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事可以稱得上「帝國最後的榮耀」?

包括但不限於國家 公司 組織的事迹行為等等


北宋:960—1127。

1098年,宋徽宗16歲,2年後登基;這一年完顏阿骨打30歲,離稱帝只有17年。宋金結「海上之盟」約定滅遼是22年後的事情,而再過七年,金兵就要發動滅宋之戰,攻入開封抓走兩個中原皇帝——北宋的歷史已經進入倒計時階段。

也同樣是在1098年,宋朝在西北的百年攻伐終於有了標誌性成果——第二次平夏城戰役大勝。距離滅西夏只有一步之遙。甚至在遼國使臣威嚇宋朝停戰的時候,宋朝也因為前線軍事的大好形勢給予強硬的回復。

之前的1081年,宋朝五路伐夏,發動了中古時代規模數一數二的遠征作戰。雖然西夏在靈州城下拚死一搏,擊敗了宋軍,但因此損失了邊緣州縣的大部分人口,喪失了對橫山中部的戰略控制,元氣大傷。而宋朝雖然損失慘重,卻始終不放棄攻勢,屢敗屢戰,終於在1097年前進至葫蘆川,築起要塞,號為平夏城。

平夏城殘垣

平夏城在今天的固原市原州區黃鐸堡村,對應的是古代「關中四塞」的蕭關(下圖紅色星型標記)。要塞向北是葫蘆川(清水河)谷地,宋軍從平夏城出發,沿著平坦的谷地直達黃河岸邊,攻擊銀川周圍的平原,一路沒有山地阻擋,沒有乾旱戈壁,而且越前進越富庶,可以搶掠村莊來保證後勤。

原本西北地區作戰最麻煩的幾個條件是地形、水源和糧草供應,現在都不再是問題。只要在這裡站住腳,兵力超過西夏數倍的宋朝隨時可以發動進攻,而西夏從此再也沒有休養生息的選擇。「平夏城」這個名字起得很合適。

所以,一旦發現宋軍在此建城,西夏立刻總動員,太后和皇帝率30萬大軍出擊,在壓迫宋國全部邊境城市的同時,重點進攻平夏城。党項控制的各部族成年男女也一併隨行,號稱150萬,傾國而動。

此戰挖空了西夏的人力物力,戰後無論輸贏,一代人內西夏再沒有可能發動類似規模的戰役,等於押上了三十年內的戰略主動權。所以西夏不僅要取勝,還要全殲進入葫蘆川的宋軍,讓宋人永遠不敢在葫蘆川河道上建立據點。

宋軍主帥是章楶 ,此時他的老鄉兼同宗親戚章惇在開封當宰相,所以章楶不怕後方掣肘,敢於公開抵制宰相乃至皇帝的命令,對前線的變化臨機獨斷,嚴格執行戰場紀律,從而贏得了空前大勝:

丙戌,同呈涇原報羌兵犯塞,自九月探報雲點集大兵,已而落蕃兵士亡歸雲「二十五日,敵兵百五十萬,距盪羌五十里屯聚」,凡旬日乃動。圍閉盪羌、通峽、平夏、靈平、高平、九羊六城寨,約三十萬。渭帥章楶以書來云:「賊不來則已,來則必墮吾計中。」因具呈於上,云:「帥臣敢自任,以此賊必不能為也。」

此戰,宋軍2萬人守城,援軍抵達外圍後沒有直接匯合,而是在不遠處策應,牽制西夏主力不得全力進攻。而且由於之前王安石新黨攢下的錢糧豐厚,這次宋軍還有相當強大的騎兵突擊集團,多次長途奔襲,斬獲西夏高級貴族。最後西夏拋棄全部物資,慘敗而歸。

到了第二年,西夏只能懇求遼國干預。但遼國此時外強中乾,也不願意千里遠征,勸西夏消極防禦。西夏貴族只能殺死主戰的梁太后,向宋朝求和。等到遼國意識到宋朝此次大勝非同小可,宋軍已經在平夏城積蓄了足夠的物資,地位無可動搖。

最後,遼國派出正式使節,要求宋軍停止進攻,宋軍開出的條件是西夏稱臣,交出主戰軍官。1099年,西夏接受條件,遣使謝罪。此時宋朝皇帝瀕死,暫時休兵,但宋軍又構築了一系列進攻基地,西夏沒有膽量也沒有能力去拔掉這些城寨。宋軍只等攢夠下一次大進攻的物資,就要滅夏。1114年,宋軍在童貫的率領下,在青海擊敗夏軍主力,西夏的南線崩盤。1119年,宋朝完全控制橫山(陝北山區),西夏東線崩盤,至此西夏只剩銀川附近的平原,一切地理險阻都在宋軍手中,靜待最後一刀……

紅色為平夏城,紫色星是此後兩次大勝西夏的地點

然而1119年再過一年就是1120年,這一年金軍攻佔遼國起家的上京臨潢府,宋朝看到了滅掉百年宿敵的機會,派出使節和金軍結盟,決定先滅遼國。宋軍的戰略重心因此從佔盡優勢的西北轉移到貌似更有價值的華北地區。之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攻燕京被遼國殘餘力量痛打,只能哀求金軍替自己打仗。金軍攻燕京輕鬆愉快,事後雖然按約定把燕京給了宋朝,但已經看透了宋國的虛弱,決心休養幾年後南下中原……西夏方面的勝利,成了北宋最後的輝煌。而西夏也從這次打擊中死裡求生,對金朝割地稱臣,居然一直混到了成吉思汗的崛起。

補充一下,現在的高票答案說清國最後的輝煌是1882年駐軍朝鮮,這還是小看了甲午之後的大清。我之前寫過一個案例:

馬前卒:有哪些歷史上中國外交強硬的例子?

1911年1月23日,英國駐騰越領事羅斯報告,一支500人的新軍已於1月22日離開了大理,並迅速地向騰越開進。2月1日,另一支500人的軍隊也離開了大理前往騰越。『

倫敦政府此時認為把中國軍隊從片馬驅逐出去需要派一支龐大的遠征軍,這樣可能導致與中國進入戰爭狀態,而這個問題牽涉的利益只是地方性的,不值得拿英國的在華貿易冒險,寧可通過協商的方式獲得中國軍隊從片馬撤退。英軍也可相應從某些地方撤回來,以與中國政府達成協議。

……鑒於清政府的態度,朱爾典於1911年4月10日向外務部遞交照會稱:「查中國所謂薩爾溫江及厄勒瓦諦江之分水嶺迤西各村莊系屬中國屬地之說,英政府確信除片馬、古浪、崗房三處各寨外,其餘毫不能承認。是以本大臣承准政府之囑告之貴部,高良工山一帶作為邊界根據之問題,本國政府毫不謂然,定無庸議。」堅持以高黎貢山劃界以前先確定的邊界線基礎,但英政府這裡正式承認了中國對片馬、古浪、崗房三寨的主權,重申以金錢補償或其它辦法換取登埂土司放棄這些權利。

……片馬事件是晚清政府時期中英兩國在滇緬邊界發生的最後一次衝突與交涉,中英兩國之所以對片馬問題都極為關注,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片馬的戰略位置。清政府也一直把片馬的得失與西藏、川邊的安危聯繫在一起。片馬「一為英據,得寸進尺,唇亡齒寒。不獨滇難自存,即川藏亦將入彼掌握,由此據長江上游,建瓴東下,後患何可勝言」

最起碼到武昌起義之前半年,清朝新軍還正面逼退過大英帝國,這才是帝國最後的榮耀。

相關回答:

馬前卒:宋朝是以考試做官去判斷人的價值的朝代嗎?

