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春節序曲》?
《春節序曲》在每一年的春節都會被高頻度地播放,你是如何評價《春節序曲》呢?
《春節序曲》好在哪裡?
開篇,上來就是連續下行的兩個大二度,給人一種堅定的開場感。
不知道什麼是「下行的大二度」?那你只用知道,開頭的三個音就是do re mi 的倒過來,mi re do。這就是音階的簡單排列。
但越是高手,越能用簡單的東西做出最好的效果。怎麼好?貝多芬最流行的作品之一,《命運》交響曲,開頭的三個音,就是mi mi mi do 的下行,能感受到了吧?
而且,貝多芬在mi mi mi do 後,沒有採用重複,而是模仿進了re re re si,但在《春節序曲》里,mi re do 後直接重複,還是一個mi re do,這就更給人一種熱烈而明確的感覺。
上一段,我們說的,只是本曲的第一秒!在一秒里,一首曲子真的就能傳達這麼多!用術語講,前面講的在一秒里呈現的這個mi re do,叫作動機;因為它出現在曲子的最開始,所以還叫第一動機。第一動機好不好,關係全曲的成敗。
我們能夠記得住的那些古典樂的片斷,基本上相當一部分都是第一動機。莫扎特的第四十交響曲,第一動機是什麼?就是那句「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長大」——基本上每個古典交響樂,要改成流行歌的話,都會比現在的很多歌更流行。
從第2秒到12秒左右,曲子仍以mi re do開始,進入了一個包含幾個重十數個重複拍的過渡句。自然,讓人一聽,就是要引入正文了。
一切藝術都是相通的,好的音樂跟好的文章也是一樣,起承轉合,怎麼設置,怎麼設置效果最好,都是一樣的道理。寫得不好層次不明,讓人一頭霧水,昏昏欲睡;設置得好,讓人一讀、一聽就能明白是怎麼回事,期待感得到極大滿足。
正曲一開始,13秒左右到28秒,就是兩個聲部的呼應,呼應只還有變化,只到24秒里一下子匯成同一股,音從高到低,傾泄而下。
這裡再講一下音樂創作只的多聲部呼應。為什麼要呼應?作文中,也有呼應,因為那能照顧主旨,突顯意圖,結構上也更為圓滿。音樂中,也是相似;但是還有更為有意思的:因為呼應能極大地調動人的情緒!
我們聽到的好的作品裡,幾乎必用呼應。廣義來說,卡農,就是一種專業的呼應的方式。兩個人,即兩聲部對唱,也是一種呼應。
所以可以看出,正像陰相相生,男女相悅一樣,呼應,其實幾乎是整個世界的基本法則。
寫音樂,也要按基本法辦啊!
從29秒左右開始,弦樂——就是小提琴大提琴等——暫休,管樂——就是笛子,各種長號小號,雙簧管單簧管等——開始登場。
弦樂與管樂齊用,交叉出響,這就是管弦樂的名稱的來源,也是交響樂這個名稱的來源。正如前一段說過音樂語句來呼應一樣,樂器之間也要豐富而呼應,才夠味。
這一段,兩組管樂的音高一高一低,同時前進,就像大河旁有小溪,暗流涌過,等待著後更為豐富精彩的碰撞。
從42秒開始,弦樂重新加入其中,與管樂一塊唱和,樂句變得漸為短促,一直到50秒,終於又把我們帶入了一種新的氣氛當中。這種氣氛,是進一步的交織,水流的進一步糾纏。經過幾個離調音,又回到了第一主題——即剛才說的第一動機——上了。不過這次第一主題不是完全重複,而是作了偽裝、變化。用術語講,這叫再現。
幾乎所有作品都要有再現的部分。原因再簡單不到:便情緒走了一大圈後,得以回來。同時,再現又是變化的再現,這就使我們的情緒不是簡單的回來、重複,而是在一種更高的層次上回來。
一直到1分18秒,這種情緒終於得到最大回顧、抒發,音樂氣氛、人的感受都已達到最高之處,那下面怎麼辦,是要結束了么?不,不!
所以這裡要再說一個音樂的段落。正如前面提到的,從動機初出,再動機再現,一般這就是一個完整的段落。一般的音樂,都遠不止一個段落。為什麼?顯然,因為人的情緒是多種多樣的!
我們常聽的流行音樂,一段只有兩個段落,情緒就相對較少,較單一。
當然,並不是說段落多就好,少就不好,而是說,越段落越多的曲子,能表現的情緒,就越多。
也越深,越複雜。
古典樂,就是這樣的。
回到正題。一個高潮樂段結束,怎麼辦?可以立馬進入平靜樂落。這,不是不可以的。但是,本曲的作曲李煥之先生就藝高膽大,偏沒這麼用,——而是立馬進入了一個更為快速熱烈的段落!
