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導致了人們認為在家庭中自我暴露會導致風險?成年後如何卸下這類防衛?

本題來自知乎圓桌 ? 以家的名義更多家庭相關的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人的溝通粗略劃分為三種,談事實、談看法和談感受。這三種溝通在溝通深度上是層層遞進、逐漸有更多的自我捲入。

當我們談事實的時候,我們大體上是沒有風險的,因為說的都是一些自身之外的客觀事物,它們不直接涉及我的情緒情感,也就不涉及我的需求和價值觀,就像我們的身外之物,我們的車房錢一樣,它們能為我所用,但它們無法代表自我。例如,A告訴B:別看今天天氣這麼好,天氣預報說明天就會急劇降溫。

談看法的溝通會有少量的自我暴露,但是風險並不大,因為看法由我們發出,看法的獨到能顯示出一個人的水平,但平庸的看法也一般不損害人的自尊。這就像我們的外衣一樣,裝飾著我們,體現我們的品味和個性。例如,A跟B分析:我認為學心理學的都是瘋子,這在中國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Blabla……。

談感受則是完全的自我暴露,它往往包含我們經歷的一個事件,以及這個事件帶給我們的感受(當然也會有直接拋出的感受)。這無論是對誰暴露,都會有極大的風險,因為人的情感背後往往意味著一個人的需求和價值。當一個人感到「因昨天有一句話傷害了對方而感到很內疚」時,這個內疚的背後往往代表著這個人對對方以及和對方關係的看重,以及希望自己能夠得到對方原諒的需求。因此,感受就像我們的內褲一樣,是我們貼身的保護傘,它保護著我們的自尊和價值感。向一個人暴露我們自己的感受,就像是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內褲,沒有完全的信任和安全感是無法做到的。談感受的例子,A向B傾訴:我男朋友昨天陪我逛街的時候我跟他說租房子的事情,可是他好像特別心不在焉,對我愛答不理的,我覺得很不爽。

在家庭里,這三層的溝通剛開始都是存在的。
很小的時候,小孩子會直接跟父母談感受:「媽媽,我喜歡那個玩具」
但是通常父母很容易忽略孩子的感受。不論媽媽是否願意給孩子買這個玩具,都不能意識到孩子對這個玩具的「喜歡」和「喜歡」這個情感背後的需求——「想要」,以及孩子的價值——「玩耍是孩子的天性」。缺乏共情的成人,會站在自己的視角去看待問題:「給你買了那麼多玩具了,怎麼還要!」,並且不懂得培養孩子共情他人的能力,所以他們不會說:「寶寶,你看我這個月給你買了三件玩具,一共花了我150塊錢,媽媽掙的錢也是有限的,你明白嗎。」
有時候,孩子還會直接跟父母談負面的感受:「媽媽,我感冒了頭好疼,嗚~」,媽媽:「男子漢,堅強點,哭什麼。忍一忍就好了,我帶你去看醫生。」

每次小孩子表達「我喜歡」得到父母的「拒絕」時,情緒表達的安全感就扣一分。每次孩子表達「我難過」得到父母的「否定」時,情緒表達的安全感又扣一分。久而久之,情緒表達的安全感就負分滾粗了。

到了中學時期,青少年開始有自己的思考,會漸漸退而求其次,跟父母談看法:「媽,我覺得現在中國所謂的民主集中制只有集中缺少民主」。面對看法,家長的反應常常是迴避,因為他們這時候更關心孩子的學業和成績:「別天天看閑書,胡思亂想,好好專心學習」。有些成人間依戀關係功能不良的父母甚至會對孩子產生更多的依戀,從而體現出對孩子獨立思考和獨立願望的強烈反感和控制。「媽,我覺得小B這個朋友不錯,他那次XXXX」,「你一個小孩子懂個屁,他成績那麼差,跟你接近是有目的的,你要多和C那幫朋友玩,你看C就不會像B一樣讓你晚上十點鐘還出去鬼混吧」。

