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一個新領域的知識的最佳方法和最快時間各是什麼?
假設你對於此領域只有非常淺的了解,希望成為專家。
有個TED演講簡直是為這個問題量身訂做的。
The first 20 hours-How to learn Anything. Josh Kaufman at TEDxCSU
首先,可能有些地方中文表達不夠精到,所以我會盡量聽寫引用原文,同時引用原文之後盡量用中文過渡,方便英文不太好的知友理解,英文好的知友可以直接拉到末尾,有Youtube鏈接,同時我也Down了高清的下來放Youku了,Josh Kaufman演講極有感染力,你們就不用聽我廢話了。
同時我也會在我自己深有體會的point加上自己的理解,見笑了。
首先作者澄清了一件事:
what outlier actually say is:it takes 10000 hours to get to the top of an ultra competitive field in a very narrow subject. Thats what that means.
but here is what happened.
After outlier came out, 10000 hours rule was everywhere.
but the message, it takes 10000 hours to get to the top of an ultra competitive field became it takes 10000 hours to become an expert,which became it takes 10000 hours to become good, which became it takes 10000 hours to learn.
But its not true.
就是10000小時理論其實是你需要花10000小時才能做到極致,做到行業頂尖,後來卻被理解成需要花10000小時去學習。
然後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理論了,學習時間和學習效果有邊際效用遞減的關係。
Josh 通過實踐,發現:
if you put 20 hours of focused deliberate practice into whatever you want to learn. you would be shocked how good you are.
你想學什麼技能,只要你有規劃,用心思的投入20小時左右去學,你會被自己的表現震驚的。
然後就是重點了。
There is way to practice intelligently,There is way to practice efficiently that will make sure you invest those 20 hours in the most effective way you possibly can.
(因為知乎技術宅眾多,以下我就結合我5 hour從零自學PS學到基本滿足我需求的程度的經歷來理解Josh的理論好了,方便大家理解)
1.Deconstruct the skill.
- 想明白你真的想學的是什麼?
- 很多我們想學的skill,其實是很多小一點的skill的集合。每個小部分都有自己的要求。如果你能想明白這些小的skill裡面,那些小的skill能幫助你達到你的目標,你就可以先學習這些小的skill,如果你能先學會這些最重要的東西,你就能在最短的時間提升自己的表現。
例子來了:
我學習PS的時候,其實主要需求是做海報,偶爾PPT展示需要做幾張圖,自己有時候參加各種東西做project需要做logo等,參加項目P張網頁圖等,而我發現我自己是走簡潔風的,所以在PS那麼多Skill裡面,我只需要學習:
1.圖層的概念
這是最最核心的,大概15Min 我才做到真正理解,當時查了很多資料,甚至拿了幾張紙比划了一下。
2.如何添加字體
這個相對easy,幾秒鐘搞定。
3.摳圖
相對難一點點,不過如果對圖層的概念有深刻理解,也不算難。
2.Learn Enough to self-correct
Learn just enough so you can actually practice and self-correct
Learning is a way to become better and better, make mistake and self-correct.
作者舉了個栗子,如果你想學編程,不要給自己買20本書然後告訴自己「等我讀完這20本書就開始編程」。不要這樣,你開始只要學到你足以練習並足以自己糾錯的程度就好了。
還是PS的栗子,當時我也找了幾本書看,但我從沒想過要把書讀完,我只是找了上一步中我發現我需要的skill學習。
3.Remove practice barriers.
簡單的說就是排除一切干擾。電腦電視遊戲小說,等等等等。
這個就不舉栗子了,樓主從來就沒被這些干擾過,偶爾沉迷知乎後來聽知友的建議裝了WasteNoTime之後也不沉迷了。。
4.Practice at least 20 hours.
作者發現你學習任何skill的時候都會有一個叫做「frustration barrier」的東西干擾你,在你沒有學到一定程度之前,你可能不會有任何突破,但是一旦你過了這個frustration barrier,一切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脈一樣美好(你找誰?我是任督二脈。)用咱中國人的話說就是開竅了。
所以一開始見不到效果的時候不要放棄,一定堅持20h(這個應該只是估計值,你可以理解為你能投入的最大時間/精力)左右看看效果。
這個也不舉栗子了,相信大家都能理解。
最後,Josh Kaufman 歡快的用他剛20h學會的(小吉他?)給大家奏了一曲(各種串燒,我聽出來的有泰坦尼克主題曲,I"m yours,和Taylor 小美女的一首歌)
我也用5個h學會的PS做了一些勉強能看的東西。
最後是原演講視頻
牆外地址:http://youtube.com/watch?v=5MgBikgcWnY
牆內地址:
The First 20 Hours -How to Learn Anything Josh Kaufman
The First 20 Hours -How to Learn Anything Josh Kaufman視頻
我的其它回答:
如果一輩子無法賺大錢成大事業,那我為什麼還活著? - Liu Cao 的回答
聽過劉歡《西方音樂史》的同學,對他的課有什麼評價? - Liu Cao 的回答
Liu Cao 在話題 金融 下的回答
● 快速廣泛地閱讀和觀察,樹立全局觀
有人說,接觸新領域首先一上來就得實踐,這個我是不太贊同的。實踐固然是個好事兒,也許適用於簡單的系統,但是如果面對一個複雜的領域,盲目實踐很容易會走彎路。
就拿我幾年前自學口譯的事來舉例子吧。
我大二那年,貌似是受了當時很火的外交部美女翻譯張璐的鼓舞,發了瘋地想學口譯。無奈大三才會開口譯課啊,怎麼辦?自己學唄!
當時手頭上零零碎碎有一些口譯學習材料,比如《實戰口譯》《出賣口譯天機》……但是,你以為我隨便抄起一本書就開始看嗎?當然不是~這種學習方式和漫無目的地從abandon開始背英文單詞有什麼區別啊。
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市面上所有經典的口譯入門教程買回來快速翻了一遍,掌握了口譯學習的整個進階體系;同時結合目前的英文水平,選擇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材料和方法。把前面這些大量的準備工作搞定後,才開始正式地學習。
同理,如果你在公司里剛開始做新媒體運營,首先該做的不是吭哧吭哧地寫文章,而是先仔細分析你所在細分領域的 top 10 的微信公眾號,看看他們哪些文章很火,哪些文章沒人看。對於那些很火的文章,把他們的標題、主要內容、閱讀數、點贊數一一列舉出來,分析他們為啥這麼火,是標題獨特?內容新穎?風格鮮明?還是排版賞心悅目?建立起全局觀後,心裡就有數了。你再進入微觀的實操層面,琢磨該怎麼取個好標題,怎麼去優化排版,這樣會容易得多。
在入門學習的初期,需要從廣度上了解,掌握該學科的要義,建立全局觀。所以這一階段的閱讀和觀察一定得做到廣泛。想看書的話,只看一本《××入門》肯定是不夠的;想要從經典案例中建立全局觀的話,只看一個案例也是不夠的。
● 深度學習+大量實踐
入門之後就得開始正式的深度學習了。這時候的學習很容易進入兩個個誤區:
誤區1:仍然只是停留在對知識廣度的追求上,對較膚淺的知識了解很多,但是很難進入更高的層次
對知識的淺嘗輒止符合人類固有的天性,畢竟不用動腦,不用啃那些令人費解的理論嘛,就這樣輕輕鬆鬆地待在舒適區該有多好。但,進入不了深度學習,認知始終只會停留在比較低的維度,就不會有進步。
比如我開始學口譯後,掌握了怎麼翻譯一句話後就得增加難度去學習翻譯一段話、一小段文章……同樣的道理,同學們背英文單詞的時候發現自己每次都會abandon這個詞當然會覺得開心,但是自己有沒有在穩定地提高辭彙量呢?
誤區2:覺得自己水平達到了某一個程度才能去實踐
這是很多人典型的錯誤思維:等我……了再去做某事。但真相卻是,對於成年人來說,最好的學習方式是在實踐中學習(KOLB學習周期理論)。我們熟知的一萬小時定律也指的是「刻意訓練」(Deliberate Practice),而不是一股腦地啃書。
怎麼實踐?
學口譯的,肯定逃不過反覆地練聽力,一個單詞一個單詞地摳,聽懂每一段音頻里的連讀音、弱化音,攻破後接著聽1.4倍速度的、1.6倍速度的……差不多能聽懂英音、美英後再來聽印度英語、日本英語……同時厚臉皮地去多接觸口譯項目,積累實戰經驗。
想要創業的,別抱怨融資難,自己嘗試先做一個最小化可行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然後通過收集用戶的反饋,快速迭代,不斷修正產品,用最小的代價去驗證商業可行性。
這個階段的實踐,一方面能精進認知和技能,另一方面打造自己的作品,讓自己多做出成績。畢竟,作品和成績能讓別人最快地了解你在這個領域的水平。
另外,學習完之後對知識進行深加工、整理出知識結構圖、讀書筆記,或者教別人,都能加深認知和理解。
● 加入一個志同道合的圈子
加入圈子能貫穿整個學習生涯。同一圈子裡小夥伴們的思想經驗的交流和碰撞,能給人無限的靈感和啟發。可以說,一個好的社群能成為一個人學習路上強大的支持力量。當大家都有一個相同的目標時,每個人都能成長得更快,尤其是在你剛踏一個新領域,覺得茫然又無助的時候。
但,不建議在還是初學者的時候就急急忙忙地去混牛人圈。人都是勢力的,這時候混牛人圈難度很大,但是你可以默默地學習和模仿呀!正所謂「圈子不同,不必強融」,當你有一些作品和成績後,你就會發現,好資源會在無形中向你湧來,你在圈子中的信任度也會慢慢增強。
總結一下:
任何一個領域裡厲害的人,
不僅肚子里有貨(通過「快速廣泛地閱讀和觀察+深度學習+實踐經驗」而習得),
而且能創造價值,拿得出好作品和好成績(靠實踐來展現),
還能和這個圈子裡的其他人保持良好的關係,贏得他們的信任(這樣才能實現知識經驗的交流和靈感的碰撞)。
為早日成為牛人,戰鬥!如果你在圖書館:
- 大量的泛讀,梳理全景圖(用xmind等工具)
- 明確幾大主要概念及概念間的關聯(一層層追下去,到了五六層的時候就差不多了)
- 了解歷史(國內外)
- 膜拜過往的幾位大牛及其貢獻,書籍
- 了解幾個經典問題的經典解
- 建立適合自己理解的知識結構(細化調整全景圖)
- 明確當下的問題域及解決思路
- 明確當前領域內的唧唧歪歪的人,雖然他們說的並一定對,但體現了關注點 (sina微博)
- 近兩年的行業報告,明確競爭格局
- 看一看大師們噴的未來趨勢
- 確認自己的問題和價值取向,(對全景圖上的點都有了解,這次是選擇深入的點)
- 深入閱讀
如果你在更廣闊的空間:
- 儘快投入到這個領域的工作環境中,邊干邊學,再造輪子,逆向工程(和過去時比),並行工程(和進行時比)
- 找個資深的好師傅
- 敢於暴露短板,保持好奇心,請教別人
- 參加行業內分享交流
最佳方法:從相關的大眾科普讀物開始,又有趣,面積又大
最快時間不知道,但比較「標準」的時間是「3個月」。西方學術界有個玩笑,說博士生往往某個問題著手研究3個月之後,就能超過其導師,這玩笑裡面還是有點實踐+生理+心理道理的
前天在跟古典做知乎Live 時,收到一個提問:
作為某一個學科的新手,應該採用大量快速地閱讀以迅速熟悉該領域的方法,還是用每本讀完之後寫讀書筆記這種精讀的方法?
