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精神鴉片嗎?
習倡導學佛
與某師姐同行,聊了一路佛學與慈善,心中歡喜,笑謂:被洗腦了。
師姐很認真的盯著我說:我甘願被洗。
是啊,甘願!!!
心有依歸,行直踏正,無畏無懼
付出在人群,付出無所求,無求無想
盡心做事,結果隨緣,積極向上卻又心中平和。寧靜的心,看到任何境界都美,對一切人事物都由衷感恩。眾生見我歡喜,我見眾生亦歡喜,善因緣自然聚集,善功業自然成就。
一棵小草品出十分美麗
一碗白飯嚼出萬千滋味
何求?
如此毒品,甘願受之生生世世。
感恩諸佛菩薩歷代祖師堂上恩師同行道友及萬丈紅塵中示相布施眾生深深感恩!!!
南無佛法僧
鴉片有什麼特點?
它讓人在脫離現實的精神世界(虛幻世界)里體驗極致的快感。同時當人停止吸食鴉片時,讓人精神渙散,心理抑鬱,坐立不安,有明顯上癮的癥狀。
由於佛教不追求快感,追求無我,因此不算精神鴉片。
顯然道教也不算精神鴉片。
而沙漠一神三教(一神:亞伯拉罕的神;三教:猶,基,穆)是十足的精神鴉片。信徒能靠單單默想上帝,達到如痴如醉的境界。
當年西方帝國主義,帶著雙重鴉片打開中國國門,國家危急存亡之時,林則徐帶頭虎門銷煙。有形鴉片易銷,無形鴉片難除。
可以是精神鴉片,
還能是二鍋頭,
紅牛,
哈爾濱啤酒,
七喜,
娃哈哈AD鈣奶,
美年達,
百事可樂,
茉莉清茶,
優樂美,
王老吉,
尖叫,
脈動,
草莓味的乳酸菌,
雀巢常溫脫脂牛奶,
果粒橙,
蘇打水,
當然,還可以是——
礦泉水
……
就問施主,
你需要什麼?
佛教嘛,就是個雜貨店,
你用啥就拿啥,需要啥就取啥。
不要因為你喝著6塊錢的紅牛,
就看不起和1塊5礦泉水的人。
有的人喜歡喝紅牛,
有的人就喜歡喝礦泉水。
無論選什麼,
適合自己就好。
紅牛喝多了,
估計要中毒,
水喝多了,
可能要撐破肚皮。
無論喝什麼,
適度就好。
學佛就是如此。
選擇自己喜歡的法門,
也無需鄙視別人的法門。
學佛也要有度,
過度之後,就會中毒。
鴉片,可以是貶義詞,學過度了,完全沉迷,佛教就是精神鴉片。
鴉片,還可以是褒義詞,當你極度痛苦,需要一種葯來轉移痛苦的時候,佛教就可以做你的精神鴉片。
鴉片,可以是毒,也可以是葯,全看你用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如果佛教是精神鴉片,
自以為是就是海洛因……
修行,一種是用思維去遏制思維,像凈土,密宗,一種是從實踐中去修正自己對生命的認知,我覺得佛法是後者,而前者簡稱迷信。
如果說佛教是所謂「精神鴉片」,就其安慰或心理補償作用而言,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是不能找到作為「精神鴉片」的其他替代品,如文學藝術、哲學等等。甚至可以說,人為的意識形態也可以發揮類似功能,比如心理安慰、合理化論證、麻醉精神等。所以說,雖並不否認佛教有這樣那樣的精神功能,但並不能因此以「精神鴉片」這樣帶有先入偏見的詞語去概括佛教本質。
佛教哲學其思辨程度之精深,學說流派之繁多,是宗教形態中少有的。佛教三法印(與外道區別的標誌)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即是說世間處於動態變化中,世間事物是因緣和合而成,沒有一個恆常不變的主宰體,也沒有一個獨立的主宰的「我」,只有破除了對外界的法執和對自我的我執,認識到世間無常無我,那麼就達到了涅槃的境界。有人認為佛教就是講「空」、「一切皆空」,因此認為和吸食鴉片帶來的虛幻等同,這是對佛教的極大誤解。佛教的「空」,自般若學以來更加明確,是講「自性空」,指事物本質上是空,事物不存在獨立的自性,所以「空」是空自性,並不空事物的現象有。典型的解釋是系統論述了「中道」觀的龍樹菩薩《中論》中的「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準確理解了佛教的「空」觀,才不會將其和鴉片來類比。