當一次次青少年表達「我認為」得到父母的「迴避」和「否認」時,看法表達的安全感就扣一分。久而久之,看法表達的安全感就負分滾粗了。

到了大學時期,成年初期的青年開始有了自己的生活,對自我的選擇有了更多自主,進而求其次,跟父母只談事實了:「媽,你看到新聞了沒,習大大來我們北師大了」「媽,我買了1月30號的火車票,等我回來啊」「媽,我昨天感冒了,北師大的校醫院開藥居然是免費的」。

「是嘛,那你有去接待習大大嗎?這麼好的機會,你怎麼不把握啊!」「怎麼回來這麼晚,叫你定25號的!」「怎麼又感冒了,你咋不知道照顧好自己呢,我跟你說了多少遍了,要XXXX」

每一次,青年向父母表達「我得知」「我經歷了XX」得到父母的指導和命令時(也包含父母的擔憂等負面情緒),事實表達的安全感就扣一分。久而久之,事實表達的安全感就負分滾粗了。

工作之後,成年期的青年人有了自己的家庭生活,工作了一年,辛苦勞累。過年回到家裡,只剩下了打招呼:「媽,我回來了。」「好,一切都好,你們呢?」「媽,我走了,還要去老婆家拜年呢。」

所以,人們認為在家庭中自我暴露是一件有風險的事情,是因為,我們都是有被傷害經驗的,和不被共情理解的家庭環境。

當我們成年之後,我們可以終止這樣的循環,因為作為一個成人,我們可以訓練自己的共情能力。當每年回到家裡,不僅僅和家人打聲招呼,試著去問問父母這一年的「事實」「看法」和「感受」,並且從他們的視角完全相信這些「事實」,理解這些「看法」,接納這些「感受」。當父母體會到你的真誠和共情之後,他們或許會轉變,也或許不會。但是,你會發現他們的幸福感會有所提升。

你也可以嘗試把這種方法運用在自己的家庭,讓你和你的孩子之間良性互動。


焦慮的時代,給你一杯平靜,關注公眾號:zengminpsy


竟然沒有人回答,
我來拋磚引玉…
1評判,
家人對自己暴露的內容進行毫無顧忌的評判,
比如,
我想去當廚師…(我真的很喜歡做飯)
然後:好好學習考大學,當什麼廚師,那都是下等人乾的,
然後引出第二點,
2統一價值觀,
我是你的長輩,所以我的價值觀就是對的,你就要跟我的價值觀一樣,不然你就是
熊孩子,不孝順,
3界限不明確,直接代替你做一些事情

比如,有個男的跟我表白了,什麼什麼條件,我還沒想好怎麼回復,
結果,直接給那個男的打電話:我是她媽媽,我不同意你們在一起,你快離開她
4有個很糟糕的不健康家庭代際傳遞的觀點是:因為我是你家人,所以我表現親密關係的方式就是,對外人誇獎讚美,對家人嫌棄打擊,美其名曰,說實話,為你好,外人不告訴你,只看你笑話
5資源共享,
你告訴你媽媽一個秘密,並且告訴她不能和任何人說,結果
你的七姑八姨見面就問,
你覺得很難堪,像被扒光衣服去質問你媽的時候,只得到一句輕描淡寫的:他們又不是外人!!!!

