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曹真算是個什麼級別的將領?

三國演義里存在感極低。功勞被司馬搶了;被諸葛亮氣死了。。。
高希希的新三國說是貼近歷史。。。曹真竟然成白痴了。。。
曹真怎麼也算是曹操留給輔佐兒子的重要大臣之一吧,平河西,拒北伐,破孫盛。。。做到大將軍,大司馬。。。
歷史上的曹真定義為什麼級別的?
算一代名帥么?還是前期大佬死沒了,魏國版的「廖化作先鋒」?


曹真因為任職變化的緣故,可以分為前期和後期。

前期的曹真因為自身的武勇被曹操看中,隨而成為了虎豹騎的統領。這段期間,曹真軍階不高,但卻同屬曹操直系部隊,也可以看出曹操對他的信任。【太祖壯其鷙勇,使將虎豹騎。】並且介於虎豹騎部隊的特性,一般用來執行突襲(比如長板),強攻(比如南皮),或者側翼攻擊(比如潼關)的任務,所以曹真作為統領之一肯定是要趕赴前線或者激戰的地方戰鬥的。

這一時期的曹真可以說是身先士卒,衝鋒陷陣那類型的將領,當然,曹真也不負眾望,立下諸多戰功特別是在漢中之戰表現良好,之後他被曹操拜為中領軍。中領軍位高權重,掌握禁軍,監督眾將,可以說是要職,從此曹真開始躋身軍界高層。

之後曹丕繼位,曹真成為地方都督。【文帝即王位,以真為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雍、涼州諸軍事。】

這時候曹真的打仗方式發生變化,從以前的自己衝鋒陷陣,變成派兵遣將。

諸如【張進等反於酒泉,真遣費曜討破之,斬進等。】

【十一月辛未,鎮西將軍曹真命眾將及州郡兵討破叛胡治元多、盧水、封賞等,斬首五萬餘級,獲生口十萬,羊一百一十一萬口,牛八萬,河西遂平。】

期間曹丕大舉南征,曹真作為三路軍的其中一路統帥,沒有完成預期目標(攻下江陵)。這倒不能說曹真水平不行,主要還是朱然守城太厲害,畢竟人家也是後來的東吳大都督啊。就好比高歡受挫於玉璧,也是韋孝寬厲害,不是高歡水平差。

然後就是面對諸葛亮的北伐了,曹真依舊用習慣性的作戰方式,調兵遣將。

這裡要說下,張頜是獨立作戰的,他和曹真是曹睿分別派遣的。

諸葛亮傳記載【六年春,揚聲由斜穀道取郿,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會給人一種是曹真親自率軍的錯覺,其實並非如此。

實際參戰的趙雲,在他的本傳又更詳細的記載【明年,亮出軍,揚聲由斜穀道,曹真遣大眾當之。亮令雲與鄧芝往拒,而身攻祁山。雲、芝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然斂眾固守,不至大敗。】

換言之曹真依然是派兵遣將擊敗趙雲的。

繼而二伐,曹真認為諸葛亮不會就此善罷甘休,預料到諸葛亮會進攻陳倉,於是繼續派兵遣將。

陳倉之戰,諸葛亮傳的記載依然容易使人誤會【冬,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

然而實際上曹真本人並沒有趕赴前線。

【真以亮懲於祁山,後出必從陳倉,乃使將軍郝昭、王生守陳倉,治其城。明年春,亮果圍陳倉,已有備而不能克。】

【十二月,諸葛亮圍陳倉,曹真遣將軍費曜等拒之。】

最後因為曹真早有準備,諸葛亮無法攻克陳倉,於是選擇撤退。

接著曹真認為不能一直被蜀漢打,我們也該打回去,於是帶著大軍走子午谷開始伐蜀。然而子午道實在是太難走了,再加上又遇到大雨,道路泥濘不堪。如此惡劣的天氣和地形,這仗自然是打不下去了,於是曹睿下詔讓曹真撤軍。雖然這次伐蜀無功而返,但是卻表現出一個態度,那就是曹魏敢於進攻蜀漢的。或許讀者會疑惑我會特意加上這麼一句話,主要是為了和後來司馬懿帶領的魏軍做對比。

