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公司做過哪些鮮為人知的努力?

蘋果似乎並沒有做太多的事但就成了世界第一,在營銷上感覺也沒有國內廠商不斷撕逼吹牛來的激烈,每次期待蘋果會有逆天的想法去解決難題,都會失望,因為他壓根就沒有解決。
比如:iPhone5s升級大屏幕我就在想蘋果會有什麼好方法去解決屏幕解析度和開發者適配問題,能在保證升級屏幕尺寸的前提下解決解析度碎片化問題,但是蘋果卻簡單粗暴的直接升級了解析度。
王自如說蘋果逆天的供應鏈管理,在外行人看來蘋果卻在營銷上乏善可陳,僅僅只是拍了幾個廣告,並沒有像國產廠商那樣一個個營銷噱頭看起來熱鬧。
還有,感覺蘋果並沒有很努力的去做產品,每年的升級就那麼幾項,並沒有在細節上十分較真和人性化功能。感覺Apple music,iPad Pro等沒有擊中用戶需求,不知道蘋果高層究竟在做什麼。
這一切並不是蘋果真的不作為,它一定做了很多的努力只是我不知道。曾經偶然聽說過什麼蘋果曾經為了合約機壓貨,僅攝像頭部門就頂國內一家中小廠商。蘋果在背後一定做了很多不為人知的努力去維護它世界第一的地位。z?x


沒人邀強行回答


在Workflow被蘋果收購的前5天,發現了這款應用,3美元毫不猶豫的買了。

5天後聽到消息,Workflow竟然被蘋果買了,還免費開放了,嗨呀好氣啊,感覺小虧一筆,不過想想也就算了。

又過了幾天,突然收到一封郵件

沒申請沒申訴,什麼也沒幹,直接就自己給全額退款了。

錢是小,心是大。


北京的三里屯零售店有一位視障的店員,每天帶領著導盲犬上班。當時入職的時候還引起了很多媒體的關注。很多人都知道。

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為了這位同事,庫比提諾專程有人來為這位店員設計獨立的安全通道。在火災這類特殊情況發生的時候可以方便逃生。

———————

看完評論想補充幾句,首先謝謝@Zazikel的提醒,那隻導盲犬也是有員工編號的。

導盲犬是否很珍貴,一般視障人士使用不起,這點我不大了解。不過我覺得因為人家有導盲犬就認定人家不是一般人,蘋果僱傭的目的也是為了博眼球。這種推論是非常跳躍式的。

聽說他Final Cut用的很棒,能自己獨立剪輯視頻。這對於視障人士當然很難,但是他能做到,不是剛好證明了他有在這家店工作的能力嗎?那蘋果經過面試給他一個工作機會,又有什麼問題呢?

視障人士也有選擇職業的權利,他們不是都喜歡去做按摩的,大多數是沒辦法。那是相對容易的生存之路。

雖然從小到大見識過很多魔幻的事情,有時候我看見一些事也不自覺的會用陰謀論去分析推論。不過這樣不好。


和朋友約在瀋陽大悅城直營店見面,透過窗看到多年未見的老友無比興奮,興奮到 砰 的一聲撞到了弧形玻璃門上(當時我在商場外的步行街,並未真正進入店內)。由於戴著金屬框眼鏡,不經意的力道大到金屬框劃破眼眶導致大量流血的程度。天才們先是情緒上安撫,再取來急救醫用品為我進行簡單的包紮,並留下了我的聯繫方式,建議儘快去醫院進行進一步的檢查。來不及感謝便心大到和朋友去逛商場吃飯,回家途中惜命的我還是去了醫院,父母還吐槽我是近視到各種程度把如此厚的玻璃門從大腦中屏蔽的…打了破傷風,縫了6針,本以為自嘲一波等癒合後當段子講給大家的。第二天接到了蘋果公司電話,出具了賠付細則及流程,大意為來到蘋果的顧客發生人身意外,蘋果有義務提出幫助。最終處理結果是提供了醫院出具的票據,蘋果將全額款項打至我銀行卡中。蘋果如此暖,不枉費我年年換新機的執著啊


曾經幫組裡翻譯過蘋果的應用審核條款,抽幾個翻譯時候印象深刻的條例:

1.應用中不得出現其他手機操作系統的名稱(例如Android之類的名稱);

2.iPhone,iPad等蘋果產品的名稱必須與官方一致,不得出現大小寫錯誤

3.所有涉及到個人隱私的信息收集,必須用醒目的提示詢問用戶,用戶拒絕後,不得私自收集

4.你的應用必須看上去的確有用(官方說的可比這個刻薄多了……)