這個很好的問題,當時做了一下簡單的回答,這兩天做了一些思考,還有更好的答案,專門寫篇文章。
這兩種方法都不太好,我有四個更好的建議:
1、從解決當前遇到的問題出發
當你在進入一個新的領域或學科時,直接去學習整個體系,可能很長時間都無法入門或者完全學不進去。
記得最開始在學程序開發時,選了本厚書從頭開始看,看了幾天就看不下去了,書籍先從基礎語法和原理講起,讀起來很抽象,看了半天越看越迷糊,無法理解。在重新選書的時候,找了一本以案例為主的編程書籍,先把書中的代碼,一個一個輸入進去,編譯後看運行結果。把這本書的所有例子都重頭到尾輸入了二三遍之後,對基本的語法規則有了一些認知和理解。
第二步就是開始運用這門語言完成一個非常簡單的程序,做完之後,在這個程序每一次多增加一個新的功能。在這個過程中,每次新的嘗試,都需要你去重新閱讀書籍、去Google上搜索如何解決問題、閱讀類似功能的代碼等等。在寫程序的過程,不斷的完善功能,反覆的進行迭代,努力把代碼可以可以復用。連續了2、3個程序,從很簡單的功能,完善到到複雜一點的功能。看到自己想要的功能全部都能達到,讓我很開心的學下去。
完善程序的過程中,嘗試了多種的學習方式 :從頭寫代碼,直接修改別人的代碼、閱讀經典代碼等等,更主要是在這個過程中,知道遇到問題應該如何去解決和處理,怎樣去分析和判斷問題。什麼樣的資源是有效的,如哪個網站對我有幫助、哪個人寫的文章適合自己。開始從一個新手的思維方式向這門學科的思維方式轉變。
在一步一步解決當前遇到的每個問題時,就是把一個很大,很空泛知識體系分解成一個個具體的知識點。因為要解決問題,所以就有明確的目標。一旦目標明確之後,就可以針對這個目標去尋找答案。這樣反覆的重複下去,知道了很多具體方法,積累到一定數量,知識點就變成知識塊。由點到線、由線到面。
這樣去學習時,每一步都有具體而明確的目標,能讓你保持動力堅持學下去。在解決問題和同時,還能進行有效的輸出和反饋,找出自己的不足。
2、尋找專家、教練做定期指導或諮詢
理論上來說,在學習新的知識時直接請這方面的頂級專家一對一的指導效果是最好的。但在實際情況上這種方式,需要你有足夠的人脈和財力,對於普遍人來說,很難有這個能力。
但還好有互聯網,合理的利用值乎、分答、在行、微博這類付費問答,可以直接請專家一對一的請教問題。現在分答、值乎的熱度都在下降,一個問題可能只需要花上幾十元就能找到人回答。有時還可以約請專家見面請教。這是非常典型的用錢來節省時間的案例。
在學習新的知識時,完全可以定期去跟專家請教問題或者約請專家通過網路或現實中進行諮詢。把你在最近一段時間的學習方向、問題和心得向他們進行請教,這樣會非常有針對性,要比你空泛的去問怎樣學習,效果好上很多倍。哪本書最適合你當前閱讀、哪個教程好,很很容易就會知道。
有專家幫你定期確認方向是否正確,還能解決遇到的具體問題。沒人教時,想弄懂一個知識點,你可能需要幾小時或幾天,有專家時,可能只需要幾分鐘。你的學習速度會比常規情況下快上很多倍。還能避免初學者的各種錯誤和誤區,你所付出的代價就是一定數量的錢。
在尋找專家指導時,盡量多找幾個專家,除了付費,還可以觀察下有什麼是你能幫得上忙的事情,主動多接觸多幫忙,只你不是人品特別差,一段時間後就會積累一些專家人脈。
3、加入社群或組織
在學習過程,一定要去加入相關的社群或組織。同時多去做分享,把你學會的知識和經驗主動的分享出來。教別人的時候就是最好的學。分享的越多,你的收穫越大。
在一個氣氛良好的社群中,只要你主動多做一些利為行為,每個人都能注意到你的一舉一動。當你需要幫助時,盡量說出你的需求,會有很多人願意為你提供幫助。
以前寫過一篇:合作性學習 。只要你能建立起合理的規則,完全可以利用社群來加速你的學習效率。互相討論和交流能讓你從不同角度和方式去加深理解。
還能用一個社群來收集相關的學習資源和驗證哪些知識點最重要,很容易就能找出最有效的方法,或者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方式。
當你在一個社群中建立了良好的聲譽,能幫助在你新的領域中積累更多的人脈和機會。
4、去考級別最高的認證
通過前三步過程在學習知識時,能從點、線、面,積累很多的經驗。但想再上一層樓,就需要進行系統性學習。對於在職或業餘方式進行學習時,建議去考取一個證書。
去了解一下當前領域中,都有哪些證書比較受人認可。花上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去把這個證書拿下來。
在考證時,官方教材的知識,基本上都是體系化,包括方方面面的內容。考證會對這門知識划出一定的範圍,有明確的標準和時間限制。這會讓你學習目標更明確。一旦目標明確而具體,就可以按目標進行倒推,花多長時間,去學哪些知識,通過測試來判斷自己是否掌握。
一旦你把這個證書考下來之後,有行業中級別最高的證書給你的能力進行背書。哪怕你學歷、經驗差一點。通過以前積累的人脈 、關係,很容易接觸很多新的機會。不管你是找工作、深造、創業還是其它事情,都容易找到人幫助或合作。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read(warfalcon) , 每一篇文章都讓你有所「得」,幫忙讀者從閱讀到行動的轉變,100天養成一個新習慣。 我是戰隼,期待你的到來。
我不太贊同樓上幾位關於實踐優先於理論的說法。實踐先於理論的方法也許僅僅局限於對簡單系統,以及事物、行為流程的熟悉,但面對複雜系統則不起作用。
舉個例子吧,如果非醫學專業的人,想了解醫學,難道一上手就直接去做醫生嗎?臨床診斷、對症下藥,是經過數千年來的經驗累積以及近百年來對於細胞、分子生物學等的理解,逐步完善起來的。如果不了解機理,僅靠肉眼的觀察,很難能夠迅速掌握內在系統的複雜關係。
不過,先實踐的方法有利於培養興趣,提高了解知識的動機。一開始面對枯燥的知識,往往很難引起大部分人的興趣(高考、讀過大學的人應該有同感)。而興趣(動機),往往是深入了解某個領域的先決條件。
總之,我認為,理論和實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從出生開始就不停地在觀察世界,然後通過大腦額葉得出對世界規律、因果關係的判斷,提出假設,再進一步觀察加以驗證或反駁(有點像馬克思的認識論啊。。。)。在面對新一個領域的時候,我無法得出理論和實踐哪個非得優先進行的結論,但是動機也許是需要優先建立的。
PS:如果實踐前不了解理論,實踐時也許會缺乏目標且效率低下。但如果先了解理論,則面臨著「驗證偏差」的風險,往往在實踐的時候把所獲取的信息往理論的框架上套,但容易忽視那些與理論不吻合的信息。 所以,我還是建議先了解理論和知識框架,然後用更謹慎和懷疑的態度進行實踐。最佳方法:實踐!
快速學習陌生領域知識的方法,推薦蕭秋水的這篇文章http://www.xiaoqiushui.com/archives/2301四個要點:1、建立全景圖;2、緊扣知識價值鏈;3、抓關鍵;4、善用工具。
模仿!模仿!模仿!
模仿是最好的老師,特別是你剛進入一個行業,不知所措的時候,好的模仿策略,能讓你快速達到行業的中上水平。
講個故事:
我剛上大學的時候,十分羞澀。(當然,現在也還是很羞澀)。
當時非常內向,不太會說話,所以十分擔心在男多女少的工科院校找不到女朋友。
後來聽別人說,幽默的男生最討女生歡心,於是我決定變得幽默一些。
但是怎麼才能變得幽默呢?!
當時我的一個室友說話非常好笑,於是我決定山寨他的幽默風格。
每次室友在寢室講了一個黃段子,我在哈哈大笑的同時,都用手機把段子記下來,倍的滾瓜爛熟,講給別人聽。
每次室友講了個莫名其妙,卻十分好笑的話,我都會研究一下,笑點在哪兒,為什麼好笑,於是掌握了打破預期、製造反差、自我降格等幽默技巧。
漸漸的,大家聽我說話發笑的次數越來越多,我也越來越好笑,甚至到了後來,室友開始學習我的說話方式。最終,我成為了一個大家公認的「笑柄」!
再講個故事吧,前兩天,有人托朋友的前女友找到我,說自己做了個網站,不知道怎麼推廣,想請教一下我。
我說:做seo(搜索引擎優化)吧!
他問:怎麼做?
我說:發軟文,鋪百度知道,換外鏈,優化關鍵詞,優化網站代碼。
他問:具體怎麼操作呢?
我心裡想:我就是一江湖大忽悠,你問這麼具體,我哪兒答得上來。
沉默了一炷香的時間,我回答他:你看看競爭對手是怎麼做的,在百度搜一下競爭對手的名字,看看它們在哪些地方,以什麼形式發了軟文,鋪了外鏈,或者採取了其他什麼措施。
你們依葫蘆畫瓢就行了。網站的關鍵詞設置也可以參考競爭對手…….
任何人,進入任何新領域,初期都會十分迷茫。光靠自主學習,不管是查資料、聽課、請教專家,作用都是有限的。
最好的策略是:找一個優秀的,信息披露充分,資源相匹配的對象,進行模仿。
為什麼要模仿?
假設關於成功,有100個關鍵細節、不管是查資料,聽課還是請教專家,最多也只能掌握30-50個細節,沒法窮盡。而模仿本身,保證了你的系統性和一致性,能夠幫助你掌握60-80個關鍵細節。
模仿策略既然這麼厲害,為什麼各行各業還有這麼多平均水準之下的公司、產品和個人呢?!
