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的知名軟體是怎麼漢化的,自己公司有漢化部門嗎還是找第三方公司?


謝果爺邀請。

先粗粗地提出一個概念,本地化,localization,特指針對目標語言市場的翻譯行為。下面將使用這個概念,或者「本地化翻譯」,而盡量不說「漢化」——「漢化」這個詞兒也太本地化了點,您能想像「庫爾德化」、「高棉化」或者「印度英語化」么?

大廠商的軟體產品的本地化版本,尤其是多語言本地化版本都是找本地化公司做的,後者專門做軟體產品(包括相關的文檔、網頁、包裝、法律協議等,只要是有文字出現的地方)的本地化翻譯,或者還包括排版,有的還可以提供本地化測試服務。微軟、蘋果、IBM、Adobe、聯想、華為,如今但凡您數得出來的 big names,概莫能外。
這些廠商內部往往有自己的本地化部門,但是他們未必直接做翻譯,原因很簡單,要翻譯的語言太多—— Windows 好像有超過 100 個語言版本,養這麼多翻譯是個相當大的成本,還不見得天天都有活給他們。所以項目外包給本地化公司是很自然的。那麼在客戶內部的本地化部門做什麼呢?他們要做的事情包括在公司內部接受本地化需求、研究本地化流程、處理本地化反饋、參與制訂本地化規範,比如術語 (terminology) 的管理工作。「OK」是翻成「確定」,還是「好」,就是這幫人定的。為什麼要這麼定?也許有歷史原因,也許是他們喜歡這樣,也許是為了刻意區別。而且這些人還要負責制定某個語言的所謂 style guide,規定這個語言在翻譯中怎麼措詞、使用什麼樣的語氣腔調、如何使用標點、如何使用術語、如何處理各種時間、度量的格式,等等——這其間可能有法律、市場等部門的介入。這些同學都是非常專業的本地化專家。我曾經和 Autodesk 亞洲語言 style guide 的起草人共事過,一個喜歡拉二胡的日本人,Technical Communication 專業出身。此人或粗或精地會十好幾門語言,流程化到了骨子裡,寫的報告異常令人賞心悅目,明白曉暢。

本地化翻譯怎麼做, 我在這裡回答過這個問題:外語的 App 一般都是找誰翻譯成中文版本的?如何找到專業的翻譯人士?不贅述了。
這個圈裡最好的翻譯,不一定是語言專家,但一定是產品專家。

小米要做英文版,如果量小,小米可以自己做。如果量大,或者英文版之後還要做其他語言版本,找本地化公司做唄。那是必然地,不然您以為聯想產品的阿拉語版本是聯想自己翻的么?

軟體本地化翻譯、排版、測試這方面的業務,可以私信我。專業本地化公司,全球 Top 3,敬請垂詢 :-)


絕大多數知名軟體的漢化都是找國內的公司做的。
鮮少有直接將辭彙所需漢化列表分配給翻譯公司然後提前定製。

以樓主舉例的Windows(以及微軟的Office系列),從Win95開始就是以博彥公司(Beyond your expectations , Beyondsoft)為主做的漢化工作。
這家公司還承接例如HP、SAP、Oracle、IBM、Novell之類的漢化工作,基本算是國內漢化工作第一人的地位。
其餘國內各大軟體集團公司,如東軟之類,也多少都承接相關工作。
更具體的可以參見《2011-2012年中國漢化系統軟體市場競爭分析報告》之類的研究報告。


在@Zakk 的回答基礎上補充幾點:
「漢化」這個詞多用在個人或未經授權的第三方的行為,比如漢化新世紀等。在「漢化」之前往往需要做一些破解的工作。漢化之後的軟體(至少在名義上)只能用作個人用途,和其他破解軟體一樣也會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
「本地化」是公司本身的行為,目的就是為了把產品銷售到目標語言市場。針對市場需求會制定不同的本地化級別,比如所有資源都進行本地化,或 UI 只本地化某幾個模塊,或只翻譯幫助文檔。本地化的產品如果翻譯或 UI 出現問題,公司是需要負責的。