多說一點,「宗教是精神鴉片」這樣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深深影響了我們幾十年。它雖然有其特定的政治意義和社會功能,但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人仍不分場合和欠缺思考地拿來這一教條化的理解,真的很容易讓我們蔑視歷史文化根基,喪失文化發展機遇。
共勉不好說
對待自己是鴉片,對待別人是偉哥
不過成功之處還是在於偉哥。
莎士比亞的《凱薩大帝》中,布魯圖斯有一句台詞:「我的眼睛看不見自己,是映照在某種東西上才第一次看清自己的模樣。」簡單說,眼睛如果不透過某些反射物品,很難看清自己。
修佛是很難的事情,即便都學佛,其境界差距極其之大,以至於很難讓人看清佛學真正的益處。尤其糟糕的是,還有人會南轅北轍、走火入魔。
我一向喜歡用「佛學」這個詞,而不是「佛教」,因為它需要你去學習,而不是「信我得永生」。學佛的人,心外求道,則離道漸遠,所謂「菩提只向心覓」。唐朝無盡藏比丘尼曾作過一首偈:「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如果從宗教角度去理解,則往往會想從所信仰的對象中求得靈感,例如禮拜觀世音就希望觀音菩薩能灑甘露、向耶穌祈禱的人也希望耶穌顯靈,其實這些都是心外求法。唯有心中的智慧才是真正的靈感。
現代的人每天為追逐六塵而忙碌不已,心裡喜歡分別、計較。如此向外追求,何時才能找到自己的本心呢?反觀禪師們只要眼睛一閉,不看、不聽、不說,當下整個宇宙就都在他的心中了。所以六祖惠能大師的《無相頌》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找到本性,就是認識了自己,這是很不容易的。世間上的人,不認識自己,常常愚昧、苦惱,才會生活的不自在。
同樣,輪迴的概念如果你理解為宿命論,自然更添消極,但其實你可以理解為一種比喻,讓一個人明白,主宰命運的是我們自身的業力,而不是神,祂既無法賜福給我們,也不能降禍給我們,一切的禍福還是我們自作自受。因為從輪迴的觀點來看,幸福快樂的人生或是不幸悲慘的命運,都是由我們自己所造成的。
相信有輪迴受生,生命可說充滿無窮無盡的生機,因為這一期生命結束了,下一期生命又開始,就像一顆種子,種到泥土裡,還會再開花結果;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綿延不斷,希望無限。因為有輪迴,生命還有改變與重新開始的因緣,未來的心愿終有實現的一天,過去犯下的錯誤也有了彌補的機會。輪迴的意義並非折磨壞人、補償好人,輪迴的目的在於認清自己,學習以慈悲待人,用智慧處世。
我喜歡讀書,但覺得最難回答的問題是「說說讀書的好處」,想必是因為我跟「書的神明」邂逅過,總擔心只能用三言兩語歸納讀書的好處的話,會否太隨便而對神不敬?這當然是說笑。所謂書的神明,當然也不是什麼宗教上的神明,而是一種腦筋的頓悟,無論在感性和理性上,有一種今非昔比的感受,看見了前方有以前看不見的道路和選擇。
一個具有正見的學佛者是要不斷思考的。《金剛經》裡面,須菩提向佛陀請法,佛陀就告訴須菩提:我現在回答你的問題,你要諦聽!