那是因為模仿本身是有門檻的。
模仿的目的是什麼?怎樣選擇模仿對象?哪些環節需要模仿?如何控制模仿的風險?這些都是要仔細考慮的問題。
不過很幸運,各位能讀到這篇文章,所以剛才說的問題再讀過這篇文章後,都不是問題。(有時候真為沒有關注我公眾號的人感到可惜)
1.模仿的目的
模仿的目的是:快速達到行業中上水平。光靠模仿,是很難達到頂尖水平的,但是能夠幫助一些水平較低的個體或者團體快速達到行業中上水平。
上世紀七十年代,日本足球處於低谷,連中國隊都踢不過。於是日本足球開始模仿巴西足球,派遣留學生到巴西訓練,請巴西教練來日本執教,用巴西隊的戰術來指導日本足球的訓練,甚至讓一些巴西人入了日本籍,代表日本國家隊出戰。
這幾十年,日本足球迅速崛起。在亞洲是橫掃所有對手,但是跟歐洲和南美的強隊比賽,還是處於下風。所以模仿策略是有局限性的,它只能幫助你從一個較低的水準快速達到行業中上水平。 但要想成為頂尖,光靠模仿是不夠的。理解了模仿策略的局限性,才能更好的去運用它。
2.模仿對象的選擇:
優秀的模仿對象,不僅要水平更高,更重要的是:信息可獲得,資源相匹配。
a.信息可獲得:就是你能夠獲得模仿對象的大部分信息。比如你在街上開了一家壽司店,你如果想去模仿日本銀座的米其林三星壽司店——二郎壽司,這就是不合理的選擇。因為你根本無法了解到二郎壽司足夠多的細節,相比之下,把模仿對象定在200米外的迴轉壽司店,可能更適合你。
當你不知道請幾個壽司師傅時,你可以去迴轉壽司店看看;當你不知道從哪裡招到合適的壽司師傅時,你可以去迴轉壽司店看看;當地痞流氓找你收保護費,你不知該怎麼應對時,可以觀察一下迴轉壽司店時怎麼應對的。
你的大部分無從下手的問題,都可以通過模仿迴轉壽司的策略解決。這對於剛入門的新手是十分有幫助的。
b.資源匹配性:
模仿對象的選擇,不是水平越高越好,還有一個重要的篩選標準,就是和自身資源相匹配。
比如上文說的日本足球模仿巴西足球,為什麼日本足球不去模仿西班牙、義大利、德國、英格蘭,這些國家也是世界足球強國呀。
這是因為亞洲人的身體素質,遠遠趕不上歐洲人,而西班牙、義大利、德國、英格蘭的戰術,極大程度上依賴於他們本身優異的身體素質。即使日本足球的戰術素養達到了上述國家水平,也沒有足夠的身體條件將戰術執行到位。
而反觀巴西隊,技術細膩,靈活快速。戰術不太依賴於身體的強壯度和衝擊力,這對於身體條件一般的日本人來說非常適合。這也是為什麼日本隊模仿巴西隊如此成功的重要原因。
3.哪些環節可以模仿:
簡而言之,拿手的環節不需要模仿,不太擅長的環節才需要模仿。
就拿我開公眾號寫作這事兒來說吧。一般做自媒體,有用和有趣都很重要。
在「有用」環節,我還是比較拿手的。不管是理論的專業度,思維的系統性,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從出道以來就是被大家非常認可的。(認真臉)
但在「有趣」的環節,我一直覺得自己還做得不夠好。(不過即使這樣,還是秒殺大多數同行啦)。所以自己也經常學習那些以「有趣」見長的頂尖自媒體,常常揣摩它們的選題方向和寫作技巧。所以你如果長期讀我的文章,偶爾會看到羅永浩、顧異、咪蒙等人的影子。
4.風險控制:
模仿策略和其他所有策略一樣,都有風險。所以做好風險控制,是十分有必要的。建議在大規模、全方位、大投入模仿別人之前,先小規模、單環節、小投入的試水一下,看看效果。
比如你看到朋友賣XX保健品一夜暴富住上別墅了,你別著急選址開店代理囤貨。
你代理這個產品不一定能發財,因為你所在的地方的笨蛋數量可能趕不上你朋友所在的那個地方。
你應該先單買幾件XX保健品,放到朋友圈裡測試一下,或者放到你二大爺開的小賣部里試銷一下,要是走貨情況良好,再考慮加大投入。
小結:
任何人,進入任何新領域,克服初期的迷茫和手腳無措,最好的策略都是:找一個優秀的,信息披露充分,資源相匹配的對象,進行模仿。
模仿的目的是:快速達到行業中上水平。但模仿策略本身,沒有辦法讓你達到最頂尖的水平。
優秀的模仿對象,不僅要水平更高,更重要的是:信息可獲得,資源相匹配。
拿手的環節不需要模仿,不太擅長的環節才需要模仿。
模仿策略和其他所有策略一樣,都有風險。所以做好風險控制,是十分有必要的。建議在大規模、全方位、大投入模仿別人之前,先小規模、單環節、小投入的試水一下,看看效果。
如果在我的微信公眾號「whdkad」里,回復「成長」二字,可以查看更多讓你瞬間功力提升的超級乾貨內容
相關live:
每周2小時,秒變職場達人
先上結論,再講具體方法。學習一個新領域知識的最佳方法是「刻意練習」。練習10000小時不是成為專家的充分條件,刻意練習才是。練習時間固然重要,練習方法才是能否得到有效提升的決定性因素。
說到練習,最廣為人知的莫過於「一萬小時法則」:只要在一個領域練習10000小時,任何人都能成為該領域的專家!遺憾的是,「一萬小時法則」只是暢銷書作家對於「刻意練習」一次並不嚴謹的演繹罷了。且不說在不同專業領域,成為專家的時間並不相同,並不存在「10000小時」的最低閾值;就算在同一領域,成功與練習時間也不完全成正比。
在葉倩倩: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中,喵說過「刻意練習」有四個特點——有明確的目標、需要關注、包含反饋、針對技能的某些方面。下面我們就來談談怎麼樣在學習知識和新技能的過程中運用「刻意練習」的法則。
一、保持動機
你還記得自己在2017年的第一天給自己的定下的目標嗎?「我要瘦20斤!」「新的學年,我要好好學習,再也不要考前通宵抱佛腳了!」「我要讀100本書!」……現在時間已經過了近5/6,年初時信誓旦旦地說「一定要做的事」,現在進度條走完多少了呢?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對於「和2016年一樣,又沒完成計劃」有一絲絲淡淡的愧疚?不過別急,你可不是一個人。心理學中有一個有趣的術語叫做「新年決心效應」,顧名思義就是大多數人新年時定下的目標根本不能完成。有目的的練習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它很難堅持下去。即使你依然在堅持練習,也很難長久地保持專註,進步會越來越緩慢,直到有一天再也無法說服自己前進。
1. 不要指望「意志力」
幾乎沒有科學證據證明,世界上存在一種「適用於任何情況」的意志力!人們在某些行業中容易「逼自己一下」,而另一行業中則很難做到。什麼意思呢?拿小貓自己來說,我對於「學習」、「練琴」、「按時作息」這種事情意志力就比較強,坐在書桌前很快就能進入專註狀態,也不會三天打魚兩天晒網忘記練琴,但是,在逛淘寶的時候就像花的不是自己的錢一樣(後來學理財改掉了這個習慣,很多錢都在放證券賬戶了),控制不住自己想要買買買。凱莉·麥格尼格爾在《自控力》一書中這樣寫道:「自控力和肌肉拉伸一樣有限。」運用意志力唯一的方法就是建立新習慣——因為「習慣」比「自控」有效的多。
意志力和天生才華一樣,都是人們在事實發生之後再賦予某個人的優點。比如說,如果我們身邊有朋友減肥成功了,我們就會說:「是因為他有強大的意志力能堅持健身這麼久。」就像學生時代總有一些「不怎麼學習但是考分很高」的同學,我們會說:「因為他智商高。」
「假定天生」最大的危害就是會讓我們相信自己無法改變!「刻意練習」告訴我們,人是可以「創造潛能」而非僅僅「挖掘潛能」的,如果相信自己「天生的能力上限」,那就永遠沒辦法突破啦。
2.「保持動機」的兩個組成部分
動機一定是強烈的渴望而非僅僅是興趣。保持動機有兩個組成部分:強化繼續前行的理由和弱化停下的理由。
1) 強化繼續前行的理由
一開始學習一種樂器,可能只是為了在心儀的女孩面前演奏,或是贏得新年晚會上的萬眾矚目與熱烈掌聲;一開始「好好學習」,也許只是小時候為了得一朵小紅花或是父母的讚許。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習的難度越來越大,練習的強度也越來越大,僅憑「興趣」很難堅持到「學有所成」的那一天,刻意練習的過程註定是艱難而枯燥的。
人的動機分為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兩種。外在動機一部分來源於其他人的認可與崇拜,加入有相似進步目標的人的團體則可以幫助你強化外在動機。比如說,在宿舍看書會忍不住拿起手機,那就去一個人多的自習室,在許多人學習的氛圍中,你也會情不自禁地專註;考研很辛苦,那就找一個或者幾個「研友」,大家相互鼓勵共同奮進。
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你看得到自己的提升,這種技能就也成了動機的一部分。記得小時候我剛開始學鋼琴時很艱辛,記不住譜子、日復一日重複幾個音節的練習讓小小的我幾乎坐立難安。直到有一天,我發現自己可以完整地彈下一支簡單曲子——快樂的感覺勝過那個年齡聽到的所有表揚。絞盡腦汁解出一道難題,改進學習方法之後短板科目成績得到了提高——相信你也一定體會過這種無與倫比的快樂!
