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曼蒂克消亡史》排片比《長城》為何如此低?預測接下來的走勢?
這幾天預售電影票,看了一下全是長城的排片,羅曼蒂克消亡史好多影院基本就沒有排片,什麼原因?
(無劇透內容)
今天是12月17日,上映第一天已經結束了,按照數據來看,長城(那個大的華爾)雖然影評分數為2.8分,但是不影響他圈個5天10天的錢;但現在全國特別是一二線城市的影城經理都不是吃素的,會給口碑佳片更多的機會,並且可能在後續銷量面前徹底翻盤;口碑可以達到9.8分的《羅曼消》會在5-8天後口碑發酵,拍片趕超甚至碾壓&<牆&>,但票房上很難超越前者,因為IMAX還是歸《牆》,加之普及度和爆發期的積累。而《羅曼》會給我們一個更為長的生命周期,畢竟一者,監管層不讓刷票了,二者,中國觀眾每兩年就進化一次(11月的票房寒冬已經說明了一切,現在已經不是美人魚,更不是泰囧的時代了。
排片低的原因分析:
一、口碑傳播遵循指數效應:電影剛剛上映
1、初始值低
第一天沒去選擇看《牆》而選擇看《羅曼》的人無非兩種,一種是帶著「熱紅茶」去看的(自行腦補),一種則是自發內省的高冷派。前者是有專業影評人精神以及高度審美能力的觀眾,後者更大比例的擁有社會話語權和周邊影響力(氣場)。
所以,這兩者的人數本就不多。本人一天內看了兩場,是因為有空罷了……
2、口口相傳
口口相傳就用一個典故來解決吧,一副國際象棋64格,第一個格子放1粒米,第二個格子2粒米,第三個格子4粒……
3、社交網路
和口口相傳類似但是更具傳播力,可能倍數為20而非2(中國人的平均人脈數)。
二、營銷策略:初始認知度低
1、《牆》有國師班底,自帶buff,加上影院營收的路徑依賴問題和IMAX獨佔性,底層市民的前現代觀影觀念等。使得《牆》和《羅曼》的營銷策略都是正確的,牆重在無腦推廣,因為10個有9個人是潛在受眾。而羅曼只需要固守陣地,抓住專業影評人和高級觀眾,自然也會取得口碑傳播效應。
2、牆的營銷,會使得廣大基數的影人獲得極高的初始認知度,在12月15-20日期間達到峰值。而後由於《牆》極其粗糙的畫面(有損好萊塢形象)以及更為粗製爛造的劇情,以及演技還沒饕餮好的演員團,風評將遏制一二線城市觀影人群觀影,並且降低三四線城市的增長率,之後看風評發酵程度,更多的老人會被年輕人牽著走進電影院,當然是看羅曼啊!
3、羅曼的營銷,除了標配的路演和基礎的推廣活動,現在正越來越被比如知乎在內的,智慧密集型、智商向的傳播平台推廣,這一體制是更為健康,可持續的。
**************************************************************************************************
進一步說明影片未來的排期可能性(寫於2016年12月17日01點)
影片實力:為什麼我要推薦羅曼?(不含劇透,除非你想像力豐富)
羅曼蒂克=愛情、浪漫,擴展而言可以說是慾望
影片極好的貫徹了《浪漫消亡》這一主題(亂入吐槽:長城這部片應該叫黑火藥),一個歷史的史字,表達了主人翁最終的一個回顧,或者說經歷吧。我們觀眾就好像主人翁一樣經歷了一切,又看透了一切,雖然經歷了這一切,遍體鱗傷,最後又不免惋惜,在深圳羅湖口岸(笑),失去了這個時代,逃居香港。相信所有觀眾都能從中至少感受到導演身後的強大歷史及精神感,即便我這樣的90後也無數次被感動,能感動90後這群冷血動物,那麼40-80後更不在話下。
畫面:
整部片劇情飽滿、色彩對比衝突柔中有勁,無論是視野縱深還是熒幕中人物的佔比都恰到好處,可以說影片鏡頭的遠近是一種呼吸,我在導演和剪輯的畫面節律中,自發地暢快呼吸著,與之對應的,有的電影雖然很好滴塑造了緊張氣氛,但緊張部分結束後觀眾都會大喘一口氣,但羅曼就像舞蹈,張弛有度,給觀眾充分的畫面呼吸感。
配樂:
配樂符合現代性的誇張卻又能令人沉思,古典樂的大膽穿插,音量顯然超出一般古典樂配樂的強度,但很能襯托氣氛,甚至走上前台,取代畫面直接參与情節表達,而非襯托;雖然和羅曼很切題,但這並非導演以及配樂師為了完成一個所謂的民國氣氛而設計的,每當配樂響起,就預示著一場舞台歌劇(戲中戲)的開啟,雖然表達並且推動了劇情,但就像紙牌屋裡凱文史派西的齣戲那樣,是更為直接的,與觀眾的面對面交流,這種交流雖然有台詞、文字的,一樣也有音樂的。
利益相關聲明:精通音律,愛好古典。
文化氛圍:
一、台詞
說到台詞就不得不罵一下《牆》,公元1000多年有說英語的外國僱傭兵跑來搞火藥也就算了,蹦極女還TM會講英語,然後還當了禁軍統帥……天哪!我大宋朝能滅外星異形,那蒙古人豈不是鐵血戰士啦?忽必烈:En Taro Genghis Khan!
