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觀眾都要去摳歷史細節,為什麼批評一部歷史劇的時候總是要說創作者扭曲事實?

歷史題材電影本來就是以歷史故事,事件為基礎的影視作品再創造。那麼,為什麼很多觀眾都要去摳歷史細節,為什麼批評一部歷史劇的時候總是要說別人扭曲事實?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看了下大家的回答,發現大多跟我差不多,難以接受的不是「情節上的編撰」,而是「設定上的硬傷」。
編劇可以把「故事情節」再創作。中國各種花邊野史自古有之,只要不是打著史實旗號的紀錄片,娛樂一下無傷大雅~

但是「設定」跟「情節」就是兩碼事了。

什麼叫設定?就是各種規則構成的一套體系。是上演故事的舞台。
好像上帝一樣,說「要有〇〇」「要有××」「※※要長啥樣」「◎◎要怎麼擺」
……這樣設定各種規則,搭建出一個自己眼中的世界。
設定的具體內容完全視乎創作者的想像力。也可以根據情節需要只創建相關的一角。
但是一條根本性的原則不能違背——整個世界得自洽
不能你搭著搭著它就塌了,把觀眾、讀者這幫遊客都砸死在裡面了。

但是創世的本事不是誰都能有的,於是一個偷懶的法子就是直接套用現成的「模板」。
簡單說,就是一整套既定的世界觀。
比如說「唐朝」套件。
觀眾又不無知,說到「唐朝」誰都能扯幾句當時的特徵。
因為有這些特徵,才能界定「哦!這是說唐朝的事兒呢~」
結果一個公認是其他時代的特徵,比如說明明應該是現代套件里的「牛仔褲」道具,突然出現在「唐朝」套件的服裝設定組裡,你不覺得自己一顆相信真善美的純潔心靈被欺騙了么?
「老子點的是羊肉湯,你小子卻給我碗狗肉湯,這是怎樣?消費者欺詐嘛口胡!(╯`□′)╯╧╧ 」

而對於一些格外熟悉史實的人群來說,「設定」的範圍可能更大。
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性格,任何他認定是「事實如此」的細節,認定是那個時代的「固有屬性」,都可能變成他眼中的「設定」,認為應該是該套件的「超豪華超完整BOX SET」版里應該包括的內容。
結果東西買回來拆開一看,發現貨不對版,能不暴走么?

再往廣義里說,「情節」也可歸納到「設定」的範圍內,而其標準就是基於常識、邏輯來看「可以自圓其說」。那些情節上自相矛盾、槽點滿滿的作品,照樣會被讀者、觀眾罵。

其實無論影視作品還是文學作品,在這個問題上都是一樣的。只不過影視有更多直觀、不可逃避的細節,更容易讓人揪出紕漏。
比如逛大街,除非情節需要,否則小說不用把路人的具體穿著都一一描述;
可你想像一下片子里若干隻身穿灰色緊身衣、腦門上大書「NPC」三字母的不明生物在主角身後走來走去……

總而言之,你掛什麼招牌,就得賣什麼東西
如果沒那個底氣,就別掛「歷史劇」的大旗。
換成「仿古架空劇」。編劇樂得不受拘束自由發揮(前提是別塌),觀眾樂得看新鮮,皆大歡喜~多好=v=

小野不由美的《十二國記》借用了大量中國古代設定。但觀眾沒人會去用中國歷史題材的眼光去看,反而通過作品研究她的設定規則,總結出一套「十二國」套件供同人作者開發新作品用哪~


其實關於歷史劇的考據問題可以當成兩個問題來看:


一個是劇的問題。是劇,就需要去編去虛構。最嚴肅的歷史劇也難以做到毫無虛構,因為歷史中雖然充滿戲劇性,但本身不是戲,必須要通過編排和虛構才能放進一部電影或者電視劇的體量中去。這種還是指偏向於還原的創作方式,更多的創作者只是把歷史當作創作素材。即便像李敖這種考據愛好者,為了主題表達的前後一致,寫《北京法源寺》時也把袁世凱的住處從法源寺移到了法華寺。而國內歷史劇名導陳家林也曾經坦承,即便是他那幾部評價非常不錯的歷史劇,真正完全符合史實的,也就20%。這就像果汁類飲料,從負責任的角度,需要有最低標準含量,但再怎麼純,它還是劇,不是歷史。不過國內觀眾似乎一直把歷史劇就當成歷史,這可能就有問題了(曾經有過一個調查,上面數據顯示大多數受調查者就是把歷史劇當歷史的)。從劇的角度講,這樣做無可厚非,但接下來就涉及到另一方面。