相信自己一定會成功。我相信看到這篇文章並且能夠耐心讀到這裡的你,對自己當前的狀態或多或少有一些不滿意,並且希望能夠改變自己。如果這種「改變」的願望非常強烈,那麼恭喜你!你已經在改變的路上實現了「從0到1」。但這遠遠不夠,你必須相信可以提高自己,並且終有一日能夠躋身最優秀的人的行列。
當你遇到瓶頸甚至出現緩慢下滑、覺得自己快要放棄的時候,給自己定一個「協議」——等跨越這個瓶頸,或者回到下滑之前狀態的時候再放棄!等到了那個時候,也許你就不會放棄了。
2) 弱化停下的理由
新年的健身計劃和讀書計劃常常還沒走出多遠就夭折了,其中很常見的理由是「擠不出時間」。為了保證我們自己不那麼輕易地中止練習計劃,請務必給自己留出固定練習時間。為此你可以給自己制定練習日程,規劃好時間,並且保證有充足的睡眠。上學的時候,我每天留給自己的練鋼琴時間是在晚飯後到晚上寫作業前的一段時間(大約是18:30~20:00);現在開始涉足新媒體行業,為了保證持續輸出,每天晚上固定4小時(20:00~24:00)留給閱讀。無論我們學習、鍛煉身體還是學一種樂器,如果決心要「學好」,一定記得在固定時間進行。具體大家可以根據課程、工作安排和個人的作息習慣進行調整。
找出可能干擾練習的事,並且將影響控制在最小。在葉倩倩: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中我們說過,要使刻意練習高效地進行,你需要走出舒適區,還得在練習過程中保持足夠的專註。這兩件事都會使人心力交瘁。如果不能得到充足的休息,效果必然會大打折扣。關於如何保持專註,喵在葉倩倩:如何做到長時間(4 個小時以上)精神專註?中寫過,忘記的童鞋可以戳鏈接哦~除了其中提及的「遠離干擾源」和「冥想練習」,解決的方法還有保持充足的睡眠並保持健康;單次練習的時間不要太久,最好不要超過1小時。
3.精心設置目標
將大目標分解為一系列可控的小目標,每次只關注小目標中的一個。每當自己完成一個小目標,就給自己一個小小的獎勵。
二、找個好導師
1. 導師在刻意練習中的作用
在練習的初期,你最好找個導師或者教練!這樣可以大大縮短你的摸索前行的時間,也可以避免你在學習初期就養成一些壞習慣。
這個「導師」是廣義的,可以是現實中的教練和老師,也可以是網路上某個領域很厲害的博主,或者不是具體的某一個人,而是互助提升的論壇。總之,你得找到一個在這個領域比你懂得更多的人,並且他能糾正你的錯誤。初學者往往對自己所犯的錯誤不自知,從而在錯誤的道路上漸行漸遠。導師可以幫助你創建心理表徵(「短期記憶」轉為「長期記憶」的過程就是「心理表徵」),以後你就可以監控和糾正自己的行為了。
2. 沒有導師的刻意練習
對於大學生和年輕職場人來說,講師的教授或是師傅的指導更多地偏向於「點撥式」,而不再是中學時代一道題一道題講解的「手把手教授」。無論是提高成績,還是快速學習業務知識,你的成果更多地取決於「自學」的程度。從「初學者」的身份畢業後,我們必須要學會自學,才能應對難度越來越大、越來越複雜的知識。在沒有導師的情況下,怎樣進行「刻意練習」呢?
自己設計練習方法。反覆做一件事情,但不是機械地重複,在這個過程中要找出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同時關注自己在哪些方面取得了進步。嘗試不同可以讓自己提高的方法,最終找到合適自己的方法。
用「3F創建心理表徵」。3F指的是專註(focus)、反饋(feedback)和糾正(fix it)。我們在練習的過程中要努力去複製那些優秀的人的成就,然後比較「複製品」與「原作」的差別,發現其中的差別並予以糾正。剛開始學習寫作文的時候,老師都會教我們仿寫語文課本上的那些句子;遇到了不會做的題,借來學霸的作業參考一下他的解答過程,其實這都是創建心理表徵的過程。重要的是反覆練習、分析自己不足之處、解決問題的過程。
三、突破瓶頸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體驗——假如你想減肥,你就每頓飯吃很少甚至不吃;假如你的成績不夠好,你就會做更多題、在自習室呆的更久……在開始階段,這種改進是有成效的,但是很快就會進入瓶頸。你開始懷疑自己,是否因為自己不夠努力才停滯不前,於是投入了更多的時間與精力,但結果收效甚微,甚至出現了反作用。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喵在葉倩倩:哪些思維方式是你刻意訓練過的?中寫過,這種「一開始進行的很順利,也有在進步,但是後來就遇到瓶頸」的情況在「系統思考」中有一個特定的名字,叫做「增長極限模型」。每個「增長極限模型」的槓桿作用點都在「負反饋」的環節。要想改變現狀,你需要攻克特定的弱點,用新的方式挑戰自己。
首先要搞清楚是什麼讓自己停滯不前。問問自己,我犯了什麼錯誤呢?我是什麼時候犯的錯?要逼迫自己走出舒適區。然後設計針對特定弱點的改進方法。你可以嚮導師或者一起練習的夥伴尋求建議,看看他是如何正確操作的。在練習的時候要重點關注這個「弱點」。如果沒有進步的話,再試試其他方法。
四、 專註至關重要
如果不能保持專註,再多的練習也只是低效的!所謂專註,就是要「投入100%」的注意力。這部分以前專門寫過文章,沒有看過的小夥伴請戳葉倩倩:如何做到長時間(4 個小時以上)精神專註?。主要有一次只做一件事、給自己劃定一個專註的時間段、儘可能地遠離誘惑幾個要點,腹式呼吸、冥想和「信號燈控制法」可以幫助我們提升自己的專註力。這裡就不再贅述啦~
《刻意練習》分了上下2篇,總共用了8000多字,終於給大家介紹完啦~
這篇信息量有點大,和之前發布的3篇文章都有關聯,在文中鏈接貼出來了。如果沒有看過前3篇的話可能稍稍有點吃力。等以後文章多了我會做一個目錄,把這些文章的相互關聯都列出來,方便大家查找與補課~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公眾號【小貓倩倩】(微信號: yqq-lc),後台回復【刻意練習】,可以獲得《刻意練習》的讀書筆記哦~
想辦法多和這個領域最聰明的人打交道、聊天。
長文預警,文章內容有點長,但可以保證乾貨也不少,希望各位可以耐心看完,謝謝大家支持。
覺得文章太長的朋友可以先看下我的分享要點總結,1.學習動機。2.刻意練習。3.實踐。4.向優秀的人取經。5.以教促學。
————————————————————————————
從小到大,我們每個人都遇到了無數的事物,學習了無數的知識。我們會發現,自己學習某領域的知識速度很快,而學習另一個領域的知識卻困難重重,除了確實存在的天賦一說外,其實,還有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學習動機。
我們願意自發地投入更多的時間去學習的知識,往往是我們真正願意去學習,而不是被強迫的。哪怕明知道這些知識屬於一個新的領域,與我們之前所學毫無關聯,學習的過程肯定會困難重重,我們也願意主動的去學習。
找到(明確)自己學習一個新領域的知識的動機,是幫助我們最高效的學習新領域知識的根本方法。
上圖是一個非常經典的思維方式模型。
最外層是what,是我們我們需要去做的事情。內一層是how,是我們通過怎樣的手段媒介,去完成我們要去做的事情。最內層的why,指我們為什麼要去做這這件事情。
大部分人的思維模式都是從外到內的,即先找到自己要去做的事情,再去尋找解決方法,等到事情完成了才去思考,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件事。
但研究表明,成功者的思維模式與普通人正好相反,他們往往是先思考了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件事,直指本心,在思考的基礎上列出完成這件事的具體步驟,最後才開始有目的、有規劃的行動。研究者把成功者的思維模型,稱為黃金思維模型。
黃金思維模型,由內向外,幫助我們準確把握問題的本質,準確把握內心深處最真實的需求,洞悉每個行為背後真正的目的和動機,在這基礎上,我們就知道了怎麼去做,最終獲得期望的結果。
如果我們在正式開始學習每一個新領域的知識之前,都可以先直指本心地詢問自己,「我為什麼要花時間精力去學習這個領域的知識」,並作出明確的回答,那麼我們的學習肯定會事半功倍。
比如說,我開始自學編程前,就非常明確地找到了自己學習編程的動機——我想成為一名全能遊戲設計師。帶著這個強烈的學習動機,零基礎的我,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後,學習速度可謂一日千里。
無論我們去學習新領域的知識的動機是什麼,都是鞭策我們學習的最佳動力。興趣確實是最好的老師,但再好的老師,都沒有自己的內在動機驅動力強。
此外,明確了動機後再上路,還可以使你對你所需要學習的知識有一個更全面,更清楚的認識,幫助你少踩很多坑。
還是以編程舉例。我學編程是為了遊戲開發,那麼我學的第一語言就是與Unity匹配的C#,而不會剛開始就去學習C、C++。而每一門編程語言都是很「宏偉」的,內容非常多,需要學習的也非常多。但只針對於Unity,其實我是不需要花量大時間精力去學習IO操作、多線程、LINQ、正則表達式、winform開發、.net的web開發等知識的。這就為我的學習過程減少了非常多的負擔。
想要學習更加高效、更加有針對性,學習過程少踩坑,明確了學習動機後,再花點時間對你需要學習的知識做一個全面的、但粗略的了解吧。
在這個相當於「快速略讀」的過程中,我們也許會對需要學習的新領域知識產生敬畏感,甚至是畏懼感,因此喪失了學習的動力,搖動了信念,最後放棄了學習。
我不認為這是一件壞事,相反,能夠讓我們更清晰的認識自己。
雖然有點殘酷,但不得不說,我們每個人,都是有自己無法學會的知識技能的(或者是要花費超大量的時間精力),這是有天賦決定的。但由此,也反應了一個問題,我們在另一領域,經過初步摸索進入正軌後,肯定可以有突出的表現。
自學編程,甚至是在計算機相關專業進行專門學習,其實都不是每一個人能做到的。很遺憾,有的人就是無法適應編程思維,這就決定了,他們可能一輩子都學不好編程。但那又怎樣呢?
我算是比較比較有編程「天賦」的,但我在藝術方面的領悟力,實在是糟糕。同樣是零基礎自學美術,自學3DMax,我花費了更多的時間精力,但取得的成果卻依舊不令我滿意。漸漸地,我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將更多的時間精力,投入到編程方面的學習。
我們常常被木桶理論所誤導,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去彌補自己的弱勢,但其實,窮盡一生去改善自己的弱勢,是我們自我發展的一大誤區。
木桶理論並沒有錯,但它針對的不是個人,而是一個團體。如果一個團體內部出現了一顆「老鼠屎」,那這個團體的發展上限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但對於個人,影響體個發展上限的往往是長板。
所以,在明確了自己的動機,「快速略讀」了所要學習的新領域的相關知識後,如果你被那些「浩瀚」的知識震懾到了,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並不丟人,在其他領域,你一定會有更大的收穫與突破。(當然,勇敢地做出一定的嘗試,給自己點時間,檢驗自己的真實水準,在做決定「撤退」也不遲哦)
如果你沒被那「浩瀚」的知識所震懾到,那麼,請繼續觀看下一步的建議。
PS:關於最後一點,肯定會有不少看官質疑我的觀點,認為我在瞎說,把有心學習的人趕跑了。但其實,條條大路通羅馬,我們下了決心,打算去學習新領域的知識,不就是為了更好的成長,更好的成功嗎?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要執著於一個自己不太擅長的新領域呢?嘗試新的領域,甚至是把原來擅長的變得更加優秀,不也很好嗎?
