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閱歷不夠的時候打坐參禪就是白搭?
我和老公討論打坐的事情,老公的觀點是不知道「有」就不可能懂得「無」,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經驗不足閱歷不夠參禪打坐不會有進展反而容易走火入魔。
而我認為沒有閱歷,更容易做到「心清凈」,達到一念不起,明心見性。想問問各位的觀點。
始學發心修習禪定無相智慧者。應當先觀宿世所作惡業多少及以輕重。若惡業多厚者。不得即學禪定智慧。應當先修懺悔之法。所以者何。此人宿習噁心猛利故。於今現在。必多造惡毀犯重禁。以犯重禁故。若不懺悔。令其清凈而修禪定智慧者。則多有障礙不能克獲。或失心錯亂。或外邪所惱。或納受邪法增長惡見。是故當先修懺悔法。若戒根清凈。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則離諸障。
…………
複次彼諸眾生。若雖未能見我化身轉變說法。但當學至心使身口意得清凈相已。我亦護念令彼眾生速得消滅種種障礙。天魔波旬不來破壞。乃至九十五種外道邪師。一切鬼神亦不來亂。所有五蓋展轉輕微。堪能修習諸禪智慧。
謝邀。
就像有一把鎖,無論小孩大人都能開,跟年齡、閱歷、經驗都沒有關係,關鍵是鑰匙要正確。不然誰都開不了。
這把鑰匙,叫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心清凈這個東西,不是說不想不念就可以的。就像有人清理房間,雜物全一股腦兒堆床底下去,這樣沒用。你要全部整理好,房間才算乾淨。不然,「煩惱」遲早還是會冒出來。
八正道,其實是並行的。而且哪一樣修好,對其他七樣都有幫助;哪一樣做不好,對其他七樣都有損害。
所以你打坐參禪,沒關係,但不能光是打坐參禪。一個鑰匙八個齒,齒齒都要對上,才能把門打開。謝邀,不大清楚您說的「閱歷」具體指什麼。社會閱歷嗎還是什麼?我只能先單純理解為學教理。
如果一念不起就一定會明心見性的話,那深度睡眠的人或者昏迷的人應該非常容易開悟。
另外,很多的境界不是簡單的一句話就能講明白的,入非想非非想處定的人和入滅盡定的人同樣都可以說是「一念不起」,但後者能解脫前者不行,那麼細微的境界,同樣都可以說是「一念不起」,但裡面微細的差別哪裡是什麼都沒學過的人能分辨得出來的。可以打座,但還是按照自己的能力多多學一些為好。不然就找個真的靠譜的老師也行。
不學,真正的問題不在於不學就會走火入魔,而是有境界起,那是什麼境界、什麼原因造成、怎麼處理;又或者一直沒有進步是什麼導致;有一些體驗是好是壞?以上全部的問題都沒有答案,得靠自己猜或者碰運氣,就好比我們不學數學,要從一加一推導出知道方程式怎麼解,期間所花費的冤枉精力,就太多了。
如果那些教理都沒用,佛講那麼多教法幹什麼呢?
如果閱歷指的是社會閱歷的話,恐怕閱歷跟學禪間沒有很必然的聯繫。打坐參禪是修行。明白了修行到底是修什麼,自然就好知道所謂的閱歷有沒有幫助。
佛說有二法得解脫涅槃,止,觀。
其實就是定慧。讓自己的貪嗔痴停下來,智慧自然就生起。當然,什麼智慧決定了什麼成就。
說白了,用楞嚴經上的話,狂心頓歇,歇即菩提。能讓自己的攀緣心當下止歇,就得覺悟。
這是出世法。
出世法和世間法有沒有必然的進階關係?
我們可以說有,維摩詰大居士、文殊菩薩、包括釋迦牟尼佛本人,乃至歷任宗門祖師都是世間法一等一的高手。世間法通達,才能和眾生打成一片,才能救度眾生,才能承襲佛法,荷佛家業。
我們也可以說沒有,六祖大師就是個砍柴的,具行法師連參禪的根器都沒有,包括佛前念掃把開悟的……他們統統沒有世間法的基礎,沒有人生閱歷,沒有人情世故,照樣不耽誤人家做祖師。照樣不耽誤虛雲祖師都承認,你的成就比我還大!