所謂一浪更比一浪高,所謂高潮迭起,正是這樣大手筆做出來的!
從1分18秒開始,樂曲管弦齊用,齊頭並進,演奏出了我們最為熟悉的那個春節印象。
具體講,這段開始用的叫連續16分音符的寫法。什麼叫16分音符?不用管,只用知道它是很短的音就行了。很多短音快速出擊,對,就是這種感覺。
還有誰用過?大家都在用,但最出名的之一,就是傳說中與魔鬼簽定了練琴合約的著名義大利小提琴鬼才,帕格尼尼。帕格尼尼的風格,我們是都有領教的。
音樂家一般把把我們剛才說的連續16分音符的寫法,叫做一種無窮動。夠給力吧。
而李煥之老師,就是敢這麼用,就是用得這麼好。
1分25處,有一種鋼管大號的一聲巨響。這聲音,其實,我們都是印象深刻的:不提不注意,我們一提,大家都會想起來。
這裡要再說一下。實話實說,中國的作曲家,是不大擅長用銅管樂——即圓號、法國號,長號,小號,大號——等的。為什麼?因為,你立馬可以想見,銅管的聲音太大,性格太張揚,一支出聲,就能明顯與整個樂隊相抗。所以,用得不好的話,是很突兀的。
但是,銅管樂,又很能渲染氣氛。例如,很多好萊塢電影里,表現激動,或尤其是海洋般寬廣的感覺時,就太多用它了。
所以,能不能用好銅管,往往就成了一個作曲家功力的展現。
而我們的李煥之老師,用得就是這麼好。
我們剛才說過,音樂要有再現段。一般的情況,是經過多次樂段內部發展,最後進入再現部分的。但本曲這第二樂段,就是任性地沒這麼用,本段,在1分25秒出現那個無窮動後,經過簡潔而有力的變化連接,在1分42秒處就立馬進入了那個無窮動的再現!
而且,這次,這一名是原樣現樣!
什麼鬼!不是說好了一般不要原樣再現,要加以變化的么!
但作者就是這麼霸氣!
其實,原樣再現也是有極大用處的,那就是,直接表達氣氛的往複提升,從而給人的情緒帶來極大的加強感、印象感!
從1分50秒到2分06秒,音樂由熱烈,逐漸減少樂器,變調,最後只剩淡淡的管弦。
這次,熱烈到不能再熱烈,我們就不能繼續在老路上走了。
陽已極,極必至。
於是,本曲進了一個極度抒情的,能讓全國人民一邊聽一邊幸福得想哭的那個經典段落。
從2分07秒開始,這個緩流抒情的樂段,由雙簧管演奏。幾首是獨奏,其它樂器作為極淡的背景。
這裡我們要談一下,一般,音樂的動機都是較短的,而樂句則可長可短。一個樂句,長動機長,又比樂段短,我們一般都要重複演奏上兩三遍,然後開始變奏——即加以各種變化,以繼續發展音樂,以深化情緒意涵。
而且,多次演奏的樂句,一般,第一遍都是要淡淡呈現的,然後一次次加強,且在不同樂器上呈現。為的,還是那句話,按照人的心理規律,不斷把人往溝里,哦不,往深裡帶。
到2分32秒,整個樂句由雙簧管第一次呈現完畢。於是,另的樂器,按上所言,別的樂器,必然要來再現它的。用什麼樂器呢?
用什麼樂都行,其它的管樂,或弦樂,或銅管。
但這還是有學問的。體現不出深化與對比,那就是用得差。
瞧瞧作曲者在這裡是怎麼用的:用的是大提琴!
哦,我的一,大提琴!
開玩笑的話,大提琴幾乎是相當多的男女青年的裝逼必備品!——你喜歡什麼樂器?——人家喜歡大提琴啦!好喜歡大提琴的那種深沉與厚重結實的質感!
說人家裝逼,這只是玩笑;但大提琴,其特質,的確就是如上所言的。
這個抒情的樂句,一開始是抒情的雙簧管在呈現,後來立馬進入深沉大提琴呈現,我相信,這種搭配傳遞出來的深入心底的溫馨,是每個聽過的人,都無法忘掉的。
好了,剛才一直是抒情,又是溫情,那麼接下來,怎麼辦?
OK,抒情到極致,那我們再往熱烈上回。
但這次,肯定不能一下子回到最後始吧;因為情感是有周期,更是有過程的。剛才,熱了2分多鐘,現在在平緩的溫暖中剛呆了不到一分,就走出去,而且是回到最開始,那聽了準會讓人像趕集似的,喘不過氣來,
那麼,我們就還呆在這個樂句上,把它進行第三遍重複!