此外,花大量時間精力去嘗試學習新的領域的知識,取得的結果卻不盡人意,是非常大的挫敗,甚至可能影響日後在其它領域的學習(對自己的學習能力產生全面的質疑)。
————————————————————————————
進入第二點,在第二點我想要分享的,雖然可能會有人不太喜歡,覺得老掉牙,但卻是學習並掌握好新領域知識的最佳方法(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也是最快的方法)。
那就是——刻意練習(不是單純的練習)。
大家一定聽過10000小時定律,該理論來自於作家格拉德威爾的著作《異類》。
在書中,他總結出了所謂的10000小時定律: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
10000小時定律,經過無數專家學者的鼓吹,已經被濫用了,但其中的關鍵思想,「練習(努力)成就非凡」,卻無疑是正確的。
但我們也能在生活中發現很多活生生的例子,很多的非常努力的人,取得的成績卻不大理想,除了第一點講到的原因外,還有很關鍵的一點,就是他們的努力,是低效的努力,他們的練習,是無意義的重複練習。
在這裡,給大家分享一個新的學習技巧(方法或理念)——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這個概念,最早是由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安德斯·艾利克森提出。(The Role of Deliberate Practice in the Acquisition of Expert Performance-1993)
安德斯·艾利克森認為,即使是天才,也是拿時間砸出來的,但僅僅用時間是否就能夠砸出天才,回答是不夠,還需要「刻意訓練」。
量的疊加並不意味著能力提升,僅僅是簡單的量的疊加,技能難以提升到更高水平,即使是天天從事的業務、任務,個人能力不會自然提升,而是在某個瓶頸處滯留。
單純的重複練習並不會提高技能水平,但通過刻意練習,即使是經驗豐富的老手,也能很大程度上提升技能水平。
刻意練習包括以下五大特點:
1.保持清醒:即目的明確,就是為了克服不足,提升能力,是有意識的訓練、提高過程。
2.及時反饋:任何訓練行為,如果只是大量的重複,沒有及時反饋或有意識的自我反饋,即使動機再強烈,能力提升效果也不明顯,甚至會南轅北轍。
3.提煉、改進、更替方法:刻苦努力卻沒有成效,就要考慮方式方法是否正確,正確的方法,可以極大地提升學習效果,打破瓶頸。
4.不斷挑戰「學習區」:真正的練習不是為了完成運動量,練習的精髓是要持續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只有在學習區裡面練習,一個人才可能進步。有效的練習任務必須精確的在受訓者的「學習區」內進行,具有高度的針對性。
5.有監督的專業指導:對於複雜的項目,刻意訓練不僅需要及時反饋,還需要針對性的指導,以及時糾正訓練行為。
總結:刻意訓練,是指在有教練個性化指導的有監督訓練下(理想條件),尋找正確、高效的訓練方法,不斷挑戰「學習區」,並獲得即時反饋和即時糾正,不斷延伸現有能力水平。
了解了刻意練習的概念特點後,可以顛覆我們對傳統的「練習(努力)成就非凡」的認識,只有採用刻意練習的思想,我們才能在新領域取得快准狠的突破。
最後,是關於刻意練習不得不說的一點,即刻意練習的限制因素,作者在論文中稱之為努力限制。
刻意練習時間內,整個人都需要全神貫注,每天的有效刻意練習時間是有限的,必須勞逸結合。調查顯示,超過2小時後訓練效果逐漸遞減,超過4小時後再訓練就根本沒有效果(邊際效應遞減),因此合理的休息,與高效率的學習同等重要,長時間的無效率學習會讓人心生厭惡。
要想長期能夠保持穩定的訓練,就不能一次過度消耗甚至透支,要確保每次訓練前,精力都能夠恢復。一旦過度訓練,不僅會造成效率低下,甚至帶來精神疲勞,削弱動機和堅持動力,很多少年天才通常過於急功近利(或被迫),致使興趣、動機被消耗乾淨,最後不得不離開這個領域。
對於長期的任務,明智的做法是,控制每天的工作時間,避免精神疲勞或逆反心理。較好的做法可參考獨立撰稿人:每天早上的高效能時間撰寫4小時,剩下時間就是休息、調整。
總而言之:
1)短期內,要合理調配好訓練與休息,避免訓練過度損耗興趣。
2)長期看,長時間的刻意訓練,能夠讓身心能逐步適應漸進的訓練強度,可逐漸增加訓練量和訓練強度。
把握好刻意練習的限制因素,是我們們長久使用刻意練習,不斷地在新領域得到突破的關鍵。
————————————————————————————
進入第三點,在第三點,我想強調的是,實踐的重要性。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學習新領域的知識,最終使能夠為我們所用,為我們帶來實際的幫助的。如果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就缺乏對知識的實際運用,那即使我們學習了多少新知識,掌握了多少新技能,也只是紙上談兵。
回到編程的學習,對於剛接觸編程的小白來說,掌握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後,肯定會照著前人的代碼去抄,去實現相關的功能,以此逐步掌握具體知識的運用。但如果我們一直停留在抄他人的代碼而不獨立地去寫項目,哪怕是獨立寫非常簡單的小項目,我們也會漸漸形成慣性思維,成為了代碼的搬運工,失去了自己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獨立地去寫我們自己的項目,就是實踐。用代碼,編程語言幫助我們實現某種需求,就是我們實踐內容。
在這個過程中,哪怕我們是新手,也會有自己的一些想法,然後慢慢地把自己的想法通過代碼展示。我們會發現,寫代碼容易,但改代碼(BUG),不容易,甚至還很有難度。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從剛開始的淡定,逐漸變得焦躁,甚至產生更糟糕的負面情緒,但這些都是新手在獨自寫項目時,必須經歷的過程,是一個痛並快樂著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地檢驗自己的水準,把所學知識運用起來的過程。
我在學習C#和Unity一年後,就開始迫強自己每個月獨立設計一個屬於自己的遊戲,可以很簡陋,很簡單,但不能只停留在DEMO級別。剛開始確實是很困難,遇到了很多很可笑、很不應該的小錯誤,改代碼(BUG)的時間往往比寫代碼的時間久得多,但這些「痛苦」的實踐過程卻幫助我把自己所學內容充分運用起來,不再局限於紙上談兵,有了自己的思考與理解。
同樣的,其他領域的學習,也是需要不斷的實踐,在實際中探索前行,找出自己的不足,並不斷鞏固自己所學知識。
學彈鋼琴,不可能永遠地把自己關在房間里,獨自演奏,我們也需要偶爾地突破自己,上台表演,展示自己;學英語,也不可能只是死記硬背各種單詞、語法,肯定也需要真正的用起來,用英語和他人交談,嘗試看英文原本書籍,甚至是寫英語日記,都是很好的踐實機會。
缺乏實踐,我們永遠無法知道自己的實際水平,也永遠無法真正的掌握所學知識。
————————————————————————————
進入第四點,第四點的內容是,向更優秀的人學習(取經)。
在經過一定時間的學習後,我們在學習新領域知識的道路上,肯定結交了或多或少的志同道合的小夥伴。一個人跑得快,一群人跑得遠,小夥伴之間能夠相互鼓勵扶持,互相幫助,解決相互的問題,是提高我們的「捷徑」。
但這,還遠遠不夠。
和我們並肩而行的小夥伴,無疑是我們成長過程中的最好的陪伴,也是最願意幫助我們的人,但很多時候,他們也有心無力。與我們志同道合的小夥伴,大都是和我們水平接近、水平相當的人,他們在我們學習的過程中,更多的是解決我們的「學習心態」的問題,但對於一些高難度的問題,他們往往無法提供實際性的幫助。
這時,我們就要去「勾搭」在我們學習領域下有一定成果的,比我們優秀的大牛啦,像他們請教,向他們學習,向他們取經。
我們與這些大牛往往關係不夠親密,我們與他們也基本上只能建立弱連接,但他們對我們的幫助,卻是無比巨大的。
我在學習C#和Unity差不多一年的時候,遇到一個巨大的瓶頸,這時,我也是「勾搭」上了一位專註於Unity網課教育的牛人,在他的建議下,才走出瓶頸,進入了學習的新階段。
不要把視野局限於與你處於同一水平的小夥伴,勇敢地去「勾搭」牛人吧,只要你言辭誠懇,不要太矯情,(必要時以額度不大不小的紅包招待)他們大都是願意為你伸出援助之手的。
這是為什麼?請看下一點。
————————————————————————————
進入第五點,也是最後一點了,這一點的內容是,以教促學。
以教促學,光聽名字,我們就能大概理解其含義了。沒錯,以教促學,顧名思義,就是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教導他人,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實質性幫助,從而反饋自身,得到提高與成長。
為什麼牛人願意力所能及地幫助新人,甚至是無償,不求回報的提供幫助?難道他們真的如此「高尚」?難道他們不怕被你超過?
究其原因,是因為,在他們教導你,幫助你的過程中,他們也獲得了非常積極的反饋,相當於進行了一種另類的學習,從而獲得了自我成長,自我提高的機會。
就算是大牛,也不可能隨隨便便地解決你的問題,在他們回答你,教導你前,一定是經過他們的思考判斷,並在他們充分的經驗幫助下,解決你的問題。而你在他們回答後,做出的一系列反應,都是非常直接的反饋,幫助他們更好的運用自己的所學知識,從而提高自我。
那麼,那難道只有大牛,才有資格教導他人嗎?
錯。
即使是水平有限的我們,也是有能力「教」他人的,也是有資格為需要幫助的人提高幫助的。
從簡單地分享展示自己的學習經歷,讀書筆記,到針對於某一問題,寫一遍相關的文章來描述,再到最後進行真正的「問題-解決」導向式的指導,都是一種「教」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尤其是處於中低能力水平的我們,獲得的提高是最大,最驚人的。
不要清看自己,積極地去做一名小老師吧,以教促學,在教的過程中,進行另類的學習,獲得提高。
————————————————————————————
全文完。
結尾慣例求贊哈,如果各位覺得我的回答還OK,寫得認真的話,就點個贊,讓更多的朋友看到哈。謝謝各位的支持。
1、首先你要對這個領域感興趣,如果根本沒有興趣,估計是不怎麼學的會的;
2、最快的了解這個領域的內涵和外延,大概就是這個領域與其它領域的區別,包含哪些內容;
3、實踐、實踐、在實踐……在實踐中不斷查閱資料,積累經驗;
4、當你學會基本的東西以後,需要不斷地總結摸索,總結提高,而這些經驗往往是別處學不到的。
5、祝賀你成為專家!
