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使用 2016 MacBook Pro 是怎樣的體驗?

  1. 如何看待2016新款MacBook Pro近期出現的大面積屏幕花屏問題,是又一次顯卡門重演么?
  2. MacBook 的散熱是在轉軸附近,新加入的觸摸條在這附近,在 MacBook 高負荷運轉時會不會導致觸摸條過熱?
  3. 第二代蝶式鍵盤使用體驗是否有進步?
  4. Thunderbolt 3 使用體驗如何?如何處理兼容性問題?
  5. 歡迎補充其他內容。

---------------------------------------
感謝各位知友的回答。
再添加兩個問題:

  1. 注意到新款相比舊款電池容量大幅下降,而官方給出續航基本不變,那麼實際使用續航如何?
  2. 超大面積的觸摸板會不會看起來有違和感?

機型:15 寸低配升級硬碟至 512G
系統:10.12.3(升級到最新系統之後,bug 情況有大幅度改觀)

---2017-2-24 更新---

測試了好幾天,基本上使用電池都是這樣的一個情況,帶出去一天也不用太擔心充電問題(雖然我肯定是會帶移動電源備著的)

當然不是盲目地看我的使用時間和剩餘時間,還要參考我的軟體使用習慣啊,我都是一些小型的辦公型的軟體。

一些有關於 Touch Bar 的更新

BetterTouchTool 對於 Touch Bar 的支持在經過一系列的更新之後變得更好了,除了可以針對 app 設定動作之外,現在還可以添加「小插件」,目前支持的小插件有:顯示剩餘電量、時間、app 切換器、音量滑塊、亮度滑塊、emoji 選擇器。嗯哼,可以看得出來比較全面地支持了一些我們希望在 Touch Bar 上看到的信息。通過官方文檔了解更多:Touch Bar Widgets

搜狗輸入法推出了支持 Touch Bar 的版本,個人體驗之後感覺還行,因為我可能有時候會用到「語音輸入」,但是沒有支持 Touch Bar 也可以通過快捷鍵來激活啊 不過還是那句話,Touch Bar 的出現就是希望讓 macOS 對於新手可以變得更加友好,很多操作沒有必要去記憶或者尋找就在你的眼前等著你。

一些有關於系統 bug 的更新

之前我有吐槽過一些系統的 bug,在更新到 10.12.3 之後基本上這些 bug 都解決了

但是,又有了一個新的 bug:在同一個 app 中切換輸入法之後還是會按照之前的輸入法進行輸入。舉個例子,我使用中文輸入法輸著輸著想要輸入英文了,這時候我就會切換輸入法,但是當我切換輸入法之後,這貨還是中文輸入法狀態。[捂臉]

---

不如授之以漁,最近發現了一個神奇的網站(不是 58 同城 ?)

MacTouchBar - The TouchBar Directory

這個網站據說會收集所有針對 Touch Bar 開發的 app,但是經後會不會持續更新就不知道了 ?

---

最新發現 bug,音響中經常無緣無故發出一聲響聲,「呲」的一聲(macOS 系統,沒有安裝 Windows,然後在使用過程中有時候也有遇到,但是不確定是系統的原因還是軟體的原因,因為在以前的時候好像微信的小視頻之類的會導致這樣的問題。

---

本文重點說一下 Touch Bar


很多人認為 Touch Bar 的用處不大,只是這次 MacBook 漲價的借口,還是習慣於之前的實體功能鍵(F1-F12,Function Key),但是現在部分 app 升級兼容 Touch Bar 之後,體驗還是相當不錯的,比如

2Do for Mac 的 Touch Bar 快捷鍵

PDF Expert for Mac 的 Touch Bar 快捷鍵

1Password for Mac 的 Touch Bar 快捷鍵

Spark for Mac 的 Touch Bar 快捷鍵

目前電腦上經常用並且支持了 Touch Bar 的軟體大概有這些。我們可以看出,除了 1Password 之外,其他 app 在 Touch Bar 上放置的按鈕其實都可以通過快捷鍵來調用,但是大多數的快捷鍵都較為複雜(需要極其靈活的小手),或者我們可以少記 Touch Bar 上這麼多快捷鍵,其實對於用戶來說是有幫助的。

雖說 Pro 是給 Pro 用戶使用的,但是 Pro 用戶也總有接觸新 app 的時候,也總是需要重新學習 app 的時候,那麼將一些常用的操作放到 Touch Bar 上,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少我們對於新軟體上手的難度,並且加速接受新 app 的進度

好吧,軟體對於 Touch Bar 的加成倒不是重點,下面介紹幾個專門針對 Touch Bar 開發的效率類 app,可能會讓你真正感受到 Touch Bar 的爽

  • TouchSwitcher

開啟之後會自動讀取 dock 上的 app,然後載入到 Touch Bar 上,不用一次又一次點擊 Command + Tab 了,直接在 Touch Bar 直接點擊圖標就可以完成應用程序之間的切換,又直觀又迅速。

當然這個軟體目前還不能一直開啟,但是默認可以通過 Option + 9 來喚出,也可以自定義快捷鍵。

  • Rocket

這個軟體跟 Switcher 查不多,但是默認首評顯示的是任務切換窗口上的 app,而且功能方面更加豐富。

最左邊的按鍵可以訪問到 dock 上的那些固定了的圖標,最右邊的案件可以直接快速開啟指定文件夾,可以在設置中任意改變。

不過要是你有使用 Manico 的話,你可能會嫌棄它們的效率還不夠高。

  • BetterTouchTool

上面兩個都還只能完成簡單的任務切換的話,BetterTouchTool(以下簡稱 BTT)這款老牌的、與 Keyboard Maestro, Karabiner 齊名的效率類 app 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它在 beta 1.93 版本的時候,振奮人心地加入了對於 Touch Bar 的支持,其實在購買電腦之後我就一直在想 BTT 在 Touch Bar 上的可能性。

那麼我們就直接開始說 BTT 對於 Touch Bar 的一些支持,對於 BTT 這個 app,繼續往下看會會有一個簡短的介紹。

其實在蠻早之前我就已經在 Mac 上做一些類似現在 BTT for Touch Bar 這種概念的事情了。

比如 Pages,大家應該都知道 Pages 是可以針對不同的樣式,不同的編號格式等等自定義一個功能鍵(F1-F12)與之對應,然後再通過 Palua for Mac 來讓 Pages 強制使用功能鍵,這樣我就可以直接通過 F1-F12 來完成一些自定義的事情。

再比如 PDF Expert,它是沒有像 Pages 是一樣直接提供將一些功能賦給功能鍵的支持,但是我們可以通過 BTT 來將一些菜單欄上的功能指定給功能鍵,然後就可以愉快的使用 F1 來高亮選中片段,F2 來添加下劃線,F3 來添加備註等等,我根本就不用去記那些複雜的快捷鍵並且有些快捷鍵是需要極其複雜的手勢的(不靈活怪我咯)。

所以說, Touch Bar 一推出之後我是極其興奮的,因為我想到了這種可能性,並且終於實現了!

這是我目前對於 Marginnote for Mac 的設置。大概知道點意思了吧,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把 F1-F12 對應的功能給記混淆啦。BTT 在 Touch Bar 上可能給動作直接命名並且添加圖標,讓其更加直觀。

所以我給 BTT 的評價就是,不用等開發者,BetterTouchTool 就能讓你的所有的 app 都支持 Touch Bar

反正 F1-F12 平時也不常用,為什麼不直接設置起來讓自己平時操作軟體更加爽咧。


當然有些同學可能考慮到「這樣是不是 Esc 鍵就不見了呢?」,其實不是,BTT 可以設置默認第一個按鍵為 Esc 鍵,但是我關閉了,因為我直接將 Caps Lock 設為 Esc 鍵了,方便了不少。

另外,BTT 還可以設置直接將 Touch Bar 最右邊的控制條給隱藏起來,這樣我們的 Touch Bar 就可以顯示更多的動作啦~

---

BTT 的簡單介紹

BTT 可以對幾乎所有的 Mac 輸入設備進行自定義動作,就拿觸控板來說,系統默認的幾個操作簡直不夠用,非常克制,而 BTT 可管不了這麼多,幾乎將觸控版上可以 想到的動作都放了上去。(想要更多觸控板的操作可以試試看 Jitouch,那個才是真正完全為觸控板所設計的,動作多到無法想像。)

單指、雙指、三指... 輕觸、輕按、重按... 這一切都可以隨機組合,如此多種可能性,還說觸控板不夠強大?!

可執行的動作才是 BTT 真正的精髓。BTT 已經預置了很多,個人比較常用的主要用「觸髮菜單欄」(設置好的觸控板操作直接可以觸發一個 app 的菜單欄中存在的一項操作)、「Run Applescript/Automator Workflow」(直接出發一段 Applescript 或者一個 Automator 的 Workflow,直接就將簡單的一個觸控板操作的可能性擴大到了沒有邊際)。

對於具體怎麼設置,具體如何添加動作,網上搜一下有一大堆文章,找去吧~

---10.21 更新---

升級到 10.12.2 仍然出現的 bug

1. 有時候 dock 欄上的「下載」文件夾點出來之後直接卡死了,「下載」文件夾是黑色的,程序也切換不了,但是滑鼠還可以動,然後就... 只能隨便點點點來點出重啟的按鈕;

2. Safari 崩潰到不能用,之前我一直都是堅持使用 Safari 的,畢竟在 Mac 平台下,畢竟是親兒子,優化算是比較好的了,但是我在地址欄一輸入東西你就崩潰,你還讓我怎麼繼續愛你... 轉 Chrome 了。

---

近期 AppSo 將會推出一篇有關於 Touch Bar 的文章,並且還會有幾個遊戲哦~

敬請關註:微信號 AppSo

---

然後如果還有任何有關於新 MacBook Pro 的問題都可以直接找微博 @陳飌轈,盡量幫你解答~


12.24更:新版Bootcamp驅動已修復在Windows下導致音響損壞的問題(Apple updates Boot Camp audio driver that was causing blown MacBook Pro speakers)

Apple has issued an update to Boot Camp drivers within Windows, preventing the random, loud pops from over-ranging and damaging the new MacBook Pro"s speakers. However, the driver doesn"t fix speakers already damaged by the problem.

蘋果發布了Windows系統下的Bootcamp驅動更新,解決了由過載導致的新款MacBook Pro的音響損壞。然而,這並不會修復已經損壞了的音響(廢話)。
官網中文頁面:https://support.apple.com/zh-cn/HT207410

安裝方法:

如果 2016 年 11 月 25 日之前,您在 2016 年 10 月推出的 MacBook Pro 上使用 Boot Camp 助理安裝了 Windows 10,請務必使用 Apple Software Update for Windows 安裝 Audio Driver Update for Boot Camp,以避免相關的揚聲器問題。

  1. 安裝過程中,請在 MacBook Pro 的耳機插孔中插入耳機,以避免從揚聲器播放音頻。(防止你在最後關頭作死……)
  2. 通過 Boot Camp 啟動 Windows 10,並確保您已連入了互聯網。
  3. 使用 Windows 10 任務欄上的搜索框,查找並打開 Apple Software Update。如果您的 Mac 需要更新,將顯示「Audio Driver Update for Boot Camp」。
  4. 選中該更新旁邊的複選框,再點按「安裝 1 項」,或者選擇安裝所有可用的更新。
  5. 如果 Windows 要求您「允許此應用程序更改您的設備」,請點按「是」。
  6. 當安裝完成並且系統提示您重新啟動時,請點按「是」。

驗證是否已安裝更新

您可以查看 Windows 10 的「程序和功能」控制面板,以確認是否安裝了正確的軟體版本:

  1. 在 Windows 10 中,按 Command 鍵(等同於 Windows 鍵),然後輸入「程序和功能」。
  2. 在出現的菜單中,選擇「程序和功能」。
  3. 瀏覽程序列表。如果列出了「Windows 驅動程序包 - Cirrus Logic, Inc. MEDIA (11/22/2016 6.6001.3.36)」,則表明 Audio Driver Update for Boot Camp 已正確安裝。

以上內容截取自官網。

另:祝大家雞年大吉吧
----------------
更: 喜大普奔,MacOS 10.12.2解決了新款MBP的顯卡問題,建議所有用戶都進行安裝。
此外,很多人在找的新MBP宣傳壁紙也會在10.12.2中包含
講真,這解決問題的速度比微軟不知道快多少倍
------
更:終於有機會校色了,趕緊更新下顯示器色域測試:
首先用DataColor自帶的軟體校準,測試了一下色域:

誒,看上去還不錯,90%。然而並沒有和P3色域的對比

於是答主就下了DisplayCal測試

摔!色域覆蓋才94.5%P3,說好的P3色域呢……難道你們指的P3色域是指容積嗎
不過DeltaE的值還算可以接受吧

當然這只是初步測試,色塊數量還很少。我會在之後幾天跟進精準校色的版本。到時候看看會不會有改觀吧。

更:已使用最慢速度校色過

然而色域數據還是這個樣子……這就沒有辦法了。

@孫方超 :蘋果的P3應該是自己定義的,不是dci p3
@i0nium :DCI P3和蘋果自己的P3色域還是有一定區別的......

確實是有這一可能的,然而我搜遍全網也沒看出來Apple P3 和 DCI-P3有什麼區別,於是只好作罷。
如果有人有進一步的信息麻煩告訴我。

附13年款MBP的色域作對比。

可以看出13年款的色域也是幾乎覆蓋了100% sRGB的。16年款色域容積大了48%左右,然而與標準色域有一定的偏差。

-----------
更新3DMark顯卡跑分
更: (注:以下內容已過期,最新版本bug已修復,內容見上)
1.注意目前開啟FileVault會導致一些已知的兼容性問題,請購買了16款帶Touchbar的知友切記在設置的時候關閉FileVault。具體問題可參閱@新鮮的提姆的回答。深度使用 2016 MacBook Pro 是怎樣的體驗?

2.目前有報告表明少數2016款MBP在Windows系統下會造成揚聲器物理損壞,原因應當為CL的驅動造成的電流過大的問題。鑒於目前新款MBP配件不充足,維修困難,建議不要在Windows下使用大功率使用揚聲器。

----正文分割線-----------
15寸帶Bar的頂配來說下體驗。

首先,來測試一下Type C介面:

之前回答過一個很有(dou)趣(bi)的問題,就是各種方式充電後會怎麼樣。本著求(zhe)真(teng)的精神,答主來試驗一下我之前不大確定的情況。

首先試一下移動電源能不能給電腦充電
結論是可以!

插入移動電源後,電腦顯示開始充電
功率如下:

電壓如下:

電流如下:

這確實是一個比較令人驚訝的情況。本來我以為必須要20伏才能充上電,然而現在證明了不管什麼電壓,MBP都可以充上電。不過支持度還是不夠,我的移動電源是支持12V/1.5A的充電的,MBP卻使用了5V/2A充電,這導致了其功率遠遠不夠,電池並沒有在充電,只是耗電量減低了。
不過這使我對針對MBP推出的移動電源充滿信心,估計將會有一些產品上市。

注意:目前來看,如果你的充電器/移動電源是支持QC標準的手機充電器/移動電源,那麼它的輸出電壓將會是5V,唯一的區別將會是最大電流。如果你的充電器/移動電源支持PD協議,那麼它將會使用最大功率輸出

-----------------------------------
2. @Belleve 情況

這樣插入後
電腦提示

看樣子還真的檢測到了電源適配器……
但是功率是多少呢

0.02W,基本相當於沒有電流。於是,我們可以確定:
MBP會輸出微量電流使線纜保持聯通,然而並不會充電。

----
3.喜聞樂見的打臉

在『Sina Visitor System』(人類為何要跪舔2016款MacBook Pro?)一文中,草包科技寫到:

跟Type C同步推出的PD充電協議本來是5/9/12/20V,蘋果自己定了個非標準14.5V,強迫別人兼容。現在很多支持PD的Type C設備會加入14.5V支持,也有很多沒有。(新款頂配MBP可能甚至是29V電壓)

牛逼吹的天花亂墜,那天你興高采烈的碰個雙向充電的設備回來,發現人就沒設計14.5V/29V,插上去眼睜睜看著MBP沒電,那氣氛可不是一般的尷尬。

然而,插上電源後你會發現

電壓是20V的,完全符合標準PD協議。這證明了某人的主觀臆測是不準確的。

-----------
4.同時使用移動電源和標準充電器充電

4.1 先接入標準充電器,再接入移動電源:移動電源不會通電。充電過程由標準充電器完成
4.2 先接入移動電源,再接入標準充電器:接入移動電源時,電腦開始通過移動電源充電。接入標準充電器後,移動電源斷電,充電過程由標準充電器完成。

更:此前是用標準79W充電器與移動電源測試的。我又使用了29W Macbook充電器, 10W iPad充電器和15W QC 3.0充電器測試,結果相同,不能同時充電,詳細使用情況如下。

由此推測:如果通過2-4口同樣的充電器同時充電,只有最先連接的充電器會充電。如果通過2-4口不同的的充電器同時充電,輸出功率最大的會充電

----------------------其他方面---------------

1.SSD

SSD其他答主都說得差不多了,我也來上一下我的跑分對比。(有些人讀取速度超過了2GB/s,不知道是怎麼做到的,這個軟體上限似乎是2GB/s)
這是老款(2013年早期)的硬碟數據:

這是新款MBP:

可以看到速度直接翻了接近五倍,這個在現在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最快民用SSD了。

----
2.CPUGPU
用GeekBench跑了一下分。

一看就是一個姿勢水平很高的軟體(逃
這是Raedon Pro 460的Open CL跑分。

分項跑分如下

對比顯卡排行榜

可以發現,這個顯卡跑分是可以與GTX 965M相當的(雖然不知道為什麼官方的460跑分比我的低那麼多,測了好多次也沒低於60000過)

然而,既然有些人覺得這個顯卡跑分不準,那就更新一下3DMark 11的跑分吧(為了這個還特意裝了一個Windows 10)

7890,這是GTX 965M的跑分

5320,這是GTX 960M的跑分。
所以在3DMark 測試中,Raedon Pro 460的性能應當是在GTX 960M 與 GTX 965M之間(更靠近GTX 965M)

至於為什麼兩個跑分數據有些許不同,我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
1.Windows下驅動支持不完善。460這個顯卡剛發布兩周多,3DMark都沒認出來這個是什麼型號的顯卡,所以對於驅動的優化肯定是不夠的。
2.GeekBench更偏向於計算(OpenCL),而3DMark是直接上遊戲引擎的。Raedon Pro有點專業卡的成分,所以GeekBench表現會更好一些。

CPU跑分

對比排行榜

多核(新款13185)

單核(新款4343)
可以看出,新款CPU並沒有什麼提升。

總之,新顯卡Raedon Pro 460是有著和GTX 965M近乎相當的成績的,這一點比老款的M370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然而CPU成績並沒有明顯變化,所以為了CPU而更換新款MacBook Pro是不值的

----
3.TouchBar

其實Touchbar我是不太滿意的。主要原因如下:
1.大部分軟體不適配。我平時用Chrome居多(主要是要用一款插件),然而Chrome沒有適配TouchBar,所以在很多時候touchbar是處於閑置的狀態。
2.容易誤觸。盲打功能鍵之類的需求我是沒有的,然而因為TouchBar是一塊屏幕,只要碰到就會觸發按鈕,不像按鍵一樣需要按下去,於是我經常會不小心按到Esc和Siri(處於最左和最右)。這一點就很煩了。

不過優點有:
1. TouchBar觸控很靈敏,清晰度很高。所以可定製程度很高。已有適配的軟體體驗非常好。
加粗非常容易,下劃線也很方便。特別是Emoji 超級好打,調色,視頻剪輯就更好用了。可惜我用的AE 2017目前還沒有適配。

所以目前大部分程序的TouchBar的體驗還不是很好,希望蘋果繼續改進吧。
----

4.屏幕
對比老款MBP,新款的屏幕有較為明顯的色溫差異。不過其他方面沒什麼問題。廣色域是一個很好的加成。
屏幕對比:左為新MBP,右為13年款MBP

可以看到,新款MBP屏幕略微偏黃。這在白屏中尤為突出,但在日常使用中就不會那麼明顯了。

順便吐槽一下,個別答主拿著一張sRGB的圖片說『屏幕的色彩更艷麗了』是什麼鬼。你至少要拿一個P3色域的圖片再來說吧……

----
5.TouchID
很方便的功能。在裝軟體的時候可以使用TouchID安裝是很有用的,然而請求管理員許可權/安裝幫助程序的時候不能使用TouchID這就比較可惜了。可能蘋果是為安全考慮吧。

-------
6.燙不燙
燙燙燙燙燙燙燙燙燙燙燙燙燙燙燙燙燙燙

-------

一些小細節:
1.屏幕下方加入了一個San Francisco字體的MacBook Pro
2.為什麼連接線處可以換成金屬的?因為屏幕下方MacBook Pro文字處是塑料的

3.滿轉時,風扇聲音並沒有減小
4.左右方向鍵變大了。(雖然對我來說並沒有什麼影響)
5.默認的文字大小會比13年款的小一檔,然而我把它改回來了。(在顯示器-縮放中)
6.TouchBar並不會隨著主屏幕的亮度變化而變化,並且在高亮度環境下TouchBar會過暗
7.電源鍵有點松,不過對日常使用沒有影響
8.蘋果Logo變成黑色了

-----
回答題主的問題:
1.macbook的散熱是在轉軸附近,新加入的觸摸條在這附近,在macbook高負荷運轉時會不會導致觸摸條過熱?

不會。然而這並不是因為像其他答主說的那樣不會變熱,而是因為鍵盤整體下移了!這使得TouchBar被移至發熱區下方,也就自然不會過熱了。(解決方法還真是簡單暴力)

2.第二代蝶式鍵盤使用體驗是否有進步?

確實有。這個體驗非常令人驚喜。感覺手感比Macbook好多了。新的鍵盤鍵帽是有點略微凹下去的(弧形),這對體驗似乎有不少提升。

3.thunderbolt 3使用體驗如何,如何處理兼容性問題?

速度目前還用不上。不過我是連接線黨,沒有買擴展塢,而是買了一大堆的各種連線。目前看來我的所有設備工作都沒有問題。

5.注意到新款相比舊款電池容量大幅下降,而官方給出續航基本不變,那麼實際使用續航如何?

今天測試了一下,結論是可以滿足一天的使用。 我早上滿電出門,下午5點回家還剩15%的電量,所以電池使用時間至少是可以有9小時的。對比13年款MBP,我基本上是要帶著充電器出門的,現在基本上可以把充電器丟在家裡了。(不過不知道和15年款對比如何)

更:然而還是不能不帶充電器。。今天使用的時候莫名掉電很快,可能是某個程序出bug了吧…

更2: 大部分的測試表明新款MBP續航不如舊款,所以本人的測試數據僅供參考。此外,續航與系統版本和配置密切相關,如需達到最大續航請升級最新版本(就目前而言)

6.超大面積的觸摸板會不會看起來有違和感?

今天收到的時候是挺有違和感的。不過操作上沒有問題。然而,如果你的輔助按鍵是右下角,那麼會對體驗有較大影響,因為右下角現在很難按到了。

還有什麼問題歡迎在評論區發問!

-----評論區問題------

1.測電壓,電流的軟體叫做iStat Menus

2.日常使用功率:

可以看到一般在20W-30W左右。所以如果買一個40W的充電器是一個比較合適的不掉電的功率

3. 用Windows感受如何?
沒什麼特別的感覺……TouchBar上面顯示的是和以前一樣的內容,其他操控體驗也沒什麼區別。兼容性也沒有什麼問題(除了跑分軟體不識別之外)……

4.想外接4k@60Hz顯示器,買什麼規格的顯示器、線材,轉換介面才可以實現呢?

蘋果商店的那個是Type-C的,不用轉接線肯定是比較好的,不過確實很貴。其他的顯示器,Type-C/Thunderbolt3最好,但選擇太少,價格也不友好,不建議現在購買。然後是DisplayPort的,因為Type-C原生支持1.3,轉接線比較便宜,有這個介面會比較推薦。最後是HDMI的,最新的HDMI2.0 Type-C不原生支持,必須要TB3的轉接器 (或者轉成DP再強行轉成HDMI),所以轉接線成本會很高,效果也不好,不推薦。


以前沒用過mac,入手的15寸最低配(最低配也是個6700hq了…),256g加450gpu。目前穩定使用一個半月,各種bug基本都沒遇到過,貌似只遇到過一次因為usb連續插拔導致死機重啟。使用體驗如下:

1.先說大家都關心的續航

本人攝影狗,使用高頻軟體是lightroom與ps。實測了幾次續航,80%屏幕亮度持續高負荷工作(摸鍵盤上部與bar明顯感覺發熱,勉強達到燙這種程度),wifi環境下連續工作4小時30分鐘左右電量剩10%,多次實測結果保證客觀。

對於這個成績我是感覺比較滿意的,遠比網上所謂的兩三個小時好…而且因為屏幕亮度提升,感覺並不是不可原諒。有次晚上在客廳躺沙發上修了3個小時圖,期間屏幕亮度自動,電量剩50%左右,所以我感覺日常情況下六七個小時日常上網肯定是沒問題的。

至於其它答案說續航很不穩定,我猜測和網路的使用頻率與強度,以及網路環境的頻繁變化有關。因為我除了修圖在這期間並沒有持續使用任何即時通訊軟體,很少郵件很少雲端很少微信qq什麼的,少到對續航的影響忽略不計,資料同步上傳一般我是在硬碟備份以後在win下進行的。如果是這樣的話,其實後續更新是可以優化的更好的,期待。

2.屏幕

屏幕對於我們設計/攝影/剪輯汪們帶來的提升不言而喻啊,霧草,第一次見這麼屌的鏡面屏,還特么是筆記本上的,還特么是廣色域,還特么是高分屏,還特么高亮度高可視角度!!!就這個屏幕就值最少3000(自用dell2516d陰陽臉掩面哭泣)!!!


這個屏幕真的太屌了!


3.介面擴展


這個就比較蛋疼了,因為對於屏幕擴展外接硬碟內存卡usb的需求是穩定優先,所以對於擴展塢不敢輕易下手,按理來說今年應該會有很多typec擴展塢產品上市,所以淘寶買了個國產300多的擴展集線器暫時先苟著,hdmi+兩種讀卡+充電+2usb3.0,實際使用還可以,只能靜等家庭使用條件下的專用擴展塢上市(貝爾金那個死貴還沒有讀卡器我才不買)。

充電速度很快,快到抽兩根煙刷個微信發個呆(約摸不到一小時)就從20%充到80%,這一點太滿意。


至於其它擴展,tb15看起來穩定性存疑,wd15不支持菊花鏈,綠聯那個連2k都不支持,只能靜等了。

4.鍵盤觸摸板外接鍵盤滑鼠等


首先我被網上各種評測對於鍵盤的一片亂黑所誤導所以並沒有對於鍵盤抱有任何期望,然後在我真正使用了幾天之後就徹底放下了外接鍵盤,因為這個蝶式二代鍵盤真的太好用了!我一把k70紅軸一把mx8.0茶軸,重點:我不想談它相比機械鍵盤的任何缺點,什麼鍵程什麼觸發什麼回饋不行,因為它確實好用,它作為一個超薄本里的超薄鍵盤,已經好用到我確實沒有想法再通過一堆轉接外接鍵盤!當然,這是針對我這種非高強度輸入工作的用戶,程序猿我覺得肯定還是要接的~

至於觸摸板,大了就不說了,談一個細節,就是材質真的很舒服,光滑不拖沓,汗手都可以有很好的觸感。不得不感嘆蘋果對於材質的把控能力,當你真正用到蘋果的東西的時候你才感嘆,原來這種才是最好的!

至於滑鼠,我用的是原廠二代mm,別無他選因為蘋果原廠最方便省心,手勢什麼很舒服。連接性和待機時間都是很棒的,充一次電能用一個月…確實很棒。至於滑鼠加速度,這個是硬傷,我在終端里把速度調到了9,不過速度上來了感覺還是不如win的滑鼠手感用著舒服。

5.做工外觀配置

這些放到後面說因為沒啥說的…確實無可挑剔。超高性能下還能做到用金屬機身還這麼薄這麼輕…確實確實無可挑剔了。插一句,我是支持介面取消的…雖然不方便了一點點但是畢竟顏值碉堡,況且那麼多介面你能用幾個…?更多的時間不是空著嗎?

設計語言上感覺蘋果低調了好多,logo就不說了,本身線條也回歸平凡又強調簡約與設計感,不同的是簡約這次放在了設計感之前。再次讚歎蘋果對於產品細節的把控能力,轉軸阻尼恰到好處,屬於剛好能單手開蓋,然後也不用擔心屏幕晃動的程度,完美。

配置上,15寸是i7 6700hq起步,對於修圖的我已經夠用,我要讚歎的是這個內置256g的ssd,不愧民用最強旗艦,速度真的快到沒朋友,這個ssd就值1000+。

先寫這麼多,午睡去了下午看情況再寫


12/19/2016

謝謝大家的贊和感謝和評論!稍微補充了一些又想到的地方,加了幾張圖。大家有什麼問題或者感興趣還想了解的地方歡迎提出,我會挑我會的問題回答。有什麼想到的或者新發現再來更新!

----------------------------------------------------------------------------------------------------------

淺度使用2016 Macbook Pro的體驗

知乎首答。因為想入手,從這個問題出現一直關注然後看了所有的回答。本來打算髮布之後就入,被這個價格噎住直到最近。只是個普通用戶,實在答不到大家這麼專業,簡單講講自己的觀點和體驗。(15-inch屏/2.7 Core i7/16GB 內存/512硬碟/Radeon Pro 455 2G)


外觀

因為看到之前的預測和曝光,發布會上看到的時候沒覺得很驚艷,總體也和上一代沒有太大差異。後來去店裡看了無bar的13,有bar幾個到貨之後也去看過,也只是覺得太空灰很好看(而且店裡沒有擺銀色的機子)。 真的覺得很驚艷還是自己的機子寄到之後,開箱,撕去包裝,第一次翻開屏幕,被整個做工質量和設計折服開始迷之微笑。減輕了百分之多少重量,變薄了百分之多少,整體尺寸小了多少這些都沒太強的直觀感覺,但是總是好的。

雖然和上一代可能沒有太大區別,但是全金屬一體機身感覺比塑料好啊。至於後面的logo燈去掉了,我本身還是覺得有燈很好看。但是畢竟百分之九十九的時間是在看屏幕,只有在電腦迷之啟動黑屏的情況下我才會心急如焚的看後面的燈有沒有亮。啟動的聲音也去掉了,少了一些蘋果的感覺,但是再也不用擔心上課時候開電腦的尷尬巨響了。


屏幕周圍的框變窄了,舒服很多。Touch Bar和大觸控板都沒有違和感。兩邊的介面很簡潔,看起來乾淨(被大家噴)。不一定說的上來哪裡變的好看了,但是總體給人一種很新的感覺。


Touch Bar

很確定想要15的屏幕,所以也就有了bar。很酷最有用的可能是Touch ID了,登陸什麼的都很方便,希望只把Touch ID和電源鍵合一的版本就好了,整個bar的單獨處理器和這條屏幕應該會增加成本吧。


用電腦平常基本都會看著屏幕,不會專門低頭去看Touch Bar,更不會專門去找一個鍵。不過比如全屏播放視頻的時候可以不用屏幕上那一條就可以控制。所以我更希望像原來那樣知道功能鍵在哪,不用在不同應用里專門在Touch Bar上找一個鍵。比如在Word或者Pages裡面,調整字體大小加粗加下劃線這些我還是會用快捷鍵,不會低頭去找Touch Bar上的功能鍵。 Safari或者郵件常用的快捷鍵也還是習慣用鍵盤。日常使用的時候從Touch Bar到屏幕之間這一部分會比其它熱一些,但是也不太影響什麼。


目前能充分利用Touch Bar的應用還是太少,可能在Final Cut Pro或者Adobe的一些程序里它能發揮最大的作用,或者經過長期使用後會習慣不同功能鍵在不同應用里的位置,但顯然目前我還沒有......希望更多的第三方應用可以充分利用它,能更多的幫助提高效率(當個股市天氣新聞滾動條也挺好)!我覺得底線就是,Touch Bar不會比以前的功能鍵更差(畢竟它能做的更多),但是不應該成為買新MacBook的原因。


屏幕

個人覺得retina display已經很好了很舒服了,所以選了15寸的。這一代的屏幕第一感覺,亮!真的比上一代亮了很多,目前正常在室內還沒有要開到最大亮度的時候。


鍵盤

我覺得是很取決於更人習慣的一件事,也取決於你用的上一個鍵盤是怎樣的。之前用過12寸Macbook的鍵盤,因為鍵程太短超級用不慣,所以也很擔心這一代的鍵盤。在店裡試的時候覺得比12寸Macbook要適應一些,鍵程稍微長一些。

真正開始愛上這個鍵盤真的需要用它幾天,拿到自機子日常打字的時候完全愛上了這個鍵盤,可能是我預期和實際體驗相差最大的一個部分,很驚喜。慢慢適應了以後會感覺打自己很清脆,反應變快了,再用上一代鍵盤覺得鬆鬆垮垮軟綿綿。對我來說算是一個加分項吧。


介面

很因人而異,在全世界都被爭議,之前的回答大家都提到了各種問題,知乎也有專門推薦Macbook Pro 2016轉介面的問題了。最適合 2016 新款 MacBook Pro 的轉介面/擴展塢有哪些?可能電腦的更新周期比手機更長,更新可能會更激進一些?