達摩祖師給過答案,修道就是
外息諸緣,
內心無喘。
心如牆壁,
可以入道。
謝邀。隨喜讚歎題主伉儷同修佛道。
您先生講的有一點道理,可什麼是「有」,什麼是「無」,可能您先生並沒有如理知見。
一般講「有」和「空」,「空」並非「無」,空有是基於如來藏而言,如來藏雖空實有,非無,如實來如實去,無始恆常。世間法為其所現影故,如夢幻泡影不實,如露電不常。空指其性空,無乃斷滅空。空有不二,非一非異。世人執著於有,世尊教我等悟空;若世人執著於空,則世尊教我們悟有。
題主講「經驗」、「閱歷」不知是指實修經驗和佛理知見否?學佛講「聞思修」,意指多聞熏習佛法真實義,並不斷思維整理,形成自己如理知見,在此基礎上實修,才能有真正有所得。如果是這個意思,學佛是需要不斷熏習法佛知見的,若無如理知見,雙腿坐斷亦枉然。
題主講「心清凈」不知是指哪個心?如果只是求意識心清凈,這並非學佛的目的。所謂「一念不生」或者「離念靈知」,也只是意識心的範疇,所得亦只是定境。「明心見性」需要明白你明的是哪個心,見的什麼性。如果不知道有個本心,定境再深也枉然。
學佛又講「信願行」三資糧,信、願、行如鼎三足。行又可分為事行和理行。
事行又分三福凈業和功夫,而功夫系指定力。
經由定力的助益,可以讓我們發起智慧,可以究竟涅槃。成佛不但要有慧力,也要有定力。有慧無定不能成佛。所以定力是成佛的舟乘、船筏或是車子。定力跟定境不同,我們要的是定力,不是要入定境。有定力的時候,動中照樣在定的狀態,對外境能夠覺知,而一樣有定的作用,這叫定力。
理行又強調建立定慧知見,深解第一義。
有了定的知見,知道轉折,知道要提升,然後功夫有了,憑藉這個功夫來體究念佛,才能夠真實的親見自性彌陀,不會落入意識思維的妄覺裡面去。
什麼是第一義?也就是了義。說的是空性,但不是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的頑空。是指一切有情眾生生命的本源、根源,我們稱之為真如、真心、自性彌陀、菩提、涅槃、佛性、如來藏……許多名稱,這些說的都是同一個東西。
開元中有沙門道一住傳法院,常日坐禪……師乃取一磚,於彼庵前石上磨。一曰:「師作什麽?」師曰:「磨作鏡。」一曰:「磨磚豈能成鏡邪?」(師曰):「坐禪豈得作佛邪?」
——《景德傳燈錄·南嶽懷讓禪師》
今釋:
馬祖道一禪師原來每天都是打坐修定,有一天,被六祖惠能大師的徒弟南嶽懷讓禪師看到了,就問他:
「大德!您打坐修定,是求個什麼呢?」馬祖回答:「我打坐修定,求作佛啊!」
懷讓聽了,就取來一塊磚頭在馬祖禪師的小庵門外磨了起來,磨著磨著,當然驚動了打坐的馬祖禪師,就出來問懷讓禪師:「你磨磚頭做什麼?」
懷讓回答:「磨磚頭做鏡子啊!」馬祖聽了,就問:「磚頭怎麼可能磨成鏡子?」
懷讓禪師就反問他:「磚頭既然不能磨成鏡子,那麼打坐修禪定難道就能成佛嗎?」這下馬祖可就困惑了,於是就向懷讓禪師請問:「那麼如何修行才能成佛?」
懷讓再反問他:「就好像駕著牛車,當車子不動的時候,鞭子是該打車子還是打牛呢?」馬祖無法回答,懷讓禪師就為他開示:「您這樣打坐是在學坐禪還是為了學作佛呢?如果是學坐禪,可是禪並不只是靜坐著,站著、躺著難道就不是禪嗎?如果學作佛,可是佛沒有一定的法相,怎能說靜坐才是佛?真正的佛是諸佛法身,祂是不住於一切相,所以對一切法相都不應取捨。你如果說打坐就可以成佛,那就是扼殺了真正的佛,如果執著一定要以坐相來修行,那就不能通達佛道修學的真實理。」
再推薦兩文共享:
1.禪宗就是禪定嗎?
