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歐美巨星很少來中國開演唱會?
是審批的問題,還是商業方面的問題?
國內的國際演出市場,相比前幾年已經好了不少,全世界都知道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市場。上面有回答提到過審批,其實審批沒有想像的那麼複雜和困難,其實大家都誤解了,很多搖滾藝人的歌曲聽上去狠,但實際上並沒有多少反動內容的。 君不見那麼多重型大牌登陸中國么。不過談到審批,不得不提文化部的黑名單,90年代美國發起一場ZD系列音樂會,召集了很多樂隊,在這場演出的所有藝人,都進了黑名單,也就是說這些進了黑名單的藝人,原則上是不可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表演的,甚至不可能讓你入境。 比約克和音速青年也是在這張黑名單中,但因為某種我們不知道的原因他們的演出竟然審批下來了(我想國內還是想適當放寬這類演出的底線)。但很遺憾的是比約克的行為無疑給當時慢慢開放的演出市場一次沉重的打擊,以至於後來我去做演出經紀人培訓的時候老師會把這次事件作為演出監管的案例之一。
除了審批,還在於演出商是否願意做這場演出,說白了就是錢。很多藝人雖然在國內擁有極高的人氣,但演出商要想到的是有多少人願意為此消費。他們是生意人,不可能為此虧錢的。這點不得不提Metallica,這支樂隊在中國搖滾樂迷的心中可謂如雷貫耳,幾年來也有很多人打算操辦他們在中國的演出,但是始終雷聲大雨點小,真正的原因就是錢。因為一台演唱會,特別是一線樂隊演出,要求極高,Metallica的演出,會包含設備(包括樂器,音箱,鼓,擴聲設備等等),人員(不可能四個爺們大搖大擺就這麼過來,還有很多隨行人員,包括舞台助理,調音師,燈光師,樂器技師,攝影攝像……),人員要安排往返飛機,住宿吧,安排吃,這些就是很大的開支了。吉他中國姜偉曾經列舉過當時他們在做in flames演唱會時候的食宿要求,所羅列的清單可謂壯觀。Metallica必定有過之而無不及。
另外儘管有些藝人在國內擁有不錯的名聲,但是真正為此買單的可謂少之又少,國內還沒有很好的音樂消費觀念,而且是世界最大的盜版市場。人們很少會為了一場演唱會消費幾百塊錢。曾經去過Arch Enemy在北京的演唱會,場地最多也就1000來人,太少了。
所以有時候說到政府行為,還不如說如何培養國內樂迷為音樂消費的習慣,畢竟一場演出是要靠演出商來做的。
1、我國演出審批極其繁瑣,成本巨大,涉外審批更甚。文化部門動輒3-6個月的審批周期、對演出內容(歌詞)、藝人以往言論(台*獨藏*獨)的嚴苛審查、行政成本高昂的各演出支持部門(場館公安消防工商稅務),使得中方演出商難以與國際一線巨星團隊進行項目對接。
2、我國對於國際巨星而言是個幾乎沒有直接唱片銷售收入的混亂市場。流行歌曲由於語言的限制,受眾僅限於部分中高端人群,而缺乏大眾群體影響力。所以即便歌星從商演本身可以得到一些直接收益,但完全刺激不了唱片銷售以及其他衍生業務。資源的利用率太低,對於歌星寶貴的時間而言,是種極大的浪費。轉條我昨天發的微博
「
衛報一條令我心驚膽戰的新聞:因去年Elton John北京演唱會喊出AWW(強哥事後迅速被警方盤問),天朝已加強外賓來國內演出的審查管制。據兩條內線消息,文化部長已要求未來赴華演出者必須有大學文憑,但不排除只是一時衝動下的胡言亂語。文化部發言人對衛報提問表示沒有新規定誕生。
另有消息稱:今年開始,古典音樂家遞交來華申請時已被要求提供學歷證明等相關資料,近來已有幾份申請被拒。Elton John和Bjork都沒有大學文憑
China tightens concert rules after Elton John"s "disrespectful" Beijing show
」
另外,就音樂環境而言,多數歐美巨星在國內真沒號召力
就比如07年Roger Waters來,這位放全世界多數地方都是輕鬆賣光門票的主,且照說Pink Floyd是一代中國搖滾青年的啟蒙
但上海大舞台只坐了六七成,黃牛票都是揮淚大甩賣
早一個月的Eric Clapton同樣慘淡
