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系統地學中醫?
一個普通人,沒有任何醫學背景。
恩恩,終於找到有和我一樣的人啦,哈哈,這個問題我可以回答你啦。
關於如何學習中醫這個問題,我曾經去中醫院問過主治醫生,是研究生導師。也厚著臉皮去網上找了幾個中醫學院的研究生,不過研究生都不理我,恩恩,但是醫生還是跟我講了自學的事,現在都交出來啦。
一、書目
學中醫呢,首先要有書。什麼書呢,包括教材和必讀書。 @袁小麥說過了,中醫基礎(李德新)、中醫診斷學(朱文峰),中藥學(張廷模),方劑學(鄧中甲),以上是本科的教材,買第七版的,綠皮的,如下圖。為什麼要買第七版的呢,原因有二:第一,網上的教程就是第七版的這些作者講的,第二是我問醫生說第七版更好。
可以去買舊書的網站買,或者淘寶。個人推薦去舊書網站買,因為上面有筆記,嘿嘿。
還有呢就是必讀書。包括黃帝內經(中醫基礎)、傷寒論(外感病的發展,比如感冒)、金匱要略(雜病)、溫病條辨(瘟疫)。
二、網路課程
好了有了書呢,還要有課程不是,在優酷上就有教程。我看視頻的時候看有些人評論說講得比他們學校的老師還好,可見這些視頻的質量還是很高的,畢竟都是中醫學界的泰斗級人物。
李德新《中醫基礎理論》教學講座
朱文鋒《中醫診斷學》教學片
郝萬山《傷寒論》教學片
鄧中甲《中醫方劑學》教學片
剩下的自己搜索就可以啦,補充說一句,以上教程有附帶的講解書籍,李德新中醫基礎理論講稿、郝萬山傷寒論講稿等等,買不買都可以。
三、學習過程
一般的學習過程是先學基礎理論、診斷學、方劑學、中藥學,再學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和溫病條辨。但是個人覺得郝萬山的傷寒論課程真心不錯,因為學了傷寒論可以讓你知道感冒的各種階段以及各種常見中成藥(風寒感冒顆粒、小柴胡顆粒、大柴胡顆粒、藿香正氣水等等)的使用方法,是非常好的課程,在學基礎理論和診斷學的時候有空看看也是不錯的選擇。
建議先去優酷春風微拂的空間,搜搜視頻看看,如果能看下去,再買書不遲。
優酷網-中國第一視頻網,提供視頻播放,視頻發布,視頻搜索
四、學了有什麼用
因為中醫是要靠經驗的,僅僅靠自學是不能成為醫生的,也不能考醫師資格證。但是可以讓我們成為一個有中醫思想的人,這樣可以更好地保護我們的家庭成員,也能更好地理解這個世界。
而且現在很多西醫都喜歡開中成藥,但是他們真的不懂中醫,有時候看著都著急。
希望對你有幫助,我們一起努力啦。
我要來安利一下我的中醫學漫畫,啊請不要因為做廣告打我~看完了再打也不遲
剛剛起步,目前只更新有麻黃,請各位拍磚啊
麻黃的葯性是如何的:
麻黃性質發散上浮,溫熱駿猛,就像一輛不安分的戰車,伴著勢如破竹地炮火一路發散到最外層的皮膚和最高處的臟腑——肺。
因此,麻黃主要用於治療肺與皮膚的疾病。
既然麻黃主入肺,那我們有必要先講講肺。
1.先講講肺
一部分宗氣被全身臟腑使用,產生的垃圾下輸給膀胱成為尿液;
一部分宗氣送往皮毛腠理,滋養衛氣,最終化為汗液排出。
宗氣:像一幫勤懇的工人,主要住在胸中,很多工作都要靠宗氣推動,比如講話、心跳、四肢活動等等。
衛氣:是在皮膚上巡邏的警察,保護人體不受外界侵害,又控制汗液的排出,即一般認為的「免疫力」。
2.肺的困擾是什麼
正所謂高處不勝寒,肺作為位置最高最靠外的臟腑,和皮膚一樣最容易被風和寒入侵。今天就先談談「寒」。
寒邪的特點是讓機體停滯、凝結,就像一隻攔路的北極熊,誰遇到它統統不能動彈。寒邪入侵肺,會讓肺的運行停滯,氣的出入變得紊亂,人就會咳、喘。
寒邪入侵皮膚腠理,會令向皮膚運輸宗氣的道路閉阻,宗氣在半路「堵車」,就會發熱。(評論區朋友提醒,衛氣與寒邪抗爭也會發熱,之前論述不全面)
明白了受寒後咳嗽、發燒又怕冷的原因了吧~
3.麻黃的最大用途
對於寒邪的入侵應該怎麼辦,最好的辦法就是選既溫熱又有力氣趕走寒邪的葯。
麻黃味辛發散,性溫散寒,服用後向上向外發散到肺和皮膚。如果肺中有寒,非常適合選擇麻黃,來趕走肺中的寒邪。麻黃同樣適合驅除膚表的寒邪,寒邪一除則身體運行恢復,發熱、惡寒、無汗的癥狀隨之消失。
