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把脈」是什麼原理?

順便問一下,為什麼把脈的時候手下面要墊個小墊子?


自從我記事起,爺爺是個半路出家的中醫,醫術算不上精,這只是業餘的職業,原職是在行政單位上班的。但是常常遠親近鄰、甚至是七村八鄉的人來找爺爺看病。我對此是比較煩的,因為沒有開什麼診所,開診的地點就是家裡,每次有人來看病,我都會躲回房間自己玩。唯一快樂的是,每次有人來家裡看病,都會帶水果來。

家裡中醫的書籍挺多的,爺爺在世的時候,他是不讓翻的,似乎都是視如珍寶,從簡裝的《萬病回春》線裝書,《傷寒論》、本草、黃帝內經、啥啥湯頭歌決的都有。後來爺爺不在了,那一大大的書箱就是我整理的,所以我稍稍看了一些皮毛。當時還是饒有興趣的,診脈、針灸這些操作性的內容會去邊看邊實踐。記得高中的時候,就課間經常給同班一小胖子診脈,把把左手把把右手,看看舌苔,然後煞有介事的問,最近是不是尿黃啊?是不是晚上睡不著啊?胖子此時就會目瞪口呆的看著我,似被我說中,迫不及待的問「是不是有病?能治不?」這時我會摸摸我還沒長全鬍子的下巴,說「少擼點!」,然後浪笑著轉身走了,留下胖子一臉疑惑。至於後來他重新做人之後考上中科大天體物理專業,現在在研究所工作,那就是另一件事了。

嗯,是的

一顆冉冉升起的中醫新星!

後來高考

報了臨床醫學

大三專業分流

選了麻醉

本科讀完

碩士讀完

現在是麻醉醫生


其他答案中診脈的中醫理論都說得很清楚了

我就從別的一個側面回答一下「把脈」的原理吧,用看得見的事實解釋一下「只可意會」的中醫診脈。


動脈有創監測是麻醉醫生在工作中的一項重要的監測手段,大手術、老年患者、既往高血壓、危重、急診患者、長時手術等等都需要進行動脈穿刺,進行實時的動脈壓監測及便於抽血行血氣分析。常常選擇的穿刺置管的部位就是橈動脈,當然,可選的還有尺動脈、足背動脈、肱動脈,必要時股動脈也得上。說白了就是體表能摸到動脈搏動的部位。橈動脈的穿刺點一般選擇左手第二掌橫紋動脈搏動處或橈骨莖突近端1cm處。這個位置與「關」或「尺」重合。

穿刺後置入20G留置針,並接上壓力感測器之後,得到的波形是這樣的(監護儀上的紅色波形,右邊的數字就是有創血壓)

那從這樣的波形,我們能得到什麼信息呢?

1、 實時動脈血壓。一般是三秒讀一次數,這樣就可以迅速得知患者的血壓實時變化。以便麻醉醫生及時調整患者術中生命征。

2、 從波形的頻率,我們得到脈率。在無房顫的情況下,脈率與心率相同。

3、 從波形的節律,我們可以得到患者心臟節律,判斷一些心律失常。

4、 從波形的斜率,可以了解患者大動脈壁彈性。

5、 從波形的切跡,可以了解心臟瓣膜開關情況。
6、 連接上更高級精密的設備,還可以得到患者的心功能,得到患者的心排量,每搏輸出量,每搏變異指數,了解患者血容量是否充足,心泵功能是否良好。下面這機器就是監測心排量的

看到這,可能你已經知道,從橈動脈的監測來說,這樣的監測手段比用手觸摸的方式診脈精確不知高出多少倍。也能知道,對於橈動脈的監測,我們得到的更多的是關於心血管、循環系統的指標。

其實吧,徒手診脈能得到是也就是」頻率」「節律」「脈壓」這三項。我想應該沒有一隻手能判斷出每搏變異,至於心排量、心指數就更加複雜了。

至於中醫說脈象的「沉浮」「虛實」「正邪」,以及針對診脈能判斷其他器官的原理。這,我真不懂。但是現代中醫學已經有開始用脈象儀(就是無創或有創動脈監測)來對中醫的診脈進行聯繫並解釋了。比如:滑脈,平弦脈

當然,我們從」頻率」「節律」「脈壓」這三個指標,我們還是得到一部分病人的信息的。結合病人對自身癥狀的描述,醫生的望、觸、扣、聽。對診斷一般性的疾病,綽綽有餘了。


中醫理論是千百年來形成的,有很強的經驗總結性,但是不免有摻水的成分,我覺得不應神話中醫,也不應黑中醫,中醫解釋不清的地方,嘗試從現代醫學解釋,用科學的方式去研究,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圖片侵刪,謝謝)


想知道把脈的原理,先要去學會它,都能露一手,然後才能指出他的毛病。

自學中醫者該如何學習診脈


  今天是第一次寫日誌,內容是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對中醫診法的看法和體會。中醫診法一般說有望、聞、問、切四種,分別被稱為神、聖、工、巧

,就是用眼睛看,一看這個人,就知道得的什麼病,嚴重不嚴重,「這太神了!」,所以叫「」。聽說有的還能望出氣來,什麼正氣、死氣、妖氣、財氣,這更神,神怪的神,哈哈!望的高手,首推扁鵲,一看人家蔡桓公的臉色,就知道有沒有病,輕重如何,能治時還進言幾句,不能治時扭頭就走,捲鋪蓋走人,「咱惹不起還躲不起嗎?」。

,有兩層意思。一個是用鼻子聞,一個是用耳朵聽,聞一下有什麼味道,或聽一下你發什麼聲音,就知道你得什麼病,死得了死不了,也牛啊,所以叫「」,成聖人了。不過這並不稀奇,一般人也懂點,譬如一聞,這人口氣特厲害,要不是因為午飯時吃了太多的大蔥大蒜,那多半是熬夜看世界盃上火了,又或是腸胃消化不好,有積滯;一聽,這人咳嗽得厲害,有痰音,那就是這個人的肺或氣管出毛病了;這人整天打噴嚏,不是鼻炎犯了就是冷氣開太大,感冒了;等等。其實也不是一定要聖人才能知道的事。

,就是問情況,讓病人參與進來,大家共同來研究分析這個病情,研究這個治療方案,畢竟最了解患者情況的還是病人自己,診病不能光是醫生在那裡自己搞,讓病人自己一邊涼快去,這不行!所以叫,就是要一步一步,老老實實地去做好每個步驟、細節。其代表人物就是張仲景,整個《傷寒雜病論》里說的方證、辨證論治,都是這樣一點一點收集整理而來的,而且很細緻精確,毫不馬虎。

,就是摸、按,好象這個腹診,按肚子,看脹不脹、實不實、疼不疼,按皮膚看有沒有水腫凹陷等等。另外一個最為人熟知的就是把脈。把幾個指頭在病人手上一搭,就知道是什麼病了,絕了,這技巧了不得,所以叫

其實這幾項,都是前人與疾病作鬥爭的經驗總結,學會了,就都不神,但技巧是都有,不過只要能踏踏實實地學好了,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只要臨證時好好做好每一項應該做的工作,就好了。

下面我們先來談談這個把脈。現代人把它看得很玄,都說光號脈就能知道什麼病、應該怎麼治,不用病人開口說話,有的人更以此來作為考量這個醫生是不是有本事的唯一標準,「他說不出來就是他醫術不好,我找別人去!」。大家試想想,這醫生要真這樣有能耐,那麼他也就自己能拿主意了,也不用跟你說什麼、求證什麼了。於是這個病人來看病,病人坐醫生面前,一聲不啍,醫生呢,也是,什麼也不說、不問,只號脈,號完了開藥,病人拿了葯就走,回家吃藥去了。你看,要是按這樣來診治啊,是怎麼看怎麼彆扭,哈哈!所以我們病人啊,不能有那個偏見,而醫生呢,可以有這種追求,但不要強求,首先得踏踏實實地把最基本的脈法掌握好,否則高層次的功夫沒學到,最基本的也沒學好,那拿什麼去指導臨床實踐呢?其實真正在臨床時還得四診合參,再好好跟病人溝通,詳細了解病情,才能找出好辦法把病治好。有時候你跟病人耐心談話溝通之後,病人自我感覺也會感到輕鬆了很多的,這對輔助治療有很大的好處。

那麼對於診脈,什麼脈才是最基本的、必須首先掌握好的呢?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種脈是最基本的,得先學好,就是:浮沉、粗細、有力量還是沒有力量、快慢、有沒有停跳。把這幾種狀態及其含義弄懂了,臨床就有把握了。不要說一開始就想把脈書上的24脈、27脈、28脈甚至三十幾種脈都學通學透,區分得很明白,那不可能的。好象這個滑脈,「往來流利、如珠走盤」,說得很形象,但是一用呢,糟了,到底指下的這個感覺是怎麼珠走盤法啊?又如散脈,「散似楊花無定蹤」,多浪漫多有詩意啊,但一上手,糟了,這楊花無定蹤又是個怎麼樣子呢?又犯糊塗了!所以古人說「心中了了,指下難明」,寫得很形象啊,很好,看上去很清楚,但一上手,問題就來了,搞不清了。所以我們學脈不能這樣學,得先把最基本的學好,基本功練好了,將來再從臨床上總結積累,再回頭來看書,那時就會真正地明白了:「啊,原來這就是滑、這才叫散!」,多好啊,實踐、學習兩不耽誤,這才是真正的學以致用。
好了,那麼到底這個「浮沉、粗細、有力量還是沒有力量、快慢、有沒有停跳」具體是怎麼一個樣子呢?我準備從下期開始,分期把我的學習經驗拿出來跟大家共同研究探討,一項一項地來仔細分辨。