這方面是史的問題。哪怕是劇,哪怕要虛構,但既然寫的是史,那麼就必須有寫史的態度。最基本的就是避免硬傷。這方面大到歷史大事件的經過與時間先後、歷史人物的關係,小到置景、服化道的考據。前者很好理解,後者嘛就是一個度的把握。從理論上來說,當然是越細緻越好,但近乎完美的作品,像《巴里·林登》,限於現實條件原因,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覺得至少不要出現太明顯的硬傷,類似什麼唐朝宮殿里出現兵馬俑、清軍扛著捷克式大戰八國聯軍的笑話,還是免了吧。至少一個本科學歷的觀眾看下來,沒發現什麼明顯問題,這戲就基本可以通過了。不過,這裡得特別指出,像朱莉·泰莫的泰特斯這種完全用現代的道具和行為方式穿越到莎翁構築的古羅馬背景和故事的戲,不在上述行列,因為人家是刻意為之,做的就不是歷史劇。


最後,談一點我自己經歷的幾部歷史劇的創作。之前我們做一部古裝歷史劇,台詞風格是大白話+部分純文言。按照導演的要求,在配音時,把所有明顯不合時代的成語和習慣用語都替換掉了。當時我負責這塊,整天查資料都查得有點神經質了。不過這部劇還是有缺憾,主要是道具方面,在不該出現騎兵和馬鐙的年代,這些都出現了。也不必苛責,戰爭戲畢竟不是重點。另一部是近現代主旋律。這部戲我主要參與的是劇本階段,但在劇本階段,考據工作還是很足的。每位主角都按歷史年表拉出詳細活動軌跡,每人的事迹設置,都儘可能做到史上有據可查,當然,是經過加工的。同時也排列出同時間段國際國內大事表,以避免出現問題。

說這麼多,無非是兩個觀點:
1、歷史劇是劇,不是歷史。
2、很多問題不是內容表達上的,而是創作者態度上的。創作者自身還是應端正態度,避免出現明顯漏洞。


歷史題材電影的原則一般是「大事不虛,小事不拘」。如果觀眾對一部歷史題材電影開始抱怨,說明這個電影故事中已經違反了這個原則了。比如說,關羽只有1米7,虞姬是把自己插死的,清宮戲裡出現一本《合唱團》什麼的。


我覺得這個問題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來討論:
1.歷史劇和歷史的關係:
歷史劇是對歷史的演繹和擴展,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最關鍵是,創作者的意圖和心態。做個對比,許多美國歷史劇,很多喜歡從小人物著手,通過名不見經傳的虛構小人物為主線去試圖演繹和還原一段歷史,這樣風險就小很多。但是中國的歷史劇都喜歡從大入手。並非說從小人物入手就是好,從大人物入手就是差,但是從小人物入手風險其實更小,創作者的發揮餘地其實更大,從大人物入手更容易吸引觀眾,但是創作風險大,受到的約束多。如果既然選擇從大人物大事件大場面入手,那麼就必須要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和風險,在大人物的刻畫和演繹上,融入創作者自己太多的認知,意圖,情感和色彩,無疑是不合適的,更不要說太多缺乏常識的創作(還不如去創作穿越劇算了)。尤其在中國,真實歷史和人文的教育,普及是如此貧乏和蒼白的情況下,歷史劇的責任更大。因為一般觀眾會更等同得看待歷史劇和歷史。舉個例子,有次,我聊天的時候,引用了「有容乃大,無欲則剛」這句話,馬上有位小朋友(剛畢業的大學生)跳出來說:原來你也看北京衛視的動畫頻道啊!所有有時候,看似是我們娛樂性的節目,其實事實客觀得承擔了或者替代了知識普及的作用。基於這一點,中國歷史劇的創作者們,客觀上是承擔了一些嚴肅的責任。
2.歷史劇對歷史的演繹,什麼樣是合適的:
關於這一點,其實我的觀點很簡單。如果拋開上述第一條的原則,那麼只要不是違反史實大節,對於有爭議的部分,對於不可考證的部分,做恰當合理的演繹都是合適的。但是重點是兩條:A:小節上不要有低級錯誤,例如孝庄自稱孝庄 B。應該明確告知觀眾,這是演繹和想像創作的結果而不是史實,關於這點,我有一個讓我深刻印象的例子,就是金庸的小說,人家金庸是寫武俠小說的,應該是更娛樂,和嚴肅歷史更不沾邊的東西,但是金庸的小說的後記里會明確說明一些和歷史相關但是經過他自己演繹的細節,例如神鵰俠侶里蒙哥之死,還例如乾隆身世,這我覺得是值得所有歷史劇創作者學習的精神和做法。


轉發一下馬親王語錄:

「創作要大膽,藝術嘛,要允許虛構,允許想像,要百花齊放,但若把自己的想像當成正史去炫耀,這就怪不得人家按正史標準批駁嘍。」


你都說了,所謂「歷史劇」,情節多半都是虛構的,與史實相去甚遠,那就只能摳細節了,如果連細節都不符合歷史背景,那還叫什麼「歷史劇」啊?


