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高效地使用知乎?

第一次接觸這個產品我已經不能自已了...雖然在不停的攝取知識、了解他人對事物的看法與經驗,但我的直覺告訴我,長此以往我甚至有可能因此丟了工作-_,-我要如何正確、高效的使用知乎呢?

相關問題:怎樣在知乎學習?


.
《論語·公冶長第五》:「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又)聞」。

大致的意思是,子路聽到了好的道理,還不能轉化為行動的時候,就怕自己又聽到其他的道理。

我喜歡《論語》,《論語》里尤其喜歡子路,因為子路不像顏回,是「聞一知十」的天才。子路只是個普通人,但是是非常努力的普通人,最終成為孔門中極其有成就的弟子。

上邊所引的那句論語,就是子路的方法論:一次一個道理,聽完就去施行,沒有掌握之前,不再過多攝入。

所以現在要做的,不是加法,而是減法,最終能夠形成「有聞」→「能行」→「又聞」這樣一個良性的循環。

現在就來做第一步吧:關掉知乎,拿出一張紙,把「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抄下來,再打開知乎,找到我這個答案,點個贊同。

去吧,乖。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章魚讀書」,回復「書單」,給你看我的精選書單,回復「讀書」,給你看我的讀書方法論。

.


這算不算知乎高級使用技巧? 呵呵
這個問題我之前思考過,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警惕偽攝取。我今天看到這個問題,覺得收穫很多,我關注、贊成、感謝了。可能過半個月,再遇到同樣的問題,你都想不起來當時的答案是怎麼樣了或者只是有個大概的印象知道自己看過,有沒有?因為你根本沒有真的攝取,只是停留在看過。沒有思考,沒有消化,沒有記憶,沒有理解,沒有運用,這是偽攝取。

我覺得對於知乎從開始的痴迷和狂熱向理性過度可以這樣來嘗試

  • 嘗試組織自己的知識結構,參考這個問題。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563092
  • 根據你的知識結構來選擇關注的話題,我不建議太多。
  • 瀏覽知乎的時間控制在半個小時內,盡量用碎片時間完成。主要目的是尋找感興趣的問題,標記需要思考的答案,和有興趣回答的問題(點一下回答框,會自動保存草稿。)
  • 回答問題、思考和消化贊成的答案,這個時間建議要1-2個小時。
  • 定期閱讀和思考自己關注的問題,定期閱讀和思考自己回答過的問題。
  • 上兩條的過程中,可以把你對問題的理解思考歸類到自己的知識結構中。
  • 每月梳理一次自己的知識結構,把重溫新的收穫,然後想辦法運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

我目前正在嘗試,感覺需要挺久的時間才能養成習慣。
最重要的就是減少關注的信息量,少而精,深入思考,溫故而知新,結構化系統化。

歡迎大家探討。


我的建議很簡單:

多用鍵盤,少用滑鼠。

如果用鍵盤的話,多用鍵盤寫答案,少用鍵盤寫評論。

如果用鍵盤寫答案的話,多寫對自己有意義的答案,少寫沒有任何用處的答案。


我看到越來越多的人說知乎在「變差」「變水」,越來越多的人說知乎只不過是一個「社交」網站。我贊同這些看法,但只要還有拉黑功能,而且黑名單沒有上限,我就可以坦然接受,沒什麼大不了的。

我說不清楚我到底是不願、不敢、不想、還是不屑社交,總之我對所謂的「社交」沒有什麼興趣。所有的知乎用戶里,我在現實中只認識我老婆一個人。現實中認識我的,可能偶爾有幾個同學朋友識破了我,但我猜加起來也不超過十個。

我老婆認為現在的知乎就是個弱智網站,而我在這個弱智網站居然還有很多贊很多關注者,顯然是弱智中的弱智,腦殘中的戰鬥機。

其實,我一直是拿知乎當博客來寫的。

我一直以為,寫作是一個人的事情。有沒有讀者,不重要;讀者喜歡不喜歡,也不重要;讀者發表什麼樣的評論,更不重要。

對我來說,其他人怎麼樣其實跟我沒啥關係,弱智願意吵架罵街,不關我的事,大神願意各種炫技,也不關我的事。

我只是單純的記錄我的生活,我的看法,我的想法。以前的博客我還會貼我家三頭貓的照片、還會有一些讀書筆記和讀後感,我覺得這些不太適合知乎。除去這些之外,我拿知乎就是當博客用的。