5.應用不得自己檢測版本提示更新,所有的版本更新只能由蘋果官方推送(這條規定目前不太確定,之前組裡面因為自行推送,沒有通過審核。現在不知道有沒有更新);

6.App必須不經修改就能以iPhone解析度和2倍 iPhone 3GS的解析度在iPad上運行

7.瀏覽網路的程序必須使用iOS WebKit框架和WebKit Javascript

8.改變音量大小和鈴聲/靜音開關等標準開關功能的應用程序將會被拒絕

9.必須採用蘋果推送通知 (APN)應用介面提供推送通知

10.向終端用戶或任意第三方顯示玩家ID的程序將會被拒絕

11.企圖進行反射查找、跟蹤、關聯、挖掘、獲得或利用玩家ID、化名或通過遊戲中心獲得的其他信息將會從iOS 開發程序員項目中除名

12.任何誤導暗示蘋果公司是該應用程序來源或提供商,或者蘋果公司以任何形式表示認可其質量或功能的應用程序將會被拒絕

13.在應用程序名稱中將蘋果產品名拼錯的應用程序(例如,GPS for Iphone, iTunz)將會被拒絕

14.通過蜂窩網路傳輸的音頻流內容每5分鐘不得大於5MB

以上幾條,任意一條不合格,就審核失敗

類似的條款在蘋果審核文檔中很多,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看中文版
你必須知道的:蘋果開發者審核指南(中文版)
或者是蘋果官方的英文更新版:
https://developer.apple.com/app-store/review/guidelines/


我也是最近才從蘋果黑轉粉的,原因是因為一款遊戲。
我下載之後玩了兩天,沖了錢,後來更新之後卻總是連接錯誤,我就找到訂單給蘋果發了個郵件,意思是,我下了這遊戲之後,結果體驗非常不好,希望得到貴公司的幫助。
我也沒在意,郵件寫的非常不正式,,我就是發過去吐槽一下這個遊戲而已。。結果過了幾天發現銀行卡里多了一筆錢,,我翻了一下郵件找到這個


最近在滴眼藥水,滴完之後必須閉眼15分鐘,這十五分鐘對我這個網癮少女來說太漫長了。結果突然就想起來之前在蘋果官網閑逛的時候偶然看到他們拍的宣傳片,關於身體不方便的人群如何使用iPhone的,裡面有一位視障朋友用voiceover功能無障礙,於是翻出來試了一下。可能是我沒有用習慣,其實是有一點障礙的我用起來,但是我還是成功的閉著眼睛用這個功能和男朋友聊起了天,還放了一首歌,覺得很好。這個功能可能我們身體正常的人關注的很少,但當我閉上眼睛十五分鐘的時候,我真真切切的體會到了這個產品,是有在認真關心所有人群的,不管傳統受眾能不能注意到。

900贊了!!我好激動!!第一次這麼多贊!感覺如果過了千贊我就要火了!前方升職加薪當網紅等著我!哈哈哈哈哈哈
感謝各位的贊(? ̄? ??  ̄??)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本小透明居然過千了 哪位大神點贊我惹(? ̄? ??  ̄??)太開心了!!!
我要放聲大笑一年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最近看到個消息,蘋果在一份報告中公布最受美國用戶歡迎的十大表情,

排在了第一位,而且遠超其他的。

這個數據來源於蘋果的一份關於 「 差別隱私 」 (differential privacy) 的報告

仔細想想自己和朋友聊天時經常用的表情,似乎

用得的確比別的多很多。。。

這篇消息中提到的蘋果的一份關於 「 差別隱私 」 (differential privacy) 的報告非常有意思。

這年頭,大公司收集用戶數據的事實大家都知道,當你們瘋狂地撕開新手機的包裹,開機以後看也不看一眼又臭又長的用戶條款(我也不看),就點了同意的那一刻,大公司就開始收集你的數據了。

不過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因為不點同意就用不了他們的產品最後這些數據就當是給廠商交了服務費了。

因此,咱們作為那些大公司的用戶,在個人隱私安全這方面,只能賭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感。

某電商數據分析,他們可能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說回到蘋果的 「 differential privacy 」(差別隱私,簡稱 DP ) 報告,裡頭說了啥?和上面提到的大數據又有什麼關係呢?