本期我們先來研究這個浮沉的問題
  首先我們先來搞明白這把脈的位置。我們現在用的一般叫寸口脈,把食指貼著這個掌根(大拇指根部)的那條紋,就是所謂的掌後的橫紋,食指放在近肘的方向而不是近拇指的方向,食指邊緣緊貼這條橫紋(是貼著,不是按住、壓住);然後把中指從向肘的這個方向並上去,中指和食指緊緊並排在一起,這時中指會摸到手腕上有一塊隆起的骨頭,這就是所謂的「掌後高骨」了,然後再把無名指也並上去,跟中指並排在一起,這時候要注意,中指和無名指不要並緊了,要稍稍留一條小縫隙。這時候這個手指就排布好了,看上去呢,三指並排,中指和無名指的中心距離要比食指和中指的中心距離稍大一些。要是這樣敘述不清楚不形象,可以到書店或網上找個圖看看,再對照著做一下就明白是怎麼一回事了。這裡不再贅述。

  食指的位置叫寸部,主上主外,上指頭、頸、肩這一塊的地區,外主體表,皮膚、肌肉這一塊,所以也主表證;
中指的位置叫關部,主中,由上往下看,是主整個胸腹腔的部分,下面一般可以管到肚臍附近,由外往裡看呢,是主除了上面說的表和裡頭的腸胃(消化系統)以外的全部地區,包括肝、心、脾、肺、胰等全部的器官,所以也叫半表半里,主半表半里證;
無名指的位置叫尺部,主下主里,下指肚臍、小肚子以下的部分,包括腎、膀胱、前後陰等,里指裡頭的這整個的消化系統,主要是腸子,也主里證。但由於這個胃處在胸腔,所以他雖然是消化系統的一部分,但一般在關部反映的比較多,反映在尺部的比較少。同理,這個食道由於比較靠上,所以這個食道、氣管的問題有時也會反映在寸部,不單純在關部反映。
  一般呢,左手主要管左側身體的區域,右手主要管右側身體的區域。千萬別搞什麼男左女右那一套,否則錯了可別怪我,哈哈!
  好了,下面可以開始談浮沉了。

  浮沉在這裡有兩種情況。一種就是我們把手輕輕地放到脈上,只稍稍加了點力,就能摸到明顯的脈動,這就叫。要是一直摸不著,要不斷加力,快要或者已經按到底了,都幾乎或者已經按到骨頭了,才能摸到明顯的脈動,那麼這個就叫。如果浮的時候沒摸著,還得稍加點力往裡按,但又不至於到沉那種地步,那麼這個就叫不沉不浮,也可以根據用力大小的情況稱之為偏沉(用力較多)偏浮(用力較少),統稱為

  另一種就是當我們三個指頭平衡用力向下尋脈的時候,只明顯地感到了寸部的脈動,而關、尺部遠沒那麼明顯,這也叫,或者叫脈上促,就是向上靠的意思;如此類推,寸關不明顯而尺明顯,也叫;寸尺不明顯而關明顯,也叫。這種脈,明顯與不明顯的區別比較嚴重時就是脈書上所謂的動脈了,「無頭尾,大如豆,厥厥然動搖」那個,一般主痛。哪痛啊,出現在哪個部位,它對應的地方就痛,簡單、直接。

浮呢,主上,主外,主表,跟上頭那個寸部相似;沉呢,主下、主內、主里,跟上頭那個尺部相似;中呢,主半表半里,跟上面那個關部相似。

  那麼為什麼這個脈會有浮沉之別呢?一般來說,就是人體的保護機能與外來之邪作鬥爭,首先想從表這個地方解決問題,津液氣血都集合到這裡打仗來了,所以這裡氣血充足,脈就現浮象;當在這裡不能解決問題了,邪向里挺進,正氣往裡退,氣血津液又集中到中部(半表半里)來了,脈就現中象;邪氣再勝再往裡進而正氣再戰敗再往裡退卻,就全退到裡面來了,在這裡積蓄力量要跟病邪作殊死決戰,正由於這個力量(氣血、津液)的積蓄,脈就現沉象。
  簡而言之,正氣(津血、氣血)在哪集結,就會在脈的相應部位有所反映。我們只要守住這一條,以此觀脈就不難了。要是臨床上的脈象有變化,好象寸關都明顯而尺不明顯(正氣集結在上中部或中外部打仗,那裡可能有病灶;或者是裡頭或下面津血、氣血比較虛,所以這裡也可能有問題,津血、氣血不到哪裡,那裡就會不大好使。)、關尺都明顯而寸不明顯、又或是寸尺都明顯而關不明顯(病灶在上和下部,或是中部比較虛弱)等等,我們就可以大致分析出他是哪裡有問題了。這一個原則比較重要,在整個的《傷寒雜病論》脈法裡頭,這個原則是貫穿始終、一以貫之的,遇到問題,想想這個原則,很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包括對《傷寒雜病論》裡頭的條文的理解。
  好了,到這裡這個浮沉就講完了,下回我們接著說粗細。

  原計劃本期是要研究粗細問題的,但我仔細想了一下,還是先來研究一下有沒有力量的問題更好些,所以我們這次就先談這個,粗細問題下次再談。
  那麼這個有沒有力又怎麼個玩法呢?根據上次說的,當我們找到了脈之後,不是就此打住了的,還要繼續搞點小動作。什麼動作呢?就是還得再慢慢加力向下按按,然後再把力減少一點,把手指再提回原處,這組動作還需要反覆做上好幾次。「這樣做為什麼啊?玩兒嗎?」當然不是玩兒的,哪能這麼兒戲啊!這樣做,是想用指頭感受一下這個脈對手指有多大的抵抗力。要是按下去的時候,這個脈對手指有很大的抵抗力,按下去感覺很硬、很實、反彈力度很強,我們就說這個脈有力量,最有力量是怎樣的呢?硬邦邦的,幾乎讓你的手指按不下去。要是手指按下去沒遇到多少抵抗,「你愛按哪兒按哪兒,愛怎麼按怎麼按好了,我不反抗!」,那我們就說這個脈沒力量。最沒力量是怎樣的呢?稍一加力,脈就沒有了,摸不到了。那麼我們就可以根據這個最有力和最沒有力去比較、衡量這個脈的力度是怎麼個情形,是偏弱還是偏強了。

  那麼這個有沒有力是怎麼來的呢?這就首先要想想上回說的正氣集結的原則了。正氣充足,力量大,反映到脈上是不是就會有力啊,要是正氣虛,沒多少力量,這個脈能不無力嗎?來問題了:「這正氣弱人病好不了,這好理解啊,但現在脈有力,說明正氣不弱啊,為什麼有時這病更重了呢?」因為現在是在打仗,你力量大,敵人力量更大,跟你有一拼啊,打得都天昏地暗了,這人的病能不重嗎?那又來問題了:「這個《傷寒雜病論》裡頭不是常說一個什麼脈實則病進脈虛則病減嗎,脈更實了這正氣應該是多了呀,為什麼還病增呢,而脈虛了這正氣在減少了,反倒還說這個人病情有好轉,這咋回事兒啊?」脈實則病進,參考上面剛說的,這仗打的是越來越激烈了,那還不病情加重啊?這個脈虛了點了,說明這個仗有點緩和了、關係沒那麼緊張了,相對來說,這個病情不就輕點了嗎?所以整個問題的核心就是正邪交爭!他正氣集結為什麼啊,聚餐嗎?旅遊嗎?不是的,是要打仗,要進行正邪交爭、要去拚命啊!

  那麼這個有沒有力又代表什麼呢?有力,一般是代表實,正氣實,但要是這個邪氣跟正氣有一拼啊,我們通常就直接說他代表邪氣實,正氣還行,我們就瞅著這個邪實去治就是了,正氣能挺住,因為他不是沒虛嗎?沒有力就代表正氣虛了,治療上我們首先要想到的是怎樣去補充、扶助正氣,正氣足了,自然能夠與邪氣交爭了,先不忙攻邪,否則這個正氣受不了,邪沒攻著,這個正氣卻先給攻沒了,那更壞!