我覺得如果對劇情並沒有實質性的影響也不必去指責細節上的疏漏。因為真實再現歷史原貌本來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比如@劉竹溪 覺得玉米很荒謬,是因為在你的知識層面這似乎是一個常識,但是在你的知識層面之外一定還有很多的所謂硬傷存在,只是沒有發現罷了。而對於一個不了解玉米相關歷史的人來說,他發現不了玉米的問題,也不會覺得有什麼奇怪的。

那麼玉米這樣一個細節真的對於欣賞歷史劇造成了實質性的影響嗎?這就取決於你的心態和審美情趣了。就像一個苛刻的時尚造型師會關注衣服的每個細節,而一個屌絲考慮的是價格和是否保暖。我們當然希望歷史劇精益求精,能盡一切可能去重現歷史的原貌,畢竟這對於表現該劇的主題只有好處沒有壞處。而在資源和精力有限的情況下,如果不能同時兼顧到細節和主題,那麼我認為還是應該以表現價值觀和內涵為主,一個有價值的故事放在漢代有價值,移植到唐代也一樣,歷史劇的主要功能不是普及歷史常識,而是從歷史中尋找能夠啟迪、借鑒和欣賞的故事。


要先想一下,我們為什麼要看歷史劇?難道僅僅是古裝好看嗎?

歷史劇的魅力主要在於他們是後人基於已知歷史上的再創作,就好比你看了某人的日記,知道他昨天早晨幹了什麼,知道他昨天晚上幹了什麼,但中間部分他沒寫。那麼你就要想像你是他,腦補一個流程出來,這個流程就是歷史劇值得創作的點。但是如果你腦補的這個流程完全不符合這個人的能力,那麼你就失去了這種代入感,雖然你腦補的流程很精彩,但是會略有缺憾。肯定有人喜歡你腦補的這段不可能的流程,但是也會有人為了代入感而不滿。

此外歷史細節還代表了導演和編劇的認真態度。


此提問非常有傾向性。
我看劇一般不關注衣服器物之類的,因為不懂。比如前一段的楊門女將,很多人批評裡面的辣椒,我就不以為然,有多少人關注辣椒到底是什麼時候傳到中國的?你要是拍個戰國劇我還想想那時候有沒有麵條?那得多累啊。可是你讓沒打過仗的楊文廣挂帥出征,你讓女將們用辣椒粉禦敵還大獲全勝,須知觀眾們除了歷史感之外還有邏輯感,最符合邏輯的就是現成的史書,因為經過多少年的編輯和閱讀,最重要的是它雖不一定是事實,它最符合人們思想中的事實。改編可以,要有合理性作為底線。三國演義也是對歷史的改編,就是改編的太好,幾乎讓人忘了他是改編。
不是不爽他們編造故事,是不爽他們編造了不合理的故事。


個人覺得歷史大關節要把握,但是不影響劇情的細節設定就不必過於苛刻了。
不過現實性、邏輯性還是要有一點。

港台有一切清宮戲,演員不剃髮只編辮,這樣的劇如果涉及剃髮令,就無法解釋。
至於春秋戰國賣玉米辣椒,這個我覺得不是大事,但不應出現樂不思蜀。


既然是歷史劇,就應該符合歷史的細節,至少要表現出這樣的誠意來。我前兩天剛看了一部美國樂隊的MV,背景是穿越到中國秦朝,裡面士兵穿著滿清八旗的盔甲,打著秦朝的旗幟,有太監四處行走,宮女帶著清朝的頭飾,慈禧躺在棺材裡。不懂歷史的人看了可能沒感覺,但是我這種能看出來問題的就會覺得吃了蒼蠅一樣噁心。

你所說的觀眾批評歷史劇也是同樣的道理,殷商地攤上的西紅柿,戰國人口中的「樂不思蜀」,西漢人說的「賠了夫人又折兵」,你可能沒有感覺,別人看出來了被噁心到了批評兩句,你不能說那叫摳歷史細節。而應該質問導演的歷史基本功哪裡去了。這並不是說不能對歷史故事進行適當的再創造,搞穿越什麼的都沒問題,但是當晚清志士端著1926年以後才生產的布倫輕機槍渾身還纏滿重機槍的彈鏈時(《槍炮侯》),當你吐出晚飯的同時,確實要質問一下導演:你對歷史的尊重哪裡去了?

