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合理回應台灣同學「你們中國有春節嗎?有寒假嗎?」的疑問?


哈哈哈哈類似的問題難道不是會經常遇到的嗎?

我剛來的時候遇到一個台灣的同學,大家做自我介紹,然後他說他姓詹。因為台灣口音里 z 和 zh 以及前後鼻音感覺都有點分不清,另一個大陸的同學就問說是哪一個 zhan? 我之前加過台灣朋友的 Facebook 知道他的名字,就直接插嘴說:「詹天佑的詹啊。」

然後台灣朋友一臉驚訝:「你們也知道詹天佑哦!」

當時心裡感覺還是蠻好笑的,畢竟詹天佑是廣東人,後來我去北京讀書,發現北交的校園裡就有一個詹天佑的全身像。而且小學語文應該就有他修京張鐵路的課文吧,怎麼說都應該是大陸人對他比較熟悉啊,怎麼聽你的語氣感覺詹天佑是台灣人在台灣修了鐵路一樣……


但是後來我 Google 了一下,發現我那位可愛的台灣朋友會這麼想是有原因的:
他們的國小課文的確就是寫了詹天佑在「國內」修了鐵路,的確詹天佑就是中華民國時期的人。
而他們,就是「中華民國」。

後來好像把那篇課文從他們的國小國文課本裡頭去掉了(原因可以猜猜看),但從這邊網路上的討論里可以推斷出來,課文內容應該是偷換概念,把部分台灣的鐵路也寫成是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了(實際上大部分都是日本人主持修建的,這一段歷史太長了,略過不表)。

難道這種情況要怪我的台灣朋友目光短淺?難道這不是標準的被小學課本坑了嗎?當一個人對世界認識不多,而接收信息的渠道又非常有限的時候,很容易就會一味地相信和接受了。而且年幼時候接收的信息,是會對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造成深遠影響的。

彼此彼此吧,高中時候語文課本里余秋雨的那篇《道士塔》,不也把王道士坑得厲害嗎?我是後來才偶然發現,余秋雨先生不過是一個中二病晚期的文藝中年人而已。他寫的東西,既不是歷史,也不是真相。

再舉一個例子。還是剛剛提到的那位台灣朋友,有一次一起在夜市逛吃,他提到說他考大學之前成績特別差,家裡人就帶他去台北孔廟拜拜,求能考上好大學。後來真的超常發揮考上了這間還不錯的國立大學。我問說,那你後來有沒有去還願,畢竟願望成真了嘛。他又是一臉驚訝:「原來你們也知道還願這個說法?」旁邊另外一個台灣朋友就噴了:「拜託,你白痴哦!這是中華傳統文化啊!」

「哈哈哈哈哈哈哈,對啊我知道的~所以你應該是沒有去還願了,才會大學念書這麼辛苦哈哈哈哈」


後來我想了想,會以為大陸沒有人會去廟裡祈福,沒有人會知道「還願」這種東西,原因也有:因為我們是相信馬克思唯物主義無神論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啊……(而且文革時候我們不是把孔廟都砸了么?台灣這邊對大陸的那一段歷史還是非常了解的。)


這話是我們自己說出來的,也難怪別人會以為我們整個國家都這樣。不僅如此,我在歐洲的時候,也會有鬼佬問說,你們也過聖誕節嗎?可是你們不是沒有宗教嗎?
我只好耐心地告訴他我全家都是 christian,聖經我很小的時候就讀過了。家裡每年都會到教堂去過聖誕節,有時候還會想辦法在家裡弄一個小小的聖誕樹。「BTW, Merry Christmas~」

歐洲人對中國了解不多,只能從媒體上獲得一些零星的訊息。而一般都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所以中國給人的印象往往比較模糊而且片面,這應該是可以理解的吧?喝過幾次啤酒瘋過幾次 Party,很快就可以發現彼此三觀其實並沒有差很多,是完全可以玩一塊兒的。

至於台灣和大陸,我有時候會感覺,這種彼此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有點大得難以想像……只隔了一灣淺淺的海峽,但彼此的認識還是太少了。而且這樣的信息不對稱,很多時候都是人為因素造成的。想想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裡頭被和諧掉的升國旗片段。今年的習馬會,大陸的新聞在報導的時候,把馬英九胸前的那一塊小小的國旗也 P 掉了。對於大陸這邊的人來說,我們是在選擇性地去看台灣這邊的社會現實,很多其他的東西,都寧願選擇「不承認」,而不是「嘗試理解後想辦法解決」。這其實蠻遺憾的。