在那份報告中,蘋果公司承認他們收集大數據來研究大部分用戶,但同時也認為蘋果沒有必要,也不應該研究個體用戶的數據。

為了做到這一點,蘋果公司用上了一門技術,叫差別隱私(DP),你可能不知道,事實上 DP 從 iOS 10 開始就已經在使用了。

大數據不就是一份份個體數據組成的么?如何繞過個體數據來研究大數據

蘋果:

首先,咱們先講講為啥一般情況下大數據可以暴露個人隱私。

假設一家商場在結賬的時候會匿名統計用戶買了什麼,在下午 1 點,小黑胖進去買東西,這時他們整合了 100 份數據得到了一份大數據,咱們叫它 A 。

十分鐘之後,小黑胖出來了,這時候他們有 101 份匿名數據整合成的大數據 B。

只要比對一下 B 和 A 有什麼區別,就能知道這個多出來的用戶買了什麼,要是小二還正好撞見小黑胖的行蹤,那麼管他買雞腿還是飛機杯,我都知道

這就是傳統匿名收集用戶數據的局限性雖然是匿名收集,但廠商還是能通過某些方式確認某個個體做了什麼,上面說的情況現實中是可以實現的。

在 2006 年,美國的在線影片租賃公司 Netflix 辦了個機器學習比賽,想提升自家的推薦功能。

Netflix 準備了一些用戶瀏覽數據,擦掉了 ID 等個人隱私(在大數據中,這種剝離敏感信息的做法叫脫敏),公布了出來給參賽者用。

結果有兩個人把這些瀏覽數據和 IMDB (電影評分網站) 上的用戶觀影記錄比對,反推出了 Netflix 公布數據對應的本人。

上面是傳統大數據過程中的脫敏及其弊端,那麼 DP 是怎麼做的呢?

就是在用戶上傳數據里加一些無傷大雅的 「 擾動 」,讓最終數據無法通過對比分析來確定某個個體(比如上面小黑胖去超市的那個例子里的分析 AB 之間差距),具體怎麼操作咱們來舉個例子。

我叫來公司里的小夥伴們,問他們一個問題 「 你有沒有 XXX 」,回答為 「 是 」 或者 「 否 」,寫在紙條上傳給我。

回答的人需要先拋一個硬幣:

如果是正面,那麼如實回答。

如果是反面,那麼再拋一次硬幣,然後不管事實是什麼,正面就寫 「 是 」,反面就寫 「 否 」。

這麼一來,如果那個問題是 「 你有沒有偷吃雞腿 」,並且在收集到的紙條里有 「 是 ",即使按照平時的經驗來談,小黑胖的回答應該是 「 是 」,但你不能因此確定這個回答來自於小黑胖,因為有可能他連拋兩次反面。

哪怕小黑胖真寫了 「 是 」,也不代表他偷吃了,也許只是他第一次拋反面第二次拋正面,被迫寫了 「 是 」。

這樣一來,由於在收集回答的時候,有了拋硬幣產生的擾動,我就完全不可能找到任何一個回答的主人,但是收集到的數據也會損失一半真實度,因為有一半人的回答不是真的。

在現實中,數據損失一半真實度那肯定沒用了,不過現實中收集的數據不是一個 「 是 」 或者 「 否 」 的回答,添加的 「 擾動 」 也沒有拋硬幣這麼隨意,所以收集來的數據依然是有用的。

蘋果公司就是靠著這個原理,在你的手機傳匿名數據的時候,在你的手機本地給數據添加一些 「 擾動 」,並且刪除個人信息,才能傳到蘋果的伺服器。

這個擾動不能太大,否則大數據就沒用了;也不能太小,小了你的隱私保不住。

那麼應該多大呢,可以用數學公式算出來。

源自維基百科

通過數學方法,可以讓大數據依然有很強的可靠度,而且完全找不到每條數據對應的來源。

蘋果不光給你的數據添加擾動,還做了其他的努力。

蘋果公司的數據只保存三個月,而且不含 IP 等信息。

搜索功能上,每個用戶每天限制搜集 2 條數據,表情每天 1 條,輸入聯想每天 2 兩條。

蘋果啟用 DP 是在 2016 年 WWDC 上公布的,雖然大部分用戶可能不太關心,但是蘋果公司顯然很關心。

這麼處理數據,從技術上根絕了蘋果有針對性的研究和掌握某個個體,自己把作案工具沒收了,哪怕真起了賊心也耍不來流氓了。。。

蘋果公司給人什麼印象呢?

蘋果有時候給人一種高傲的姿態,例如各種不兼容別家的產品生態圈,App 的收費機制,不友好的定價。。。

但是對於用戶個人隱私,他們的姿態卻很低,我從裡面看到了克制二字。

在蘋果看來,搜集用戶數據是被賦予的一種特權,那麼蘋果公司應該盡量剋制自己,減少數據採集量,添加擾動,不惜犧牲一點點數據可靠性也要保護用戶的隱私。

在那篇報告中,還有這樣一句話:數據的汲取和聚合階段將在一個限制進出的環境當中完成,因此哪怕已經(在手機端)被處理過的數據也不能被大部分蘋果僱員接觸到。

他們甚至用一種小心翼翼,朝聖一般的態度對待用戶個人數據。

這方面,蘋果甩了某些國內廠商幾條街~

某國產大廠的用戶隱私條款

在上面這個條款中,某廠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保留了使用用戶數據的權利。

對於蘋果公司,條款里不存在這些特殊情況,因為這不是權利不權利的問題,因為他們也沒有用戶隱私數據,怎麼保留。。。

為了做文章開頭的表情統計,蘋果付出了很多你沒看見的努力

所以再來看看這個問題:蘋果公司給人什麼印象呢?

