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


先講個有趣的事:
去年有一天我夢見我在指揮《1812》序曲。夢中我在一個廣袤的灰色的荒原上,一個破敗廢棄的巨大的水泥露天建築物里,一副世界末日的景象。
樂曲正常演出著,直到該放炮的時候,我一揮手,幾公里外一顆核彈應聲爆炸,蘑菇雲冉冉升起…咚…!咚…!……
夢中感覺特別爽,樂曲高潮的那一段,遠處一顆顆蘑菇雲升起,一顆顆核彈爆炸…比炮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於是我就在核彈的爆炸聲中指揮了世界上最後一首《1812》序曲……
嚇醒了,原來世界是因柴可夫斯基而毀滅的…


所以,你說《1812》序曲沒有深度,沒有思想?但聽著爽啊!!!


(以下是本人每次欣賞時候腦補的畫面,並非精神俄羅斯人,實在是覺得柴可夫斯基老師的神作太帶感了)
平靜的俄羅斯大地上,晨光曦微
突然,草原上的小花開始抖動
緊接著,震動越來越響,大地轟鳴,遠處的雷聲越來越近,越來越近……
聽!《馬賽曲》已經響起!是那個科西嘉的暴君,和他那六十萬不可阻擋的西歐十二國聯軍!他們的火炮是如此地可怕!
震懾之下,無數零星的難民和小股俄軍向東望風披靡,飛速地逃亡,逃亡……
然而,敵人踏入俄羅斯已經越來越深,我們還能逃向何方?當初的恐慌已然一點點沉澱,化作刻骨的仇恨,如同積聚雷暴的烏雲……
斯摩棱斯克大教堂的鐘聲敲響,抵抗的槍聲已經亮起!
敵強我弱,且戰且退。到了博羅季諾,這一次,全國的教堂都為之祈禱,聽吧!那是俄羅斯四方趕來的好漢對侵略者的不屈怒吼!
敵人再一次不顧損失,糾集殘餘的力量撲向莫斯科。寶貴的莫斯科不能落在敵人的手裡!人們點燃火焰,離開城市。熊熊燃燒的烈焰照亮天際,那是覺醒的俄羅斯人民的精神!
烈焰越來越高,越來越高……敵人已經顫抖,已經軟弱,已經被人民的怒潮壓倒。勝利的號角吹響,俄羅斯子弟兵發起了反攻。兩邊的炮聲此起彼伏,最終,我軍正義的炮聲壓倒了對面。
最後一聲炮響!莫斯科已然光復,敵人一路敗退。在阿爾巴特大街上,彩旗飄揚,群眾歡呼,勝利的軍人一排排威武地通過。
閱兵軍樂歡快地演奏著,一同來紀念這場偉大的衛國戰爭吧!


馬賽曲怎麼聽都不像反派


空前絕後地在交響樂中展現了打炮的全過程。。。


評價?
悅耳的民族音樂+用音樂描述場景和指喻的恰當+聽得人爽的結構。


一首被器材發燒友毀掉的作品……


恩 最討厭的作曲家的最討厭的作品之一。


據資料柴可夫斯基完成作品時曾經自己評價其「嘈雜喧嘩,藝術價值不大」。而且這個序曲化用了馬賽曲等幾個曲子,作者在寫曲時可能確實並沒有十分嚴肅認真懷著巨大的期待去創作,然而可能這就是「妙手偶得」吧。

一直感覺柴可夫斯基是一個很好的畫家或者電影導演(雖然他最初學的是法律),他的曲子畫面感非常強,其實俄國的作家也大都十分擅長敘事和敘景。大多數人甚至不太具有管弦樂欣賞知識的人都可以從曲子中看到那些畫面,而且作品本身也對應著真實戰爭的背景,因此其通俗化的傳播具有先天的基因。再加之其演繹的手法,比如提琴改配讚美詩,鼓聲改炮聲,教堂鐘聲,都十分具有推動廣泛傳播引人注目的亮點(以Kunzel的辛辛那提通俗管弦樂團版本為代表)。所以這首曲子有景色,有故事,有矛盾,有特色。

個人最初喜歡Kunzel的版本,演繹豐滿豐滿元素完備。但後來一直聽以色列愛樂團的版本,作為一首交響樂,還是喜歡用中提琴大提琴去演繹引曲部分的讚美詩,而且這個版本聽起來十分乾淨,適合獨自欣賞。

結論:真的偉大。


對演奏者來說真的蠻討厭的。也許是本人水平不夠。
練習這首曲子就花費了很多時間,然後節拍還得掌握好,你感覺越來越快越來越快拍子不對了,可他就是對的。眼睛不能離開指揮,得盯著。
你覺得輕的地方已經夠輕了,輕的快發不出音了,可是還不夠,最後不得不一部分人停止演奏來控制音量。
總之,不是一首怎麼練都喜歡的曲子,也不是一首怎麼聽都喜歡的曲子。已經練到精神麻木。


讓我單曲循環了一個月的神曲…


我個人感受啊,第一還是充分體現了柴老師擅長寫旋律的本色,第二黑馬賽曲也是黑的飛起,第三我好好一個交響樂怎麼最後打起炮來了


百聽不厭系列,聽到最後皮膚起高潮系列。

古典作曲家裡最喜歡的就是柴可夫斯基,旋律之王,凄美而絢麗。


推薦閱讀:

關於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用加農炮的一張圖?
《天鵝湖》芭蕾舞中小丑的作用是什麼?
請問柴科夫斯基的作品除了六部交響樂於三大芭蕾舞劇之外還有哪些?另外請教各個版本之間的區別,想找的經典的版本收藏。
讀書時想聽點純音樂,諸如貝多芬、德彪西等,可是一點不了解,有哪些唱片或者合輯值得推薦么?
柴可夫斯基的第五和第六交響曲當中為什麼都要弄一個嚇人的部分?

TAG:音樂 | 古典音樂 | 柴可夫斯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