而台灣就更好玩一點,比如說我們印象深刻的茶葉蛋梗,還有各種陸客在台灣的各種醜聞。其實一般的台灣民眾很少會有人在意台媒上說的東西——茶葉蛋那個真的太搞笑了,我前後有問過幾個台灣人,他們都覺得這是媒體在「胡luan」(台語:扯犢子),讓我不要放在心上。但這種語言環境下,是很難讓兩邊的人願意進行有效的交流的。題主你看,你被問到「中國有春節嗎」的時候,第一反應不也是「反擊」,讓對方感受到他智商上的硬傷嗎?這樣的敵意,難道不是被當前環境所影響造成的嗎?如果是一個東南亞國家的人來問你這個問題,我相信題主的想法肯定不會是想辦法「反擊」「秒殺他的智商」。事實上,部分台灣人對大陸的了解程度,可能還比不上一些東南亞國家的人。

如果一直抱有這樣的想法,估計是很難愉快地交流下去了。那還玩個蛋。

我有時候會感覺,兩岸之間有人一直在努力地為消除誤解而努力,相對應的,有人一直在搗亂。還是有人會擔心台灣會逐漸「赤化」,所以在台陸生會有「三限六不」,大陸人在台媒筆下也往往被黑得厲害。就算是一張白紙的年輕人,頭腦里也會有類似「大陸沒有春節」「大陸沒有宗教」,還有更搞笑的,我可愛的台灣朋友以為「大陸沒有紅包」——直到我那天,優雅地用微信給他發了一個微信紅包。你們可以想像到,他看到大陸發紅包都能直接用手機發的時候,內心的波瀾壯闊,以及過去十幾年來大陸那個人民生活水深火熱的認識的分崩離析……

如果我在這片土地上短短的幾個月,能夠為他們消除一些認知上的困惑,能夠把對岸那個模糊的影像稍微具體一些。我覺得已經非常足夠了。而且我也願意心平氣和,放下之前的主觀認識,從頭開始認識這片土地,耐心地去尋找我們的相同之處,以及理解彼此的不同。真的沒有那麼難。畢竟他們國中和高中的課本里還是要學中國歷史和中國地理的,而且台灣這邊買淘寶的東西,加上轉運的時間一個星期就能拿到。雙十二的時候,我的台灣朋友們還在我 Facebook 的時間線上興奮地討論淘寶上某家店的機械鍵盤好便宜好棒棒趕緊趁雙十二買買買呢~

回到原來的題目上。題主,我相信你來知乎提問,尋求的更多應該是一種認同感。在本問題被修改之前,我看到的提問標題是「我在台灣讀書,今天台灣的一個同學問我: 你們中國有春節嗎?有寒假嗎? 請告訴我怎麼完美回擊?」,補充說明是「我應該怎麼完美回擊 才能秒殺他的智商」。題主這種心態簡直就是我在這裡遇到的其他陸生的日常心理……遇到問題不想辦法溝通,不去嘗試理解,而是出於自衛和心理上一時爽地想進行反駁和打臉。

如果真的要跟台灣人在口頭上爭一些是非的話,最後是誰贏了呢?我只知道,真的要爭下去,兩方都輸了。

我建議您,不妨放下心裡頭的不爽,找時間跟他們多聊聊。能聊得來,多互相了解一下彼此的文化和歷史,最好是邀請對方有時間來我大陸瞧瞧看看。事情能多朝這個方向走,而不是單方面地吐槽和自我感覺良好,未來會明朗很多的。

不要等著歷史自己會前進。嘗試著去身體力行地影響歷史吧。


我之前在Reddit還是Quora上,讀過一篇帖子,裡面是不同國家的人在吐槽美國人多沒常識。一個英國人說,他在超市排隊,前面的美國人聽到他講話,就回過頭來問他是哪國人,口音怎麼那麼有意思,他說自己來自England,美國人就很吃驚,說啊那你的英文怎麼說這麼好哪裡學的,那英國人很無奈——我們連人都叫English了你還想怎樣。

巧的是,上周我乘地鐵,對面座位有兩個台灣人在聊天,典型的台灣國語,我旁邊一位大媽饒有興趣的在聽,然後也忍不住問他們是哪裡人,對方回答是台灣人,大媽也很吃驚,說那你們中文怎麼講那麼好,我家小孩學外語就怎麼也學不會。