另外,不知道你為什麼非要強調「特別是中國觀眾」。外國拍歷史劇, 如果不尊重史實的話, 一樣會被各種吐槽。如果你能拿出調查結果來證明中國觀眾特別喜歡批評歷史劇,那我表示中國觀眾水平大大的提高了,可喜可賀…………


批評者有一定道理,但是歷史到底是什麼,沒有親歷過的人也不過都是從書里看到的,我們這些後人又如何知其真假呢?不如抱著開放的心態看看編輯的創意,不然看電影電視的樂趣也就沒了。


在現在這個浮躁流行快餐文化的年代,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都是靠看歷史劇獲取一點點少的可憐的先輩的歷史。歷史劇必須遵循大的歷史常識,人物的對話、日常起居無從對證可以想像編排,大的歷史事件是不應該違背歷史的。
不得不說一下康熙大帝,其爛無比的「歷史正劇」,清兵打進北京滅亡大明,鄭經在施琅快攻陷台灣時自刎,活著的孝庄皇太后言必稱「我孝庄」……太多了!不知道編劇是不讀書沒文化還是有意為之故意混淆歷史,我看是兼而有之。
感慨一下,49以後無中國!


藝術作品雖然允許作者自由發揮,但關乎歷史關鍵情節的需慎重對待,畢竟這些作品會對觀眾的認知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抨擊謬誤就是堅持真理....支持抨擊...


比如&<&<關雲長&>&>里,官渡之戰後曹操給關羽來了一首赤壁之戰前寫的詩.很無語,不尊重歷史拍什麼歷史劇啊.


歷史劇的價值,它所要表達的一種文化觀或者想引導的一個社會嚮導是什麼~如果只是娛樂功能那就觀眾開心就好觀眾愛吐槽愛看都無所謂。如果是有一個引導的功能,那是不是需要考慮一個最基本的尊重歷史尊重史實。如果是想通過歷史劇使得人們更加認識這段歷史,那是必須去下功夫不能出現與歷史明顯不符。不過現在的歷史劇,都是娛樂為主,想了解歷史的片子,那叫紀錄片了。


這事兒你得去問 @斯庫里 。
我覺得給歷史劇挑刺兒也能體現文史知識方面的優越感,圖個樂子唄。
誰不願意佔領道德和智慧制高點努力往下噴啊。


別的題材不說,那些虛構的電視劇的謬誤或許可以忍得。
可更多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事件,如果出現錯誤,
那他就會把這個錯誤傳播開來。
誤人子弟。


看著三國版英軍頭盔和鴨舌帽版鐵皮頭盔,讓人無法對其構造的故事有真實感。魔鬼在細節里,可惜那幫文盲編劇,導演,服裝,道具們的能力確實有限。胸無半點墨,還真好意思拍歷史片啊。不讀書真可怕


懶得找資料要捏造就直接架空,費那老勁還忽悠觀眾,何苦呢。

所謂掐,是指不管編劇咋寫就是看的不爽,視為掐,指出某個時期根本沒棉花沒辣椒,刀劍根本不是那個樣子,服裝不是那個樣子也不能算掐,告訴你不錯了,不告訴你直接BS地關掉你死都不知道咋死的多憂傷是吧。

我看劇,先看劇情人物塑造,如果從人性角度不能接受,這劇我一定不會掐捏造歷史。沙子里挑飯粒太無聊了。
如果人性合理劇情不白痴,再看道具服裝。如果整體都是奇裝異服那咱就自動切換架空模式過濾這些東西,一樣也是沙子里挑飯粒沒意義,如果一定要評論那就直接說道具師服裝師太愚蠢一言以蔽之。
如果整體是按著正劇的標準來的,可以挑一些比如說領子的高度啦,花紋是翟不是鳳啦這種的,說明本身是個比較有水準的作品了,才會開始吐槽,哎喲我去,這領子也太高了吧balabala

個人情況啊,就這麼一說 肯定每個人的理由都是不同的


推薦閱讀:

歷史上的經濟危機,比如美國的大蕭條時代,是否有藉助危機投資成功的案例?
「突厥」做為突厥語族話者的集體意識是什麼時候產生的?
有哪些「本來以為已經是巔峰,沒想到才是開始」的例子?
如何理解高洋的種種瘋狂行為?
如何評價扎蘭丁?

TAG:電影 | 歷史 | 心理學 | 電視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