我個人的體驗是,想學會一個領域,就去做做相關的事情。
最簡單的,想學寫字,就去寫字就好了。想學做網站,就去做一個。據說黃修源同學就是用自己做的第一個網站來學的寫代碼。
我不久前為了更深入的學習手機遊戲,就自己反向工程了一個手機社交遊戲,把所有的機制都拆出來,然後用類似的模式去策劃一個新遊戲。這個過程本身是非常明確而快速的。我不算是個學習大牛。但這幾年來,我真想透了一套黃金自學方法,這方法讓我學什麼編程技術,甚至是不相關的業餘才藝都能學得十之七八。
這套方法如下:
1. 去找一本「初級的實作方法」書,或者是去上大師開的「實作方法」課。快速的跟他們做,(請先一模一樣的做,不要在這個階段自作聰明地改,或者花過多時間去鑽研底層理論)
(不要花「邊做邊查理論」或「邊做邊修改成自己的樣貌」,我晚點會解釋。但這一點非常重要,千萬別做一旦你做了,學習難度會爆升200% )
2. 接著把「這份學習」成果去做一點修改。變成自己的東西。確保東西還能動。
3. 去搞懂你在 step 1, step 2 到底做了哪些事情。然後洗掉重新練習,不看書自己做一遍。做到自己能夠獨立重製。
4. 跟朋友炫耀你會了,讓他們稱讚你。
五天重複這樣的循環,你就學會了,而且可以掌握這套技術上手 60 分。
原理解釋
一、Why、What、How
我解釋一下這套方法背後的哲學:
人人都會想要「邊做邊查理論」的原因是:
1. 初學者都有個毛病。想跟大師學,或者一開始就著急想要知道底層知識,否則心中會有股「濃濃的恐懼」,害怕不學好基礎,事情會搞砸。 (這也怪偉大的工業教育把你混淆了)
2. 你在別的領域自學成材,一開始是亂七八糟學起來的,站起來後發現自己基礎知識不足,所以學得很艱辛。所以你覺得下次學習,我一開始就把基礎知識補足,下次鐵定學習得飛快。
事實上人類學習最快的方式是:「模仿以及重複」。
1. 模仿別人怎麼做
2. 利用反覆練習,建立肌肉記憶
事實上就算初學者不明道理去學一樣東西,依樣畫葫蘆,肌肉是可能還記得當初做什麼的。而且學習者甚至可以從肌肉記憶中將當初的挫折與學習理論產生的頓悟連在一起,產生更強的記憶作用的。 (這裡我提供一個連結,台灣有個精神科醫師,向我學 Rails 開發,後來他課後寫了一篇心得,說我提到的這事是真有科學根據的,叫 Ebbinghaus forgetting curve )
而我在這裡另外要介紹一個概念「What, Why, How」
工業教育一直洗腦我們需要「讀基礎」(Why)才能「做出東西」(What)。這事實上是錯的。因為這個 Why 不是你的,甚至對你來說,是「未知的」。很多人大腦打結或充滿挫折是因為:真的沒法以「未知解釋未知」。
而 99% 人學不會一項技能的原因是因為:「挫折感太大」。
所以當一開始學習時,千萬別觸發 Why -&> What -&> Why -&> What 迴圈。
而應該要是 What (重複 3 遍) -&> Why -&> How (獨立重製步驟)。
這裡我什至可以舉兩個例子讓各位明白:
1) 人人都說外國語言是最難學的。為什麼?原因不為啥,人人熟知的母語恰巧是一門自己精熟卻不察覺的「技術」。而你在嘗試學「新的技術」時,會不自覺地想把「未知」remap 成「已知」。這時候就會不小心啟動「Why -&> What -&> Why -&> What 迴圈」,接著你又會更慌,就去查詞典試圖想跳通,這更慘,直接就把腦子燒了。
大家現在最推崇的學外語方法是什麼?簡單啊,搬去外國住啊。你每天模仿別人點餐買東西,跟朋友混在一起講,這就學會了。不需先懂「文法」才能學會「說話」對吧。
2) 我是很早沾技術的程序員,在 git 之前我們團隊用 svn 管理代理(2007 前)。 2008 git 開始火起來之後,我們前輩說,那大家來換使用 git 吧。結果我們台灣這些早期學技術的大牛,當時學起 git 起來巨慢,大概要快一個月才能習慣。 (因為我們一直想要理解兩者不同的邏輯,併產生映射)
但是現在新手程序員,他要是沒有三天看完教程學會 git,肯定我們會把它們開了,對吧?
很多時候你教一張完全白紙的同事學編程或做事方法,他肯定比「要改行的同事」來的快吧。一樣的道理。
二、建立早期成就感,取得正向回饋
這是 「4. 跟朋友炫耀你會了,讓他們稱讚你。」的原因。
真要說,人們變成一間商店的死忠客戶(不論服務是否好壞),與養成一個習慣都是有 pattern 的。 ,在 "Membership Economy" 與 "Power of Habit「 二書,都有一套同樣的公式。
Step 1: Remove Friction (消除疑慮與挫折)
Step 2: Deliver Immediate Value (立刻感受價值)
Step 3: Reward desired behavior (根據行為得到獎賞)
任何「設計者」只要運用這個公式機制,就可以讓「目標用戶」產生「習慣」。
曾經我認為,人要「學會」一件技術必須要有「天賦」。後來我一直不斷實驗探索這個問題。才漸漸發現「天賦」是個偽命題。真的根本不需要「天賦」。
而是在學習新一門技術時,給定的初始條件,是否有辦法觸發「習慣」的這個「迴圈」。
比如說以下條件都可以大大把學習者盡量推向這個迴圈:
* 跟大師學習 (教學、習題都非常有一套)
* 結業馬上能做出成品
* 朋友稱讚你,感受自己是個天才 (即便不是)
當人沉迷在這件事上,自然而然就會產生「熱情」,「熱情」又會推動你燃燒自己,最後你會認為這也許是「天賦」。
當然真正「天才」與「努力的大牛」是有差距的,但社會上更多的是「努力的大牛」,但變成大牛卻是真真正正的有方法的。
這裡我什至能夠舉幾個例子:
1) 人人都會沉迷電動刷手游對吧。但你能說自己是對電動有「熱情」嗎?不,那是廠商「設計」你的。現在開始,你可以仔細觀察電玩的 "onboarding" (新用戶引導)機制。是不是符合這樣的公式:
Step 1: Remove Friction (消除疑慮與挫折)
Step 2: Deliver Immediate Value (立刻感受價值)
Step 3: Reward desired behavior (根據行為得到獎賞)
然後讓你無意識的產生「習慣」,最後莫名奇妙就砸錢沉迷了。
2) 長久以來,我一直認為自己是音痴,這輩子肯定是學不會彈鋼琴了。小時候學鋼琴貴,小學又只教直笛,國中教口琴。但來來去去我只能吹兒歌超沒勁。
我因為最近一年在搞程序員培訓,一直在精進培訓方法,試圖找到公式。後來聽說「智能鋼琴」一類的 App 很魔的,會讓人玩下去就沉迷,莫名其妙就學會彈鋼琴。
就想來研究他們怎麼設計的,所以我下了 Simply Piano。結果這鬼東西真讓我三天學成了雙手彈和弦,現在我每天都覺得自己像是音樂天才一樣。
(好吧,比起真正從業人員,我程度還是很差,別笑我了。但三天就能雙手彈琴彈和弦看複雜的譜,真讓我覺得有莫大成就感)。
我觀察這個遊戲設計有幾點非常有趣,如何把我拐到這個境界的:
a. 關卡制。我一向對破關卡有強迫症。沒破當下這一關我會很不爽。
b. 馬上帶來的成就感。每一關的機制很小。
會教一個 minimal action knowledge,然後藉由用這個技能破關。 minimal action knowledge 如:
右手單音 -&> 右手三音 -&> 右手五音 -&> 左手單音 -&> 左手三音 -&> 左手五音 -&> 視譜技巧 -&> 雙手聯彈 -&> 和弦 -&> 雙手和弦。所以我現在會了好多個和弦。
而在這當中他讓我建立了:
* 長期的成就感:每一個大關的大魔王是一首很好聽的流行歌。我彈了冰與火之歌,Sugar,Baby,70-80 年代樂團金曲。彈完之後讓我有感到天才的感覺
* 肌肉記憶:
每當教了一個小技巧之後,就會有一個 10 小題的練習關卡,讓你一路彈下去,把剛剛教的技巧練至少 5 遍以上。突然間我的手就自然會彈了。
總結
所以我發現學習一門新領域的技能(甚至是你覺得自己沒有「天賦」的領域)真是有竅門的。不怕笑的,反而有一些「反常識」總結與步驟:
1. 花錢找大師上課。或者是找「快快樂樂學習」書籍。讓自己快速建立基礎。
2. 初期不加強基礎,反而著重在熟練做個 4, 5 遍。
3. 用 minimal action knowledge 建立一個 minimal braggable product (最小可炫耀作品)
4. 時時讓自己學習時開心有成就感,別死逼自己。
這樣你就能在新領域,最速「學會」。
不要再相信什麼 10000 小時刻苦學習。該相信的是 20 小時開心「練習」。
=====
【直播】通信狗20小時學會寫文案變身廣告人拿最牛offer
感謝 @Fenng 的關注讓一個這麼久的題目出現到Timeline里。
先上20小時文案學習成果吧,以MOTO手機為例。
——————————
是的,第一名的答案讓我很震撼,但我覺得可以更震撼一點。於是決定寫下這篇文章,實際上,我這20小時的第一秒就是從敲下【直播】開始的,雖然不是真正的直播,主要是想從一開始實踐就記錄起來。在此之前我洗了個澡,打開某音樂播放軟體,點開It』s my life單曲循環。
1 由問題和第一名答案出發,先做一下梳理:
