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期間,在競爭力極其不一樣的情況下,是什麼促成人們加入八路軍/新四軍而不是國軍?

競爭力:如裝備、軍費、社會影響力。

問題1 在這種國民黨軍隊明顯佔盡優勢的條件下是什麼促成您加入共產黨的部隊的?請不要說因為共產黨是代表人民當家做主。這種答案我不太願意相信。
問題2 您又是如何發現共產黨的潛力,這是什麼樣的能力,年輕人又如何學習這種能力?


我問:1+1等於幾?
請別告訴我等於2,我不願意相信



我來給個題主願意相信的答案。
假設題主現在參軍,是參加解放軍呢,還是國民革命軍?
是吧,你沒得選。而且我猜題主也不想參軍。但是如果在戰爭時期你也沒得選,裹挾和拉壯丁是傳統的擴充軍力的辦法。


你問:抗戰戰爭期間,是什麼促成加入解放軍的而不是國軍。
我沒有學習過中國歷史,憑我的記憶里說起。1946年7月國共內戰爆發。這時全國所有的省會、縣城都由國民黨控制。共產黨在農村,形成農村包圍城市。共產黨在農村幹些什麼?請看毛澤東的智慧如何發動群眾(一)_春生的新博客_新浪博客就知道,是什麼促成加入解放軍的而不是國軍。
看毛澤東的智慧如何發動群眾(一)


實際上,抗戰中加入國軍的人肯定更多(下圖兵力統計數據為左國軍、右共軍):

來源:第二次國共內戰

但問題在於兩軍的可徵兵範圍是不一樣的,以一個在大西南某所大學念書的熱血大學生而言,他在抗戰末期多半只能加入國軍序列下的青年軍;而對於一個沂蒙山區的窮小子,附近只會有共產黨的隊伍。

當然,國軍也有游擊隊,但「正規的游擊隊」很少,絕大多數都是土匪與半土匪,後來各地到處授的少將旅長中將師長便是,這種隊伍,良家子弟是不會想要去參加的……

所以題主所謂的「選擇」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並不存在。

P.S. 抗戰中沒有解放軍,已幫題主修改問題


你的提問隱含了一個前提假設:人在任何時候都有足夠的選擇權,並擁有足以支撐這種選擇權的判斷力。
Sorry你的前提是不對的,你把你自己——一個在電腦前點點滑鼠,看看電視,買macbook還是買thinkpad都要多維比較一番的現代年輕人,錯誤地代入到歷史語境里去了。
在赤貧的,動亂的,戰爭的年代裡,大多數人是沒有選擇的,大多數人無法決定自己的命運。
鬼子快打到縣城了,縣城的渡口只有一條船,你還管這條船往哪兒開?
一支抗日隊伍今晚駐在村裡,要投軍這就是唯一的機會,你還管他是哪路軍?
先上了再說。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你是一個家鄉慘遭淪陷的青年農民,悲憤之下想要從軍。
你是不遠萬里,跋山涉水,跑去重慶?
還是跟著十幾個人,七八條槍的縣大隊走?


敵後的想參加國軍估計太難了。大後方想參加八路軍估計更難。


可能是因為知道蘇聯比美國離的近,好使,這叫有遠見.我家裡就是新四軍的,建國後正經高幹,所以哥現在混的也不錯.當年要不是有這樣的先見之明,沒準哥就當台巴子去了.


我想知道,這個問題跟投資有啥關係?求各位大佬解釋


雖然我黑TG黑出翔了,但是在當時確實代表農民和下階層的利益或者說光明的方向,只是現在主客易位了,所以……。你是明知故問嘛!


共軍主要混敵後戰場(敵占區),敵占區不是國軍的主要活動範圍吧?所以在敵占區共軍的影響力不見得比國軍差吧?外行,個人猜測。


推薦閱讀:

在得知並相信「貧窮會導致判斷力下降」後,作為貧窮人應該怎麼有意識的走好接下來的路?
基督教怎麼看待理性,基督徒究竟需不需要理性?
你是怎樣做到冷靜且有條理地分析事情?
如何提高自己的理性思維能力,並保持逗比屬性?
知乎上最理性,客觀,有邏輯性,有說服力的答案有哪些?

TAG:投資 | 理想 | 職業規劃 | 理性 | 中日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