  從治法上看,有力的脈我們通常用的是攻、泄之法。好象麻黃湯證、麻黃葯證,要求的是脈要緊,承氣湯之類的呢,要求脈要實,這個緊啊、實啊,說的就是要有力,否則這脈無力不能用這個,用了會如何呢?大汗亡陽、大下傷陰(指津液氣血),能使病人虛脫,昏死過去!無力的脈我們通常要用補法,象桂枝湯證的脈緩,四逆湯證的脈微弱,都是無力的脈,不能攻下,只能補養。至於要用多大的藥量去攻、去補,還有攻之中要不要加點補的成分、補之中要不要加點攻的成分、加多少,那就全得從脈的有力沒力的程度上去分析判斷了,不是隨便想加什麼就加什麼、加多少就加多少的,得有依據。
  好,有力無力的問題就先說到這,下次就開始談粗細的問題。

本期我們就來開始談粗細的問題以及它的一個變種——長短
  書接上回,我們已經把到了脈,也做了個舉按的小動作測知了它的力度如何,但是我們該做的小動作還沒完,還有一個,就是要用指頭從拇指一方向尾指一方、再由尾指一方向拇指一方這樣水平來回地小心按摩或說是推摩幾下。「咦,這又是在搞啥玩意兒啊?」這個啊,主要是用手指摸一摸他這個脈管的寬度如何了,就是要看一下這個脈管到底有多粗大或者有多細小。

  原來啊,這個正氣津血足了,他要流動,要往外輸送,不僅是力量會大,要求這個輸送管道的空間也得大,否則這個正氣足了但空間不夠,都擠到一塊去了,那怎麼能及時地往外送啊?所以仲景說這個「陽明脈大」,陽明是多血多氣的,就是我們說的正氣充沛了,所以要輸送它,脈管就得大,「不大我也把他給擠大了!」。那麼細呢,很好理解,當然就是氣血不充沛了。

  但這裡有這麼個問題,就是這個脈大要真是血氣足,那它力量應該也大啊,脈小要真是血氣不足,那它力量也應該小啊,那為什麼臨床上常有脈大而無力或脈小而有力的呢?這就涉及到氣血的偏盛偏衰問題了。什麼意思呢?就是這個氣血是互為陰陽的兩個東西,氣主要管輸送,把血灌輸到全身,所以它屬陽,主動、主擴張;血屬陰主滋養,它有個很實在的形體(液體),看得見摸得著;我們說脈的力量或粗細,雖說是氣血共同的功勞,但是還是各有側重的,血側重於脈的力量,氣側重於脈管的粗細。當它們都旺時,脈就粗而有力;都衰,細而無力;當氣比較衰而血還沒有什麼問題時,這個脈就細而有力;當這個氣還好,而血卻先不行了,那這個脈就會粗而無力。

  所以這個粗細還真得跟上面的有沒有力氣連著一起看才行!
  那麼這個脈在臨床上有什麼特別的指導意義沒有?有!它主要是指導你用藥的時候是該用氣分葯還是該用血分(陰分)葯。譬如說吧,現在的人都喜歡說什麼陰虛啊、要養陰,吃阿膠啊、喝首烏汁之類的滋陰養陰葯,但要是你見著這個脈,很細,那你吃這個就得謹慎了,很可能你吃這個之後是要長痘痘的;有的人喜歡吃補氣葯,人蔘、黃芪,但要是你見著這個脈,很粗,那麼最好就先別忙著吃這個了,吃了會怎樣?上火、失眠、煩躁。當然了,這也只是一般的規律而已,真正要搞明白這個氣血的問題,還得把這個粗細與上頭的那個有沒有力連到一塊來好好對照分析。除此之外呢,還得辨證。辨什麼證啊?方有方證,葯也有葯證。怎麼辨啊?這個呢,大家有興趣可以好好地去讀一下《傷寒雜病論》,這裡就不說了。

  另外,我們把脈,有時會碰到這麼一種情況,就是這個脈不僅在我們的指下跳,還在我們的指外(三指的範圍以外,食指和無名指的旁邊)跳,而且這個跳動的感覺還特別明顯,那這個脈就叫長脈,脈的跳動範圍超出了標準範圍了,長了。
還有一種,這個脈它不大到食指和拇指,就是這個脈好象長度不夠,跳動範圍只在中指、中指與無名指的交界處、中指與食指的交界處這麼一段空間內跳動,不大能到食指和無名指的中心,這個脈就叫短脈,跳動範圍比正常範圍縮短了。那麼這兩種脈呢,算是粗細的一個變種了,粗細是從脈管的直徑上去衡量,長短是從脈管的長度上去衡量,長與粗同類,短與細同類,具有同樣的臨床意義。
  到這裡,這個粗細以及它們的變種長短就說完了。在下一次,我們就來研究一下這個快慢問題。

今天我們來講快慢
  首先我們來看看古人是怎麼說的。他說這個正常人啊,「一呼脈再動,一吸脈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一個正常人,他的呼吸節奏是固定的,一般呢,吸氣所用的時間剛好跟他的脈跳兩次的時間一樣,呼氣呢,脈也對應跳了兩次,那麼一呼一吸加起來,這脈應該是跳四次。有時候人在呼吸當中,會不自覺地自然地閉了一下氣,也或者來個深呼吸,那麼要是有這種情況,這個一呼一吸的時間,脈就已經跳了五次了,所以我們可以用這個標準來衡量這個人有沒有病。說得挺好,好象也挺簡單、挺實用,但實際上用不上、也不好把握!為什麼這樣說呢?雖然都是正常人,但呼吸的快慢也一定各有不同,有快點的,也有慢點的,但他們都是正常人、沒病,那究竟以誰的為標準好呢?要是不同呼吸節奏的正常人用自己的節奏去衡量別人,那能不出問題嗎?哪會這麼標準地都是這麼四下五下呢?以我個人的呼吸為例,是偏慢的,所以我對正常人的脈,要用呼吸算,一般都得跳五六下或者六七下,來個深呼吸,七八下八九下的都有,那麼在我手上他們就全成病人了,而且都是脈數的病人,反倒那些真正脈遲的病人呢,得,都成正常人了!是不是很不標準、很不合理呢?而且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就是當我們在留心注意我們的呼吸或是在數呼吸的時候,它的節奏與我們平常沒去留意它、讓它自由發揮的時候是有變化的,已經不是原來的那個節奏了,一般我的感覺是會相對偏慢一些的,大家也可以自己試驗試驗,看是不是這樣。

  那麼我們應該以什麼為標準去衡量呢?西醫在這方面的研究給了我們很大的幫助,我們可以吸收他們的經驗。據他們的研究結果,一個正常的成年人,脈的跳動頻率是在每分鐘75次左右,而老年人呢,可能會相對慢些,年輕人呢,又可能會相對地快些,嬰兒呢,更快。好,這個標準就出來了,比較直觀,也比較好把握一些。有了這個標準,快慢就好定了:沒能達到這個標準次數的,就叫慢;超過這個標準次數的就屬於快;比較好懂。下面附上西醫的這個研究結果給大家參考參考。

  附:健康成人在安靜狀態下脈率為60~100次/分鐘。脈率受年齡和性別的影響,嬰兒每分鐘120-140次,幼兒每分鐘90-100次,學齡期兒童每分鐘80-90次,成年人每分鐘70-80次。另外,運動和情緒激動時可使脈率增快,而休息,睡眠則減慢。發燒時,人體的脈率會有所增高,一般每增多20下,相應體溫會增高1攝氏度左右。成人每分鐘超過100次,稱為心動過速,每分鐘低於60次,稱為心動過緩。
  好,搞清楚脈的快慢到底是怎麼回事之後,我們接下來就要去弄明白它的臨床意義了,否則怎麼能更好地用它來指導臨床呢?先看這個醫書上是怎麼說的:「數則為熱,遲則為寒」,就是說快是有熱證,慢是有寒證。這樣說對嗎?不對!這樣說太片面了,把這個快慢的意義落掉了一大塊!為什麼這樣講呢?讓我們先來研究一下這個快慢的成因,看這個快慢是怎麼來的,一切就會清楚了。
  通常一個人脈會在什麼時候跳得比較快呢?來看一下都是些什麼時候:運動和情緒激動時、發燒時(正邪交爭,在裡頭幹上了,打得激烈著呢!)、緊張或慌張時、剛吃飽時(腸胃開始工作,投入到消化吸收的工作中去。);那麼慢呢:休息、睡眠時,情緒和心情比較平靜悠閑時,吹著海風、享受著空調而感到非常涼快舒適時,飢餓時(腸胃沒活好乾了。)。大家能從中看出什麼線索來沒有?對了,這個快,它對應著一種興奮甚至是亢奮的這麼一種狀態,而這個慢,對應著一種沉寂、憊懶的這麼一種狀態,而不是對應著熱或冷的。當然,這個興奮它也能導致熱,所謂「頭腦發熱、衝動」就是這個興奮引發出來的,而「冷靜」就由這個沉寂、安靜帶出來,但這都只是快慢的副產品而不是快慢的真實含義,所以用這個熱和寒去代表快和慢的含義是極不全面的。

  通過上面的研究,我們就可以總結出快慢的臨床意義了:快,反映了這個機體的抗病自保系統還是處在一種比較積極、主動的狀態當中的,還是很想有所作為的;慢,反映了這個抗病機能已經相當疲憊,不想再跟疾病斗下去了,進入了一種比較消極、被動甚至是想放棄的狀態。那麼我們臨床上又該如何應對這種快慢變化呢?快,我們就積極配合袪邪,既然它自己這麼主動抗敵,我們就給它提供足夠的糧草和彈藥!慢,我們就先得考虛扶正,不要急於攻邪,它自己都不想戰鬥,你硬把糧草彈藥塞給它逼它上前線,到時候不是投敵就是做逃兵,打不了仗,你得先給它做思想工作,激起它的鬥爭情緒才行。
  好了,講到這兒,整個脈診的基本功夫就全部講完了,剩下的問題只是怎樣綜合應用的問題了,到最後的時候,我打算作個簡單的總結,大概地講一講這個基本功夫的綜合運用問題,看它究竟是怎樣指導我們具體的臨床實踐以及學習研究的。
  但在總結之前,我還想先給大家說一下一種臨床上常見的但又比較特別的脈象——停跳的脈。好,我們下期再見。

