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張懸?


張懸是一個比較自我的人,準確的說是非常自我,這種人往往習慣於架構一個自己的世界,裡面有自己的道德標準,有自己的人生信條,善惡忠奸,高低美醜。

張懸也習慣於把她自己的個人主義加註到她寫的歌中,她在現場演出時和觀眾的交流也常常毫無保留的釋放。拿張懸自己的話來說,世上沒有真正的好人和壞人,好壞都在一念之間。

碰巧,這一瞬,我真的看到了張懸身上那無與倫比的美麗。

覺著張懸有兩首歌的歌詞寫出了十分超脫的水準,分別是《關於我愛你》和《南國的孩子》。有一次張懸在台中演出,說她想寫一首可以唱很多年的歌,而不只是當下唱唱就過去,於是她就寫出了《關於我愛你》,她還說過這首歌是她的人事觀,她說她在二十多年的成長中感悟到,很多事情真的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時候,不是用某種方法就能去解決,所以只好……(後面就沒聽清,這是我從一個優酷視頻中聽來的)。


你眷戀的/都已離去/你問過自己無數次想放棄的/眼前全在這裡

超脫和追求時常是混在一起

你擁抱的/並不總是也擁抱你而我想說的/誰也不可惜


你擁抱的並不總是也擁抱你,但是誰都不可惜,這句歌詞寫出來簡直所有華語樂壇的成人抒情都不用唱了,李宗盛更是沒飯碗了,誒說真的也有點遺憾,我台灣流行音樂最喜歡的兩個人李宗盛張懸似乎永遠不會有機會同台,同台怎麼唱呢

李宗盛唱:我們的愛若是錯誤,願你我沒有白白受苦~滿滿的都是心酸與不舍

張懸唱:而我不再覺得失去是捨不得,有時候只願意聽你 唱完一首歌~滿滿的都是洒脫與溫存

寫實派和浪漫主義永遠沒機會坐在一起喝酒。你看台灣另外一個超級浪漫主義者陳升,他和張懸關係就好得不得了,一起唱《二十歲的眼淚》一起唱《南國的孩子》。


去揮霍和珍惜是同一件事情/超脫和追求時常是混在一起

我曾經開玩笑說,這兩句話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矛盾同一性

不過話說回來,能在流行音樂中寫出點哲學韻味,真的是十分十分難能可貴,我到沒有說寫到哲學領域就有不一樣的高度,只是和一些琴瑟歌舞你儂我儂比起來,這樣的句子回味起來真是沁人心脾,唇齒留香。

《關於我愛你》這首歌里另外幾句我十分鐘愛的歌詞是在必須發覺我們終將一無所有前,你做的可以讓你說,是的,我有見過我的夢。張懸曾經不止一次在現場提過,真正的去生活,真正的去感受生命這個理念,但是不論多麼偉大的文人,似乎碰到生命這個話題都變的膽怯,但是也有寫一整本書去描述生命這個話題的

比如「負擔越重,我們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實存在」 ——米蘭昆德拉

我猜測張懸一定讀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但是其實她本身是一個「負擔」很重的人,這點似乎有些超脫她歌手的身份,她身上肩負了她所理解的巨大的社會責任感。在大陸,張懸的talk部分習慣傳遞人生觀,但是在台灣本土,她的talking time經常會帶出一些社會話題,借她公眾人物的身份傳達一些不一樣的訊息,當時在台灣念書時候在youtube上看了好多相關視頻,現在反過頭去優酷找,好像都沒有。

上面說到社會責任感,《南國的孩子》就是這責任感最深切的表現,張懸自己在台北live演出時候介紹這首歌說 「很希望這首歌能夠代替我的成長,希望自己可以曝光在眾人面前的時候能靠這首歌傳達一些不一樣的訊息,生存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我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珍惜別人為自己生存做的努力,不去分辨善惡與好壞,群眾之間找一種平衡,這是社會健全的走向。」

你看她最後一句說什麼,她說這是社會健全的走向。

我覺的大家也不能一味評定大陸歌手身上很少有這種屬性,當然除去最重要的體制因素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大陸很大,台灣很小,越弱越有凝聚力,越小越有歸屬感,所以大和民族那麼團結。我們愛祖國,更愛自己的母校,最愛自己的家庭,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南國的孩子》,介紹這首歌之前還得給不太了解台灣社會特徵的同學普及一下,台灣主要城市分布在西海岸,三大城市,台北高雄台中,如果有去過的同學就會發現,雖然都是前三,高雄的城市建設照台北就已經差挺多了,而南部第一大城市高雄,其實也沒有很南,高雄下面還有很大很大一塊土地,那裡高鐵不通,土狗橫行,騎機車不查駕照,說直白就是鄉下。和大陸農民工進城一樣,台灣南部也有很多務工人員擠進台北賺錢,逢年過節再以各種形式趕回南部。

所以《南國的孩子》就是寫給這些社會底層人民的。其實這樣,歌詞就很好理解了(也有說這首歌是寫給南部土著兒童的,張老闆的MV也是這麼拍的,怎麼理解都好,其實這是一件事情)


夜晚你含泥土的氣息/純然原始的粗獷

冷地熱著的眼神消長/你握有誓言般的夢想

即不能停止流浪/流浪天啊,草原蝴蝶,海洋張懸!