綜上所述………跟家裡人聊心裡話那就是花樣作大死=_=

然後第二段,如何卸下,
聊天設置,
1我想跟你說說話,你不要評價我的話,就儘可能的用你的話複述一遍給我並且以後任何時候也不要提起這段話的內容好不好…


長評過字數,原本是要回復一個匿名作者的~就是那個被父母逼深夜練字的作者
作者說的我非常感同身受,從小到大我在家的心理感受和你非常相似,只是我可能更叛逆一些,再加上16/7歲就出國念書,有更長和家人分開的時間,所以我真正抗爭,反思自己成長過程的時間就越長。
我和你一樣有被父母拒絕我的感受,guilt tripping,被忽略,被「逼上絕路」的感受,我隱藏自己所以就不用被他們批評指責,以至於到後來和家裡的關係非常疏遠,一年打不了2個電話,一回家過暑假就吵架
但是這兩年,我和家裡人,尤其是始作俑者我媽的感情修復了,而且越來越好,我們現在會互相關心互相理解互相分享生活里的事了,我現在會開始想家,這是之前想都沒想過的。我出國五年,直到今年之前,都沒有想過家。
現在我要告訴你我成功扭轉這種讓人絕望的親子關係的關鍵:抗爭!抗爭!!抗爭!!!你要不斷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不斷!不斷!!不斷!!!你在這個過程中,尤其是一開始,會非常非常痛苦,因為你父母會覺得自己被挑戰了,他們會罵你不知好歹白眼狼,指責你為什麼要說這些沒用的,控訴你為什麼要讓他們這麼痛苦,說他們做的一切都是為你好為什麼你不領情還要反咬一口,等等等等。他們會很兇很受傷,你也會在一次次的抗爭中傷痕纍纍痛苦不堪!
但是一定要堅持!!見一次說一次!!不為什麼,就為了你父母!對,為了你父母!他們因為自己的成長和環境的局限性,成為了這麼有缺陷的人,帶給你有缺陷的成長,一輩子沒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和自己獨生女一輩子建立不了親密的感情聯繫,其實他們是最可悲的,至少作者你意識到了自己成長的問題並有機會改變。
父母腐朽固執不聽講,就一遍一遍地講,你在和他們控訴出來的過程中,你會獲得更多抗爭的力量和對自己想法的肯定。
我和我媽抗爭了三個暑假,直到去年她哭著說你為什麼一定要總是提,每年每年地提,我真的好痛苦。我說媽媽我也好痛苦,我一直想要磨平這樣的痛苦,但是不說出來我只會更壓抑更難受。她說那你要怎麼樣?你說你要怎麼樣?!我說我要你道歉,你為你曾經做過的深深傷害我的事情道歉
她終於道歉了,然後哇地一聲哭了出來
她終於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她很痛苦,因為自己人格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自己從來以為正確的一部分,正式被自己判為「錯誤」了
而我在那一瞬間,也釋然了。多年的痛苦掙扎,也在那一瞬間得到了安慰。從那一刻起我和我媽終於不是迫害者和被迫害者的關係,而是平等的,一起重新出發的盟友。
沒有經歷過這些的人是不可能理解的。有些人會勸你不要嘗試改變父母因為他們這樣已經很多年了,改變只會讓雙方痛苦。而我想說的是,既然作者你因為這件事親情直到現在還被困擾,還因此難過低落,就說明還不能完全接受「父母不愛自己不關心接受自己」種想法和現狀,也說明作者是想讓自己從這種痛苦中解脫出來。如果你不抗爭,不去和他們說清楚,那解脫的唯一方式就是徹底的心靈上的疏遠。當你小心翼翼,不做任何他們不喜歡的事,不踩他們任何一條線,所有心裡話也不和他們說,你才能隔絕他們對你的批評指責操控,而此時此刻你也完全將他們屏蔽出你的心靈。
如果想和父母重新出發,改善關係,有一天能心靈交流,就要抗爭!抗爭!!抗爭!!!SET YOUR BOUNDARY AND HOLD YOUR STAND, NEVER BACK DOWN, NEVER! NEVER!! NEVER!!!
如果一個人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從何有改進一說?你要做的就是要父母意識到他們的錯誤
抗爭的道路很痛苦,很艱辛很折磨,如果對自己壓力太大了,放棄改變父母,接受現狀,保護自己的心理健康,就是底線。
從來沒想過家的我,今年想家的時候,覺得我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謝謝大家的關心,這是我在知乎的第一個回答,就受到這麼多人的關心和鼓勵,我真的好感動好感動好感動。所以不匿名啦~大家一起加油~