馬前卒:南宋紙幣發行的基礎是什麼?

馬前卒:古代戰爭中的地理優勢,在現代戰爭中還有作用么?


應該是我大清新疆建省。
1867年左宗棠接任陝甘總督,此時陝北已經糜爛,之後平定回亂。1876年兵出甘肅,1884年新疆建省。
若以蘭州到伊犁的距離來算,左舉人,不對此時已經是進士了,打了一場拿破崙遠征莫斯科的戰爭。倘若以湘軍平定陝北來算,那這個遠征距離還要翻倍,時間更是長達十幾年。拿破崙可以沿途補給,左公的的糧食卻需要從內地核心區運過去。
新疆建省的意義極其重大,這是中央政府第一次將新疆納入直接管轄,倘若當時沒有做到,在1949年重建中央集權之時,未必能保住新疆。

我大清用了一個進士頭銜,換來了最後的榮耀。
「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弟子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


唐帝國最後的榮耀,當屬歸義軍光復河西了!

公元848年,一行風塵僕僕的使臣馬不停蹄衝進長安城,面對漢家父老,滿城衣冠,使者團的一位和尚灑淚痛哭,高呼:「河西光復了!」。整整一百年了,自安史之亂後內外隔絕,陷身虜塵的河煌六郡十一州,終於重回大唐的版圖之內。而那個當年每每重挫唐軍的吐蕃帝國,也四分五裂,在歸義軍的打擊下,在內亂的折騰下,就快煙消雲散了。

整個長安城都轟動了,如此蓋世功績,卻不是唐軍做到的,而是河西老百姓在一個英雄的帶領下自發完成的,這個英雄,在歷史上只是個不起眼的小人物,他叫做張議潮。

有詩讚道:

「河西淪落百餘年,

路阻蕭關雁信稀。

賴得將軍開舊路,

一振雄名天下知」

大唐這個王朝很有意思,它在封建時代的文治武功盛極一時,即便在晚唐內憂外患的情況下,也依舊戰鬥力強悍,能夠收復河西走廊、北滅回鶻、南攻南詔。當年那些強大的對手們,都在唐朝滅亡之前一一毀滅。

眾所周知,大唐自安史之亂之後,就不復當年的盛世景象,不但文採風流散盡,就連「天可汗」的蓋世武功也成了明日黃花,大唐王朝飽受內憂外患,內有藩鎮割據,外有異族侵略,盛唐的強大武力喪失殆盡,北庭都護府被吐蕃、回鶻聯手滅亡,安西都護府則孤懸西域,與中央音信隔絕,最後一任大都護郭昕死戰四十八年,長安也不曾發一兵一卒去救援。

當年侯君集、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等大唐數代名將打下來了廣袤國土,都拱手送給了吐蕃人,文教禮法傳播的豐功偉績,都成了曇花一現的泡影,光輝燦爛的華夏文明,從此就開始走了下坡路。這是一個巨大的歷史轉折點。

趁著安史之亂坐大的吐蕃人乘機攻略河西各地,廓州、涼州、蘭州、瓜州等地相繼陷落,吐蕃人佔據了從西域到隴右的大片土地,隔絕了中原和西部的一切聯繫,剛剛自強自立了一百多年的漢家子民,再次被異族統治。

大唐尚武,剽悍勇武的民風還在,當吐蕃軍最後攻取沙州(現敦煌)時,雖然沙州與唐朝的聯繫中斷,但城中軍民卻頑強抗擊。沙洲抗戰十一年,孤城苦戰,內外斷絕,全無救援,沙州軍民同吐蕃軍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陷落後的河西人民慘遭吐蕃的蹂躪,丁壯者淪為奴婢,種田放牧;「羸老者咸殺之,或斷手鑿目,棄之而去」。手段令人髮指。

雖然久在異族奴役之下,但河西隴右的人民依然寸心不改,日夜思歸大唐。開成年間,唐朝使者赴西域,途中「見甘、涼、瓜、沙等州城邑如故,陷蕃之人見唐使者旌節,夾道迎呼涕泣曰:『皇帝猶念陷蕃生靈否?』其人皆天寶中陷吐蕃者子孫,其語言小訛,而衣服未改」。他們痛哭高呼:「皇帝還記得身陷吐蕃的漢人嗎」,雖然已曆數代,當地漢人仍然心念故國,自認為是大唐帝國的子民,如此民心可用,也為後來歸義軍的成功打下了基礎。

張議潮生於公元799年的沙洲,他只是當地一個漢人豪強家的孩子,張家世代為州將,他的父親張謙逸官至吐蕃的工部尚書。他出生的時候,河西淪陷12年,早已不是漢家土地了。他生活在這篇多災多難的土地上,看著自己的同胞百姓在吐蕃和回鶻人的武力下掙扎。張議潮自幼對吐蕃的殘暴統治耳濡目染,對大唐故國心馳神往,立志要驅逐侵略者,回歸祖國。為實現志向,他自幼就刻苦學習兵法和武藝。以自己的家產為軍資,秘密招募、訓練義軍,同時不斷收納反抗吐蕃起義被鎮壓後的流亡者。蓄積力量,伺機而動。

張義潮對安史之亂中橫遭陷害的名將封常清十分崇拜,立志以封常清為榜樣,曾一筆一畫地抄寫《封常清謝死表聞》。他對吐蕃奴隸主殘酷壓榨漢族百姓的現狀極為不滿,曾手抄《無名歌》,對河西百姓寄予深切的同情,「天下沸騰積年歲,米到千錢人失計。附郭種得二頃田,磨折不充十一稅」。我們如今難以得知張議潮為何會起兵舉義,但可以知道,他是一個真正的愛國愛民者。

長久以來,張議潮就在河西暗中結交豪俊,密謀歸唐,公元848年。經過長期準備,已經49歲的張議潮在沙洲率部起義,城中的唐人大量響應。,「眾擐甲噪州門,漢人皆助之,虜守者驚走,遂攝州事」。張議潮等率眾驅逐了吐蕃守將,光復了沙州。

