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文人壽命都比較長?

比如楊絳,余光中,林語堂,冰心,都是80歲+
【這個問題沒有任何冒犯的意思orz,都是我非常喜歡的作者,剛剛突然發現他們活的都比較長,是跟什麼環境有關嘛】


謝邀,知乎的slogan是「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很多學文學的人啊看到這題肯定一笑置之了,但是我不一樣!看我簡介就知道!所以我來回答你!

並且我將你的問題更加具體化為:

文人的壽命和同時期其他人的壽命有沒有顯著較長?

如果有,壽命長的原因是什麼?

如果沒有,給你這種感覺的原因是什麼?


第一部分:文人壽命和同時期其他人的壽命有沒有顯著較長?結論是:有!

孔子、屈原、司馬遷之類就不算在內,因為生卒年實在不詳,另外,你要說他們是文人吧,他們自己第一個不答應~關於什麼是文學自覺、他們為什麼不是嚴格意義的文人,大家可以閱讀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係》。

第一個樣本時期:魏晉時期

看下圖我粗陋的圖表——魏晉時期比較為大眾所知的、有具體生卒年的文人情況如下:

那麼普通人的大致年齡是什麼層次呢?可以看這段:

《杜氏通典?食貨篇?丁中》云:晉武帝平吳後,有司奏:男子年十六以上至六十為正丁;十五以下至十三,六十以上至六十五為次丁;十二以下,六十六以上為老小,不事。

大體可以得出結論:此時普通勞動人民60歲以上的人已經不太多了,66以上的更少了。這其中除了非正常死亡的(嵇康被司馬昭處死、孔融被曹操處死),很多文人其實已經算是絕對高壽了,應該是比平均年齡長的,更何況那時連年戰亂、還有漢末大瘟疫。

第二個樣本時期:唐代初年

看下圖我粗陋的圖表——唐初比較為大眾所知的、有具體生卒年的文人情況如下:

那麼普通人的大致年齡是什麼層次呢?可以看這段:

《杜氏通典?食貨篇?丁中》云:
大唐武德七年,定令男女始生為黃,四歲為小,十六為中,二十一為丁,六十為老。
玄宗天寶三載十二月制:自今以後,百姓宜以十八以上為中,男二十三以上成丁。

大體可以得出結論:此時普通勞動人民60歲以上的人也不多,可以被稱為老;而文人們除了意外死亡(王勃出意外渡海溺死、陳子昂在獄中被害)之外,其他人活得挺長的,沒毛病吧?

第三個樣本:民國

看下圖我粗陋的圖表——民國題主提到的、為大眾所知的文人情況如下:

民國的平均壽命就有比較成熟的統計了:

美國學者Harry E.Seifert在1933年的統計為:農村平均年齡35歲。
學者薛仲三利用南京居民的生命統計資料,計算得出南京市的人均壽命,男性為39.80歲,女性為38.22歲。
學者侯楊方按照聯合國的方法,重新編製的生命表顯示,包括霍亂死亡人口,雲南呈貢縣男女合計,出生時的平均預期壽命是37.17歲;不包括霍亂死亡人口,則男女合計應為40.04歲。

大體結論是:普通人,無論是城裡人還是鄉下人,平均年齡不超過40歲,而這時期的文人,因為蹭了現代醫學的光,活得更是超乎尋常得長,老舍因為不堪屈辱,沉湖自盡時也已經58歲了。


第二部分:文人壽命為什麼比同時期其他人的壽命長?結論是:不窮+工作環境好

1 為什麼比普通勞動人民長?在古代,只有讀書人才可能變成文人,進而成為官員(統治階級),那麼有錢有背景讓你讀書的,家境就已經秒殺99%的普通人了,所以基本不容易莫名其妙餓死病死或者被抓過去當兵,或者死於徭役,更不會因為是女嬰被殺死。

2 比其他官員長嗎?似乎並沒有。只能說過去的統治階級沒有早夭的、建功立業的(為你所知)、最後活得都挺長。而且官員和文人的身份事實上是高度重合的,所以中國的大多數文人都有兩副面孔:作為文人身份的面孔和作為官員身份的面孔。

3 可能有了文學作為精神避難所的話,確實可以面對人生的很多苦難吧?