很多時候,我有了一些想法,或者學到了一些東西,以前我就會寫博客,現在無非就是上知乎搜索一下有沒有相關的問題,然後寫個答案。對我來說,沒有太多的分別。

簡單說,很多時候,我是先想好了答案的內容,然後再來知乎上找一個最合適的問題,然後寫下這個答案。

  • 比如年初我複習博士生的 qualify 考試,看到力學上平衡的三種狀態的時候,覺得很好玩兒,有那麼一點兒寓意人生的意思,於是我就上知乎找了個最相關的問題,寫了這個回答:為什麼大部分人喜歡穩定? - 豬小寶的回答
  • 比如兩年前收到博士錄取的時候,心情無比激動,內心特別腫脹,所以就上知乎找了個最相關的問題,寫了這個回答:26 歲的時候你正在做什麼?想要做什麼? - 豬小寶的回答
  • 比如把我家三頭貓從上海帶到亞特蘭大,人生中最難忘的經歷之一,可能別人也需要這樣的攻略,所以我就找了相關的問題,寫了這個回答:貓能否走航空託運,託運前需要做什麼準備? - 豬小寶的回答
  • 比如在我們學校的造紙技術研究中心偶然看到一張海報,上面提到紙的泊松比是負值,覺得好有意思,又自己找了些負泊松比的資料,找了個最相關的問題,寫了這個回答:紙會不會被壓碎? - 豬小寶的回答
  • 比如覺得自己開車太挫,所以上網學習了好多安全駕駛的知識,覺得很有用處,應該讓更多的人知道,所以來知乎找了個最相關的問題,寫了這個回答:資深駕駛員對新手有哪些建議? - 豬小寶的回答
  • 比如最近在準備霍普金森桿的實驗,覺得學到了不少新知識,所以找了個相關的問題,寫了這個回答:力的傳遞有速度嗎? - 豬小寶的回答
  • 比如去年先後學習了結構動力學和地震工程兩門課,受益匪淺,以前很多模糊的概念現在豁然開朗,感覺特別好,於是就找了相關的問題,寫了這個回答:若發生強震,央視大樓將如何形變? - 豬小寶的回答
  • 比如我之前就一直在思考高考和教育公平性的問題,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時間,我就找到了一個相關的問題,寫了這個回答:為什麼感覺山東盛產「學霸」? - 豬小寶的回答
  • 比如上學期學習混凝土材料,感覺學到了好多知識,不炫耀一下就難受,所以找了這個相關問題,寫了這個回答:幾十層的高樓承重柱最底下的部分為什麼不會被壓裂? - 豬小寶的回答
  • 比如來實驗室幫忙的同學問了我一個問題,我給人家解釋的我自己覺得特別滿意,然後內心就又腫脹了,一定要寫到網上得瑟一下,所以又找了個相關的問題,寫了這個回答:既然三角形是世界上最穩固的結構,為什麼建築不都做成金字塔的樣子呢? - 豬小寶的回答

我不敢保證我寫的這些東西對別人有意義,但我確定對我自己有意義。我很享受寫作的過程,我也覺得我花的這些時間沒有浪費,至少比花這些時間去玩 Forza 或者 Starcraft 更有意義。

如果順帶著還能帶給別人一點幫助,那我覺得就更好了。要不然我存在自己硬碟上就行了,也不用發到知乎上。我很高興我寫的很多東西幫到了別人,讓別人有了新的啟發或者新的靈感。

因為我是想好了回答的內容,再去找問題,所以很多時候我的出發點、側重點和這個問題的大多數回答都是不一樣的。很多人會評論說我「答非所問」,我只能說您自己去回答,不是每個問題都有標準答案的,如果你心裡已經有了標準答案,你還看什麼別人寫的回答呢?

也許你不相信,但我在發表任何回答之前,只要這個問題的回答數量不超過200,我都會仔細閱讀每一個回答。如果有人發表了類似的觀點,我就不會再發表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所以我特別反感那些明明已經有很多人表達了類似的觀點,還要寫一個一模一樣的答案的,簡直是浪費我的時間。

我對評論吵架、謾罵的更是零容忍,我寫我自己的博客,你想罵街玩可以,別處玩兒去,我不陪你玩兒。覺得我寫的不好當然可以,點反對點沒有幫助都可以,但是你非得指著鼻子罵我,那我只能讓你再也沒有這樣的機會了。

我不明白什麼叫所謂的「私貨」。我認為所有的寫作都是「私貨」,否則就不能叫寫作。真誠的寫作,讀者自然就能知道作者是什麼樣的人。如果你看過我的好些答案,你就會知道我的價值取向。我是堅定的自由主義者和平權主義者,我是堅定的動物福利和權益支持者,我反對一切體制的、集體的、民族的、國家的宏大敘事,我反對一切性別、宗教、種族、膚色、肢體殘疾、性取向、民族、地域的歧視和不公平對待,我反對一切戰爭、仇恨和暴力。

我對「社交」的看法是「君子之交淡如水」,我還相信「道不同不相為謀」。說真心話,我很少能在知乎上找到「道同」的人。也許這就是我不喜歡「社交」的原因?

我自己不會時間管理,經常搞得一團糟,很多事情都是趕著最後期限熬夜完成。所以我不知道我對知乎的用法是否「高效」,但我自己覺得很好。我不參與吵架,不站隊罵街,也不在乎各種虛名。你們給我一千個贊,不如我導師給我一個贊,真的。

寫作於我,只是生活的記錄,只是漫漫長夜的消遣。我不是作家,也不靠寫作掙錢。我只是覺得對我自己有意義。

話說回來,每個人都覺得對自己有意義,這就足夠了。這個世界上的很多問題,其實都可以歸結為太多的人樂此不疲的做對自己毫無意義的事情。


每個人玩知乎的目的都不一樣。要說學知識吧,其實我是不信的,因為專業類書籍我就看不完,居然還花時間上網?所以心態放正,社交網路就是社交網路,不必拿「學知識」自欺欺人。
因此,我更加認同的是「開眼界」。知乎擁有各個背景的人群,正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覺得互聯網的好處就是能夠一定程度上實現後半句話。

職業專精的問題,看知乎不如去看wiki、看論文;反倒是一些爭議性話題,更適合聽取各階層人士的想法。所以我個人反而很喜歡「如何評價X」類問題。
許多人對「開放註冊」深惡痛絕,認為過多用戶的湧入降低了逼格。而我比較無所謂,因為我的目標就是接觸各種各樣的人物。
所以我來介紹一個更加刺激的玩法,叫做「觀察噴子」。