2.禪定與靜慮之異同
祝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福慧增長。
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十方一切佛
南無究竟第一義
南無菩薩勝義僧
感恩題主開題!
古德有句話: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這篇 有更多 相關的 古德禪師們 所說的 (第3帖):
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17page=1#pid649685
所以 您問題的解答 應該是 "是"
要如何才能 "識本心" (末學 所學 法門稱作 "見緣起") 呢?
修習 佛陀 所 教導的 四念處 及 四聖諦 是種好方法
您認為 "沒閱歷 更容易做到 心清凈"
從對的觀點來看的話 您是對的
但太少人 能
不 識 自己的複雜
就能達到 單純
學佛 不是 要 一念不起
而是 任何念起 都不受影響
"身從百花過 片業不沾身"
心不隨境轉
末學 所學 四念處禪修 重在實修的練習
覺知觀察的能力 進步很慢 但其累積性 是可觀的 (如鍛鍊身體一般 越練習越發達)
這篇的第5帖 有略述次第
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17page=1#pid649699
能常在動態中練習禪修 就可能在 日常生活中 漸習慣於 不被境轉 常在 "覺" 中
這篇是末學 學習 動態中練習禪修 的報告 (第11帖)
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84page=1#pid650341
會 走火入魔 是因為 自己不知 五蘊非我非我所
讓 自己 五蘊的展現 嚇自己
或
讓 自己 五蘊的展現 牽著自己入魔
這篇可參考(第2帖):
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17page=1#pid649683
"
幻覺,影像,聲音,等等,也是同樣的道理,讓他去,莫管他。當所有外在影響我們時,我們不是將所緣放在此現象上,而是將所緣放在觀察與這現象相關的五蘊上,如身觸、耳觸、受、想或思等,所有的所緣都是五蘊六入處。
當自己在妄想到或遇到可怕的現象或念頭時,就將所緣放在當時的受,想或思上,原本被可怕的念頭帶著跑,改變為觀察可怕念頭的變化,這一切都在訓練與教育我們。
"
您若花時間參考 末學的以上心得報告
您會發現 修習 四念處
經由 身念處 (對身觸的覺知熟悉後 也加強 眼耳鼻舌意觸覺知的熟悉)
而練習 受念處 (苦集滅道 對苦 覺知觀察的熟悉)
而練習 心念處 法念處 (對十二因緣 無明...觸 受 愛 取 有 生 老病死憂悲惱苦 的熟悉)
自然的 練習 覺知觀察 四聖諦
若 真能 時時 都在 日常生活中 都念住所緣 自然的 就能達到 不被境轉 常在 "覺" 中
這進度 因人而異
末學的進度很慢 但 原來的 火爆習氣 的確 改變的 非常非常多
覺觀的能力 及 習氣的強弱 是 進步的因素
起心動念 沒關悉
被自己的想法 或 思維 牽著走
(做 自己 想法 或 思維 的奴隸)
才是問題
如這篇所說:
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32
練習久了
您會發覺 起心動念 越來越淡了
別為 自己暫時 還做不到而煩惱
做不到 是事實
面對問題 解決問題 放下問題 才是重點
所以 暫時 還做不到 就只要知道 自己現在的能力還做不到 就好
趣向如實 (不加油添醋) 是重點
時時 都中性的覺知觀察
會讓自己習慣於 無貪無嗔無痴 的生活
經歷 長時間的練習 您會覺得 自己 越來越不被外境所轉
祝您 早日成就!
感恩!
祝福!