另外曹真這次出征也是遇到了難得一見的特大暴雨,持續了一個月,甚至中原地區都爆發了洪災。所以曹真別說取得戰果了,能保護主力撤退就實屬不易。【九月,大雨,伊、洛、河、漢水溢,詔真等班師。】(曹真撤退後,諸葛亮趁著曹魏主力休整之時派魏延出征,擊敗了郭淮,取得了一定戰果。)

同時【真每征行,與將士同勞苦,軍賞不足,輒以家財班賜,士卒皆願為用。】,由此可見曹真是深得軍心的,將士們樂意聽從他的調遣。

自從曹真死後,司馬懿上台,屢屢被諸葛亮擊敗。只能採取龜縮戰略,讓魏軍將士憋屈不已,甚至直接罵司馬懿畏蜀如虎。後來更是要演千里請詔來壓制將士對他的不滿,還讓敵國的將士在自己國土上種田。哎……窩囊啊。

而且司馬懿和曹真還有一點特別不同,曹真願意和張頜分兵作戰,而司馬懿一直在限制張頜,別說把軍權分給張頜,就是張頜提的建議,司馬懿都當耳旁風。結果四伐,司馬懿打的簡直匪夷所思,先是不戰,然後就是尾行,接著將士請戰就是不同意,然後突然又出戰(估計是壓制不住將士了)被打了個甲首三千,最後還逼張頜去送……

官方都吐槽司馬懿東智而西愚……

綜合評價:曹真將才和帥才兼備,其中這御將之術曹真尤為出眾。能和天下奇才的諸葛亮打的有來有回,而不是一味採取守勢,實屬難得。

——————————————————分割線————————————————

@流雲追風

既然你在自己原答案補充了,那我也在這裡實名回復下你。

曹真是八月從長安出發,這點無疑問,而鍾會是八月從洛陽出發?大謬。

八月洛陽軍發=鍾會本人在洛陽、從洛陽率軍出發,這本身就是錯誤的認知。

因為在前一年冬天,鍾會就出任鎮西將軍,都督關中諸軍事。【景元三年冬,以會為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關中諸軍事。】

而曹魏雍涼都督的治所就是在長安

同樣,曹真也是如此,早在八月之前曹真在洛陽讓曹睿批示完南征後,就立刻趕赴治所。

【四年,朝洛陽,遷大司馬,賜劍履上殿,入朝不趨。真以"蜀連出侵邊境,宜遂伐之。數道併入,可大克也"。帝從其計。真當發西討,帝親臨送。

那麼司馬昭【秋八月,軍發洛陽,大賚將士,陳師誓眾。】又是為何呢?其實稍微有些常識的人都知道,古代要進行大規模滅國之戰,都是多路、多地出軍的,在洛陽集結並軍發自然是中原的軍馬,而關中的軍馬乾嘛還要反跑到洛陽參加誓師大會?

不是像某人想的,先把全部十餘萬伐蜀軍隊先都集結在洛陽,然後開個誓師大會,讓鍾會再一齊帶出去。

【四年秋,詔諸軍征蜀,大將軍司馬文王皆指授節度,使艾與維相綴連;雍州刺史諸葛緒要維,令不得歸。艾遣天水太守王頎等直攻維營,隴西太守牽弘等邀其前,金城太守楊欣等詣甘松。】

就在司馬昭洛陽軍發的同時,在最前線的鄧艾已經開始行動。

如果說洛陽的軍隊是後軍,那鄧艾就是前軍,而長安鍾會的關中兵馬自然就是中軍。前中後軍,陸續前進,這是常識。畢竟蜀道狹隘,你讓十餘萬軍馬走獨木橋不難受嗎?

另外鍾會的前鋒胡烈,還有諸葛緒,也可以算做前軍。畢竟是諸道並發,前軍是不唯一的。

再者鍾會九月就進入漢中了,如果鍾會不是從八月長安出發,而是從洛陽出發,那根本趕不上好嗎?