在我看來,蘋果還是一家總能比別人多做一點點,而且還做得很好的公司。

One more thing ...

譬如他們對於環保的貢獻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我對於這一點以前寫過文章(傳送門)

今年年初 " 綠色世界和平 " 發布的清潔能源報告中,蘋果在各大公司中名列前茅

(榜上三家中國科技公司,由於能源煤炭資源比例太高,百度和騰訊評級被劃為了 F,阿里巴巴被劃為了 D)

雖然他們的明星產品線 iPhone 曾經推動了智能手機潮,如今卻快要被其他廠商追上了,蘋果公司最近在產品發布時很少再能自信地喊出 「 one more thing 」。

但這個 「 one more thing 」 其實轉移到了別的地方,這些努力是藏在產品背後的,某些更重要的東西:社會責任,企業道德。

不過話說回來,產品賣這麼貴,是該做點兒什麼,比如關心關心用戶健康,畢竟腎少了一個。。。


培養了一大批願意為版權付費享受服務的用戶。
導致我現在看到軟體價格不是很離譜一律買買買,以前可不這麼想。


apple所有產品,外包裝盒子開蓋的阻尼,簡直完美


iOS 10 在 iPhone 6s 之後的機型上有一個特性叫「抬起喚醒 Raise to Wake」,也就是把手機從桌面上拿起來看,或者從褲兜里掏出來看,屏幕會自動點亮。這個功能默認開啟,相信很多人都體驗過。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發現了「抬起喚醒」背後的開發者在 LinkedIn 上的主頁 Xiaoyuan Tu 。

Tu 負責演算法設計和開發

再細心看你會發現 Tu 的專業領域包括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s and applications for motion or gesture based control

難道「抬起喚醒「這個小功能還要用到機器學習???然後,我找到了她的一項專利 Motion pattern classification and gesture recognitionGoogle 學術鏈接)。

我把專利摘要大概翻譯一下:

公開了用於手勢分類和識別的方法、程序和系統。 概括地講,在某一個方面,系統可以根據經驗訓練數據來確定同一個用戶行為(例如,從桌子上拿起移動設備)的多個動作模式。 該系統可以從一個或多個移動設備收集訓練數據。 訓練數據可以包括針對特定手勢的多個運動感測器的一系列讀數。 每一系列的運動感測器讀數可以對應於用戶做出手勢的特定方式。 使用聚類技術,系統可以從訓練數據中提取一個或多個運動模式。系統可以將運動模式發送到移動設備作為手勢識別的原型。

機器學習以及運用學習成果的示意圖

也就是說,開發「抬起喚醒」這個功能確實用到了機器學習。雖然機器學習在學術領域不算什麼新鮮事物,但畢竟也是這幾年 IT 業界的前沿技術啊。天真的我還以為只需要設定幾個關於角度、速度的閾值就行……

說說我對這個小發現的看法:

蘋果的產品中,有些看上去很不起眼的功能其實需要花費巨大的研發成本(才能做得足夠好),而且——他們極少聲張,以至於很多人會覺得 iPhone 只不過就是性能強一點、軟體生態好一點。所以有些用戶能感覺到 iPhone 好用,但就是說不出更具體的原因。

另一個鮮明的例子是,一位蘋果員工在 深度使用 AirPods 是怎樣一種感受? 下的回答:

評測都在說airpods藍牙音質如何如何,這不是重點啊!重點是打電話啊!我難忘加班的日日夜夜就因為有人說邊騎自行車邊打電話對方聽不清楚,有人說在食堂吃飯旁邊有人大聲說話的時候打電話對方聽不清楚。最近還有個廚子的好友抱怨說在大風中騎自行車打電話對方聽不清楚,廚子直接下指令讓我們研究新演算法!一定要用AirPods打電話啊親們!降噪絕對好啊,邊開車邊開radio聽音樂邊打電話,對方根本聽不到我這邊音樂聲好么,而且可以單耳煲電話粥,一隻耳機打沒電了立刻換另一隻……