《羅曼》中的台詞精鍊,直達人心,可以說不具備一定觀影實力的……會被煩擾到。父親對兒子用日本話說話的那一段,覺得兒子日語反應略有生疏,立馬切中文,雖然是反派的演繹,但台詞功力之深,用詞之考究集中畢現,那一瞬間,竟然能在一次語言的切換中萌生了對反派的同情……
利益相關聲明:看過2次牆……貢獻了144元票房。
二、氣氛
上海話的還原度極高,十分尊重的還原了民國時代的文化氛圍,日本人坐下來的那種氣場,以及眼神的堅毅寫照了一個倭國為何能奴役四萬萬大中華,因為民族性;然而對應的,類似杜月笙的上海幫派則代表了中國的實權統治階級,大官人並不直接領導國民,而是背後的江湖勢力,陸先生無非是中華精英的代表,雖然殘忍殘酷,但又有自己的義與信仰,同一層次的人(老闆)也個個意氣風發,有涵養,有血性(即便是黑幫,能擁有這樣的品格對於當時羸弱的國民而言也是奢望),這一話題無疑是非具有現實意義:城市化的當下,文化的衰弱甚至消亡,中國基層治理的不堪以及精英階層的不齒(連當年黑幫都不如),至少這樣的精英階層的精神斷流了……因此羅曼消亡了,本片也就是消亡之史……更確切的說,死於194X年,香港海關(你懂什麼意思)。
怎麼就一個感覺吧!瞧瞧,這就是咱當年流氓的素質!
利益相關聲明:去過日本,在地鐵上一婦女她的手機響了(並不大聲),她於是跟身邊人道歉。
「說完就被湧入車廂的人群擠得下不了車錯過了站」---深圳購物公園站
三、底蘊
說到男尊女卑,的確是那個時代的客觀,但影片具有現代性,更讓人突出欣賞了民國才女範式的賢惠、莊重以及隱忍,特別是無畏懼的犧牲,可以拿起槍復仇,身為貴婦,還可以掩護一個身份更為卑微的「下人」。女性在片中無疑撐起了半邊天,但更多的表達了的不是反父權,而是尊重父權並且又得到了西方思想的啟蒙,變得獨立、有人格、能自主,同時還免去了俗套的男女關係的一種自然的節律感。影片唯一「正常的」的男女關係橋段則在亂世背景下,被一笑帶過……這裡能展開的又太多,如果女性能在亂世中都願意用踐踏身體換取意志的獨立,那麼當下「盛世」的金錢世界,其精神之匱乏,可謂和羅曼蒂克相去得遠之又遠了罷……
再看看,舍老婆保卒,是種什麼義氣。
利益相關聲明:男
沒了主題好像就會尷尬,花式剪輯的確累到不少人,但又有如下好處:
一、風評的自然篩選
很多不具備基本觀影能力的人將會被繞暈,從而失去對電影的點評能力,這樣一部好片就不會出現不正確的風評了。(我也是剛剛發現)
對於許多知乎大牛的答案做了分析,旋又提煉為下列幾點:
1、《羅曼》的導演一直很牛逼,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2、演員團隊本身就是」挑」戲一族,本身就是「風險控制者」和「質量把關者」
3、深度的歷史沉浸感,可提煉的背景故事,驚為天人的藝術表達,誇張卻不失文雅
4、文戲像是宋瓷,些許痕迹,點綴了新制的琺琅;武戲如玉,可以同焚
我認為,電影是表演者和受眾的一場博弈,電影的播放即告博弈的開始:導演否定觀眾的合理想像,勸解觀眾相信另一事實並說明原委,神作一般還會留下一定的留白。
二、考驗觀影能力
現在觀影能力正成為一種門檻,長城其實生在指環王II,壁爐谷戰役之前,一切特效,創意,橋段都具有先進性,而生於今天,無非是冰與火+指環王+古裝+科幻+魔幻罷了。那麼對記憶碎片、源代碼都無法給出太好評價的現代影評人,會把前面兩部片歸納為《穆赫蘭道》系列電影;對於哪怕思路上的一點點雷同都是不認可的,於是認為《長城》連類指環王都不算,只能算「類——指環王II的壁爐谷之戰」。所以整部片都走在一部10多年前電影的攻城戰的陰影之下,天價購買著好萊塢的廉價"顏料",能有什麼建樹?想起一位導師說過,哈佛耶魯今天的地位有50%是北大清華和我們中國的金字塔大學樹吹出來的。反過來,懷念民國的思潮並不是因為當時中國有多麼強大,恰恰是因為中國最早開化的精英們(包括流氓地主),看透了國民的羸弱,在中西交融中把持了自己,堅定了自己,並且留下了無比寶貴的歷史財富,這種財富才是《羅曼》去深深發覺的東西,而不是《牆》中,馬達和景田驚為天人的對話:其實仔細想想,我們是一類人……(背景音樂響起,I....SEE.......YOU.........)
