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很容易放棄,怎麼辦?

我做一件事情,開始很有激情,但是很容易放棄,特別是遇到挫折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呢?


為何有的人容易放棄?


文:貝加


很簡單,因為怕輸。當然,人人怕輸,只是程度不一。但是為何有些人可以堅持有些人卻容易放棄?這就牽扯到具體操作層面的不同了。

我們中很多人都是結果論者。結果論者都會傾向於過多關注事件的可能結果,總是要想出12345個重要的意義,若非此,這事就是耗費青春的無聊事。


什麼是結果?結果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人或事物發展的最後狀態,而最後的狀態就包含了很多人為的界定標準。就比如學習畫畫的終點,就是擁有自己流傳千古的畫作。這就包含了太多的對比在內。一旦產生對比,就會引發人本性深處的競爭。是競爭就會有輸贏,有輸贏就會有壓力,有壓力就會有逃避。這就是放棄的根本原因所在


儘管如此,放棄也有不同的表現。基本可以概括為兩種:1 不敢輕易開始,即,頭腦中一有念頭就掐掉;2 做一件事三分鐘熱度,稍遇到困難就放棄。生活中,我們更多的會關注到第二種人,由於第一种放棄一般都在萌芽中,所以經常被忽略。其實,第一种放棄更多的佔據了我們的生活,使得很多人一生遺憾,因為根本就沒有嘗試就結束了。老年遲暮的時候,覺得自己一生都沒有做自己想做的事。我們稱第一種為「放棄開始」,第二種為「放棄堅持」。


我們今天先著重說說第一種:放棄開始是什麼?放棄開始的個性是如何養成的?

試著想一想,在你的生活中,有沒有這種情景:頭腦中很想做一件事,但是馬上又會告訴自己:算了,自己不是那塊料。有嗎?比如看到朋友圈瘋狂地曬跑馬拉松,羨慕嫉妒恨,但是會對自己說「他太厲害了,我不行,我不是那塊料」。


對,放棄開始的人經常映入腦海的第一句話是「我不是那塊料」。這種思維模式又是如何養成的呢?


「料」,顧名思義就是「材料」的意思。經常用在寶石玉器上,說明材料的好壞、質地。由於珠寶玉器的珍貴,「料」也逐漸用於指代一個人是否可以在某一領域成才。


我們從什麼時候有了這種想法?


對於一個孩子而言,做事的因素只有好奇心和興趣,孩子會拿起畫筆胡亂畫一番,拿起筆寫著不是字的字。因為在孩子的腦海中只有好奇,沒有結果。隨著年齡增長,父母對孩子有了越來越多的期待,在孩子繼續揮舞畫筆的時候,父母就會不經意地設立目標,雞蛋就必須像真實的雞蛋,否則就是不對的。然後就會冒出一句「畫得不像,你不是那塊料,還是好好學習去吧」。

到底不是哪塊料呢?為什麼我們會用這樣一句話來否定對方的興趣?


這裡的料,就是所謂的終極目標了,可以簡單理解為成就。比如知名畫家,知名演員,拳擊高手,著名作家。當我們用終極目標和行業最高標準來要求一個人的時候,又有多少人真的可以在不會畫雞蛋的時候看到自己的畫作名揚天下? 是的,只有少數人可以名揚天下,那麼,我們還努力什麼?我們能做的就只有兩個字「放棄」。為什麼?因為目標太遙遠,人便會缺乏動力。


這種「你不是那塊料」式的思維模式,會深深地影響一個人。在以後的人生中,碰到自己喜歡的事,本能的思維是:我能做好嗎?然後千萬個理由告訴自己「這件事是多麼的難,只有少數人可以做」,對了,少數人,那麼我肯定不是那樣的幸運兒。一想到遙遠的目標,人就容易放棄。


這種思維讓人們產生兩種錯誤認知

1 容易和別人比而不是和自己比。和別人比,容易看到差距,和自己比,才能看到成長。

2 直接拿終極目標的達成代替成長的過程。一想到馬拉松,就想到了42.195km,卻忽略了自己半月前可以跑2km,今天可以跑5km的變化。


是的,我們活在一個高標準和嚴目標的社會,這個社會給予了我們很多無形的約束。只要做某事,我們就會拿這件事的終極目標來衡量做這個事的可能性或者意義。我們不在乎過程,只在乎結果,於是忽略了很多事情哪怕作為一個快樂的享受安靜時光的過程,也是值得的。也許僅僅是因為結果論者認為人生就是一場努力走向結果的過程,沒有給予人生太多的停留時間。