心疼這位開發同學 1 秒……我還真試過邊騎自行車邊用 AirPods 聽電話,當時只覺得「哎呀太方便了,又能裝 X 又能解放雙手啊」,根本就不會想到它的降噪技術有多好,因為我理所當然地覺得 AirPods 的通話質量就應該跟有線耳機一樣清晰穩定。

所以有句話怎麼說來著:你必須非常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


說一個自己的經歷吧

我是山東人,在韓國留學,已經2年了,韓語雖然達不到韓國人的程度,但是想說的話完全可以表達清楚,只不過語法上,用詞上會有瑕疵,個別時候韓國人可能不好理解,這是前提。

去年買了一台7p,但是用著用著,突然攝像頭沒法拍照了,韓國的iphone 背面都是直接印著客服電話的,我就打過去了。

電話接通之後,對方是個小哥哥,我首先說明了我是外國人,我的手機遇到了問題需要幫助,小哥哥立馬特別親切的問我:啊?您好,請問您是中國朋友嗎?如果韓語表達比較困難的話,我可以盡最大努力幫你找一個翻譯,但需要您等待一下。(注意重點,他沒說我韓語不好,而是很委婉的表達怕我不會說,可能中文你們覺得沒什麼,但是韓語表達這個意思再加上敬語的用法,讓人非常舒服),然後我就說,不要緊的,我應該能說清楚

然後客服說,好的,那請您不要擔心,我會盡最大努力幫助您,您只需要慢慢的表達您遇到的問題

然後我就扒拉扒拉說攝像頭的問題,但是畢竟有很多電子元件之類的單詞,我表達的不通順,但也勉強算是告訴他了

他說,好的,您的問題已經表達的非常清楚了,您的韓語很好,不需要緊張哦

然後他就指導我,讓我告訴他imei,然後打開分析之類的,全程很慢很耐心

他檢查了之後,說手機問題,就直接說免費給換新,我說好的,他就說您可以去哪裡哪裡的店,然後問我在首爾哪裡,幫我找到了最近的店,基本問題解決之後,我就說謝謝他,他也說沒什麼,也希望我在韓國生活順利之類的


電改掛了之後,我就沒再看,結果過了幾分鐘,我收到了幾封郵件,第一封,他發給了我店面的地址,告訴我怎麼坐地鐵之類的,說找不到就打電話,第二封發給我了一封中文繁體的指引,教給我備份資料之類的,他知道我是中國人,但不知道是大陸還是香港之類的,所以就給了我一封繁體的


我想表達的是,這種服務,真的太讓人舒服了,不分地域,不分國籍,都可以享受,這就是這家企業的努力吧


售後服務,蘋果有兩種維修方式:
一種是哪壞了修哪(下圖為屏幕維修)

一種是壞到需要全機更換

一次女朋友的iPhone6外屏碎了(沒有Apple Care+),頭一天跟Genius Bar做了預約(人生第一次用蘋果售後),到了店裡「天才們」說屏幕維修要788,沒錯當時還沒漲價,好說下午三點來取我們就去看電影去了,我記得看的是精靈旅社2,哈哈哈暴露年齡,咳咳,下午三點到了店裡找到負責我們的那個「天才」,他上來說了句「抱歉,手機屏幕碎的太厲害機器沒取下來,所以沒法維修」,當時心裡咯噔一下——難道要換手機不成?重點來了,下一句是:「但是,我們既然答應修好就一定要修好,所以我們為你更換了一台全新的同規格新機器,還是屏幕的價格」,然後他去找店長做了授權。說真的,一瞬間真的感受到了這個公司從產品到售後以人為本的理念,而且這個售後人員還挺知道先抑後揚的。


【長圖預警】

今天偶然看到的,Apple有關環保的聲明(同樣見供應商責任等聲明)。在官網上很不起眼的位置。
或許這個問題已經不再熱門,但我還是想把這個鏈接補充在這裡。因為我認為這完全符合題主題目中「鮮為人知的努力」的要求。

鏈接在這裡 http://www.apple.com/cn/environment/

另外建議看下該頁面上的環保影片,簡直是充值信仰(≧︶≦*)【姨夫別笑

這問題這麼久了一定少有人關注了,不指望有贊(つД`)

僅僅是喜歡我們的Apple,以及其作出的所有努力而已。


Xcode默認左花括弧不換行,感化了不少異教徒。


「有國外用戶發現,蘋果對OS X EI Capitan官網介紹頁中的「click」單詞作了特殊樣式處理,讓字母間距更大,以使單詞字母不會因為挨得太緊而看起來像「dick」」 (via 少數派)