所謂「諦聽」,意思就是:你要用心聽、注意聽,聽後還要用心思惟、記憶。學會全聽、兼聽、善聽;聽話不能斷章取義,要能全聽,還要兼聽,也就是要多方面的聽,不能偏聽,要懂得往好處想,這就是善聽。所以才說,要以聞、思、修,才能入三摩地。
所以說,學佛如果在正道上,不是叫你把工作一辭,找個山洞就鑽進去禪茶,這是歪門邪道。相反,如果你學會了剋制自己的雜念,對你的工作反而會有幫助。所謂雜念和妄想,這些想法本身毫無益處卻總是浮現在腦海。
舉例來說,從事某項工作而失敗時,大部分的人都會萌生「啊……領導會生氣吧?怎麼辦呢?」的念頭,這就是雜念。如果你的思考方向是「失敗後的善後處理」,例如:「原來如此,這樣做會使老闆生氣,那暫且先不要這麼處理吧。」找尋你失敗的原因,確保不會再發生相同錯誤,明顯有用得多。
同樣,如果是新產品上線,很容易想「會順利嗎?」、「如果不順利,那該怎麼辦呢?」這種不安的心情也是雜念的一種。與其將注意力放在這些雜念上,不如多花些心力在每天瑣碎的工作當中。
我們總會一心以為加點什麼才對事情有幫助,但卻是治標不治本,原來真正該做的事是減少——能量我們不是沒有,毋須外求,問題只是我們有沒有把能量留在適當的地方。像一段感情一樣,以為多著緊一點,感情便會更牢固?也許放開手保留空間,讓愛情好好呼吸,比激烈燃燒耗盡兩人之間的所有氧氣更好。以為討好迎合,會得到更多的愛?也許到頭來他覺得做自己的人更有吸引力。
太多的以為,主導了我們的生命,經常覺得生活累人,精力像被吸干卻始終一無所得,也許是因為我們的能量都錯放了。
我以前特別討厭掃地,一直期待掃地機器人能不斷進化,然而,機器人雖然進化了,但家裡的環境沒有進化,依然不適用於機器人的工作。以前我每次掃地時都很不開心,但又不得不掃,後來雜念少了,掃地的時候也心平氣和了。如果是這是精神鴉片,我也就認了,畢竟不管開心不開心,地總是要掃的。
詩人陸遊就特別愛掃地,及至老年仍親力親為:「我雖迫耄期,勤慎亦在習。掃地拂幾硯,何遽力弗給」,甚至病中仍掃地,輔以清淡的蔬食,不久便不藥而癒:「燒香掃地病良已,飲水飯蔬身頓輕」;一年四季掃地不輟,春光明媚時「掃地垂簾坐草亭,東風吹頰醉初醒」;炎炎夏日「掃地長物空,漱泉齒頰冷」;霜氣凜冽的秋天「陋巷閉門常謝客,高齋掃地獨焚香」;寒氣抖擻的初冬:「掃地燒香興未闌,一年佳處是初寒」。
佛家把掃地視為修行,有首偈語云:「掃地掃地掃心地,心地不掃空掃地。人人若把心地掃,烏雲煩惱皆遠離。」一帚一帚地掃著,清除了周遭的穢亂,胸中塊壘彷彿也跟著一掃而空,最後,地面纖塵不染、明亮如鏡;心境也了無掛礙,舒朗開闊。
同樣的心態,你會發現整理家居也會變得異常輕鬆。這幾年很多人喜歡把「斷舍離」放在嘴邊,似乎隨意買隨意丟就達到了超然的心態,這其實就是懶于思考帶來的麻木,治標不治本。
記得在一本日本的家居整理暢銷書里看到,作者主張通過用手觸摸帶著回憶的物品,真正與過去面對面,並對物品說:「謝謝你們當初讓我如此心動。」然後就能洒脫放手,將之丟棄,不會在丟了之後又來後悔,從垃圾堆中把東西找回來。
跟物品說話,聽上去很傻?我們回家仔細瞧瞧,很多瑣碎的身外物,一年都用不到一次,很佔地方,到忍無可忍偶然執拾一下,其實只是從這邊搬到那邊,解決不了問題。抽離地看看自己,其實這樣的行為可能比跟物品說話更加傻。
「謝謝你們當初讓我如此心動。」這句話對人對物也可以說,重要的是說時的心態,是否真有這樣的領悟。
人無法向前走,往往就是因為無法承認「功德圓滿」這回事,一直認為已經無用或不再心動的東西,終究會再變得有用。這種執著的死心眼,讓我們不懂在每個階段結束時感恩,沒認真嘗嘗心動的美好滋味。
對於懶惰的人,佛學恐怕害處比鴉片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對於不斷思考又保持無知空明的人,它能帶來真正的精進。佛告彌勒菩薩雲。