我以前也總是受到結果論的影響。記得第一次接觸瑜伽,是在一家瑜伽館門口接到發放的小廣告,當時,「我不是那塊料」的思維模式就起了作用。為什麼?一想到瑜伽,我就會想到電視里那些身體柔軟的翻轉一圈、頭部彎曲到腳步的高標準高難度動作。而自己連壓腿都做不到,怎麼可能身體翻轉一圈呢。第一個念頭就是放棄。而就在決定不理會之際,被朋友硬拉著去體驗一次。體驗的那次,才讓我明白瑜伽也有非常簡單的動作,做完之後身體無處不輕鬆。之後,我直接辦了卡,一直到現在,兩年過去了,我還在堅持,並且深深愛上了瑜伽。因為它可已讓我很放鬆,足以。


回想當時,如果我放棄了,那麼我就放棄了一個樂趣。那時候,我就犯了錯,以目標為導向的「我不是那塊料」的思維模式,我以電視上看到的瑜伽老師的身體狀態作為了目標(她們本就是人中極品啊),給自己設立了無形的高標準,巨大的差距讓我放棄。

此外,回想自己學習游泳也是這樣的心路歷程。第一次下泳池,嚇得趴在泳池邊不敢動。看著朋友在水中如魚得水,第一個想法就是:朋友是從小就學習,我永遠趕不上。但是朋友告訴我,「你目前一定趕不上我,但是你明天肯定比今天強」。當我接受這個事實,開始與水接觸。慢慢地,我感受到了水的浮力,感受到了水的柔軟,不知不覺就學會了離岸,開始離開一米,後來離開幾米,慢慢地居然學會了游泳。


所以,在做一件事的時候,著眼於近期目標,減少壓力;同時,重點在於著眼於自己的現狀和明天,避免和他人比較。凡事和他人比,產生壓力;和自己比,產生動力。對比一天前和一天後,發現自己進步了,才會讓自己有興趣,有動力,不容易放棄。


可以堅持的人並不是不怕輸,而是他們懂得走好今天的路,讓明天的路更好走。他們不在乎走多遠,而是今天的自己比昨天走得遠。活在當下比期望未來更容易讓人感受到力量,而這種內在的力量是巨大的,所以促進自我成長比攀比他人更容易積極堅持。這也是為何為自己而活的人容易做出成就,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只有走好腳下的路才能長久。


============

未完待續第二種


@咩咩的魚

照題主所說,遇到挫折就會放棄,那就不是放棄的問題,而是習慣問題了——習慣性的逃避困難。

在習慣改變上,沒有有效的捷徑,只能靠不斷的練習——比如找到自己的目標,找到自己真心想做的一件事情,然後去努力,遇到挫折想要逃避時,告訴自己「我想逃避了,我可以接納這種情緒,它代表了我過去的選擇,但我可以做出新的選擇……」;如果實在無法堅持,可以選擇休息一會兒,甚至一兩天,然後補足了能量重新繼續。

沒有對自我的挑戰,沒有對不良習慣的反抗,沒有持續的堅持和努力,新的有益於人生的習慣不會自動生成。

祝好!


可以問問自己這到底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若是想辦法克服困難,如果不是,選擇別的。如果要放棄想想會帶給自己什麼?這樣的結果能接受嗎?如果去做別的事會不會也會遇到類似的困難,如果事就勇敢面對想辦法解決。沒有那件事是輕而易舉就能做成功的。


每一次選擇都必須是一次超越,否則就不要選擇;每一次放棄都必須是一次升華,否則就不要放棄。做人最大的樂趣在於通過奮鬥去實現理想,所以選擇放棄意味著我們還要更加完美,有缺點意味著我們還要更加努力。放棄是一種智慧,缺陷是一種恩惠。因為有新的目標去奮鬥,人生才會更精彩,生活才會更充實。


推薦閱讀:

如何把內向的自己變得外向?
多重人格有什麼好處?
大家對「自殺神曲」《黑色星期天》了解多少?從心理學、物理學、樂理學等角度,如何解釋這種現象?
和心理醫生結婚生活是怎樣一種體驗?
想了解一些精神分析學的觀點,有什麼好的書推薦?

TAG:精神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