地址:http://www.apple.com/osx/
驗證為真。

&

There』s more to love with every &click&.&

左側 iOS 11 屏幕點亮效果錄製(較亮的色塊優先出現),右側為 Keynote 製作的對比效果 (色塊都出現但都很暗)。

此答供 神奇的大大:蘋果公司做過哪些鮮為人知的努力? 回答下的爭論提供參考。

關於 iOS 點亮鎖屏介面時是否有存在「優先提亮背景圖中較亮的部分」,或者說「背景圖從暗變亮存在某種曲線」的現象,我做了一個簡單的測試。

圖一

將上圖下載至設備中並設置為鎖頻背景圖,關閉手機屏幕再點亮,觀察灰階的呈現效果。結果呈現為一個從上至下的「過場動畫」。

圖二

將圖二下載至設備中並設置為鎖頻背景圖,關閉手機屏幕再點亮,觀察灰階的呈現效果。結果呈現為左側會接從上至下,右側灰階從下至上的「過場動畫」。

圖三

將圖三下載至設備中並設置為鎖頻背景圖,關閉手機屏幕再點亮,觀察灰階的呈現效果。結果呈現為先亮後暗,大珠小珠落玉盤的「過場動畫」。

那麼這是否是某種錯視帶來的結果呢?比較理想的方法是對屏幕進行準確的錄製然後測量屏幕不同部分的亮度變化——但我不知道這麼牛X的方法怎麼弄。

所以我用了比較山寨的方法。將以上三張圖放到 Keynote 裏製作動畫,生成對比視頻。鑒於 Magic Move 應該沒有那麼厲害的「亮度變化曲線」,我估計這個測試具備足夠的參考價值。

乾脆分別錄製再減速對比。(剪得粗糙請見諒,其實親自設置背景圖體驗一下效果比較直觀)

結論,iOS 鎖屏點亮過程應該是存在某種「亮部優先的亮度變化曲線」。


原文

不知道有沒有人說一個:MAC地址,這個特性是在iOS8以後推出的,iphone5s開始支持.

具體是什麼呢?白話文科普一下:

MAC地址是網路設備的世界唯一身份證,世界上每一個設備都必須要有一個唯一的MAC地址,才能夠正確練到網路上,如果兩個機器的MAC地址一樣,可能會出現網路連接錯誤。

這個是工業上規定的,具體MAC地址在:設置-通用-WIFI地址裡面.


那麼這個玩意可以幹嘛呢?在這裡再科普一下:

我們的WIFI設備(也就是我們的手機),會一直發出信號(包)搜索周圍的路由器,這個手機發出來的包就會攜帶我們手機的MAC地址,通過使用抓包工具(程序)能夠獲取這種MAC地址,並且記錄下來。

理論上來說,如果我們能夠將這種抓到的MAC地址統計下來,然後與人一一對應,那麼我們理論上就能夠知道,這個人的一切行蹤。

如果被有心人利用,那麼可以用這個去跟蹤人。


好就好在,蘋果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在iOS8推出了mac-randomization演算法,他是一個隨機生成MAC地址的演算法,再次科普一下他的原理:

雖然每個設備必須要有一個唯一的MAC地址,並且在搜索周圍的WIFI的時候會發出這個MAC地址,蘋果的做法就是在發送的一大堆包裡面隱藏著一個真實的MAC地址,其他都是假的,隨機生成的。

蘋果利用了這個演算法,使得用戶在外面就不可以被MAC地址採集公司跟蹤了。

參考文獻:What"s really happening with iOS 8 MAC address randomization?


實際上,這件事情並沒有什麼軒然大波,很多人可能都不懂,但是對於一些MAC地址採集公司來說(具體業務就不便透露了)是毀滅打擊了,一些有心人也死了這條心了。

為什麼我會懂?因為我第一份工作就是在MAC地址採集公司上班。。。後來因為這個失業了。。。。成為了一名前端程序員。。。。。。。


更新

那麼發送假的以後路由器要怎麼識別呢?

  1. 現在發送「真探針」的權利完全交付到用戶手上,用戶(比手機)「知道」哪個wifi設備是可信的,哪個是不可信的,因此,當用戶選擇他想要連接的路由器的時候,我們的手機就會發送一個真的包給路由器,
  2. 對於之前已經連接過的路由器,手機記錄下來,設置為「可信」站點,下次碰見這個wifi信號,然後就會直接發送真的包給路由器,不用用戶手動發送了。
  3. 安卓在安卓6以後,啟用了這個特性,所以還在使用安卓4,5的玩家們,小心了。。。。

吐槽一下評論區

每當你回答一個問題的時候,評論區總會有以下言論:

  1. 這不就是xxx嘛
  2. 你這xxx我 xxx早懂了
  3. xxx阿?那個xxxx也是阿..而且我xx朋友/同事也xxxx阿

你那麼屌怎麼不上天呢?