個人而言,除了有時候會用HDMI接顯示器之外沒有特別需求,買了一個官方的USB-C轉普通USB/HDMI/USB-C(只能充電)的轉介面。因為沒有太多介面方面的需求,所以輕鬆很多。對我來說,原來的充電口只能充電,現在的充電口不僅能充電還能接別的東西所以可以接受……當然希望以後能兼容更多的設備,全世界都一根線。


這是我現在用的轉換頭:

平常看起來是這樣:

都換成USB-C所以Magsafe插頭也沒有了,上面也沒有充電指示燈了。不過現在插頭可以和線分開,能有更靈活的充電方式(插顯示器充電、插充電寶充電)?1配的這個87W的這個充電頭其實還是挺沉的。

音響

看過YouTube上和上一代音響的對比,感覺有很大差別,不過畢竟是在電腦上聽別的電腦的音響。在店裡面上手的時候也沒好意思放大聲。還是自己的機子收到了之後,音響好棒啊!可惜我在這裡怎麼說也形容不出來。


續航

第一次用15寸的Mac,感覺電池沒有那麼耐用但是滿足我個人的需求。可能平常最多的時候就是開著Matlab,Execl,Safari,微信和Email,同步著Google Drive,並大聲的有感情的公放音樂,大約滿電能用五六個小時左右吧(沒有仔細測量過)。個人情況就是,如果我知道我今天會用兩三個小時電腦,我就會充滿電不帶充電器。如果今天會用更長時間電腦或者出門一整天,就一定會帶著充電器(借充電器應該比之前要困難)。實在只是一個普通用戶,更詳細的分析還是請參考上面大家更專業的回答。


觸控板

看了大家說打字會手掌放在上面不小心誤觸,目前還沒有遇到,可能是因為手比較大所以都是手指在上面(我發現我打字是外八的)。觸控板的感覺還是一如既往的好,變大了用起來感覺沒有任何區別,也沒像預測的那樣可以用Apple Pencil在上面寫字。


平時是這樣的:

打字時候是這樣的:

花屏和其它問題

看了大家提到花屏的問題之後我也很擔心,但目前還沒有遇到任何問題,更新到了10.12.2。如果遇到了問題再回來更新。


選購

新MacBookpro發布後,購買15年舊款是否合適?

現在看來 2015 年款 MacBook Pro 是否還值得購買?


買2015還是2016版,這也是我一直考慮的問題,也關注了並看了這些問題的所有回答。因為沒有介面方面的顧慮,所以最大的阻礙還是價格,下單了兩次都第二天退掉了,最後一次因為幾個小時之後就發貨了所以......索性完成了自己的心愿。因為每天都要背著電腦出門,所以更輕更薄擁有都是好事(裝書包里也沒太大區別)。像上面說的一樣,2016給人更新的感覺,而且2015版也沒降價。如果不著急,等等明年更新吧,可能目前這些配置的價格會降一些?第一代產品總是有風險。

最後

第一次答題,看了這個問題下的所有答案,對我幫助很大,就想貢獻一點。但是看了這麼多專業答案之後意識到自己是個很初級的用戶,也就只敢稍微寫一些自己的想法和體驗。早已養成了什麼東西不上知乎查一下心裡就沒底的習慣,所以希望能對大家有一點點小的幫助,有任何不對的地方請多指教。歡迎大家提各種問題,如果有人看的話以後上圖,謝謝大家。


先回答題主的問題。

1. MacBook 的散熱是在轉軸附近,新加入的觸摸條在這附近,在 MacBook 高負荷運轉時會不會導致觸摸條過熱?
A:從我們實際使用(進行遊戲滿載測試)來看,配備了 Radeon 455 顯卡的 15 寸 MBP 長時間運行沒有出現明顯的性能下降,轉軸旁邊的散熱效果良好,C 面鍵盤中溫度最高,但也僅為溫熱,Touch Bar 部分沒有明顯溫升。

2. 第二代蝶式鍵盤使用體驗是否有進步?
A:鍵程還是比較短,但回饋比第一代快,整體體驗還是很不錯的。

3.Thunderbolt 3 使用體驗如何?如何處理兼容性問題?
A:由於時間等限制,我們並未進行全面測試。在介面上 USB-C 不分正反更方便,但在拓展時的確非常蛋疼。也有粉絲向我們反應,目前即便是 Thunderbolt 3 轉為 Thunderbolt 2,在拓展支持上同樣不好。也有粉絲測試了目前市面上第三方(dell、hp)的 USB-C 拓展塢,同樣存在問題。

目前來看,最好的拓展方式是「等待」,暫時購買蘋果官方線材使用,等待真正支持 Thunderbolt 3 且介面豐富的拓展塢購買。


4.注意到新款相比舊款電池容量大幅下降,而官方給出續航基本不變,那麼實際使用續航如何?
A:在連接 WiFi、利用編輯器進行簡單文字處理場景下,不帶 Touch Bar 的 13 寸 MBP 連續工作 2 小時 20 分左右,電量已經從 69% 掉到了 15%。換算成整體續航時間的話大約在 5 小時 45 分左右。如果進行一些高功耗的任務,掉電速度還將更快。

充電速度則相對較快,13 、15 寸本次分別配備了最大輸入功率 61、87W 電源適配器,充電時間均控制在 1 個半小時左右。

5.超大面積的觸摸板會不會看起來有違和感?
A:看起來不會有啥違和感,但是面積的變化依舊能夠明顯感受。觸控時體驗的確有所上升,但是也引發了新的誤觸問題。

除了題主提的這些問題,相信還有許多其他知友想知道新 MBP 其他方面的使用體驗。愛范兒(微信號:ifanr)在上周前就已提前拿到了全系列的新 MacBook Pro,包括 13 寸無 Touch Bar 最低配置;13 寸有 Touch Bar 最高配置;15 寸有 Touch Bar 非定製次旗艦。

我們花了四天時間對三款設備進行了深度體驗,我們希望事無巨細地呈現它每一個細節以及帶給我們的每一種感受。

為了能夠與拿到手的 3 台新 MBP 進行直接對比,我們還找來了一台全新 2015 款旗艦 MacBook Pro,進行直接的對比。


性能:全方位提升,無需擔心

  • 外觀、尺寸、重量

整體上,新 MBP 還是維持了之前的外觀設計風格,當然也包括幾個「小改動」:A 面 Logo 換為不發光的金屬版本;轉軸側面外表改為金屬一體加工設計,同時中間轉軸下沉至 C 面以下,不再突兀;屏幕黑邊上下左右均有變窄。因為黑邊變窄,尺寸也縮小了。

有讀者希望我們能夠清晰展示實際外殼顏色。目前,2016 款新 MBP 無論 13、15 寸均只有兩個顏色可供選擇:銀色、深空灰。銀色就不多說了,而深空灰很明顯是來自 iPhone 6/6s。


有趣的是,通過與我們手頭的 iPhone 6s 比對,實際顏色觀感相當接近,所以想提前看配色效果你只需要找台深空灰 iPhone 6/6s。

13 寸新 MBP 跟 MacBook Air 對比大小(MacBook Air 在下)

外殼尺寸上也同樣有所變動,13 寸版本厚度僅 14.9 mm,比上一代薄了 18%,長寬也分別縮減了 10mm 和 7mm,最終體積縮小了 23%;15 寸版本厚度略厚一些,為 15.5 mm,比上一代薄了 12%,長寬也分別縮減了 9.6mm 和 7 mm,體積相應減少 20%。


重量上的改變同樣明顯:13 寸版本重量為 1.37kg,比上一代輕了 0.21kg。15 寸版本重量為 1.83kg,比上一代同樣輕了 0.21kg。這也讓 13 寸新 MBP 最終重量與 13 寸 MacBook Air 幾乎相同。換句話說,你現在能在與 MBA 的便攜性下享受到更強性能。

  • CPU

CPU 此前一直是 MBP 系列的最大「弱點」。即便是去年年中更新的 2015 版 MBP最高配 CPU 依舊是 2014 年上市的 4 代酷睿產品。而就在 2 個月前,Intel 實際已經開始出售 2 款第 7 代酷睿產品。


最終我們在 2016 款 MBR 產品線中迎來了 7 款第 6 代 i5/i7 酷睿處理器,一方面這是因為第 7 代酷睿目前上市的型號性能不足,另外也是因為 6、7 代酷睿之間的差異並不算大。從這個角度來看,蘋果這次在 CPU 上已經做到了「最新」。


根據目前蘋果官網的信息,13 寸共有 3 款 i5、1 款 i7(雙核四線程「偽 i7」)可供選擇;15 寸版本有 3 款 i7 可供選擇。它們的核心參數如下:

雖然看起來很複雜,但仔細對比起來卻十分有規律:7 款均為 Skylake 架構、14nm 製程;13 寸可選處理器均為雙核四線程、同時核顯均設有額外高速顯存,處理器功率和集成顯卡選項各有兩種;15 寸可選處理器的性能和功耗更高。

我們也利用跑分軟體對手頭三台 2016 款新 MacBook Pro 進行了跑分測試,最終結果顯示 13 寸的兩台在 CPU 性能上相近,而裝備了次頂級 CPU 的 15 寸型號基本上在多核中達到了兩倍於 13 寸的成績。


與 2015 款非定製旗艦 MBP 對比,CPU 性能大致提升 10%,前提是上一代 CPU 功耗還高了不少。


對於最終可能因此而糾結的用戶,我們只給出兩點意見:

  1. 你只需要關注 CPU 頻率(對比基礎頻率即可),它基本代表了 13 寸和 15 寸各自選項內的 CPU 性能順序。
  2. 13 寸用戶在選擇 CPU 時也需要考慮續航問題,TDP 功耗 15W 的兩款 CPU 續航上會有一定優勢。

  • GPU

作為 MBP 基本屬性——「生產力工具」決定了 GPU 在 MBR 上必須充當「關鍵加速器」角色,將其強大的並行運算能力應用到不同場景中去。這也是 MBP 作為很多視頻剪輯、音頻處理、平面設計專業人士首選的原因。


回到這次更新中來,GPU 方面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13 寸版本集顯升級到了 Intel Iris Graphics 540/550;15 寸版本在本身 HD Graphics 530 集顯的基礎上,還可以在 AMD Radeon Pro 450/455/460 三者中(我們手頭的是 455)選擇一個。


我們也對手頭的 4 台設備用跑分軟體進行了 GPU 通用加速性能測試:

(13 寸不帶 Touch Bar 得分奇高,重複測試也是如此,大家忽略吧)


從測試成績不難看出獨顯繼續佔據上風,與上一代 MacBook Pro 對比,GPU 的絕對性能提升有限,真正意義還是在於功耗的降低。


除了絕對性能之外,獨顯添加還讓 15 寸新 MBP 擁有了特殊的能力:擴展 2 台解析度 5120×2880 像素、60Hz 顯示器、又或者是擴展出 4 台解析度 4096×2304 解析度、60Hz 顯示器。這些多出來的「顯示面積」對於專業級用戶來說相當寶貴。

我們甚至還順手裝了個古墓麗影跑了下,在解析度 2048×1280、特效全開的情況下,基準測試中依舊能夠跑出 40.0 的平均幀率。

  • SSD、內存

早在 MBP 正式發放之前,網上已經有人公布了 SSD 的成績:「目前世界最快的 SSD」。但以極限傳輸速度來衡量一款 SSD 並不嚴謹,所以我們利用同一款測試軟體做了擴展性測試。


在整體評估測試成績之後,我們選定了兩個對比數據:4K 隨機讀/寫速度、10MB 連續讀/寫速度。這兩者也代表了一塊 SSD 兩個關鍵性數據:IOPS、極限傳輸速度,前者是 SSD 每秒讀寫文件次數、後者是 SSD 介面技術標準的極限速度。


這也不能不提到蘋果在 2015 款 MBA 上的一個改變:全面用 PCIE 通道取代 2012 款 Retina MBP 之後的 SATA 通道。通過直連 CPU、加大帶寬,最大程度釋放 SSD 性能。

因為 3 台電腦 SSD 容量略有不同,所以成績也有所差異。2016 款新 MBP SSD 與 950 PRO 不分伯仲,MBP 的極限傳輸速度比三星 950PRO 都好,IOPS 方面相對比較均衡。可以說,2016 款 MBR 的 SSD 絕對是消費級市場旗艦級 SSD 的水平。


緊接著是內存,此次 2016 款 MBP 13、15 寸型號最大容量均為 16GB(13 寸需定製)。參數上只有 13 寸無 Touch Bar 成本是 LDDR3 1866MHz,其餘全部為 LDDR3 2133MHz。但在實際使用中,這個區別很難看出影響。

(13 寸帶 Touch Bar 版本主板 圖片來自 iFixit)

最後是 SSD 與內存板載,從目前專業拆解機構 iFixit 的實物拆解來看:13 寸無 Touch Bar 版本採用了全新更緊湊的可拆卸 SSD,13 寸有 Touch Bar 版本已經將 SSD 直接板載,15 寸暫時尚不清楚,但所有機型都會將內存板載是肯定的了。


如果你有意購買 2016 款 MBP,請先考慮自己未來 1-2 年的需求,並且在那個基礎上進行 SSD 和內存容量選擇。當然我們還是推薦用戶優先選擇 16GB 內存版本,存儲的話還可以想辦法通過其他方式解決。

  • 散熱

新 MBP 中 CPU、GPU 製程升級之後功耗大幅下降,但整體尺寸(主要是厚度)一定程度制約了散熱能力。


但從我們實際使用(進行遊戲滿載測試)來看,配備了 Radeon 455 顯卡的 15 寸 MBP 長時間運行沒有出現明顯的性能下降,轉軸旁邊的散熱效果良好,C 面鍵盤中溫度最高,但也僅為溫熱,Touch Bar 部分沒有明顯溫升。

  • 屏幕

2016 款 MBP 在屏幕上也有所改變,雖然 13、15 寸版本的物理解析度依舊分別為 2560×1600(227ppi)、2880×1880(220ppi),但實際顯示效果仍有所提升。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亮度、對比度、色彩。


當然,消費者最容易感受到的應該還是亮度,67% 亮度提高意味著鏡面屏的 MBP 也能夠放心地在日照充足的情況下進行使用。對比度的變化則體現在「屏幕能更黑」,這會直接影響屏幕的灰度顯示能力。最後是廣色域。這對於視覺設計工作者來說無異於天籟。


在屏幕的硬體提升之外,這次新 MBP 還有一個「隱形改變」:13、15 寸的默認解析度均有所提升。13 寸從 1280×800 升級到 1440×900,15 寸從 1440×900 升級為 1680×1050。這個改動帶來的直接改變是「屏幕顯示更多內容」。由於 MBP 本身 Retina 屏幕的顯示質量比較好,且放大比例不算太大,「鋸齒感」並不明顯。

  • 鍵盤

蘋果在 2015 年發布的新 MacBook 上第一次採用蝶式鍵盤,相比傳統剪刀式結構它的好處在於「更輕薄」。但實際情況是:第一代蝶式鍵盤的用戶反饋不盡理想;短鍵程、弱反饋,長期輸入時有明顯疲憊感。

一般情況下人類對於「力度」感知不如「位移」,對於用戶手指來說,敲擊鍵盤的同樣衝量,在不同的距離長度釋放,產生的作用力是完全不同的,短鍵程會造成鍵盤觸底時對手指關節的衝擊更大,長時間打字也會造成手指的不適。


而 2016 款 MacBook Pro 鍵盤改善正是針對「鍵程」:每個鍵帽鍵盤上方都有略微凸起,在增加鍵程的同時,還進一步避免誤觸。回彈反饋也比之前的第一代蝶式鍵盤快了一些。不過想要完全適應鍵盤反饋,還需要一段時間。

(圖片來自 iFixit)

同時因為鍵程較短的原因,鍵盤燈效果也得到了「加成」:鍵帽邊緣不再有空隙,漏光也因此消失,並且蘋果還在每個按鍵下方設置了獨立的低功耗發光 LED。讓鍵盤背光燈效果更加「自然」。


作為一個參考例子,在經過 1 個星期的使用之後,愛范兒編輯、兼重度機械鍵盤粉絲 @張博文 已經開始拋棄自己的 Filco 鍵盤,改為直接使用新款 MacBook Pro 辦公。

  • Force Touch

作為 2015 款 MBP 中的一個「隱藏亮點」,Force Touch 觸控板實現了「感覺動了但實際沒動的」模擬觸控反饋效果。少數用戶在關機狀態下才發現觸控板無法「按下」,剩下的用戶甚至至今仍未發現。

而在 2016 款 MBP 中,Force Touch 觸控板也迎來一次「大」升級:面積變大了。15 寸機 Force Touch 觸控板面積增加 100%,13 寸面積也增加了 46%。手勢操作的空間比之前更大,搭配 Force Touch 的壓力反饋,在 MacBook Pro 上幾乎已經沒有任何外接滑鼠或者蘋果 Trackpad 的必要。

但在實際使用一段時間之後,我們也發現了一個小缺陷:誤觸。尤其是觸控板比 2015 款「寬」了許多之後,它實際上已經侵入了掌托區域。雖然還未「波及」主要承受重量的拇指指根,但是雙手大拇指實際上是「跨過」觸控板之後才到達空格鍵上空。如果你長時間打字疲勞之後,大拇指不可避免地無法保持懸空,就會造成誤觸。

  • 揚聲器

揚聲器,應該算是 2016 款 MBP 最令人意想不到並且驚訝的升級,就連蘋果官方也給出了「堪稱設計創舉」這樣的形容詞。

在經過一番試用之後,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其相對於上一代產品的全面提升。借愛范兒(微信號:ifanr)音頻編輯梁夢麟的話來說:「聲音很蘋果,聲場寬了、中高音有提升、但高頻部分仍會出現齒音,低頻下潛不足但考慮到筆記本體積限制,已經很不錯。」


更重要的在於,蘋果這次還將揚聲器直接連接到系統電源之上,峰值功率因此也提升至 3 倍。在通過 Touch Bar 將音量提升至 100% 之後,愛范兒面積約 100 平方出頭的辦公室基本都可以清晰聽到外放音樂。如果你不是非常在意聲音效果,甚至可以省去購買桌面音箱的花銷。