說一個我印象比較深的示例:08年的時候,Oasis本來打算來中國開兩場演唱會,可就在離開演唱會還有幾個月的時候,突然被告知,不可以來中國演出,然後外交部說是因為承辦演唱會的中方公司資金出現問題,而流氓弟兄倆坐不住了,站出來大罵,說原因就是是跟一個回不了家的西藏老僧人同台參加過一個慈善演唱會,因為這個來不了了。然後這個組合就解散了,我去去去去去去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Coldplay也參加了那個演唱會。所以,不要傷心,一切說不定都會有轉機。市場問題是主要問題,理論上說,文化消費主要是消費當地文化產品,除了好萊塢電影之外。國外的大型樂隊,除了少數人人都喜歡,大部分在國內的受眾仍然不足於支撐4,5場演出,而越是大家都知道的,價格越高。另外,,一場演出的某些固定成本是可以通過多場演出均攤的,如果演出場次少,演出不夠多,成本很難降下來。而文化產業,是風險極高的產業,不到最後一刻,不知道賺賠,但是賠了,就是真真的肉痛。所以這個讓理智的投資人去做這麼大的演出,風險難測,這事難。就是干,很多風險也是轉嫁,均攤了。比如亞洲巡演過來多加一站,或者找到大讚助不在乎預算,或者真有雷鋒。
我在之前打算請pet shop boys 過來,下面是神回復,
The offer has been declined.. It costs them around $200,000 to play a one off show and that"s without the air freight bill. How you expect a major international touring Artist, with an entorage of 20 persons, a complex stage show and 10 tons of stage set and equipment freight, to play a show in China for $x0,000 is beyond me.
國內的推廣商實力比較小,對國際大型演出的經驗也是一個問題。
至於中國特色的審批,文化管理,其實新加坡也有,這個其實只是繁瑣,但是只要在規則內,不是大問題。主要的,還是沒法賺到錢。自打 比約克 在上海那一場 多嘴多舌 了一次,在以後所有的演出都被嚴格監管了,只要是過2000觀眾的演出,不論哪國不論什麼,必須嚴格審查,查到這些人的祖宗八代到中世紀……
還是幾個超級噁心的原因啦
· 審批太遭罪,這個不提也罷,即便熬死那些受過10年紅難折麽過的精神高度敏感的審查官員,還有其他的讓人憤恨的門檻
· 邀請高成本,超級metallic樂隊這類的樂隊如果要來基本上開價都在千萬元以上,如果想賺那麼就需要考慮一下是否有那麼多死忠擁躉來的了現場,買得起票。為什麼這麼貴,人家是需要包飛機的,包全場設備(燈光音響),包所有工作人員的(打雜都不要外人),意味著專業的演出不允許半吊子山寨水平的人出現在音響設備上的。 那如果要來,那就真屬於醬油級的演出,隨意性太大,體育場館的現場是一團糟。這個屢試不爽,如果是500人以下的小場合,還是應該去感受的。基本上人家不會為這麼小場合大老遠來一趟的
· 聽眾成本, 這個鮑勃迪倫來演出,台下有多少人知道,這個鼎鼎大名的爺爺。撐死知道兩首「敲帝哥的門」「答案在風中撩」……再牛的知道「像塊滾石」,也不過是混小資群里看幾本破書知道的,有幾個人說的出這老鬼在美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對民謠對音樂創作做出的成就。這大爺的演唱會現場,最牛的是出現了大批起鬨著,要求唱「加州招待所」,頂虧人家不懂chinglish,也沒掛臉。在邀請來誰呢?撐死也就是格萊美那些個大黑屁股,上台扭啊扭,這種破玩意是有大批的所謂潮人是心甘情願的需要的,要的就是那個膚淺的勁兒,問題是人家才不會為這種劣等國家辦一場豪華演唱會呢,半老徐娘的瑪麗亞凱莉在事業最顛簸的時期來秀一把,還裝孫子玩遲到沒準還假唱,把中國觀眾給氣死差點。如果想挺那些RB啊什麼的此類大牌,不妨關注各個地方衛視,如今偶爾能捉一兩隻扭捏作態的明星,也許能近距離摸一把之類的也算值得。
我個人認為,與其請這些大俠們來,不如看看他們的經典的,認認真真的演出的唱片,沒必要湊熱鬧。以上拙見
槍花估計TG不下台永遠也來不了吧
不會啊,據我所知,去香港台灣的歐美巨星挺多的
霉霉擁有「1989」名字的巡演和專輯「TS」的縮寫不還是來上海了,一開就是三場(doge)
去年到現在上海來了好幾個不錯的歐美大牌,但是來了幾個就倒了幾個演出商。拿史密斯飛船來說,座位連1000張都沒賣到,演出商寧願違約也不願意再硬抗(聽說後來因此事倒了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suede十月場的時候,內場大概上座率也就在3成左右,這還是往好了說,君不見那空蕩蕩的看台..幸好還有個趙薇的《致青春》補了點收入,不然又是個大賠本買賣...