前些天新聞,青天白日旗的事,我在視頻中聽到張老闆說了這麼一段話,不管大家能否聽懂她在講什麼,還是要寫出來送給大家。她說,如果你自己有真正的活著,你就會去捍衛另一個獨立的生命,不論你認不認識他,不論你了不了解他,不管他是有什麼樣的背景,他會有什麼樣的未來。

這段話,不是本文結尾,結尾的時候另有一段張老闆的話送給大家。這段話她說的,我理解是,要尊重生命,尊重他人,平和溫暖不焦躁的看待這個世界。

在台北女巫店唱《沒有煙抽的日子》的張懸

在上海「樹與花」和朴樹擁抱的張老闆

在香港演出跟台下觀眾說:「我想來香港的大學唱歌很久了,這是我六年來第一次見到你們,」淚眼朦朧的焦安溥。


最後送給大家一段張老闆說過的話:


沒有真正的好人和壞人,都是一瞬間的事情

不要這樣批評自己,也不要去議論別人,祝福每一個為自己努力的人。


南國海上花,美若焦安溥


-------------------------------------------------------------------------------------------------------------------------------------------

距離我寫上面這個回答已經三年多了,這三年里張懸沒有再出新的歌曲,最近一次看張懸的視頻是她在珠海國際沙灘音樂節唱《艷火》,「當你原諒所有遺憾/對我依賴/我在你懷裡想起了最初的感慨/第一次等待/此刻還在」。

我四年前到過台灣交換學習,不過那時候對張懸的認知還停留在《寶貝》,所以那半年甚至連女巫店都沒到過,如果那時候想想辦法,應該可以在島內見上張老闆一次吧。感覺以後也不太容易有機會見到張懸了。

這三年里這個回答的贊一直在慢慢的漲,很多同學在下面留言很真誠很感人,祝福不再唱歌的張懸也能生活幸福。


冒昧回答(因為其實最不喜歡「評價」這個詞

簡單來說,我心裡,張懸是一個很好的人

今年1月,張懸要開To ebb高雄的演唱會,之後她想做回焦安溥,重新沉澱自己
我去了演唱會前,她在台北的好丘的那場見面會
最後的簽票環節,我看到,她和歌迷們一一擁抱
她會把頭請放在對方肩膀上,然後眼睛微閉兩三秒
輪到我的時候,我也索要了一個擁抱
我覺得她真的好瘦好瘦好瘦
可是抱得很真誠,絲毫沒有敷衍的意思
我為這一晚她的擁抱,決定好好喜歡她

見面會上,張懸講自己很感激大家買票
讓自己,和一群新人能夠真的去實踐那些有趣的想法(簡單講,就是做想做的事喇
我覺得比那些舞台劇謝幕時候導演貌似感激地說謝謝觀眾們來讓我的戲圓滿,真誠得多

焦元溥大大方方講,兩個妹妹一起去爬山,被一個幼稚園的老師認出張懸
老師對小朋友們說,這個姐姐就是張懸,我們每天早晨聽的 寶貝 ,就是她唱的喔
有個小女生用響徹七星山的聲音說,屁啦,那是蔡依林唱的
我覺得蠻有趣
有時候別人的「不善言談」或許是她不喜歡以這種方式表達,未必是一種缺陷

張懸有佛教徒的善良,我覺得(她不用動物製品
她為維珍航空允許她hand carry樂器登機,特地謝謝他們
她說樂器是有生命的

她在所謂「可能最後一場」的演唱會,還有提到大陸的歌迷們
祝福大家
至少是寬容的人吧,我覺得

我以為做人就應當是這樣的:
無論你做哪一份工,都不要因為那個「圈子」的「規則」而泯滅了自己
不放棄自己的態度,不怯於表明自己的態度
不放棄仁慈地對待他人,不吝惜自己的善意
不放棄對自己工作的專業性要求
首先是焦安溥,其次才是張懸
(抱歉好像情懷爆發

至於她的歌
我有極其喜歡,充滿了我個人細碎回憶的曲目,像是喜歡
有早先喜歡,後來聽膩了的,像是模樣
有開始總是skip,後來無限循環的,像是艷火
有偶爾聽一下下,覺得很美好的,像是我想你要走了
還有因為某一件事,忽然聽進去的,像是日子
我不懂評價唱功,但是覺得
有些歌,你覺得不好聽,是傳遞信息的方式不對
當你真的get到信息是什麼,再決定喜不喜歡,也不遲

我有一個台灣朋友
她知道我喜歡張懸,告訴我她媽媽是張懸國中時候的老師
我說,那她那時候一定超級難管教吧
她說,倒也不是,就是很有個性就對啦

就是這樣


正好隨到了《嫁禍進行式》順手一答。答完就安心拾掇,準備過年去了。不出意外這個答案應該是今年最後一答,那麼這個答案就獻給張懸吧。
在小清新這個詞出現在大家視線里之前,張懸其實是一個難以被歸類的歌手。硬要劃分的話,就得分到地下歌手裡去了。但是,托豆瓣的福,在08年左右的時候,掀起了一陣文藝風。這股文藝風捧紅了好幾位歌手和作家。現在,這股風潮過去了,再來看看,雖然這些人里有些人有故作矯情之嫌,甚至名不副實。但是還有好幾位是實實在在的好歌手,比方說楊乃文,陳珊妮,當然還有張懸。


我在之前的答案里,提及過幾次張懸。張懸不算一位高產的歌手。出道這麼多年,真正的專輯就幾張。轉眼間,距離她上一張專輯《神的遊戲》也過去了快三年了。所幸,雖然低產,但是質量卻普遍不低。
在我看來,張懸的優勢在於對於自身條件的清醒認識。這句話看起來很高端,說白了就是我們常在音樂選秀節目當中常聽到的那句話——我想做自己的音樂。這句話很多人只是說說,但是張懸實實在在做到了。

張懸的幾張專輯,每一張都代表了她當下所能做到的最好。所以這大概也是她低產的一個原因吧。從《親愛的,我還不知道》的民謠夾雜搖滾,到《城市》里大膽開始運用搖滾進行表達,再到《神的遊戲》里採用電子樂編曲。說實話,像張懸這樣一個專輯換一個樣子的歌手,真的是比較少見。
而仔細聽這些歌,雖然旋律創作上一直沒有什麼大的進步,但是每首歌都有張懸獨特的見解。


從「不再覺得失去是捨不得」
到「我擁有的都是僥倖,我失去的都是人生」
再到「如果你在前方回頭,我亦回頭,我們就錯過」


我們可以看到張懸在這幾年的成長。而這種成長,在流行歌手裡是很少見的。所以,我對張懸的評價就是:雖然她這次做的還不夠好,但是我肯定她下次能做的更好。

大致如此。


我第一次聽到張懸的歌,不是眾所周知的《寶貝》和《關於我愛你》,而是《南國的孩子》。第一次聽的時候就喜歡上了這首歌,南國的孩子,歌如其名,每次聽的時候,都感到被溫柔的安慰,就像在所愛的人懷裡哭泣一樣。那時我聽這首歌,總是把最後一句「與未知相似」聽成「魚為之相思」,大概那時心裡有人吧,聽什麼都是溫柔。