彌勒。於中菩薩當觀二十種睡眠諸患。何等為二十。
彌勒。夫有菩薩當樂睡眠者。
當有懶墮。
身體沉重。
膚皮不凈。
皮肉粗澀。
諸大穢濁。
威德薄少。
飲食不消。
體生創皰。
多有懈怠增長痴網。
知慧羸弱。
善欲疲倦。
當趣黑闇。
人不恭敬。
稟質愚痴。
多諸煩惱心向諸使。
於善法中而不生欲。
一切白法能令減少。
恆行驚怖之中。
見精進者而毀辱之。
至於大眾被他輕賤。
彌勒。菩薩樂於睡眠。有如是等二十諸患。若菩薩觀時當樂發精進。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身體沉重無寂定 懶墮懈怠形不端
皮膚穢惡不清凈 若樂睡眠隨順行
涕唾風等及黃癊 彼於身體多饒有
諸界撩亂不平等 若樂睡眠隨順行
彼食飲食不成熟 身體粗大無光澤
彼於音聲而嘶破 若樂睡眠隨順行
身體多有諸瘡皰 晝夜隨順睡眠者
其於身體多生苦 若樂睡眠隨順行
多有懈怠離精進 諸樂甚遠無財分
恆常睡醉無正意 若樂睡眠隨順行
恆常增長痴羅網 諸見顛倒甚難治
彼無正念意所奪 若樂睡眠隨順行
彼有智慧甚羸弱 諸法損減無禪定
遠離智慧及正住 若樂睡眠隨順行
知彼懈怠不勤學 恆為非人奪威德
住在蘭若常恐怖 若樂睡眠隨順行
恆常蒙憒失正念 彼有讀誦不能住
所說正法常忘失 若樂睡眠隨順行
彼常護助煩惱等 恆亂迷惑性輕躁
彼於後時生悔心 若樂睡眠隨順行
彼有多業滅盡者 追憶求時生惱悔
增是諸使煩惱地 若樂睡眠隨順行
於諸善事無求欲 於諸法中無求心
數數行於非法中 若樂睡眠隨順行
即是遠離菩提道 一切功德悉減少
滅於白凈至黑闇 若樂睡眠隨順行
無有無畏嚴熾心 彼不嘗生歡喜念
睡眠所執寬慢行 若樂睡眠隨順行
彼自知己懈怠處 妒他住於精進力
彼於精進說非善 若樂睡眠隨順行
智者若見如是患 誰當喜樂共睡眠
一向生痴多見網 無欲正法滅功德
智者誰不樂精進 若能滅苦凈諸闇
未來惡道皆悉盡 諸樂根本得甘露
世間所有諸才藝 及出世間諸能處
能發精進不為難 智者何不力精進
若欲真住勝菩提 彼等當知睡眠患
精進無怠不放逸 我於如是發覺彼
故無放逸與恐怖 發於精進禪定心
舍於諸患離睡眠 守護菩提及種子
娛樂至死的美麗新世界才是精神鴉片吧。
如果這鴉片能讓你,不殺不盜,不搞婚外戀一夜情,不吸毒,不挑撥是非,不造謠生事,不誹謗別人,內心平靜,更加孝順,更加寬容的話,那服用下這個精神鴉片也不錯啊。
前幾天在知乎看到過一句話:
雞湯不是湯,是勺子。
共勉
精神鴉片一詞出自馬克思於1842年《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綱要》一文。
引用馬克思:
「宗教的批判的根據是:人創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創造人。就是說,宗教是還沒有獲得自身或已經再度喪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感覺。但是,人不是抽象地蟄居於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這個國家、這個社會產生了宗教,一種顛倒的世界意識,因為它們就是顛倒的世界。宗教是這個世界的總理論,是它的包羅萬象的綱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邏輯,它的唯靈論的榮譽問題,它的狂熱,它的道德約束,它的莊嚴補充,它藉以求得慰藉和辯護的總根據。宗教是人的本質在幻想中的實現,因為人的本質不具有真正的現實性。
所以,不止佛教,所有的宗教尤其xx,都是.....