今天我們要講的這個脈,在臨床上經常會見到,比較特殊,它就是停跳的脈
  啊?不是吧,停跳?這脈都停跳了,這人還叫有脈嗎?有,當然有,有脈,只是這個脈它老停跳,怠工、偷懶,總是在工作時間開小差,不知到哪玩兒去了,所以他不是個好員工啊,對應這種脈呢,也不是個好東西,所以屬於病脈,就是說見著這個脈,這人肯定有毛病,搞不好還會是個大麻煩甚至要人命!
  那麼這個脈是怎麼一回事呢?我下面慢慢說。它有以下的這麼一些情形。
  1、這個脈跳著跳著,忽然停頓了一下,沒了!但很快它又跳動起來了,跟剛才沒停前無論是力度、節奏都沒有什麼變化,但跳不了幾下,又停了,然後再跳,就這樣反覆地跳跳停停、停停跳跳,而且這個停與跳的間隔時間很有規律,譬如說吧,跳五下,停了,停完再跳呢,又是跳五下就停了。很有節奏、很有規律。同時啊,這個人必然會伴隨著這麼些癥狀:心悸明顯,心就象要從嗓子眼跳出來一樣;胸悶,這胸口堵得慌,堵得好象連呼吸都有問題、不能呼吸似的;手腳有點發麻;頭呢,麻麻脹脹的,有點眼花、有點暈,眼睛也有點脹、不大想轉動這個眼珠子;心裏面就想馬上找個地方坐下來靠著休息休息、閉目養神才好;這些都是配合著這個脈同時出現的癥狀了,不一定全有,但這個胸堵、心悸是必有的,就因為這樣,這個病人總喜歡用手直上直下地去摸自己的胸口,感覺這樣會舒服一點。

那麼這個病脈到底反映了這個病人有什麼毛病呢?其實啊,這個脈就是想對你說:「這個病人有心、腦血管的問題,至少目前這個心或腦的供血情況有異常,你要小心了!」這是一個警告了,你要不理會它的警告,馬上好好休息一下或者進行治療,它會出更大的毛病的。什麼毛病啊,輕的是暈厥了,重的就是我們常說的這個中風、腦溢血了,更嚴重的呢?猝死!。這通常是什麼人出現得比較多啊?一般說是青壯年人比較多。主要是什麼引起的呢?一般說是疲勞過度、消耗太過,好象連續地熬夜工作,超長時間地玩電腦打遊戲、打麻將之類的,又或者是這個下利的病人利得太厲害了的一種虛脫的表現,吃發汗藥吃過了吃錯了,大汗不止,也有機會出現這種虛脫的表現。那我們遇到這個脈呢,知道應該怎麼治了吧:疲勞的得好好休息,下利、過汗的得先止利、止汗,嚴重的還要吃點補養的食品或者藥物來補養補養、調理一下。
  一般說呢,這個還算是比較容易恢復的,因為它還算是比較輕的了,還只是一個較小的警號,算是口頭警告,因為它這個脈還是跳得比較有規律的,還不至於太紊亂,所以它雖然是出狀況了,但還比較輕或者說是一時的,治起來問題還不算是很大。下面就來個更大的警號了,出黃牌了!

  2、在上面說的情況的基礎上,這脈又出狀況了。上面我們不是說這脈跳動有規律嗎,這回這個規律也亂了,沒節奏了!它再不是每跳多少下才停了,這回呢,跳一下就停的有,回來呢,又可能跳三下才停,有時多跳幾下才停,有時就每下都停,沒有規律。所以說他比上面說的情況要亂,那麼它的毛病肯定就更大了。這個脈一般是老年人比較多見。它同樣具備上條說的那些伴生的癥狀,而且更嚴重,有的還有嘔吐,一般還有這個高血壓的問題。那麼這個脈就得趕緊治療了,中風、腦溢血、猝死的風險相當高!而且脈要到了這分上啊,人體的器官就都多少有點實質性的變壞了,就是說這個病就算是治好了,那你也得有心理準備,它保不定會經常複發,所以治好後,你也得在日常生活中好好注意保養,否則它會隨時發作要了你的命!

  3、這個更凶了!要是說第二條那個亂,這個更亂。第一、二條,這個脈在停的前後都是一樣快慢的,就是說要是快,停前停後的跳動都是那個快法,要是慢,停前停後的跳動都是那個慢法,它不會變動這種快慢的節奏。但這條的就不同了,它連這個快慢節奏都變了,就是它原來如果是快的,停完再跳,可能這個脈就變成慢的了,你會有這麼個感覺:「剛才還跳得挺快的啊,怎麼現在跳這麼慢了呢,是怎麼一回事啊?」。那脈再停,再回來,這個脈可能還是慢的,但也可能又變快了。而且還可能連力度都有變化,時而有力,時而軟弱無力。把著這個脈,你可能會有點昏頭,「出啥事了呀,怎麼這個脈老停,而且忽快忽慢、忽輕忽重啊,這叫我怎麼把脈啊?」。出啥事?大事!通常這個脈會在誰身上見到?須要搶救的危重病人!所以要見到這個脈,上頭中風、腦溢血、猝死這些情況基本上都已經發生了,成為現實了,要是搶救無效,就得下去跟閻王爺打麻將去了。所以說這個脈更壞,它都不給你出示黃牌了,直接就紅牌罰你離場!

  以上說的這第一、二種情況,仲景在《傷寒雜病論》裡頭把它稱為,打結的結,就象在這個脈上給打了很多個結,你摸上去老受到這個結的阻礙;第三種呢,叫,更代,更換替代的意思,就說這脈前後不一致,好象用一種脈替代了另一種脈似的。

  說到這,有朋友就會問了?咦,這脈你為什麼不說浮沉、有力沒力、粗細、快慢這些呢,是不是不用考慮這些啊?怎麼可能不考慮,任何一個脈必定都有這幾方面的情況,都得考慮,只是這個停跳的脈在「停」這個點上很有特點,比較特別,所以我們就主要先觀察這個「停」,至於治療,我們還得綜合前幾期所說的這些基本要素來綜合分析,選擇適當的方葯進行適當的治療。
  那麼這些基本元素又是怎樣指導我們的實踐和學習的呢?這個問題我們下次再談。

前面我們講了浮沉、力量、粗細、快慢、停這幾種脈象,大家想想,我們在把脈時一般都會遇到些什麼問題呢?首先是在哪裡才能把到脈或者說這個脈會出現在什麼地方,對吧?那麼浮沉就為我們解決了問題。接著,一按到脈,第一感覺就是脈有沒有力,這就是力量問題了。接著,會感受到這個脈管的粗細、長短的情況,這粗細情況不就來了嗎?然後,數一下每分鐘脈動的次數,這個快慢也有了。特殊情況下,這個脈要是有停跳,這停的問題也完了。還有嗎?一般我們對這個脈最直觀的感知、觸覺就到這裡了,再來就沒什麼特別的了,剩下的只是怎麼通過脈的情況判斷病情的問題了。所以我們說上面講的「浮沉、力量、粗細、快慢、停」這幾個元素是這個診脈最基本的要素,也是診脈最最基本的功夫,就是這個道理。

  那麼我們學這個診脈幹嘛呢,是不是用來跟別人辯論、吹、侃,讓別人覺得我們很懂醫術,自我膨脹、炫耀一番呢?不是的!我們學醫不是為了說的,而是為了臨床治病、跟疾病作鬥爭的,學這個脈也只是想得到一種工具,一種能夠更好地指導我們臨床實踐的工具,最終它得回到實踐中去,不能光用嘴巴說、用腦袋想但不動手實踐。醫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科學,它源於實踐,最終還得回到實踐!說的時候侃侃而談、天下無敵,但一遇到病人,一上手,就變得無能為力了,這不能叫醫學,只能叫空談!