到現在,《南國的孩子》都是我始終最愛的一首歌。在所有孤獨的時刻,當我懷疑起一些從前堅信不疑的事情,懷疑這個世界究竟會不會好,在等待的久了,恐慌起有些人究竟存不存在,恐慌起廣大的世界,渺茫的未來,在所有這些時候,聽到這首歌,就像在古城的夜晚安靜的橋下,你微微的笑著輕輕的唱著,那樣的溫情柔美,你湊在耳邊對著每個人說,我們並不孤單。這讓我感到安詳。

張懸我覺得長得其實並不算十分美麗,看起來略顯瘦弱,但是她就像她的歌一樣,都那麼平和溫暖,一個愛笑的話癆,就像在一席上的講話一樣,唱首歌都要喋喋不休的先東拉西扯一番,然而我卻不討厭她的話癆,反而覺得好可愛,因為她說的那些,我也時常在思考,有些時候想多了我也真的會覺得害怕,世界是那樣的廣大,而我是那樣的孤獨,但是她說「我希望把這首歌送給你們,如果台上的人讓你覺得堅強,毫無畏懼,能給你一點鼓勵去尋找自己。而如果台上的人落寞或脆弱時,希望這份脆弱或者寂寞,可以讓你覺得,你並不孤單。」真是忽然間愛上這個話癆了。

(上課去了,有空再補充,這張照片好喜歡,完美的詮釋了她給我的感覺。)


曾經短暫混跡台灣 indie 音樂圈,來提個張懸當年的八卦與瑣事。先聲明我並不認識她本人,一切只是側面觀察。


張懸在台灣 indie 音樂圈曾經是個謎一般的人物,因為她的文字功底,獨特的颱風,彷彿拿起吉他開始唱歌的夏宇一樣,緊緊吸引了不少文藝青年的目光。圈子裡一直謠傳她是所謂的官二代,而且還是雙性戀。在體制孕育出來的子弟,卻成了帶頭的體制反動者,這是一個多麼讓文青憤青心領神往的指標人物。由於她在名氣傳開之後卻轉為低調,當時各種獵奇越演越烈不絕於耳。現在回顧起來,當時張懸可能是唱片合約出了點問題。


忘了過了多久,終於又有了她的消息,她正式準備發片了。張懸又開始活躍起來,謎底一個一個揭開,原來她真的是官二代,還有個在古典樂界有著相當分量的樂評人哥哥。至於性向呢?到了今天我也依舊不知道。


張懸在台灣紅嗎?跟一線明星當然不能比,但怎麼說人家也算個明星,是有一定知名度跟號召力的。你猜怎麼著?因為她一個好朋友在劇場上了一檔舞台劇,張懸竟然主動跑去幫人家賣票了。不是站台造勢那種,只是一個老老實實坐在那邊賣票的售票員。而那時她已經發了兩張專輯了。


多麼樸實無華的一個人。


至於張懸的音樂性如何?民謠歌手有一個很重要的特質叫「樂以載道」,用音樂來針砭事實,相對來說有比較強的現實主義色彩。但張懸有趣的地方在於,她的歌詞其實可以視為現代詩來看待,除了雕琢得比較精潤,多半是都會的抒情感悟,她想論述的公共議題,她會在表演現場直接告訴觀眾,即便有時演講的時間佔去了表演的時間也在所不惜。現場沒機會講的,上了網路再繼續講。


張懸從一路從台灣 indie 音樂圈吸收了不少養分,相比一般民謠歌手,配器更為豐富,也多了些變化,某些段落的樂句甚至還能聽到一些後搖元素。雖然嚴格來說稱不上是什麼劃時代的世紀詩歌,但著實也算為華語樂壇注入了一股不同以往的活水。


至於怎麼評價,得要看站在什麼視野。如果以創作歌手來看待,我們可以說她有些才氣,但是無論商業上或是音樂上始終沒有取得什麼突破。充其量也不過是個主流中的非主流,非主流中的主流,似乎也不過爾爾。


但如果以人的來看待張懸,她能夠以詩歌來表達自己的主張,表達她非主流卻有價值的思想。更重
要的是她面對外在世界的紛擾,她始終如一,即便進入主流樂壇之後,依舊不隨波流。


她激勵了許多人,有許多值得我們效仿的地方,不是嗎?


視頻封面【一席香港】張懸《我們幷不孤單》視頻
張懸《我們並不孤獨》【一席】
2014.04 香港理工大學

看了張懸在一席的演講,你就會知道她是怎樣的性格,她整夜都在思考些什麼,在外界紛紛擾擾、斷章取義、一次次被打斷之外,她真正想說的是什麼。其實張老闆是超多想法,超少廢話的一個人,live的時候說的比唱的多,主要是在乎跟大家面對面的交流吧。
下面貼出她在一席香港場的演講段落,視頻和文字轉載請註明【一席】

其實也不知道為什麼這兩年我好像,也不是莫名其妙,應該就是活該,活該變成了一個好像大家見到我都不太再問音樂的事情了。都在問我對於不同的社會有什麼意見,就是彷彿我是因為有很多意見所以才上臺表演。其實我一直覺得我是一個意見很少的人。

在我們這個年代的出現的一些歌手出來之前,尤其是亞洲啦,或者是唱華文歌曲的歌手,很少有被教育或是被鼓勵說當一個entertainer,或是當一個performer你要有自己的意見,彷彿自己的意見其實都要打包帶回家裡面。留在臺上的其實都是所有人或大部分的人想看到的東西,那才會完成娛樂這件事情,然後那也才叫做「敬業」。

但是我覺得我跟很多人其實蠻幸運的地方是,在我們出生的80年代,很多觀念或者是很多這個世界不同的危機,其實都慢慢浮現,這個世界在討論很多新的期待或願望,也反映出其實我們眼前的這個人類的各種不同的社會的形態裡面,有哪些危機或是有哪些隱憂。於是我就覺得其實這個年代需要的娛樂,已經慢慢在亞洲開始不太一樣了。它不再只是只要看到有漂亮的女孩或男孩在臺上唱歌,心裡就可以得到所有的滿足。