那多三國里有一段深得我心:

劉備在東門賣草鞋的第三年兩個月又四天,劉備仰天長嘯,道:「我劉備修行至此,已與千千萬萬的老百姓打過交道,深入地了解了他們的想法,知道了他們到底需要什麼痛恨什麼,人民的最根本需求,現已瞭然於胸。再加上煅練了六千餘小時的口舌(叫賣),終於練成海納百川的胸懷,自信天下再無我不能對付之人,有的只是還沒有認識的朋友。呵呵呵,出山去也。」

對我來說,上網、扯淡、調侃、對噴,這些都是同樣的修行,為的就是與千千萬萬網民打交道。
既然要「發現更大的世界」,那麼就不能只接觸君子,也要接觸小人;不能只接觸你喜歡的人,也要接觸你討厭的人,和討厭你的人。
不要害怕噴子,你有沒有想過,噴子向你展示的,其實正是你預想不到的世界。

有些人受攻擊時選擇躲避,「我又不是人民幣,不喜歡我沒關係。」
若你追求平平淡淡才是真,這麼想當然也沒錯。
但若嚮往劉備那樣的胸襟,追求「天下再無我不能對付之人」的境界,那就必須從擋箭牌後面走出來,面對這真實的世界。

如果你耐著性子觀察一個噴子,往往會帶來兩種結果:
第一,你發現在粗言穢語之下,有些話並非全無道理。去蕪存菁,便也是自身的進步。
但最難搞的也是這一類人,他會有理有據的反駁我,結束加一句,多讀點書吧傻逼。這種評論總讓我心悸動不已,既覺得吊炸天啊我又漲姿勢了,又覺得太沒教養如何一塊兒玩耍?對待這類人,我始終猶豫不決,不知所措,刪也不是贊也不是,猶如一個無助的少女般,只能靜靜等待下一次命運的相會。
第二,至於另一種噴子。。。當然就只是純粹的噴子。
但是,即便在錯誤的言論中,也可以體會他們的想法與立場,了解他們的訴求與動機。他們的惡意與戾氣都不是憑空而來,都與他們的生存背景戚戚相關。
畢竟,各個階層的人口,都是這個世界的組成部分。這才是真實的世界。
當然了,等你經驗豐富了就會發現,釣魚自有釣魚的樂趣。

舉一個簡單的栗子,一個底層的農民,完全不懂政治與經濟,夸夸其談的說:「政府應該多印鈔票,我就有錢蓋房子啦。」
如此顯而易見的無稽之談,但是我們可以看到什麼呢?
1. 這個階層的人,對物質生活極大不滿
2. 這個階層的人,缺乏基本的經濟學知識
3. 不同階層對政府職能有著不同的認識/期望
4. 住房終究是極大的需求
5. 不懂經濟學的文盲,卻可能懂得蓋房子,誰鄙視誰還不一定呢
所以說,一切信息都是有價值的,取決於如何挖掘。

————————
結論,與大牛聊天固然極好,與噴子扯淡也是其樂無窮。
而知乎比其他一些網站的優點就在於,灌水量較小,噴子的花樣也比較多。相對而言,我覺得水更加無趣。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對網上的噴子有極大的容(xing)忍(qu),一來確實傷不到我寒毛,二來真有噴出新意、噴出花樣的,無疑都是貴重的觀察對象。
不要害怕互聯網,它將人類的惡意赤裸地展現在你面前,比之現實生活,這實在要安全的多。

最後,本答案也暴露了一個真相——我的所有帖子都隱藏了釣魚的可能。
當然也包括這篇
請噴子三思

以上答案部分飲用自之前的一個回答:你有多害怕被陌生的網友噴?

還有什麼想聊的,歡迎來找我

丙等星的值乎


多寫答案而不是看。
真的,如果只是瀏覽知乎的內容,那麼就和瀏覽新浪、搜狐、新聞、圍脖等等沒有區別。那些回答的內容確實很贊,寫的也確實是乾貨,但可惜,那都是別人的知識,與你無關。

知乎上曾見過的關於學習金字塔的圖,這張圖表明,我們看過和聽過的知識,能夠留在心裡的微乎其微。只有自己親自實踐的知識才會真的轉化成我們的個性化知識,真正的對自己生活起到作用。而在知乎寫答案,就是一個實踐自己知識的好方法。


所以,在看別人的答案的同時,要多嘗試自己寫,多嘗試在自己了解的領域幫助他人。
因為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最受益的其實是你自己

具體來說
1 提升寫作能力
2 教別人的同時,自己對於領域的理解更加深化
3 擴大個人影響力
4 結交些同水平的人,一起進步
... ....


