不夠,俄羅斯短期內難以跟上領跑者的步伐,跟西方文明間的差距會驟然加大——19世紀中期沙俄帝國的由盛轉衰,以及19世紀末20世紀初沙俄在帝國主義列強競爭中的頹勢盡顯,就是頭兩次工業革命集中爆發期,這種階段性差距拉大的體現。
當然,俄羅斯也有獨門優勢——它體量夠大,且大部分領土開發水平較低。所以,隨著工業(科技)革命的成果的成熟和普及推廣,俄羅斯又可以通過對先進成果的拿來主義利用,投入到廣袤國土的開發,把這份缺陷補上來——就算最後在文明程度上依然較西方有所不如,但憑著自家的龐大體量,俄羅斯仍就可以質量不足數量補,用規模優勢抵消西方在文明水平上的領先。
不過,這套在第一、第二次工業革命時行之有效的套路放之於第三次科技革命,卻出現了失靈。
為什麼會這樣?
主要有兩點原因:
第一,第三次科技革命,本質上是基於後工業時代條件下的一種知識革命,它創造資源和財富的資本,不僅僅局限於有形的物質資源,而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人的知識創新。這種特點,使得俄羅斯基於國家實體層面的規模優勢被相對削弱,而美系國家在文明發展水平和知識積累方面的優勢被增強。當西方能夠藉助知識開發與利用,打造出一套脫離了傳統工業製造範疇的高新技術與經濟模式,並藉此創造財富與資源之時,蘇聯卻仍舊只能憑藉傳統的工農業產能堆砌,來作為財富和國力象徵。二者之間的內涵差距,可以說是判若雲泥!
其次,第三次科技革命,其影響是層層遞進,不斷深入的,每一個環節或領域的重要革新,都有可能帶動整個文明體系面貌的重大變化。時至今日,人類仍舊在延續著這種連續性驅動開闢全新經濟模式的這種環環相套的遞進式跳躍
這種連續性的遞進式跳躍,使得俄羅斯這位追隨者,長期處在一種一直在追趕,永遠不超越的尷尬境地。這種格局的持續,使得俄羅斯文明不僅無法利用技術革命的間歇期填平差距,反倒由於各個環節的落後,致使其餘西方的整體文明差距越拉越大,其結果,就是自己在跟美國的對抗中元氣耗盡,土崩瓦解。
綜上所述,當年蘇聯突破列強圍堵,實現大國崛起,是借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東風;而其在美蘇爭霸後期的急轉直下,除了國力的先天差距外,也是有人類文明進步,文明髮式模式的變更的原因。天之道,順之者昌、逆之者亡,蘇聯之興衰,或許便是這個中國古語的又一種證明吧。
但話又說回來,蘇聯之敗,雖有國家地緣環境缺陷這一客觀原因,但也與蘇聯的體制不適應有著極大的關聯。曾經充滿生機,為蘇聯大國崛起做出過巨大貢獻的蘇式集權體制,隨著時代的發展,顯出越來越明顯的不適應,最終加速了蘇聯帝國的土崩瓦解。
那麼,蘇式體制到底為什麼會從緊跟時代潮流,演變為與時代脫節呢?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下一節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之124章——俄羅斯之第11節。對地緣政治和國際關係感興趣的讀者,可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收看雲石地緣政治系列全部原創文章。
沒有建立起更強的極權體制,或者沒再出現斯大林式的政治強人。
只有一個人將權力牢牢攥在手心,嚴厲掌握軍隊,直接炮擊群眾,槍決葉利欽,蘇聯就一定能夠拯救。將權力分化在官僚手中,官僚就很容易坐視不管,導致軍隊也無所事事,最後大家看著聯盟垮掉。
根本就是死於計劃經濟。