打坐不等於參禪,參禪參的是法界第一義諦,並不是一念不生。如果只想修習定力可練習打坐,如果想明心見性找到智慧,就一定要先明白明的是哪個心,光靠打坐是肯定不夠的
舍利子。又此眼等譬如泡沫不可撮摩。於泡沫中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無補特伽羅。無意生無儒童。無作者亦無受者。如是了知諸法不生。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譬如陽焰。一切煩惱貪愛集生。前際後際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無補特伽羅無意生無儒童無作者亦無受者。如是了知諸行不轉。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譬如芭蕉。體不實故。於芭蕉中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譬如幻化。顛倒集生此幻化中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猶如夢中。見諸色相非真實故。於此夢中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猶如谷響。由緣生故。於谷響中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猶如影像。隨諸業惑之所顯現。此影像中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譬如浮雲。聚散無定體非究竟。此浮雲中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譬如電光。剎那變滅。此電光中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猶如虛空。離我我所。於空法中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猶如愚聾。無所覺知。又如草木牆壁瓦礫諸非情物無所覺知。而此愚聾非情法中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猶如諸行。皆流轉故。亦如風鳶假緣和合。此諸行中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皆是虛假。一切不凈之所積聚。此虛假法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如鏡中像。隨物顯現旋有旋無。是破壞法。此鏡像中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猶如苦井。老病死苦四蛇二鼠交相侵迫。此苦井中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無實邊際。浮塵之根死法所侵。乃見邊際。此邊際中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無補特伽羅。無意生無儒童無作者亦無受者。如是了知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舍利子。蘊處界法亦復如是。
若菩薩摩訶薩。內心堅固真實相應。永不墮於貪愛法中。若墮貪愛。無有是處。於貪愛法真實厭離。
這個和閱歷沒關係,世尊在世的時候,有很多小沙彌,真的是小沙彌,還沒成年,聽聞佛說法之後,專一精勤,得阿羅漢果。
主要在於,一方面他們有強大的出離心,同時,對世尊也有強大的信心,可以專註按照佛所說法,法次法向,趨向解脫。
如果我們有強大的出離心,專註按照系統完整的教法,精勤修行,即使沒有古人那麼快速的進展,但是必然功不唐捐。