將知識攝取和社交兩者分開。在忙碌時只因為前者而使用知乎,在不忙時因為後者使用知乎。


1、知乎學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2、知行合一——知道做不到,等於不知道(此句來自知乎);
3、溫故而知新;
4、過程:發現-消化-使用-內省-分享
這個問題我很有回答的慾望,因為我覺得是知乎於我就像一座黑暗中的燈塔,在我最迷茫無助時,重塑了我的三觀,教會了我方法,讓我一步步成長。
上面三句話是我如何使用知乎的概況,下面展開說:
一、如何發現感興趣的內容——順藤摸瓜:關注感興趣的話題,找到感興趣的答案,找到感興趣的知友並關注,查找知友的收藏夾及關注——這個大家都懂,讀書我也是用這個辦法,我不再贅述;
二、如何利用有用的內容:
1、分類:對於自己喜歡的答案,不要只是「贊了、感謝了、收藏了、留言了」就算了,如果你寄希望於以後有機會再看,你肯定不會再看,你這樣只是找些有意思的東西來KILL TIME而已;
如果我認可了某個知乎的答案,我會先按照以下表格維度來分類:
分類是一個起點,它幫你推開大門,把這個答案領進你的生活;

2、結合自身情況思考:其實分類就是一個思考的過程了,但是這裡是更詳細的思考,結合自己的處理的具體事例,結合自己遇到的具體問題,試著把知友答案的精華結合到自己的經歷中去;
為了強迫自己思考,我也會製作相應的表格來細化出來:

3、思考後學以致用、觸類旁通:這個就很關鍵了,知識內化完成後,需要你自己在平時使用出來,好比《天龍八部》的虛竹,徒有老前輩無崖子傳過來的無邊內力是不夠的,需要自己進行消化後,自己面對問題能夠靈活使用:
因為你可能遇到的問題基本上不會是和知乎上看到的完全相同的;
4、做好分類,溫故知新:充分利用好自己的收藏夾及瀏覽器的書籤,能夠有時間回顧一下這些乾貨,及時對照內省,茫茫答案中你好不容易找到適合自己的,請不要隨意丟棄:

5、與他人分享:如你我所知,上學時候一道題目什麼時候是自己真正會了?是自己可以自如地講給別人聽的時候;
當然,我不是要大家強行向他人輸出自己的價值觀,只不過是溝通交流,更好地教學相長,共同進步;


關於高效使用知乎,我有個想法,就是開發一個APP幫助用戶把知乎上的問題梳理成為一個「網狀知識圖譜」,類似腦圖。當然,其實現在也開始有這樣整理鏈接的APP了,開發並不是要點,找到合適的工具應用起來是關鍵。

對我來說,把知乎用好主要意味著能否獲取到真正的真知灼見。這就不僅僅是看答案,而且還要從答案中梳理出對自己有價值的知識,融入到自己的知識體系當中。很多人都說知易行難,我覺得「行難」的真正原因是「知淺」,也就是知道了事情的表層原因而沒有繼續向下挖掘,沒有連續問「5個為什麼」。

知乎上很多精彩的回答之所以有價值,就是因為它們把問題繼續地向下挖掘,挖到一個很深的地方。但是,每個答案和問題只能回答一個表層問題,如果要得到真知識,還需要繼續地問為什麼,繼續向下挖。這時的主要問題就是知識管理了。

現在很多平台都在轉載知乎上的文章,或者把知乎回答編輯起來形成新文章,這種做法如果未經作者授權肯定是不對的,但我想表達的重點是那些轉載的人肯定是因為看到了這裡面的價值。知乎作為一個「公知資料庫」,我認為接下來有個自然而然的使命,就是去創造一個管理知識的智能化工具,幫助人們更快更好更純粹更效率地獲得知識。


高效使用知乎我認為有如下幾點:

1.系統性,不要想著能知曉一切。該厚的地兒厚,該薄的地兒薄。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只順著主頁的時間軸或知乎的推送來讀知乎,那知乎不過是靠譜一點的朋友圈而已。知乎內容不僅比朋友圈靠譜(不靠譜的答案很容易被懂行的打臉),更重要的是:如果你願意,它可以不那麼碎片化。
如果今天想弄明白到底如何高效使用知乎,就儘可能把答案都看一遍,相關問題也要看,而不是看了一個高贊答案就撤了。每個推送問題看1、2個答案,最後什麼都剩不下。一個問題下的回答看多了,你不至於偏激,你會對比,你會加入自己的思考。
關於這方面@陳章魚@采銅的答案我很欣賞
怎樣高效地使用知乎? - 陳章魚的回答
怎樣在知乎學習? - 采銅的回答
碎片時間的碎片閱讀如何形成知識體系? - 采銅的回答

2.不整天泡在這裡,先掌握需要的基礎知識。用知乎啟發開導自己而非系統掌握一門知識。
我有一陣痴迷知乎,整天泡在這裡看啊、贊啊。晚上睡覺時回想一天,我竟想不出我今天有何收穫。看知乎看的眼睛酸痛流淚,卻只是在過信息流中滿足心中的焦慮,最後還是什麼都剩不下。
花費大量時間搜索資料、頭腦風暴來回答問題相對花費大量時間看答案效率真的高很多。

這裡 @蘇莉安 說的很棒
怎樣在知乎學習? - 蘇莉安的回答
知乎不是個適宜學習的地方,它最大的意義是「啟發」。
其一,當你對某行業或某事物有興趣卻不得其門而入時,知乎上會有內行人深入淺出地概述一番。當你讀完並有了粗淺的認識之後,再去翻書也好、聽課也好、找懂行的人講解也好,那都是靠自己再努力的事情了;
其二,當你為了某個問題絞盡腦汁思考許久但始終琢磨不透時,知乎上剛好有人點破其中的關鍵。你醍醐灌頂如夢初醒,順利想通並解決了問題。但是,如果你之前從未認真思考過,就算看到答案也不會懂,或者自以為懂了卻仍舊一知半解。