來自Apple Store前員工的回答:
1. Apple Store店門口的地板會有輕微向上的斜坡(輕微到難以察覺),使站在門口迎接顧客的員工看起來更挺拔更高大。
2. 天才吧的長桌子其中一側拉開是一個較為低矮的桌子,方便服務坐輪椅的顧客。
3. 蘋果店Macbook系列以及iMac系列在每天開店(顧客進店體驗)之前,屏幕與桌面(銳角一側)夾角為準確的76度,與蘋果iPhone充電底座角度相同,看上去十分整齊。

先說這麼多,想到再更。
———————————
再加一點點吧,其實不管蘋果有多麼牛逼的產品,蘋果最重要的價值體現在以人為本的精神上。培訓的時候有一個價值觀的手冊,適用於蘋果所有部門和職位。裡面的第一句話就是「We are here to enrich lives」(抱歉了大家只有英文版,我之前在國外某蘋果店內上班的~大概的意思就是「我們是為豐富和點亮人生而存在」)。其實體現在方方面面。舉一個例子吧,我們有一個銷售員是聾啞人,他每天在店裡面拿著他的MacBook Air,上面寫好了與顧客打招呼的』劇本『。把電腦放在需要幫助的顧客面前,禮貌的讓他們通過文字與他交流,微笑面對所有人,給大家分享他用蘋果產品的小竅門。顧客對他的評價是清一色的五星。所以不管你是什麼樣的人,在生活工作上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你都能為自己和別人創造價值,而蘋果尊重這樣的人,並給予他一個平台去實現自己的價值。我不了解其他公司,也不好評判,但是蘋果有勇氣去讓聾啞人去做銷售,我個人認為是非常非常了不起而且值得被尊重的。

還有一點,如果你還在上學上課,蘋果會給你報銷一定量的學費,只要你的學科和蘋果的任何一個工作相關(不局限於你自己在蘋果的職位)都可以批准(我是銷售但我是計算機專業,是批准的,但是比如神學可能就有點危險 ,還有就是任何學習外語的學費肯定可以申請報銷一部分),給學生減少很多金錢上的壓力。

想到的話還會再更。


這次說說蘋果專賣店,不吹不捧,從我觀察的角度說幾個。給想要跨入新零售領域的企業,提供一個思維的參考:

一張長條桌,筆記本和iPad,一側只放6台。

比起國內商店的陳列桌上,擺滿了一堆商品的做法,完全是相反的思路

而且,為了保持屏幕在視覺上的舒適度,這個展示架是有專利的。

牆面的擺設都是正面朝外,並且用大面積燈箱,為了增加亮點和豐富度。

那麼,問題來了,你猜猜,一張長條桌,一側會放幾台手機?

答案是

6-7台。為什麼?

因為每一台設備的間距,可以同時站兩個人,甚至是三個

一開始,蘋果開店的時候就已經定調:消費者不是來買產品,他們是來購買問題的解決方案。

消費者想知道能做些什麼,員工要向他們展示用途。員工會向消費者提出需求問題, 這樣就可以增進交流,幫助客戶解決特定問題的功能和好處。

問題又來了,國內外的桌子都一樣嗎?

你猜

答案是,不一定。

主要看商場面積,桌子大小可以是不同的,但是設備陳列的間距一樣

問題越來越關鍵了,請問,多大面積、擺幾張桌子?

答案是

每張桌子,約4x6=24塊瓷磚,或4x7=28塊瓷磚(含過道),每塊瓷磚80x80cm,也就是說,蘋果店提供每張桌子約15-18平米的面積(部分過道重疊)。

因為這樣的寬敞度,能提供獨自體驗,也能讓員工在旁講解,達到雙重功能空間

蘋果用一種幾乎是隱形的方式在控制場內人數,為了提升消費者的體驗感,以及員工的服務品質,維持在一種很好的平衡狀態。

你可能獨自前往,或者兩個人結伴同行,每張桌子安排兩位員工負責說明,是很好的比例(當然也是隨著人潮情況,會逐步增加員工)。

所以每張桌子擺放的產品數量,和員工配比是有關係的。


另外,注意到蘋果旗艦店都是兩層樓的布局嗎?國內外都一樣。為什麼?