閱歷,如果指對於大乘佛菩提道尤其是如來藏和參禪正確知見的了解程度,那麼沒錯
我斷斷續續打坐五年,以個人經驗來說,閱歷和禪修並無明顯的關係。禪修和其他事情一樣,還是得靠時間投入,一步一步在身心中去實踐。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趁著年輕,努力禪修,不懂可以諮詢有經驗的人,或者讀智顗大師的《摩訶止觀》,禪修和身體關係更大,健康年輕的身體更容易得定,真等閱歷足了,老邁不堪,氣脈衰敗,想修都沒法子了。
修行就是積累意識能量突破意識障礙回歸真我的過程。
打坐就是積累意識能量的過程
悟後起修。
這個悟不是說要你大徹大悟,只是一個指示牌,比如說一個牌子寫前方300米處有美景。沿著方向走就不會差。具體做起來,也不過「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凈其意,乃諸佛道」。
這麼說起來,理是要明一些比較好。
佛法從來不高深,眼前便是。 「學佛就是要去掉自己的固執觀念、角度、立場。」 只怕一沒方向二沒恆心。所以讀書少有時候反而是好事,不會陷入思維概念的桎梏中。 人有種種心,佛有種種法。找到適合自己的,一門深入即可。參禪念佛持咒無一不可。 學佛是為了解黏去縛,再把自己繞進看多看少學多學少的糾纏中,就背道而馳了。
總結一句話,認得路便好,別費勁去研究指示牌上字體是大篆小篆是鐵的是木頭的。
一點愚見:如果沒有老師指導,一句佛號念死是最保險的。
盲人指道,胡言亂語,請明鑒。
俗話說老來無三昧,年紀大了,諸根暗鈍,很難有禪定境界。因此這和閱歷無關。
而單論靜坐這個事情,和「有、無」也沒有什麼關係,因為外道也有很多修靜坐的,甚至有些功夫也很好。
佛法修行不外止觀二字,猶如雙足,不能缺一。修止是讓我們的心平靜下來,平靜下來的目的是什麼呢?是為了修觀,觀才能夠真正發慧。
觀,來源於平時對佛法的學習、體悟,對佛經的誦讀、研習。
戒定慧三學,要一起來嘛。但每人根氣不同,入手處就不同,不可一概而論。
正如《人施設論》與《增支部》中所說的,遇見佛法的人可以分為四類:
1. 敏銳的智者(Ugghatitabbu)。
2. 廣說的智者(Vipabcitabbu)。
3. 未了的行者(Neyya)
4. 文句的行者(Padaparama)
關於這四種類別的人,敏銳的智者,親自遇見了佛陀,並且只要聽見簡短的開示,就能證得神聖的道與果。
廣說的智者,只聽聞到簡短的開示,是沒有辦法契入道與果,還需要詳加解釋,才能證得道與果。
未了的行者,縱使聽聞了簡短的開示,或者經過詳細的解說,還是無法證得道與果;他必須精研教義,然後日以繼夜地修習,這樣才可能契入道與果。
未了的行者,還可以根據修行的階段,細分為許多類別,這是根據每位修行人在證得道與果之前所必須經歷的修行階段,以及每位修行人先前獲得的波羅蜜,所克服的煩惱來加以區分的。這些類別,包括了必須修習七日禪的行者,乃至於必須修習長達三十六年或六十年之久的行者。
對於必須修習七日禪的行者而言,還可以再為許多分種。有的在生命的第一、二階段(青年、中年),經過七日禪修,就可以證得阿羅漢的,要是在生命的第三階段(老年)才修習七日禪,只能證得較低層的道與果。
然而,所謂修習七日是指全力以赴,如果不是處於最精進的狀態,就會因放逸的程度,延緩了證悟的時間,屆時,七日可能會延長為七年,甚至更久的時間。
如果今生的修習不夠密集,因而不能證入道與果,那麼,此世與佛法相逢的期間就不可能從世間的痛苦中解脫出來,唯有來世與佛法再相逢的時候,才可能解脫;如果沒有遇見佛法,就不可能證悟解脫。一位修行人獲得佛的授記,就是指與佛法相逢,能從世間的痛苦中解脫。一位修行人縱使積累了足夠的波羅蜜,但是沒有獲得授記,就不能確定會再與佛法相逢,或者從世間的痛苦中解脫。
這是考慮到,有些修行人是有潛能在七日精進禪修中證得道與果,可是並沒有獲得授記。
同樣的考慮也可以適用到,那些有潛能在十五日乃至較長的時間精進禪修,證得道與果的修行人。
