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城市,在無法保證第一個孩子養育質量的情況下,是什麼因素導致了生二胎的想法?

先介紹一下背景:主角是我的親戚。二線城市,男方從鎮上來到城市上班,買了房子,學歷專科;女方從農村來到城市上班,學歷是一本。二人結婚比較晚,女方35歲生的孩子,是女孩,現在一歲多,全面二孩之後女方又想再要一個。兩人月收入加起來大概4千多,略低於當地平均水平,平時過得很節儉,有一些存款,買東西經常是網上的特價,孩子出生後家中添了些農村風味的裝飾
說說孩子:妹妹身體不好,營養不良,常常生病。爸爸媽媽都很忙,是經常加班的上班族,白天由外婆帶著,外婆從村裡上來,年紀大且不會說普通話。我看過外婆帶孩子,吃東西弄得滿嘴都是也不擦,地上亂爬亂滾髒兮兮完全散養模式。該吃米粉的時候喂白粥,魚肉,粥煮得不夠爛,魚肉也老,卻又不是買不起米粉。媽媽經常放些大聲且音質糟糕的兒歌、神曲。所屬地段沒有什麼好學校,以後也不太可能會為孩子交擇校費。
我不是在秀優越批評他們的教育方法,各家有各家的方式,我也不好指手畫腳,但是看他們這樣養妹妹我心裡真的很不是滋味,我覺得他們是可以給妹妹更好的條件的。我小時候家裡也很窮,住在鎮上,連房子都沒買的那種,但是我媽媽總是把最好的給我:送我學英語學電子琴,到市裡給我買進口的零食雖然一次只有一點點,還借了錢送我到市裡上學(當然我成績一直很好),我也沒有讓媽媽失望。因此我覺得,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只養一個孩子顯然是更為負責的做法。可是在第一個孩子的養育質量都不能很好的保障的情況下,再生第二個孩子是為什麼呢?


他們要二胎的動機你沒說,我就不猜測了。只針對生活水平那一塊。

中國十四億人,有數十上百的生活級別,我舉個例子,像「爸爸去哪兒」裡面的爸爸們,往少了說也至少年入數百萬吧?他們的孩子從小進行中英文雙語教育,參加野外訓練營,衣食住行極為精緻,上貴族學校,以後也會一步步上最好的中學、海外TOP20大學——這在他們看來很可能是養育一個孩子的標配。而他們看著年入30w以下的工薪階級時,也會產生疑問:他們真的有能力再撫養一個生命嗎?

關鍵是,比他們層級更高的人,大有人在;比你親戚層級更低的人,更是恆河沙數。那麼到底誰有資格撫養一個生命?可能馬雲、王健林眼裡,合格的人不過萬分之一,那麼剩下的99.99%養育孩子就是政治不正確了?

如果有一個「最低收入准生標準」,那麼將是誰來制定?這個收入將是多少?應該強制執行嗎?


推薦閱讀:

孩子有癲癇,家長該不該告訴老師?
為什麼大部分小孩子都喜歡把太陽畫在紙的角落裡呢?
為什麼讓兒童背古詩?是否應該提倡背古詩?
從小培養競爭意識真的有必要麼?
孩子在学校里受到欺负,打架打不过人家,对校园生活产生阴影,父母应该如何处理呢?

TAG:兒童教育 | 社會心理 | 生孩子 | 開放二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