---------------------------------------------------------------------

不知道我是不是太早熟。從小就覺得人活著並沒有什麼意思。因為從小父母每晚逼我練字,經常一個人在客廳寫到深夜。經常不開心。初二時候加上成績驟然下滑,內心更是苦悶。就在平時的練習冊上寫下幾句詩,並在下面寫下「絕·筆」兩個字。然而有一天卻被我媽無意間看到了,就把我喊道他們的卧室,我一進屋我媽就開始哭並罵我不懂事,我爸也在旁邊說養我多麼多麼不容易我要是走了父母該有多傷心一類的話。當我走出房間之後,我的內心並不是想的,自己不該有這樣的想法(其實我寫那兩個字時真沒那個想法只是青春期少年的無病呻吟故作矯情罷了),內心最懊悔的就是,我沒把自己東西藏好,怎麼會被他們看到。於是我有了自己的上鎖的抽屜,這十幾年來一直沒在他們面前打開過,就算我上了大學打包行李,別的什麼都可以忘記帶,唯獨鑰匙我每年都必須反覆檢查確保帶走。
大學四年我跟家裡人打電話的次數不超過十五個。我記得有次跟我媽視頻,我媽說,哎呀我不知道和你說什麼,我看電視去了。那時候大學室友每天都和她媽媽打電話,甚至一天好幾個,我特別的羨慕,羨慕他們什麼話都說,意見相同就越說越起勁,意見不同就吵一架然後立馬又和好。
可能你們會覺得,我是一個不太孝順,不會表達自己想法的一個人。我現在是,可是我以前不是。從小的時候我就清清楚楚的記得全家人的生日。每次他們過生日我就會想辦法準備禮物,有時候是卡片,有時候是信,有時候會攢錢給媽媽買首飾,那時候耳釘項鏈戒指胸針每年不重樣。然後自己生日的時候也特別想收到禮物,可是,一次都沒有收到過。爸爸媽媽還經常忘記我的生日。從高中起我基本上不送禮物了。大學有了手機之後會跟他們零點發祝福簡訊,剛開始簡訊編輯的很長,後來字數也越來越少了。每年放假回去都會給家裡帶東西,大三暑假掙了七千多,給家裡人買了香水,給爸媽買了衣服,花了三千多。
真正和家裡人覺得疏遠是源於一天晚上的吵架。
從小我就是他們眼中的乖乖女,就算他們批評我我也默不作聲。然而就是那天晚上我人生第一次還嘴,造成了我心裡過不去的隔閡。
那是大四國慶節假期我放假回家,我媽參加了一個唱戲比賽讓我用ipad 給她錄了視頻。過幾天她讓我幫她把視頻轉到優盤裡。那是我第一個蘋果產品我不知道怎麼把視頻文件弄到電腦里,就只好用百度雲上傳然後再用電腦下載下來。可是因為文件太大,傳的很慢,在後台總是不知道什麼時候就中止了,每次都要重新上傳並下載。我也沒著急弄。就這麼隔了幾天我媽總是問我怎麼還沒弄好,問的多了我不耐煩說我弄著呢,你別著急,最後幫你弄好還不行么。然後當時她就有點生氣,我也看出來了。第二天從清早開始她就沒搭理我,到了晚上他和我爸吃過晚飯就出去散步了,臨出門前說讓我寫寫字。然後我姐和我嫂子來了,我就和她們坐在一起聊了會兒天,不到半個小時,我爸媽回來了。一進屋,話還沒說,我媽就坐下來哭,說我今天心情不好你沒看出來?我莫名其妙,我說我看出來了啊。我媽說,那家長讓你去寫字你怎麼還在這坐著?然後就開始抱怨說這幾天她怎樣怎樣照顧我而我怎麼怎麼不聽家長的話。我爸也在旁邊說,你媽剛剛散步的時候就很傷心,家長多希望你放假回來老是盼著你,讓你寫寫字是為了你好吧啦吧啦。我當時心裡特別特別窩火。首先我都說了會寫字了,我只不過在這稍微聊了會兒天,第二我覺得我媽純粹是因為我沒幫她弄好視頻才對我不滿,卻在我爸面前告我狀說我在家表現不好不寫字不做家務。我越聽越氣,然後就想,從小就沒爆發過我要大聲說出來一次!於是我一邊哭,一邊說從小到大覺得自己心裡的委屈。說從小讓我一個人深夜在客廳寫字,說我不想寫都是你們逼我寫,你們從來沒有關心過我的想法,別人每天都和父母打電話而我們從來不打,我多麼後悔小時候太聽你們的話太乖巧,導致現在我也必須處處聽你們的話吧啦吧啦。結果我爸本來還沒那麼生氣,結果越來越氣,大聲罵我不懂事,白養我二十多年,然後把家裡所有的字都撕了。後來我姐和我嫂子都過來讓我去道歉,雖然我心裡覺得自己沒有做錯,但是因為我爸身體不好,我還是去道歉了,說了很多檢討的話,可是,我心裡依舊是委屈。
從那晚以後我跟他們相處變的更小心,出門的時候把日記本藏好,也再也沒像小時候那樣發過矯情的簡訊。微信空間都把家裡人屏蔽,有時候經過親戚的手被他們看到幾張我平時發的照片,即使是無關緊要的照片我都會覺得特別的沒有安全感。
工作也是他們一定要我做的。來北京工作寄宿在親戚家。前半個月剛到北京他們沒跟我打過一個電話發過一個簡訊。後來開始工作了倒是隔三差五給我打電話,比什麼大學四年打的都多,我非常的不適應。你覺得我會感動?並沒有。他們打電話的內容就是問我今天有沒有工作,然後說一定要把字練練,接下來誇某個親戚的字好,然後就是讓我多幫親戚做家務。別無其他。我寧願他們不要跟我打電話,越打越傷心。我在這裡過得好不好他們一個字都沒問過,今天吃的什麼天氣冷不冷他們也沒有問過。可是我真的過得不開心。
我覺得我現在變得很壞。
越長大越不孝順。因為覺得慢慢看清了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他們的教育方式的錯誤。
或許我是錯的,我沒有良心。歡迎你們來罵醒我。