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小型避難所——毛姆


第三部分:為什麼大家都確實能感覺文人活得長?

倖存者偏差:

壽命短的不出成績,寫出厲害的作品可能性也相對較低,活得時間短給自己加戲的時間越短。

壽命長卻沒作品,默默無聞,你也不了解,

對吧?

so……

在下面點贊的人,祝你開心幸福活到99~


應該說有才華與否與長壽並無直接關係,這幾位作家恰巧有才,又恰巧長壽。另外一類在年齡方面被常常提起的作家的就是英年早逝的,在熱忱與才華的巔峰直接隕落。早前有關於「心中有愛」與長壽的關係的觀點,這兩件事有沒有關係很難說也難以證明,但是不可否認,大部分長壽的老人大多都是寬鬆溫和的。


文化很難直接在市場上換成錢,而近現代文人又多纖細柔弱,沒錢又不會耍流氓,所以都喜歡宅在家過與世無爭的小日子。沒錢,青菜豆腐保平安,三高糖尿不找你;不會耍流氓則減少了被人砍死的危險。且偶時饞的不行,在人家蹭吃蹭喝的過程中逐漸增強心裡承受能力,輕視鄙視蔑視於我如浮雲,無疑大大降低肝、胃、心臟等器官的壓力。最後到了一定年紀,作為一個時代記錄者的文人們的價值瞬間攀升,名譽金錢權力接踵而至,無數有為青年渴望接受你的指引,無數沽名釣譽之輩渴望與你結交,無數蠅營狗苟之徒渴望認你做干爺爺干奶奶,金錢與臉面的誘惑讓兒孫們生怕你隨便的撒手西去而對你百般呵護,年老的孤苦之痛也就與你無緣了。你說能活得不長嗎?


謝邀。
錯覺而已。

一是長壽的人整體來看,作品多、宣傳多、印象深。
二來,你再想想短命的文人也很多啊,我說的是正常死亡,不是自殺、被殺的那種。賈誼、曹植、李賀、納蘭性德、拜倫等等,天妒英才、英年早逝這些詞就是用來形容他們的。

可惜我找不到完全統計,希望有做文學史的或者相關專業的人去研究下,應該能寫出幾篇不錯的論文呢(#?Д?)


心境
看得開了,自然不與俗物計較
科學研究發現百歲老人有的愛抽煙,有的愛吃肥肉,但都長命百歲,共同點就是樂觀
文人如此,到一定年歲,不爭不怒,厚重的底蘊與歲月的沉澱一起造就平和的心境,長壽秘訣之一也


也有很多短命的,只是活的長的更有存在感。。。


腹有詩書氣自華吧


我也不知道
不過想起季老先生一句話:
生命在於運動,而長壽在於不動
很有意思


看的開,不管閑事。


謝邀
跟人的心態有關係 想得開的人活的長
城市比農村長壽 女性比男性長壽
我小時候住農村 現在農村交通好 私家車多 去醫院就診很方便的 為什麼壽命還是短 我爺爺連70都沒活過
我覺得主要是心態的問題 按月領工資肯定比自己天天拚命奔飯心理壓力小 中國的家庭壓力主要在男性身上 所以男性心理壓力大 容易得病早死


其實壽命較長的主要是學者型文人。這類人對世界充滿興趣,大概看得比較開,很多事情想得比較透。另外,在面對重大挫折時,他們有自己的精神領地供其避難。粘一段金庸先生的話:
「讀書的好處很多,如果一個人生病、遇到災難,在書本當中能夠得到安慰。書本不但可以得到知識,也是一生最好的朋友。在自己很寂寞、很困苦的時候,在大家都反對、同學都反對、老師也反對你的時候,看書就心情平衡了。世界上遇到困苦的人很多很多,大家咬咬牙就過去了。」
來自微信文章《金庸:一生樂趣在讀書》


文人都是看淡世間一切 很少生氣 而且大部分都知道怎麼養生


不一定。比如李賀,賀雙卿,濟慈,蘭波,都像星辰一般,一閃而過的。


壽命短的誰都不提了,死太久了,都忘了。


推薦閱讀:

余光中去世,你有什麼想說的嗎?

TAG:林語堂 | 楊絳 | 冰心 | 余光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