因為千禧年過後,我們發現這個世界因為資訊的流傳變得非常的廣泛,也因為網路很發達的關係,你發現這個世界原來充斥著這麼多你無法想像或是你不曾想像過,或者是電視不會告訴你,要去想像看看的東西。所以我覺得在我們這個世代,要不然其實就是不看不聽變得很虛無,要不然就是因為想看想聽所以知道多一點事情,你就在大家深夜入睡的時候一個人覺得焦慮,覺得痛苦,或者是你對於這些還沒有答案或自己幫不了自己的東西感到非常無助。會不會?我希望有人跟我一樣,有時候半夜是這樣過的,這樣代表 I』m not alone,you are not alone, either

人只有八十年,其實你就要趁還有這個熱情的時候去實驗,去為人類的一些問題找答案。答案並不是點石成金的一件事情,不是我對著自己喊兩個口號這個事情就不會再犯錯,或者是不會有新的變化。許多人與人之間的事情,或者社會面臨的很多事情,需要很多討論,討論會帶來混亂,但混亂也就是代表你有好多個選項。可以選擇你想要怎樣看待一件事情,或者是一個社會的發展。


如何在這麼多的選項裡面找到一個自己要的答案,我會說與其去找一個自己要的答案,其實有點像是在超市裡面選東西,再多的答案其實都比不上你為自己找到,或者是為自己去做實驗印證出來的心得,對於這個世界或對於自己來說幫助更大。


所以我覺得這幾年我在臺上最想講的東西其實也就是這些。因為很多事情,它也許在爆發的時候有對有錯,也許它的下場令人難過、或令人憤怒、或令人快樂,但其實那從來都不是決定我們這個一起生活的未來最重要的一些事情。


決定我們的未來最重要的其實是人心。人的心,在每一個年代,一起決定做的事情。

我覺得這一代我們並不是要在每一個人交換不同觀點的時候,用誰去壓制對方,用一個觀點去解釋這個世界。觀點只是一個交流的過程,它應該永遠是一個鼓勵,鼓勵下一次當你跟更多不一樣的人說話的時候,更確定我想要這樣想,我想要這樣說,我看到的世界是如何。

對於我來說這個東西其實比誰跟我一樣,或者是誰願意聽我說話,要來得可貴很多。但我相信在尋找的過程裡面,就好像我在Facebook常常都會收到很多人的來信,「人到底要怎麼樣可以不寂寞」啊,「到底不看電視的話我能看什麼」啊,「我去網路上找資料我更無助啦」,找不到答案或者解決的方法的時候,人都會特別的心慌,以至於你就會覺得你是不是又回到舊的道德觀或者既有的觀點裡面最安全,因為那邊人多,而且那個東西已經被用了好久了。


所以好像那樣子過也沒有什麼問題,但這就會帶來新的問題,我就會覺得我好虛無啊,我沒有存在感啊,或者是我好渺小啊。因為我沒有自己的觀點,你總有一天會看到一些東西又重新引發那種我想要知道我是誰的渴望。


所以,關於虛無沒有存在感、跟有存在感但很痛苦,這兩個東西其實在每個階段裡面都會體會。你也可以在每個階段換著去當當看,直到你發現,我願意有感覺所以有痛苦也有快樂地活著,或者其實我希望我心如止水,也可以。這個選擇都是你自己的,只要這對你來說這是你人生。


我相信這個世界都會祝福我們的,但在此之前千萬不要拿一句標語,或拿別人做的事情企圖套在我們身上,以為就可以定義生命的意義或活著的存在感。


這個抽著煙拿著酒瓶就上台唱歌 一上台就緊張結巴不會說話的女子
這個會上豆瓣小組 會在fb ptt上呼籲年輕人關注社會議題的女子
這個在音樂節上對韓粉說 「你們一個一個都是小女孩,照顧好自己,也請照顧一下我的小女孩們,她們都在後面。」的女子
這個毫不掩飾對好友的關心和愛的女子
是真的喜歡如此真性情的她 和她的音樂


感謝邀請。張懸與「小清新」有千絲萬縷的聯繫,請允許我略作擴展。

首先介紹背景:華語主流流行樂壇的大環境是成人抒情(「中國風」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成人抒情」)。進入21世紀後眾多歌手突破了成人抒情大框架,但囿於聽眾口味也好,服從唱片公司安排也罷,總也擺脫不了成人抒情的影子——今年好聲音又選出一個唱成人抒情的冠軍…算了不吐槽了。

張懸被認為是「小清新」。廣義小清新把區別於成人抒情的、節奏不激烈的流行歌曲都划了進去,所以陶喆周杰倫王力宏林俊傑不是小清新,蘇打綠王若琳方大同是小清新。狹義小清新是什麼?說白了就是吉他流行民謠。加上電聲就是民謠搖滾。論風格創新,國外早就有了,Bob Dylan六十年代就玩轉這兩種風格。但在國內,能突破成人抒情風格的歌曲都能讓人眼前一亮。這是張懸能引人關注的原因之一。

張懸當然不是華語樂壇「小清新」的先行者。早前台灣民謠前輩因為不夠商業化算不上「小清新」。陳綺貞陳老師就不提了,戴佩妮剛出道時其實也是吉他流行民謠這一路的,第二張專輯在此基礎上加大電聲分量,有幾首歌有點民謠搖滾的意思(我不喜歡《怎樣》,成人抒情味太濃),是為數不多的我很喜愛的一張國語專輯。可惜到第三張專輯就一頭扎進「流行」大海不回頭(《街角的祝福》你懂的),我對此頗為惋惜。范瑋琪貌似也走過吉他流行民謠的路?