光長安到漢中就【【由梁州出褒斜至長安九百三十三里,驛路千二百二十三里。】】

【梁州。案《禹貢》華陽黑水之地,舜置十二牧,則其一也。梁者,言西方金剛之氣強梁,故因名焉。《周禮》職方氏以梁並雍。漢不立州名,以其地為益州。及獻帝初平六年,以臨江縣屬永寧郡。建安六年,劉璋改永寧為巴東郡,分巴郡墊江置巴西郡。劉備據蜀,又分廣漢之葭萌,涪城、梓潼、白水四縣,改葭萌曰漢壽,又立漢德縣,以為梓潼郡;割巴郡之宕渠、宣漢、漢昌三縣宕渠郡,尋省,以縣並屬巴西郡。泰始三年,分益州,立梁州於漢中,改漢壽為晉壽,又分廣漢置新都郡。】

兩漢行軍一天行軍只有30里(而且鍾會還是一邊修路一邊前進,速度只會慢不會快),長安到漢中933里,再加上長安到洛陽的距離,鍾會能帶著十餘萬大軍一個月就進入漢中?難不成鍾會會飛?

【先命牙門將許儀在前治道,會在後行,而橋穿,馬足陷,於是斬儀。】

而晉書記載就更明確了

【其後鍾會為鎮西將軍,憲英謂耽從子祜曰:「鍾士季何故西出?」祜曰:「將為滅蜀也。」憲英曰:「會在事縱恣,非持久處下之道,吾畏其有他志也。」及會將行,請其子琇為參軍,憲英憂曰:「他日吾為國憂,今日難至吾家矣。」 琇固請於文帝,帝不聽。】

鍾會當上鎮西將軍就【西出】,去關中上任了。

——————————————————分割線————————————————

另外真的不用因為伐蜀無功而返來黑曹真,曹真起碼好歹讓主力安全撤退了。

要知道曹真遇到的暴雨,已經算天災級別的了。

【九月,大雨,伊、洛、河、漢水溢,詔真等班師。】

【會天大雨三十餘日,棧道斷絕】

我就想問問住在關中或者中原的朋友們,你們難道年年會遇到如此暴雨嗎?

【少府楊阜上疏曰:"昔武王白魚入舟,君臣變色,動得吉瑞,猶尚憂懼,況有災異而不戰竦者哉!今吳、蜀未平,而天屢降變,諸軍始進,便有天雨之患,稽閡山險,已積日矣。轉運之勞,擔負之苦,所費已多,若有不斷,必違本圖。《傳》曰:"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軍之善政也。"徒使六軍困于山谷之間,進無所略,退又不得,非王兵之道也。"】

注意是曹真率軍出發後,大雨才開始下的。不是曹真硬頂著大雨,向曹睿請示伐蜀的。

而出兵後的曹真,畢竟皇帝已經發詔書了,自然不能輕易放棄,可是沒想到這雨越下越大,下得中原各地都爆發了洪災。這時候陳群楊阜王肅華欽都急忙求曹睿的撤兵。

這場大雨一直下到十月【自十月不雨,至於十月。】

持續兩個月的大雨,這仗打個頭啊?你就是把曹真和諸葛亮換個立場,曹真守漢中,諸葛亮冒著兩個月大雨,後方發洪災無法保證後勤,而且子午谷地形險峻,捫心自問,你覺得諸葛亮除了撤兵還能怎樣?攻下漢中嗎?

說曹魏託名天災撤軍,那就更逗了。難不成三國志,晉書,資治通鑒記載的暴雨都是假的?王肅陳群等人配合曹睿演戲嗎?