為了向大唐傳送光復故土的消息,取得中央政府的軍事支持,張義潮派出了十隊使者,帶著相同的文書,在大漠之中開始了悲壯的旅行,其中九隊在途中全軍覆沒,只有一位高僧帶領的隊伍歷盡艱辛,到達了天德軍(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的所在地,在天德軍防禦使李丕的護送下,沙州信使在大中四年(西元850年)正月到達長安,見到了當時在位的唐宣宗。整個長安都轟動了,朝廷簡直不能相信,漢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就能驅逐吐蕃,唐宣宗萬分感慨,「關西出將,豈虛也哉」,這時,距張義潮沙州起義已經整整兩年時間。

使者從長安城帶回了皇帝的嘉獎,這極大地鼓舞了義軍的鬥志,張議潮又「繕甲兵,耕且戰」,又先後收復了瓜州、伊州、西州、甘州、肅州、蘭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等十州。公元849年8月,復派其兄張議潭和州人李明達、李明振,押衙吳安正等二十九人入朝告捷,並獻瓜、沙等十一州圖籍。至此,除涼州而外,陷於吐蕃近百年之久的河西地區復歸唐朝。唐宣宗有感於義軍的忠勇,下詔大力表彰,「抗忠臣之丹心,折昆夷之長角。竇融河西之故事,見於盛時;李陵教射之奇兵,無非義旅」,十一月,朝廷在沙州設置歸義軍,統領瓜、沙十一州,任命張義潮為歸義軍節度使、十一州觀察使、檢校禮部尚書,兼金吾大將軍,張義潭作為人質留在長安,擔任金吾衛大將軍。

史書記載:「西盡伊吾,東接靈武;得地四千餘里,戶口百萬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歸」。這是個極為鼓舞人心的大事件,晚唐國力凋敝,哪有會想到漢家健兒依舊有如此彌天之勇,不靠外力和朝廷幫助,自行擊敗強敵,光復河山,使得四千里河西沃土,重為華夏王土,百萬戶熱血子民,重為漢家兒郎。

然而,勝利也不是輕易得來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吐蕃作為一個強悍的帝國,依舊在瘋狂反撲,張議潮必須繼續奮鬥,他組織了七千人的東征軍,要徹底打通河西走廊,讓中原與西域連為一體,恢復盛唐帝國的榮光。涼州原是唐朝河西節度使的駐所,輻射整個河隴地區,不拔除這個吐蕃據點,歸義軍的成果就可能毀於一旦。從公元858年開始,張義潮的部隊東征涼州,由於人數不佔優勢,與吐蕃軍隊整整經歷了三年的拉鋸戰。涼州集結了大批的吐蕃軍隊,而東征軍總共才七千名士兵,憑著對大唐帝國的滿腔忠誠,歸義軍人人捨生忘死,浴血奮戰。

《張義潮變文》中記載:「漢家持刃如霜雪,虜騎天寬無處逃,頭中鋒矢陪壠土,血濺戎屍透戰襖。」戰士英勇如斯,戰局也可以想像:「我軍遂列烏雲之陣,四面急攻,蕃賊糜狂,星分南北;漢軍得勢,押背便追。不過五十里之間,殺戮橫屍遍野。」雖然只有七千之眾,但其赫赫兵威,已震動寰宇。

公元866年,北庭、輪台等地相繼被歸義軍攻克,斷絕多時的絲綢之路再度暢通無阻。但當時的河西並不安全,南有吐蕃騷擾,北有回鶻窺視,歸義軍一刻也不能鬆懈,他們「朝朝秣馬,曰曰練兵」,與強虜抗衡。根據《張義潮變文》的記載,吐谷渾進犯沙州,張義潮帶兵抵抗,大獲全勝,張義潮的部隊追擊一千多里,活捉了吐谷渾宰相,並將之斬首示眾,凱旋之時,全軍高唱《大陣樂》,舉軍大呼:大唐威武,皇帝萬歲!聲震山河,一如盛唐時的軍威。

張議潮坐鎮河西,屢敗吐蕃、回鶻諸軍,歸義軍兵鋒所向,摧枯拉朽。史書記載張議潮:「坐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四方獷犴,卻通好而求和;八表來賓,列階前而拜舞。北方獫狁,款少駿之駃蹄;南土蕃渾,獻昆崗之白璧。」

同時,剽悍一時的吐蕃帝國也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在歸義軍的打擊下,吐蕃內亂不休,自相殘殺,拓跋懷光率領五百騎兵進入廓州,生擒吐蕃權臣論恐熱,將之斬首示眾,首級傳送長安,「吐蕃自是衰絕」,不復與大唐爭雄。在基本沒有中央政府支援的情況下,歸義軍光復了整個河西,「百年左衽,復為冠裳。十郡遺黎,悉出湯火」。

張議潮是一個真正沒有私心的人,光明磊落,他和唐末那些割據地方的軍閥不同,他向唐帝國獻出了自己苦戰得來的整個河西土地。公元867年,他不顧自己已是69歲高齡,前往長安充當人質。入朝以後,皇帝給予了他很高的禮遇,冊封為司徒,擁有豐厚的田產宅第。公元元872年,74歲的張議潮在長安安然去世,走完了他轟轟烈烈的一生。

如今我們到敦煌,看天地蒼茫,聽鳴沙萬里,耳邊似乎也會響起歸義軍當年所唱的《大陣樂》:

先取山西十二州,

別分子將打衙頭。

回看秦塞低如馬,

漸見黃河直北流。

天威卷地過黃河,

萬里徵人盡漢歌。

莫堪橫山倒流水,

從教西去作恩波。

馬尾胡琴隨漢車,

曲聲猶自怨單于。

彎弓莫射雲中雁,

歸雁如今不記書。

旗隊渾如錦繡堆,

銀裝背嵬打回回。

先教凈掃安西路,

待向河源飲馬來。

靈武、西涼不用圍,

蕃家總待納王師。

城中半是關西種,

猶有當時軋吃兒。


1879年,一天晚上,一個普通話流利的外國人跌跌撞撞的跑到李鴻章門外,嚎啕大哭,拍門下跪,請求總理衙門李鴻章能夠出來主持公道,島國日本以傳播文明為借口,侵入琉球王國,在島上進行大屠殺,奴役琉球王國人民,這個來請求清政府出兵的人正是琉球王國的使者。

當時的琉球王國還是中國的藩國,官方文字為漢字,文化更接近中國,使用清朝年號,日本以三千人近現代化武裝,登陸琉球王國國土,殺害國王宗室,佔據王宮,將反日者全部抓起來屠殺,更把琉球國內有名望的反日誌士,直接扔進油鍋里,以警告島上琉球人。