「本地化」(localization=l10n)的前提是產品在開發的時候已經做好了「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i18n)。 i18n的程度決定 l10n 的上限。最簡單的例子,如果一個字元串沒有放進資源文件(比如 String Table),而是硬編碼,本地化工具就無法提取這個字串進行翻譯,導致這個字串會顯示成英文。在「漢化」者的角度,可以用二進位編輯器手動進行修改,但作為本地化一般是要禁止修改代碼段。就要等到 bug 報給開發團隊,開發團隊把字元串放進資源文件,等到下一個版本再去翻譯。所以本地化往往和英文版本的開發同時進行,這樣 i18n 的問題可以得到及時解決。

由於產品的資源文件類型和安裝包等存在太多差異,即使同一公司的不同產品在本地化方面往往也差別較大。

針對翻譯,每個公司會有自己的 translation style guide,即使外包出去,承包商(vendor) 也需要按照同樣的規則去翻譯。在本地化過程中有統一的翻譯庫(glossary),會不斷更新和維護。


我擦勒,終於有能回答的問題了,我是個新手,在Zakk面前我就班門弄斧一下,lol。俺就在」全球化「部門幹活,公司大約3k人,俺們組測試開發加起來一共十個人不到。不確定能不能把工作流程都說出去,就大致的說一下。
ps, 第一個長回答好激動 -_-!
=============================================================
對@Zakk 的回答有些疑問:
大廠商的軟體產品的本地化版本,尤其是多語言本地化版本都是找本地化公司做的」,以及
這些廠商內部往往有自己的本地化部門,但是他們未必直接做翻譯,原因很簡單,要翻譯的語言太多

兩句結合起來,我猜Zakk的意思是說:多語言本地化版本的文本是本地化公司做的,而不是這個版本是本地化公司做的。大公司是不太可能給你一個英文版然後說你給本地化一個中文版出來。比如:有個標籤是英文,你改成中文後,標籤寬度不夠,這時候你只能告訴公司的人讓他們改,即使只是GUI問題,不涉及到核心代碼。(不確定是不是絕對的,我們公司是這樣)

我這個答案也算是對@笑道人 的答案補充:「鮮少有直接將辭彙所需漢化列表分配給翻譯公司然後提前定製」。哈哈,俺們公司就是。
=============================================================
1. localization是本地化,internationalization是國際化,globalization是全球化。

  • 最早我們是用前兩個的,先國際化再本地化。後來就統一了叫全球化(高端大氣上檔次,有木有!)。
  • 縮寫分別是L10N,I18N和G11N(你們猜猜為啥)。

2. 本地化大致上就是兩個方面:界面和文檔。我們公司是把所有的文本都打包發給翻譯公司翻譯:

  • 界面:現在比較流行的就是搞個「庫」一樣的東西,我也不知道叫什麼。每個標籤都有英語的漢語的日語的等等,調用的時候就根據你選的語言自動調用相應版本的文本。各個版本的標籤不一定都安裝到本地,你選什麼裝什麼,(當然俺們公司是你買什麼我給你裝什麼)
  • 文檔:這沒什麼說的,發給翻譯公司翻就行了,不過這個比較慢。
  • 提示信息:我不知道應該把這個放到哪個類別裡面,T T。就是代碼錯誤的時候會有各種錯誤,警告啊什麼的,這些也得翻,還得好好翻。

3.a 翻譯。我們公司就把文本發給翻譯公司讓他們反,不過由於軟體的特殊性,我們公司文檔特別多,所有翻譯就很慢。本地化的文檔都要比英文的文檔慢一個版本,就是說想看最新的文檔就得看英文。因為我們產品的特殊性,翻譯過來的東西肯定是有很多錯誤的,你要改,有時候改不出來就等這用戶提意見吧:

  • 比如我們有個標籤名字是log,翻譯給反成「日誌」,其實應該是「對數」
  • 比如有個錯誤信息裡面有兩個」point「,其實一個是數學上的「點」,一個是字型大小的「磅」,但是翻出來就是兩個都是「點」了。
  • 最近在搞新版本測試,最多的就是翻譯錯誤。