哈哈,呵呵,嘿嘿嘿
最後按照慣例,寫一首詩歌:
青春的年代
你選擇了相信
初戀
遇見
總是最好的時代
那封信終究還在
留到現在就算不知道她
何處所在
一步兩步經過的青春
像她的微笑
謎一樣的微笑
最終分開
只是長大
或是被打敗
現實的埋伏來的太快
也因為她 從不變幻
愛成了囚籠
相信是唯一
這一年你們終於分開
你或許還沒慶幸擺脫
道路卻走遠
來不及懷念
未來已來
她在哪裡
或許無處不在 你不關心
唱一首歌
她發明的詩歌
不是玩笑 最後的離歌
聲音嘹亮 互相遺忘
"南無阿彌陀佛"
如果入了佛家的門,卻學成了個半吊子.那還真有可能成了精神鴉片.
所以,學佛要認真學,不要學成個半吊子.你也不看看那位是什麼階層。
「宗教是統治階級麻痹民眾,鎮壓反抗的工具」
說白了,就是對底層賣救贖,對中產賣情懷,對頂層賣長生和wei wen。
當年某功在東北大行其道的時候,就是抓了大下崗,社保制度崩潰的時機。打出的口號也是免費治病,這也是為什麼當時上到中央,下到基層都宣傳氣功,人人頂個大鍋還要拍照上報紙的原因。
對於中產稍微有難度一點,畢竟人家也是知識分子,這時就要賣優越感了。因此通常就是懺悔省過,東方有吾日三省吾身,西方有生而原罪。這樣既升華了內涵,還能鄙視下不信的人:我每日悔過,必上天堂;你愚昧無知,墮入地獄。
頂層最麻煩,因為人家不僅有文化,還有閱歷啊。那麼輕易就上當還能坐上這個位置?(督工:朴槿惠除外)
但是他們也有弱點:階級統治
他們要維護地位必要維護統治,但是又不可能真的搞人人平等。畢竟總有人生來就更平等嘛,比如他們的子女。
(林肯:我彷彿聽到有人在妄議紐約徵兵處)
怎麼賣?既然社會不平等,我就說這是上一輩的報應,改不了。所以你這一世要積德忍耐,逆來順受,安分守己。等到了來世,自然就大富大貴。其實潛台詞也就是,人家之所以升官發財是因為人家上輩子積德行善,你不要不做安安餓殍,尤效奮臂螳螂。
「宗教是精神鴉片」的論斷出自馬克思《德法年鑒》中的篇目《&<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那個年份的馬克思接受了費爾巴哈《基督教的本質》中的宗教批判思想,即認為宗教是人自身意識的反映,是異化的結果,是人所創造出的幻象反過來統治人。為了人的解放,必須要回歸人的類本質,回歸人類真實的苦難塵世。馬克思寫道:
「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據是:人創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創造人。就是說,宗教是還沒有獲得自身或已經再度喪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感覺。但是,人不是抽象的蟄居干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這個國家、這個社會產生了宗教,一種顛倒的世界意識,因為它們就是顛倒的世界。宗教是這個世界的總理論,是它的包羅萬象的綱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邏輯,它的唯靈論的榮譽問題,它的狂熱,它的道德約束,它的莊嚴補充,它藉以求得慰藉和辯護的總根據。宗教是人的本質在幻想中的實現,因為人的本質不具有真正的現實性。因此,反宗教的鬥爭間接地就是反對以宗教為精神撫慰的那個世界的鬥爭。
宗教里的苦難既是現實的苦難的表現,又是對這種現實的苦難的抗議。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無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樣。宗教是人民的鴉片。」