這個向中國納貢四百多年,歷代琉球王都要向中國皇帝請求冊封的附屬國希望在生死存亡之際得到宗主國的庇護,但是當時的帝國正在進行洋務運動,無暇顧及這個彈丸島國的危機。

幾年後甲午海戰東亞第一水師的25艘主力艦和50艘輔助艦全軍覆沒,洋務運動失敗,中日簽訂馬關條約,台灣及附屬島嶼,澎湖列島被割讓。

自此,新垣結衣成了日本人。


如今的沖繩大部分人已不會琉球語,只剩下某些古老節日某個滿頭白髮的失聰老人拿著三線(三弦)彈奏那首殤歌。

推薦本文背景歌曲《三線の花》,來自日本島歌組合Begin。


受千年中華文化的影響,帝國周邊本有接近20個附屬國,這些小弟年年按時給大哥進貢,大哥也享受著「萬邦來朝,天朝上國」的快感。

有同學想聽榮耀的故事,那我就說一個榮耀的故事:鎮南關大捷。1885年3月,七旬老將馮子材率領清軍在越南大破法軍,法軍死傷近300人,後援斷絕,彈藥將盡,法軍指揮官尼格里只得下令撤退,狼狽逃迴文淵、諒山。馮子材抓緊有利戰機,率部乘勝追擊,於26日攻克文淵,29日攻克諒山,宣稱斃法軍近千名,重傷尼格里,後又將法軍殘部逐至郎甲以南。消息傳到法國,法國總理茹費理引咎辭職,內閣倒台。隨後中法簽訂《天津條約》。

自此,中國對越南的宗主權被否定,改由法國全權管理越南。法國軍隊移交台灣,中國軍隊撤出越南,小弟越南脫離中國,成為法國屬地。


德國1918年春季攻勢,德意志帝國最後的榮耀。

1平靜的前奏
當血腥的1917年已經過去,戰爭持續到了第四年。聯軍在過去的一年裡發動了四次大規模攻勢,但均未對德軍的縱深防禦體系有所突破。不過在聯軍指揮官看來,德意志這頭雄獅已經疲憊不堪,根本無法再繼續發動進攻,甚至聯軍做了1920計劃,屆時到了1920年,聯軍的坦克和武器數量將達到絕對優勢,之後突入魯爾區,一戰就可以很輕鬆的結束了。可是誰也沒想到,這頭雄獅在這一年選擇了最後一次咆哮。

2戰爭前的準備

德國為了準備這一次的攻勢,特地在1917年儲備了大量的資源,而同時東線戰事的結束當德軍的西線兵力大大提高,50師的兵力可以迅速投入到戰場上。同時因為英國在中東的戰事陷入僵局,英國被迫將歐洲的一些部隊派往巴勒斯坦,企圖再下一次攻勢之中攻入大馬士革,徹底結束和奧斯曼帝國的戰爭。在4月1日,聯軍部隊只有124.5萬人,170個師。而德國卻達到了156.8萬人,190個師。這是唯一一次德軍在西線兵力上取得優勢。

德國參謀長魯登道夫

在參謀長魯登道夫的策划下,德軍最後一次大規模進攻,Kairserschlacht(皇帝會戰)開始了。

3德軍的新戰術
在經歷了俄國凌厲的「勃魯西諾夫攻勢」之後,德軍參謀部意識到,在戰線上分散兵力,發動火炮襲擊,之後突然全面進攻,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戰果。但是西線並不是如東線一樣由長而寬鬆的戰線組成,後方複雜的坑道和密集的機槍堡壘,觀察哨,臨時指揮所組成了完整的防禦體系。顯然不能直接將勃魯西諾夫攻勢的經驗直接應用,於是在1915年就設想過的突擊隊戰術被重新啟用。由小規模精銳步兵在短暫的火炮打擊,摧毀了敵軍的火力點,觀察哨,指揮所。之後迅速進攻,沖入敵軍戰壕,然後用手榴彈打擊戰壕內的敵軍之後,立即突入下一道戰壕,之後重複上一個過程繼續突破,直到目的地。


突擊隊由精銳的士兵組成,他們在過往作戰之中表現優秀或擁有鐵十字勳章。

早期缺乏自動武器時,手榴彈是更可靠的武器

突擊隊火力強勁,配備了麥迪遜輕機槍,MG08/15輕機槍,WHL-03火焰噴射器,MP18衝鋒槍,炸藥,即使是步槍也用的是短Gew.98步槍,即kar98b。在小組之中還有輕迫擊炮和37mm步兵炮的支援。
當突擊隊借著彈幕和煙幕進攻的時候,他們將自己身上的一顆顆手榴彈扔到敵軍戰壕和陣地之上,隨後手持自動武器的士兵將子彈潑灑在陣地之上,這些部隊如一股風暴一樣,所以突擊隊也被稱之為暴風突擊隊「Stosstruppen」。

5前進!暴風突擊隊!

1918年3月21日的黎明,德軍進行了「火炮華爾茲」戰術,英軍的前線指揮所,觀察哨被悉數摧毀。突擊隊員們高喊著「為了皇帝,為了德國。」一批批的沖入了英軍戰壕,英國士兵的驚恐與慘叫聲此起彼伏,但最後在突擊隊離開之後歸於平靜。當倖存的英國士兵以為一切已經過去,剛才只不過是一場噩夢之時,德國主力步兵大步向前,進入戰場,血腥的混戰同時間在前方與後方同時爆發,不少英軍部隊被殲滅,甚至有的英軍部隊向後撤退,被炸毀的強化據點擋住,進退不得。

在這條長達160公里的戰線之上,突擊隊真的如一團團風暴一樣,席捲著英國第五軍團的陣地。直面德軍的英國第五軍團在第一天就有20,000人戰死沙場,35,000人受傷。索姆河戰役,英軍在坦克的配合之下那天才推進了4-5公里,而皇帝會戰,僅僅3月21日半天,德軍就前進了8公里。英國第五軍團的防線幾乎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全面的崩潰,被迫向亞眠後退。

6坦克戰的開始

在英國第五軍團敗退之時,英國人被迫啟用坦克來試圖扭轉敗局,德國的坦克獵手將他們挨個點名,90台聯軍坦克被擊毀。同時德國人也祭出了他們的「水櫃」,擁有6桿馬克沁幾槍和一門57mm火炮的A7V坦克加入了戰場。

德軍的A7V坦克
1918年4月24日,維萊科特雷,人類歷史上第一場坦克戰開始了。英國的賽犬A型坦克和MK.IV與A7V相互對射,在這場雨天之中,英國人發現在面對德國坦克之時,賽犬坦克根本無法對其造成傷害,6台賽犬坦克被擊毀或遺棄,3台MK.IV坦克被擊毀而遺棄,一台A7V被擊傷。
在亞眠,德國人也發動了自己的步坦協同戰術,突入了亞眠市區,在埃勞方向,德軍在爛泥地里向法軍的11個師發動進攻,到了5月這11個師落荒而逃,甚至被擊潰到了巴黎後方。法國人不得不向美軍求援,以挽救巴黎的命運。