大牛也好、達人也好、專家也好,在知乎上展現的只是冰山一角。之所以能寫出那些好答案,後面有自己多年的經驗積澱、有完整的知識體系支撐。
天天看張佳瑋能看成球評家嗎?看梁邊妖能看成編劇嗎?看馬伯庸能看成作家嗎?
只看到皮毛,看不到底下的骨骼肌肉血管神經,還以為學了皮毛就是學會了全部?無非是學出幾粒粉刺罷啦。

答案見的多了,自己回答時引經據典還真是方便,省了多少墨水。

3.自我總結,勤于思考

這是我surface的onenote上關於知乎的筆記,可操作性很高,效果也是有的。要說缺點就是使知乎的娛樂性低了很多,變得不再那麼輕鬆。
用知乎上的問題為標題(可以是多個相似問題合併),以各個答案的結論或關鍵點為內容進行總結。記錄總結後要思考,很重要!把思考的結果一併放在那裡供日後翻閱。

4.溫習重複。
好的文章、書籍、電影看一遍不夠,好的回答看一遍同樣不夠。恩師兼男神楊立華先生教導我們:凡聰明人,必在關鍵地方下最笨的功夫。說《論語》讀著沒感覺的人,先讀它100遍再說。
當年列奧·施特勞斯解釋《理想國》有多少地方你永遠看不到?為什麼?因為人家《理想國》讀過100遍以上


其實很多方法只是教會我們如何去痛苦或忍受痛苦不是嗎?曾經我仰卧起坐用器械斜30°可以一口氣做80不費勁,但腹肌卻不見長。現在知道了八分鐘給你六塊腹肌再模仿時,那些看著簡單的動作居然會那麼累,我感覺:我的腹肌有希望了。如果成功如此容易,又有何值得珍視。


把它當做搜索引擎,別當成社交應用。有問題,知乎一下


覺得時間難過的時候,看看。
覺得困惑的時候。看看。
覺得很多事都沒有意義的時候,看看。
沒有動力的時候,看看。
要吹牛的時候,看看。
不用每天都看了。因為沒有必要。


看到撕逼,不要在意撕逼結果。
看到撕逼,不要在意撕逼結果。
看到撕逼,不要在意撕逼結果。

要注重於學習他們撕逼過程中,不小心掉出來的一些資料,知識,論證方法和門路。

——————————————————————————

知乎是個靠人數的地方...人多的總想批鬥人少的

比如仙劍奇俠傳這個話題,雖然仙劍的電視劇和遊戲都很爛,但不論遊戲還是電視劇,總還是有那麼一票粉絲撐著,所以還能跟廣大公知斗一斗...雖然爐石傳說這個卡牌遊戲很多地方都不平衡,不合理,但有那麼一票腦殘粉護著,總還是能跟批判者斗一斗....
像什麼綠教啊,中醫啊,約炮啊,五毛啊之類的話題,已經被知乎從人數上,帶風氣碾壓了,因為他們的粉絲對比起來不夠多。

本質上...這一點還不如微博貼吧。
微博貼吧好歹是各個勢力佔山為王,互不來往...
知乎則是,反正總有一堆人要說他們是對的你們全是錯的,而每派人都不想有不同意見的人群存在

知乎本質就是個中二+撕逼的地方,所謂的知識和乾貨,只是他們已經事先坐穩了屁股,用來辯論的論據而已...他們選取的論點都是對自己有利的,而不利的,他們會選擇性無視。
所以你需要學習的,是他們的論點,以及那些文史知識,撕逼技巧。

而不是關注於他們最後得出的五花八門的結論。
知乎的中二,隨著大批量用戶的湧入,已經沸騰起來了。
殺紅了眼的公知們也跟紅衛兵其實沒兩樣╮(╯_╰)╭

記住,你來知乎如果只圖玩得開心,那就不要去計較對錯。
如果你想學東西,那就注意拾取爆出來的裝備,而不是關注那些嘩眾取寵的撕逼熱點。

啊,對了,逼格要端著點。
謝邀。


由知乎上的一點,回歸到書本的一面


不要把關注放在知乎的首頁和提醒、私信。


少關注文學、生活體驗、情感等話題,人人都能發表意見,信噪比太低太低,尤其是各種三觀正的回答,他的三觀正不正對你的生活一點意義都沒有,你的三觀正不正指望知乎也是藥丸 ,多半都是些尋求認同感抱團取暖的回答


自己搜索感興趣的關鍵字,探索滿意的回答答主的主頁和他的其他回答,探索感興趣的話題的其他衍生話題。

最終以知乎為契機根據感興趣話題下的普遍推薦,或高質量回答答主的推薦,去看書。

使用知乎的最終目的是跳出知乎奔向知識的真正海洋。


高效的使用,關鍵在於:

主動,而不是被動的獲取信息,避免噪音的干擾。

少獲取不成體系的碎片信息,多獲取成體系的互相關聯的知識。


部分內容摘自網路,來源不詳。

知乎的問題:大量的碎片化知識

我們在知乎里花了大量的時間來看分享,也十分有心的將認為精彩的或有益的文章收藏起來。但似乎是我們關注之後的話題或收藏之後的答案就沒有再打開過,這個給我們這樣一種奇怪地感覺:好像什麼都知道,但又什麼都不懂。

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們沒有充足的精力用來將所獲得的碎片化知識進行系統化的整理,而只有被整理的知識才能夠內化到我們的知識體系中,最終成為我們見識和能力的一部分。

Weavi:從碎片化知識到知識圖譜

這次要介紹的 Weavi (/wivi/)是一個非線性寫作工具,在我們開始了解這個工具之前,我們可能要首先了解一下另一個概念:


什麼是非線性文本呢?