  那麼這幾個要素又是怎麼來指導我們的臨床實踐的呢?
一、指導辨證。一般我們中醫不是說八綱辨證嗎?哪八綱啊?表裡、虛實、寒熱、陰陽八綱。那麼這個表裡說的是病位問題了,浮沉是不是就說的病位問題啊?虛實、寒熱說的是病的情況,也說的是人體里正邪交爭中的戰況,力量、粗細、快慢這幾條不正好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嗎?陰陽,一般是貫切於表裡、虛實、寒熱這幾項之中的,前面這幾項哪項不是一陰一陽啊,所以這個陰陽問題是不知不覺就搞定了。還有,我們要是把陰陽看成氣血,那粗細不正好說的是氣分、血分偏盛偏衰的問題嗎?所以這幾個要素把八綱都包含進去了。
二、指導制定治療方案。我們用浮沉定出病位,就可以確定治療的目標位置了,好象治胃,你要考慮用治胃的葯,治肝你得找治肝的葯。然後我們用力量確定這個病是要直接攻瀉病邪還是要先扶補正氣,確定藥方的總體治療方向,在這個大前提下,我們再用粗細看看這個方子里是多用點氣分葯好呢還是得多用點血分葯,要是這個方子是攻補並行的,我們還要用快慢看看是袪邪藥用多點好呢還是這個扶正藥用多點好,這麼一綜合,治療方案不也有了嗎?
  當然,這個治療方案的確定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在實際臨床中還得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另外,還得辨證,既要辨方證,還要辨葯證,不能片面地只用某個方法。你分析越細、越全面、辨證越精,所制定的治療方案的有效性就越高。
三、指導藥物的運用。上一條我們也講了些用藥的原則了,這裡主要講藥物的用量和取捨。當然了,這個跟上條一樣,也得綜合分析,不能光靠脈,尤其是要辨證,有這個方證你才可以用這個方,有這個葯證你才可以用這個葯,有證而不用或無證而亂用,都不好。至於這個辨證問題,《傷寒雜病論》裡頭說得很精細,大家應該去好好看看。
  譬如我們辨證得用小柴胡湯。但這個病人沒有作嘔,我們可以把生薑、半夏去掉;要是這個病人沒有胸口憋悶、不想吃東西,我們也可以考慮不用人蔘;這是從證上說了。從脈上呢?要是這個病人脈比較有力,那麼我們用柴胡、黃芩的量就可以大點,偏於攻邪;要是這個脈比較軟弱,我們用人蔘、紅棗就可以量大一些,側重扶正;要是脈偏粗,人蔘可以減點量,紅棗的量就可以加多一點;脈偏細,人蔘可以多些,紅棗應該少些;脈偏快,生薑、人蔘可以用少點;脈偏慢,生薑、人蔘可以放多些;等等。這就是根據這個脈用藥的一些方法了。
  那麼這幾個基本要素除了指導我們實踐,也指導我們的學習和研究。

一、讓我們更易看懂脈書和發現其錯誤。脈書上有很多脈了,現在一般固定下來的就有二十多種或三十多種,裡面的記述很不好用於實踐,通常是讓人「心中了了、指下難明」。為什麼會這樣呢?主要是這個記述和對其形象的比喻不夠清楚、實在,比較脫離現實而偏向於想像。
  好象我們一開始說的這個滑脈,怎麼個「如珠走盤」法?不好懂吧?再加上歷代一些註解的人他沒把它從實用性出發去講,只是天馬行空地想像,人云亦云地按著別人說的路子去瞎掰,於是啊,不注還好,越注越糊塗!那它究竟應該是個什麼樣的脈呢?我試著給大家分析分析,為大家提供多一種思路。首先看字:滑,滑溜的滑,滑動的滑。一看這字的意思,第一感覺,這脈不會太慢,應該偏快,否則也不能算滑了,對不?滑,那它運動的空間應該不會太小,否則哪滑得動啊?所以這個脈應該不細,偏粗。再看,《脈經》上說這個滑「替替然如珠之應指」,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一下一下地打到手指上,象按到了一顆一顆的珠子,那麼這個給我們一個什麼啟示呢?有力,這脈有力,否則軟弱無力,那還象按到珠子嗎?那這個脈的形象就出來了:有力、偏粗、偏快。按我們上頭說的,這個病是個實證,得用攻法、偏袪邪、偏於血的問題比較多。來看一下滑的主證:痰飲、宿食、實熱(都偏於實證、不是虛證了)、蓄血(血分),看,不都對上了嗎?我們哪怕不知道這個脈叫滑,對我們臨床上的這個治療也不會有影響吧?
  還有一個也是開始提到過的,散脈。散,分散、散開,能散開的話空間應該不會太小吧?所以偏粗。「散似楊花散漫飛,去來無定至難齊」,飛啊,都到天上了,地上不叫飛,所以偏浮。另外,散開、散漫,這不都說明力量不會大嗎?都說團結是力量,散了,這力量一定弱。「去來無定至難齊(脈動次數亂,前後不一樣)」,這個更重要,是不是跟我們說的停一個樣啊?那麼總結這個脈:浮、無力、大、時快時慢、停。按我們的要素一分析:虛,得補,危重病人,得搶救了!看書上:「久病逢之不必醫」,是不是又對上了?
  另外,有的脈書上說的這個結、代跟我說的是有點不同的,而且不同的書上說法也有很大的出入。其實我就覺得它那裡說的也不太對,可能是有錯誤的,當然我也不敢說我說的這個就一定對,那不成自大狂了嗎,只是對這個書上的說法有所懷疑而已。但無論這個名字叫什麼,一到臨床,一上手,一點都不影響我們的診斷和治療。
  這裡只是給大家一個思路,就是說大家想問題不要光從書上說的去想,還要多從實踐中總結,從不同角度去想問題,這樣才不會繞死胡同里困死!
  上面舉了這些例子,只是想來個「拋磚引玉」,大家要有興趣、又有時間的話,可以試著去復原一下這個脈書上的脈,看能不能還原它們在臨床上的真實面貌,我這裡就不再啰嗦了,等你們的好消息喲!
二、指導我們對《傷寒雜病論》條文的補充。大家應該知道,仲景這個書上主要以辨證為主,脈當然有,但比較少,不是每條都有。那麼要是我們能根據它上頭的證、方、葯,用這個診脈的要素去分析推測它在臨床上會出現什麼脈,那不是對《傷寒雜病論》的運用更全面更有好處嗎?有沒有可能做到呢?我認為是可以的,只要能結合實踐去摸索、探究,最終也一定會成功的!希望有朝一日能看到一些有識之士能完成這一偉大的工作。

  最後想跟大家分享一種讀書方法:「好讀書,不求甚解,但觀其大略。」
  這個「不求甚解,但觀其大略」可不是說讀書只是翻翻看看而已,明不明白都不要緊啊,不能這樣理解啊!他這說的是讀書要讀懂書里的真實含意(大略),要明白它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至於一些文字或詞句的解釋,我們不要去死摳、死咬住不放(不求甚解),他說的是這麼個意思。
  大家知道這說的是誰嗎?對了,諸葛亮。你想想,這諸葛亮讀書要只是隨便翻翻,不明所以也不去探究,或者只摳住一些字詞不放、為它就要窮一生精力去鑽牛角尖的這麼一種讀書方法,他能學到那麼多、那麼廣泛而深入的知識嗎?他能有這麼大的能耐嗎?
  好了,到這裡,這個診脈的方法就全部講完了。可能有的朋友會說這個臨床應用上還說得太簡略了些。是的,是簡略了些,因為這裡只是給大家提供了一個學習和實踐的思路、一個大體的原則,真正要到了臨床,病情那是複雜多變,那時我們也只能是根據這個原則踏踏實實地去做好每一步的診療工作和步驟,以認真細緻的態度去應對多變的實際情況了。
  所謂「法無定法,我心為法」、「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一切都得用心去體會和感悟。
-


減少桌面,大地,病人手臂自身的震動,以及醫生手臂傳導到病人手臂的震動,防止這些震動信號影響脈診的真實信號。

這種方法很常見,在一些高精密的製造設備和測試儀器中,儀器底座都會安裝阻尼器把地面的震動過濾掉,或者安裝電子除振動機構,根據地面震動的方向和幅度主動補償儀器的位移。

我讀研的時候操作電子顯微鏡時就常遇到這種情況。人在走路時地面會震動,這種震動又帶動電鏡樣品震動,會造成電鏡圖像模糊不清。所以電鏡室都是要求輕輕走動,活蹦亂跳的話會被老師趕出去的 。


中醫里的這個脈象,大致就相當於汽車修理員聽著發動機的聲音判斷發動機內部的運轉情況,或者電工用示波器判斷電路工作情況。


中醫的原理就不說了,說一下現代西醫能解釋的方面。
* 血壓是可以感受到的;
* 血流的波動是可以感受到的,間接了解心臟跳動節律和力度;
* 血管的硬度和彈性是可以感受到的。
---------
合理利用,已經可以診斷很多病了。


太玄了的一種技能。

有個鏈接:中醫臨床醫生四診信息判讀及診斷一致性探討--《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0年03期

「上海中醫藥大學曾讓16位資深中醫分別對同1位患者進行四診。其中脈象方面脈沉9位、脈結7位、脈弦7位、脈細7位、脈滑2位、脈數1位、脈無力3位。」


我來瞎扯一下微分方程。
人類文明引以為傲的產物之一就是,人類在研究自然科學。
自然科學是一項研究後總結事物變化規律的活動。總結到哪裡呢?事物的變化規律可以用「函數」表示。
於是研究的方法就可以歸結為對於未知函數的求解。
在求解很多表徵事物規律的未知函數過程中,需要用到微分,這中求解方法就叫求解微分方程。
但,即使最簡單的微分方程也是很難得到「通解」的,所以一般,我們只需要一個「定解」。
那如何得到定解呢?就是給出邊界條件。當邊界條件給定的時候,方程就會得到一個特定的解。無論多複雜的方程,只要邊界上的點或者線或者面的條件給出了,那一定能得到一個特定的結果。

我們都是人,都有一樣的組成結構,遵從一樣的代謝規律,可以認為「人」的存在也是有規律的,也是能被總結為一個「函數」的。而要給出每個人的狀況一個「定解」,最好的方法就是得到這個「人」的邊界條件,然後帶到屬於「人」的「函數」中去求解。不同的邊界條件,導致不同的個體在「人」這個前提下可以得到不同的定解。
而把脈,可能就是一種確定邊界條件的方法吧。