南方的英國第三軍的命運和第五軍類似,他們也被卡在蘭斯城內,前線部隊遭到巨大損失。與第五軍不同的是,他們沒能守住蘭斯,被迫向第戎轉移。英軍指揮官們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一封封告急的電報送到指揮部,而當他們決定調集部隊的時候,他們才發現這些部隊不是不存在了,要不然就是被德國人擊潰了。英軍指揮官不得不痛苦的承認「德國人在我們精心布置的防線上撕開了一個大口子,如潮水一般涌了進來,1920計劃擱淺了。」

7最後的榮耀
到了7月,德軍的前衛已經開始向香檳方向突破,四年前的悲傷之地——馬恩河,近在眼前距離巴黎只有37公里的戰略要地蘇爾松被重新佔領,法國付出了上百萬傷亡的尼爾維攻勢,到頭來是如此的可悲,因為所有的成果被全部摧毀。短短的4個月時間內,德軍從四個方向突破,主力推進了65公里。整場戰役英軍約165,500人傷亡,法國方面是77,000。聯軍的被俘人員共計70,00人,被奪去的火炮在1,100以上。不計其數的補給品和成百萬箱的威士忌酒被德國人繳獲,英國人根本不敢相信他們遭到了如此巨大的失敗,考慮著是否從歐陸撤軍,法國政府已經準備向南遷都,並且計劃和德國議和。這場大勝激勵總參謀部每一個人的心,也同時激勵著士兵們,這一場輝煌的勝利也足以證明了魯登道夫是一戰最優秀的將領之一,也足以證明德軍是一支優秀的部隊,這一戰足以在戰爭史上寫下榮耀的一筆。此時巴黎已經近在咫尺,只需要在休整一個禮拜,再發動一次衝擊,在多派上來一支坦克部隊,再來一批補給品和新的生力軍,德國就可能取得戰爭的勝利。

然而這時德軍已經是強弩之末,65公里的補給線對於德軍是一個大問題,埃勞方向的德軍也因為糟糕的路況無法向前推進一步。德軍士兵因為長時間的進攻而疲憊不堪,在這4個月中德國也損失幾乎所有的暴風突擊隊,傷亡23,900人,美軍和澳新軍團投入了戰場,接手了英法聯軍的陣地,成批的協約國坦克重新加入了戰場,很快德軍迎來了滅頂之災。

緊接著就是眾所周知的亞眠戰役,阿爾貢森林戰役,埃勞戰役,德軍遭到了巨大的失敗,在1918年8月8日,德軍甚至第一次在戰場成建制的向敵軍投降,魯登道夫稱之為德軍最為黑暗的一天,到了停戰的時間,德軍也一步步的被打回到了他們皇帝攻勢的起點,而與此同時,國內爆發革命,德皇退位,德意志帝國也隨之而覆滅。


1960年2月13日大法蘭西帝國在阿爾及利亞撒哈拉沙漠中部的雷加甘附近引爆的一枚原子彈,正是標誌這法國成為核大國。

這一天,漫天流光溢彩宛如聖靈逞威,只有1000個太陽可以與之爭輝......(別打我的說...嗚嗚嗚),法國總統戴高樂獲知原子彈成功爆炸之後,歡呼的吼道:

Hurray for France! Since this morning, she is stronger and prouder 為法國喝彩!從這個早上開始她更強並且更加榮耀

也是在1960年4月27日多哥獨立;6月26日馬達加斯加獨立;8月3日尼日獨立;8月7日象牙海岸獨立;8月11日查德獨立;8月13日中非獨立;15日剛果獨立;8月20日塞內加爾獨立;9月22日馬里獨立;11月28日茅利塔尼亞獨立.......就在1960年法蘭西帝國丟掉了她幾乎所有的殖民地,再度從殖民帝國龜縮為了一個歐洲國家。


網上找的圖 侵刪


大清國在1882-1894年間,駐兵漢城,與朝鮮簽訂通商條約,開設釜山等三租界,架設電報線,儼然有控制海東之勢。

元朝後期以來,留在東北的女真人陸續南遷,與高麗/朝鮮逐漸接壤。李氏朝鮮與女真有著長期互動的關係。清朝立國初年,朝鮮曾派軍協助明朝,參與了1619年薩爾滸之戰。1627、1636年清太宗兩度進攻朝鮮,終於逼迫朝鮮投降,由明朝的藩屬國變為清朝的藩屬國。清初對朝鮮監視甚嚴,之後兩國關係逐漸常態化,朝鮮國內的大事須向清朝彙報,但清朝實際並不過問朝鮮內政。

進入近代,俄、日等國表現出對朝鮮的極大興趣,令清朝產生緊張。日本與朝鮮簽訂了通商條約《江華條約》,之後清朝介紹美、英、德等國與朝鮮都簽訂了通商條約。

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兵變,高宗之父興宣大院君上台。應高宗閔妃之請,清朝派出淮軍一部,渡海進入漢城,鎮壓了兵變,將大院君抓回保定監禁。從此這支清軍開始駐守漢城。之後,清朝與朝鮮簽訂了《中朝商民水陸貿易章程》。1884年,又簽訂《仁川華商租界章程》,在仁川設立了「清租界」,後來又設置了釜山、元山清租界。這樣,清朝在朝鮮的黃海、對馬海峽及日本海海岸上都取得了據點。

在李氏朝鮮此前近五百年歷史上,雖然明軍曾兩度入朝抗倭,清軍也兩度攻擊朝鮮,但戰後都將兵力撤走。只有明末毛文龍曾借朝鮮的椴島(皮島)駐兵對抗後金。至此才有派軍常駐朝鮮首都之事。

借壬午兵變之機,日本以保護使館、僑民為由也在漢城駐軍。1883年,日本與丹麥合作,鋪設了從長崎到釜山的海底電纜。清朝針鋒相對,1885年與朝鮮簽訂《中國代辦朝鮮電線陸路合同》,架設了從奉天到仁川的電報線,並規定25年內不許它國為朝鮮建設電報線。應該說明,這條電報線接入的是「大中華區域網」,而長崎-釜山線是和國際線路相通的。

總體來看,當時日、俄都有奪取朝鮮之心。就地理形勢而言,朝鮮半島與遼東半島陸路相通,海路上隔黃海相望,為唇齒相依的關係。一方奪取朝鮮後,必然進取遼東。而清朝則有意傾注「中興」後恢復的國力於朝鮮,參照西方殖民主義政策,強化對朝鮮的控制,以圖自保。而從就「帝國」的國際政治意義來說,算是清朝企圖模仿近代殖民帝國來改造傳統宗藩關係的一種嘗試。