3.b 翻譯差異。各個公司有自己的標準,題主提到的「另存為」和「存儲為」應該就是各個公司有自己的標準,只要自己公司產品統一就行了。

  • 菜單和對話框方面有異議的時候我們一般是學微軟,微軟翻成什麼我們就翻成什麼。
  • 有些長點的信息沒的學就當地分公司的人的意見,比如日文翻譯的問題大多是東京office的人提出的,並且給出修改建議。俺們海外的office沒有開發,全是測試,他們提出意見我們改。

ps, 所以翻譯公司根本不可能幫我們做本地化的工作,連測試代碼他們都看不到,更別說其它的了。

4. 本地化很煩人。做這個之前我以為這個沒什麼技術含量,但是幹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現不是那麼簡單的。好多問題你都不知道怎麼出現的,在英文版上好好的功能,換成中文就過不了,鬱悶死。

  • 有些老的軟體不識別unicode,放進去中文保存再打開就變成亂碼了。
  • 對於中文,你這個功能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但是對於日文,有些字行,有些不行。(testcase很重要,有木有!)
  • 軟體裡面有些功能不識別中文,比如有些字元串函數匹配,或者中文路徑。這個時候這個功能就要整個重做。
  • 一些GUI的問題,英文和中文寬度不一樣,有時候不是你調整這個GUI的大小就能搞定的。很多GUI都是相關的,有的test要調用GUI的大小,你改了這一個,其他相關的GUI和test都要改。

5. 要不要本地化?這個業績說了算。

  • 有中文版為什麼沒有馬來語版啊,因為中國銷售額高。
  • 為什麼日文版的本地化程度比中文版高啊,因為日本銷售額比中國高。
  • 為什麼沒有德文版啊,因為德國人能看懂英語。。。

6. 個人認為中文軟體本地化到英文版要簡單點。


曾經當過軟體漢化義工,我來說說我所知道的。

所謂「漢化」,不過是相對我們漢語而言,其實一個知名的軟體還需要翻譯成各種不同的語言,翻譯的過程還需要盡量本地化,英文叫translation and localization。

我使用過一個很不錯的翻譯及本地化管理網站:Translation management service · Crowdin

軟體或文檔擁有者到上面創建一個project,選擇需要翻譯的目標語言,選擇是公開還是私密(受邀請才能翻譯),上傳文檔,等待翻譯。

Crowdin上面是否有專業的翻譯用戶(付費翻譯)我不知道,沒詳細去研究,免費翻譯的義工還是挺多的,我就曾是其中一個。Crowdin的服務使用起來還是蠻贊的,有翻譯建議,有版本控制等等。相比養著自己的本地化團隊,crowdin這類服務的成本便宜多了,但是也有劣勢,翻譯的水平參差不齊,完成時間不能保證(若有付費則除外)。


補充一下:除開以上本地化方式外,還有徵集志願者翻譯的方式

曾經參與過微軟在MTCF上對Win8消費者預覽版個別辭彙的翻譯,截圖是對Start screen的翻譯,提交翻譯,討論,投票,微軟自己判斷,然後鎖定翻譯方式

https://www.microsoft.com/Language/mtcf/mtcf_glossary.aspx?s=4langid=2185cult=zh-CN


大部分的軟體漢化還是採取了離岸外包給本地公司做。在服務外包貿易中,軟體本地化這項服務包括了翻譯業務,以前這行業入門門檻低,僅需要幾台電腦幾個翻譯人員就可以組成一個本地化公司接單。現在國內也有像
Celestone、Transco這類專業的軟體本地化企業,有著固定的國際客戶群。漢化菜單名稱不同,主要還是看軟體方的要求和接包方的翻譯風格。


漢化其實也是很簡單的事,我就曾經做過軟體的漢化,當然限於能力精力,只是幾個小工具軟體,也有很多專業做漢化的個人,比如烈火等人,和漢化人的組織: 漢化新世紀 網站有工具、教材,你也可以做漢化。

