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製造光學平玻璃?

不同平整度的玻璃分別採用怎樣的製造工藝


你指的是那些波型精度達到多少分之一波長的光學平面鏡吧。
工業上怎麼做到的不太清楚,少量的、個人可以加工的是用三塊平面鏡兩兩互相研磨提高表面精度,並循環交換上下位置來加工的。當然在用瀝青盤拋光的過程里要頻繁檢測和修正,非常需要技巧、經驗和耐心。
在沒有淘寶的年代,望遠鏡不像現在這麼容易買,自製牛頓式望遠鏡的平面副鏡就是這麼來的。
論加工難度平面&>非球面(拋物、橢球、雙曲等常規非球面)&>球面,曲面易得,平面難求,高精度大尺寸的平面鏡是非常貴的。


題主提到的是平玻璃,實際應用中可以分為平「板」和平「片」玻璃。板塊狀的玻璃通常比較大,不同於@尹欣 提到的,可能是小片狀的玻璃,不會在成形硬化後再進行拋光,而是在玻璃形成的過程中,就進行拋光了。
目前通常採用浮法來製造平板玻璃,浮法玻璃生產出巨大的平板原片,之後根據後續玻璃的具體用途,如建築、汽車或制鏡等再進行切割,得到較小的平板玻璃。

浮法玻璃製造的一般流程:池窯中熔化好的優質玻璃液, 在1100℃ 左右的溫度下, 沿流道流入錫槽, 由於玻璃的密度只有錫液密度的1/ 3 左右 , 因而漂浮在錫液面上, 並在其流動過程中,在重力和表面張力共同作用下,形成厚度均勻的玻璃帶, 亦即玻璃原板。玻璃帶冷卻到600~620℃ 時, 被過渡輥台抬起, 在輸送輥道牽引力作用下, 離開錫槽, 進入退火窯退火, 製成浮法玻璃。

對浮法玻璃成型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有玻璃的黏度、表面張力和自身的重力。在這3 個因素中, 黏度主要起定型的作用, 表面張力阻止玻璃液無限攤平,主要起拋光的作用, 重力則主要起攤平作用。當表面張力與自身重力平衡時, 漂浮在錫液面上的玻璃帶就獲得自然厚度(約7mm),向四周流動攤開,此過程稱為玻璃的攤平過程。
在玻璃的攤平過程中, 主要涉及玻璃液的平整化。生產實踐證明, 欲得到平整的玻璃帶, 必須具備下述條件。
1.適於平整化的均勻的溫度場:合適的均勻的溫度場,才能使玻璃帶攤得厚度均勻、表面平整。
2.足夠的攤平時間:消除波紋,達到平整化要求。
由於玻璃液在成型過程中被逐漸地冷卻, 也就是溫度逐漸降低黏度不斷增大, 所以在錫槽設計和生產過程中, 適當延長高溫區長度或延長高溫區作用時間, 都對玻璃的平整化有利。
除了上述兩個條件外,錫槽自身的穩定性也對玻璃的平整度有較大的影響,若錫槽受到較大的外界震動從而導致用於拋光的錫液晃動,會對玻璃的平整度產生致命的影響。
題主最後問到的不同平整度玻璃的工藝,無外乎就從以上幾個方面來入手。現在玻璃的生產也都是自動控制加人工控制相結合的了,電腦會實時監控整條線的情況,而冷端工程師也會根據玻璃的成品率實時調整攤平溫度和拋光時間。
想進一步了解相關的內容,可以看一下《浮法玻璃生產技術與設備》。


不同平整度的玻璃製作工藝的確很不一樣。

對於尺寸在1米左右的大平板玻璃,比如我們日常見的玻璃窗,一般用的是浮法玻璃,米飯糰 的答案對此工藝介紹得比較詳細了。儘管對於我們日常生活來說,這種大平板玻璃已經夠平了,但是以光學玻璃(粗糙度, 峰谷值&<&<1個可見光波長,如500 納米)的角度看,但這種玻璃的平整度相對來說較低,談不上光學玻璃。這裡,以這家Delta Technologies的公司Delta Technologies Limited
提供的數據看,未拋光的浮法玻璃,1.1毫米厚的玻璃,表面粗糙度為 &<0.15 微米/20毫米;拋光過的,1.1毫米厚的玻璃,表面粗糙度為 &<0.05 微米/20毫米。這離光學系統所需還有一定距離。

對於尺寸在1厘米到10厘米量級的小塊玻璃,平整度一般做得更高,這也是我們通常見到了光學玻璃(Optical Flats)的尺寸範圍。光學玻璃如果太小,或太大,都會讓加工費用急劇增加。
以在美國聲譽不錯的 Edmund Optics 為例,他家的光學平玻璃,以632.8納米激光波長為基準,分1/4波長,1/10波長,1/20波長。最精確的1/20波長,對應的峰谷值為31.64納米。
http://www.edmundoptics.com/technical-resources-center/optics/optical-flats/