「小清新」由於受眾相比成人抒情聽眾少、商業化相對較低而顯得逼格高(想想五月天的尷尬,「那麼商業還能叫搖滾嗎?!」)。其實小清新的門檻和成人抒情一樣低,要說起來王菲的《浮躁》、《寓言》門檻可能都比小清新高。原因在於受華語樂壇環境限制,成人抒情是主流,唱片公司都往這個方向砸錢包裝推廣。如今小清新在商業上抬頭了,陳老師盧廣仲等一波波歌手商業成績也不差,唱片公司也捨得砸錢宣傳。換言之,小清新依然是商業化的產物。相比之下張懸的受眾範圍相當好(無論這是有意無意的結果):既沒有小眾到無人聽聞,也沒有大眾到街巷皆知(這樣太掉逼格)。而十年前轉型就胡蘿蔔的范曉萱…只能說范的運氣不好。

華語流行樂壇的風格突破趨勢是天時,作為小清新大本營的台灣地區是地利,受眾範圍恰到好處是人和,以上為大背景。接下來要看張懸的自身實力了。

在關於張懸唱功的問題中,有知友提到張懸唱功並不算出眾。的確如此,她的嗓音條件不適合成人抒情歌曲,也沒經過正規聲唱訓練。打個比方,我不能想像Feist去唱My Heart Will Go On或者I Will Always Love You。但是對於民謠歌手或者獨立流行歌手的唱功,無論國內國外,我的要求都放得極寬,反正夠用就行。我是聽作為整體的「歌」,而非歌手的嗓音表現,歌曲風格器樂搭配才是我關注的重點——梁指導給其偶像Arctic Monkeys主唱隆隆的唱功打了30分,算是一幫獨立樂隊主唱的平均分了。張懸選擇現在的風格是明智之選——粉絲也不想看她用小細嗓唱成人抒情唱到聲嘶力竭如泣如訴吧?

歌詞。張懸的歌詞寫得…可以稱為「有特點」——好壞這個判斷太絕對,但肯定好過一幫內地網路歌手。「不生湊韻腳」是令我讚賞的行為,當年吸引我的《城市》歌詞也不錯。關於歌詞個人理解不同,我就不多說了。但我要提醒一點,「歌詞」對於歌曲的作用是錦上添花,如果歌詞真的如此重要,那乾脆詩朗誦配樂算了——Patti Smith真這麼干過。

旋律,一個有趣的話題。我說過「以旋律為推動力的創作歌手,或遲或早要面對旋律創作能力下滑的窘境」。一般來說,第三張專輯是個坎兒,從第三張專輯以後歌手旋律創作能力會有明顯的下滑,這就所謂「一專紅,二專淡,三專胡蘿蔔」。現在想想周董真不容易,給別人寫了那麼多好歌,還楞是把自己專輯的質量維持到第四張《葉惠美》以後。而那些成人抒情歌手,由於背後站著整個製作團隊,可以不斷收歌攢歌,幾乎不受旋律匱乏之苦。這真是個黑色幽默:華語流行樂壇的風格突破要靠那些單打獨鬥的創作歌手,待到它們被唱片工業流水化生產線榨乾創作力,「人多力量大」的成人抒情歌手就可以來收割風格創新的果實了。

但是,張懸與以上現象統統無緣,因為她的旋律創作能力真的不強,這也是她相對小眾的原因。陳老師有《旅行的意義》,蘇打綠有《小情歌》,戴佩妮有《街角的祝福》,還有一鳴驚人的盧廣仲,阿信寫出那麼多旋律吸引人的歌曲,這不就是五月天能紅的原因嗎?你覺得張懸最「好聽」的歌曲是哪首?《寶貝》?《城市》?《玫瑰色的你》?離「廣為傳唱」距離甚遠。由於拿不出能夠口耳相傳的歌曲(商業宣傳也是原因),張懸本身就超脫出「紅、淡、胡蘿蔔」的循環,當然這也是有代價的:她不會像小清新陣營中其他人那樣大紅大紫(「你不懂,你沒紅過。」)。也許粉絲很滿意這一結果,還能集中精神討論歌詞深度。

按理說吉他流行民謠居然「不流行」,這是自尋死路的節奏——坦率的說,張懸那些原聲吉他作品聽得我寡然無味。但是歌曲配器,或者說「風格化」拯救了平淡的旋律。《神的遊戲》果斷上電聲樂器是明智決定——既然「旋律」沒高低起伏,靠配器效果來製造起伏效果嘛(同樣例子可類比The National最近兩張專輯)。《神的遊戲》的配器很豐滿,鋼琴頗有點睛之筆(想起同樣引入鋼琴卻受爭議的The Hiatus,嘆了口氣)。「旋律」從來不是張懸的創作長項,《神的遊戲》的風格化掩飾了這一短板。這麼說來張懸走民謠搖滾/另類搖滾甚至迷幻搖滾才是正途。

總結。張懸的小規模成功是各種因素綜合的結果。優勢:華語流行歌壇風格突破、民謠商業化帶來的小清新潮流、小眾帶來的高口碑、歌曲風格化、歌詞。劣勢:唱功、旋律創作能力偏弱、商業推廣。由於華語聽眾聽歌主要還是聽「旋律」,所以張懸註定無法大紅大紫。不過她的風格化摸索效果不錯。《神的遊戲》可聽性不錯,只要你把注意力從「旋律」上轉開。


詩質的歌者


啊呀不好意思圖跑上面來了,圖為綵排《玫瑰色的你》時。

好吧還是不要匿了吧,但希望不要又被當事人要求刪東西了這次應該不會吧。不過上次的確是我不對在此也默默含淚道歉。但不管怎樣沒有經過她本人同意就這樣寫出來有些不妥吧忐忑…所以我會注意把握尺度的。謝某葯。

這個答案偏向於談其個人。跟她接觸後更為喜歡她,這種喜歡更是作為普通人之間的那種愛憐且真實的喜歡而不僅僅是一個歌迷對歌手的熱愛。我是大概兩年年前在豆瓣電台陸續聽到的她的聲音,《寶貝》《關於我愛你》《城市》,在豆瓣電台,吸引我注意的是旋律與編曲,後來終於忍不住蝦米一番歌詞,更為喜歡。再加上她那張顯示在豆瓣的著白衣及肩短髮飄飄時的側臉,實在打動了我的心。

