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越是進步,生育率就越是低下,這是否預示著人類的發展軌跡並不是一直上升,反而會在未來遇到瓶頸?
一方面科技發展,可養育的人口容量上限增加,但是一方面例如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社會地位越高,生育意願就越是低下,人類的未來到底是擴張性的,還是收縮性的?
如果生下來的孩子有專人照顧,吃喝拉撒這些麻煩的事兒都不歸你管,孩子賣萌耍寶都沖著你來,誰都會想生孩子。
就現代觀念來看孩子是父母自身生命的延續,既然是自己的生命,那麼誰都會想將其打扮的花枝招展一點,因此才會覺得很麻煩很費勁(想想你奮鬥到現有的生活狀態有多費勁吧)。但如果按照部分貧困地區和時代的觀念,只是把孩子當作生產工具或備用件來看待的話,撫養孩子的成本就會非常低,哪怕你先後生10個,也不會感覺有多勞累。「養不死」和「養的好」的差距就是這麼大。
當然從人性本能上來說,誰都會希望自己的孩子過的更好一點。在條件有限的時候力所不及也就算了,但如果在條件充裕時,儘可能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就成為了一個必選項。
而與之相對的,文明再怎麼進步也不可能憑空增加人們的時間,反會增加時間的成本。你可能會為自己的孩子一擲千金,但卻很難抽出一個周末來陪孩子痛痛快快的玩一天,更何況滿足多個孩子的時間需求了。
所以生孩子本身並不存在任何障礙,真正障礙在於:將自己或更好的生活狀態複製(擴展)到孩子身上很困難,如果這種「複製」不成功,反而會拖累父母的生活狀態向下跌落。
綜上,要想讓大家願意生孩子,人類的進步方向就應當做到以下幾點:
1 生活水平高速提高,未來不可能比今天更差,孩子不可能比你更差,哪怕你粗略的養一下也不會賠本兒。也就是對未來的充分信心。
目前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最大的生活成本在於住房,也就是人多地少的問題。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除了大宇航時代沒有任何辦法。因此可以預見到在人類可以開發地外行星之前,人類的生育成本會一直高居不下。這也是以經濟手段對人類進行自我約束的典型案例,如果這種約束失敗,馬爾薩斯的噩夢就會接踵而至。
2 生養孩子的投入成本較低,包括經濟、勞力和時間。除了政策支持,技術上的替代也很重要,比如尿不濕就比尿布節約了不少勞力和時間,醫療技術進步了,父母們的勞累程度和生育風險都會降低。如果未來出現了可以照顧孩子的機器人,父母們的生育慾望就會得到非常有力的支撐。
3 文化發展能超脫消費經濟的泥沼,降低人們的生活負擔。消費經濟的一大特點就是鼓勵一切可能的消費行為而不考慮人們的真實需求,攀比型經濟就是人類社會的一大毒瘤。如果人們都能平心靜氣的享受生活本身,而不再為了所謂的面子追求那些沒有實際價值的事物,就會節約出相當巨大的生產資源。進而促進社會公平,降低人們的工作時間(比如一周三休制)。當人們有了更多的時間,自然也會更願意生養子女,不然閑著幹啥?
人類生育瓶頸必然存在,正如同一片森林中只能容納有限的一堆動物一樣。但人類不可能只生活在一個星球上,當星際桎梏得以突破,更加寬廣的星球就是一張無垠的產床,屆時人口數量的井噴只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題主 @右丑 在本答案下提到了女性生育觀的問題,那麼下面再來把這個問題解釋一下:
如今女性生育意願降低只是一個回歸理性的正常過程而已。在過去婦女的主要社會功能就是相夫教子,多生一個孩子相當於現在的人多領一年年終獎一樣「意義」重大,在這樣的社會氛圍、文化陶染之下,女性也願意通過生育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來獲得家人和社會「賜予」的認同感。
而在這樣情形下出生的孩子,只需要長大成人便可輕易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進行勞動生產,而不需要像現代人那樣掌握高端的勞動技能。
但這樣的情形畢竟是一種特殊社會條件下的產物,並不適合需要高級人才的現代社會。一個孩子如果沒有充分的教育培養,就很難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甚至成為家庭和社會的負累。
因此首先是今天的社會形態已經不再需要女人在生養子女承擔過高的責任;首先是社會需要女人像男人一樣參與正常的生產活動並獲得平等的社會地位;首先是技術發展到了女人可以大展宏圖的程度(機械和自動化技術替代了男人的肌肉,這樣男女之間的生理差異在生產活動中的差距將不再明顯,也正因如此今天人們的審美觀也更加女性化)……然後才是女人自身的思想解放和生育觀的改變。
過去的女人只是生育機器,今天的女人才算脫掉了這個千萬年的詛咒真正站到了與男人相對平等的位置,女人不再以生育為綱恰恰代表了社會的進步。我們可以通過技術發展等方式進一步降低育兒難度,但不應再讓女人在承擔正常生產活動的前提下,重新扛起過去幾千年遺留下來的沉重負擔。
無論男人女人,終究更應相互依存幫助,而不要總覺得對方應該怎麼樣。沒有什麼事情是一成不變的,也沒有誰是天生欠你八百兩的。在問別人應該做什麼之前,首先應看清自身的籌碼有多少。人們之間的價值平衡了,這個世界上也就不會有什麼爭端了。你是站在中國的角度上來提出這個問題?