我想說的是,實際上很多看起來的常識,在人群中是有局限性的,你的常識未必是別人的常識,反之亦然。畢竟每個人精力和時間都有限,對於前述大媽來說,台灣在哪裡台灣人講什麼語言,可能完全不如電費水費每度多少錢重要;反過來學貫中西談笑風生的知乎眾中有多少人清楚水電費呢,起碼我完全不知道,讓我交多少就交多少。

總之,我覺得吧,如果碰巧遇到對方不了解你的常識,你樂意就告訴他,對方不相信你也沒義務教他,你要不樂意也可以不理他。

關鍵還是看臉。


我就是要反對答案區里鼓勵題主反擊的人。

我先分享一個自己在台灣上學時同學問我吃狗肉的經歷

-台灣同學:聽說你們那邊都吃狗肉嗎?
-我:也不是,有的人吃,有的人反對
-台灣同學:那你吃過嗎
-我:我吃過
-台灣同學:什麼味道啊
-我:-燒燒的,其實也不難吃
-台灣同學:那你們玩手游嗎,我根本停不下來
-我:我自己更喜歡玩單機
(然後就扯到遊戲了)

是什麼樣的原因讓你們覺得人家問的話就是冒犯,挑釁呢

如實回答不就好了?有寒假就是有,過春節就是過。難道,我過年吃餃子,第一次見到你,問你你那邊過年吃餃子嗎,你就非得覺得我是看不起你覺得你窮吃不起?

我是真的不知道你吃不吃餃子啊,再說中國有的地方就是不吃餃子。

真的是有大批人看了茶葉蛋的梗就真的以為台灣人都目光短淺看不起大陸了

那豈不就是和那些自己鄙視的存在電視綜藝節目中的人一個樣了

在這些人眼裡,那我同學問我吃狗肉這個問題不也是在冒犯我了?

我也不明白題主的想法,幹嘛要 回擊 ?好好聊天不就行了?

如果硬要說回擊,那我還可以回答一下

一次上課老師講到死刑存廢的問題,老師直接說:「來,大陸的同學講講死刑和槍斃的事情」(因為我們沒有廢除死刑)

班裡同學都在看我們,陸生不說話情有可原,其他五個交換生也低頭不說話,呵呵了

這時候能慫?

我直接說:「老師我也不知道哎,我沒有被槍斃過」

全班大笑,老師面子瞬間沒有,之後再也不提這擋事了

我的意思是說,該聊天時聊天,真意識到對方是故意的時候也別硬碰硬,用智慧一點委婉一點的方法效果會更好,再說都什麼年代了,還要展示一個一碰就碎的玻璃中國人形象嗎


--
起碼三次吧,我在南京被問到:「啊?你們台灣不是講英文嗎?」

我也沒想著要回擊什麽的,都是簡單說明一下我們也講普通話,雖然在老家一般叫國語,這是最通行的語言,方言以台語和客家話為大宗,至於原住民諸部族的語言,只有他們族人內部溝通會用上……

到底在題主的成長過程中發生了什麽事,才會讓你動不動就想「回擊」啊?讓新認識的人多了解你、多了解你的家鄉不好嗎?

三個問我的人其中之一,是我從地鐵站搭公車(一站)去明孝陵時負責拉我的司機大哥,但他不知道台灣講什麽語言,也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不知道他不也是好端端地過了幾十年嗎?

相較之下,我覺得他可以駕駛大型車在山路如履平地更加酷炫。

在這一站的路程中,我們相談甚歡,最後到站他還親切地指點我從哪邊可以翻進孝陵而不用買票……

=補充=
我看到的問題是這樣的:

=2015.01.16 再度補充=今天遇到兩個人問我台灣過不過年……
--


我剛到美國上學的時候同學有很多台灣人,尤其是會遇到一些短期到美國培訓或者學英語的,這幫人經常問出一些看起來非常崩潰的問題,我大概一個月之間被問到過下面這些奇怪的問題:

  1. 你們出國前上過網嗎?
  2. 大陸有高速么?(這個問題我被問過最多次)
  3. 大陸有捷運嗎?
  4. 大陸是不是沒有幾個機場?
  5. 你們平時是不是不太出門吃飯?
  6. 大陸人是不是不去電影院看電影?
  7. 你們知道台灣有個娛樂節目叫康熙來了嗎?
  8. 你們平時不會考慮買車吧?