脈診一點不神秘,無非是臨床癥狀的總結。
一般來說,虛實,遲數,浮沉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容易感知的。一個剛學脈診的人,都可以據此得出病人的辯證分型到底是虛實,寒熱還是表裡。
其實脈象更象個臨床癥狀資料庫,臨床時間長了,摸的不同脈型多了,就可做出大致準確的判斷。
當然,做出中醫診斷需四診合參,望聞問切缺一不可。


不是專業,不過是專業生的。

  • 中醫的診斷原理其實和現代醫學沒什麼兩樣,通過各種手段來獲取病變人體的信息,最後判斷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 把脈只是為了獲取血液、血管相關的信息。而通過這些信息進行的判斷,和質譜啥的有點類似,不過精確性不太高就是了,更多的是依靠經驗。至少顯示女子懷孕的「滑脈」脈相是很容易摸出來的。
  • 至於墊個小墊子,是讓你手放著舒服,減少無關的干擾,而「把」是通過手指對脈的壓迫來獲取更過的信息。
  • 望聞問切,把脈是最後乾的事情,所以它只是一個印證和確定細節的環節,電視劇中閉著眼睛摸個小手就知道你啥病的,現實中可都是騙子。
  • 很多時候,去西醫檢查後醫生告訴你指標都正常,沒啥病,可是自己就是不舒服,這樣的病,中醫會診出問題,有藥方讓你恢復正常。
  • 二十年來我所見的中醫,大都是治小病和上面那種虛症,即將去一家中醫醫院工作,不知道是不是能見到中醫更多合理正面的應用。

試著手心朝上,將手放桌子上,你會不會感覺豌豆骨直接與桌面接觸或者懸腕的感覺讓你略感不適?
中醫診脈時為了準確地收集信號,要求患者姿態盡量舒適、放鬆,尤其是被測試臂要自然、放鬆,否則心臟跳動的信號傳導到橈動脈時就會受到額外干擾,測試結果也就不準確了。小墊子就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的。
其實,中醫自我診脈時常不用小墊子。將測試臂置於被測試臂下反手診脈,測試臂實際上起到了小墊子的作用。
中醫診脈的基本原理不複雜,許多疾病都可直接間接地影響到心率和心律,也可影響到心搏信號的傳導。人體是個黑匣子,在現代醫學昌盛前,祖宗們只能通過感官獲得的外在信號反推黑匣子里發生了什麼。脈搏提供的信號相較現代診斷技術雖然粗糙但也不無補益,橈動脈位置表淺、方便觸摸,中醫前輩們經過歷代艱苦摸索和經驗積累,逐漸積累了很豐富的診脈知識,形成了『』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特色診斷方式。

正經回答完畢,以下開啟廣告模式。
答主祖上也有過中醫,且在本地名聲很好。答主童年時偶爾聽老輩人叨叨『』脈像『』如何如何,言者當年是否暗嘆『』對牛彈琴『』已不可考,聽者回憶幼年卻有『』春風驢耳『』之憾。
前兩年,師弟看著有點萎靡,一起吃頓飯他也飯量大減。問他,原來每夜咳嗽已半月有餘,經社區醫院化驗白細胞不高、不給開抗生素,社區醫院老中醫號脈後言稱「是個大病」。
師弟對我說起這事,我也試著給他號脈玩兒,平生第一次給真正病人號脈,居然號出一個緊繃如弦、盤中走珠的『』弦滑脈『』。我告訴師弟:『』滑脈是女子懷孕或痰飲阻中的脈象(註:聽我家老人這麼講的,中醫粉們別撕),我覺得你一定是夜遊女兒國,懷孕了。。。『』至於弦脈咋回事,我卻實在編不下去了。
再問師弟咳嗽的來由,發病前那晚,他岳母來住並燉了一鍋排骨,師弟與我練完拳腳、回家後飽食一頓,為遷就岳母習慣、一家人早早就寢,更悲催的是他獨宿空房,還開吹了一夜冷風(忘關空調了)。問他二便,答肚子很漲,排便不多。這些情況讓我信心大增,立刻現編出一套說辭:『』你這病叫飲食滯中,化為痰阻。簡言之,病根就是吃完油膩就睡,涼風一吹,腸胃罷工。。。治法嘛,打一頓大概是好不了的,蒼朮我也沒地方給你採去,要不行你喝碗薑湯試試?『』
「弦滑又怎麼講?」師弟顯然不太信我。
我那能讓他難住呢,腦瓜一轉,張口就來、現編現賣:「腸胃罷工,造成大量血液停留在腸黏膜下血管里,這就叫飲食滯中、化為痰阻。流向胳膊的血液少了,所以脈搏按上去感覺滑溜;為了維持血壓,身體必須調整各種遞質、激素讓血管綳著勁,所以血管按著就像弓弦一樣有綳勁。弦滑其實就是一個病根,兩個方面。」
師弟還是不信我的話,大概是為了跟我杠到底吧,一向很憤青、對中醫半信半疑的他居然去了一家很牛的中醫院。也巧了,那位中年醫師寫的脈象也是『』弦滑脈『』(註:第一位老中醫只寫了「弦脈」,貌似還不如我這個二百五的中醫『』全面『』呢,哈哈),給他開了赭石湯加減,末了說一句:「生薑我就不給你開了,你自己煎藥的時候加幾片就行。」
師弟本來就摳門到奇葩的程度,他聽見『』生薑『』、看到「弦滑」,茅廁頓開,葯也不抓,飛奔出了醫院。
後來,他還振振有詞地跟我解釋:「一堆中藥少說也得好幾十塊錢吧?醫生一說生薑我就想起你的話了,你不是說過生薑就可以了嗎?我都當你是半仙了你總不能坑我吧,大概只喝薑湯也能治我這個『弦滑』的病。」
『』弦滑不是一種病,是弓弦掉進香油桶里了。。。『』我一臉嚴肅地教育師弟。
那晚吃飯,師弟喝了一碗薑湯,睡前即排出大量臭便,腹脹大大緩解,咳嗽明顯減輕。次日,又囑咐弟妹要在菜肴中多放薑片。幾日後,師弟恢復如初。


脈搏本質上是一種脈衝波。但凡是波,都能給人們提供各種信號,如電話使用的電磁波等。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獨獨只有中醫發明了診脈而西醫沒有呢?

這是因為我們的祖先發現了波的轉換技術,簡單說就是,通過傅里葉轉換把脈衝波轉換成圓滑的正弦餘弦複合波,但是這是不夠的。因為波在傳輸的過程中會造成損失,無法完整地傳遞信息。於是我們的祖先又創意地使用了類似插幀銳化的演算法豐富補充了信號波的細節,然後對複合波進行分峰處理,得出各種病症的指紋峰。

而如此複雜的計算,都是老中醫們一瞬間在腦海中完成的,直到今天我們都不得不感慨祖先的偉大。


全息理論。


診脈真的有效嗎?

看看這些新聞和2014年的診脈驗孕挑戰賽吧!

今年37歲的常州市民黃女士,從2月開始發現自己的生理周期出現了異常,以為月經不調的她按照醫囑喝了一段時間的葯,豈料6月的一天,她肚子疼上廁所,竟然產出一個嬰兒!

黃女士推斷自己懷孕少說也有3個月了,期間她曾2次去中醫診所問診,醫生卻都沒有診斷出來,這讓黃女士對醫生的診斷能力提出了質疑。

「不是2月懷的就是3月懷的,3月我去診所,第一次沒診斷出來也就算了,4月份我又去了一次,醫生一直當我是月經不調吃的葯。」

記者了解到,這是一家由衛生部門頒發了醫療機構資質的中醫診所,給黃女士看病的徐醫生擁有執業醫師證書,她本人也有多年的臨床行醫經驗。

診所負責人楊某表示,診所看病採用純中醫理念,不藉助B超機等西醫手段,3月17日黃女士第一次來所就診時述說自己月經不調,即便懷孕那也是妊娠早期,而中醫對早早孕階段的妊娠是判別不出的。

「我們是純中醫,號脈一般是妊娠後3個月才能把出,早孕診斷最準確的是B超,因為當時她提出來上環了,醫生沒有想到懷孕,我們一直是認可的,醫生沒有建議驗孕,有這方面的缺失。」

------------------------

類似新聞很常見

46歲婦女意外懷孕致超生 告中醫誤診被駁回

2004年3月,滿女士身體出現心慌、閉經等癥狀。由於此前其女兒的病就是中醫治好的,因此這次她相信中醫,來到北京鶴年堂醫藥公司中醫門診部。接診大夫認為這些癥狀屬於更年期反應,並給她開出中藥進行治療。此後她還看了其他中醫,結果都沒有檢查出其懷有身孕。2004年11月1日,滿女士在廣安門中醫院就診時被發現已有足月身孕,3天後剖腹產下一子。

2006年4月,滿女士起訴到法院,被告則認為,根據處方記載,滿女士作為育齡婦女,去檢查時從來沒說要檢查是否懷孕,所有癥狀都是她口述的。診所據此進行的診療行為不是損害行為,孩子健康狀況也挺好。他的出生不是損害事實,其出生與診所的診療行為之間也不存在直接的因果關係。

法院判決認為,滿女士作為育齡期的女性,並曾經歷過生育過程,應該具備檢查是否懷孕的就醫方式的常識。但滿女士就診時所述病症涉及的是身體不適。被告根據其病症進行診斷並開具處方,沒有實施侵權行為,也未造成損害後果。滿女士生育與被告的診療行為之間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因此被告的醫療行為不構成侵權。

法庭宣判後,滿女士表示將會上訴。

----------------------------

類似的新聞屢見不鮮

我想說什麼?這些能說明中醫全是騙子?診脈驗孕沒有用嗎?