還能這麼干?重複太多,不會枯燥?
說得對,重複太多不行;但,這要看怎麼重複了!
從2分58秒開始,整個弦樂隊進入,變調,然後全樂隊一齊準備著奏響這抒情樂句的第三遍!經過一系烈醞釀後,終於在3分16秒,第三遍到來!
這,行不行?不僅行,還至為必要,至為美妙!
想一想,這個抒情句,我們第一遍是雙簧管的抒情,第二遍是大提琴的溫情,這都是好似是個體在心底的喁喁絮語,那還缺什麼?還缺大家一起的集體抒情!
是的,不用一提到集體二字,就想到某某主義對個體的抹殺。個人精神的升華,都是一種集體的承擔與承繼,這,不僅沒什麼錯,還恰恰最讓人動容之處!有無數個與你一樣有情有義的個體,在體會著同樣的美好與愛,誰能說這種集體不是最美的!
到3分40秒,第三遍基本結束。
這時,再演奏第4遍?這是萬萬不可了。經過抒情——溫情——集體抒情後,本樂段的情感已然完善,必須陰極轉陽了。
在人家聽膩之前,陰陽互轉,這不僅是音樂,更是所有藝術,甚至做人做的一個基本道理。所以從3分40秒開始,樂隊逐漸往另一種氣氛上靠,實際上就是作曲者在逐漸把我們往全曲最開始的氣氛上帶
我們剛才說了,樂段之中可以有再現;事實上,對於整個曲子,一般而言,樂段本身亦要再現,還是為著同樣的使聽覺、情緒圓滿的這個目的。
終於,再4分00秒,全曲一開始的第一樂段的氣氛完全出來;再經過15秒的遞進與準備,在4分16秒,樂曲完全回到剛才所說的無窮動的樂句上—,——為什麼要回到這句?
剛才一再說,樂曲要再現,但一般要變化。好了,本曲最後部分,要再現第一段的熱烈。問題是,第一段,都是那麼熱烈飽滿,難道我們要完全再現?耶,再現一個最經典、最熱烈的,不就行了、而且更乾淨利落嘛!
而本曲,正是這樣做的!當那個無窮動一出來,不用任何的鋪墊——這時任何鋪墊都是拖泥帶水,——我們一下子就回到了當初的那種熱烈,情緒陡起,直達高潮!
接下來就是收尾了。這也是考驗功力的地方。收得好全麴生輝。我們來看本曲是怎麼收的。在4分30秒,作者李煥之先生直接把中國鑔引進來,而且是緊跟著旋律一塊打。這種看似反常的手法,恰讓人直接感受到中國式的喜慶,且恰在用盡了一切西洋樂器手段後,用看似不搭邊的中國打擊樂實現了另一種高潮!
都說交響樂是原生於西方的東西,更有很多人喜歡說中國人搞不好那一套。其實,樂音、樂器是不分國界的,只要用曲者用得好,我們就能用它呈現出最好的中國藝術。這樣想、這想做,對於中國藝術走向世界,也是尤為重要的。
作為一隻樂團狗已經形成條件反射,聽到後會不由自主地哼唱自己的聲部並機械性地按弦運弓……
留學狗一聽想回國的歌………
留學生不能聽這個。
工作之前,每次春節回家,打開電視,無論哪個電視台,都可能聽到這首《春節序曲》,春節來了,一播放這首曲子,那必定帶來歡樂,當時心會這個旋律跳動,偶爾頭也會跟著節奏一起晃一晃。
自從去年奶奶過世,16年春節再有電視節目播放這首曲子的時候,我都會刻意的換台,每到這個曲目,就換,每到這個曲目就換,只要一聽到這個曲目,就會想起每年春節期間,坐在炕上的奶奶,非常見效,只要一聽,必定想起。所以,從今年開始,我就刻意避免去聽這首曲子了。
我比較喜歡民族管弦樂版本的《春節序曲》。推薦胡炳旭指揮台灣新竹青年國樂團的那一場,優酷上面有。
雙簧管的SOLO部分在民樂版是用中嗩的,感覺音色更適合表現情感,漂泊異鄉遊子的濃濃思鄉之情,惆悵中又帶有溫暖。
好聽!
最喜歡的管弦樂曲之一。
推薦閱讀:
※職業作曲家是怎麼構思旋律的?
※《新世紀福音戰士》的配樂在日本動漫界屬於什麼水平?
※哪句話讓你內心平靜?
※課文《月光曲》中,為什麼兄妹倆很窮卻擁有鋼琴?
※為什麼歐美巨星很少來中國開演唱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