在我這裡,她被定義為小眾文藝女歌手。談及她個人。見到她我沒有認出來,她的模樣不像曲婉婷可以「如圖所示」,超短的藍頭髮顯出她精緻但略顯稚氣的臉蛋,緊身牛仔褲和長薄上衣與一雙黑皮靴勾勒出她纖細的身材。後來知道她吃素很久,大概因為這樣瘦了很多。

實際上,如其他答題者所說,她真實。在我眼裡從她與一行人接觸過程中,她是纖弱孩子氣但在工作上很努力有想法的人。她對自己的作品以及專輯等發行工作有清醒的自己的態度。她會在一天沒吃的情況下一路跟她助理小聲的談一場XXX的種種想法,她也會從車座俏皮的轉身過來跟我說話其間用上「悲催的」詞語。

據說她對詩歌與文學也頗為熱愛也在寫詩寫小說。但在隨後的訪問中她提到音樂是可以被商業化推廣的而詩歌文學更是兩顆心的碰撞,是你情我願的因而不希望被商業化推廣,而是希望以後等音樂做的差不多再去專註的寫詩寫小說。我因為專業的緣故對這個話題比較敏感,原本覺得音樂實際上也是跟文學一樣需要心靈的接觸但覺在商業社會可能的確需要這種「全世界範圍內的」推廣,而純文學更需要簡單的生存空間。

最後,她的吉他手人給人感覺也很好。乾淨溫和台灣腔較濃的大男孩子。助理更不用說,是個比張懸稍年長的有陳綺貞陳老師長發時候感覺的一個人。

綜上種種,依舊不懂音樂層次上的欣賞,但這不妨礙我繼續支持她和她的音樂。暫且作為腦殘粉喜歡她性格喜歡她模樣喜歡她歌喜歡她歌詞對於普通聽眾來說,她已經是成功了。

待會放圖吧。


只一句【我擁有的都是僥倖 我失去的都是人生】就足夠讓我高舉腦殘粉的旗幟不死不休了。


不要在張懸和小清新之間劃等號好么!
非專業樂評,閱歌有限抱歉。

總結下:一個吉他彈得一般、編曲能力出眾、很會開葷段子、有誠意的主流歌手。

回顧四張專輯,確實簡單的吉他旋律+重複的口白歌詞。這樣的歌很多《寶貝》、《喜歡》、《模樣》、《南國的孩子》、《如何》等等 這些我都覺得挺清新的,前三首尤其。那一句「在所有人事已非的景色里,我最喜歡你」不知道當過多少文藝女青年的QQ簽名、豆瓣簡介…
但張懸絕對不僅僅給了這些,她也給出了後搖風格的《兩者》、搖滾曲風的《selling》、很朋克的《瘋狂的陽光》當然也有很主流抒情的主打歌《艷火》等 。在最新一張專輯裡這種轉變尤其明顯,減少了小清新,加了電子的元素,重新編曲後《我想你要走了》與當時和珊妮合作編曲的差異非常大。個人認為《My life will...》和《親愛的...我還不知道》代表了張懸青春期的樣子,那麼《城市》和《神的遊戲》才是張懸真正成熟後交出的一分答卷。在這張專後,粉轉路人的太多太多了,因為張懸不再是那個唱著情與愛簡簡單單的folk歌手,對於一些歌迷來說,這些話題太沉重了些。
作為一個音樂人,張懸一直都有在尋求轉變,又或者說她個人的經歷閱曆本身極大得影響了她寫的詞曲。她始終堅持拿體驗的方法來寫歌。

看這一兩年來她的一些臉書狀態以及一些公演時候張懸的狀態,你就會知道她在做什麼,從美麗灣、對livehouse整頓、台灣的自然環境到旺旺事件,張懸一直奔走在台灣各個公眾事件中,投身於社會,思考關於這個社會好不好,能不能好,我們能做什麼的話題。
她讓我意識到,音樂人不再僅僅提供消遣和狗仔。
她說「這才是流行音樂最應該承擔的意義」——這是我說的 有 誠 意。


我在20歲之前特別喜歡聽她唱的《二十歲的眼淚》,過完二十歲的生日以後,我再也沒聽過這首歌。
我希望留到四十歲,我想看看我還能不能記得它的旋律。

也許路上偶爾會有風
風裡依然有我們的歌


大多數人知道張懸,是從她的音樂開始,幾年前因為某些你懂得的原因,張懸已經很久沒有以歌手的身份出現在公眾面前,這是很多人了解的情況。
但我今天想說的,不是一個被貼上歌手標籤的張懸,而是公民張懸。
消失在公眾視線的這幾年裡,張懸在幹嗎?
像一個普通人一樣生活,追求她所珍視的自由。
只是,她從自我的小圈子裡走了出來,去接觸更多的人群,包括與她觀點立場不同的人。
典型的一件事,就是開辦「公民對談」沙龍。
大概從16年最後一個月開始,張懸幾乎每個周五都會出現在台大附近的「女巫店」,這裡是台灣女權運動與獨立音樂發展的知名公眾場域。染回黑髮的張懸通常一身素色,戴著棒球帽,縮在全店最後方的角落,面前擺著一支手機。手機連結的是張懸的Facebook粉絲頁,每場沙龍都會進行線上直播,她用「公眾人物」和「公民」這兩個身分,針對從婚姻平權、世代觀念到當代公民權利與義務等主題,親自一對一討論交流。
這是她以個人名義發起的單純對談活動,每場講座開場前,她都要對全場講明自己的立場與規則:沒有集結任何團體組織的專業策劃,沒有任何利益目的,更並非為了強奪任何形式的「話語權」。她也將對談的規則清楚列明,表示所有對談紀錄都全程公開,自己不會代表任何團體族群發言或提供資訊、不會擅自公開對談者的身份隱私,更不會在對談中針對任何特定人物做出評斷發言。
張懸強調,自己唯一想做的,只是就「個人生命經驗與自身知識」作為交流內容,而非提供或聲稱必然對錯的答案。「因為不同立場之間的理解,很多時候無法經由交換資訊和意見就能發生,也許更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彼此體驗這件事。」