  • 續航

電池容量大幅下降也是 2016 款 MBP 的一個重要特點。13 寸無 Touch Bar、13 寸有 Touch Bar、15 寸對應的電池容量分別為 54.5Wh、49.2Wh、76Wh。


相比之下,2015 款 MBP 13、15 寸的對應數字實際上是 74.9Wh、99.5Wh。換算過來 13 寸容量最高降了 34%,15 寸下降了 23%。


如此「果敢」縮減電池容量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這一代產品中 CPU、GPU 均已更新到最新製程,讓耗電量大幅下降;其次是輕薄壓縮了機身體積。


這也使得 13 寸帶 Touch Bar 版本會比 13 寸不帶 Touch Bar 版本續航明顯弱一些,畢竟 CPU 功耗兩倍於後者,但是電池容量還小了 9%。


由於時間原因,我們也只對 2016 款 MBP 進行了一個粗略續航測試:在連接 WiFi、利用編輯器進行簡單文字處理場景下,不帶 Touch Bar 的 13 寸 MBP 連續工作 2 小時 20 分左右,電量已經從 69% 掉到了 15%。換算成整體續航時間的話大約在 5 小時 45 分左右。如果進行一些高功耗的任務,掉電速度還將更快。


充電速度則相對較快,13 、15 寸本次分別配備了最大輸入功率 61、87W 電源適配器,充電時間均控制在 1 個半小時左右。


對於便攜更需求的用戶,我們還是更推薦考慮選購 MacBook Air 以及 New MacBook。


總結:2016 款 MBP 在關鍵性、最貼近用戶體驗的硬體上都進行了相應升級,雖然 CPU 和 GPU 的性能提升幅度不大,但是整體散熱、以及使用體驗的確有明顯提升。


TouchBar:非必需品,但特定場景很方便

是的,我們終於要開始說 2016 款 MBP 的核心爭議點——Touch Bar 了。

關機狀態下,這條橫置在鍵盤區域之上的「黑條」,完全覆蓋了原來頂部的功能鍵。乍一看,甚至以為是一個裝飾物。但在用對應手指輕觸右側的指紋識別模塊之後,你就會一瞬間「冒出」一排額外「按鍵」。

Touch Bar 實際是一塊 2017 x 60 像素 OLED 觸摸屏,並且在最右開機按鈕上加入了指紋模塊。它會通過環境感應會自動調節亮度,正常情況下,Touch Bar 會亮 60 秒然後慢慢變暗,再過 10 秒自動休眠。實際觸摸點擊感受跟 iPhone 並沒有什麼差別。


由於右側存在開機按鈕指紋模塊,蘋果實際上並沒有將 Touch Bar 的顯示屏延伸到最左端,但是在顯示屏區域以外同樣擁有一定觸控效果。這也是 Touch Bar 目前能夠盲操的唯一位置,對於經常使用過 ESC 鍵的用戶來說是個好消息。


但從我們昨天預告回復情況來看,大家最關心「Touch Bar」的實際使用體驗如何?」思慮再三,還是先分享幾個實際使用片段:

片段一:蘋果發布會之上就曾演示過自家視頻編輯軟體 Final Cut Pro。開啟之後在 Touch Bar 左側顯示出功能按鍵,中間則是滑動拖拽視頻軸的功能。實際驚喜在於以前很容易忽略的視頻斷點、開頭黑屏在 TouchBar 上有專門顯示出來。

片段二:打開 Safari,可以使用 Touch Bar 調出書籤;在多網頁模式下,中央可以通過點擊進行切換;


最大的亮點在於如果網頁使用了 HTML5 作為播放器底層,你會在 Touch Bar 中央看到進度條,輕鬆滑動就能快進、後退。


http://ifanr-cdn.b0.upaiyun.com/wp-content/uploads/2016/11/nmbp5.gif

(需要一次性查看全部 Touch Bar 操作動圖可滑至答案底部)


片段三: 打開「照片」,你可以使用 Touch Bar 進行圖片的滑動切換。再選擇「編輯照片」,裡面的各種操作都可以通過 Touch Bar 完成:「裁剪」可以使用 Touch Bar 進行旋轉角度調節,「濾鏡」可以快速滑動對比效果,「調整」可以滑動切換「光效(亮度/對比度)」、「顏色」、「黑白(灰度)」,「潤色」及「消除紅眼」也能通過 Touch Bar 進行幅度調節。


片段四:同時打開本地播放器、Safari 中也在播放視頻。先展開 Touch Bar 右側的摺疊菜單,然後選擇音頻,原本中央一條「音量調整」縮短,旁邊出現另外一個音源的 Logo,點擊即可調整新音源的音量。


4 個片段的確有點少,所以我們再來看幾個實際應用場景下 Touch Bar 的截圖:

默認場景下,Touch Bar 只有 ESC 鍵跟右側控制區域

右側控制區域可以點擊展開

點擊亮度之後可以滑動調整

也可以直接按住 Fn 調出原有的功能鍵

文字輸入界面(候選字、Emoji)

系統「照片」編輯界面(「裁剪」、「濾鏡」)

Safari(標籤頁切換、視頻進度條控制)

Final Cut Pro(編輯工具及時間軸功能)

文件分享(AirDrop)


一番體驗下來也就形成了我們對 Touch Bar 基礎感受:酷。這是一種與屏幕上直接加「觸摸屏」完全不同的感受。這也讓人不禁想起了蘋果首席設計官 Jonathan Ive 曾經說過的一段話:

我們領會了一個關鍵點:在與軟體互動的過程中,觸控顯得至關重要。我們也試圖將其應用到顯示屏上,但發現那個位置不太適合、當你把手懸在空中進行觸控時,你會感到不舒服。在筆記本電腦上進行 Multi-Touch 的最好方式,就是應用觸控板。

但是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定義 Touch Bar 呢?目前來看,「仍在成長的新輸入方式」是最好答案。


雖然有著普通觸摸屏結構,但「顯示」與「觸控」主次不再明顯;使用時除了 Touch Bar 最左側優化過的 ESC 鍵之外,其他「按鍵」基本無法盲操,卻放置絕大部分人都會選擇盲操的實體鍵盤之上;目前部分應用非常直觀、省事,但部分也存在操作層級過度複雜的問題;這種新交互方式在不同場景和需求下有著不同的表現,新奇、便利、困惑各種體驗糅合在一起。


支持方面,雖然目前適配 Touch Bar 應用支持最到位的仍是蘋果官方應用。但根據愛范兒(微信號:ifanr)收集到的消息來看,12 月前後就將會有一批重點應用完成適配(包括 1Password、Day One、OminiGraffle、Pixelmator、QQ),但想要達到消費者所希望的「全覆蓋」,尚需時日。

最後是用戶在 Touch Bar 中扮演「角色」,蘋果在一開始就加入了用戶自己更換 Touch Bar 按鈕選項的「自定義」功能。正如我們上面提到的那樣,Touch Bar 在「不同場景和需求」會呈現出不同的表現。


但與提供了基礎操控能力、要求用戶學會組合操控的鍵盤,與提供了模擬能力、要求用戶尷尬進行模擬操作的滑鼠和觸控板相比,Touch Bar 能夠「更換顯示內容」以及「用戶自定義」的確有著從用戶自身解決需求的能力。當然,這必然有學習成本。我們也無法斷言用戶是否會接受這樣一個新生事物,唯有時間能證明一切。


雖然寫了這麼多,但想要用寥寥數字將 Touch Bar 完全說透實在不可能,敬請期待愛范兒(微信號:ifanr)隨後的 Touch Bar 詳細報道文章。


介面:確實不方便,但情況會好轉

相比能夠「找個東西貼住不用」的 Touch Bar,介面「大換血」遭受的吐槽更多。畢竟 2015 款 13 寸 MBP 都有以下這些介面:

  • MagSate 2 電源介面
  • 2 x Thunderbolt 2 介面(速率 20Gbps、兼備 Mini DisplayPort 輸出功能)
  • 2 x USB 3 介面(速率 5Gbps)
  • HDMI 介面
  • 3.5mm 耳機介面
  • SDXC 卡槽

除了 3.5mm 耳機介面倖免之外,其他介面全部被 Thunderbolt 3(USB Type-C)介面取代。其中 13 寸不帶 Touch Bar 版本只在左側擁有兩個介面,其他則擁有 4 個。

蘋果之如此狠心是因為——Thunderbolt 3 距離人們預想中的「理想傳輸介面」太接近。數據傳輸速度 40Gbps,可以充電,USB Type-C 介面使用便利,最關鍵這還是 Intel 研發和推動的技術。當然,蘋果對新技術的「毫不猶豫」也是重要原因。

這肯定還是會對 MBP 潛在的用戶群體形成一定影響,尤其是追求生產力的用戶,外接設備對他們來說依舊很重要。有趣的是,即便蘋果官方目前也僅有 3 款專屬於 Thunderbolt 3 技術的轉換器、線纜:一款 Thunderbolt 3 至 Thunderbolt 2 轉換器,跟兩條第三方 Thunderbolt 3 線材。


而目前商城中唯一一款能夠將 USB Type-C 轉換為「1 個充電 USB Type-C + 1 個 HDMI + 普通 USB 介面」的轉換器標價 388 人民幣。同時它還存在輸出格式上的限制,只能輸出 1080p@60Hz 或 3840×2160@30Hz(蘋果方面核實即便是新 MBP 也只能輸出這個規格)。

相反轉接出來的 Thunderbolt 2 反倒支持 Displayport 1.2 規格,能夠輸出 4096@2160@60Hz 畫面。我們還嘗試著找了下別的解決方案,Dell 及 HP 都曾為自家筆記本推出相應的 Thunderbolt 3 擴展塢,雖然他們拓展介面數量更多,但是由於來不及購買和測試,仍不建議大家現在購買。

最終的結論是,如果你買了 2016 款 MBP,你至少需要再採購一個 388 元的轉換器,如果沒有外接顯示器的需求可以直接採購一款 USB Type-C 轉普通 USB 母口。


採購指南

我們也順手幫你整理了一下這次 2016 款 MBP 的所有價格檔位,包括升級配置所需要增加的投入:

將內存升級至 16 GB 是我們最推薦的升級項,其他大家則根據自己需求進行選擇即可。


線下蘋果店已經將樣機置於展示區域,如果你對新 MBP 有興趣的話,可以到離你最近線下蘋果店,好好把玩一番,再決定究竟要不要購買。


如果想一次性查看全部與新 MBP 有關的動圖,可訪問我們的主站文章 新 MacBook Pro 7000 字超長評測,看完就知道適不適合你了


1、使用情況:

11月2日早上開放下單的時候就預定了,11月17日收貨。定的是13寸帶 bar,內存升到16G。每天用來打代碼10個小時,應該符合深度使用的要求了。

2、外觀:

(由於有很多人問保護套的購買地址,鏈接就直接放出來吧:https://dustgo.tmall.com/)

新 macbook 我選擇了灰色。macbook 的灰比 iphone 的太空灰要更深色一點,個人感覺 macbook 的顏色更好看。不過用久之後感覺之前那種銀色也是很不錯的,因為同事們都買了灰色。。
鍵盤這一面改動比較大,轉軸經過改良,沒有了上一代的大黑條,基本上是隱藏起來了,看起來非常舒服。轉軸其實不光是外觀上的改良,開合蓋也更舒服。上一代 macbook 還是很難單手開蓋的,往往需要另外一隻手輔助才能打開,而新版經過改進後,單手開合沒有任何問題,整部電腦一點都不會翹起。

個人認為外觀上最坑爹的改動非鍵盤兩邊的喇叭孔莫屬,雖說兩邊開孔有助於音質的提高,但看電影聽歌我還是不會選擇使用內置音響播放的,因為筆記本音質怎樣提升都是非常有限。。平時家裡看電影用的400塊音箱也比內置的效果好太多了。在公司更多也是用多年前買的 ue900,所以很少會用到筆記本內置的音響。兩邊開孔首先在外觀上就比不上不開孔,其次就是容易藏灰納垢,參考 iphone 的聽筒,估計一年污垢就多的不行了。鍵盤上每個鍵帽都比上一代要大一點,所以整個鍵盤看起來更緊湊,給個贊。觸摸板也更大更好看。
這裡也安利一下上面的保護套,太好看了。

3、鍵盤:

新 macbook 使用了新的蝶式鍵盤,引起非常大的爭議。鍵程的縮短猶如敲木板,可能很多人都不能接受。在剛開始用的前兩天,我也是十分的不習慣,並且由於敲慣了上一代相對較長鍵程的鍵盤,使得我在用這個短鍵程的鍵盤時,敲字力度過大,那時候打碼炒雞大聲。。但是!習慣之後就再也回不去了!鍵程變短意味著你打字的時候手指不需要抬太高就能完成字元的輸入,換句話說就是省力了。並且打字也可以更快,習慣後敲字大聲的問題也迎刃而解,簡直不能太爽。之後再用回舊的鍵盤,總感覺太費力了。。

4、touch bar
touch bar 替代了傳統的功能鍵,其實對於我這個不經常使用 vi 或者 vim 的前端來說沒什麼影響。使用後發現其實對於 vim 愛好者來說也應該是可以接受的。首先用虛擬鍵代替功能鍵,並不代表取消了功能鍵,所以 esc 還是在原來的位置,需要用到 esc 的時候你的手自然而然就能準確無誤的按中 esc,所以大家大可以取消對這個虛擬 esc 的顧慮。就連我玩 war3,也能精確使用 f1、f2 來選中英雄,雖然手指上沒有任何反饋,但是屏幕上視覺上的反饋也足夠。 說到 war3 加上 touchbar,一度使我非常尷尬的就是虛擬鍵默認是調節聲音等功能鍵,而不是 f1、f2 這樣的鍵位,需要按住 fn 鍵才顯示 f1、f2,導致我不能快速選中英雄。。。不過後來發現設置中可以改變程序默認使用哪一種功能鍵。方法也很簡單:系統偏好設置-&>鍵盤-&>快捷鍵-&>功能鍵,然後按?添加程序,就可以使該程序默認顯示 f1、f2 了。

至於 touch bar 帶給我體驗上的進步,基本上為0,一般日常使用的就只有靜音鍵和音量調節鍵。大部分所謂支持 touch bar 的應用只是把本來就很方便觸發的功能放到 touch bar 而已。例如編輯文檔時字體加粗功能,我還是更習慣 command + B。不過還是很期待 touch bar 以後真的可以改變軟體的交互。

相對於 touchbar,touch id 就顯得好用很多了。除了日常非常方便的解鎖,安裝軟體的時候也能使用,免去了密碼輸入的步驟。但目前也並不是所有的密碼輸入都可以用 touch id 代替。更新到10.12.3後,指紋解鎖的速度和 iphone6s 差不多。最近也發現 touch id 不用按下去就能觸發解鎖。


5、屏幕
屏幕支持的色域更高。對於我這種普通用戶,感受就是顏色更鮮艷了,和舊版很容易對比出來。

6、type-c

本次改版槽點之一的 type-c 介面。很多人都認為四個 type-c 使得新 macbook pro 更難用了,畢竟現在還是 type-a 的天下,而且外接顯示器大多還是使用 hdmi 和 dp 線。全部更換 type-c 介面,意味著我們要隨身帶著一堆轉接頭。不過實際使用下來,發現僅僅需要兩類轉接頭就能覆蓋我所有使用線纜的使用場景,毫無不便之處。列舉一下我買了的轉接頭:type-c轉miniDP 2個,144塊。type-c轉usb 3.0 3個,22.5塊,半價優惠買的。由於家裡和公司顯示器都是 dell,所以轉miniDP接頭直接買兩個,接到原來的 dp 線上。usb 轉接頭一個用在滑鼠(打機用),一個用在手機充電線,一個備用。不到200快,就可能滿足我所有的轉換需求,並且這些轉接頭都是接在原來的線上,不用拔下來的,所以說線纜和之前相比完全沒有增加,反而因為現在接頭統一了,隨便插哪個口都行,方便了不少。

至於 MagSafe 充電介面的移除,確實是一個遺憾。不過換成 type-c,我感覺優點更多,除了四個口隨便插之外,還可以用移動電源充電了。我嘗試過用 ipad、iphone 和 小米移動電源高配版來給 macbook 充電,都是能衝進的。小米電源沖的快點。但都是入不敷出,沖電速度非常慢。。期待之後會有 macbook pro 專用移動電源。相對於磁性介面,我認為更可惜的是現在沒有的充電指示燈。有時電源插頭鬆了,會很難察覺,直到電腦出現低電量提示。

7、觸摸板
觸摸板變大了,更好看。但不知道是不是觸摸板的防誤觸,導致我使用最喜歡的「三指拖移」功能時,會出現拖不動的情況。希望之後系統更新可以修復這個問題。。

8、windows
雖然 macOS 很好用,但總是不能完全替代 windows 的,至少想要玩遊戲肯定要安裝 windows。這裡我強烈推薦使用自帶的 bootcamp 來安裝雙系統,無腦一鍵安裝,並且 touch bar 也能正常顯示。之前沒有用過什麼高端的 window 筆記本,所以用 macbook 開啟 windows 的時候,瞬間覺得 Windows 高大上了很多。用 windows 作為 macbook 的主力系統,應該也是很不錯的。。