1.1 Deconstruct the skill,我真正想學的是什麼:廣告行業博大精深,在此我只想學會初級文案寫作。
1.2 Learn Enough to self-correct,學到足以練習並自我糾錯:我手上只有兩本書《一個廣告人的自白》《一本全是廣告的書》,再加上知乎相關優質內容,此次決定速讀一遍,整理精髓與原則以供實踐與糾錯。
1.3 Remove practice barriers,排除一切干擾和負擔:嗯,現在是午夜你懂的,並塞上耳機沉浸於It』s my life搖滾不止。
1.4 Practice at least 20 hours,現在開始,並提醒自己小心frustration barrier!
2 大致計劃:
2.1 速讀《一個廣告人的自白》和知乎相關文章整理文案要點
2.2 速讀《一本全是廣告人的書》整理甲殼蟲特點、文案技巧
2.3 通過網路了解MOTO手機圖片、介紹、特點
2.4 創作文案N篇,不間斷循環上述過程做修改
2.5 完結文章,併到相關話題回答引起更多互動
3 準備工作
3.1 材料,奧格威《一個廣告人的自白》、小馬宋《一本全是廣告的書》、知乎問題「如何提高寫產品文案的能力?」第一名答案。
3.2 到樓下7-11買一瓶可口可樂和一包黃鶴樓香煙。
(定下計劃並準備,大約用了1個小時)
4 開始學習:
4.1 整理《一個廣告人的自白》文案相關內容。- 好廣告是不引公眾注意它自己就把產品推銷掉的作品
- 我的「神燈」建立於調查研究的基礎之上:郵購公司、百貨商店、專家調查、電視、別人智慧
- 內容比表現重要,選擇正確的承諾極端重要
- 若廣告的基礎不是上層創意,必遭失敗
- 講事實,消費者不是低能兒,是你的妻女
- 令人厭煩的廣告是不能促使人買東西的(此條作者後來做了修正)
- 舉止彬彬有禮,但不裝模做樣
- 使廣告具有現代意識
- 多人委員會可以批評廣告,卻不會寫廣告(好廣告是一人創作)
- 若運氣好創作了一則很好的廣告,不妨重複使用至號召力減退
- 千萬別寫不願意讓家人看到的廣告
- 每一則廣告都應該看成是對品牌形象這種複雜現象做貢獻
- 不要當文抄公
- 標題代表著一則廣告費用的80%
- 標題好比商品價碼標籤,用它來向買主打招呼
- 每個標題都應帶出給潛在買主的利益
- 始終注意在標題中加進新的訊息,使用「免費」的機會並不多,但「新」總可以用上
- 在標題中加入承諾,雖然標題要長一點
- 標題要能引起好奇心
- 故意賣弄,比如雙關但晦澀,這是罪過
- 寫否定詞很危險
- 避免寫有字無實的瞎標題
- 要直截了當不要旁敲側擊
- 不要使用最高級形容詞、一般化字眼和陳詞濫調
- 把沒一則廣告寫完整,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 在文案中寫入用戶的經驗之談,尤其是知名人士
- 向讀者提供有用的諮詢或者服務
- 從不欣賞文學派的廣告
- 避免唱高調
- 使用通俗語言
- 不要貪圖寫獲獎文案
- 不從娛樂角度寫,衡量成就的標準是銷售
- 插圖與文字同等重要
- 插圖的主題比技巧重要,實質總是比形式重要
- 照片比繪畫更能促銷
- 分版測試(互聯網ABtest的思考呀)
- 對同性的興趣大於異性,而想吸引女性最好用嬰兒
- 用彩色插圖、避免歷史主題、簡潔、不要老套
- 把廠標放大兩倍
- 要針對刊登刊物來設計(也很互聯網思維啊哈),要放進報紙雜誌氛圍里考慮
- 沒必要讓廣告看起來像廣告(軟文嘛)
- 人們讀照片下文字多於讀文章本身
- 長文案排版建議各種(P143)
- 大標題字體變化越多讀者越少
- 電視廣告的目的不是娛樂觀眾,而是向他們推銷
- 畫面聲音互相配合
- 把文字限制在每分鐘90字以內(作者後來修正)
- 就電視而言,觀眾一開始就在注意了,關鍵是不要嚇跑
- 重複銷售承諾
- 要馬上進入正題
- 帶有新商情的廣告特別有效力
- 不要用唱的方法
- 電視熒屏不足以大場面
(本書通俗易懂,我2個小時內看完了,到此用了3小時)
4.2 整理《一本全是廣告的書》,這本書案例很多(甲殼蟲系列80篇),之前粗略掃描過,此次過一遍估計需要消耗較多時間。
因為這本書全是案例,定下來的整理方法跟上本不同:細讀每篇文案,整理出文案想要體現出的甲殼蟲亮點和表達技巧,試圖在這之間建立聯繫,下文會整理出MOTO手機亮點,模仿這種聯繫創作文案。
進行到中間決定做一點優化:間雜著先整理一下MOTO手機特點,這樣看書與創作文案就可以互相啟發同時進行了。
以下是我從書中整理的甲殼蟲汽車特點:- 外形經典耐看(很多人一開始覺得很醜)
- 保值(二手車還能賣價)
- 省油
- 便宜(1565美金)
- 氣冷式引擎
- 後置引擎(多種路況都能跑得好)
- 空間大
- 車底密封好
- 四輪獨立
- 易修配
- 省錢
- 雙重剎車
- 車身短
- 不易老化
- 流行
- 扭力彈簧避震
- 售後服務好
- 噴漆光滑
- 看不到的地方也完美
- 造型獨特識別性高
用到的文案技巧大概有:
- 引起好奇心(問句,
- 用戶口碑
- 自黑-反轉
- 權威說
- 羅列多種關聯優點
- 放在具體場景
- 套用俗語
- 使用精確數字
- 講故事
- 諷刺非買家
- 奉承買家,委婉地拍買家馬屁
- 描繪美好生活
- 描述細節,以小見大
- 對比
- 傲嬌
- 刻意謙虛
- 使用形象畫面
- 自黑-疑問-好奇-解釋-反轉
- 賣面子
- 傳聞-證實
- 重複
- 自信堅定
- 說出其他產品的煩惱
- 說超出期望之處,並解釋無關緊要的缺陷
- 名流選擇
- 附著熟悉的東西
- 配圖視覺效果
很多,但很實用。
我的學習習慣還是喜歡多做一遍整理:
- 抱大腿。學術范的說法叫附著力,不管是熟悉的東西、熱點、俗語、文化烙印還是紅人牛人,能勾搭上就容易搶到眼球。
- 引起好奇。包括但不限於使用問句,自黑,誇張等手段引起進一步閱讀的慾望。
- 真實感。用戶傳播的口碑、具體的場景、數字、講故事等能真切帶來感受的技巧。
- 對比。最常見是通過自黑-解釋襯托出來反轉效果,也有描述細節以小見大、對比競爭對手的缺點等。
- 賣面子。常見是奉承買家、嘲笑對手買家,也有介紹某某名流也使用等。
- 美好生活的嚮往。說出煩惱(尤其是使用其他產品的煩惱)的解決方式、變美、變好、變成功、變有愛等等。
- 以上通過重複重複再重複,再通過複雜的聯繫結合使用效果更佳。
下面舉幾個實例:
- 你覺得VW不夠好看?中國有個詞叫內秀,VW的設計就是這樣的。(好奇+大腿+解釋)
- 車不可貌相。(俗語大腿)
- 密西根州大溪城的朗先生,利用閑暇,用備用零件造出了它。(真實感、故事性)
- Do you earn too much to afford one。(對比嘲笑擔心VW太便宜不敢買的人)
- 更換汽配是件痛苦的事。(生活的煩惱)
- 還有更多參見《一本全是廣告的書》
(本書需要仔細感受文案的差別,並做自己的總結。前後共用了10個小時左右,到此約13小時)
4.3 整理MOTO手機特點(主要是MOTO X系列)- 原生安卓系統
- 上千種定製組合
- 竹子後蓋,好看,手感好
- 竹紋獨一無二
- Nexus也是MOTO做的,曾經是谷歌親兒子嘛
- 美國製造
- Active Display (拿出口袋既點亮屏幕,能主動顯示簡訊等預覽;揮一揮手也能點亮)
- 媒體盛讚
- 發燒友粉絲多
- 超靈敏觸控(能用指甲操作)
- MOTO公司「超前到驚艷」的失敗故事
- 整機弧形設計,周圍薄,手感好,持握牢靠
- TouchlessControl,一直在聆聽
- 聲紋級別的語音識別
- 可自定義喚醒稱呼
- 自動適應環境模式(行車、深夜模式)
- 4個麥克風,語音質量一流
- 搖動手機兩次快捷拍照
- 真機比圖片好看
- 拍多張照片智能推薦
- 快速充電
- 老羅聽過的The Verge說:這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好的安卓手機
- 華爾街日報:2014年最值得買的安卓手機
- 反參數
- MOTO360
4.4 上手實踐創作
這裡一上來就遇到了一個問題:用上文總結出來的「方法論」,套用MOTO手機的特點,做出來的東西總是生硬少了點感覺。
喝口可樂抽根煙後決定拋棄所有,只管頭腦風暴,想到什麼寫什麼,於是有了下面這些(上文已經貼過):
- 都說手感他媽好,我們不會砸臉上。(附字:大數據人體工程學弧形設計,持握更牢靠。實際上手感不只他媽好。)
- 剛洗完澡手沒幹?揮一揮速看妹子信息。
- 煮飯來信息手不方便?你只需要揮一揮。(感覺結合生活場景做創意,簡直無窮無盡。)
- 我很小,但很努力。(創意配圖:畫水彩畫的小姑娘把手弄得亂七八糟全是水彩,通過揮一揮手點亮手機屏幕看信息。)
- 就是任性,想點亮看看而已。(附字:據說,手機用戶每天解鎖「200」次,其中6成只是為了點亮而點亮。)
- 念念不忘,必有回想。(創意配圖:小時候做的手影遊戲,投到屏幕上,顯示時間和預覽信息。)
- 想跟我搶?!(創意配圖:同事摔了跟頭,一群人搶拍,其中MOTO最快持正,旁邊兩劃示意擺動。)
- 聽說他們是發燒友?我們從來不說,忙著定製自己的手機。
- 年輕人的第二台手機,如果有為的話。
- 年輕人,還換不起第二台手機?
- 年輕(小字:有為)人的第二台手機。
- 背後的LOGO很醜?(附字:微博上的林先生也是這麼覺得的,但手機到手沒幾天就成了最喜歡撫摸的地方,再過幾天就成了最漂亮的地方了。創意配圖:微博用戶截圖。)
- 我們特效做得太爛。(附字:只是到手一定比圖片好看。我們的設計師都真切地給手機做設計去了。)
- 對不起,我們永遠變不成街機。因為每台都是獨一無二。(創意配圖:竹紋後蓋)
- 谷歌的設計師很貴,他們給我們做設計。
- 小學同桌是校長兒子,他成績總是好一點。(暗示親兒子,可以配圖示意Nexue也是MOTO做的。)
- 每個人都是自私的,除了父母對孩子。
- 就算是小蜜,也不準別人用。(附字:只屬於自己的聲紋語音助手。)
- 「這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好的安卓手機。」The Verge說。哦我也不認識他,聽老羅說他做測評很屌。(可加配圖)
- 「2014年最值得買的安卓手機。」華爾街日報。
- 誰說我們不講參數,我們的麥克風就有4個。
- 我們的音質工程師瘋了!一下子裝了4個麥克風!