不能!

因為這些新聞可能算得上個例!那麼我們來分析一下診脈驗孕到底有用沒有?目前國內並沒有中醫診脈相關的臨床數據,所以我們可以看一些別的新聞:

2014年,9月13日,診脈驗孕是由微博名人、北京積水潭燒傷科醫師「燒傷超人阿寶」發起的中西醫挑戰賽,獎金五萬,以隨機盲法測中醫診脈準確率是否能超80%。中醫一方若勝利,阿寶將提供獎金五萬元並「終身不稱中醫為偽科學」,同時歡迎「愛好科學的土豪」增加獎金。

「挑戰賽」獎金已在部分網友的贊助下追加到了10萬元。

北京中醫藥大學教師楊楨應戰,將招募32名育齡婦女作測試者,以評價「診脈驗孕」準確率。

2014年10月18日下午,距離挑戰還有一天的時候,呂繼來在微博上發布聲明,稱暫停挑戰,原因是「壓力太大」

2014年11月6日,楊楨宣布退出「診脈驗孕」比賽,稱自己在諮詢統計學專家和律師後,認為方案存在缺陷和風險,比如32例樣本數量不夠、王志安代理阿寶缺乏公正等。

中國五六十萬中醫,就倆出來迎戰的,結果還都臨陣脫逃了,但有一件事值得探討:

問題一:光靠診脈能驗孕嗎?還是必須望聞問切

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楊楨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診脈驗孕是中醫入門基本功,他也接受盲測,看來對診脈驗孕自信滿滿,中醫呂繼來也自信滿滿的認為靠診脈可以驗孕。

可是這場挑戰被中藥管理局叫停之後,中醫藥大學的副教授曹建春卻說:對中醫來說,望聞問切,缺一不可。

那麼問題來了,他們誰是偽中醫呢?誰說的對呢?關於這個問題網路上吵得難解難分,一派的中醫和中醫粉說,光靠診脈就可以驗孕,另一派說:胡扯,必須望聞問切!

問題二:這樣一個傳播中醫診脈的好機會,怎麼就被中藥管理局叫停了呢?

上文說到,全國就兩名中醫出來挑戰,結果隨著比賽日期臨近,都跑了,但是挑戰賽還沒有停止,繼續向全國徵集能診脈的中醫,結果被中藥管理局叫停了!

這就很詭異了!大家想想看,如果你是中醫管理局的領導,你深知診脈有效,在診脈被推到風口浪尖的時候,當那麼多人開始質疑診脈有效與否的時候,你是會叫停試驗,還是繼續推行實驗呢?

正常人肯定會派出一個中醫高手應戰,讓高手一戰成名,也讓那些對診脈有質疑的人閉嘴,更讓中醫黑門永久性的閉上了嘴…

既弘揚了中醫文化,又增強了國人對民族文化認同感,一箭多雕啊,何樂而不為呢?這麼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為啥給忙不迭的叫停了呢?

廣大中醫粉的心像日了狗,他們剛剛把阿寶的祖宗十八輩罵了了遍,轉身一看,一個敢接受挑戰的中醫都沒有,全跑了,氣不打一出來的中醫粉期待別的高手出戰,結果被叫停了…

你知道這樣多麼傷害廣大我們中醫粉的心嗎?

我就是那時候對中醫產生了質疑,隨著我對中醫越來越了解,從一枚中醫粉轉慢慢轉變成了知乎著名中醫黑…

------------------------

無獨有偶,2014年,蓋得排行CEO李鐵也砸出50萬懸賞能診脈的中醫,喊了至少三年了,中醫出來打嘴炮的多,出戰的無,有一個中醫郭東方出來說要挑戰,然後又當了縮頭烏龜。

隨後李鐵把自己的跑車也加上了,50萬+一輛跑車,還是沒人迎戰,該懸賞至今有效。

說好的診脈是中醫基本功呢?

兩個實驗都是中醫贏了拿錢走人,揚名立萬!輸了不用任何賠償,一本萬利啊!

看來中醫都是淡泊名利之人,要不然實在是沒辦法解釋了。。。

----------------------

直到我不久前一篇實驗報告,這是2009年,復旦大學和上海中醫藥大學聯合發布的一篇論文《中醫臨床醫生四診信息判讀及診斷一致性探討》

實驗報告:16個中醫教授看同一個病人,診斷各不相同

該篇實驗講述了中醫藥大學的16位中醫教授對同一位病人,實行望聞問切後,所總結的信息和診斷結果千奇百怪,各不相同,甚至連嘴唇薄厚這種事都能有不一樣的診斷。。。

由此看來,怪不得出再多的錢也沒有中醫來參加挑戰,中醫大學的教授都能診斷的千奇百怪,中國的中醫又有誰比他們強呢?又在哪呢?隱居在山野田園?還是廟堂之上?

後來我有讀到一位老中醫徐濟仁的自傳《老中醫欺騙病人50年》——中醫最大的謊言就是「把脈」他寫道:

談起中醫的診斷學, 我做了幾十年的中醫師, 真的是有苦難言. 每次給病人診斷時,用我的三根手指, 放在患者的手腕上, 然後就說出一大篇連自己也不相信的中醫術語. 此時我內心對我自己的折磨, 只有我自己才知道。我的為人, 一輩子不騙人, 也一輩子恨人家騙我. 可是我卻對我的病人, 在中醫的診斷範圍之內, 在對病人說了一些中醫術語的謊言, 有誰能知道我內心的痛苦嗎? 五十年的時間, 就這樣在自欺欺人的狀況之下, 靦腆地渡過了我的醫家生活. 如果我不是一個樂觀知命的人, 可能早已經發瘋了!

老中醫徐濟仁的自傳《老中醫欺騙病人50年》——中醫最大的謊言就是「把脈」

也就知道,診脈至始至終就是個徹頭徹尾的騙局罷了


本來不打算回答的。可惜我的評論被某機構 @科學貓頭鷹 預審不通過。

其他不講,我就針對喜脈介紹一下。

就算我講的是錯的,要噴中醫可以。可是黑的時候不要改原文是起碼的素質吧。

陰搏陽別,謂之有子。(謂三部脈浮沉正等,無他病,尺中之陰脈搏大,與寸部之陽部迥別者,乃有子也。)
書名《診家正眼》 《診家正眼》_女人脈法_中醫世家

不知道方舟子看的哪本書上寫的滑脈就是有子?

中醫說滑脈就是懷孕?你不知道男人也會有滑脈嗎?

滑脈(陽中之陰)
體象 滑脈替替,往來流利;盤珠之形,荷露之義。
主病 滑脈為陽,多主痰液。寸滑咳嗽,胸滿吐逆。關滑胃熱,壅氣傷食。尺滑病淋,或為痢積;男子溺血,婦人經郁。
兼脈 浮滑風痰,沉滑痰食。滑數痰火,滑短氣塞。滑而浮大,尿則陰痛。滑而浮散,中風癱緩。滑而沖和,娠孕可決。
【按】滑之為義,往來流利而不澀滯也。陰氣有餘,故脈來流利如水。夫脈者,血之府也。血盛則脈滑,故腎脈宜之。張仲景以翕奄沉為滑,而人莫能解。蓋翕者,浮也。奄者,忽也。謂忽焉而沉,摩寫往來流利之狀,極為曲至也。偽訣雲∶「按之即伏,三關如珠,不進不退」,與滑之名義,殊屬支離。曰伏,曰不進不退,尤為怪誕。王叔和以關滑為胃家有熱,偽訣以關滑為胃家有寒,叔和以尺滑為下焦蓄血,偽訣以尺滑為臍下如冰,何相反悖謬一至此乎!
又考叔和雲∶「與數相似」,則滑必兼數;而李時珍以滑為陰氣有餘,是何其不相合耶!或當以浮沉尺寸為辨耳。滑脈為陽中之陰,以其形兼數也,故為陽;以其形如水也,故為陽中之陰。大抵兼浮者毗於陽,兼沉者毗於陰,是以或熱或寒,古無定稱也。衡之以浮沉,辨之以尺寸,庶無誤耳。


中醫沒有聽診器
不過中醫認為,通過人手寸關尺上橈動脈(更早的還有檢查人頭手足上動脈的,不過後來逐漸只切手腕上寸關尺部位)跳動的波形、力度、頻率可以推斷一個人處於中醫概念上表裡虛實的哪一種狀態,結合其他癥候,進而判斷病人得了什麼病。
實際上中醫對脈象特徵分的非常細,指標也相當的清楚,所以對於中醫來說是不可或缺的診斷技術。
手下面墊小墊子的道理很簡單,避震,就是說把其他亂七八糟的非脈搏跳動的震動給過濾掉。