馬克思的論斷根植於基督教的歐洲,馬克思對宗教的論述主要在談基督教。但是這種論斷適用於這樣一種普遍的意識形態,即:使用虛假的意識冒充現實的苦難問題,並驅使人民長期忍受真實的苦難。這就意味著宗教批判的真正目的在於批判那被宗教所遮蔽都現實苦難。
「廢除作為人民的虛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現實幸福。要求拋棄關於人民處境的幻覺,就是要求拋棄那需要幻覺的處境。因此,對宗教的批判就是對苦難塵世——宗教是它的神聖光環——的批判的胚芽。
這種批判撕碎鎖鏈上那些虛構的花朵,不是要人依舊戴上沒有幻想沒有慰藉的鎖鏈,而是要人扔掉它,採摘新鮮的花朵。對宗教的批判使人不抱幻想,使人能夠作為不抱幻想而具有理智的人來思考,來行動,來建立自己的現實;使他能夠圍繞著自身和自己現實的太陽轉動。宗教只是虛幻的太陽,當人沒有圍繞自身轉動的時候,它總是圍繞著人轉動。」
佛教是一個龐大的思想傳統,在不同地域不同歷史時期有著完全不同都展現方式。就現代來說,漢傳佛教、藏傳佛教與南傳上座部的規制非常不同,而就藏傳佛教內部來說,格魯派與薩迦派、密宗與顯宗也分別實踐著不同的哲學和修行方法。如果要判斷佛教是否是人民精神的鴉片,就要討論這種佛教在多大程度上掩蓋現實世界的真實苦難,在多大程度上表現為一種虛假的世界意識,驅使人民長期忍受現實苦難。
大乘佛教修行強調「智悲雙運」,即般若波羅蜜多智與慈悲布施的雙重實踐。就菩薩道修行來說,《金剛經》如是闡述——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這表明菩薩道修行需在小乘智果的基礎上滅度一切眾生,使所有眾生都步入涅槃,唯有如此才能最終達成菩薩道的修行而自身涅槃成佛。這就意味著「普度眾生」乃是佛教修行的必要途徑。而眾生如何普渡?普渡眾生的現實實踐與中觀空性的關係如何?
在許多佛教流派中常常流行著這樣一種思想傾向,即所謂通過領悟「空性」的正確世界觀,而消除對現實苦難的「執著」,通過這種「破執」而達成超脫現實的喜樂。這種傾向以某些漢傳的闡釋為甚。在禪宗的佛教傳說中,鳩摩羅什在漢地傳教被人質疑「空性」的真實性時,用牙齒嚼食炒熟的鐵釘,表現出一種異乎尋常的超能力。而在禪宗經典《壇經》當中也強調通過禪修的頓悟,這種頓悟的結果似乎可以超越現實的物理條件並解決一切苦難。這種思想固然有其產生的社會背景和機緣,契合了相當一部分人的根性,但在它的發展過程中有時會出現無視現世客觀苦難,沉迷宗教幻覺的傾向。其實這種思想傾向在中國文化里已經根植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甚至在明代陽明心學和現代的毛澤東思想都有其痕迹。所謂「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就能克服一切困難,乃至現代于丹之流所謂克服「心中的霧霾」以解決霧霾問題之說,都是在構建一種意識內容的幻覺以否定現世苦難,這種意識形態不能不說是人民精神的鴉片。通過吸食這種鴉片,人們在主觀上減輕痛苦感,但無益於解決真實的苦難。
這種潮流也流行與前格魯派時代的藏傳佛教。薩迦派的某些論師企圖用「空性」的辯證來否定道德約束,這種傾向受到了格魯派創始者宗喀巴的批判。
宗喀巴在《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毗缽舍那品」中批判那些墮入「斷邊見」的「自命中觀師」,並以此樹立他自己主張的「盡所有性」與「如所有性」相結合的「不共特勝」的中觀原則。那些「自命中觀師」認為,既然龍樹《中論》中的「四句」,即「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破除了諸法得以成立的各種情形,所以自性空就意味著在任何情形下都無生滅,所謂「生滅」的教法只不過是世俗諦層面的一種託詞。然而宗喀巴認為,自性空和緣起生滅是不應有互相矛盾的,中觀應成派的月稱論師早已論證「在名言之中,諸法亦無自性」,所以世俗諦的生滅現象也是無自性的。