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電影很多都在闡述死亡呢?

近期看了一些日本電影,覺得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對死亡的闡述,是大和民族的一種文化么?希望能得到一些解釋,謝謝。


我覺得有幾個原因吧:
1、日本人的生死觀是非常超脫的,也就是說日本人認為死亡並不可怕,反而帶有一種敬意,所謂向死而生就可以說明這種理念。看過《入殮師》就知道日本人的這種感覺了。
2、所以日本人對於死亡從來不獨是懼怕的感覺,更多的是從容接受,因為死亡的存在而更加努力的生存。這與天朝人因為害怕死亡而各種委屈求全苟且偷生的生死觀恰好是對立的。當然所謂武士道、軍國主義也都是利用放大這種生死觀來達到自身目的。
3、有時候日本人甚至認為死亡是美麗的,就像櫻花一樣最燦爛的時候墮亡,具有獨特的美感與尊重。所以日本人認為只要死了,世間所有的罪惡都可以被寬恕。因此,破腹自殺才那麼被尊為勇敢。
4、以上這種國民性格特徵自然在電影中無法不表露出來,因為這種生死觀也非常獨特,所以外國人看日本電影就會覺得死亡主題特別突出。
5、另外,日本的類型片中青春片毫無疑問非常出名,而青春片最多的思考往往就是性與死亡。


我擦。。。隨便胡謅了幾句居然有人贊同還有人點評。。。為了不坑大家的滑鼠,我還是再好好說幾句廢話吧。
既然題主問的是電影,那我們就圍繞一些日本電影來展開吧。
首先,我覺得最基本的原因,在於日本所處的地理環境,環太平洋地震帶,又是一個面積非常小的島國,說句通俗易懂的話,地震真是跟喝湯一樣。而作為08年在成都上學的擼sir,在這方面我可以用切身經歷保證,地震這種自然災害,給人心理上帶來的衝擊真的是毀滅性的,至少在那個下午,從搖搖欲墜般的宿舍樓里跑出來,看著頭頂昏黃一場的天空,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呵呵,所謂人類,不過是自然手裡渺小的玩物。」而日本人從出生開始,就無數次的經歷大大小小的地震,而且在古代,由於文化及科學技術的不發達,日本人對於自然是有著先天的敬畏,加上自己一介島國的處境,他們的內心深處,真的時時埋藏著一個日本全國會毀於一場地震的恐慌的,這方面比較著名的電影《日本沉沒》。
其次,物質環境的惡劣不僅表現在大型自然災害的多發上,日本國土面積的71%為山地和丘陵,耕地十分稀少,且石油礦產等各項自然資源也非常稀少。在近現代以前,普通日本民眾的生活是異常艱辛的,這方面比較著名的電影推薦黑澤明的《七武士》,個人覺得對日本幕府末期農民的生活水平展現得比較真實。
最後,個人認為,長期處於這種客觀環境中對日本人精神文化上的影響也非常巨大。一方面,按照余秋雨的某種理論,中國由於更多居住在靠山的內陸平原,且主要通過農耕方式發展經濟,所以整體文化上會比較偏保守穩重;而歐洲人由於主要來自放牧及捕魚,尤其是中世紀的大航海時代,徹底將激進與挑戰的基因注入了西方的文化基因。而日本雖然也是海上的島國,但畢竟與背靠大陸的歐洲人不同,他們更像是飄零的孤兒,隨時都面對著消亡覆滅的危險。所以日本人從根本上,並不樂觀,對於生命以及未來這種主題,漫長的民族記憶里,更多是苦澀無奈的傷痛。另一方面,也許是由於生存空間的狹小與緊促,日本人的內心始終充滿了焦慮,這一點在《菊與刀》之中也有描述,哪怕在20世紀末中國最式微而日本最強盛的時候,日本與中國的富家千金同時出席西方的社交場合,日本女人還是會顯得緊張局促而不知所措,遠不如中國人的淡定自如。
所以我就這麼無理的推論,這種精神上的焦慮已經通過幾千年與殘酷自然的搏殺內化到了日本人的文化傾向中了,所以哪怕是在21世紀,日本發達的科技和經濟水平足以讓他們擁有全世界最好的醫療衛生條件,卻依然有著全世界第八的自殺率。(PS:感謝 我評論里的二樓指正)關於這方面的電影,我第一時間想起來的反而是宮崎駿老爺子的收山製作《起風了》。雖然二戰爆發之前,日本已經是亞洲經濟強國了,但從片子里看,無論是關東大地震,還是說遠赴德國學習的那種自卑,口口聲聲念叨著我們太窮了,也挺值得玩味的。
當然,落實到電影及文化層面的創作上,倔強的日本人給我的感覺更像是,從物理上最大限度的戰勝死亡或者說延緩死亡的步伐之外,日本人更是不厭其煩的一次又一次通過各種方式去探尋,從精神上超脫或者說戰勝死亡的方式。在此過程中,有無數日本的作家、畫家、哲學家如同他們的國花一樣凋謝,與此同時,也誕生了各種形形色色的傑作。個人最後推薦一部像陽光下一條溫暖的小河一般的電影《入殮師》。
非要一句話概括的話,就是因為離死亡比其他人要近一些吧,以前是生理上的,現在已經內化成心理上的了。