文句的行者,縱使遇見佛法,並且全心投入法的研究與修行,還是不可能在今生中證入道與果。他的一切作為,只是積累習氣與潛能而已。這類的行者不可能在今生當中,從世間的痛苦中解脫出來。要是他在修習止或觀的時候,往生了,並且再生為人類或天人,屆時,才可能從此世與佛法相逢的機緣中,由世間的痛苦中解脫出來。
以上就是佛陀所說四種類的人。
人的三種類型
根據上述所提及的三藏經典中,佛陀又說到另一種分類,按照病人的三種狀態,把人區別為三種類型。三種狀態的病人是:
1. 即使沒有服用藥物或接受治療,這種病人在一定的期間之內,就痊癒了。
2. 無論是服用藥物或接受治療,這種病人病情沉重,很難復原,瀕臨死亡境地。
3. 這種病人只要正確服用藥物,接受治療,就可以恢復健康,但是,如果沒有正確服藥、接受治療,就難以痊癒,而且會病發身亡。
獲得過去佛授記,且在今生中,會由世間的痛苦中解脫的修行人,類似第一種狀態的病人。
文句的行者,類似第二種狀態的病人。正如處於第二種狀態的病人沒有機緣恢復健康。文句的行者今生也沒有機緣從世間病苦中解說。不過,在未來世,他或者會與佛法相逢,因而獲得解脫。從年輕的喬達摩那瓦(Chattamanava)(譯者按:出《天宮事》),青蛙變為天人(譯者按:出《天宮事》)以及苦行者薩遮迦(Saccaka)(譯者按:出《中部》)等故事,都說明了在現世與佛法相逢,卻到來生轉世時才從世間的病苦中解脫。
未了的行者,類似第三種狀態的病人。或者痊癒,或者一病不起;未了的行者也面臨兩種難以預料的情況,或在今生中從世間的病苦中解脫,或者不解脫。
如果這位未了的行者,及早投入修行,拋棄應該拋棄的事物,尋找一位正確的導師,能從這位導師獲得正確的引導,並且適時精進,他就能在今生中,從世間的病苦解脫。不過,如果他陷入邪見邪行,不能拋棄感官的享樂;或者縱使他能拋棄感官的享樂,卻不能尋獲良好導師的指引;或者他雖然獲得良好導師的指引,卻不能全心投入,精進修行;或者他雖然全心投入,卻不能恆守至命終;或縱令他還很年輕,卻弱不禁風,這樣子,這位未了的行者還是不能在今生中,從世間的病苦解脫出來。阿闍世王(譯者按:見《長部》第2經《沙門果經》)、富豪摩訶達那(Mahadhana)之子(譯者按:見《法句經注》、《餓鬼事》)、須提那比丘(Sudinna)(譯者按:見《律藏》波羅夷第一),他們都是無法在今世從世間病苦中解脫出來的人。
阿闍世王之所以無法證得解脫,是因為他犯了弒父的行為,在未來兩個阿僧祇劫中,他會漂流輪迴,之後,他才會蛻變為獨覺佛。
富豪摩訶達那之子,在年輕的時候,過度沉溺在感官的歡娛中,年老的時候,心靈一直無法寧靜下來。他不但無法從世間的病苦中解脫出來,甚至沒有機緣遇見三寶。看到他這種情境,佛陀向阿難說:「阿難啊!如果這位富豪之子,年輕就出家,他會變成一位阿羅漢聖人,在今生證得涅槃。再不然的話,如果是中年出家,他會變成一位阿那含聖人,往生的時候,化生五凈居天,因而證得涅槃。再不然,如果在老年選擇我的僧團出家,他也會變成一位斯陀含聖人,或者預流果聖人,並且永離四惡道。」佛陀向阿難尊者如是說。因此,雖然這位富豪摩訶達那之子,擁有足夠的波羅蜜,可讓他從今生中解脫,終結輪迴,卻不是一位獲得佛陀授記的人。雖然他有機緣遇見佛法,卻因為內在煩惱的驅使,無法在今生中從世間的病苦解脫出來。如再進一步來看,由於在現世所作的惡行,他處於四惡道的狀態會延長,那麼,就沒有辦法適時從四惡道中脫離,再生為人,與未來的彌勒佛相逢。此後,接續而來的輪迴世界,都是佛陀未出現的世界,因而不能接觸到佛法。啊!雖然這位富豪之子擁有足夠的波羅蜜,可讓他在今生解脫,可是他想從世間的病苦中解脫,距離是那麼遙遠。
現在時下流行的意見認為,如果一個人具足波羅蜜了,即使不想,他還是會與佛法相逢。同樣的,雖然不想從世間的病苦中解脫,他還是會證得解脫。不過,持這種看法的人必須注意到授記與未授記的情況。請思索一下上述提及的兩部經典,以及富豪摩訶達那之子的故事,請務必記住,即使是未獲佛陀授記的人,如果全心精進修行,還是可以在今生中,從世間的病苦解脫出來。然而,縱使擁有足夠的波羅蜜可以證得解脫,要是不精進,還是不能在佛法中證得道與果。