因為自我暴露得不到肯定,收到的都是負面信息。要是一個人每次表達自己的時候都會被讚美,他當然會願意表達,反之就不會。

成年後我覺得最多只能迴避矛盾,但基本不可能卸下防衛。習慣於否定你的家人,不會因為你成年了就不否定你,即使你獲得的成就已遠遠超出了他們的期望。
但成年後你的確可以做一些事軟化防衛:

(以下所有文字的前提是你可以脫離家人負擔自己的生活)

1. 告訴他們一個既定的結果,而不是過程。
很多人都有做一件事的過程中被家人指指點點,覺得神煩的經歷。要改善這種情況,你可以做的時候瞞著他們。如果成功了,直接給他們一個OK的結果,他們也不能說什麼,還可以一起討論一下這件事的好處。如果失敗了,直接不說,省得多話。比方說你想換工作,你可以先不告訴家人你要換工作,一直到換了一個高大上的工作再告訴他們,讓他們高興一下。

2.逐步加強自己在家中的話語權。
小時候弱勢,出於人類欺軟怕硬的天性,大部分人會否定弱者滿足自己的成就感,父母也不例外。長大後,經濟獨立,便可以逐步在一些事情上發表意見,並保持強硬。讓他們知道你已經可以和他們平等對話,而不是不敢還口的弱勢群體了。

3.挑家裡的大梁。
時不時給家裡買一些必須品。如洗衣機,每月的米、油、糧,交水電費等。或者在家庭旅遊等家庭大事上出錢,讓自己對這個家有直接貢獻,提升地位與話語權。

在做到以上幾點以後,家人應該基本能意識到情況的變化了,在習慣性否定你的想法意見之前應該會多一步顧慮。即使他們依然否定你,以上的行為也能讓你更加強硬自信,從而反駁不接受他們的否定。
當他們意識到否定並不能帶來想像中的快感和效果後,便會好好說話了。這是一個良性循環,等到情況足夠好的時候,你即使不做以上行為,大家都能其樂融融的。


父母神經病 我又不為他們活


知識就是力量。我們選擇把有關自己的信息暴露給別人的同時也就賦予了別人傷害自己的力量。題主問為何選擇不對親人自我暴露,我想原因最終在此。之前各位都論述了父母在家庭代際傳遞和情感交流缺失方面的責任,我想談談別的。