思考生死一直都是人類的本能啊,只是闡述的方式不同吧


看到這題目,倒是想到今年清明節時寫的一篇小文。希望能對答主理解日本「死」的觀念有所幫助。

---------------------------------------------------------------------------------------------------------------------------------

關乎死亡的閑碎。

今天昨天掃了兩天墓。今年居然沒有看到櫻花!

每年都會有的耶,半山腰的櫻花! 三四棵,很大枝。圍了一圈空地。枝頭上全是。一簇簇地叢生著。


之前幾年大概是要順道去弟弟的奶奶家拜祭,今年沒去。

因為弟弟的爸爸去年過世。今年是第一年,就沒再去了。

小區里倒是種了不少,風雨一來,落了一地繽紛。不過墓園和小區的櫻花,不一樣。不止是單瓣和重瓣的區別。就是,不一樣。

以前上民俗學,龍哥說,櫻花的美是一種死亡的美。

死了才美。生死也並非完全對立。

大概日本一直都很重儀式吧。擦拭死者身體,修容。很肅穆、莊重、恭敬。

旁人看起來過分講究而造作,乃至做作,卻能滲透到內里的敬意。外化和內化的交互,就像孔子心中的「禮」。

日光。花瓣。零落。死亡。

日本文化里,死亡能滌盡一切的罪惡。純凈進而復生完美。

光,照亮了一切的光,和死亡永存。

很有意思呢。

《天主經》裡面說:「求你寬恕我們的罪過,如同我們寬恕別人一樣」,寬恕別人,並將一切奉獻給上主;佛家也談接受、面對,我近來才想起你留的「世事浮沉,我自靜觀」的那句話,最後是如是觀之,是「如是」觀之啊。

今天也在墓園聽到《梁祝》看。雖然是現代的作品,主樂器也不是什麼琴瑟蕭阮,而是小提琴,古意卻濃。只是因為那個傳說吧。

就像第一次去西湖,腦子飛出的都是那些深埋的詩句碎片。粼粼(這字形的保留得真好)泛光的水波里就映著了,蘇堤、白堤,還有傳說中大雪紛飛里的斷橋。

世界文化遺產,終歸是世界「文化」遺產啊。

人造物有多美好。就算不夠美麗,依舊是奇蹟般的存在。

因為人的氣息。

不管是個體,還是總體。人本身就是奇蹟吧。

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那天看完《神秘的混沌理論》的第一反應居然是這……

所以像我這般頑劣地活著,就什麼也不怕了。

---------------------

日本文化里有一些我們看上去稍稍奇怪的地方,但其實也很有趣啦。比如,極大與極小,冷漠與溫情,受制與極端,朴白與刻意,儀式感,季節性,自守的閑絮……而這些文化性格一以貫之彌散在整個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分不開,也道不盡。當樓主品味得多了,就會知道我這奇怪的文風和那些閑扯的內容從何而來了( # `▽` # )


再丟一個有些相關的問題。如何理解「侘寂」(wabi sabi)?