我記憶中這些問題被問過無數次後,認證交流過幾次才明白,其實大陸對台灣的了解要比台灣對大陸的了解多得多,很多台灣人,尤其是中年人對大陸的印象還停留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宣傳。

我最早遇到這種問題會孜孜不倦認真的解釋,但後來發現不知道的人也不會願意相信,經常有人覺得你在吹牛逼,比如我說我們一個三線城市都準備修地鐵,他們會告訴你不可能,比如我說中國有高速貫穿中國,他們也說不可能。

後來就開始順著他們說,我們都吃不起飯啊,來美國能吃到肉實在太爽了,卧槽你看這大塊肉,以前在大陸從來沒見過啊……

這麼說了幾次後發現被大陸學生鄙視。

之後當再有人問我這種問題的時候,我都是微笑的看著對方,然後:「喵 ~ 」


這是一個迷惑題啊!主體不是中國有沒有春節啊!主體是要諷刺「你們中國」啊!
愛國小粉紅們!自干五們!跟我學起來!
正確答案是:「咱們中國都有的」。

時刻不要忘記階級鬥爭(正經face)



「誒,那你們國慶節是放十天假么?」


不要感到氣憤悲傷。我是台南人住廣東,都遇過有台北人帶著怕冒犯但又忍不住想問的表情來問我:「你們台南沒有捷運,出門怎麼辦?」或者認識新朋友時被問到「廣東有KTV嗎?」以及「你在大陸FB很難上怎麼活?」諸如此類的問題。

這是考驗氣度和教養的時刻。這是你猛然發現彼此對所知世界的認知落差之大的哲學瞬間。你很想認真的思考人類在各自狹隘的世界觀中生命存在的意義,但你的朋友正真誠的等著你的解惑。你得立刻選擇一個適當的表情。你還能說什麼呢?面對這些傻的可愛傻的天真傻到不用腦也不上網Google一下並認識到自己的傻缺有多令人心疼的同胞們時,題主你大可以微微一笑,親切回答,並對他的無知客氣的感到遺憾,今天依舊是個美好的一天。嗯嗯,大陸上FB要翻牆,有點麻煩,真可惜。喔,你還是可以加我但是我都不怎麼用耶,對啊對啊呵呵好啦。

至於(別再逼老娘翻臉了,一樣的問題是要問幾百次?FB這種天天鍵盤俠無隱私求存在感的東西能玩?點贊點贊的你們是有多缺愛?我要去7-11買杯咖啡壓壓驚了。真操蛋。)這類OS就像妮妮的媽媽一樣和小兔子一起優雅的藏在心底吧。

PS:對FB的看法純屬個人立場,此處純舉例不撕逼。


中國其他省份我不知道,但是我們省和你們省一樣都有啊。

------------------------12/25更新------------------------
答題的時候這問題不過100人不到關注,沒想到現在快破千人~到底發生了什麼?林志玲被活捉了嗎?(′⊙ω⊙`)

看了前面的幾個答案,看來知乎的「政治正確」再次起了很大作用,」對別人要有禮貌,要有素質,要有國際視野,要先站在別人立場思考,要表現出我大天朝人民的胸懷和與世無爭「,這些要求單獨來看當然是對的,但是,如果面對任何一個問題,甚至涉及到原則立場的時候,還用這些「聖母,聖父」條款進行自我閹割,那我只能以最惡意來揣測,那是一種自卑情結在作祟,為什麼這麼說?

大天朝百年來的落後,被西方世界吊打,和近30年飛速的發展和與世界接軌,造成了很多願意和外界接觸的人士內心總有一股「我是來自牆內被洗腦共產專制國家的人,所以我說話要處處照顧西方自由世界人民的心情和立場,千萬不能表現出我的與眾不同」這種想法運用到生活日常的一些方面我覺得沒什麼大的問題,但涉及到民族,國家立場,和價值觀等大是大非問題的時候,還要處處替對方著想,生怕傷了和氣,羞於表達自己的立場,這樣做真的合適嗎?真的能贏得對方的尊重嗎?