計劃經濟本質上是一種戰時經濟模式,它是為大國備戰準備的,但是它並不符合人類經濟發展的常態和一般規律。長期施行計劃經濟的結果就是蘇聯把太多的國力用于軍事(蘇聯本質上是個軍政府國家),而不是用於民品的改善,更不參與全球性的商品競爭;不參與的結果就是除了出口石油就不能從非社會主義陣營國家換回美元和其他全球通用貨幣,而僅僅依靠社會主義陣營那點人口和市場,註定不可能競爭得過以全球市場為依託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於是雖然石油出口僅占其出口的很少一部分(大部分還是機電產品),結果卻是日漸油盡燈枯。而為了保證國內人民能過上好日子,石油換回來的寶貴外匯又被拿來從西方購買大量農產品,更加劇了問題的嚴重性。
因為蘇聯從來就沒有統一過!!!!!危機多了去了,哪個國家的歷史是一帆風順的?為啥美國沒解體蘇聯一下就解體了?因為美國比蘇聯更加集權!這就是林肯的貢獻,讓美國真正成為了一個統一的國家。而蘇聯至始至終都沒能成為一個」國家」。雖然都說蘇聯毒菜,可惜這個毒菜國家從來沒有實現真正的毒菜。
15個加盟共和國很多歷史比俄羅斯都要長,而且歷史上大部分時間和俄羅斯沒有任何關係,東歐三國甚至是二戰時吞併的。
社會主義的所謂產業分工讓所有的加盟共和國都覺得自己吃虧了,包括蘇聯主體俄羅斯,俄羅斯人民自己的錢都去給了其他加盟共和國,而其他國家則認為自己的資源無償給了俄羅斯。
蘇聯由衰至盛,然後由盛至衰,背後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在擁有巨大人口和資源條件下,統一的計劃經濟體制前期發揮了巨大作用,加之教育科技的進步使蘇聯的智力資源獲得了極大增長,同時創造了巨大的物質產出。在建立完整工業體系過程中,許多是屬於填充需求空白的性質,相當於創造了新的內部市場。這一段時間蘇聯發展速度、智力資源增長速度是超過世界平均速度的。
但是因為計劃體制在配置資源特別是智力資源相對市場經濟的落後性,決定了蘇聯智力資源增長機制和使用效率的落後。而這是長期競爭中決定勝負的關鍵性因素。
市場經濟發現和滿足需求,激活競爭,同時為稀缺資源特別是知識和技能定價,然後有效促進智力資源的增長。市場中的企業通過積累吸納和開發知識和技能,本身成為巨大的智力資源和增長機制。
面對落後形勢,蘇聯高層在經濟層面沒有採取如中國的及時調整策略,反而急於在政冶層面動手,浪費了巨大的國家組織和動員力量。從結果看實為中國之幸。
蘇聯解體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蘇共的腐化(所以蘇共黨內的一些高層寧願完全犧牲掉祖國和社會主義也要攫取個人私利)。但是最大最直接的原因,也就是樓主說的最關鍵的原因,是以戈爾巴喬夫為首的當權改革者背離了馬克思主義道路。
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到底是什麼?歸結為三句話就是:政治自由化、經濟倒退化、前途虛無化。
尤其是政治自由化,直接導致了人心向背。戈爾巴喬夫一看經濟改革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就搞政治改革,允許多黨制,甚至直接放棄黨的領導,這些都損害了無產階級政權的利益。從後來的歷史向前看,打倒黨的不是蘇聯人民,而是蘇共自己。放棄社會主義和黨的領導的不是蘇聯人民,而也是黨自己。戈爾巴喬夫提出了所謂的「指導思想多元化、公開信」原則,從後來看就是允許甚至只允許損害無產階級思想的思維出來打倒無產階級思想,允許把黨的一些錯誤進行肆意誇大。甚至曾經有人出來發表堅持無產階級思想的言論而被戈爾巴喬夫無情的打壓。如此搞錯誤思想,後果是什麼大家想必清楚。人民在這種思想輿論大潮之下,會對黨和國家產生什麼樣的映像?蘇聯解體的那個夜晚,沒有群眾走上街頭,也沒有多少人在嘆息過去,有的只是莫米奇妙的亡國時刻和一種隱藏在空氣中的默默的哀傷……
有人認為人民的思想不會因為上層的意念而改變,這種情況實際上是忽略了主觀能量的厲害性。要不現在朝鮮人民的生活還不如當年的蘇聯人民的,那朝鮮人民為什麼不打倒金正恩的領導呢?