首先,社會傳統。集體主義文化的我們其實不鼓勵親人間的平等交流:「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應勿懶,父母教需靜聽,父母責需順應。」先人們犧牲了個體的感受和發聲的權力,冒著公權力被僭越和濫用的風險,選擇了集體行動的統一有效和以此促成偉大的可能性。從孩童時代培養社會性開始,我們就被期許默默地服從和執行上級的指令而無需表達自身的質疑和思考。提倡自我表達和關注個人的情感來自西方個人主義映照下的內在訴求,屬於乍一想情理之中實際操作起來卻意料之外的東西。

其次,時代背景。我們處在前所未有的大變革之中,人口流動和科技發展造成了我們思想距離和現實距離的鴻溝,難以形成親密關係不是少數而是常態!人際關係中自我暴露的目的並非單方面的傾訴,更像是彼此交換傷害自身的武器以最終形成親密關係。在無力交流和理解的現實面前,親密關係成為泡影,也就失去了自我暴露的意義。

最後,隔離和親屬的情感交流是否有積極意義?我認為是有的。為形成獨立的人格,成年之後在心理上和原生家庭保持一段時間的「斷奶」和經濟獨立一樣重要。夫妻吵架,男的不找媽媽抱怨,女的不賭氣出走回娘家,通過克制或絕對中立的第三方的幫助保持理性的交流,尋求在自身家庭的框架內最終解決問題的途徑。只有這樣的家庭才有健康正常的家庭氛圍,才能孕育出逃離上一代悲劇循環的後代。

我們這些搞心理諮詢的才有飯吃!


一向乖乖女的我相當的沒眼力,畢業工作遭遇了很多想不通的「辦公室政治」,比如,有個同事人很樸實,但很能幹,可是部門幾個好事的人都欺負她,背後放冷箭,我義憤填膺的說了他們,當然,那次受害人就變成了我,並且以後都是我,被「家人」知道後,他們並沒有跟我談任何事情,只是對我的態度異常冰冷,直到有一天外婆告訴我,他們說我「見過蠢的,沒見過這麼蠢的」,心裡很震驚,我們是有血緣的親人啊,我開始不知如何自處,不知如何跟他們處,只能選擇沉默,少來往。
我很拚命的的努力的希望得到他們的認可,過的也按照他們說的條件來經營自己的生活,過程很痛苦真的很痛苦,又會聽到「都不知道不打點電話的,有事也不說,都不知道那些好東西怎麼來的,誰知道是不是跟男人亂搞來的……」(ps:女漢子在25歲時全額買了一套40w+的房子)
不單單是這點點事,還有很多很多,從此心再也熱不起來了,路人都比他們可愛,聽到他們說話跟空氣一樣,連防備都懶得防備,又何來卸下呢?
根據人的發展特點,將來他們老去的時候,自然就會對我態度大轉變。現在無需做任何事。


因為表露了會挨揍,卸下了防禦是因為他們打不過你了。


跟朋友在一塊的時候幽默搞笑挺開朗一人,回到家裡悶著不出聲,除了吃飯的時候在一個桌子上,幾乎都是自己呆在自己的房間。這算嗎?
交談一件事的時候,家人會以過來人的身份教育你,改正你。比方說我爸會覺得我笑的沒有女生樣,女生坐著不能抖腿。這些卻是在我最放鬆的時候才會有的表現。
跟朋友在一塊,他們會附和,會和你討論。

我當然不喜歡找虐


在娘家是把自己扮得像女漢子,不用父母操心。在娘家處處說話小心,時刻記得言多必失。因為婆婆非常敏感,愛嘮叨,所以不說話就是萬事大吉。
跟老公是無所不談,所有的心事都跟他講,因為世上只此一人,願意當我情緒的垃圾桶,只有告訴他才是最保險的。