APP漢化沒接觸過,不過相信也大同小異。 至於你所說的----「保存」稱為「存儲」,「另存為」叫「存儲為」,「確定」叫「好」,這些只是兩岸三地不同的稱呼,我不明白你為什麼這個也要問,你太把中國大陸想當然,絕對化了,以為大陸就是中國的一切,須知,還有HK、TW,還有澳門、還有海外華人,有時候,這些小地方反而才是中國正統所在。 唯讀記憶體、硬碟、軟體…… 除開這些,還有口語化直譯的碧咸、布希、芝士、車路士等,有很多都比大陸譯更簡便更好。


終於有個能回答的問題了!
作為一個業餘的翻譯義工,我目前是 CyanogenMod, AOSPA, B1 Free Achiver, Mokee OpenSouce, greenify, ADM Pro 的香港中文審核員 (proofreader),以及很多軟體/ROM 的香港中文翻譯者 (translator)。 拋開大的國際化公司(巨硬,蘋果,google)不談,一般規模的手機軟體和第三方操作系統,亦通常都支援數十種語言。讓他們自己做本地化顯然是不現實的,讓他們去外包給各地專業公司就更加不現實。試想一個單人開發的獨立應用,或者一個免費的開源項目,如何有資金和能力去找各個國家的公司給自己翻譯?沒有必要。 所以各 ROM, 軟體的本地化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第一類,專業的本地化社區

主要有 crowdin, transifex, oneskypapp 等 此類社區專門做本地化,網站本身只負責管理運營,所有的翻譯工作基本由志願者來做。因此翻譯的準確性,是否保證地道的地區用語,翻譯工作的完成速度統統不能保證。我見過有人把?flash(閃存)?翻譯做?明亮?,有人在香港中文裡寫?行動網路?(應為?流動網路?),有的項目台灣正體早已翻譯完成,而簡體進度只有 1%。當然,優點也是不少的。此類社區有翻譯建議,有權限控制,還有數之不盡的各種功能,對翻譯者和項目擁有者非常友好。加之對開源項目完全免費,對閉源項目也收費便宜,很受應用開發者們歡迎,幾乎所有的 ROM,還有大量著名軟體都把本地化工作放在這類網站上維護。

第二類,就是通過網站官方社區來進行本地化。

我所知道的主要有 Firefox, color note, utorrent 等。與第一類不同的是,這類翻譯者大都專注某一軟體,而非像上一類中的翻譯者專注某一語言。我沒有參與過這類本地化,但是應該比較麻煩,因為你要註冊,要了解操作方法,幾乎每個項目的流程都不一樣。你還得能有始有終,不能像在 crowdin 一樣,某天閒的蛋疼,隨便找個項目把所有的?settings?翻譯成?設定?,並且不管剩餘的工作。

第三類,作者和翻譯者直接聯絡

最原始方法。
我在 play store 買了一個叫做 ADM Pro 的下載軟體,感覺很不錯,唯一的遺憾就是沒有中文。於是給作者發郵件讓他加港中,並告訴他我可以幫忙。他給我回電郵,並且給我發過來所有 strings。然後我翻譯完再電郵發給他,每次更新版本再如此往復。只是苦了作者,一個人和幾十個人聯繫,上次就把我和翻譯菲律賓語的人弄混了。

最後回答關於 MIUI 的問題,首先說一個常識,本地化的源語言都是英文,不管是哪國人開發的。如我上面提到的 ADM Pro ,作者是個毛子,但他給我的一定是英文而非俄文。著名的 Greenify 由大陸人開發,官方有簡中和英文,而放到 oneskyapp 做本地化之用的是英文。國內的首個開源 ROM,魔趣 MoKee OpenSource,很多開發者是大陸人,但是放到 crowdin 的源語言也是英文。最後說到 MIUI,因為它有點特別。MIUI 在 crowdin 有一個公開項目,面向全世界大部分地方,源語言英文,目標語言有很多種,但不包括中文。另外還有一個隱藏項目,源語言簡體中文,目標語言是台灣正體和香港繁體。所以你提出的問題根本不是問題,因為所有軟體的英文版都是開發者自己寫的。