然而在甲午戰爭中,清方行動十分猶豫,導致前方兵力未能及時後撤,後來海路運兵又被日本海軍截擊,終於把「前期投入」全部輸光。


學數據可視化時一直被強推的一張圖,拿破崙征俄 (大圖: French invasion of Russia),成圖1869年。

金色的線條是出征,42萬大軍(寬度為軍隊人數)從法國出發,耗時三月佔領莫斯科,卻只能眼睜睜看著給養耗盡,落魄返程(黑色線條)。大軍在飢餓與寒冷(下方線條為返程時氣溫)中死亡逃散,最終回到出發地的只有約一萬人。

簡簡單單幾道線條,畫出了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戰爭的慘烈躍然紙上,堪稱是數據可視化版的帝國日落圖。


這場遠征耗盡了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精氣神,從此以後拿破崙江河日下,屢戰屢敗。最終被放逐孤島,潦倒而亡。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組隊下俄羅斯副本要帶過冬裝備。希特勒顯然是沒有Get到這個教訓。


1899年,這是日清戰敗以後的事情了,
義大利覺得和尚摸得,我也摸的!
你們整的這麼帶勁,帶我一個唄( ??? ? ??? )
我不跟你們搶……我就想要三門灣(&>﹏&<)

大清表示艹你媽,滾??(◣д◢)??
你他媽什麼幾把玩意也配干這個?

義大利哪裡受過這種委屈?
(他受多了……)

開來六艘軍艦,陳列大沽口外。

北洋開著新訂的四艘就幹上去了。

表示你她媽的配叫列強么?
你他媽的怎麼會配叫列強?
你她媽的哪裡配叫列強的?

義大利表示抱拳了老鐵,算你狠。

你大清吧……你別看咋地不咋地,
妥妥的世界第十列強(?ω?)


公元866年,張義潮收復北庭。

時隔70餘年,唐帝國再次恢復了對西域的控制和影響力。

雖然,張義潮去世後30年,朱溫作亂,唐帝國就走到了末路,河西之地再次陷於腥膻。

但是賴張義潮及子侄之力,河西得以恢復文明50年。

等到這片土地再次回歸中央帝國的版圖,已經是900多年後了。

河西淪落百年余,路阻蕭關雁信稀,
賴得將軍開舊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帝國最後的榮耀》,絕對為此題量身打造(滑稽)


再回味一下萬曆皇帝意氣風發(?)發布的平倭詔。

萬曆二十七年閏四月丙戌,以平倭詔告天下。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朕纘承洪緒,統理兆人,海澨山陬,皆我赤子,苟非元惡,普欲包荒。屬者東夷小丑平秀吉,猥以下隸,敢發難端,竊據商封,役屬諸島。遂興薦食之志,窺我內附之邦,伊歧對馬之間,鯨鯢四起,樂浪玄菟之境,鋒鏑交加,君臣逋亡,人民離散,馳章告急,請兵往援。
朕念朝鮮,世稱恭順,適遭困厄,豈宜坐視,若使弱者不扶,誰其懷德,強者逃罰,誰其畏威。況東方為肩臂之藩,則此賊亦門庭之寇,遏沮定亂,在予一人。於是少命偏師,第加薄伐。平壤一戰,已褫驕魂,而賊負固,多端陽順陰逆,求本伺影,故作乞憐。冊使未還,凶威復扇。朕洞知狡狀,獨斷於心。乃發郡國羽林之材,無吝金錢勇爵之賞,必盡弁服,用澄海波。
仰賴天地鴻庥,宗社陰騭,神降之罰,賊殞其魁,而王師水陸並驅,正奇互用,爰分四路,並協一心,焚其芻糧,薄其巢穴。外援悉斷,內計無之。於是同惡就殲,群酋宵遁,舳艫付於烈火,海水沸騰,戈甲積於高山,氛浸凈掃,雖百年僑居之寇,舉一旦蕩滌靡遺。鴻雁來歸,箕子之提封如故,熊羆振旅,漢家之德威播聞,除所獲首功,封為京觀,仍檻致平正秀等六十一人,棄屍稿街,傳首天下,永垂凶逆之鑒戒,大泄神人之憤心。
於戲,我國家仁恩浩蕩,恭順者無困不援;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戳。茲用布告天下,昭示四夷,明予非得已之心,識予不敢赦之意。毋越厥志而干顯罰,各守分義以享太平。
凡我文武內外大小臣工,尚宜潔自愛民,奉公體國,以消萌釁,以導禎祥。更念彤力殫財,為日已久,嘉與休息,正惟此時,諸因東征加派錢糧,一切盡令所司除豁,務為存撫,勿事煩苛,咨爾多方,宜悉朕意。

對此時歡慶的大明君臣而言,一個十分殘酷的事實是,二十年後,萬曆四十七年......就薩爾滸了......


秋風五丈原

在今天這個流行厚黑和重新結構歷史的語境中,諸葛孔明總是被黑。但是,讀史的時候,這個老人在五丈原合上雙眼的那一刻,真的感覺是一個偉大時代的終止符。

我們第一個偉大的時代:漢!

一個邊陲小鎮的公安局長,斬白蛇於芒碭、滅大秦於咸陽、敗霸王於烏江,立國號為漢。

及至武帝,北擊匈奴,封狼居胥;西拓大漠,鑿空安西;東並朝鮮,飲馬東海;南吞百越,開化煙瘴。為千秋萬代,打下一個大大的疆土,後代對中國疆域的想像力至今未超過有漢一代。

新莽作亂,赤眉扶劉盆子、綠林立劉玄,均攜漢之餘威、不敢自立,至光武中興,復漢之社稷。

再抗匈奴,勒石燕然,風雨兩千年後,燕然山銘現於世間,猶然昨日所刻。

蕭何、張良、韓信、周亞夫、張騫、衛青、霍去病、李廣、蘇武、雲台二十八將、班超、竇憲、竇固、耿恭……有漢一代數不盡的人傑在歷史長卷中光輝燦燦。

有漢400年,國運終於將近的時候,當新的勢力不在尊漢諱、當人們對漢代的記憶逐漸微末、當新朝紛紛代漢自立,仍有一個老人,雖偏居一隅,仍堅持著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一次次北伐而無功,在五丈原那個秋風蕭瑟的晚上,終於鞠躬盡瘁!

流行歷史解讀,充滿了基於政治厚黑學和現代經濟學角度對蜀漢北伐的解讀。但是,在歷史的長河中,諸葛孔明的去世,標識著再也沒有人真正試圖地去復興一個偉大的時代,一個至今我們都用以自稱的國號。歷史開始等待新的輝煌。

中學語文課,被逼著背誦《出師表》,一肚子怨氣。而成年後,重新讀起常常淚目,那個老人窮盡一生未能實現的夢想,那個老人帶走的一個時代,其實已經融進我們的血液和記憶中,並沒有真正的遠離!