- 逛街時接到面試電話?慶幸你用的是MOTO手機,我們足足裝了4個麥克風。
- 一台可以打好電話的手機。因為我們裝了4個麥克風。
- 冬天到了,請買個暖手寶。是我們不好,功能太少。
- 女朋友來M了,請給她買個暖手寶。是我們不好,功能太少。
以上,很容易可以看出,每條都是特點+技巧的整合。我的經驗是,學習的時候要多思考多總結(金字塔模式),但創作的時候,要頭腦風暴無憂無慮(失控模式),然後再來梳理改善。當然,僅僅依照技巧+產品特點,肯定也能快速創作很多東西的,下面舉幾個例子:
- 快速充電 + 大腿 = 速度就是生命。
- 快速充電 + 好奇 = 大多數時候,我們都不喜歡當快槍手。但這次例外。
- 快速充電 + 真實感 = 逛了一天街,找個地方吃點東西,順便把電充滿吧。
- 快速充電 + 對比 = 當用戶吐槽電池不夠用時。(創意配圖:某超厚電池手機 與 快速充電界面做對比。)
- 快速充電 + 賣面子 = 他們很薄,卻很重。(創意配圖:一人使用很薄某品牌手機,還帶著移動電源和充電線。)
- 快速充電 + 美好生活嚮往 = 昨晚聊通宵?早上照樣精神煥發。(創意配圖,一邊吃早餐一邊快充,顯示80%了)
期待更多文案高手分享。
5 終極總結:節奏(此節為自己狂想,也沒太清晰描述,可略過)
- 先全局完善地了解產品調性特性再創作 = 素描時先打好全面草稿再進去細節刻畫
- 要抱大腿 = 素描是一種藝術,要切中人們內心深處某種文化或符號,才能產生共鳴
- 引起好奇 = 可以使用豐富的創作手法,讓整體更加讓人印象深刻
- 要對比 = 明暗、稀疏、留白填滿
- 包括很多語言技巧都讓我聯想到一筆筆的下筆技巧
感受的結論是,20個小時的收穫可以說成兩個字:節奏。先說後說的節奏、從哪裡說的節奏、說輕說重的節奏、怎麼說的節奏等等。
最後,覺得還得更廣更多的讀書,才能有指數級的腦洞成長。
(至此約20小時左右,後面已經記錄得不夠準確了。)
注,
1 實際上我認為Remove practice barriers 不只是@Liu Cao說的排除干擾的意思,這當然是基礎,偏向於外來干擾。保證創造力,更要自我的隨心所欲。如果是素描,儘管弄張超大紙隨便畫;如果喜歡抽煙,千萬準備好足夠抽死的數量;請使用最好的電腦和軟體,保證絲滑流暢;請買最好的鋼筆和墨水。我的所有精力和注意力都要全部獻給創造本身,進入一種沉浸式的體驗。
2 感謝這個問題,感謝 @Liu Cao 分享的20個小時理論,感謝 @張亮 的反向工程思考。
當時李政道先生有一篇文章,講的就是當時自己和楊振寧如何在短時間內成為他們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文章沒找到,大體意思是搜集所有行業領域內的重點問題、解決方案,舉一反三,若有不明白之處,地毯式排查解決疑惑,在短時間內便可把握住脈絡了。。。。
上學時候體會到的,而且導師也這麼說:在項目中學習,就是最快、最好的學習方法,還要帶著問題去做。
現在總結一下,大概有幾方面:
1. 先別想太多,馬上去做一遍——實踐;
2. 簡單做了一遍後,思考不足的地方和可以繼續改進的地方——總結;
3. 找一本相關方面的書加以學習,或找個有相關經驗的人去問——理論提高,而且會很有針對性,收穫也會很大;
4. 快速迭代:再次做類似的事情,或者把之前的事情不斷完善、優化——再實踐;
5. 不斷重複:做--&>思考--&>總結--&>再做(提高)的過程,實踐--&>理論--&>再實踐。
不知道你要學的是什麼領域,假設是互聯網產品吧
1. 使用,首先是廣度使用 使用這個領域所用的產品,相關產品,上下游產品,然後深度使用,選擇幾個有代表性的變成他的資深用戶。不是隨便看看。
2. 在產品內外了解用戶,和這些產品的用戶交流。
3. 分拆產品機制和特性。這一步要最後做。不要一上來還沒有完成第一二步之前就做這個。另外有個技巧是按產品演進分析,一個產品的最終形態往往非常複雜,像facebook 或mmorpg,但他的早期版本往往是表現了最核心的部分,思考他是為什麼,如何一步一步變成現在的樣子。
4. 當你有了足夠的了解後,可以和這些產品的團隊,其他相關人士廣泛交流。
如何快速學習一門技能,我可以這樣理解吧。
我覺得學習一門新技能的最佳方式應該有五步。
首先,進行深度閱讀,通過閱讀關於這個技能的相關書籍,來系統快速的了解這門技能,如果是操作性的,還要系統的購買一門課程,通過課程學習,學習基本操作。(書不宜多,但要精讀)
第二,進行泛讀,這裡的泛讀就是指閱讀與技能相關的其它的書籍,比如PPT類,你除了閱讀PPT類的書,還需要閱讀一些設計類的書。
第三、大量實踐,所謂的10000小時理論講的就是實踐的重要性,就像PPT,我們不能光看教程,還需要不斷的去製作,去練習。
第四、進入圈子,同一個圈子的朋友可以相互督促和交流,好的社群可以加速你的學習和成長。
第五、輸出和分享,教別人是最好的一種學習方式,在分享的過程中,不僅可以鞏固知識,還能夠發現自身的不足,從而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
我是一個很喜歡學習一些新知識的人,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關於怎樣去學習的方法,是自己的一點思考,希望可以幫到題主。原文鏈接:職場人一定要懂的高效學習方法
當你遇到一門新學科的時候,就像是遇到了一門新的語言,充斥著無法理解的術語和概念。
想像一下,你是一個航海家,你來到一片陌生的海域,希望探索這片海域中埋藏的寶藏。但是,這片海被迷霧籠罩著,四處漂浮著無法理解的浮標,地圖上寫著難以理解的符號。
這就是我們開始學習一個新的知識體系的形象寫照,找不到方向,看不懂行話。
學會怎樣學習一門新知識,能讓你撥開迷霧,找到最有效率的捷徑。
所以,秘訣是什麼?
真正聰明的人是贏在思維模式上。對的思維模式,可以讓你用最少的力氣,獲得更多價值。
學習一門新知識的關鍵的一步,就是把握這套知識體系的思維模式。
大學自學經濟學時,我從保羅·海恩的《經濟學的思維方式》第一次嘗試了這種學習模式,我發現非常有效,我不再糾結那些惱人的概念,而是先建立一種看待事物的新視角,嘗試運用者們學科的思維方式去分析問題。
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的一套基本思維模式,是他們運用這門學科去看待世界的角度。
比如:經濟學的思維模式就是從成本效益的角度來解釋個體和群體合作的現象,市場是按照供求關係自我調節運作的;產品經理的思維模式就是從用戶的實際要求入手分析背後本質需求,並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形成產品功能並實現商業目標。
如果是技能類的學習,比如HTML網頁製作、Photoshop設計等技能,就應該首先了解掌握一個典型製作項目的基本流程,最常用到的功能和技術是哪些。
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一般人在接觸大量陌生的新知識時,很容易產生抗拒感,由於我們不理解概念之間的聯繫,過多的概念會讓我們迷茫。
因此,一開始學習就應該有意識地在大腦中先建立正確的思維模式,尋找這門學科看待世界的角度,遇到暫且無法理解的知識點,不必在意,可以先放諸腦後,等到我們對這門學科有了全景的了解之後,這些知識點的意義自然浮出水面。
明確正確的學習方法後,我們可以再來看看具體應該如何有計劃,有效率地學習。
第一步:尋找學習平台和學習資源
找對學習渠道:
在相熟的朋友中尋找內行的人,到豆瓣、知乎去尋找相關的小組和話題,到百度去尋找前人的學習經驗和學習資源,這一過程會比較茫然和長久,但是是個必要的過程,能讓我們大致描繪出這一學科的整體面貌。
2.搭建思維方法:
進入學習階段後,第一步就是掌握這門學科/技能的基本思維模式,或者說基本的操作思路。
閱讀大量材料的過程中,遇到知識點無法理解的,我們都可以暫且略過,我們要記住第一步的目標只是掌握這門學科的思維方式,記住常用的名字和概念。細節我們可以以後再深入理解。
你可以在紙上寫下你對這個學科的基本理解,可以採用思維導圖的形式畫出對這個學科的主要組成要素。當然,更方便的方法是尋找前人總結好的框架。比如下圖對《用戶體驗的要素》的總結,足以讓我們對用戶體驗的幾個組成有了清晰的了解。
第二步:藉助學習平台進行學習
1.找對學習學習圈子:
加入幾個學習圈子,從qq群里尋找相關主題的交流群,或者到一些相關專業的論壇中交流。一個人學習比較容易失去熱情,但是有同伴一起討論,可以互相鼓勵。
2.藉助好的學習平台工具:
目前,互聯網在線教育發展迅速,各種專業學習平台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如國外的Coursera,國內的Mooc學院、網易雲課堂等等,都是有著豐富學習資源的優質平台。這些平台大多有學習計劃工具和APP,帶一個ipad,即可每天利用空餘時間自主學習。
第三步:拆分學習目標
有了思維模式,我們就能按照自己的興趣和需要,有目的地制定學習計劃。
比如,知道HTML網頁製作,一般是由HTML作為基礎,然後添加CSS樣式,最後加上Javascript互動,運用PHP進行數據處理這個模式後,那麼我們的學習目標就可以分解成逐步學習HTML、學習CSS、學習Javascript等等這幾項。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要想學習有動力,就必須要設立里程碑,要給自己定下一個完成的時間,要讓學習成為習慣,要學會激勵自己每天有所進步。
可以使用一些目標管理APP,比如GoalTrack,可以把目標分解為指標,可以每天記錄完成情況,並追蹤管理進度。
剩下的,就是每天按照計劃,一點一點地去學習和練習。將學科思維模式中的各個知識點,一個個理解透徹。
================================
版權說明:本文系周貓又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歡迎到我的微信自媒體【周貓又的創意私塾】,交流如何學習創意的思維方式。
推薦閱讀:
※認真看過知識但是記不住怎麼提升記憶力和學習效率?
※學習不好 老感覺班裡的人看不起自己怎麼辦?
※對於骨科專業的醫學僧來說,學習一門什麼樣的第二外語比較合適?
※目前最好的用來學習外語的安卓應用是什麼?
※如何做到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