看圖(請原諒我的渣像素):

在國內,紅色衣服是員工的制服,你可以看看他們的人數和分布情況

一樓是體驗區,二樓稱之為」論壇「。論壇又會分成兩個區塊,一塊主要負責影音體驗,另外一塊是負責售後服務。

就算在巴黎的古建築物里也是堅持同樣的原則,蘋果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唯一的區別,就是桌子大小會隨著賣場面積變化,但是產品的間距一樣

到這裡,我們越來越明白核心的考量:

消費者分為兩種,第一種是進來看看的。不確定要不要買,或者壓根就是來蹭網的,這都沒關係,一樓的功能就是為了讓你體驗。

如果不明白如何使用,或不知道新機種可以幹嘛都可以來詢問,一樓員工負責解答體驗和使用問題

第二種,是目的性很強烈的消費者,比如需要維修,或者是購買周邊、體驗其他功能(Apple TV、耳機、藍牙音箱、配件)等相關問題。

二樓主要就是服務已經購買的消費者。這很複合實際消費習慣的邏輯,如果你對蘋果產品不熟悉,很少會直接上二樓吧。

把體驗和售後區分開來,也是可以避免引起整個空間的人潮混亂

舉個實際例子:

我因為鍵盤用著用著就陣亡了,然後進入專賣店,在一樓詢問服務人員,他們馬上就引導我上二樓,一上來就有人接待了。

二樓人員隨時戴著耳機和無線對講機

然後會讓我找個座位,並且進行登記和了解情況。你會發現,蘋果的人員配置是很充沛的,每張桌子至少是2-3個員工負責。

在二樓有椅子,一張桌子一側排列4張椅子,也是非常科學的安排。

其實售後是個很難定義標準做法的範疇,這樣的引導有助於降低消費者防衛心態

像這樣等待處理的情況如果設置在一樓,會不會覺得少了一點活力感。但是維修服務放在二樓,安逸的空間反而會讓人願意靜靜等待。

然後我沒帶發票,只帶了鍵盤和外包裝的盒子。通過盒子上的條碼,掃一掃就可以知道我在哪裡買的(香港沒發票,但我了解他們的流程)。

進行了檢查和了解情況之後,服務人員會自己在iPad上進行記錄處理情況,接著就由這位專人協助我完成後續處理事項。

在等待的過程中我一個人坐位子上,其他人員會主動跑來問我是不是需要協助,所以他們的售後處理是希望能幫你縮短時間的

最後,免費換給我一個新的鍵盤。從預約到完成,只需要10分鐘。

我是因為獲得新鍵盤而誇獎蘋果嗎?當然不是,我已經做好了買新鍵盤的準備。想說的重點是,蘋果不是喊喊口號就算了,而是:

把它執行出來。

專註在更好的事物上

複雜是世界的一部分,但是它不該讓人困惑。好的設計可以幫助你馴服複雜,不只是讓事物變的簡單,而是去管理複雜。

經驗能帶來不同的觀察角度,現在你也能看明白了。蘋果能細潤無聲的方式展現出來,才是真的厲害。

(待續,還有乾貨)

歡迎點擊鏈接關注我的知乎專欄,隨時掌握新零售的消息和分析。

新零售


蘋果確實做了很多「鮮為人知」的努力,其實很多事並不是你沒有看見,而是你看見了卻沒有留心。
舉一個小例子。
高大上的Apple Store的確讓人嘆為觀止,但是那些商場里,鬧市旁的授權經銷店不知各位是否有留意過呢?
無論是繁華商場里的英龍華辰。

還是沃爾瑪超市裡的蘋果專櫃(圖片較老)

亦或者是聯通營業廳里的蘋果櫃檯

乾淨整潔的店面/櫃檯,擺放有序的展品,都會給人一種這就是蘋果,高端大氣上檔次,bigger than bigger。
這一切都是蘋果無數銷售人員與經銷商們共同努力的結果。從店面的裝修方案,到燈箱的擺放位置,從到店面的整潔程度,到店內銷售人員是否專業等都是考核經銷商和對應的蘋果銷售人員的指標。(我才不會告訴你英龍那個白色的大石頭桌子和那個楓木實木的桌子都是進口的。。。)
這一切都是給用戶傳遞蘋果的價值理念。這些努力常人可能很少留意,但是正是這種孜孜不倦的精益求精的精神才使得蘋果有底氣說出,我不是針對誰,在座的各位。。。
Ps.
一個簡單區分假授權店的方法是,如果一個授權店Apple的logo比自己的店名還大,那一般都是假的。真的授權店一般就像下圖一樣,Apple的logo只佔很小的一塊。


推薦閱讀:

Apple 為 iOS 設備 Dock 默認應用所做的選擇是出於什麼理由? 比如 iPhone 是 Phone,Mail,Safari 及Music?
從蘋果財報可以看出哪些隱憂?
iTunes 是不是蘋果公司最失敗的產品?
Apple Watch 上會產生什麼樣的「殺手級應用」?
Mac 和 iPhone 搭配有哪些妙用?

TAG:iPhone | iPad | 蘋果公司AppleIn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