中醫把脈是騙人的把戲。

現代醫學也把脈,但是,充其量就是估算一下心跳速度。

中醫把把脈吹得神乎其神,根本就是騙人的。人的手不可能敏感到像心電圖機器一樣,不可能,不可能,不可能。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假設,即使就算有人的手真的像心電圖機器一樣敏感(當然,上面說過,這是不可能的),那麼, 把脈也就等於是做心電圖。 心電圖能夠診斷的疾病,也就是一些心血管病,不可能診斷所有的疾病。 那種把一下脈就知道你什麼病什麼症的,肯定是胡扯,肯定是胡扯,肯定是胡扯,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看到有正式的很認真的回答,
也有人認為號脈是玄學,我就抖個機靈。
因為我也遇到過家屬認為號脈是騙子的把戲。
有一次我給一個病人號脈,然後我說您這房顫。家屬接了句話茬:號脈真能號出毛病?那你給我號脈看看。
嗯,左關脈明顯弦脈,比右關明顯,雙尺弱(其實沒什麼神奇的,寸關尺三個地方以及左右手脈就是不一樣的多。出現比例最大的就是雙手尺脈弱。)
我來了句,您最近腰膝酸軟么?您是不是脾氣挺大的。
家屬還沒說話,病人就說我說的太對了。
之後聊了不少,都開始給我介紹對象了。。。

其實外行不接觸當然不知道雙手的脈象會有差異,非醫學專業的又有幾個能聽出來吹風樣雜音?
你不告訴他吧,他聽不出來,即使在基礎的東西也是。這就是專業和非專業的區別。
話說,我這種平時開車買菜的人都開不出來前驅車和後驅車的區別,看來前驅車一定就是後驅車。嗯要不不科學啊。


我買了一條新耳機,朋友跟我說【你花那麼多錢買的耳機,你自己聽聽和我這個買手機送的有區別么?】
【有區別啊,我這條的聲場大,中頻穩,高頻也沒有你的那種失真感。。。】
【別胡說八道了,我怎麼聽不出來?】
【你聽過的耳機多了就能聽出來了。。。】
【還解釋什麼?沒區別就是沒區別,不就是想給自己找面子么。】
朋友得勝揚長而去。


《難經.一難》:

曰: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藏六府死生吉凶之法,何謂也?

然。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脈動也。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於身。漏水下百刻,榮衛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亦二十五度,為一周也,故五十度,復會於手太陰。寸口者,五藏六府之所終始,故法取於寸口也。


古人的世界觀是天人合一。

脈行,是和日夜直接相關的,可以說是人體相對日夜的時間標度。這就是全息表示。

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皆出此理。


《瀕湖脈學》只是在講脈象,對脈行的原理不如難經講的清楚。


第一名答案看無語了,首先他問的是脈診的原理,不是怎麼把脈。文不對題。
自學的中醫,不要誤導人啊,謬誤很多,不多說了,執業中醫師考出了嗎?真是好為人師。
求求你們真的想學把脈的,買本中醫診斷學看看吧!不想花錢買書的上網看個中醫診斷學的公開課,也很方便,不要被誤導了! 求求你們不要點贊了,別讓更多人被誤導了。
當然,自學能有這樣水平,很厲害了。但許多知識需要有完整的體系去學習,更需要有人指導,不是自學能成的。

我不是來回答這個問題的,只是給想學把脈的一些建議,看書吧,真的不要被誤導了!!


方舟子的回答:

中醫切的脈,是十二經脈中的一條,叫手太陰肺經。切脈時候按的地方在手腕大約一寸長的位置,叫做「寸口」。這個地方能夠摸到脈的跳動,中醫說這是氣在運行,因此可以包診百病。中醫又把這一寸長的脈給分成三截,分別叫寸脈、關脈、尺脈。三個指頭按下去,就剛好分別感到寸、關、尺的脈動。中醫又認為,左右手的寸、關、尺部位分別屬於不同的臟腑,可以探測出相應臟腑的病變。但是左右手的寸、關、尺究竟分別屬於什麼臟腑,歷代名醫卻有各種不同的說法,互相矛盾。這些說法是根據陰陽五行相生相剋推理出來的,並不是什麼經驗之談。

但是我們現在知道,中醫切脈切的所謂手太陰肺經其實是一條動脈,叫橈動脈;脈動也不是氣動,而是心臟在搏動。橈動脈是人體很多條動脈中的一條,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只不過在寸口那個地方,因為動脈靠近皮下,所以能被摸到,也就能夠感受到它的跳動。寸口的動脈只是橈動脈的一段,而寸、關、尺就是橈動脈上緊挨著的三小段,它們跳動的頻率、程度等狀態必然和橈動脈一致,也必然和全身的其他動脈一致,都是心臟搏動的反映。心跳快,寸、關、尺脈動必然全都快;心跳慢,寸、關、尺脈動必然全都慢;心跳不規則,寸、關、尺脈動必然全都不規則。怎麼可能像中醫說的,在這一段動脈緊挨的三個地方會出現不同的跳動,分別反映不同臟腑的病變呢?

就拿「孕脈」來說吧,中醫典籍對什麼樣的脈象是孕脈,有多種說法,但沒有一種說法經得起推敲。一種說法是尺脈滑、疾,就是懷孕;但是如果尺脈滑、疾,寸脈、關脈也必然滑疾,不可能說尺脈跳得快,而寸脈、關脈跳得慢。另一種說法是閉經的人,尺脈斷絕;如果閉經而尺脈沒有斷絕,就是懷孕了。這個說法更是荒唐:寸、關、尺脈都在同一條動脈上,要絕就都一起絕了,絕不可能只有尺脈絕而寸、關脈不絕的;而且動脈絕了,就意味著心臟停止跳動了,人也死了,怎麼還可能懷孕?

有點腦子的現代人都會覺得把那麼一小段動脈細分成寸、關、尺脈太不合理,所以現在中醫只是簡單地說「滑脈」是妊娠脈象,就是懷孕了。那什麼是滑脈呢?就是切脈時感到脈的跳動像是珠子在盤中滾動一樣。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完全就是一種主觀的想像。如果診得准,就是你感覺對了;診得不準,就是你感覺錯了。

中醫對脈象的描述,基本上都是類似的模糊比喻。由於都是靠醫生的主觀感受和想像,而不同的醫生可以有不同的判斷,根本無法做客觀的測量,所以就經常鬧出笑話。上海中醫藥大學曾經做過一個試驗,請來16名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的資深中醫,先後給同一個病人切脈,診斷出來的脈象居然各有各的說法。這說明所謂的切脈並沒有一個標準,而只是憑主觀感受下的結論,所以不同的人給出的答案各不相同。如果你是病人,為了保險起見多看了幾個中醫,結果他們給出的脈象都不一樣,你該聽誰的?

那麼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相信切脈真的能夠診斷出懷孕,甚至有人還有這樣的親身經歷呢?其實是中醫「問」出來的。問出了月經遲了,那麼懷孕的可能性就很高了。再裝模作樣地切脈,說中了就歸為切脈的功勞,被當成神奇的事情到處說;說不中,也不會有人去計較。只有在很特殊的情況下,才會有人去計較。

2007年,北京出了一件離奇的事。46歲的滿女士感到身體不舒服,到一家著名中醫診所找一個有名的中醫看病。她懷疑自己懷孕了,但中醫望聞問切一番之後,說不是懷孕,是更年期綜合征,給她開了大量中草藥。這些葯吃下去並沒有效果。一月後複診,名中醫又開了另一些草藥,吃了還是不見效。滿女士換到其他中醫診所就診,先後換了4家中醫診所,結論都一樣,都認為是更年期綜合征,繼續吃中草藥。幾個月後,滿女士總算去醫院找西醫,發現的確是懷孕了,而且已經是懷孕後期,不適合做人工流產。後來早產生下了一個男孩。滿女士很不幸,因為她已經到了更年期,所以即使不來月經,中醫也不會往懷孕去想。所以再有名、再多的中醫,也沒有一個能夠切出是「孕脈」的。

滿女士因為被中醫耽誤了,沒有得到基本的孕產期保健和營養,得了重度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她的丈夫則因為超生下崗。她到法院狀告這4家中醫診所索賠,卻被法院駁回。法官的判決很有意思,他說滿女士作為育齡期的女性,曾經也生育過孩子,應該具備檢查是否懷孕的就醫常識。也就是說,如果懷疑自己懷孕,應該找西醫做檢查,去中醫診所是進錯了門了。

是啊,現在如果婦女想要知道自己是不是懷孕,哪個不是用現代醫學方法,例如驗尿、做B超,誰還會去找中醫切脈看看自己是不是有喜?連中醫吹得最神奇的「孕脈」都是子虛烏有的,為什麼還要相信切脈能診斷出各種疾病呢?

方舟子,生物化學博士,知名科普作家,《新語絲》創始人

本文首發「科學貓頭鷹」微信公眾號


推薦閱讀:

針灸推拿學專業的未來怎麼樣?
如何讓不認可坐月子的男性和支持西醫者體驗坐月子的必要性?
男人該如何養精氣神?
專業人士怎麼看王濤和他的《失傳的營養學》?
請問北京中醫藥大學國醫堂門口為什麼放兩個母石獅子?

TAG:中醫 | 醫療 | 醫生 | 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