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大衛戈爾的一生》中有段提到了拉康哲學,怎麼看這個論點?

幻想必須超越現實 ,因為在你到手的那一剎那… 你沒辦法也不會再想要它 ,為了繼續存在,慾望的客體必須永遠無法達成 ,你要的不是「它」本身,而是對「它」的幻想 ,慾望與瘋狂幻想相輔相成 ,這正是巴斯可所謂的真正的快樂…來自對未來快樂的白日夢 ,不然我們怎麼會說「獵比殺更為有趣」 ,或「小心你許下的願望」 ,不是因為你會得到它 ,而是因為一旦得到它,你再也不會要它 ,所以拉康給我們的教訓是… 心想事成的人絕對不會快樂 ,最符合人性的真諦是… 儘力活在你的想法和理想中 ,不要依據你達成… 多少慾望來衡量你的生活 ,而該以獲得多少真誠、憐憫、理性,甚至自我犧牲的時刻 來衡量 ,因為到頭來衡量我們生平輕重的唯一標準,取決你如何看待他人的生命。


事實上,這段文本在拉康的原文中從來沒有出現過。這個應該是編劇自己的理解吧,為了拔高立意,加入了自己對拉康的理解。

從拉康的理論中來說,菲勒斯作為母親所欲求之物,在主體認同了父親之後。主體的所求之物就迷失在了滑動的能指鏈中。
因此,你所追求之物,通常會具有一個「不可能性」。這樣你才能將你對她的想像建立在不可能性上。初中暗戀漂亮的語文老師,理想主義者們憧憬烏托邦。只有憧憬著,想像著,才是幸福的——因為沒有一個客體能真正滿足你的想像。慾望=需要-要求。因此慾望是永遠得不到滿足的。

關於最後一句話我的理解是可以通過鏡像來理解。簡單點講,即,一個人是無法看到自己的,而只有通過別人來看到自己。當他人生命的價值被重視,你在他人身上的價值才會被重視。

以上內容和拉康本人的理論可能關係不大,應該僅僅是根據PO主的這段文本的理解。

個人見解,歡迎指正。


釣魚的樂趣在釣而不在魚。要小心幻想,當你實現它的時候,你就不能再幻想它了。


deathwatch組織渴望廢除死刑,正如拉康理論中的fantasy,慾望必須超越現實,難以被廢除的死刑,正符合幻想的定義。即便他們最後全部成為了殉道者,都「活在了自己的想法與理想中」,死得其所,因為他們意在撬動制度,讓那些主張死刑的人「懂得如何看待別人的生命」,即每個人生而平等,不能被剝奪生命權。
電影中大段的說教,必為編劇有意所為。


大衛戈爾的一生。真的很不錯 只可惜這種政治敏感題材電影 難以獲得大眾化喜歡。錯過奧斯卡最佳影片。

我的感覺是。又一個猶太人! 特別是 三天 每天兩個小時。剛好構成以色列六角大衛之星。
霉運是從學生性勾引開始。我的理解是 美國白人對猶太人的嫉妒。天妒英才在華人中一樣的道理。作為一個個體 大衛太過於成功。簡直就是學校和城市裡的明星。有錢 有理想 有名氣。

兒子最喜歡的早餐成了他最後的晚餐。好的敘述表達方式帶來的強烈感官印象和故事邏輯構架一樣重要。
03 年的電影。挺真實的。跟澳洲社會相像。其實挺畏懼那些激進政治分子的。像宗教一樣殉教。廢除死刑 我們華人很難會有人這麼激進的參與。因為落不到自己什麼利益。

電影的奧斯卡資格是有資本的。你可以認為大衛是個天才從開始的性侵案他都有計劃好。或者 他只是性侵案之後到了人生低谷聽從組織一把手康斯坦斯開導 發揮現有最大作用而已。或者其它解釋雖然我傾向於第二個解釋。

真是個優秀的猶太人。把人生做成了生意。賺的真的不錯。全人類今後死刑廢除的話 他這一筆功勞 會很顯眼。


比較詳細:
http://m.douban.com/group/topic/35380871/?session=e54682ff


把別人當鏡子,映射出自己——認識你自己。


推薦閱讀:

電影《海上鋼琴師》是否可以與《紅樓夢》媲美?
為什麼像《逆光飛翔》這種劇情平淡的小清新電影的評分都那麼高?
為什麼大西洋帝國在中國沒有真正的火?明明是一部很好的劇!?
如何評價王志文的演技?
《夏洛特煩惱》為什麼好評如潮?

TAG:哲學 | 影視評論 | 電影哲學 | 大衛戈爾的一生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