從坦率因為做錯導致錯誤結果的事會被不斷的批評,而不會得到幫助指導。到越來越不願暴露本性中的脆弱,甚至失戀生病,都想藏在心裡,不知何時不願引起關心,聯絡或者身處在一起時只呈現好的狀態,愛當然在,只是我離家太久了吧。從社會學的角度,在我離家的時候,對父母而言,是一個寄託了生命情感的『符號』,寄託了他們的愛、想念、擔憂、期許、想像。然而他們並不是我的『符號』,我沒辦法,將心裡脆弱的一面,靠想像著他們,得到慰藉。
其實,當我遇到什麼很難過的事情,如果訴說,是一定會得到安慰的,那種我想要的,窩心的溫暖。這是我長大了才懂得的事。
但是,在長久的因為得不到『抱持』的時間裡,我已經不習慣向任何人尋求安慰,除了戀人。固執的把自己鎖上,用好的狀態去面對他人,然而人不可能只有好的狀態啊。於是不好的一面,在單身的時候只有自己忍受,在有男朋友的時候會寄託給他。我的『符號』,不是父母,是男朋友,在我心裡,愛人是全部身心的,我要將自己全盤托出,終其一生不過想要一個永不嫌惡的愛人。所以我很少單身,高中開始的單身時間加在一起,也就一年多點的樣子。因為『堅強』會讓人活的很辛苦。
我不確定愛是否恆溫恆量的時候,會向男友尋求『抱持』。「你喜不喜歡我啊」「喜歡」,無論發生什麼,只要我愛的人這樣告訴我,我就安心無比,即使明天末日我也不會害怕。反之,如果我感受到了一點不耐煩的跡象,便不安作祟。我對朋友說,我甚至可以接受沒有愛,但不能接受愛變少。這是童年而來的敏感和隨之而來的執拗。
我一向以為,因為童年父母的爭吵和動手,讓我不小心見到了愛情婚後的模樣,所以悲觀消極,難以相信愛情會長久及其日後模樣。也曾有當年很喜歡的人因為我的消極棄我而去。
終究是不會有人長久留在我身邊的啊。
這是當時的想法。
很久以後,我終於明白,正是父母爭執不堪卻不離不棄,深深地影響了我,故此我也一直在尋求一個,能令我深愛的、深愛著我的、如何爭吵卻似整體不可分割的,這樣一個人,缺一不可。
在他們的爭吵中,我很小,就覺得自己是個局外人,高中時我對媽媽說,我只是你和爸爸愛情的結晶,我是個個體。他們互動,他們互動的過程越激烈,我越無法參與,我越沒有歸屬感。類似於,「怎麼辦呢,我要找一個歸屬啊」,惶惶不安,竟將生命重心寄託於觸不可及的愛情,當時只是個小孩子,多年來如是。
堅強如我,任何事都不足以讓我崩潰,但在愛情里脆弱的像散沙。
家庭對於一個生物個體向社會人格轉變的影響深遠,然而我的父母非常愛我,我不願將所走過的彎路和沒有哭訴過的委屈陳述於他們,就讓我以自己的嚴父教育理論為自豪的老爸,一直開心驕傲吧。
他們一定覺得自己做的對,做的好,而我,也終於想明白了,在生出我的時候,他們也只是在學著為人父母,怎能完美呢。人已經這麼大了,不能為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找任何借口了。以後,可都是自己為自己負責任了。


我自從小學五年級之後我就不會跟我爸講我任何想法。

我還記得當年我做數學題不會,讓他幫我,他算了很久也不會,然後就罵我為什麼我不會,xxx都會,你們在一起上課,是不是上課時候開小差,是不是看xx動畫片沒心思學。

最難受的莫過你很想跟家人分享你的開心,但是你會怕,這個將會成為你的把柄。

自此,我從幼兒園就愛打架,天不怕地不怕,拉幫結派的熊孩子,變成了喜歡隱藏自己內心,沉默寡言的"乖孩子",父母開心的不得了,自認為教育有方,到處傳教。

有時在想,我是不是真的生不逢時。


談事實也很危險。
爸我今天考試第一。好樣的!
爸我今天老師第二。怎麼不是第一?
爸我今天考試第十一…怎麼前十都沒進!?!再不考第一不讓出去打球!
爸…我…今天…考試……第三十(假設全班30人), 啪!啪!嗙!咚!
三十個學生頂多出三個並列第一吧…三十對家長豈止三個這麼做。
這樣經歷的家庭,三十至少有?