具體到這個問題上來看,我在國外也接觸過不少台灣人,有一些是土生土長從來沒回過台灣和大陸的,但是,除了在一些比如人家習慣喊常公叫「蔣中正」,我們習慣叫「蔣介石」等細小的習慣差別,大部分關於民族,關於中華文化的認知還是可以無障礙交流的,這麼說吧,人家基本的常識是有的。

所以我很不能想像有台灣人會問,」你們那邊有沒有春節「這種話。

問出這種話的人,我覺得只有兩個可能
第一,他真的缺乏對中國最最起碼的一些常識和認識。
第二,他知道,但是故意這麼問。

對於第一種情況,首先,我就得排除提問者是題主的朋友,因為作為一個中國大陸人的朋友,應該不可能對大陸的情況無知到這種程度,那麼作為一個普通的同學,用「中國其他省份我不知道,但是我們省和你們省一樣都有啊。」作為回應,我不覺得有什麼不合適和失禮的地方,首先回答了問題,再來間接表達了自己的政治立場,台灣既然是民主和言論自由的社會,如果因為別人表達了不同的政治立場就翻臉,那這種人還就是應該「得罪一下」了,台灣其實有很多「藍綠結合」的家庭,比如台獨大將,太陽花的領導人黃國昌先生,他的岳父家就是深藍立場,在大陸有很多投資。

第二種情況,面對那種故意挑釁者,我覺得我這樣的回答已經是底線了。

尊重是相互的,就像台灣人在知乎發帖從不用簡體字,難得用了簡體字也會遇到一幫人跪舔,而大陸人在台灣論壇發帖,用簡體字的話,輕者刪帖,重者被一幫人集中圍攻「支那XX滾回去」,長此以往,當然就會形成一種不平等的潛規則,而這個潛規則,說實話,是我們自己的無原則和政治正確造成的。

台灣對中國大陸的稱呼有很多種,「中國」,」中國大陸「,」淪陷區「,」對岸「,「內地」等等,這麼說吧,用」中國「指代」中國大陸「的,不一定是台獨分子,但台獨或者深綠必定是開口閉口」中國「。
其實台灣人內部自己怎麼論述中國我真的管不著,他們貼紙建國也好,用愛發電也罷,但是當面對大陸人民,在有那麼多選擇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尷尬和政治意見衝突的時候,人家都勇敢的選擇了」中國「這個最刺眼的詞,表達自己的立場、我們為何要逃避,要迴避問題,避免」省「這個字出現呢?

我乾爹馬雲先生在面對這種大是大非問題的時候就做的很好,錢可以少賺點,但是立場要表達清楚啊。


有啊。比如說台灣省曾經被日本佔領幾十年,尚且保留春節傳統,其他省份當然也有;至於寒假,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領土——比如說高雄都要放二十多天,其餘的北溫帶地區肯定更長。

咱們不要動不動就想「回擊」別人,客觀科普就能解決問題。

中國熱帶作物分布


大陸讀書的台灣人表示
老是被人問「你們台灣也要過年嗎?」我的心情也是這樣的_(′?`」 ∠)_


—————————————————————
我是真沒想到這個答案居然也有人贊…惶恐的回來填坑。
希望不會填了後反而讓你們失望了。

(*註:現在題目已經修改過了,原題是如何機智地反擊秒殺對方智商之類的)

首先我們先假設這不是一個釣魚帖?????_??????
針對原題,說「有」就好咯,我平時閑的話就多說兩句:「對啊,一般的節日什麼都過的,跟這裡差不多除了一些這裡特有的節日balabala」 你看,還可以順便消除一下兩岸人民的隔閡跟誤會嘛^_^

至於腦殘問題確實哪都有,說實話我覺得能問出這種問題的是有點智硬……
但有時這也只是一種寒暄,可能對方平時不怎麼動腦罷了,沒必要這麼上綱上線。當然,這些話樓上的大大們都說盡了,如果只有這些我也不會來答題。


但是!最重要的就是這個但是!


為什麼題主戾氣這麼重呢(當然我們還是假設它不是個釣魚帖…)?
為什麼下面居然有這麼多支持嘲諷那位台灣同學的呢?
還有為什麼評論區(不是說我的評論區)很多氣急敗壞像被踩到尾巴的回復呢?


如果你在知乎上搜索過有關台灣的話題,會發現類似的問題其實不少。只是關注度沒有這裡高。類似的問題里充滿了這種「被踩了尾巴」式的甚至在我看來是幼稚的急於想去打臉反駁。
知乎尚且如此,別的地方更不用說。(想我小學的時候還請我爹當外援在彼時還沒被取締的台灣吧跟憤青大戰三百回合…年輕真好)


好像只要一提到「台灣」整個事情就會被上升到莫名的高度。
例如南方人問北方人:「你們那裡是不是不吃米飯啊?」你覺得丫傻逼,但是如果一個台灣人問大陸人:「你們過不過春節?」 可能就被理解成「你是不是覺得我們大陸怎麼怎麼樣居然會認為我們不過春節沒有寒暑假?」 更有甚者會多出後面這一句:「就你們那個小破島島民坐井觀天的眼界居然也好意思看不起我們?」