——————————————————分割線—————————————————

鄧艾八月前出兵還有異議?看史料

【四年秋,詔諸軍征蜀,大將軍司馬文王皆指授節度,使艾與維相綴連;雍州刺史諸葛緒要維,令不得歸。】鄧艾和諸葛緒同時出兵的,任務是困住姜維

 【詔諸軍大舉伐漢,遣征西將軍鄧艾督三萬餘人自狄道趣甘松、沓中,以連綴姜維;雍州刺史諸葛緒督三萬餘人自祁山趣武街橋頭,絕維歸路;鍾會統十餘萬眾分從斜谷、駱谷、子午谷趣漢中。以廷尉衛瓘持節監艾、會軍事,行鎮西軍司。瓘,覬之子也。

  會過幽州刺史王雄之孫戎,問"計將安出?"戎曰:"道家有言,"為而不恃。"非成功難,保之難也。"或以問參相國軍事平原劉寔曰:"鍾、鄧其平蜀乎?"寔曰:"破蜀必矣,而皆不還。"客問其故,寔笑而不答。

  秋,八月,軍發洛陽,大賚將士,陳師誓眾。將軍鄧敦謂蜀未可討,司馬昭斬以徇。】

八月之前,司馬昭就讓鄧艾出動了,鄧艾出兵只會比八月早不會比八月晚

姜維和鄧艾諸葛緒從八月相持到九月,得知鍾會已經進入漢中,只能突圍。這時鄧艾抓住戰機,決定發動猛攻。有人居然能理解鄧艾九月才出兵,我也是醉了。難道張頜和張飛相持五十多天才開打,所以張頜張飛出兵的日期就都要推遲一個月嗎?

【鄧艾遣天水太守王頎直攻姜維營,隴西太守牽弘邀其前,金城太守楊欣趣甘松。維聞鍾會諸軍已入漢中,引兵還。欣等追躡於強川口,大戰,維敗走。】

還有鄧艾和姜維相持,這需要腦補?難道不知道史書上記載的「絆」、「連綴」都是什麼意思嗎?

再看看晉書的記載

【於是征四方之兵十八萬,使鄧艾自狄道攻姜維於沓中,雍州刺史諸葛緒自祁山軍於武街,絕維歸路,鎮西將軍鍾會帥前將軍李輔、征蜀護軍胡烈等自駱谷襲漢中。秋八月,軍發洛陽,大賚將士,陳師誓眾。將軍鄧敦謂蜀未可討,帝斬以徇。九月,又使天水太守王頎攻維營,隴西太守牽弘邀其前,金城太守楊頎趣甘松。鍾會分為二隊,入自斜谷,使李輔圍王含於樂城,又使步將易愷攻蔣斌於漢城。會直指陽安,護軍胡烈攻陷關城。姜維聞之,引還,王頎追敗維於強川。】

早在洛陽誓師大會之前,司馬昭就給鄧艾諸葛緒下達了發兵命令(提前發布命令來彌補時間差,好同時進兵。),鄧艾諸葛緒自然就是八月之前就出兵了。難不成鄧艾諸葛緒無視司馬昭的命令,睡一個多月大覺再出兵嗎?這不找死嗎?


曹真到底是什麼水平的將領,我覺得應該分三個階段來看。

首先,在曹操在世的時候曹真並沒有大功績。

最初曹真只能算是魏國的中層將領,跟隨曹洪曹休破吳蘭於下辯,之後在夏侯淵死後被封為征蜀護軍,都督徐晃等(應該也是因為曹家宗室的原因才有節制徐晃的特權吧),但也只有擊敗高詳的功績。

這一時期的曹真只是一個普通的曹氏宗族,水平問題,因為功績不多也沒有很直接的體現,難以準確判斷。

之後,在曹丕繼位後,隨著魏國諸多大將的離世,曹真開始得到重用,黃初三年被封為上軍大將軍,都督內外軍事,假節鉞。這時候的曹真,已經算是作為曹魏鎮守西邊的大將,魏國的門面將領了。

在曹丕在世時期,曹真的表現就比較多了。征討反叛的諸胡聯軍,平定河西,據《魏書》記載,此戰「斬首五萬餘級,獲生口十萬,羊一百一十一萬口,牛八萬」,這已經可以算是很大的一場勝利了,而且這一戰打通了中原王朝和西域諸國的聯繫,意義巨大。