9、續航

續航方面明顯是比不上上一代了,各種測評網上已經測有很多。我沒詳細對比過,不過感覺正常瀏覽網頁聽歌的情況下少了兩三個小時吧。。

10、性能

(常用軟體??)
之前用過4g內存的2013款 macbook pro,深知內存的重要性,所以我果斷把內存加到16g。開十幾個軟體,一天使用下來,內存的佔用12g吧,交換的內存為1g左右,雖然內存的演算法挺複雜的,不能這樣就反映出比8g內存要提高很多。但從數字上看升到16g是肯定有用的。

cpu沒有用上最新的7代u,但我日常使用中也還沒有遇到過cpu或者集顯方面的性能瓶頸。用雙系統的 windows 玩過 codol,默認設置,流暢不卡,對我來說足夠了。我在 macOS 下玩的遊戲也只是 war3 這種老古董級別的。

至於硬碟的讀寫速度,數字上確實恐怖,連續讀取3GBps,寫入2GBps。但是日常使用不會感受到有太大的提升,因為系統本來就很流暢。
11、其他

電腦有過一兩次自動重啟,玩war3的時候試過卡死,需要強制重啟,不知道這是軟體的問題還是系統的問題。
總的來說,新的 macbook pro 還是很不錯的,除了價格。。。


背景:
台式機:win10周年更新正式版,i7 4790K,20G RAM,GTX 970
筆記本:渣想Y470,win10 insider preview,i5 2410M,8G RAM,GTX 555M
手機、平板:魅族M8至MX4 Pro,nexus 7,iPhone 6s plus,iPad Air 2
剛到手的Mac:15寸高配,顯卡升460,系統 10.12.2

用了幾年知乎,應該是第一次在知乎認真的答題……本文談不上太多深度使用,更不是客觀看待的文章,純粹是一個把win台式作為主力機、第一次接觸Macbook的用戶的一點純主觀感受和體驗,主要以QA的方式,兼可能跑題(即不局限於2016 MacBook Pro)談一點自己的看法,隨想隨寫,希望能給還在猶豫期的朋友一點幫助。

下面正式開始:
Q1:初見2016 MacBook Pro是什麼感受?
A:買的是15寸灰色。其實一開始的時候訂的是銀色,因為覺得官網效果圖上看灰色覺得有點臟,但是後來在下單的8天內陸續有不少實機的照片出來,覺得比官網的效果圖好不少,遂聯繫客服退單後重新下單買了灰色。
開箱的時候除了驚艷就是驚艷,我想銀色一定也不難看,但是男生大概也都拒絕不了這個騷氣又內斂的深空灰:)

Tips:定製機下單後不能改單,只能退掉重新下單,需要注意的是發貨時間也會重新計算(雖然現在再下單的話應該不會再跟初期一樣需要等待大量時間),以及如果對信用卡出賬日敏感的話也要稍微注意下。


Q2:輕、中度使用,從win轉到macOS的學習成本高不高?
A:如果對win下常用快捷鍵有一定基礎,事先對macOS做過一點功課,或者有使用過一兩年iOS、並且對iOS下的常用手勢有基礎的話,那麼可以說把macOS作為日常系統來使用並不會有太大的阻礙,至少我作為一個純新手,在到手後的一天內僅有輕度的不適。


Q3:15寸2016 MacBook Pro在高負荷下Touch Bar會不會過熱?
A:從我個人使用過的Win本來對比,我手頭的Mac在高負荷下噪音和發熱處在可接受範圍之內,即便是熱,也是底部散熱口處較熱,Touch Bar並不會受顯著影響,僅有微熱(個人感覺不會超過40°C),處在可接受範圍之內。
Tips:bootcamp下的Win把電源管理設置CPU最大限制在70~80%左右,發熱跟噪音都很喜人,哪怕高負荷。


Q4:2016 MacBook Pro的實際續航行不行?
A:很遺憾的是,由於我是初次接觸MacBook,所以並不能與上一代的同系列相比。僅說個人情況,系統為10.12.2,連接WiFi,亮度自動,截至我敲到此問題為止(23:22),我的Mac從晚上約莫7點開始工作,期間掛著迅雷下載出去吃飯約25~30分鐘左右,其餘前後台應用如截圖,Mac剩餘電量還有52%。這個成績我認為嚴格來說是不符合官方所說的10個小時的,但是作為我個人一個很正常的使用狀態下,這個成績足以滿足我日常使用。BTW,87W的充電器確實挺給力,插著一會就能充不少,所以續航這塊我足夠滿意,也相信它不會是Mac最大的短板。

Q5:第二代蝶式鍵盤使用體驗如何?
A:又(?)很遺憾的是,並沒有體驗過第一代蝶式鍵盤。但是作為一個還算摸過幾把鍵盤的人(渣想巧克力鍵盤、燈廠黑寡婦橙軸、大F的聖手二代茶軸),二代蝶式鍵盤鍵程雖短但是反饋還不錯,而且按鍵面積加大後也不會有很明顯的誤按。我偶爾會切win外接藍牙鍵盤(大F的茶軸)跟有線滑鼠(燈廠太攀皇蛇)玩遊戲,但在Mac下面,二代蝶式鍵盤的手感配合觸控板的便利足以讓我放棄外接藍牙鍵盤敲字的念頭,比如本文就是全程用二代蝶式敲完。


Q6:觸控板面積加大後外觀是否不和諧,使用中便利性如何?
A:看起來很爽,用起來也很爽,我的手肉不多但是還算大,用這麼大的觸控板也僅出現過一次誤觸,因此有這方面顧慮的朋友不用猶豫了。


----12.28更新----
Q7:bootcamp下的Win10體驗如何?
A:不管是出於遊戲需求、辦公需求還是其他各種情況,Win在Mac下還是有一定的市場的。我由於個人遊戲及辦公而安裝了bootcamp的Win10,有知友在評論里想問Win下的外設有無延遲,在使用中,我的外設組成是燈廠的太攀皇蛇和Filco的忍者二代(藍牙雙模白色),即插即用,在有線及無線狀態下均無出現延遲現象。
但是,Win10下有一個小問題和一個大問題,小問題是在已連接藍牙耳機(索尼SBH70)的情況下,再打開藍牙界面搜索或連接其他藍牙設備的過程中,藍牙耳機出現了極其明顯的傳輸延遲(卡卡卡卡卡卡卡),一旦關閉藍牙搜索或連上其他藍牙後此現象立刻消失,因此算是一個無關痛癢的小延遲。大問題是,bootcamp下Win10的WiFi連接能力開始變得極其的不穩定,是極其。除非WiFi本身信號極強,否則Win10下傳輸速率跟穩定性將不可保證,分分鐘卡你一下或者斷網幾秒至幾十秒不等,在玩需求低延遲的遊戲時體驗非常不好。(另外有一個小夥伴也跟我有同樣問題)
PS:截至16年12月28日,Win10跟網卡驅動均是最新版,PD等虛擬機的表現未知,期待知友的測試和補充。

未完待續--有其他問題的知友也可以在評論問,我盡量回答,但是估計並不會很專業,畢竟不是Mac的老司機嗯……
另外本文成文於Mac下的bear,真是一個純粹乾淨的好APP~


2017.5.4更新
我的電腦送去維修了!
很悲慘的事情發生了,我的鍵盤上S鍵壞了,送去App store維修。前後兩天接了兩個電話,說Touch ID和主板也壞了,雖然我用起來一點問題也沒有。
對16款十分失望,沒想到質量這麼差,品控這麼爛
廚子
————————不神奇的分割線————————

有點多圖的預警!!!
原本不打算寫啥的我最後還是想寫點啥。
先說重要的事兒:在第一次Mac開機的設置中,請不要打開FileVault!!! 注意FileVault是默認開啟的!


接下來我要講述我和MacBookPro2016的悲慘故事:
北美東部時間11月19日晚上7點懷著激動的心情去某蘋果店入了一台標準的頂配15inch MacBookPro,由於店裡人太多我就沒有在店內讓店員幫我set up而是選擇了自己回去整。
回家拍照發朋友圈以後,開機,正常的設置了電腦,然後愉快的開始了各種裝軟體和設置。然後,彈出了一些不可描述的東西(手機拍攝):

於是我十分氣憤,troubleshooting 第一步,重啟設備!
WTF????居然不能輸密碼?

多次嘗試後終於可以輸入密碼了,然後。。。

WTF????居然閃屏?!這可是新電腦啊!
然後愉快的準備去某蘋果店換機了!

20號下午,帶著MBP15去了店裡,排隊,然後安排我到一個漂亮的妹子哪兒(不好意思沒敢拍)。

然後漂亮妹子很驚訝因為是她遇到的第一台新MBP15出了問題,然後沒有等我演示完閃屏等問題她就主動要求給我exchange了。於是我也要求在店內set up以防問題再次出現。
接著我當著妹子面拆包開機,完整的操作就像第一台一樣,然後一樣的問題又出現了嗯。
妹子慌了,果斷找了個女的(貌似是店長),她看了一下說,找Steven,他是老司機。
於是一個1米8,300斤的壯漢向我走來,簡單了解了一下情況以後,他把問題鎖定到了filevault。在確認庫存僅有一台時,果斷決定了再次換機(謝謝Steven大哥)然後愉快的要我重複setup的一系列操作,同時告訴我不要開啟filevault
結果當然是成功啦,然後Steven簡單的吐槽了一下自家的工程師,接著跟我說,filevault可能和Touch ID在兼容性上存在問題,所以叫我暫時不要使用,然後吐槽filevault其實對我們這些平民百姓沒什麼用,他自己也不開,他們也不建議別人開。如果以後必須要用,要我提前和Apple聯繫,然後還要我注意最近的更新啦什麼的。在這裡說點感想吧,其實蘋果的售後確實是一流的,店員很熱情而且負責,店裡人特別多但是效率還是很高的,很多店員同時可以給幾個顧客提供服務也是蠻厲害的。所以有任何問題不用慌直接去店裡就行啦。其次,以我的經歷來看,建議大家買電腦時購買Apple care,你看看我兩台換掉的電腦就知道了 : ) 此次我給蘋果貢獻了兩個樣本希望這個問題在接下來的軟體更新中能得到修復。也希望我的經驗對觀望的朋友們有幫助。
特別感謝上面好多答主,尤其是 @龔格爾@David 幫助提前了解情況
最後附上兩張小票哈哈,我買了兩個MacBookPro呀!


喵喵,先回答一下題主的幾個問題吧:

1.網友出現的花屏現象,自我開始使用後一直未發生,可能是系統更新已經修復了大部分錯誤。所以這一點可以完全不用擔心,macOS 系統每次更新時都會修復大多數錯誤。根據觀察,發生了花屏一般都可在重啟後消失。

2.新加入的Multi-Touch Bar恰好處於散熱較為集中的部分,在較高強度使用時會出現發熱現象。比如在使用Paralles Desktop虛擬機時,Touch Bar附近已經比較燙手。在Touch Bar中部下方的三角區(大致包括從E至P;D至L;C至「/」鍵)都能感受到明顯的發熱。由於沒有體驗過第一代蝴蝶鍵盤,第二代蝴蝶鍵盤給我的感受是比較可以接受的。相比在手機屏幕上打字的感覺來說,蝴蝶鍵盤是極好的。這種手感雖然不能與傳統鍵盤相比,但是輕盈的敲擊聲音和輕薄的外觀也算是一個當之無愧的加分項。

3.得益於本次搭載的四個Thunderbolt 3介面,新款的厚度也終於變小,整體逐漸走向「輕盈」。在實際使用中,我選擇了兩根官方的USB-C to USB Adapter和一根USB-C to Lightning Cable,分別用於連接傳統USB設備和iPhone/iPad。Thunderbolt 3的兼容性完全不用擔心,幾乎所有的轉換器都可在Apple商城找到。(圖中左邊為iPad和新款RMBP適配器的大小對比)

4.關於續航及待機/睡眠耗電量,開箱一天充電至100%,第二天早晨顯示94%。在之後的陸續使用中,也出現過睡眠3天,電量只降到98%的紀錄。新版本的macOS取消了剩餘時間的顯示,不過仍可以在活動監視器中找到。在僅使用Safari/Finder/網易雲音樂的情景下,續航基本可達7小時,若是單一使用Photoshop等軟體,續航大約可達5-6小時。不過這只是不完善的測試,不代表所有情景的使用。

5.超大面積的觸摸板在觀感上沒有違和感,反而營造了一種易於操作的氛圍。不過在使用鍵盤長時間錄入文字時,雙手會不自主的向兩側移動,這時巨大的觸摸板帶來的缺點就隱約顯現了。

--------------------分開啦--------------------

(配圖使用的圖片中「我在吐瓦魯彈琴」同樣是我的昵稱)

考慮到學習與工作的需求,選擇了15英寸高配版並定製了460顯卡,4GB的顯存足以應對更高負荷的Cinema 4D建模、短片剪輯和特效製作。不可避免地,更高的配置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續航。

第一次接觸Macbook Pro有一些受寵若驚,更何況是直接接軌了新款。也幾乎是在第一次開機後,就體會到了前所未有的清新。薄如蟬翼的第二代蝴蝶鍵盤使得觀感大幅提升,緊湊的布局使得人會很快進入一種近乎純粹的精神境界。迅捷的多任務切換使得工作效率直線上升,高速的固態硬碟提供了最靈敏的回饋,全新設計的風扇發出的微弱白雜訊,使人甚至無法感受它的存在。每一次換壁紙的時候,窒息的美透過屏幕彷彿衝出一股水汽拂面而來。在macOS的打造下,無論哪一代的Macbook都能綻放出異彩,為每一位追求高效的人提供最大的努力。

--------------------又分開啦--------------------

關於新款的揚聲器的補充:

對於筆記本揚聲器,在沒有拿到電腦前,我仍停留在ThinkPad層面的認知上。但新款的揚聲器非常出人意料,使我知道原來筆記本的揚聲器也可以這樣動聽。依據官網的說法採用了可以使得空氣振幅最大化的技術。

實際聽感最大的亮點是聲音結像很優秀,在標準坐姿下,可以感受到明顯的立體聲效果。低頻較為充沛且下潛良好,中高頻解析力良好。在聽大編製歌曲時,可以明顯區分樂器的音色,這對於聽流行人聲、電子音樂有明顯的聽感提升。播放Lady Gaga的《Million Reasons》進行測試,副歌部分人聲高頻清亮透明,給人一種空靈的感覺。播放《Hotel California》,前奏的吉他聲表現得非常到位,聲聲入耳,但鼓聲表現力受低頻解析力影響聽感一般。實際使用中,我也更習慣使用揚聲器欣賞歌曲。在使用 Logic Pro X 創作音樂時,即便不佩戴監聽耳機,藉助揚聲器優秀的表現水平,也可以完成歌曲的編寫工作。在使用 iMovie 創作預告片時,音效表現力十足,具有很強的代入感。


最後,模仿包裝盒上的宣傳畫拍攝了一組圖片。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8年前家中購入一台Lenovo Y430,當年剽悍的小Y,配備了一款「靜電感應式多媒體觸摸操作條」,實現了諸如「靜音」「降低風扇轉速」「開啟杜比音效」「播放控制套件」等固定功能,中間的小房子可以顯示當前系統的運行狀態。

在這裡也要感嘆時代的變化和日新月異的數碼產品在改進交互方式上作出的努力。實現「計算機到人的信息交換」仍然是今天人機交互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感謝各位的閱讀~喵喵


轉自自己的博客,更多圖/屏攝/跑分在裡面:15.4" MacBook Pro with Touch Bar (Late 2016) 開箱+簡評
各位朋友如果在CHH看過了就不用接著看了,一樣的東西。

硬體

我這台機器的配置是6920HQ/16G DDR3/Radeon Pro 460/1TB SSD,從日常用來看和沒有太大區別,簡單用了下PS和LR感覺稍微快些,可能更多的是得益於更快的SSD,畢竟英特爾這些年擠牙膏性能上沒有太大進步。不過可以感覺到的是Skylake相對來說發熱量更低一點,跑分時頻率沒降,CPU穩定在87-88°,室溫大概26°的樣子,當然還是很燙,但是起碼比我之前那台稍微好點吧,明顯的感覺就是日常在腿上用沒有感覺燙皮膚了。

電池來說實際是變小了,但是我也忘了之前那台Mid 2014款的Retina Macbook Pro 15在新的時候的表現,現在能用到4個小時我基本上是謝天謝地了。周三白天拔掉電源用了一個白天,基本上是長期微信+ssh連著伺服器+30個Chrome Tab以及短期的PS和LR,外接設備是一個讀卡器和一個DragonFly Red,算是我比較典型的使用場景吧吧,總共使用時間在7-8小時左右,余電12%,所以個人感覺基本上還是能達到標稱的10小時Video Playback的。

屏幕的解析度還是以往的2880*1800,但是亮度提高到了500 nits,按蘋果的說法就是比以前亮67%,這點我感受不大出來,可能是陰暗的小角落暗中觀察多了不需要這麼亮的屏吧(手動膜)。另一個就是p3的色域,和之前的屏幕的差距基本上看屏攝也能看個大概,還是有一點差異的,偏紅和綠的顏色差距比較可見,具體的體現是我常用的某個紅色在這塊屏上看有略微偏粉。