我們可以通過例子來理解什麼是線性什麼是非線性:一個典型的線性寫作文本的例子是一個單一視角的小說;而一個典型的非線性協作文本的例子是一個產品的說明書,或者是一個維基百科的詞條,更複雜一點一個 POV 小說(多視點群像傳,如冰與火之歌)也是一個非線性文本。

一個單一視角的小說中,任何一個中間章節被截取後讀者是不能閱讀的,因為線性文本中的每一個部分都和前後文有著強因果的關係。而一個說明書中的一節或維基百科詞條中的一個小標題截取出來是可以被閱讀的,甚至大部分情況我們在閱讀此類文本的時候都是找到某一個小標題下的內容直接開始閱讀不會將整個文本讀完。


這就是線性和非線性的區別,非線性寫作雖然看起來前後文沒有強邏輯關係,但是其實對寫作者來說要求更高,往往涉及到三個問題:

  1. 最終成稿時,當前片段在全文本所處的位置(弱因果聯繫和閱讀順序)。
  2. 當前片段在全文本構架中所屬的級別(這裡應該是一章、一節還是一節下的一個小標題?)

無法解決這兩個問題的原因是現在所有的寫作軟體(你可以理解 Word、記事本等都是寫作軟體)都是按照線性寫作邏輯創造出來的,它無法實現層級上的無限遞歸和針對小標題的自由拖放。


在國外,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一些專業的軟體可以用,比如說全能長文本寫作工具 Scrivener 就通過軟木板的設計實現了針對非線性寫作的支持,但是此類軟體的價格一般較高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可能會有些無法承受。而 Weavi 則正是適合這類用戶進行輕型的非線性協作的在線工具。


Weavi 是如何成為寫作者的 Github 的?

打開 Weavi,我們會發現它的界面一點也不像是一個寫作軟體,更像是一個 To-do List 軟體,因為它是以列表的形式來組織你的寫作過程的。

當你第一次使用 Weavi 開始寫作的時候,可以完全不用考慮非線性寫作上面所提到的兩個問題,直接動筆開始寫就行了。無論你的思緒是整個文本中的一個序言,某個章節中的一個段落或者甚至只是一篇文章中的一個小標題,都可以直接開始寫作。因為 Weavi 有兩個特性讓你可以在完成寫作之後在整理整個文章的構架:1.層級無限擴展;2.任意拖動節點。

寫作的時候我可以不用考慮究竟從哪開始寫,先把要寫的東西列出來之後再整理。


換句話說,在下筆之前,我不必考慮我現在正在撰寫的文字在未來的整個作品中要放到什麼位置,因為不管它放在哪裡屬於哪一個層級都不會對未來的整理造成障礙。當我們發現一個節點(也許原本在我的設計中它是一篇文章的小標題)下的內容多到可以單成另一篇文章的時候,只要在這個節點下「新建」就可以建立一個新的層級。


About 是一級列表,QA 處於二級列表,每一篇文章處於第三級列表,但其實層級仍然可以繼續細分下去,每一層可以獨立生成鏈接分享。


除了針對寫作者的優化之外,Weavi 作為一個網路平台還允許寫作者分享每一個節點的內容——如果該節點下包含一個 List,那麼分享出去之後用戶就可以看到這個 List 下的所有文本。如果這個節點只是一篇文章,那麼分享出去就是一篇文章。這個特性充分的利用了非線性文本可以獨立閱讀的特性,讓寫作者可以針對不同的用戶截取出整個文本的某個特定的部分分享給讀者。


Weavi 的目標不僅僅是作為一款非線性寫作工具出現,更多的是為了之後社交化的擴展。提起基於文字的社交平台,我們總是想起最近火起來的 Medium 以及它在中國的 追隨者簡書和十五言,然而 Weavi 想要做的卻和 Medium 不太一樣。


Medium 的社交是基於讀者的共鳴,本質上仍然是一種作者與讀者,Blogger 與訂閱者關係的美化。而在非線性文字平台上,社交可能意味著再創作與續創作。Weavi採用了 Github 中 Fork 的概念,只要一個作品流的原作者同意,那麼任何一個用戶都可以在 Weavi 上建立一個作品的分支,從某一個節點開始續寫自己創造的新內容,甚至在寫過一部分之後能再進行合流。這在許多同人作品的創作過程中是一種強烈的需求。Weavi 的這種模式下雙方的互動都是寫作者,是一種對等關係,重新定義了文字社交媒體的概念。


Weavi可以像這樣將《三體》這本書以自己能夠理解的形式重新整理,還可以通過分享邀請別人參與到自己創建的或整理的創作項目中。

ps:感興趣的「磁鐵」可以去參與啦,參與通道:http://threebody.weavi.com.