另一個比較出色的表現就是征東吳。黃初三年,曹丕分兵三路進攻東吳,其中曹真與征南將軍夏侯尚,左將軍張郃,右將軍徐晃攻江陵,曹真先是擊敗徐盛,後又擊退來援的諸葛瑾,之後包圍江陵城,雖然因朱然指揮得當半年未破,但是還是抵擋不住魏軍攻擊,但在城將破之時軍中起了瘟疫,最終無奈班師回朝,之後轉為中軍大將軍。(YY一下,如果是孫十萬親自駐守江陵,曹真應該就功成名就了吧,認真臉)

在曹丕一朝中,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曹真已經成為曹魏軍事方面地位很高的將領,而且自身能力也在不斷提高,從幾次戰果來看,已經算是水平很高的一員猛將。

最後,在曹睿一朝,曹真真正成為了魏國軍事方面的一把手。

黃初七年,曹丕去世,將曹真,陳群,司馬懿命為輔政大臣,曹睿繼位後,進封曹真為邵陵侯,遷大將軍。

在曹睿時期,曹真真正成為了魏國的軍事支柱之一,而這一時期曹真的對手從胡人東吳變成了我們鞠躬盡瘁的諸葛丞相了。

(圖保存自貼吧,如貼主看到要求刪除請留言,立刪)

魏太和二年,諸葛亮出人意料地北伐,一時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響應,關中大亂。曹睿坐鎮長安,命曹真張郃迎擊。曹真先派遣張郃擊敗馬謖,佔據街亭,切斷蜀國糧道,自己領兵擊退趙雲,之後又親自圍降三郡,算是挽救了魏國關中地區的保留權。在撤兵的時候預測到諸葛亮下一次進攻的路線,「乃使將軍郝昭、王生守陳倉,治其城」,後面的故事,大家就都知道了。

之後的曹真就走上了人生巔峰,「四年,朝洛陽,遷大司馬,賜劍履上殿,入朝不趨」。這時候的曹真已經真正成為了魏國政治軍事上的支柱,曹氏宗族的依靠。

曹真在接受這至高榮譽之後,便提出征蜀,這個決定我覺得也是不怎麼靠譜的,蜀國諸葛亮還在,兵甲充足,就算沒有後來的大雨,曹真也未必能打贏蜀國。不說假設,只看結果,曹睿把陳群的反對意見給曹真參考,結果曹真直接發兵,最後大雨連綿,無奈退兵。

曹真的能力,我覺得是很高的,尤其是統兵治軍的能力,可以連續擊敗兇猛的胡人,可見其出眾的指揮能力。而他的戰略眼光也值得誇讚,出兵斷蜀軍的糧道,果斷包圍三郡,留郝昭守陳倉更簡直是神作。


常有人把這個將領那個將領稱作名將,卻沒有什麼人把曹真放在這個範圍里,但是在我看來,曹真也是當時不爭的名將。

「真少與宗人曹遵、鄉人朱贊並事太祖。遵、贊早亡,真愍之,乞分所食邑封遵、贊子。詔曰:『大司馬有叔向撫孤之仁,篤晏平久要之分。君子成人之美,聽分真邑賜遵、贊子爵關內侯,各百戶。』真每征行,與將士同勞苦,軍賞不足,輒以家財班賜,士卒皆願為用。真病還洛陽,帝自幸其第省疾。」


被三國演義從虎寫成貓


曹真是個合格的將領,有名將之姿,但沒必要吹捧。

至於說和諸葛亮打的有來有往,這是完全扯淡。諸葛亮北伐不僅兵力有限,還要受後勤限制,掣肘實在太多,根本發揮不出來真正實力。而且諸葛亮的進軍路線也就那幾條,趙雲後來又燒掉了一條,曹真加強陳倉防禦,這個判斷並無神奇之處。