講座迄今為止已經舉辦了十六場,地點也從女巫店擴展到台中、台東的大學、高中以及宜蘭等地的鄉間。現場出現的對談內容,囊括教育、法律、媒體和社運等各式各樣的主題,但主要仍圍繞在當前爭議性最高的性別和人權議題之上。大多數對談者的主要困惑和疑慮,幾乎都關乎於自我價值和判斷能力的建構、對在地文化政治環境的反思、個人與社會關係之間的拉鋸,以及不同群體面對雙方差異時應該如何自處。

每場對談大概持續兩小時,張懸全程儘可能維持一致的平靜語氣,不表露個人的好惡情緒。每次聽完對方發言,她往往會先挑出自己聽到的關鍵字,向對談者詢問使用這個辭彙的原因與用意,確認兩人對該詞的定義與認知是否一致,才會繼續接下來的對話。如她在聲明中提及的「以問題回答問題」原則,面對對談者的疑問,她時常會先反問對方「你覺得呢」,或是以「有沒有可能」、「我們是不是能想想」等語句作為自己發言的開頭。

在聆聽和反問問題的同時,張懸偶爾也會跳出主題,挑出談話中出現的支節,進行相關聯的社會現象與知識歷史的衍生討論,並轉而邀請線上同時收看直播的觀眾,在留言中開啟一系列相關的「討論串」,就此主題提供專業的深度資訊,或收集不同背景的意見發言,讓可被論述的領域愈發擴展龐大。對談完畢後,每日的對談問題摘要和後續話題,也會被重新整理歸納,更新在張懸的Facebook粉絲頁上,留下紀錄供使用者繼續思考。

對於張懸此舉,外界有人說不過是自以為是的文青行為,也有人將其譏諷成名人公主病的表現。

也有不解,其為何要浪費時間辦一場所謂的公民沙龍。

在媒體的採訪中,張懸解釋,這必須先回到「公民」身份的概念談起。「我們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好惡選擇,而所謂的公民身份和身為一般民眾最大的不同,在於你不見得要去除自己的好惡,而是你要理解梳理你的好惡從何而來,並能夠試著跟不同的人表達和談論這件事。」

她認為,所謂的公民對談,指的就是如何以這樣的身份和自覺,分辨客觀事實和主觀觀點的差異,了解別人和自己的立場在不同成長背景和文化脈絡中是如何形成,進而能夠用交換彼此生活經驗的方式,共同思辨和談論一件事情,也才有可能相互理解,形成共識。「所謂好的社會環境,不是針對一個議題或法案,逼迫眾人立即表示挺不挺、過不過,而是鼓勵去思考,為什麼要挺、為什麼要過,提供更多黑白之外的選項。」

她之所以在這些公民對談中討論辭彙、研究現象,正是因為她看見社會現在急需這樣的過程。「我們捫心自問,在我們的教育體制中,我們有多少時間機會討論這些?在我們的成長過程裡面,有誰總是願意做我們可敬的對手,陪我們公平地深論或辯論這些事情,培養自己的思辨能力?至少我的成長過程裡面很少,所以我一直很珍惜這樣的機會。我現在做的也只是這件事情,用我的身份和平台去提供這樣一個可能性。」


一個不溝通不思考的社會,容易發展出一套強調同質性和單一高標準的「除菌過程」,最後演變為一個容不下複雜性的過度二元化環境。尊重別人的隱私和故事,以及從不同成長環境中發展出來的性格和信仰,這個公民社會才能發展出蓬勃的豐富面貌,也才能在面臨磨合的時刻,於你死我亡之外提供其他的選項。
一個人的問題,很可能代表一代人的迷惘。我們當下所處的這個時代,可能需要的並不只是知道,更需要理解,理解與你立場不同的人、與你成長背景不同的人、與你觀點不同的人,當所有人能夠做下來,彼此抒發自己的看法,彼此傾聽,這個社會會不會更好一點?
回到公民身份的張懸,用她的個體行為,在努力米和這個社會產生的巨大分裂,與其他的歌手不同,她關注的從來就不只是一個圈子裡的事,也不太在意個人的利益得失,她思考的事,關乎個體,關乎社會,關乎當下的每一個人,重要的是,她在行動。
憑這一點,我想說,張懸做了一件很棒的事。


之前寫過一個如何評價國旗事件的回答,最近老有人點贊於是我又想了想這個事…

以前覺得她完美。甚至國旗事件,我的第一反應也是反省自己的想法哪裡不對。
(這特么就是愛啊…)

迷戀一個人的時候覺得ta哪都好。
她給歌迷的形象簡直完美,至少我覺得。
每句話、每個行動、背後的意圖,挑不出刺。Everything is just so damn right.

吶,零差評的歌手很少的。
有人被迫套上完美人設,卻總引非議。
能自由輸出價值觀還零差評的歌手鳳毛麟角。
我能想到的只有李健了。幾乎無死角的零差評。健哥聰明人。

但其實,人無完人,引非議才是常態。
只有聰明人才能完美地控制自己的對外形象,只展示既是你想看的、也是ta想讓你看的。
這對於名人來說非常難,裝不來。
只有非常堅守內心價值觀的聰明人才能做到。
張懸就是這樣的人。

覺得這樣的人酷極了棒呆了不是不好的事。
他們讓我們也敢于堅守自己的價值觀。
但也要警惕。就像要警惕感情博主、心靈雞湯和永遠顯示無雨的天氣預報一樣。

認識兩個朋友,他們都有朋友是張懸的朋友。都說張懸在日常生活中,其實並不是個很好相處的人。具體不說了,我非常理解。
高票說的對,像她這樣有堅定內心世界的人,是很自我的。這樣的人在宏大敘事中幾乎不會犯錯,反到在一些小事上可能處理得沒那麼聰明。

比如國旗事件吧,按照張懸標榜的自由平等,她當時更好的做法是不是應該尊重一下、傾聽一下那個女孩的想法,而不是為自己辯解it"s just a flag呢?是不是應該找一個更平等的場合去交流這個問題,而不是借著當時on stage的話語權無視和壓制聽眾的訴求呢?上綱上線地說,這算不算說得好聽但自己都做不到簡直雙標什麼的呢?笑…