介面方面砍掉了除了耳機口的所有口換成了4個Thunderbolt 3,好在我外接USB設備的需求不高,用下來影響也不是很大,但是沒有MagSafe和SD讀卡器實在要命,用MagSafe的時候單手就能插拔充電器,現在換成Type C的口其實非常緊,兩隻手都很費勁。SD卡不用多說了,設備比較低端大部分都是SD卡的,於是要常年帶個讀卡器。當然4個Thunderbolt 3也有好處,左右兩邊都能充電了,比較靈活點。


輸入設備

新的鍵盤用了和12寸MacBook類似的蝴蝶結構,在之前Apple Store體驗過12寸MacBook之後我對這個鍵盤的期待基本為零,所以實際到手的時候還是略感驚喜的,實際鍵位程感覺還可以,只不過手感還是很僵硬。然而由於鍵帽和C面太近,兩個鍵之間的分隔還是不是很明顯,這兩天發了幾個email寫了幾小時碼還有一篇1200詞的paper以及這篇評測,發現經常會有typo,且沒有任何好轉的跡象,可能還需要時間習慣吧。

觸摸板確實大,大到和蘋果單賣的觸摸板一樣大,各種手勢用起來更加舒坦了。但是大也帶來了很多問題,比如打開了輕點的話就很容易出現誤觸的情況,不知道日後會不會改善


Touch Bar和Touch ID

關於Touch Bar好不好用,至少從我的角度來看現階段有沒有都沒有太大區別,因為現在支持的就只有蘋果自己的App,像iTunes上拖歌曲的進度條這種對我來說其實沒有太大作用。有人說在鍵盤上放一個屏幕體驗上有割裂感,至少到現在我是沒有感受到,建議鍵盤俠們在Apple Store有Demo之後去試試再說,別想當然了。 現在我對Touch Bar的設置是這樣的: 用起來和沒有Touch Bar沒有太大區別,除了用Vim的時候Esc真的很難按到,如果介意的,建議先別買了,我這種不是Vim深度用戶的小白都感覺很不自在,等自帶物理Esc鍵的Hub出來吧(手動滑稽)。

Touch ID錄入和識別速度都很快,這點真的沒什麼好黑的,確實方便了不少,很多情景下都不用輸密碼了。

這部分待更新,等更多第三方程序支持了之後再看,現在只能建議大家玩玩Nyan Cat


Thunderbolt 3/USB-C設備的兼容性

下面列舉一下我試過的設備/轉接頭與評價:

Thunderbolt 3 (USB-C) to Thunderbolt 2 Adapter:這款轉接頭用起來沒什麼太大問題,但是請注意不支持Mini DP以及又Mini DP轉接出去的轉接頭,如蘋果自己仍然在賣的Mini DP轉VGA。
USB-C to USB Adapter:9刀一個,多買倆備著吧,試了幾個不同類型的USB設備都沒有問題。

USB-C Digital AV Multiport Adapter:HDMI輸出信號時斷時續的,確定不是線的問題,當場退了,不建議購買。

USB-C VGA Multiport Adapter:VGA輸出有奇怪的顏色遮罩,每次連接情況不同,確定不是線的問題,當場退了,不建議購買。

Belkin USB-C to Gigabit Ethernet Adapter:沒有問題,真千兆,和NAS對拷能跑滿。

SanDisk Extreme Pro SD UHS-II Card USB-C Reader:用了一天速度很穩定,也不燙,和之前的內置讀卡器速度差不多。

待續

Club3D USB-C to HDMI2.0:連著用了兩個小時很穩定,4K 60Hz:


本人16年12月初拿到帶Touchbar 13寸最低配置機器,現在大約使用了1個月,之前用過5年的2011年初款MBP直接過渡到該新款,談談一些想法。

之前那台MBP 5年時間除了因為一次自己疏忽將一杯熱水灑進機器導致WiFi模塊更換過一次沒有出現過別的大問題,只是因為開合次數過多鉸鏈處稍有鬆動。而在2013年換過一塊SATA3的SSD後彷彿煥然新生。加上Intel這幾年擠牙膏的尿性CPU並不覺特別疲軟,日常使用絕對不成問題,只是顯卡似乎有些跟不上了,而且機器在今天太顯笨重,將近5斤的重量實在說不上便攜,對比今年的新款已經經歷過2次大更新,想想還是決定換機器。

題主提的幾個問題其他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解讀了。我還是就我這台機器自己的使用體驗再多說幾句,

  1. 關於大面積屏幕花屏問題:顯卡花屏問題已經解決,高票回答有提及;
  2. 觸摸條過熱問題:高負荷運轉確實會導致觸摸條熱但不至到燙手或者損壞它的地步,相比我2011年的機器,這台散熱已經做得好了很多,而且噪音控制的很好,即使非常高負荷也不至於想之前的機器一樣開始鼓風機模式;
  3. 第二代蝶式鍵盤:第一次觸摸到這個鍵盤的時候可能會有些不適應,但是經過一段時間我甚至開始喜歡上它,鍵盤清脆,鍵程短,所以對打字速度有提升,對比之前在Apple Store體驗過的2015款MacBook,體驗著實好上不少,不過打字的噪音也比以前的鍵盤要大。按照很多YouTuber的說法,你在用了新款的鍵盤以後,會覺得老款的鍵盤very mushy, just like a sponge, and feel like it is really old now,我試著用了下原來的鍵盤發現確有此感;
  4. Thunderbolt 3 介面:作為僅存的兩種介面之一,Thunderbolt 3兼容USB-Type C,介面形式一致(所以只是看起來一樣,實際上Thunderbolt 3不等於USB-Type C)不過因為本人滑鼠用的無需接收器的無線滑鼠,而且並無其他外設,手機也是Type C介面,所以並沒有在這一點上覺得特別痛苦,也就偶爾其他人需要在我電腦上插U盤的時候比較尷尬;
  5. 續航問題:續航是真的不如上幾代,且在特定情況下達不到官方標稱的續航時間,我11年的機器前幾年用一整個白天是不成問題的,後來續航因為電池循環次數有所縮減但外出電源線也不是必須,新款這個,一般只能堅持半天。13寸不帶Touchbar的版本因為電池容量更大,CPU耗電更少且沒有這個額外的「屏幕」,據說續航會好一些;
  6. 超大Force Touch觸摸板:使用起來感覺很好,11年的機器是不帶Force Touch技術的,所以觸摸板對我來說是一大提升,有些手大或者手胖的YouTuber會反映Palm Rejection做得不是很好,但我在使用了這麼長時間後並沒有感覺有什麼誤觸,這個應該跟個人比較相關

雖然這台新機器對比我5年前的要好上不少,屏幕亮度、色域、Retina技術,鍵盤,觸摸板,大幅提升的性能,更輕更薄的外觀,但那是5年前啊!新機器離我的預期仍然有段距離,而且對比下僅相隔一天發布的Surface Studio讓我不得不唏噓

11年的機器除了我自己作死以外沒有一次因為穩定性問題出過嚴重的系統錯誤,最多也就是小死機一會,而新的機器在僅使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內就五國了一次!如果說穩定性是軟體問題,個人甚至有種感覺Mac系統的巔峰是在Lion,後面的版本總是各種大大小小的問題,Mountain Lion 莫名其妙關機非常慢,Mavericks Launchpad 莫名卡,更不用說Yosemite剛出來的時候一坨bug。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自己沒有特別多用過之前的版本而造成的偏差吧。
但Lion後的版本在功能上個人感覺更多是對生態系統的補齊,將iOS的體驗和功能移植到macOS上,而macOS本身在最基礎的體驗上進步了多少呢?Finder的文件管理還是那個樣子,系統分屏還是需要用第三方軟體,任務管理還是那個Dock

不得不佩服蘋果在那個年代超前的理念和設計。2008年的MBA拿到今天仍然可以算作一款設計上優秀的超極本,但是今天呢。設計優秀的筆記本太多了,從XPS到HP的Spectrum,還有LG推出的僅重980g的機器,續航也不再像以前的Win本了,要不是因為國內軟體在Win上的流氓特性,我是非常願意花更少的錢買一個性能更好、工藝也差不太多的Win超極本

再有,也是我覺得最失望和傷心的一點,細節之處的考究最見水平。看看之前Mac筆記本的電源適配器:

兩個小耳朵省去了線纜亂繞的尷尬,而靠近Magsafe接頭的一個小塑料頭更是可以把線纜末端卡住,一切那麼優雅、簡潔。今天的電源適配器呢?

呵呵 。如果說Magsafe的刪除是為了更輕薄的機身,那我請問蘋果,給USB Type C介面末端加個小燈用以顯示充電狀態又有多大的技術難度呢?現在我都不清楚我電腦是否在充電、是否充滿。
為了輕便而大幅縮水電池容量,然後又為了彌補續航縮短的缺陷所以用了一個61W的大功率電源適配器,現在出門必須帶著電源,這又重又大的一坨加上比上代只輕了 1.58 - 1.37 = 210g 的機器,真的更便攜了?

由於PCI-e硬碟的自檢時間問題,這塊讀速度超2G每秒,寫速度超1.3G每秒的PCI-e硬碟,系統啟動速度是不如我讀寫不到500M的那塊SATA-3 SSD裝老電腦上來得快的,且日常體驗、打開程序的速度而言,兩者沒有特別明顯的區別。

最後就是定價策略,幾年前1099美元就能得到最低配MBP,後來是1299美元,現在1499美元才能買到,而且蘋果還把最顯著的新特性-Touchbar在這個基礎款MBP上刪掉了!如果需要完整的最新體驗,需要支付1799美刀。而性能如此弱雞的MacBook替代了原來基礎款MBP的價位,這樣的做法我只看見了財迷心竅的精明商人。

我不是果黑,我對這幾年蘋果布局的生態系統和巨大的用戶粘性表示非常佩服,我希望蘋果能做出Wow的產品。今年新款的MBP是優秀的產品,一體化的機身仍然是業界最領先的,屏幕也是最好的,但是不是Wow的產品,距離它的追趕者也是越來越近。


3.24更新:

一直更新beta版系統,發現一些問題,word在點擊搜索框的時候,有一定幾率卡死,過很長時間才有反應···更新word後還沒使用過,不知道是否解決這個問題了。其次紫米10號電源找廠商更換後,一切正常,四個tb3都可以充電了


2.3更新:連續更新了幾次系統後,mbp穩定性大大提升(基本不死機,但是偶爾出現掉幀問題,一卡一卡的,隨機出現)~現在是10.12.4beta,增加了night shift(屎黃屏又來了,不知道給這麼好的屏幕變屎黃有啥成就感沒……作圖時肯定不能開了,碼字倒是不錯……看片就算了)。此外眾籌的紫米10號電源到了,但是充電時遇到了各種不能充電的現象,等待工程師解決中…

1227更新:好吧,我又遇到問題了,最近看iBook時經常遇到dock假死,然後就卡住額,四指上推平鋪應用後就卡死在那一頁,option+comm+eac大法也是卡住(touch bar可用),只能強制關機……具體表現我也描述不出來,反正被搞的很煩,我決定放棄iBook了……尋找第二看書App,現在又對mbp的穩定性表示擔憂……

…………………………………………………………………………………………………………………

更新···升級最新10.12.2了···ps2017支持touch bar,具體版本是cc2017.0.2···不過還是略顯雞肋···紫米新出了一個最高輸出45w dp協議的移動電源在京東眾籌,有需要的可以去看看

繼續更新···又幾天使用下來,13寸真心達不到apple續航時間,輕度最長6小時,另外關於威鋒點擊消息死機的問題不知為何解決了···現在只是卡幾秒鐘···

再次更新:除了最初safari死機過幾次,連續用了近一周時間沒有問題,也沒關過機,mbp挺穩定的,好像又遇到點什麼:我一般用小米轉接線插電源和U盤,拔插電源線時似乎遇到過幾次U盤意外推出的現象……

更新:touch bar錯位註銷重啟就沒事了,Touch id失靈後刪除指紋重新錄入即可解決,威鋒死機好像和safari有關···anyway,現在還是比較滿意的···希望apple趕緊更新!還我穩定!

原答案

簡直是Bug之王,qq截圖死機,威鋒點擊消息死機,Force touch預覽死機···Touch Bar錯位,Touch ID失靈。

當然優點很多,我就不讚美了,不過這個穩定性讓我不爽···

你們要的圖

指紋失靈

touchbar錯位

死機


20161215 15:00更新答案

今天去天才吧了。

工作人員了解了一下問題之後,在iPad上查了查,說新款目前沒有解決辦法,不能檢測也沒法修,建議我聯繫經銷商退換貨。

之後打電話聯繫4006668800,打了一個多小時電話,來回扯皮轉接了好幾次,直營店讓聯繫電話,電話那頭又要我改軟體設置回家再觀察,我表示為啥上周末打電話時不讓我把能在家裡試的都試了,電話那頭表示上次接電話的又不是我……反正就是語氣很和藹,態度很端正,就是不給解決問題。

後來我把電話給了直營店的工作人員,他們溝通以後最後把電話轉接到訂單部門,終於同意換貨了……明天EMS來取貨,不知道收到貨又到啥時候了……

----------------------------------------------------------------------------------------
20161211 0:00更新答案

高度懷疑此故障與存在瑕疵的液晶屏幕及其工作環境溫度較低有關。

剛開機時機身冰涼,整個屏幕都是卡死,但是操作流暢,只是屏幕本色很「卡」。

待機身溫度上升之後,屏幕大部無異常,但是距離鍵盤較遠的屏幕上方兩至三厘米處出現類似雜波干擾的光柵現象,並伴隨不規律閃爍(不可描述,具體看下面的圖)。此時將手置於屏幕上側背部,捂熱一分鐘左右,光柵消除,把手拿開一分鐘後,隨著溫度降低,光柵再次出現。

據天氣預報,成都今天的氣溫是9至15攝氏度,室內最冷也就在10攝氏度左右,此溫度下顯示器工作異常是否屬於產品缺陷?

蘋果我已經怕你了,答主的6s冬天電量低於20%時根本不敢在室外使用,一言不合就直接關機,不充電還無法開機,沒想到電腦更狠。

----------------------------------------------------------------------------------------
以下為20161210原答案

坐標成都。關注這題很久了,沒想到發上來是這樣一個答案。

今天回家沒開空調,一開機屏幕就成這樣了,也是實力懵逼。(不確定是否與氣溫有關,反正昨天還用的好好的)mac系統和win系統下都存在故障,應該是硬體問題。

決定暫時將其命名為「冷凍門」。

動一動滑鼠更不得了,新舊畫面重疊在一起。

信了你的邪,編輯這個答案的時候已經想砸電腦了。


到手兩天,只談談最引人關注的觸摸條(touch bar)。

位於爸爸推門進來時所展示的人畜無害的桌面時,觸摸條是這樣的:

最左側是esc,最右側touchID指紋解鎖。右側四個默認顯示為屏幕亮度調節,聲音調節,一鍵靜音,siri。

點開那個亮度調節左側的小箭頭,是這樣的:

這就成了我們熟悉的頂部功能鍵的觸屏版本。

然後打開不同應用程序,觸摸條顯示不同內容,比如看視頻時是這樣的:

講道理這是我這兩天覺得觸摸條最實用的地方。自動顯示以視頻當前內容的一分鐘為進度條量程,可滑動進度條調節觀看進度,看美帝nba賽事和島國某男女混合單項賽事等隨時需要把手放在進度條上的視頻時必備有沒有。還避免了像ipad那樣手指粗的童鞋想微調進度會調到抓狂能的問題。
(補充:貌似只有safari看視頻才會有,反正用chrome時不會顯示進度條)

而打開聊天qq時,他是這樣:

獲取到聊天窗口游標後變可以選emoji,五彩斑斕的表情在指尖滑動,一種品質感油然而生(emoji我可以滑一天)。

而在任何文本框打字的過程中,他會變成這樣:

簡單說就是輸入法顯示什麼這裡就顯示什麼,這個存在的意義我還沒琢磨透,感覺在圖書館旁人一斜眼窺探你在做什麼見不得人的事會方便很多。

繼續探索其他軟體的觸摸條個性化展示中,隨時更新。。


本機:
13寸頂配,深灰,官網教育優惠價14708,現在準備再補兩根轉接線。

----------------
修改:
抱歉答主記憶出現了偏差... 並不是13存頂配,配置如下:
2.9Ghz處理器_8g內存_512g硬碟裸機,
原價15488,教育優惠價14708,便宜了780元。


從一個第一次上手mac的低級碼農的角度來回答一下

本來官網預訂要一個月後發貨,後來從同學那裡得知學校旁邊的直營店到貨了,於是直接去提了個15寸的深空灰低配回來

開箱,一個字,漂亮。特別是砍掉了很多樣子不一致的介面之後,整個MacBook的一體感比之前的版本不知高到哪裡去了(不過這台MacBook的左command鍵有問題,經常接觸不靈,店員演示的時候發生了,但是我按下去時候是好的,於是就沒有太放心上)

拿回來那時候正好要趕一個ddl,於是就重度使用了一個星期左右,主要用的是PHPStorm和Chrome,亮度基本用的都是自動調節的

續航方面,第一次測試基本上開著上面兩個東西和一些小的,能撐八個小時,雖然沒有官網的十小時,但是感覺這成績已經很nice了,甩了我的舊筆記本整整六條街啊

鍵盤手感個人覺得還不錯(個人對鍵盤的鍵程的要求不高),比起之前的nmb要好很多,鍵程稍微增加了,另一方面,按下反彈的回饋比nmb好太多。 這個鍵盤怎麼說呢,非極限強度的重度使用,是可以代替之前的非蝶式的鍵盤的,甚至用多了還覺得有點爽= = 但是,長時間使用(趕ddl那種)下,親測手指會疼= =

屏幕,P3色域,高亮度,高解析度(而且是系統滋瓷的),窄邊框,大屏幕,顯示效果非常exciting,用15款15寸的同學也說屏幕好了很多(雖然我不是很看得出)。不過默認解析度(比之前的mac顯示率變高了一級)下,字體比較小,看著眼睛有點累,後來調低了一級之後,就沒那麼累了。反正用了這個一段時間後偶然去電腦城看筆記本,發現基本沒有能入眼的,surface 系列可以一戰,但是windows 10的高解析度問題還是有一定遺留,雖然已經算很少了。

touchbar,這個怎麼說呢,很多情況下我都會無視它,但是它在一些場景下確實有用,比如全屏放視頻的時候可以調音量進度。但是如果你已經熟悉(西方)那一套快捷鍵了,這個touchbar確實就沒什麼用……我個人對它的態度是,用不到的時候就不用,剛好好用的時候就去用,不要刻意去用也不要刻意不用。另一方面,第三方對於touchbar的適配還比較少,所以touchbar的潛力還是比較大的,值得期待。

touch id,這個是沒什麼爭議的好用啊,在解鎖和系統一些需要授權的地方可以直接一鍵完成,爽過根本不能停= =,但是經常有一些情況我不能用指紋,還是要乖乖用密碼,也不知道是bug還是就是這麼設計的……

性能:對於不需要渲染視頻之類的我來說低配已經夠用了……但是多開了程序之後,一些切換的動畫確實會出現卡頓,不知道是系統的鍋還是硬體性能確實跟不上

觸摸板:這貨比我手機還大……好用確實是好用,win陣營應該沒有能杠的了?但是感覺太大了,有些情況確實會導致誤觸,不過不算太嚴重,而且個人習慣大部分操作還是會在板的中心部分進行,所以真的有必要做這麼大的觸摸板嗎?