——好吧我想說寶貝兒有時候別想這麼多好嗎生活已經夠累了別跟自己過不去。

還有很多人說的「你們中國」,很多人的怒點應該是被這句戳到了。首先我覺得就算對方覺得台灣是一個國家也不是什麼讓人炸毛的點,除非他是主動過來挑釁,因為人家從小到大聞所未聞自己是PRC的公民,你現在突然要人家認可,不認可就爆炸這不是太強人所難了嗎…當然我這是扯遠了。


只是想說一件事。

當我小時候我們說的還是「大陸」怎麼怎麼,大概就這幾年島內的用詞變成了「中國」,這是執政的人的問題我等屁民並不幹政,但這幾年大家的日常也都這麼用,從「大陸」變成了「中國」,這個「大家」包括我快八十歲的奶奶並且她是支持回歸的,所以我真覺得大家可以在看到台灣人說「中國」的時候不用反應這麼過激←_←

嗯,別在這題下面扯政治啊~不過就簡單說下立場我覺得認可中華民國並不等於TD,要成立TW共和國的那種才算。所以別見著個說你們中國的就覺得對方是台毒份子要炸掉人家好嘛!
—————————————————

春節跟寒暑假真的算不上什麼…
我還老是被問:
「你們台灣人也說普通話嗎?」(說的說的…)
「你會說國語嗎?」(…不然你以為我現在怎麼跟你交流的?)
「你坐火車回台灣嗎?」(……
excuse me?)
「你們是不是走在路上都能遇到很多明星啊?」
「台灣人是不是都覺得自己是日本人啊?」(…並沒有)
「你們為什麼不過國慶(10.1)啊?」(…excuse me?!)
「你們國慶為什麼跟我們不是同一天啊?好不爽。」(…怪我咯?)
諸如此類諸如此類。

另外我不考研QAQ


說話是有學問的,有時候一個詞就能拉近距離,有時候一個詞也能讓聽者感覺到疏遠甚至對立。

我爸找人問路或者在商場櫃檯詢問什麼的時候愛用「咱們這兒有沒有……」「咱這塊兒有個○○您知道在哪么?」即使這個商場跟我家沒有任何關係,即使一開口對方就可以從口音聽出不是本地人在問路。你在這裡工作,你在這裡住,我為了買東西或者辦事來到這裡,但在當前這個時間,共處一個區域,存在了一個共性,這個「咱」,可以在言語上拉近距離。

普通的中立說法就是「這附近……」「這裡……」。

但如果說「你們商場……」,後面一般接的恐怕就是「怎麼這麼對待客人」這樣的話了。

當「你們/他們」後接一個很大的範圍(機構、地域、國家等)時,使用是需要慎重的,因為它首先一定劃開了一條線,雖然這條線兩邊可以平緩地來往,但可以用於對立。

對於台灣人來說,由於政治原因,提起中國會比較微妙,一定程度上不願意放在一起說、不願意歸併到一起。但如果聽者是一個大陸人,那麼在考慮到大陸人不喜歡中台對立的描述,就應避免使用「你們中國」這樣的用詞。中立或不故意拉近距離的用詞很多選擇:「大陸」「大陸那邊」「你們老家」等,甚至說「中國」都比「你們中國」要好得多。

同理,雖然對於中國大陸的官方發言或媒體,因為政治立場的原因,提到台灣要強調「省」或加上「中國」前綴,台灣設立的很多機構大陸不承認,要加引號。但對於普通的一個大陸人和一個台灣人對話,在與政治無關的話題時,刻意地強調政治立場,恨不得每句話都要表明「台灣是一個省,台灣是中國的」,會遭致反感,引發矛盾。說山東時一般不強調「中國山東省」,那麼說台灣時也沒必要強調「中國台灣省」。不強調立場的詞依然有很多可以選擇,「台灣」就是一個最中立的詞,平時說話說到兩岸不一樣的地方依然可以用「你們那邊」「台灣那裡」等平和的用詞。