所以,對於知乎的使用正確的方法就是使用像 http://Weavi.com 一樣的工具將這些碎片化知識隨手整理起來。這樣日積月累之後,你會驚奇地發現,不但自己變知道為領悟了,還擁有了由於被整理而頗具規模的「書」,成為自己價值的一部分。


不恰當的比喻,上知乎就像打泡泡,你不斷的瀏覽就是不斷的打泡泡,泡沫的特性就是越打越多,佔據更多的空間,當然會帶來一些虛假的充實感,和打泡泡的快感。但是「全都是泡沫」,一段時間不打,你沒有自己的思考總結去充實這些空間,泡沫是會消失的,最後你還是發現自己其實只是對一些事情有所了解而已。
知乎給了我們一個空間,我們要學著去填充。
具體我也不是很清楚.幾點自己的看法
1.有乾貨就把乾貨吸收,比如各類乾貨收藏夾。
2.多關注TOP 500的名人,還有專業領域的牛人,最好是把一個人的有答案看一遍,有價值的吸收,採集收藏,具體各種網摘軟體還是知乎本身收藏看喜好。
3.學會分清哪些是有乾貨持續輸出的牛人,哪些是優質資源的整合者,哪些只是牛逼轟轟而已,選擇性的去除相對低回報的關注,減少滿屏的重複。
4.有目的的關注一些專欄,牛人比較喜歡專欄。
5.自己多回答問題,但是要有價值的回答,邊學邊答,用自己的思想語言去解答。據說進步最快。
6.多和其它人交流,很多思維火花都是交流出來的。能交到一些好朋友是最好不過的。
7.多提問。


感謝邀請。

「高效」是針對工具或者方法而言,所以談論這個問題的前提,是非常清楚自己用知乎來幹什麼,而不是放任無限的信息來分散有限的注意力。

每個人使用這個網站的初衷和目的大概不盡相同。對於我來說,吸引我來到這個網站的是被分享到微博的這個答案——如何看懂《新聞聯播》里的「暗示」? - 皮小隻的回答。

到現在我仍然認為,知乎最有價值的回答是這一類,行話。行話直白地勾勒出社會或者行業的運轉邏輯,如同萬花筒般,眼睛一湊過去,馬上就習得一種看待身邊事物的新方法。對我而言,類似的答案如 如何應對點菜時每個人都說隨便的尷尬場面? - 知乎用戶的回答,國內外素描的區別怎樣? - zengeryounke 的回答,知中國未來30年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董惟禮,中國的勸酒文化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 肥肥貓的回答,等等。

這是一個很個人的評價標準,但這些內容對我來說稀缺品,尤其是一些不一定上得了主流檯面的關於社會利益運行的內容,可遇不可求。這些答案不完全與贊數掛鉤,與答題者被關注數無關,我評價它們價值高是緣於三個原因:(1)是我也曾或也將面對的事物,很切身;(2)視野足夠高,能從高處一語道破這個事情的實際運行邏輯;(3)願意放低姿態,用我看得懂的話講述這些行話。

個人以為,須大膽地承認其實大部分問答對自己而言無太大關係。不是說它們視野不夠高,語言不平實,內容不有趣,只是此時此地大多與我不切身,只相當於信息冗餘,或者說google完全能替代;而求有趣的話,我更喜歡在線下用有限的精力求別的方式。

但可惜的是,知乎的內容呈遞方式是高度依賴社交關係的。簡單說就是你或許因為某些答案關注一些用戶,但被關注者並不一定會持續輸出我主動感興趣的內容,同時得被動接受的是他的全部喜好。

所以與我而言,最高效的知乎用法就是回到我來這裡的初衷,內容話題導向,將知乎的用法還原為搜索百度知道的用法——需要什麼搜什麼。而不是社交導向,將注意力的主導權出讓。同時在寫答案輸出時,也多寫對自己有意義的內容,鍛煉思維和表達。