除所舉例的幾類人外,還有許多其它的眾生,例如苦行者阿羅邏(Alara)與郁陀伽(Uddaka),雖然擁有足夠的波羅蜜證得解脫,卻沒有機緣,這是因為他們身陷八難當中。在八難中,是不可能藉此證得道與果的。
未了的行者與文句的行者的修行必備資糧
上述所提人的四種類別當中,敏銳的智者與廣說的智者,只要聽到開示,就可以證得預流道果以及其它較高階的智慧,例如毗舍佉(Visakha)(譯者按:見《法句經注》第1偈頌)以及給孤獨長者(Anathapindika)(譯者按:見《法句經注》第18偈頌)。對於這種類別的人而言,修習「法」並不需要依照「戒清凈」、「心清凈」等等的修行次第。請謹記在心,當天人與梵天從世間的痛苦中解脫出來的時候,也是相同的情形。
因此,我們必須指出,像「戒清凈」、「心清凈」等等記錄在三藏經典當中的修行次第,是針對證入預流道果之前的未了行者與文句行者所提出的。這些修行次第,對於人的前三種類別而言,遠比證得更高層道果,還來得重要。即使阿羅漢聖人已經走過這些修行次第,在證得阿羅漢道果之後的階段,這些修行次第是用於「現法樂住」的目的。
佛教的第一個千年,是所謂的無礙解型的阿羅漢聖人時代,之後,也就是現階段的佛教,只包括未了的行者與文句的行者這兩種類別的人。現在,只存在著這兩種修行人而已。
關於這兩種修行人未了的行者
關於這兩種修行人,未了的行者,如果實實在在地修習三十七道品,其中包括了四念處、四正勤等等,他可以在今生成為預流道聖人。不過,如果他在修行上鬆懈了,只有當他轉生天界之後,才有可能成為預流道的聖人。當他離開法(譯者按:三十七道品),例如四念處等等,不幸往生了,就佛法來說,他是整個迷失了,不過,要是能遇見未來佛,還是可以從世間的痛苦中解脫出來。
殘存的文句行者
文句的行者,如果在今生能夠實實在在地修習法(譯者按:三十七道品),來世轉生天界之後,就可以在現階段的佛法時期證入解脫。
聖人的時代
現階段的佛法時期長達五千年,是充滿聖人的時代。奉行三藏經典於人間多久,聖人的時代就會持續下去。文句的行者會運用與佛法相遇的機緣,盡其一生,累積波羅蜜的種子,累積戒律、禪定、智慧的種子。打坐至少可以讓自己靜下來 。
沒啥聯繫性哈啊哈,不僅僅是坐下是是禪,待人接物要柔軟,要忍耐。
1、如果你的打坐是看著書自己修的,建議先停止,就打坐而言,你對書本的「閱歷」反而是太多了。一般來說,不要因為詳細地看過很多打坐的書,就開始練習打坐乃至止觀
2、一般人都知道「紙上得來終覺淺,據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所以看了一堆書後,自己就開始躬行了。但是,就像看了一堆游泳教程和浮力原理,就一個人噗通跳進一個未知深淺的池塘一樣,那不是躬行,那是自殺
3、修行實踐是個很個人化,但又很需要善知識引導的行為,否則就很容易落在原有思維模式的窠臼里。這時候你所謂的「閱歷」,越多越是障礙。
4、再次建議依止一位有實際修行打坐實踐的善知識,他的閱歷才是能幫助和指導你的。
是的,沒有閱歷,更容易做到心凈,容易做到一念不起,明心見性。
參禪打坐就是要放下,但只有先拿得起才能放得下。
沒有老師不要打坐!沒有老師不要打坐!沒有老師不要打坐!(重要事情說三遍!)
建議看看 十萬個為什麼 道長寫的 博山爐 。打坐前是要有很多準備的,要三五年的準備,身體不好也不要打坐,要是為了健康,還是建議多鍛煉,太極拳,站樁,健身操等等推薦閱讀:
※賭徒心理和冒險精神如何分別理解?
※本人在家修行,無緣遇見法師當面討教,為什麼每個咒語的描述都是特別或最殊勝的,這些描述的區別究竟在哪裡?
※道士在修行什麼?
※修煉內丹術有哪些講究?是否有、有哪些劫難?
※有通了小周天的嗎?可以講一下通小周天以及之後氣通百脈的感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