但無自性不意味著生滅就不存在,其實生滅的緣起法依然是存在的,隨自性被「四句」所迫,但依然是遵循「因緣和合而生,因緣消散而滅」的規則。此外,「自命中觀師」還從「量」(即認識能力)和「名言識」的角度論證說,既然一切自性空,則「量」也是拿不準的,所以「量」觀察到的生滅也是不存在的。然而宗喀巴反駁道,「量」隨無自性,但依然具有緣生法的功能。若認為由於「量」是空的,生滅就不存在,其實是反了龍樹《中論》中所批判的實事師「若一切皆空,無生亦無滅;如是則無有,四聖諦之法」的謬誤。
通過對以上「所破太濫」的「自命中觀師」的批駁,宗喀巴樹立他自己的中觀思想「不共殊勝」。他在毗缽舍那品中引用龍樹《六十正理論》中的「以此之善根,迴向諸眾生:集福智資糧,顯得福智身」,來論證中觀思想是要兼具色身和法身兩種殊勝,即兼具「盡所有性」和「如所有性」。所謂「盡所有性」,即是窮盡特定因和特定果之間的世俗因果關係;而「如所有性」,則是至心定解一切諸法無微塵般的自性。修道者必須對「盡所有性」和「如所有性」全部取得定解,這樣才能修得具足方便和智慧的兩種道軌。在「盡所有性」的意義上,藏傳佛教格魯派格外強調修行者對世俗法的掌握能力,即對「五明處」的學習,並將這些世俗的知識體系應用到普度眾生的事業里,成為領悟中觀究竟的必須環節。
這種將「盡所有性」納入到大乘修行的必要環節,強調學習知識體系和利用知識體系幫助眾生的必要性,便與某些漢地思想對於「所知障」的錯誤理解非常不同。漢地某些思想認為「所知障」意味著知識就是障礙,由此否定學習知識的意義,這種潮流在現代民間的一些國學機構也很流行。比如台灣學者王財貴在大陸宣講並建立起一套名為「老實大量讀經」的「理論體系」,認為學習經典不應學習其意思,不然會增加「所知障」,只應機械地背誦。這種錯誤的體系造成大量孩子被矇騙,甚至讀了十幾年經典連識字都成問題。可見報道: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6-08/29/content_649957.htm?div=-1
這種思想傾向對佛教進行歪曲的闡釋,無疑是精神的鴉片了。我的媽,這樣答案下面幾乎全部是佛教徒的洗地答案了。看了各位精彩的答案,現在可以斷言,對於中國威脅最大的不會是伊斯蘭教也不會是基督教,只會是各種救苦救難悲天憫人法力無邊的佛教了。呵呵。
我來跑個題,並舉個例子
佛教是不是精神鴉片?你說中國工兵鏟是不是鏟子?
佛經有很多消極負面,用來嚇人。也有很深刻的哲學思辨。
是不是鴉片,得看吸食的人對這個成分上不上癮?
下圖是中國工兵鏟
是人選擇宗教,而不是宗教選擇人。
沒有任何宗教是完美無缺的。因為當時的人認知是有限的,一些經書典籍裡面所講的也脫離不了那個時代的大環境。
心中有惡,所見即惡。
拋去那些不符合現如今社會環境的思想(重男輕女等)不談,宗教本身沒有錯,只是有的人用錯了,宗教之所以為宗教而不是邪教,是因為宗教的主旨是勸人向善,給予需要幫助的人一個精神寄託。
沉迷信佛而忽略家人的信徒。公眾場合向無神論者傳播基督教的信徒。以宗教為名進行的詐騙等等,數不勝數。
相比宗教本身,那些所謂信徒本身才是鴉片。
╮(╯_╰)╭宗教裡面的說法肯定不百分百正確,所以人的主觀能動性在此體現。傳統文化也好,外來文化也罷,宗教也是,都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凡是毒品,應該能馬上帶來快樂。
佛法最多算葯。
推薦閱讀:
※能洗腦別人的人格魅力是怎樣的,怎樣才會形成這樣的人格魅力?
※老總給你發這段話,怎麼回復叫她無言以對?
※怎樣評價《電影責任指數》提出針對《星球大戰8》等電影出現同性戀人物的考察報告和建議?
※同學被全能神洗腦怎麼辦?
※有哪些可以稱得上洗腦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