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出師表》

秋風五丈原

北擊匈奴

鑿空

霍去病墓

十三壯士歸玉門

蘇武牧羊

燕然山銘

2017年航母編隊駛過台灣海峽

小巨角河戰役

印地安蘇族游牧帝國對抗西方殖民者。

由瘋馬率領的蘇族軍隊殲滅了卡斯特率領的美國歷史上最有名的美國第1騎兵師第7騎兵團。
參戰方兵力
美軍 647人
印第安 900—1800人
傷亡情況
美軍 死亡268人
印第安 死亡36—136人
這是整個美國-印第安戰爭中印第安人所取得的最大勝利。

印第安人雖然打贏此役,但是此時印第安的時代已經過去,他們也無法再繼續抵抗這些白人。
遭到白人的報復性大屠殺,蘇族游牧帝國瓦解。
最終被迫離開祖宗的土地,被限制住居在保留區內,生活方式也遭到強行更改,只能依賴美國的救濟來生活,印地安文化也逐步流失中。


一戰爆發時,凱末爾已是土耳其駐保加利亞大使館的武官,他敏銳地指出,土耳其加入同盟國參戰將是一場「可怕的災難」。凱末爾主張土耳其應保持中立,但他的建議未被採納。[5] 作為軍人,他還是毫不猶豫地奔赴前線。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被任命為新編第19師師長。1915年晉陞為上校。在達達尼爾海峽(?anakkale)保衛戰中,他兩次率領土軍成功地阻擊了協約國的登陸,贏得了「伊斯坦布爾救星」的美譽。由於戰功卓著,第二年4月,他被晉陞為準將軍銜。

1916年8月,因保衛奧斯曼帝國首都伊斯坦布爾,獲得「伊斯坦布爾的救星」和「帕夏」的稱號,名揚全國和歐洲。後被任命為第二軍團司令,晉陞為將軍。

1918年10月底,奧斯曼帝國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停戰協定,許多領土均被協約國「委託管理」。昔日的屬地被協約國瓜分得乾乾淨淨。老謀深算的英國還鼓動奧斯曼帝國的周邊國家,妄圖將它肢解分裂。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會(Paris Bar?? Konferans?)召開。在協議中奧斯曼帝國非但將丟失15世紀以來佔領的所有領土,土耳其民族世代生存的土耳其國家固有領土也被分割殆盡。在控制了安納托利亞(Anadolu)地區軍隊之後,凱末

戰場上的凱末爾

爾立刻通過電報與地區內所有帝國軍隊取得聯繫,並聯絡多個民族主義團體,之後與勞夫·奧爾貝、阿里·福阿德·哲別索伊及瑞菲特·貝爾等國民運動領導人會晤,發表阿馬西亞公告。國難當頭,凱末爾挺身而出,「不獨立,毋寧死!」他著手把全國各地分散的愛國組織統一起來,他向戰友們發出吶喊:「祖國的領土完整和民族獨立正處在危機中」;他號召戰友們:「只有民族的意志和毅力才能拯救民族的獨立」。不久,凱末爾毅然辭去軍職,全身心地投入到拯救祖國的鬥爭中。[6]

在他的推動下,議會在1920年1月通過了莊嚴的土耳其獨立宣言《國民公約》。宣布土耳其應該享有完全的獨立、自由和領土完整,廢除治外法權。這一文獻,被稱為「新土耳其的獨立宣言」。但是,協約國很快正式佔領了伊斯坦布爾,驅散議會。妥協的蘇丹政府決定解散議會,逮捕凱末爾黨人。凱末爾抓住時機,於1920年4月23日在安卡拉(Ankara)發起召開大國民會議,成立了以他為首腦的國民政府。他開始組建正規軍,並與列寧領導的蘇維埃俄國建交,締結了友好條約,爭取儘可能多的國家的同情與支持,為獨立戰爭的勝利打下了基礎。

1920年6月,希臘軍隊在英國的支持下,大舉進攻,企圖扼殺土耳其的獨立運動。危難時刻,凱末爾出任國民軍總司令,以秋風掃落葉之勢突破希軍防線,把希軍趕出了土耳其,活捉了敵軍總司令。凱末爾領導土耳其人民最終趕跑了外國侵略者,協約國不得不於1923年7月24日在瑞士洛桑會議簽訂了《洛桑條約》(Lozan Antla?mas?),正式承認土耳其的獨立和主權。

1923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國(Türkiye Cumhuriyeti)正式宣告成立,凱末爾當選為共和國首任總統,安卡拉被確定為首都。兩天後,大國民議會根據凱末爾的提議,廢除了封建的蘇丹制。

凱末爾就是帝國最後的榮耀!!!!

凱末爾留下了土耳其本土!!!不然真毀了,,來大本營也沒了

--------------------------------------------------------------------------------我是線------------------

願世界和平,祖國統一

我個人之前花了差不多幾年的時間。

整理了好多關於歷史的電子書。有《二戰史》《古希臘羅馬史》《基督教和歐洲史》《劍橋近代史》《印度史》《中東史》《中亞史》」《美國史》《俄國史》《日本史》《法國史》等等,有需要可以私信我,我看到之後就會直接發給你,因為工作白天較忙,若回復不及時

ps:你也可以關注

我的個人微信公眾號【老照片里的歷史】
回復「知乎」
有我整理的全部電子書,都在《世界史文件夾》《世界各國史文件夾》

回復「成長」

30萬本優質電子書等你來拿,還有PPT喲

希望你拿到歷史書之後,可以利用空餘時間,給自己充下電。如遇到問題也可以留言跟我交流,都會一一解答。

聽我最後一言,切莫人云亦云,歷史並非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如果你也喜歡這個句子,給點個贊吧


1)1945年,德軍在奧德河畔發起孤注一擲的最後衝鋒時,所有坦克都打開了收音機,使瓦格納的《女武神的騎行》響徹了戰場。
——馬丁,范克勒韋爾德. (2010). 戰爭的文化.

2)1840年12月15日,在退位25年後,拿破崙·波拿巴的遺體運抵巴黎。90萬巴黎市民冒著嚴寒迎接他。當靈柩經過凱旋門時,人群中有人高喊——皇帝萬歲!