真正體現曹真水平的還是他一意孤行想要懲戒諸葛亮的南征子午之役。

這仗打的簡直TM扯淡。不僅前鋒夏侯霸被蜀軍迎頭痛擊,魏軍無法進入漢中;而且諸葛亮還派魏延、吳懿攻入隴西,大破郭淮、費曜。。。

曹真率大軍南下、多路進攻,最後被人干成這樣。諸葛亮還沒發力,他就倒下了。甚至可以說,諸葛亮根本就沒想對他發力,只是想抓住他主力南下的機會,趕快侵攻隴西。。。

雙方這段位差距大的簡直令人哭泣。


關於曹真遇到雨季的問題,我本來覺得這個其實不需要特別說明。因為這是個很智障的問題,雨季往山裡跑卻抱怨山裡有泥石流,除了說明這人傻逼之外,說明不了任何問題。

評論里的哥們硬跟我抬杠說是鍾會進軍時間和曹真一樣,我就說明一下算了。

曹真:「真以八月髮長安,從子午道南入。司馬宣王溯漢水,當會南鄭。諸軍或從斜穀道,或從武威入。會大霖雨三十餘日,或棧道斷絕,詔真還軍。」

鍾會:「秋八月,軍發洛陽,大賚將士,陳師誓眾。將軍鄧敦謂蜀未可討,帝斬以徇。九月,又使天水太守王頎攻維營,隴西太守牽弘邀其前,金城太守楊頎趣甘松。鍾會分為二隊,入自斜谷,使李輔圍王含於樂城,又使步將易愷攻蔣斌於漢城。會直指陽安,護軍胡烈攻陷關城。」

還有疑問的,自己百度下洛陽到西安的地圖距離。仍然不死心的,自己看下日曆,看下今天是陰曆幾月,我們這都半個月沒下雨了。順便再想一下,上個月雨季是陰曆幾月。


仔細想想,不行,都貼文了,我必須要藉此機會再黑一下姜維。

人家大軍8月都從洛陽出發開始進軍了,姜維帶著蜀軍主力直到9月份還在沓中修地球。

蜀漢不亡簡直沒有天理。


督諸軍討。。。

督諸軍討。。。

督諸軍討。。。

親自上陣一回是南郡被朱然逮著揍,二回是西征季漢半路被暴雨阻絕回來病亡。

應該蠻厲害的,畢竟不親自負責指揮,只是分遣諸將去打打殺殺時,曹真贏過不少回。

就是自己親自上陣要麼被揍要麼病卒。


綜合來說就是一個被三國演義貶低太多,但又被論壇「歷史學家」們抬高太多的一個人
可以算是當時的一流將領,但是遠達不到頂級,個人覺得和諸葛亮比還是要差一個檔次


曹休比他強不少,臉皮也薄很多
南征被朱然「名震敵國」
一伐和趙雲疑軍大眼瞪小眼,張郃援軍破馬謖解決局面
二伐不知道在幹嘛,三伐一樣消失
伐蜀運氣好碰上大雨,不然多半就是比王經還要慘的慘敗
之所以被吹那麼厲害,一是亮黑,二是曹魏詔書寫得好


恕我直言,曹真在三國演義里就是個痴線,被老羅黑的體無完膚


印象最深是兒子太坑


一流將領里中規中矩吧和司馬懿差不多,他是被使勁黑司馬懿是被使勁吹,折中的水平。那個時候曹魏打硬仗都得靠張郃。


這麼說曹真也算是個帥才唄


在三國這種人物各種被神化的歷史階段來說,曹真還算不錯了,這不過這幾年三國題材各種影視文學劇層出不窮,描寫蜀漢的黑子丹,描寫魏晉的還得黑子丹抬司馬懿。挺倒霉的一個人,而且兒子還能作死。


推薦閱讀:

本世紀,中國有可能收復蒙古國嗎?
盤尼西林在民國時期真的是像電視劇里那樣被嚴加管制嗎?
越王勾踐如果最後沒滅掉吳國,那麼他的忍辱負重還有意義嗎?
蘇聯有什麼鎮國神器嗎?
如何評價喀琅施塔得事件?

TAG:歷史 | 三國 | 曹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