外放:這個真的是厲害= =,會讓人有「這麼多錢果然沒白花」的感覺,我覺得比我戴上耳機都好……不過因為在學校里,基本上還是都只能戴耳機……sign

系統:老實說,一開始用mac的效率肯定是遠遠不如windows的,所以我剛上手的那段時間,也會偶爾重用舊的阿蘇斯,一段時間之後算是習慣了mac的那一套最小化不能command+tab之類的規定,效率開始提高,但是感覺還是差了原先的windows一點,畢竟之前的windows可以用快捷鍵+自定義滑鼠手勢+觸摸板手勢等等……但是我當然沒有榨乾mac的效率,什麼btt和alfred還沒時間上手,等會耍了再來比較。
另外mac的多窗口比windows方便,畢竟還能更改順序,而且窗口大小也不是統一地顯示成一樣的然後排成一兩行。但是另一方面,windows的分屏也是mac比不上的,不過mac應該可以通過第三方插件控制。

最後再補一點個人的經歷吧。像之前說的,我第一台拿到的mac的左command鍵有點問題,趕完ddl後想去換,天才吧的工程師告訴我沒過14天可以換一台好用的,當天沒貨,隔天沒貨,再過一天有貨了,再去店裡直接就給我換了現在碼字用的好的mbp。
再補一點,其實之前用的時候會覺得mac的操作和打得累人的鍵盤不太適合我這種windows已經用的很熟有了自己的一套幹活模式的碼農,但是,大高清屏+強力續航的本子裡面真的沒有太多選擇了(而且新mbp顏值實在太高了無法割捨= =),於是繼續用著,然後慢慢mbp給我的驚喜越來越多,比如說,mac的輸入文本的地方是默認滋瓷emacs式的游標移動的,這對於emacs黨來說簡直像原本只能在一部分地方用的大招,現在哪兒都能用了;另一個,就是發現了terminal不僅可以調顏色,還能調透明度和模糊度……不愧是mac,連terminal顏值都爆表;

最後綜合來說,我覺得對鍵盤沒有很關注鍵程的程序員們來說,新的mbp還是很值得推薦的,所以,請準備好你們的錢包吧!


經驗相關:深度果粉,買過八台MacBook(MacBook,rmbp 2012/2013/2014/2015/2016,MacBook air, new MacBook )

已經用了兩個星期了,結論:
這一代說實話讓我很失望,touch bar並沒有什麼卵用就算了,也不提在我這台機器上出現的底座不平以至於在很多桌子上無法正常平放的問題。

我就說一個問題:電池容量縮水,屏幕亮度提高,加上touch bar,rmbp with touch bar的續航就是災難

我是15寸高配,16G ram r455顯卡這款
早上十點帶著100%電量筆記本開始開會,開會時候就是聊聊微信收發郵件,屏幕亮度為80%左右,到了12:45的時候顯示如下,意味著在這種輕辦公環境下續航只有3小時

相比之下
我的2013 late款頂配15寸rmbp現在仍然可以續航五個小時以上

2015年late 頂配13寸rmbp也可以續航五個小時以上(買來的時候八小時無壓力)


拿到MacBook Pro2016已經有數月了,這也是我人生中的第一台mac
之前用的是surface book 因為受不了blabla一大堆問題 所以轉mac
早就聽說Mac os x十分穩定 但在我的這一台機器上卻好像不太如意
safari 經常崩潰 iTunes 時不時無響應 別的軟體也時不時出現問題
然後還有Wi-Fi莫名其妙無限連接中 要打開Wi-Fi設置關閉在開啟才能解決
還有藍牙滑鼠也是這樣 真的有點麻煩 電量貌似也不用我吐槽了 聽說接下來版本會修復還是啥的反正感覺不及surface book………………
(可能是系統的鍋,只能等下個版本看看了)
但是touch bar雖然看似雞肋 但是還是在體驗上帶來了許多樂趣
(當然除了打字的時候經常誤觸到siri )
但是體驗還是不錯的 新的鍵盤我感覺可能是我最愛的地方 真的是需要時間去適應
當適應之後就能感覺到回不去的感覺??
總的來說還是非常好用的 我覺得我目前使用上的那些障礙應該都不是什麼問題
Apple應該會逐步解決的 感覺還是蠻推薦的
(最後再吐糟下系統 感覺過度動畫卡卡的(有些地方 比如雙擊窗口時的動畫)其實還不及win10 )


-
2017/1 更新

  • USB Type-C 連接充電器,能識別到電源,但是not charging狀態,不充電。送去Apple Store 檢測後給我換了一台2.7CPU,455GPU,512存儲的高配。
  • Type-C 介面會越用越松,magsafe 估計是不必懷念了。
  • Type-C 的那種小的轉接頭真的很容易掰斷,因為力學原理。要買轉接推薦買蘋果原廠那種中間帶一段線的,這種設計是有道理的。
  • 電池續航在新版本系統上大幅度改善。低功耗使用狀態,普通的上網和文書處理輕鬆10小時無壓力(我是15寸的)。

-
朋友邀請我答這個題,我用了十天以後,才敢稍微談談「深度使用」。

也可以移步我的專欄,或許體驗好一點
作者:屹峰
鏈接: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Introduction
---

我11月16日拿到的機器,現在是11月27日。終於可以稍微談一談 「深度使用」 以後的感受了。

先說說前提:我買的是15寸低配,CPU2.6,GPU 450,升級硬碟到500GB。

我上一款電腦是MacBook Pro 15『』 2011 early, 2012年1月購入。2012-2015之間的Retina MBP 摸過,但是沒有實際用過,所以我的體驗只能基於老款,可能有些過時,但是一台MBP 在手裡用好多年然後才更新,這應該是正常的使用情境。

說一句廢話,這篇文章就是談我的使用感受,而且我也不是很想重複一些老生常談的東西(新產品還熱乎呢就老生常談了?)

之前寫過的文章

  • 解釋關於Type C 介面的一切
    • 那些喊著iPhone 怎麼不送lightning to type C 數據線的,你們都已經用上帶 type C 的電腦了?
    • 有哪些必備的Type C 配件

  • 解釋關於MBP 『16 的一切

    • [如果你有認真考慮新MBP 的事,那麼這些你應該已經知道了。](知乎專欄)
  • 去Apple Store 親自提機
    • 嗯……新MBP 到手了啊……

Overall
---

更快、更輕、更強(更貴)

很明顯,我的2011MBP 在這款2016MBP 面前直接灰飛煙滅,沒有任何一個方面不被碾壓的。(750GB HDD 比現在的500GB SSD 多了一點點容量算嗎?)

雖然說蘋果把MBP 做成可以外接2個5K 顯示器,外接Thunderbolt 高速存儲硬碟,甚至外接顯卡,打造一個桌面dock 系統 —— 一個筆記本計算機終究是筆記本計算機。做得超級厚重,確實是一種思路,但是做得極致輕薄,yet 依然有相當強勁的性能,也沒有任何錯誤的地方。

如果有的人需要的是這樣一個東西:

你去平行世界吧……或者其實Windows 陣營還有一些廠商做工作站的。(OK,我知道你們離不開macOS……那就接受現實吧)

還有,

我發現我個人的使用習慣(系統設置),和默認設置有這麼幾個不一樣的地方:

觸摸板,

  • 打開 Tap to click(後來發現好像不用,下面說)

  • 加快游標移動速度,滾動的速度

  • 在Accessibility 裡面

    • 打開三指拖動(dragging)

當然還有一些個性化設置採用dark theme,系統顏色選擇graphite,highlight 調成黃色

隱藏dock,縮小dock 圖標尺寸,桌面圖片循環等

外觀
---

我不得不說,就這個性能做到這個外觀,就值回票價。

我這裡得引用一句話:

The most useful laptop is the one you have with you, not the one sitting at home on a table.

— reddit

不論是蘋果一向堅持的續航時間,還是更小,更輕薄,他帶來的便攜性都是至關重要的。如果你買了一台你不想帶出去的筆記本電腦,你最好買一台iMac,或者是垃圾桶(當然,現在這款過時的就算了)

我對於帶著我的老MBP 出門,已經是一種「能不帶我就絕對不帶」的態度了,尤其是在可以用iPad 完成任務的時候。例如,普通的網頁瀏覽+文字處理+PDF or Keynote,加上一些Terminal 操作。編程方面目前iPad 平台只有Pythonista 可以一戰,其他的比如Ftp + 文本編輯器的軟體也有,但是我沒有興趣嘗試。話題扯回來,和我的老電腦相比,這款MBP 小了一圈,重量從2.54 -&> 1.83(還可以算上充電磚,Type C 以後你很可能不用帶著充電磚了,因為通用介面充電,顯示器充電等原因)。這種巨大的改變讓我重新願意背著電腦出門了。真的,就算是Pro,也請對自己好一點。

太美了,太美了,太美了。在這裡我想表達一個觀點,對於一個自己最親密的工具來說,外貌真的是極其重要的,是會影響你的生產力的。如果你對著一個你很討厭的機器,很笨重,很醜,就好像當你面對的軟體也很醜,很笨重的時候,你如何能保持一個相對愉快的心情投入工作?當你什麼都還沒做,就覺得環境對你是一種折磨的時候,還談什麼生產力。

哦,還有一句忘了說了,Space Gray 太酷了……很少有人能抵抗住它的誘惑買銀色吧。

硬碟
---

我上一款是750GB HDD,容量夠用,速度緩慢。現在的大家看各種評測也知道了,用的是NVMe SSD,速度秒天秒地(然而你一般用不到極限速度吧大概)。總之現在用任何軟體都是飛一般的享受了……

但是一個新的問題就是容量不夠用的問題。

一方面是因為,我從舊機器到新機器,用的是restore from Time Machine,也就是從老的時光機器備份里直接恢復過來的,這樣的優點是我的所有文件,軟體和系統設置全部都複製到這個新電腦上,完完全全沒有任何麻煩(恢復需要的時間倒是有一點長,我是晚上睡覺時候讓它去恢復的)。我原來的電腦有750GB,如果我原來的硬碟完全備份,那我肯定沒有辦法恢復到500GB 的新電腦上,所以我在原來的電腦上使用空間已經有意識的節約,把一些資源存儲放到移動硬碟上面,控制在正好500GB左右的大小上,然而真正遷移的時候還是不夠(廢話,新電腦的500GB 也不是洗白白了等你來用的),所以我就暫時把一些大型文件給移動到移動硬碟上了(比如:虛擬機,10+GB,Xcode Beta(是的,除了Xcode 我還有Xcode beta)每個分別10+GB,Final Cut Pro Library,iMovie Library,Photos Library……等)

我用的是 About this mac —&> Storage —&> Manage 來很容易的定位我的大文件的。

有人有個憂慮,硬碟焊死在主板上了,如果主板掛了,硬碟沒掛,我不是也連不上我的硬碟了么,這多危險?

為此蘋果在主板上面留了一個介面,專門用來遷移硬碟數據用。

屏幕
---

這次的屏幕採用了P3 色域,這個我講道理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感受(因為跟我老的電腦比,無論如何都是全方位秒殺)亮度提高很明顯,屏幕邊框收窄,真是美麗多了,雖然上下左右黑邊寬度不一樣。解析度還是原來的retina,但是系統開機默認解析度提升了一檔,1680x1050,所以明顯感受到字怎麼小了一號,但是很快就習慣了,就接受了這個設定。Retina 屏幕看起來就算是非點對點的尺寸,依然非常犀利清晰,可用工作空間還變大了,何樂而不為。

隨便拍兩張照片看看(沒什麼實際意義),我從肉眼上看覺得筆記本亮度還是差手機和平板一點,顏色也稍微有點區別。3年前,我因為太氣憤iPad mini 的偏色,寫過這麼一篇東西發泄,一個不嚴謹的iDevice 屏幕色彩對比。

Touch Bar
---

關於Touch Bar,我個人而言是覺得挺好的,很少有不方便的時候,不用在意它的存在,在適當的時候會提供讓你覺得很方便的按鈕。

不過也有一些尷尬的設計:

比如在Photos 里,在所有圖片的界面,不像上圖顯示的,是圖片的縮略圖,而是下圖中顯示的,「縮略棍」。嘛,都細成棍了,還有什麼縮略的意義嘛。


esc 的區域
---

像我圖裡面所畫的,屏幕最左側,和右側Touch ID 對稱留下的空白,雖然沒有液晶顯示,但是是識別觸摸的,所以最左側頂端這個長條狀的區域,都是esc 的按鍵範圍。

----12/12/2016更新----

手指觸摸esc區域的圖片

讓人懷疑這個無Touch Bar 版本的esc 的謎之長度和Touch Bar 版本那個是非常接近的……

Touch Bar 目前的狀況是,許多Apple 的軟體已經支持,一批第三方軟體,已經提供支持,比如1Password,OmniGraffle,Day One 之類的。像我目前感覺用到Bar的比較多的是,Final Cut Pro,Mail,Safari,Finder 之類的。

在支持Bar 的應用裡面也分兩種,就是支持/不支持自定義按鈕了。不支持自定義的,基本都是Apple 自己的,比如Photos 和FCPX,不知道未來會不會支持,不支持自定義的話,有一些按鈕自己完全是用不到的,比較不實用。

Touch Bar 分成三個區,最左側的「系統按鍵區」(esc/Done,X 按鈕等),中間的「程序區」和右側可以摺疊展開的「系統控制區」

關於自定義,不光是程序區,邊上的系統區也是可以自定義的。

上圖可以看到,首先是自動聯想區,講道理其實這個部分偶爾我也是會用到的,一般是正好我眼睛下去看鍵盤的時候(因為我比較懶,所以按數字選字的時候有時候會按錯,有時候猶豫一下眼睛就去看鍵盤了,所以說一切順其自然就好)

邊上的系統控制區,我拿走了一個Siri 按鈕(是的,你也可以全部拿光)而屏幕亮度調節,音量調節,和一鍵靜音我留了下來。靜音可以考慮拿走,不過安全起見留下了。然而偶爾也會不小心摸到。基於同樣的原因,原本在最右的Siri 按鈕也是很容易誤按的。誤按Siri 會導致電腦說話,所以還是有一定後果的,我推薦大家把最右側的按鈕換成別的。於是它就被我放到展開菜單里了,嗯,展開和摺疊時候是分別設置的,所以展開里我沒有放屏幕亮度調節了,音量為了和邊上媒體播放保持一致留下了。事實是我這裡確實沒有太多需要放的按鈕,但是都拿走空空蕩蕩的也不好看,所以我連輸入法和手寫輸入這種極其不常用的也放著了。

但是也有我老的操作習慣在Bar 上不兼容的情況發生。例如Mission Control 和Launch Pad 兩個按鈕,雖然是和手勢操作可以替代的,但是在特定情況下也會習慣用左手去按fn區來使用。現在由於這兩個鍵躲在摺疊條裡面了,要用先要右手按一下展開,這樣就失去了單次操作的便利性了,於是我就改掉這個習慣了。

再說一下,這個屏幕亮度和音量按鈕,是一個可以快捷操作的按鈕,按上去不鬆手,直接滑動就可以調節了。這樣一個按鈕就可以代替原來兩個按鈕的位置,而且操作更直接(否則你要連續反覆按一個按鈕多次)。