#######################

當晚補充,關於用詞習慣

關於用詞習慣的差異,一般來源於地區用詞。由於歷史,地理和語言原因,中港台三地在科技方面的用詞有了不少的差異。總的來說,大陸和台灣用詞差異巨大,香港方面除了部分香港詞彙(解像度/解析度/解析度,牆紙/壁紙/桌布,簡訊/簡訊/簡訊,流動網路/移動網路/行動網路,畫面/屏幕/螢幕)和極少部分粵語用詞(如:私隱/隱私)和少部分粵語音譯詞(如:咪高峰/麥克風,電話咭/電話卡)之外,主要是從大陸用法還是從台灣用法的問題。由於地理原因,香港同內地多有交流。又由於用字和制度,香港同台灣亦多有交流。加之港版 windows 系統用詞完全同台灣等多種原因,導致香港用詞一部分從大陸(如 軟體/軟體,網路/網路),而一部分從台灣(如 伺服器/服務器,程式/程序)。等等,好像有點扯遠了。
樓主提到關於 PS 的用詞特點,我認為應該是受港台影響。大陸所說的?保存?,港台一向是謂之?儲存?的。相似的情況還有,很多內地軟體用?設定/設置??登入/登錄??載入/加載?,都顯然說明程序員接觸港台文化有點多而已,沒什麼特別的。不是強迫症患者的話可以完全無視。

##############################

吐槽
話說我已經進化到三地用詞隨意掌握的境界了啊!
果然我語文不好,越扯越遠了,各位見諒。

##############################

順便吐槽一下國內項目的繁體版,大部分都非常之差。哪怕用機器轉換也請用靠譜一點的好嗎?那種把『一』轉換成『壹』的,把『發布』轉換成『髮布』的,臥槽請告訴我你們是從哪裡找到這麼屌的工具好嗎?
能不能找幾個志願者審核一下?能不能用 opencc 來展示你的 bigger?如果這些你都不願意做,那麼請不要加繁體中文版好嗎?這樣糟蹋漢字簡直是喪心病狂!

第一次寫這麼長的答案吶,脖子好累。


從另一個角度講
國外軟體公司對本地化的關注度遠遠高出國內,自然投入也十分「慷慨」,每年在本地化上的投入大約是幾千萬美元,而國內有的就是幾千塊。市場和客戶都是需要教育和教訓的。
前面有答主提到幾家承接軟體本地化(翻譯+工程處理+測試)的供應商,但是對於多語種項目基本上還是轉包來轉包去的。一個公司都沒有那個能力養這麼多語種的譯員,而且在資源方面都有自己的強項。比如,CSA評選的世界語言供應商100強,中國持續上榜也就3-4家,他們的優勢當然是亞洲語種,其他語種也是外包。但是選擇和這樣的公司合作有很多好處,比如上面提到的術語、風格統一問題;TM 管理問題;項目管理問題;配合敏捷開發問題;產品迭代問題...等等。

如果有長遠的產品國際化計劃,建議尋找專業的語言供應商。
可以找一家大的,讓他負責所有語種(花費較高);也可以按照地區尋找不同的供應商,例如,亞洲、歐洲、北美...。


所謂「漢化」,不過是相對我們漢語而言,其實一個知名的軟體還需要翻譯成各種不同的語言,翻譯的過程還需要盡量本地化,英文叫translation and localization。


個人認為大公司一般都是外包出去的,因為不差錢,並且省事。當然也有自己公司自行消化漢化,存在差異是很正常的。如果是小眾的軟體可能是國內的軟體愛好者自行漢化,當然質量參差不齊。


Photoshop的譯法應該是受到了Mac的影響


推薦閱讀:

TAG:軟體 | 多語言環境 | 產品本地化 | 翻譯軟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