順便說一下,即便是人心向背到1991年那樣的程度,根據當年蘇聯全民公決結果,大多數人贊同保留蘇聯。但是戈爾巴喬夫等人不是想著如何保全黨和國家,而是關心起來自己退位後的退休金等待遇,你可以想像一下這位曾經以馬克思主義者自詡的蘇共中央總書記是怎樣的人了……
另外從蘇聯解體得出的一個很重要的結論就是:穩定是發展的前提。戈爾巴喬夫雖然開始的時候搞得經濟改革很失敗,但是亂象沒有那麼大。最倒霉的亂象是從經濟改革失敗後把重心轉移到政治改革開始的。到了1991年8月之後,形式已經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包括軍隊在內,已經沒人聽蘇共中央的話了。蘇聯解體已經不可避免……
蘇共墮落了,沒有吸引力了。
自己作死!
只說蘇聯解體的內部原因:
第一,蘇聯是15個加盟共和國組成,各共和國歷史上基本上都是獨立的國家,或與俄羅斯不同民族。聯盟內部凝聚力不夠,是靠強力綁在一起,一旦聯盟中央出現問題,各共和國就會自尋出路,樹倒猢猻散。
第二,蘇聯經濟發展不平衡,重工業發達,與普通百姓生活直接相關的輕工業很不發達。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無法提升,民怨很大。
第三,黨的各級官員嚴重腐敗,不作為,讓人民失望。
第四,斯大林的歷次無情清洗,讓人民對體制充滿恐懼。
第五,戈爾巴喬夫先政治,後經濟的改革失敗,國家找不到出路。
第六,與美國的冷戰,出兵阿富汗,在全世界軍事擴張,消耗了蘇聯的國力。
第七,蘇聯體制從理論到實踐,都已不適應時代的發展變化,是走在錯誤的道路上。
暫時想到這麼多,歡迎各位大神指教。
沒有人提到石油因素嗎。事實上從20世紀70年代起,蘇聯就墮落成靠販賣石油等自然資源為外匯收入主要來源的資源型國家了(這種畸形的經濟結構延續至今)。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讓蘇維埃兵強馬壯,敢與美帝爭雄。但80年代全球石油的暴跌,再加上自己的窮兵黷武,讓紅色帝國耗盡了積蓄。財政的崩潰必然造成社會的動蕩與政治的解體。
這就是典型的資源詛咒啊!
看這裡!:) 簡而言之,原因的概括有三點:1.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錯誤(抱歉,這裡的具體解釋要一大段,害怕本人解釋有誤差,所以在此不做過多解釋,若有心大家可以搜搜百度)長期得不到糾正;2.戈爾巴喬夫的政治改革背離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方向;3.西方國家"和平演變"戰略。
社會主義興起於西方社會兩級分化最嚴重,富人富死,窮人窮死的時代,當西方被兩次大戰打垮,社會財富再次平衡,而且注意調節分配時,自然不再吸引人。一個制度不吸引人了,倒閉也就是大概率事件了
推薦閱讀:
※同為游牧民族,為什麼蒙古人能夠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里?而俄羅斯人卻沒有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
※為什麼"俄羅斯皇帝"的英文"Emperor of All Russia"要帶"All"一詞?
※如何評價蘇聯的恐怖政治和蘇共大清洗?其產生的原因何在?
※為什麼蘇聯解體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寡頭?
※如何看待蒙古歌手穿疑似納粹標誌服裝 被俄外交官毆打致昏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