再來,是看一下Touch Bar 的亮度問題。Bar 的亮度現在是完全自動調節不能手動干預的。這張圖是我在全黑環境下拍的,屏幕和按鍵燈應該都調到最低了,於是Bar 的最低亮度似乎還是有點亮?嘛,無傷大雅,我只是好奇而已。Bar 似乎是一分鐘左右會變暗,一分半的時候會熄屏休眠,觸摸Bar或者按按鈕或者觸碰到TrackPad 都會重新喚醒,介於超大TrackPad 你的手自然會碰到它,所以自然使用完全不用在意Bar 休眠問題。


推薦一個App,叫Rocket。

功能就跟cmd+tab 一樣,把你運行中的程序在Bar 上顯示出來,可以直接切換。相比cmd+tab 然後一個個輪過去,方便一些,而且高清屏上看這些圖標也很美啊。

Touch Bar 很多時候真的會很自然的出現一些你需要的按鈕,比如這是電話/FaceTime 時。還有一些系統對話框的【Cancel】【Done】按鈕也會出現,會在你輸完輸入框的內容以後,很自然的想去按這個按鈕。


最後總結一下,Touch Bar 的交互,其實是非常自然的。如果你正在瘋狂熟練打字(或者操作鍵盤)你視線自然是不需要離開屏幕。當你有一個什麼功能不能馬上打出來,只要你猶豫一瞬間,其實這個時間你眼睛自然就到鍵盤上去了,這個時候再找組合鍵快捷鍵或者Touch Bar 快捷鍵其實是差不多效率的。另外,Bar 上的按鈕功能,雖然一定是在屏幕上有或者有鍵盤快捷鍵可以做到的,但是它有它特殊的方便之處。拋開滑條,縮略圖等高級控制項不談,但就一個按鈕,有時候會更方便你單手操作。例如你右手正在用觸摸板,或者正在Wacom 繪圖板上,左手一隻手負責所有的快捷鍵操作,這時原本設計在右手邊的快捷鍵就不方便左手操作了,尤其是組合快捷鍵。這樣的場景下,在Bar 上你就可以設置一些左手方便操作的按鈕。就舉一個很常見的例子,cmd+delete,就是一個右手或雙手的組合快捷鍵。


總之,我目前來說是喜歡這個Bar 的,並且對第三方軟體的支持充滿信心,十分期待。


鍵盤
---

終於說到這個鍵盤了。一句話,這個鍵盤對於懂得如何不發力快速打字的人來說,簡直是太棒了。


我雖然在MacBook 剛發布的時候去Apple Store 摸過那個一代蝶式鍵盤,但是我留下的印象就是「完全沒有鍵程」和『但是我能接受』了。這個第二代蝶式鍵盤,稍微有了一些鍵程,按鍵面積變大,鍵帽本身極其薄,而且反應速度極快。跟原來軟趴趴的薄膜鍵盤相比,那個搖搖晃晃的按鍵,那種鍵程反而成了多餘的累贅。現在的鍵盤只需要一點點發力就可以立刻得到反饋(你用力過猛會造成噪音,而且這也是為什麼有人覺得在打鋼板,你自己的打字習慣太誇張了,需要適應)當你完全適應以後,極薄的鍵帽能夠讓你的手指在不同按鍵之間平移就可以觸及。手指的用力減小,移動更快,按鍵反應更快,這一切加起來,意味著一旦你習慣了這個鍵盤,你的打字效率只會上升,並且省力。副作用是什麼?副作用,就和許多『機械鍵盤』用戶一樣,對於軟綿的薄膜鍵盤,或者搖搖晃晃的按鍵,或者鍵程長得跟黑洞一樣的鍵盤,都會產生不習慣,不舒服的感受。因此我連原來一直使用的蘋果藍牙鍵盤都不用了,因為太費力了。我連微軟的便攜摺疊藍牙鍵盤都覺得鍵程太長,手感太軟,反應太慢了。


微軟這個摺疊鍵盤本身還是很棒的,我推薦給朋友以後他們也很喜歡。可以摺疊,按鍵手感適中,Bluetooth 4 延遲低,續航久,防水濺設計,很優雅,支持2個設備快速切換,支持多系統切換。

當然鍵程短也有一個缺點,就是你如果手指放在鍵帽上,手稍微重一點,就會觸發按鍵,但是這個只是個習慣問題,等你習慣這個重量以後就沒有問題。

---------------------------------11/29更新------------------------------------------
為了給一些朋友更好的參考,我隨便找了個打字速度測試網站 Typing Speed Test - Online Typing Test

上面是2016MBP,下面是2011MBP
兩台我都反覆測試了幾次,儘力打得最快。不儘力的時候大概300出頭點,兩邊也都沒有明顯差異,但是老MBP 更費力點。
CPM 每分鐘字元數,WPM 每分鐘單詞數
效率都是一樣的,累不累?你自己去試。打中文的話還有選詞的問題,如果都是第一備選詞那效率應該也就稍微比英語慢一點點。

TrackPad
---

接下來說一下這個2倍大的TrackPad。太棒了……除了有一點軟體方面的小瑕疵。

比一代的Magic TrackPad 還要大(難怪2代做那麼大……)

Force Touch 名不虛傳,而且手感真的很好。眾所周知,觸摸板有一大問題,就是click 操作費力。Force Touch 完美的解決了這個問題。你不需要那麼大的力量去完成一次點擊,你不需要在意位置去點擊,因為處處的手感都一樣。因為click 操作費力,所以大家才都習慣打開Tap to click 的功能,因為直接tap 比較省力。這點在我用了新的觸控板再回去摸舊Mac 的時候感受尤其強烈。我可以用「堅如磐石」來形容老的MBP 觸摸板了,太可怕了。而現在這個,因為省力,我已經更習慣按下去,而不是tap 了。所以說科技就是讓你最自然的去操作,當你發現一種本來抗拒的操作變得毫不費力,更自然的時候,你的身體會自動的去改變去適應你的設備。

接下來就是小瑕疵的部分了。因為觸摸板的面積極大,所以你的大拇指根部和手掌部分,一定會接觸到觸摸板。那麼,這個觸摸板一定是有防誤觸演算法的。總體而言,這個防誤觸演算法是成功的,90%的場景沒有問題。那麼剩下的是什麼呢?比如,你在用雙指滑動,三指拖動的時候,偶爾會有一些小延遲,或者出現不識別的現象。就像iPhone 上的home 鍵,如果你開啟了3次點擊的功能,那你雙擊home 鍵一定會有延遲一樣(系統在等待你是不是有第三次點擊),這個觸摸板的防誤觸演算法會有一定的「等待」,雖然不影響使用,但是如果你去對比老的觸摸板,就會覺得有那麼多少毫秒的差距,直觀的說就是「似乎沒那麼靈敏了」。希望蘋果能繼續改進這方面的演算法,現在雖然不影響使用,但是你能夠感受到這些小瑕疵。

音響
---

差點忘了提了,這次MBP的音響提升極大,讓我淘汰了我的藍牙小音箱。聲音這種東西沒法直觀形容,但是提升極其明顯,你如果有對比就很容易明白,如果沒有……那就相信自己吧。
P.S. 從iPad 開始4喇叭提升音響效果,iPhone 7 也改進了立體聲,現在MBP 也提升了……雖然是不同形式,但是蘋果還是care 自己旗下產品效果的一致性的嘛

(藍牙鍵盤藍牙觸摸板藍牙音箱這下都被閑置了……)

介面
---

最後了,說說介面。


4個Thunderbolt 3,不是吹,這可以說是最強的I/O port 也不為過了吧。

請無視上面安利過的微軟摺疊鍵盤。這兩個是我在買電腦同時買的配件,算是底線吧。一個A to C 的轉接頭,用處下面說。另一個是lightning數據線,Type C 版本更粗,感覺比以前的更耐操了。用來連接iPad 和iPhone,用來iTunes 本地備份/升級,和連接iPad 做為外接顯示器用。在剛過的Black Friday,我又買了一根A to C,一根0.5m的Thunderbolt 數據線(幻想自己有一天能夠用上Thunderbolt 外設,人活著要有夢想)還有兩根 MicroB to C 的數據線,用於我的兩塊移動硬碟,和偶爾使用的藍光光碟機。

這是我原來就接電腦的配置……嗯,通常是不接三個硬碟的,放心。所以轉接頭什麼的根本毫無壓力……早就活在轉接dock 的世界裡了。MagSafe 沒有以後,換來的一個優點是充電方式更自由了,左右方向都可以插,各種個樣的奇怪電源都可以充電,有顯示器你還能從顯示器供電。

說到SD卡介面,我就笑笑不說話,你看圖吧……其實我相信很多Pro 也是不用SD卡的,或者說用高速SD 卡,必須用其他讀卡器的。

上面說的用數據線連接做外接顯示器。用一個叫Duet 的軟體,必須用數據線連接。

這是用FCPX 剪視頻的樣子,嗯……掛在牆上的那個是預覽窗口,便攜最佳選擇?

續航
---

這個東西,電池容量是縮小了的,整體功耗也是縮小了的。具體續航因為每個人系統不一樣,用的軟體不一樣,差距很大也正常。具體到我,普通使用6小時,重度使用2~3小時,沒試過極限輕度使用(亮度調暗,關閉不需要的軟體等)


再見
---

最後一圖表明身份吧,寫了這麼長,感謝觀看。

未來如果有更新,我不保證會同步更新我的回答,所以想繼續關注,還請關注我的專欄。
-


之前14年的15寸屏幕被我扔碎了,於是出新就入了。利益相關

我是從十三寸小白Macbook時代開始用蘋果,哦,我是從第一個筆記本開始用蘋果,之前用的都是自家攢的台式機。一直很愛很愛很愛用,除了第一台裝過一次windows為了玩魔獸之外再也沒裝過雙系統,有需要就用parallel開一下雙。

這怎麼好怎麼好我就不長篇大論了,畢竟是腦殘粉。再說大部分人沒有好不好用只有習慣不習慣,我習慣了當然好用的不得了。有個學弟看我mac用的形如流水驚為天人自己買了一台然後完全用不出我的感覺來特沮喪,這個主要區別在於快捷鍵,效率上去了當然快,他是那種幹什麼都要去菜單欄找指令的人,我一切靠鍵盤so...攤手。

體驗

這次換新對我不光是touchbar,還有這新鍵盤,新觸控板。之前14年中的時候還是舊鍵盤,舊觸控板,用了許多年了。這一次一換換的東西有點多,而我的內心不只是崩潰的,還發自內心的去windows店看了一眼新出的surface studio思考要不要叛變。(最後發現surface需要的學習曲線更高,對我來說!對我來說!對我來說!)

新電腦,優點目前讓我最滿意的就是這屏幕,同樣是retina,rgb和p3標準的色彩差別還是很大的呃。雖然一開始我以為是飽和度和對比度的問題,可是真的是顏色細節完全不一樣的感受,雖然沒有到retina非retina那種差別。但是看習慣新電腦再看舊電腦真的是感覺顏色特別不美麗。

最重要的但是應該可以很快debug的部分是,感覺新電腦硬體和軟體兼容有問題,導致特別卡,就是一種軟體告訴硬體你把A給我一下,硬體特疑惑的去尋找了五分鐘A是什麼東西。體驗特別不美麗,有一種拿到嶄新的寶寶結果發現是個智障的感覺。

鍵盤,這新鍵盤butterfly鍵盤,讓人特別愁,喜歡的人特別喜歡恨的人特別恨,我屬於累覺不愛型。怎麼說呢,敲起來硬邦邦的,確實比之前好敲,需要按下去的距離短了。可是就有一種我在敲它,它也在敲我的感覺。我們互相打擊,相愛相殺。

新觸控板,增大兩倍,導致我左手搭在鍵盤上還誤觸在觸控板上,好多多指手勢就反應不過來,就有一種它不懂到底我有多少根手指,不懂我用爪子想要表達什麼動作,也不知道回應我什麼動作的感覺。

Touch Bar 說真的,我最恨的一點,目前,就是沒有反饋。鬼一樣的存在於鍵盤上面,每次按delete鍵都點到siri,siri問有什麼可以幫到你,我說沒有,希望你能別在那兒呆著,可是你只能在那兒呆著。這排布分配太不喜歡了。(更正:在系統設置-鍵盤-控制條裡面可以改啊哈哈哈哈yay)

還有就是esc。按下去雖然的確按下去了,也觸發了,我的腦袋還反應不過來,覺得沒有按下esc那種霸氣的感覺,沒有那種清脆的咔他一聲,沒有那種對我王者之氣的肯定。還是需要時間去適應。

對於我來說,對於一個本能的知道各個快捷鍵都是什麼的人來說,touchbar感覺非常沒有用武之地,畢竟它就是個快捷方式,可是我都習慣用筷子杵丸子吃了,這時候你給我一個勺子,我還是喜歡用筷子杵啊。但是我知道對於吃丸子直接上嘴的人來說,這真的是太大幫助了。

總體 來說我最不喜歡的地方就是觸控板,你這麼傻大傻大的,還沒有之前小的時候好用。我期待的是我的電腦百分之百知道我要幹嘛。其他功能我不習慣,是因為電腦知道我要幹嘛,也做了相對的事兒,只是我傻x不知道它做了,只有觸控板是。。你總不能讓我把左手剁了配合你吧,之前姿勢手擺在鍵盤上的姿勢是八,現在是兒,好累好藍受。


以上。


去年12月買的最MBP,到現在用了已經7個多月。半年用下來,我的觀點是這是一條對我而言趨於完美的電腦——不過,對於我身邊的某些人來說,這也是一台完全無法理喻的電腦。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差異,根本原因在於我們對於電腦的需求以及我們所處的環境不同。換句話說,評價新MBP好不好用,關鍵不在於其本身的性能和配置,而在於它是否能滿足你的需求。

以我個人來說,我平時主要是以寫稿、瀏覽網頁信息、看視頻、做圖片處理等工作為主,不玩遊戲、不用各種所謂的「生產力工具」軟體,因此一台輕便、續航時間長、系統穩定、發熱量小的電腦對我而言非常重要,這也是我長期以來一直用MBP的原因。在去年看到新MBP發布的時候,讓我糾結的因素主要有兩個:其一,僅有的type-c介面是否能夠滿足日常使用的需要;第二,超短的鍵程和偏硬的鍵盤手感是否會讓長時間的打字變得很累。至於touch bar,我在蘋果店體驗到時候對比了一下發現這個對我用處基本沒有,因此我所買的是沒有touch bar的版本。這個買回來之後,以前的MBP就正式宣告退役了。

用過這半年多之後,回過頭來一看,其實當初兩個擔心都是多餘的。先說type-c介面的問題,的確現在type-c介面還不普及,很多時候外出還需要帶轉接頭,但是一方面在淘寶上買一個hdmi、vga、USB等N合一的轉接頭也就是100多塊錢,我在淘寶上買了一個;另一方面我現在手裡的設備基本都是蘋果的,很多時候文件傳輸等問題用Airdrop或者其他方式就可以解決。

我之前對type-c介面了解不多,不過用了這半年之後我是越來越感覺到type-c介面的方便之處。比如現在我用的顯示器的連接線就是type-c轉HDMI的,淘寶50塊錢搞定,而且由於這個不需要專門找電腦介面,隨便哪裡都可以插進去,反而更方便。我也買了一根type-c轉lightning的數據線,無論是給手機、ipad充電、傳數據都比以前的USB口要快。現在淘寶上還有賣type-c、lightning、USB、Micro-USB四口合一的數據線(不是一線四頭,就是一根線)的,不到50塊錢。入了這個之後,出門一個轉介面、一根數據線是可以搞定絕大多數問題的。除此之外,新MBP的C-C口的充電線,用處也很大。前段時間我在青島旅遊的時候,就忘了帶給另一部手機充電的充電器和type-c線……然而當我看到MBP的那根C-C的電源線,問題就這麼解決了。

另外,小米最近也推出了一個紫米10號移動電源,除了可以給普通的電子設備充電以外,還可以給支持PD2.0協議的筆記本電腦充電。現在出門再擔心沒電的時候,我就直接帶著移動電源出門就可以了。如果這還是以前的MBP,我也只能是四處找電源去了。

至於鍵盤手感的問題,的確新MBP的鍵程短,手感偏硬,但是現在習慣了再去用以前的反而覺得有點軟,就是個適應的問題。而且跟以前的MBP比起來,新的MBP由於鍵程偏短、觸發力度小,反而可以比較輕鬆的輸入——當然,前提是你要多打字,掌控好這個力度。總之就是,如果你第一次用肯定或覺得這個難用,但如果能用上十天半個月適應新MBP的鍵盤,那麼它並不比之前的鍵盤差。

當然,這是基於我的使用環境而言的。我身邊的很多人或者需要專門在win系統下運行某些軟體,又或者需要四處作報告、做演示等等,這時候新MBP總有一兩點他們會不滿意,自然就會覺得這個難用。不過,我覺得等到未來type-c介面成為主流、出門就帶一根線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的時候,可能這些人對MBP的評價也會有所改觀。


推薦閱讀:

學習心理學是怎樣一種體驗?
小短腿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學習戲劇影視文學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和 00 後聊天是怎樣一種感受?
文身失敗或是文的不好看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TAG:MacBookPro | 蘋果公司AppleInc | 筆記本電腦 | 數碼產品 | X是種怎樣的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