這是我在知乎上那麼多人極力推崇讀書,為什麼不把上知乎的時間都用來讀書?這個問題下的答案,再放到這裡來。

許多網友認為上知乎是來學習的,而事實上,大部分人上知乎其實是來玩的。
玩知乎,的確能帶來眼界的開闊,知識的豐富等很多學習上的好處,但是,這仍改變不了他是玩的本質,最多可以算是一種比較良性的玩。玩的目的,就是為了爽。
舉個例子,我之前在知乎上答了一些語言學方面的題,也看過一些語言學方面的答案。這些答案都不錯,也有水平很高的牛人網友。有的網友會問一些語言學的常識問題。首先,這些簡單常識題中的一部分,稍查下資料就能完全解決,沒必要在這裡提問和等答案。其次,剩下的不能稍微查資料解決的問題,很可能高票答案是一些非專業網友的猜測,這樣就很容易誤導人。而那些牛人給出的正確答案,說實話,有的網友要看懂很費力,即便能看懂,看懂的也僅僅是這一個單獨的問題,對網友語言學知識水平的提高,很難說有多大幫助。
知乎上的問題都是一個一個的點。我覺得,與其學到一個一個的點,不如好好看看書學條線或者學個面。如果要你在關電腦之後自己把點整合成面,這個時間精力消耗實在太大了,而且,你真的會花時間精力把這些點整合成面嗎?
如果真的是為了學習,需要花這麼多時間精力嗎?
比如,花幾天時間看一本《語言學綱要》,一本就行,基本上知乎里90%的語言學問題就不用問了。再比如,知乎上那麼多人極力推崇讀書,為什麼不把上知乎的時間都用來讀書?這個問題下的關於學習金字塔的高票答案,是教育學裡很基礎的知識。我們要在知乎上碰到這個知識,需要運氣,我們要在大量的冗餘信息里遇到它(冗餘信息不僅僅是部分低票答案,還有大量的高票答案和大量問題),但是如果我們讀兩本教育學的書,這個知識點幾乎一定會很快碰到。
當然,知乎也有自己的價值,也有好的用法,下面是我想到的幾種用法:
1、如果真的想要用知乎提高自己,最好在在自己本身也在比較系統地學習某項學科的基礎上,邊學邊問。但是,知乎上有很多大學生,問老師比問知乎靠譜多了
2、知乎可以提供觀點。我們可以從知乎中知道別人對某個問題是怎麼想的。這不能算是學習,但同樣大有裨益,我們至少可以不那麼狹隘。比如,很多生活類的話題。
3、回答問題可以鍛煉思維和文筆,這個親身試驗過,真的有效。我有一陣每天都在知乎上寫差不大多2000字,不敢說文筆變好了,但的確寫東西感覺更流暢了。
4、知乎帶給我的最大的好處,就是讓我變得更加熱愛生活。一些休閑類、生活類、愛好的問題,的確看知乎長了不少見識,而且看到部分網友對自己的愛好、生活品質的執著,也讓我變得更加註重自己的生活品質。很多時候,我們花很少的錢,就能買到大幅提高自己生活水平的好東西,就能培養一個很有趣的愛好。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相信,大部分網友真的是讀書太少想得太多。
我玩知乎的時間不長,從上一個寒假到現在,感覺自己提高很大。但是,現在逐漸感受到了「邊際效應遞減」。在我剛上知乎的時候,我常常看到的都是那些發酵了好幾年,堪稱經典的問答,到了現在,那些問答都看得差不多了,再看到好問答的概率就少多了。
對了,最後我也補充一個小知識吧,告訴大家為什麼玩知乎會讓人覺得爽。
在心理學中,正強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的定義是,任何導致我們以後進行該行為的可能性增加的結果。就是獎勵那些符合組織目標的行為,以使這些行為得到進一步加強,從而有利於組織目標的實現。
「贊同」感謝「「關注」就是正強化。
強大的「正強化」,就是很多人玩知乎的原因,也就是很多人明知道讀書的長遠效益更大,但是仍然花大量時間在知乎玩的原因。
當然,不排除個別網友真的是知識太多,「吃飽了撐的」。
所以,少年,如果你的目的是提高學問,而且你不屬於知識躲到「吃飽了撐的」的那類人,我建議你還是下知乎回去看書吧。即便你要上知乎,也最好問自己:1你為什麼上知乎?2上知乎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嗎?3你該怎麼用知乎?4你自己的時間該怎麼分配?
少年,如果你的目的是玩,你就該考慮考慮,是知乎更好玩呢,還是別的東西更好玩呢?我想,可能網遊、打球之類的比知乎更好玩?從玩的角度看,知乎的優勢僅在於,極其微量的學問的提高。
對了,說說我自己。我剛來的時候真的是為了學知識來的,也在這裡學了很多,看了也回答了大量的問題。現在主要變成玩了,要玩的話,也僅僅是偶爾來看一看,不沉迷。
因為我開始正視自己用知乎的目的,我更加明確,我有更好的方式用於學習,也有更好的方式用於玩。剛玩會好一些,很精彩,但玩了幾個月之後,無論你的目的是學習還是玩,知乎能提供給你的都相當有限,效率相當之低
個人比較建議的玩法是:前期可以集中把經典的答案的經典的網友看個差不多,後期以休閑為主,少上知乎,節約時間,可以偶爾提問和偶爾休閑,如果想了解某個領域,必須要結合系統的學習,可以專門關注一些特定的話題、領域、網友,短時間內迅速看大量的,看過以後就少上。
知乎上的經典問答是有限的,而優秀問答出現的頻率也是有限的。
而知識的海洋是無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各位好友們,這是我的微信訂閱號,以後我會發自己的文章上去,歡迎大家關注,歡迎大家廣而告之!可以掃描二維碼或者微信搜索@姜元昊。

http://weixin.qq.com/r/z0wqMgTEOllFrUBR9xnd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使用知乎是想獲得提升。在看了一段時間的精彩回答後,一種愈來愈強烈的參與慾望促使我思考究竟怎樣去使用知乎才能產生實效。現在有這麼一點想法,以供參考:

1、大量輸入是基礎。先弄清楚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一到兩個興趣小方向,深度跟蹤該方向的精華內容。

2、鍛煉輸出是提升。光煉「輸入」只能讓自己的知識面虛假地增加了,必須通過輸出(比如答題、真實生活中跟同事、朋友交流)才能有提升。因為輸出的同時意味著你需要在邏輯上縷清楚,在文字上進行雕琢思索。

我想,多多參與到知乎的互動中,是高效使用知乎的一種途徑。


知乎的作用是充電,充電是為了更好的發展與社交。投入知乎忽視社交與上進就成了本末倒置。知乎只能成為你前進時的必須動力,而不是前進的目的。只有在需要的時候進入知乎,成為第二關注,另外再尋找你自己的另一個生活頭條。


推薦閱讀:

為什麼知乎的內容會出現在外面?
知乎網裡好像沒有問題分類呀?比如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物理化學金融法律?
如果新浪微博利用強大的信息平台做問答類的應用,知乎怎麼辦?
怎麼推薦一個人上知乎?
有人不喜歡答案總結嗎?為什麼?

TAG:知乎 | 知乎社區 | 時間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