整個大和民族是有悲劇情節的民族,大製作必是悲劇。
我分析有歷史因素,也有現實制度因素。
歷史上,日本是一個崇尚武士精神的民族。為忠、孝、禮、義等精神而死是莫大的光榮。大和民族對此種春秋時期我國士大夫所倡導的精神之傳承比我們要徹底和保守得多。加之佛教的傳入和推崇,他們對於精神世界的追求遠遠超過對於物質世界的追求所作出的努力。也許是因為資源有限和匱乏,也許是相對封閉的歷史成長環境造成的。面對大圓滿和享樂的事情,他們似乎更願意奉茶、侍經和苦行。
現代的日本,給人發達、先進的印象。然而,它依然保有天皇制度。也就是還有個「萬歲爺」被國民奉若神靈,日本的公司也大多是「社團」(我理解為非自願、自由且無奈的組織)形式存在,並且施行終身僱傭制。黑社會社團的文化這裡還暫且不論,還有方方面面古代習俗和人文習慣的保留等等……這一切都是武士精神繼續得以延續的沃土。
在這種大的社會環境下,當然只有死亡、熱血、效忠的主題是永恆的藝術主線。
當然,如此說來,動漫就算的上日本藝術中的奇葩了,那也許是他悲的釋放吧!


日本的很多純愛電影都把男主的死作為最後的淚點,最好的結果可能就是天使之戀的結局,男主失憶了,套路上大多數是把兩個人的糾纏故事刻畫的非常細膩,最後男主一死,觀眾的淚就跟著掉下來,雖然結局不美好,但是能讓觀眾相信愛情,記得瓊瑤奶奶說過一句話,這個世界上的愛情是可以超越生死的,就像還珠三最後爾康到了緬甸他的靈魂是可以飛過幾十個緯度去見紫薇,也許正應了那句話,只有失去的時候才知道珍惜,電影的主角死去,這份感情才顯得更珍貴


死亡和愛情不是一直都是藝術的永恆主題么


死亡,是個多麼大的命題。只是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極少的探討或者說在逃避。孔子的弟子問孔子,什麼是死亡?答曰:未知生,焉知死。過年的時候不能說「死」,或者酒店都沒有4號房間一類的問題存在,這本身就是一種逃避。所以也更使得我們對於日本文化中對於死亡探討的關注。
另一方面,相比於大陸文明的安逸。海洋文明可能更容易受到來自自然力量的影響,而使得家庭社會受到各方面的打擊,這也不得不使得社會要去面對和思考死亡的命題,這樣社會和歷史才能繼續,文明才能推動。如果撇開宗教對於文明的影響,死亡仍舊是生命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
在中國,家庭有人將要去世,家庭其他成員陪在旁邊,一方面是對於死者的告慰,另一方面也是一種死亡教育。電影就像一個藥引子,引出觀眾對於一個逃避已久命題的思考,思考的是電影中人,想的卻是自己的終身,或許可以告慰那些逝去的靈魂。


對於死亡的觀念,每個國家都是不同的啊


如果你處在一個地震比吃飯還平常,諸侯割據處於戰國幾千年,工作壓力最大,心理在某些方面極度扭曲,失業率極高的國家,你說你會不會對死亡會不會有特別的認識?


總結了一些別人說的:

1. 寧為玉碎,賴活不如好死,要像櫻花絢爛飄落

2. 一死就洗白了,大家都是平等可敬有尊嚴的(戰犯也供在神社)

3. 島國自然災害多,深感生的無常,於是追求死之回歸靜寂

4. 死是生的一種選擇,是個人自由意志的權利


哼哼,因為大家喜歡看這些,韓國電影就喜歡虐心,美國電影就喜歡重口味,笨蛋 不要想太多


推薦閱讀:

為什麼日劇海女里的能年玲奈的眼睛總是那麼亮?
松子寫下「活著,對不起」表達的是什麼什麼?
影視作品中的日本黑社會成員為什麼說話總用大舌音?
家裡有一間和室是一種怎麼樣的體驗?
《源氏物語》究竟好在哪裡?可以通過它了解日本歷史嗎?

TAG:日本 | 日本文化 | 日本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