通常的加工過程大體就是找毛坯料,粗研磨,精研磨,拋光。光學加工工廠一般都會有個Master Optical Flat, 應該譯作主平玻璃,或母平玻璃吧,以此為基準,研磨到一定程度用干涉條紋檢測,不達標就繼續磨。如果沒有主平玻璃做基準,jyo gan 提到的用三塊平面鏡兩兩互相研磨,並循環交換上下位置來加工也是常用的,而且非常有效的方法。

研磨過程對不同種類的玻璃,要選取不同的磨料,主要的選取依據,應該是硬度的匹配。磨料的硬度必須必所要加工的玻璃硬,但是又最好不要硬太多。磨料的種類從碳鋼,到氮化硅,到氧化鋁,到鑽石都有。

拋光我見到的多是瀝青。但是對瀝青的品質非常挑剔,不好的瀝青耗時又不出活兒。

高平整度玻璃的製作過程是絕對的慢工出細活兒。如果人工磨,磨10個小時左右,出來2、3片兒高精度的,應該是正常能保證高質量的速度。性子急還真幹不了這活兒。工業界機械化量產的,一般精度都要比人工的差一些。

關於拋光,更多細緻的資料看這裡:Joy of Mirror Making: Polishing


現階段用的最為普及的還是傳統的研磨拋光


一般在物理學中看到「完全」「絕對「」一定」一般都是不可能的,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理想模型」


據我所知,目前常見的比較好的平板玻璃是用浮法製造的,即所謂浮法玻璃。
製造的方法,是在製造槽里灌入高溫熔化的液態金屬錫,讓它鋪滿製造槽底。然後灌入玻璃融液,玻璃融液會浮在液態金屬錫上,在地心引力和表面張力的作用下形成均勻平整的玻璃融液層。冷卻以後,就形成了平整度比較高的平面玻璃。


排名第一的回答挺充分的。但是補充一點,

在可見光領域,平面是最好加工的。幾百毫米的平面可以使用單軸機,效率和精度都很好,RMS能到1/100波長。而非球面大多要靠多種工藝複合加工得到,其中最基本的是用數控小磨頭的精磨合拋光(ccos),RMS大約能到1/60波長。自由曲面和球面沒幹過,不好說。球面應該和平面差不多。所以,加工難度上來說:自由曲面&>非球面&>球面≧平面。

當然了,到米級左右的平面,一般是沒有合適的單軸機了,所以都要使用ccos,不過還是平面最好乾。因為在平面狀態,磨頭可以做的很大,且磨頭形狀與所需要加工的面形偏離最小,所以,效率最高精度最好。

最後啊,其實光學零件的成本都很高的,如果真需要這麼大的平面,直接做個單軸機就好了呀,又快精度又高。設備成本,你賣兩三塊鏡子就回來了。


光學平玻璃,有兩個要點,第一是平,通常要製造出相對平滑的表面,會使用到一種工具:高速微粒噴射機進行平滑拋光處理,就是平時所說的噴砂拋光。但是要做到光學需求的平,單單噴砂拋光是遠遠無法達到的,所以這裡需要另外一種儀器,原子級的高速微粒噴射機,這種噴射機噴出的微粒為原子級,比一般的噴砂機器的拋光處理更加平滑,當然這也是相對平滑,凱克天文台望遠鏡的10米寬平玻璃就是採用這種工藝製作而成。


技術很不錯的技師通過粗磨胚料上在膠盤拋光,視不同材料而定加工周期,拋磨後需要在干涉儀下通過標準樣板去看平行線的條紋。

上面那位朋友說的很對,平面鏡現實中見到的很多,不過高精度的平面根據我在車間呆過的經驗看來,的確比球面難做些。


先製造出玻璃毛坯,如普通磚頭一樣的形狀,體積是10倍--100倍或者上千倍,然後就是後期加工了,包括切割,打磨,拋光三大類型的後期處理工藝.當然,最後我想說的重點是!光學玻璃100%是通過後期加工出來的,世界上還沒有能夠直接成型製造出來的光學玻璃.


在失重狀態製造一個純球體玻璃,當中有一點是光學平。


將熔化的玻璃倒在熔化的金屬上,玻璃凝固後自然形成兩面皆水平的形狀
Float glass


用激光削出一個砂輪A,B,C。。。,用轉動的A去磨平B,轉動的B去磨平C。。。理論上經過n次迭代,最後的那塊就很平了。


推薦閱讀:

手機鋼化膜抗藍光功能真的有效嗎?是否存在過度宣傳的成分?
相機里的光圈和快門長什麼樣?
相機的CMOS感測器在高到一定像素以後是否可以用普通焦段鏡頭拍攝物體表面的細菌?能否從光學的角度解釋一下?
為什麼國畫遠看很驚艷,走進卻沒那感覺了?

TAG:光學 | 光學儀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