1855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攜王儲(後來的愛德華七世)到老殘軍人院(榮軍院),女王讓王子「在偉大的拿破崙墓前下跪」。


大清軍艦 「海圻號」的環球航行

海圻號全貌

大清海圻號巡洋艦

1911年4月21日,清王朝派出巡洋艦——海圻號,由程璧光率領300多名大清海軍將士,從上海起航。

該艦經台灣海峽、南海駛出國門,穿過印度洋、紅海、地中海,經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大西洋。

1911年6月20日,海圻號巡洋艦抵達英國朴茨茅斯港。6月22日,參加萬國海軍田徑運動會。

1911年6月24日上午11時,喬治五世國王偕瑪麗王后在海軍大臣丘吉爾和程璧光的陪同下檢閱海圻號。喬治五世接見了中國海軍統領程璧光,並向其頒贈「加冕銀牌」。

此後,海圻號向美國東海岸進發。經過兩周連續航行,1911年8月10日,「海圻」號抵達紐約。

中國軍艦首次訪美,在全美上下引起強烈反響。已故美國總統格蘭特之子、紐約區陸軍最高司令官小格蘭特將軍派夫人陪同「海圻」號官兵拜謁格蘭特總統陵墓。還有一些美國商人出於個人目的,也向程璧光大獻殷勤。美國鐵路公司總幹事以遊覽尼亞加拉大瀑布為幌子,將這批中國客人拉到伯利恆鋼廠參觀。

程璧光陪同紐約市市長檢閱水兵儀仗隊

在海圻號停泊紐約之時,美洲的墨西哥和古巴正好發生了大規模的排華暴亂。清政府便命海圻號出訪古巴、墨西哥,以作軍事施壓。

程璧光和紐約市長合影

1911年8月中旬,大清巡洋艦海圻號駛抵古巴首都哈瓦那,海圻號的到來令古巴和墨西哥政府心驚膽戰,以為清政府要展開軍事行動。這導致古巴政府對華僑的態度產生了關鍵性轉變,古巴總統在接見程璧光時表示:古巴軍民絕不會歧視華僑。

清海軍將士登陸紐約

海圻號在古巴停泊10天後,原計劃繼續訪問墨西哥,但因墨西哥政府已就排華事件正式向清政府賠禮道歉,並同意清政府議定的賠償方案,海圻號於是取消了訪問計劃。

海圻號復原圖

本來,海圻號原計劃從巴拿馬運河進入太平洋,這樣不僅能完成中國海軍第一次環球航行,而且航程也比沿原航線回國整整縮短三分之一。但考慮到「海圻」號的存煤量有限,單艦橫跨廣袤的太平洋存在一定風險,最終還是決定原路返航。

1912年5月初,當海圻號抵達上海楊樹浦時,發現已經到了民國。


瀉藥,基本列出來了, 乾貨滿滿,如果細節不知道,大家可以自己去查:

羅馬帝國,沙隆戰役,公元451年,埃提烏斯在此擊敗上帝之鞭阿提拉,這是羅馬帝國最後一次大規模軍事勝利;

波斯帝國,庫思老攻勢,公元619年,波斯皇帝庫思老二世窮兵黷武,發動對拜占庭帝國幾盡成功的入侵,波斯軍隊佔領了安納托利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埃及,這一軍事行動抽幹了波斯人的財力和資源,但也製造了波斯帝國歷史的頂點;

波斯帝國,河橋戰役(Battle of the Bridge),公元634年,疲倦的波斯帝國軍隊在Bahman Jadhuyih將軍的統帥下,在伊拉克南部庫法地區最後一次打贏與阿拉伯入侵者的戰爭;

後倭馬亞帝國,巴塞羅那、潘普洛納及波圖會戰,公元980年-998年,倭馬亞帝國首相曼蘇爾在此率軍擊潰強大的基督教聯軍,倭馬亞王室最後一次支配西班牙北部;

拜占庭帝國(尼西亞),大門德雷斯河上的安條克戰役,公元1211年,皇帝塞奧多利最後一次擊敗突厥伊斯蘭軍隊並俘虜其君主凱霍斯魯一世;

金帳汗國,大不里士會戰,公元1385年,大汗脫脫迷失率領強大的金帳汗國蒙古軍隊最後一次掃蕩波斯;

波蘭王國,維也納會戰,公元1683年,波蘭國王約翰三世在此擊敗強大的奧斯曼入侵者,這是大洪水之後的波蘭最後一次作為大國出現在歐洲舞台上;

瑞典帝國,納爾瓦戰役,公元1700年,瑞典帝國國王查理十二在此以少勝多大破彼得大帝,最後一次展現出瑞典精銳部隊的力量;

莫卧兒帝國,錫克戰爭,公元1716年,莫卧兒帝國皇帝巴哈都爾·沙擊敗班達統帥的強大錫克軍隊,佔領印度河谷,這是莫卧兒帝國最後一次取得戰爭勝利;

西班牙帝國,波蘭王位繼承人戰爭,公元1734年,西班牙帝國奪取西西里和義大利南部,最後一次在歐洲擴充土地;

拿破崙帝國,包岑會戰,公元1813年,拿破崙的軍隊最後一次挫敗圍攻他的歐洲君主聯軍;

奧地利帝國,奧爾米茨條約,公元1850年,奧地利首相施瓦岑貝格最後一次行使中歐帝國的威嚴,制服了普魯士王國的挑釁;

奧斯曼帝國,加里波利會戰,公元1915年,真主庇佑的蘇丹軍隊最後一次打垮西方聯軍的入侵;

沙俄帝國,布魯西洛夫攻勢,公元1916年,沙俄軍隊的最後一次軍事輝煌;

第三帝國,庫爾蘭保衛戰,公元1945年,德軍最後一次挫敗強大蘇軍的系列正面攻勢;

大英帝國,蘇伊士運河入侵,公元1956年,大英帝國最後一次展現出超級帝國的干涉能力;

更多內容,歡迎關注公眾號:wtt1316606212


皇紀2600年閱艦式。
御召艦比叡上的天皇閣下怎麼也不會想到,眼前的「艨舯八百,海鷲三千」會在四年不到的時間裡或化為馬里亞納的亡魂,或沉入鐵底灣的海底。
當舊日本帝國賭上國運的那一刻開始的時候,這一切便註定了。


南明覆滅,永曆被殺,在中緬邊境上堅持抗清的主力只剩下李定國和白文選所部。前途渺茫的情況下,白的部將張國用、趙得勝挾持了白文選準備降清,李定國得知後不忍繼續追殺,放過了白文選。結果白走到半路,遇到了從孟定來的明軍吳三省部。這些士兵在馬匹全部倒斃,連鞋都沒有的情況下,依然不畏艱苦,步行去和李定國會合。白看了之後大為感動,不願降清。結果很遺憾,不久之後,白文選最終還是投降了吳三桂。
可就是這樣一支穿的破破爛爛的殘軍,在皇帝已死的情況下,依然堅持為國而戰。他們絕對可以說是明朝最後的輝煌。


推薦閱讀:

《野良神》到底屬於什麼類別?
為什《火影》里鳴人能如此成功?他的魅力在哪裡, 能讓那麼多人願意幫助他?
請評價一下正田崇這個腳本家及其作品?
最有英雄氣概,最讓你熱血沸騰的電影或小說片段是什麼?
#灌籃高手#有誰知道這個畫面是在幹嘛?

TAG: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 | 歷史人物 | 帝國 | 熱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