多數台灣人不喜歡被強調「台灣省」「中國台灣」,多數大陸人不喜歡「中國」與「台灣」兩個詞對立或者平行。所以互相理解,讓一步,避免不必要的對立與衝突。

這是一個由台灣人說出「你們中國」這一令大陸人反感的用語導致大陸人不快的問題,所以上面在說用詞的問題。下面稍微說春節和假期。

因為存在日本這種把陰曆節日都挪到陽曆的情況,所以對於不了解大陸情況的台灣人來說,大陸的春節情況的確是一個未知的。而且本來大陸內部就有著「南方不愛看中央台春晚」的說法(聽說是因為多數是東北小品等北方節目,與南方文化差異較大,未證實,我是北方人且沒在南方長期呆過),所以存在這種問題並非不可理解。

對於異區域間問對方區域的情況,很多時候都是出於希望了解或者聊天,雖然有些問題對於被問到的人來說,因為本地的東西是司空見慣的,所以問題會覺得無價值,但對於問話者的確是他所不知道且對於他來說可能是一個有趣的問題。

來自一北京人:

京:天津有鹵煮么?

我:傳統上天津不吃鹵煮,不過近年來有開過那麼一兩家,在河北區○○○○有一家,河東之前我印象中還有一家,後來搜不著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天津人吃不慣所以干不下去了。現在還活著的這家不知道味道怎麼樣,有空可以去嘗嘗。

來自成田機場的一位服務員:

服:(英語)需要什麼幫助么?

我:(日語)我是第一次來日本,想買張交通卡,比如suica什麼的。

服:(以下日語)啊,會日語啊……(帶我往售票機走)你是從哪裡來的啊?

我:中國

服:中國啊,中國的哪裡呢?

我:天津

服:啊,天津的啤酒很有名呢。

我:咦?天津的啤酒有名么?天津沒有什麼著名的啤酒吧。

服:青島啤酒啊,中國的有名的啤酒,日本有些地方也有賣的。

我:啊,青島啤酒啊,的確向很多國家出口。不過,其實青島和天津是兩個地方,雖然都在一個叫渤海的海……那一圈兒,不過青島屬於山東省,其實離天津還是不近的……

……

來自京都一日式民宿的host大爺:

因為我是第一次住和室,發表了一些感嘆,於是有了以下的閑聊:

H:中國沒有和室么?

我:可以說沒有。「和室」的「和」就是指日本吧,中國都是睡bed的,也就是「洋室」。現在有些房子會在客廳拿出一部分鋪上塌塌米,不過也是作為休閑區,受國際化的影響吧,不是傳統的房屋樣式。

H:農村也是么?

我:一部分是。北方自己蓋的房子會有一種用磚壘的bed,內部有管道,跟灶連接,做飯的時候煙從bed下面通過,用煙的熱量加熱bed。

H:啊,很聰明的結構呢。古代也沒有和室么?和室不是從中國傳來的什麼的?

我:古代的確是有過席地而坐的時期,不過我也是從電視劇看來的,風格也跟日本不太一樣。

H:中國的農村是什麼樣子的?開車什麼的……

我:我只在10多年前去呆過一段時間,那時還多數是土地……

H:坐馬車么?

我:實際上,我坐過牛車……

H:哈哈哈哈,那更慢了。

我:大概一周一兩次吧,在固定的時間會有一些地方開放市場,周圍村子的人去進行交易。有的交易是不用錢的,用麥子什麼的農作物交易(其實是穀子,但是我不知道穀子怎麼說),不過具體怎麼計算的我就不太知道了。那時坐過一回牛車。

H:沒有汽車么?

我:一般是農用車,畢竟鋪裝的路比較少。然後就是麵包車居多,因為可以載人也可載貨吧,大發、鈴木什麼的日本的牌子也有過,現在中國的牌子也多了起來。有一段時間Hijet(就是黃大發)很普遍。天津是跟大發有過合資公司的,我小時候Hijet和Charade(夏利)是很常見的車。

H:啊,大發呢。

我:是呢,以前還以為是中國的牌子,後來才知道「大發」的「大」是指大阪(笑),「大阪發動機什麼什麼會社」吧。當然這都是10多年前的事了,現在農村鋪裝路也多了起來,一般買車就會選擇sedan或者SUV什麼的了,100萬(=6萬CNY)的車比較常見吧,100萬到150萬(=9萬CNY)大概。

H:也是會選擇很實用的車呢……

……

回憶了一下大概是上述這樣,大爺的話記不太清了,不過當時自己說過什麼還是印象挺深的,因為日語不是很好加上要去描述中國的東西,所以當時是很費腦子才描述出來的。後來看地圖時大爺還說到了京都的左京區右京區是反著的,又聊到了皇帝坐北朝南什麼的,以及北京的左安門右安門也是東左西右。大爺說了中日文化間有著很多共通之處,應該好好相處才是之類的感嘆,總之那一天的交流很愉悅。

總覺得向人講自己地方的一些東西是很有趣的,尤其在與對方文化有幾分共通之處時,也是很容易拉近距離的。至於放假,各地是不完全一樣的,我所知道的,一些農村是有春假的,因為農耕的關係,可能不少農村都是有春假的。對於來自城市的人,是不是也很意外呢?


