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木工藝的小種有哪些?它和武夷山其他地方的小種怎麼區分?

武夷山紅茶怎麼去區分桐木小種和武夷山其他地方的小種?


很難區分,利用香氣,耐泡度,外形,湯色等,能夠排除掉一部分低級的仿冒品,但對高仿還是有點難。
桐木小種的香氣沒有典型品種香,這點可以排除掉梅占,105之類茶青的仿製品。其耐泡度強,這點可以排除一些劣質紅茶仿品。其葉底花雜,可以排除掉大部分單一品種製成的仿品。其湯色金黃,可以排除掉一些高發酵程度的仿品。
但如果遇到用外山的高山野茶茶青,利用桐木工藝製作,再拼配入一些桐木茶,再拼點品種茶,一般人就難以區分了。
個人感覺桐木的山場味有點類似白菜幫子味,另外桐木老樅多,海拔高,麻粟,掛墩等部分區域帶苦底。如果該茶湯色金黃,有涼苦感,一般錯不了


比較難,因為你喝的桐木小種很大部分都是桐木收青做的,因為裡面茶農都會收青要麼不夠賣。但是它還是有獨特的山場氣息的,如果你喝過一次記住了就不難分辨,否則您老慢慢找吧。還有一般大部分小種都是江西茶青,政和建陽這周邊,更有廣西的。為啥,便宜啊,不代表這不好,高山的做出來真不比桐木的差。


一、有地瓜味(即所謂的「薯香」)
二、滿披金毫
三、湯色紅艷

符合以上三條中的任何一條,都基本可以斷定不是桐木關內的小種。如果從來沒有接觸過純正的正山小種,而只是看著包裝喝茶的話,要想像出正山小種的「山場感」是很難的。而且對於很多喝慣了各種重口味紅茶,已經差不多把味覺喝壞掉的茶客,正山小種並不算「好喝的茶」,傳統工藝的吧,他們只能喝出煙熏味;新工藝的吧,他們又覺得味道過於寡淡。

回想起多年前,桐木關村辦茶廠的時代,那會兒,「正山小種」還寂寂無聞,大國上下,紅茶的擁躉也少得可憐,大部分正山小種都做成碎切茶,以便宜到不可思議的價格出口了,便宜了紅毛鬼子們。後來,由於「金駿眉」的橫空出世,正山小種也一直火到現在。事實上,我接觸的一些賣「正山小種」賣得不亦樂乎的同行,連桐木關的地理位置都不清楚。只知道,「正山小種」出自福建。
我們喝茶、辯茶、評茶一定要記住的原則:如 @臭知識份子所說:便宜啊,不代表這不好,高山的做出來真不比桐木的差。
桐木關外的好紅茶,也多的是。比如純正的政和功夫。

所以,如果一時半會搞不懂桐木關小種與關外小種的區別,可以暫時擱置此問題——其實喝茶這事兒,只需要能喝出是不是好茶就可以了,至於產地,愛哪哪兒。

那麼,什麼是好的紅茶呢?我們再重述一下開頭的三條特點:
一、有地瓜味(即所謂的「薯香」)
二、滿披金毫
三、湯色紅艷

帶有這三個特點其中任何一條的茶,須審慎對之。


這個問題太好了!我決定先佔個坑,遲點再來回答!

=========來了=========

首先回答第一個問題:桐木工藝的小種有哪些?

這個問題很不好回答,因為幾乎所有的茶都能經過桐木關紅茶製作工藝製作而成。可以有美國小種,俄羅斯小種等等。
現在市面上有許多的外山小種,都是由桐木工藝做出來的。說實話,許多外山的制茶師傅現在手藝都挺好,許多人會跑到桐木裡面取經。雖然桐木的師傅不一定會教,但是人家都是有根基的,看幾次基本也就知道怎麼回事了。

好啦,第二個問題:它和武夷山其他的小種怎麼區分?

這個「它」如果是指桐木關產的小種的話,那麼區分桐木關與其他地方的小種,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山場氣息。桐木關特有的山場氣息是非常獨特與明顯的,這是別的地方小種所不具備的,而這也是無法通過工藝來模仿的。

好啦,如果還有其他的疑問,歡迎評論區討論~


桐木的小種有一部分會用煙熏處理 有其特有的煙熏桂圓香(其他地方小種茶青做不出)其次桐木山產高 茶干有特有的干香 茶湯水甜


用新鮮桐樹,晾至9成干,然後點燃慢慢熏干茶葉,最後就是桐木工藝.


第一個問題,如果單指桐木關,其實以前小種只有一種,就是正山小種,現在的話,工藝的改進,有煙無煙就很不同了,或者說有的茶企專註傳統,更多的都在使用新工藝。
第二個問題,在工藝相差無幾的情況下,區別就是地域和茶樹的品種了。能鑒別出來,需要非常豐富的經驗了。


推薦閱讀:

桐木關妃子笑是種什麼品質的茶?
正山小種什麼樣的正宗?
什麼是正山小種?
金駿眉、正山小種還有滇紅的具體價格範圍是多少?
什麼是正山小種的正山?

TAG: | 正山小種 | 紅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