以鬥爭求團結則團結存,以退讓求團結則團結亡


披著關心和親情外衣的否定,本質是負能量的傳遞。


從小就沒有積極的情感交流和表達。把我當男孩養,小時候對自己的心理定位是男生,完全沒向我灌輸過任何生理知識,發育第三年才穿小背心,駝背。初來例假的一年完全傻逼了,不敢買衛生巾,用了一年衛生紙,不敢告訴別人,洗不幹凈的內褲塞衣櫃里,藏著掖著,被我媽發現後講給我同學的家長。
初中絕不和女生共浴,初一創造八天不洗澡不洗頭奇葩記錄,現在留了長發還是對特女性的衣物接受無能。
對性教育的忽略(或許根本就把我當兒子了),導致童年陰影,根本不信任他們也不敢告訴他們。
初二喜歡上室友,總覺得自己有惡,他們太善,跟他們說話都如履薄冰,成績下滑百名,無聊了就把一本本的練習冊戳洞塗黑,像溺在水裡,整天恍恍惚惚的,沒意思。我跟他們說覺得天一下就灰了,他們認為我青春期叛逆。
高中語文老師說我個人特質就是矛盾,打扮大咧咧男孩樣,心思卻多,表面上越不在乎的東西實際越在乎,喜歡反向表達。
滿滿的黑歷史,信任以前或許有過,死了,再也不會有了。


反正小時候爸媽特別容易吵架、打架。對此我都無能為力。現在好多了,只不過有時想起來,就是大晚上,家裡的爭吵聲,我默默的哭聲和外面的狗叫聲。
我媽是個控制欲極強的人,對我,我現在20幾歲了,我剪個頭髮,買件衣服她都要做主,小的時候覺得媽媽不開心,我自己盡量滿足她的想法好讓她開心,可我發現事事讓步,我媽對我的要求就越多。而我就越想離開他們。
還有就是語言暴力
每次我做什麼事情之前,還沒做喔,我媽就說「唉,你不行,你做不好」
小時候,成績好,誇我都是「你也就是成績好」
去別人家做客什麼的,一回來就說我「你應該怎麼怎麼樣,你今天沒禮貌什麼」弄的我出去都不願意講話。
後來,在外婆家住的時候明白了,現在媽媽為什麼會這樣。
我外婆基本和我媽一樣,經常就說你不行,你啥事都不行。一早晨就開始坐在那裡盯著你看,說你穿的衣服、你梳的頭髮不行?
我現在自己努力離開這裡,讓自己內心強大起來,接受自己。


樓主你問的是什麼?當然是經驗了!你的經驗告訴你會有風險,所以你就不做,你的經驗很大程度上是有效的!家庭關係保持距離是必須的啊!


是傷害,最親近人的傷害。
我的父母在我初中時離異,離的不和平,離之前各種吵,為了離和離之後財產糾葛使用了各種方式,這期間窮盡所有手段,摻合進來各種親戚,最終離掉,雙方打個平手,然後各自尋找真愛去了。他們冥思苦想,很怕漏掉那個財產沒有分割清楚,唯一從始至終沒有想起的是我們(我還有姐姐和弟弟)。我愛家,原來那個家,現在我也能遊走於雙方家庭充當粘合劑,我希望長大以後的我們還像以前那樣,但這只是希望。我不會讓任何人看出有些感情在我心裡已經變質,自我感動和感動別人,只想讓心裡好受點。
所以,我很少在家裡表露真實的我,會很孝順很關心很體貼,雖然心裡在哭泣:「你們這些自私的大人們」。


推薦閱讀:

我跟我男朋友分手了,但是還是喜歡他。什麼辦法可以擺脫這種心理?感覺自己犯賤啊
如何不依賴他人不去通過他人才能得到愛?
弗洛伊德的兒童心理理論是否已經不再適用?
作為心理學科班人士,看到市面上各種江湖派、野路子、神棍大仙大行其道,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TAG:心理學 | 心理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