您就跟他說也有,這就是了。
或許您可以近一步介紹您所在的地方過新年的各種習俗(大陸各地也有不同,不是麼),
這就互相多認識,互相多瞭解了。

有共用的語文,不正是有這個方便,也正是有這個用處。

請莫以為臺灣人有義務事先知道您是怎麼生活、怎麼過日子的;
就如同我見到大陸的朋友對台灣很基本的狀況,所提出的類似問題甚或就事先認定的誤解一樣。

這跟智商無關,不論是您所宣稱的那位臺灣同學,他的智商,或者您的智商;
這跟知識,跟 知 有關。這跟願不願意知道對方,願不願意開放心胸互相瞭解對方有關,
不論是去瞭解就站在您對面,活生生、面貌明晰的「你」,
或者,太多面孔以致輪廓面貌模糊甚至無面孔的「你們」。


我遇到過台灣人問我北京有沒有地鐵的。

我的回答是,一天多的時候運1000多萬人,運完台灣,只需要兩天。

對於不了解的,耐心解釋。對於明顯挑釁的,也不要客氣,直接打臉。

台灣人平均私德素質還不錯,但不代表沒有欠噴的。


剛採訪了一位大陸小學生。
他告訴我,寒假作業是《盤點及分析歐美領導人祝福中國春節的問候語,與其背後的國力角逐》。
——以上20151221原答案——

畫蛇添足:
記者多年調查發現,我們廣東省和你們台灣省都不怎麼看春晚。


太正常了,我發小去英國一個小城市留學,可能是當地中國留學生很少的緣故,英國佬基本什麼破事都好奇,比如:

「你們中國人是不是愛吃狗?」

「你們中國人是不是愛吃蛇?」

「你們中國人是不是愛吃貓?」

???

我們中國人吃你家米了???

雖然他解釋過很多遍,但你知道偏見這東西,很難從成年人的世界觀里消除掉。

後來我這發小也學精了,有一回指著亞瑟王墳頭(照片)問英國佬:「亞瑟王真的是個頭頂呆毛的金髮妹子嗎?」


駁高票答案:

有一次運動康復系主任請我們交換生吃飯,問我怎麼看待台灣年輕人的想法。


我就舉了一個例子。

「如果印度現在市場特別好,需要一些大陸的人才,會有不少的人一拍膝蓋,說走就走,包括我。
而就比如目前大陸需要運動康復系的人才,康復系的學生卻甚至不見得會考慮。

我說,大陸學生和台灣學生的最大區別就是對機會的把握,而對機會把握最重要的是對機會的了解。」


印度不見得是大陸人才的好市場,但是大陸絕對是台灣人才的好市場。
面對這一廣闊的市場,年輕人自己不去了解,政府不去引導,反倒是處處宣傳小清新小確幸,不時抹黑大陸,難道未來真的要用愛發電?

是,他們沒有了解我們的義務,但我認為有志青年應該是要去了解的。


有啊!好巧啊!你們也有嗎?


舉報我的敢敞亮點告訴我你是誰嗎?有禮品相送。


我想起來我在韓國的時候有一個韓國人拿著蘋果問我,你們中國有蘋果嗎?
我說有。
他說那麼貴你們中國人也吃得起嗎?
我說吃不起,我們只有祭祀的時候才擺出來看看。
他說你們中國還祭祀嗎?
我說對啊如果不下雨就要祭祀求雨。
他說你別騙我。
我說真的。

後來我聽我哥們說這個韓國小子嘲笑一個中國留學生說你們國家連蘋果都吃不起,還要祭祀求雨真落後。結果被留學生拿垃圾桶砸了腦袋。

俗話說,有的事兒不用自己出手。拿他當敏感詞逗逗他也挺好玩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總有人認為文身的女孩子是不正經的?
臉盲給你帶來了什麼不一般的經歷?
你為什麼喜歡北京五道口?
喜歡的人教會了你什麼?

TAG:生活 | 台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