電影是導演和觀眾的對話與激辯,若失去了歷史性的共鳴,不可能得到迴響。這也是為什麼阿凡達無法超越泰坦尼克的原因之一。
三、最終,導演必須戰勝觀眾
如果觀影者是評委,那麼更弱的導演憑什麼給我們講故事?
所以,導演必須比觀眾更為高明,必須在設置懸念後給出最為意想不到,卻合情合理的走向,如果這樣的故事還具有歷史背景,那基本就已經是8分以上的了,如果還能有現實意義,那可上9分,如果各方面還製作精良,即可達到9.9分,加上最後1%的靈感……
因為說了不劇透,所以本文最後文藝總結下:
劇中,有人只為了完成主業而心無旁騖,ta並不羅曼,但是他是時代的勝者。
管家能把尊嚴保存到最後一刻,其推介的打手背後彷彿藏著更多的故事。
許多人都非常羅曼蒂克,礙於時局,拘於時局,遍體鱗傷。
還有個人是真花痴,《羅曼史》的寫手,最終也用一顆子彈,將這段歷史塵封。
在羅湖口岸……羅曼史徹底消亡
帽子摘下來!
抬起手來!
如果一部好的電影都無法在《爛牆》面前苟且,逐利資本,浮世國師也能蠱惑人心的話,我們真心要驚醒,國人怎麼了?
************************************************************************************************
臉這種東西,丟了就找不回來了……
民國時代的大師,自然也一去不返……
(下面就是……時代的群像)
吃了有文化的虧
程耳日前在濟南同媒體的見面會時說,自己認為這是一部並不比「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差的商業片,但是他也不為了票房而改變自己的風格,昆汀的《低俗小說》也是商業片,但在國外就很賣座,相比之下,國人的欣賞層次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票房低不代表片子差。
我附近只有兩家萬達, 在萬達VS華誼的敏感時期, 這兩部片子的拍片我感受的特別明顯。
周日上午去看羅曼蒂克,影院設備出問題 延遲了十多分鐘。
剛開始工作人員怕修不好,說VIP廳十幾分鐘後有長城問我能調換過去嗎,不加錢。
哥堅決的說:我要看羅曼蒂克。
因為是上午場,所以就3個觀眾,不知道下午會不會好些。
不過畢竟宣傳沒有長城大,尤其是在萬達的影城,可樂的杯子都是長城的宣傳(延遲放映後工作人員送來可樂+爆米花以示補償,心情大好)。
再加上好萊塢+大片+特效+老謀子 vs 文藝+程耳(很多人不認識)+無動作特效。 很多人便選擇了長城,畢竟大家喜好不同。
你們幾個評論倒是不惜讚美之意。片中說一句藝術片都是給幾十年後的人看的,你們就真信了?合著人類進化得如此快。
我水平有限,只看出了吃和艹,倒是挺應題的,羅曼蒂克消亡了。不過藝術性嘛,還是沒借鑒到精髓。
這片我評論為屎味的巧克力,而巧克力味的屎是長城。
因為和長城同日上映
看著累啊,這些年被漫威和迪斯尼夢工廠慣壞了,看羅曼蒂克簡直累死。雖然承認是好電影但觀影體驗真的很差。
推薦閱讀:
※12.16上映的《羅曼蒂克消亡史》能與《長城》對抗嗎?
※怎樣看待電影長城被黑?
※請看過張藝謀電影《長城》和《英雄》評價一下那部片子更好?
※長城電影中插曲?
※如何評價電影《長城》(The Great W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