出於愛搖滾的心態這兩年也蠢蠢欲動想要攪一攪渾水,一探聽業界內幕心真是拔涼拔涼的....
至於演唱會票價虛高不虛高?這就看個人評斷了。
歐美大牌在中國的市場遠不如一個韓國偶吧,最近幾天聽聞那個大熱的偶吧來要中國開見面會,冠名贊助費已經可以請一個殿堂級搖滾樂隊,可人家門票開得比metallica高兩倍,一樣可以銷售一空。讓我說與其說是虛高,不如說是消費觀念不同。
有句說句,現在審批其實不算是最大的門檻,最大的問題是「誰辦誰倒霉!」
去年一位主辦方仁兄跳出來說,光一年賠了一大筆,不就為這點夢想,誰也不再干這傻子事兒!
賠錢賺不到吆喝。
很多都提到成本的問題,歐美藝人成本是高,但是港台有票房號召力的秀費也不低,甚至高於很多大家知道的歐美藝人。
其實最主要的是受眾的問題,大部分歐美所謂的大咖在內地並沒有那麼強的購買受眾,很多傳統演出商手上是沒有數據的,只能從直覺還有社媒、搜索指數上去做評估,然後還有一些經紀公司發包商之類的關係因素在裡面。其實大家覺得應該來的也來的不少了,就說近幾年票房能拿的出手的2009年的Beyonce,2013年的Metallica,2014年的泰勒斯威夫特,其他什麼滾石,Maroon 5、alicia keys,Justin Bieber、Akon、Jennifer Lopez之類都不值一提,票房兩級特別明顯。
所以真要拋開審批因素,做一個可以在內地萬人級別Arena開Con的藝人列表的話,不會超過20組藝人。
回歸根源還是中國音樂消費環境的困境,音樂媒體的價值引導,主流音樂審美及語言限制,歐美演唱會在北京上海開光靠那點名人大V什麼的捧場也是養不活的,更別說都還是些贈票狗。
內地演出產品始終是一個擁有中產階級消費能力的年輕人圈子的消費產品,而且每年情況都在變,每年我們都能看見有一些不一樣的趨勢和音樂取向,說實話歐美藝人現在在內地根本干不過韓國藝人的受眾基礎。
演唱會票價虛高是主要原因,沒有積累過程的投入怎麼會有回報?像各位提到的這些所謂流行、搖滾界「國際巨星」,在國外賣票其實往往都是白菜價。拿到這邊來之後某些人心態不正,總想偶爾開一場演唱會就炒作出個高票價。就這能賣得出市場來才怪~!
不是也看到很多外國明星么
我來北京兩年就看了個linkinpark 和 muse 。聽說不是要抵制文化入侵,以後做網路原創項目字體都不能隨便用英文,我喜歡的那些大碗怎麼來的了?我會分分鐘被他們入侵!
別說歐美明星了,就是普通人也一樣。
我跟馬來西亞的朋友說:跟我一起去中國玩兒吧?!
對方答:得了吧,我去大陸的手續實在太麻煩啦,不如我們去台灣吧?
把上文中的「馬來西亞」四個字換成別的歐美國家的對話我也經歷過很多次,反正每次跟歪果人說去中國玩兒,第一反應就是太麻煩啦算了吧!
1. 遠,懶得跑,在哪掙錢不是掙。
2. 群眾基礎不足,據我了解大多數人認識的「外國」歌手就那麼幾個。
3. 審核制度困難重重。
4. 票太貴,跟瘋狗想想捨不得錢包癟也就不掏錢看了,導致上座率不高。
粉絲購買力不夠。
喜歡是喜歡,但沒到捨得拿幾大百甚至上千出來消費的程度。這導致過了審批,上座率不足。
即使所有大腕們不審批都可以過來,你覺得上座率能百分百,主辦方賺回本的能有幾個?
說到底就是在中國沒那麼多觀眾,有錢賺的話審查攔得住?
推薦閱讀:
※為什麼歌神張學友每四年開一次世界巡迴演唱會?這是最後一次嗎?
※有哪些令人萬分遺憾的樂隊、歌手、歌曲以及他們背後的故事?
※老帕跟多少個流行樂手合作過?
※如何欣賞李斯特的鋼琴作品?
※如何用 iTunes 高效管理iPod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