沒那麼嚴肅,也就just a flag的事情啦。

所以要評價她的話…怎麼評論呢?我會說,她是十年來我最愛的華語女歌手沒有之一。可那終究是我的感受而已。她的音樂不會因為我的讚美而更動聽,也不會因為哪天我的遺忘而失去光芒。

至於別的,我連自己都搞不懂怎麼能夠去評價別人?越來越覺得人太複雜的,好啊不好啊都是一瞬間的事情。別因為沒看到一個人犯錯的樣子就覺得ta是神,也別因為看到ta難堪的一面就否定ta的全部。

又想太多啦,我們這種敏感體質的人活得真累。
(⌒▽⌒)


從一個極其不專業的張懸愛好者角度來看,我覺得張懸真實,不無病呻吟,不扭捏造作,並且每一張專輯都想取得音樂風格上的突破。是一種洒脫的搖滾女神范兒,而不僅僅是鄰家小清新。而且你能從她的歌詞中聽到她對生活的洒脫與熱愛,讓人覺得自己也能變的如此自由。
p.s.我能不能說我從張懸兒的歌裡面聽出了社會責任感


「一個小學生一樣認真、吉他彈得一般、拎著酒瓶就上台唱歌、Live時候很話嘮,以搖滾的方式在流行樂壇里唱著民謠的女詩人」


最後的日子裡,終於與張懸碰面。不是以音樂相遇,而是無傾向的公民對談。

我今天前去,並非以台灣公民,而是以一個世界公民的身分。張懸覺得好奇,為什麼你不說你的國家。我現身處在台灣社會,來自哪裡對這個社會目前正在推動的議題不具備邏輯條件,其實並不重要吧。

你說,存在太多的以為,我們都習慣於第一時間去分辨對方來自哪裡,以已有認知來判斷眼前的人,而不是發自內心真實的去看待眼前的這個人是誰。

當然我很自豪,我來自廣東。

到訪台灣,參加了兩場平權運動。第一次,是10月28號的同志大遊行。下午前去,台上主持人「假友善」三個字狠狠地抓住了我的印象。「我可以接受啊,但我的孩子不是就好。」更讓人不解的是,有人將支持這件事當作是很酷的事情,形成自己的偽觀點。我覺得當這一件事成為習以為常的事情,或者說可以成為社會所定義的「正常」的事情,就不會形成所謂「潮流」。

謝謝安溥。你說,每個人所處的生長環境、已有的認知都會決定TA此刻是否能夠在這些議題上前進,形成自己的觀點。人習慣去尋找腦海中已有的認知來看待自己看到的社會。甚至,與其他人交流時,總有人嘗試去影射你當下的需求。謝謝你呼籲大家放下當下的認知。

第二次,參加的是「讓生命不再逝去」的音樂會。才得知台灣的婚姻平權走了30年,在大陸目前寸草不生。不僅是這個婚姻平權的議題,我們社會上還有大大小小的議題,在今天小眾,有人發聲卻被扼殺。一個在社會討論幾乎為零的議題,先驅者們又該如何開啟呢?

? 你反問我:「有什麼辦法呢?」
? 「我當下想不到。」
? 「那有相似的案例嗎?」
? 我能想到的只有黑奴。他們也是不被認可的群體。
? 最後你溫柔問:「有可能嗎?」
? 我說很難。
? 你說,「很難和有無可能不是一回事。」這當然可能。

我既定的認可是時間會推動他往前走。你對此抱著非常強的希望。不管這個聲音出來立即被抹殺,只要還有人願意往前走,我們就一定能夠走下去。希望還有,就好。

社會議題需要不斷地去討論,無論我們身處何方。

也試著嘗試放下已有的認知,好好的去看看你眼前這個人是怎麼樣的。

不應該停止腳步。不要妥協、不可以妥協。

謝謝你,溫暖的雙手。

「你走出千萬人群獨行,往柳暗花明山窮水盡去。」

2016/12/21


海上生南國,美若焦安溥。


沒有評價一說,僅僅是來示愛的。

並不是因為《寶貝》愛上張懸,反而因為那首歌爛大街的時候覺得有點煩。「所謂愛人,大約就是那些知道一些不是膾炙人口卻又好聽的歌的人吧」。這是有人告訴我的。
第一次知道張懸,大學,經常半夜不想睡覺,等舍友都睡了,自己在宿舍玩電腦,有人發了張懸的live視頻給我。第一次看到拎著酒瓶,邊彈邊唱,聊天,抽煙,還清除記得唱的是《嫁禍進行時》下一首是《當時的月亮》。這種真實的感覺,大概讓我瞬間愛上這樣一位姑娘。於是瘋狂的聽,每首歌詞都會仔細看。
記得大學也在路邊坐著讓人教我唱《慾望把眼前的地板鋪滿》,我一直找不到調,學會了就一直在馬路邊大唱。也曾在晚上,在教學區和宿舍樓中間的天橋去看行往的車,一起唱《關於我愛你》。收到的生日禮物贈言也是「在所有人事已非的景色里 我最喜歡你」。
因為張懸我特別喜歡買手鏈,看她染了彩色的頭髮,一直想要染成那樣的頭髮。因為她唱了《you"ll see》知道了Tizzy bac

其實我不了解張懸,焦安溥這個名字也是後來才知道。我也不在乎她做什麼說什麼,每個人都是個體,有自己的想法,正是如此,她就是她。
聽過她每一首歌,卻很少能唱出幾首完整的歌。
心情不好聽到就覺得很溫暖,很安心。

或許是那個純潔的大學時代可以給我柔軟的心留下某些印記


推薦閱讀:

你最喜歡的 folk 歌手是誰,最喜歡他的哪首歌曲,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迷戀 folk 的?
民謠圈的鄙視鏈是怎樣的?
你怎麼評價中國好歌曲上何大河的《豬老三》?
《套馬杆》屬於什麼音樂類型?

TAG:音樂 | 民謠 | 華語流行音樂 | 獨立音樂 | 張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