我覺得美國人很能生啊,不少家庭都有好幾個孩子
高知分子有多個孩子的也不少
你舉的例子里,恰好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從事的工作可能會使得他們精力上很難顧及照顧自己的孩子。。。
人類的生育率在提高,而不是在降低。每一次發生環境大變換的時候,人口總會減少,等緩過氣來,人口又會提升。保險套就是這次環境變化的有如火山爆發衛星撞地球的嚴重事件,等這些在酒吧狂歡的後代人口慢慢減少,人類就會越過這個保險套和酒吧放縱帶來的人口暴跌的危機,由熱愛生育的人類替換掉這些被淘汰者。一望無際的高爾夫草場遭遇了火災,會有其他草來替換它們的,到時又是一片春意盎然
人類發展不會受限於生育意願。
身為一個育齡女性,我自身對生孩子的態度是矛盾的。一則覺得目前家中有孩子仍是世俗意義上的人生完整,我並不能免俗;二則特別怕疼,一想到會有劇痛就萬般的不想生。要是有一天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女性都不願意生孩子了,我也覺得是合情合理之事。
然而如今科技已經發展到不需要「生育意願」就能生。試管嬰兒加上代孕,只要有人提供健康的精子卵子和子宮就能生產出孩子,而這些只需誘之以利就能得到。未來或許連子宮也不用,有個培養缸什麼的就夠。倫理上亦不會像克隆人之類的有太大爭議。
倘若人口不夠用的時候世界上還有國家之別,為了競爭,自然會有以國庫貼補大量「生產」孩子、再用他們的勞工賺回的國家。如果已沒有國家之別,不拘形態,出現一些憂天憂地憂國憂民的極端組織狂生不已,也幾乎是必然的。
故而今後若是有一天,勞動力短缺成了限制社會發展的瓶頸,也不會持續很久。無論自己想不想生孩子,人類總是趨利避害。若是自己不用付出代價,就能有稀缺的新鮮勞動力進入社會隨意使用,何樂不為?總有國家機器或是宗教機器會調節。
因此生育率造成的瓶頸哪怕以現今的科技考量,也是不堪一擊,不能成一個真正的瓶頸。能成為瓶頸的只有能使人類一時束手無策的問題,比如自然資源耗盡或是基因劣化之類的,並不會因為實施幾個政策或是計劃就能解決。為什麼我們的生育率在下降?
物種生育繁衍的意義是不可爭議的 不管是人類還是其他生物都需要生育來保證物種繁衍生息。但是隨著我們 人 這個地球上「最高等生物」的發展 我們逐漸意識到了生育不是一個人人必須的東西 人類也發展到了一個不需要依靠鼓勵生育來維持繁衍生存的水平。我們逐漸有能力去思考我們需不需要生育 願不願意撫養一個孩子 有沒有能力撫養一個孩子 還有同性戀 無性戀 無法生育等沒有能力「生育」後代的人慢慢得到社會的正視。隨著社會發展以及政府保障政策的完善,越來越多的人不用再擔心生計擔心養老的問題,有能力去找尋除了一日三餐和解決生活基本溫飽以外的一些東西,我們就開始思考我們是否一定需要組建一個家庭,是否一定需要撫養一個後代的成長。人類發展了幾百上千年的體系似乎在現在得到了弱化。之所以家庭和後代的概念如此重要是因為站在物種的角度上是一定需要生育才能繁衍生息的,但是站在個人層面上就不一樣了 家庭和生育不像溫飽問題是一個不可選擇,沒有就無法生存的東西,既然在個人層面上不是一個生存必需品那麼就是可以選擇的。之所以隨著人類的發展和進步使得生育率越來越低我認為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越來越多的人能夠意識到了這一點。
為什麼政府(絕大部分政府)希望刺激生育率增長?
站在國家和政府或者社會的角度上他們希望人口增長率維持在一個區間內然而無論如何在現有經濟體系下他們肯定至少希望這個增長率是一個正值,目前人類社會還是需要大量穩定的體力勞動者來維持社會的運轉,同時負的生育率直接帶來的就是人口老齡化 那麼我們現有的養老體系 養老基金 社會安全保障金以後由誰來償還?
隨著科技越來越發達我們不會再像從前需要那麼多體力勞動者 精簡人口無疑可以減輕社會,生存,環境等各方面的壓力,同時有著更高的統一性來發展人類文明。
但是同時存在的問題是,人口增長率降低並不像我們所幻想的一樣希望高文化高發展的發達社會/個人增加生育而是恰恰相反 導致一個社會的脫節和斷層 典型的例子就是如今的美國社會吧。
以後生孩子就跟黑客帝國一樣,由國家統一生。家庭自由組隊
我倒覺得不好說進步什麼的,政策也很有關係,如果在經濟和撫養方面不那麼吃力,我周圍受過良好教育的父母們也還是不介意有兩三個孩子的,至少足夠支持代際交替。
目前人口轉變理論來說,是收縮性的。根據該理論人口未來將進入第五階段即負增長。
我愣是沒看懂題目在問什麼。
「人類越是進步,生育率就越是低下,這是否預示著人類的發展軌跡並不是一直上升?」
請問,什麼是人類的發展軌跡?這和生育率有什麼聯繫?
假如」人類的發展軌跡「是正向的,條件是」極高的/穩定增長的生育率「,那麼人類理想的城邦一定是豬的國度啊。」文明的進步和生育率的高低有直接causal關係「這個說法,我真的沒聽說過。
推薦閱讀:
※韓寒的人文社科(文學、國學、歷史、政治等)知識儲備有哪些缺陷?
※現在的甘比亞軍隊能打敗什麼時期的美國或蘇聯/俄羅斯軍隊?
※如何評價紀錄片《太陽之下》?
※如何看待香港巴士站現辱罵內地人口號「滾出香港」?
※內地遊客到香港,遭遇少數港人辱罵應該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