學習要舉一反三,麻黃這種溫熱發散的特性,不但針對寒邪,還可用於驅散肌表的濕氣。因寒導致的痹症、陰疽,也能憑藉麻黃的發散力來衝破。臨床上可以活用。
4.麻黃的特殊用途
麻黃還可以用來利尿。是不是很不可思議~
肺能將脾胃吸收的水通過水道布送向全身,同時控制著水的升降,用完的廢水順著道路匯聚於膀胱。
這過程像一支注射器,肺為活塞,調控水的升降,針筒為水道,針頭為膀胱。
麻黃髮散肺氣,就如同打開了活塞,這樣膀胱的水自然會漏出,這即是麻黃利尿的原因。5.麻黃的禁忌
因為麻黃辛溫發散力強,因此在驅除外邪的同時順帶會損耗陰液與衛氣(你想想你家後院碾過去一輛噴火的坦克是啥感覺),因此陰虛與衛氣虛的人慎用麻黃。
以上,就是麻黃的基本功效了喵,下次再看到教科書上麻黃的功效:「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是不是感覺更易理解,形象生動了呢。
如果喜歡請關注我們的公眾號「蘇葉貓」~我們還會繼續更新的~
厚著臉皮附一個二維碼
http://weixin.qq.com/r/_kNgeIDEAN1-rcQb9xbo (二維碼自動識別)
一..雜書勿看,先以黃元御醫書十一種搭個骨架.先背頌四聖心源,再背頌長沙葯解,小病就可以上手了,先宗一家之言,以一龍治水,則天下無旱.為什麼最先僅讀黃元御,因為在仲景的後視鏡內,只有黃元御一人.
自我心得:黃元御的樞機框架雖非獨創,但闡發之詳盡實可謂第一人,得之以閱內經則功倍.而其解脈也頗有功底,於脈法不得其門之人可一閱.
二..鄭壽全的不朽功勛在於已悟到一元盈縮及一點元陽真種子,這是除黃元御外,建安以後無人可及的.但初學撫得龍泉.湛盧,易一頭扎進四逆湯中.[原文第六條,此列於次]
自我心得:四聖心源即閱,則框架已具.即可借鄭氏之力明悟於陽.金針所擔憂入此難出者,在其知陽易而知陰難也,且看下條.
三..既借鄭氏而知陽,乃可閱溫病學說,借葉氏之力以知陰.知陽不易知陰更難,至於何以於陽中求陰,陰中求陽則全賴個人感悟.若能明悟,則可入中醫之看山又是山之境界,自此便可覺悟陰陽實乃一體之說.
四..再對傷寒懸解.金匱懸解下手,拿出考研衝刺的猛勁來.要爛熟於口,慢慢消化,並將四聖心源融會進去,建一個穩固的根據地,誰都打不進來.
自我心得:傷寒金匱後人諸多闡述,推薦以胡希恕的講解入手,先借胡老之力搭一個框架,後期以此反觀諸家則上下立判.
五..再讀素問.難經.靈樞,反觀經典,奠一個深而寬廣.厚的基礎,這樣就可起萬丈高樓.
自我心得:黃帝內經實為萬法歸宗之經典,可閱王洪圖之講解,先閱一遍,且存半信半疑之心,及後每有疑惑及心得常可反觀.此書宜案頭常放,時閱時新.
六..道德經僅五千文,來回多耙幾次,將歷代老解都看看.去名相,去二元對立,建立象的概念,執大象,天下往.學會守靜.觀復,建立一氣流行觀念.則龐雜的中醫頓時有序簡單起來.
自我心得:習中醫者不可無哲學基礎,以道德經為宗,多覽道家經典,道醫本自同源,相互鑒攬可有觸類旁通之效,此即詩外之境.
七..易學.拙文先天橫圖稍有,點滴心得,可拿來作墊腳石.玩味八個基本卦象,用一元盈縮,一氣流行串起來,則中醫生理..[載營魄抱一]可全部顯現.
自我心得:易余宜有覽,除陰陽之無限可分無其它醫學心得,此處且存疑.
八..其它醫書,但觀其方.論壇理法方論中病情辯析.
自我心得:既之此處,便可達」飛花摘葉皆可傷人」之境, 取中醫諸流派之長以用之,如子和之攻下,介賓之溫補,溫病派之養陰,是所謂」執大道天下往」術不拘而萬法皆可用,大善.
此文在醫醫金針原文上,順序有所改動,章節有所添加,重點突出陽和陰的認識。
科班出身,用心為想學中醫、在學中醫的同學試答。
不擅長鋪墊,直接進入主題。
一個是我一個朋友的事,他本科學體育,但是兩年前自己去了外省,找了醫館(比較大的診所,賣著中藥,請一些人氣比較高的學院教授坐診)邊幹活邊學習,到現在兩年整,26歲,9月要去念中醫針灸的研究生了。
個人覺得他是一個比較成功的轉型者,,沒有特別刻苦的情節,但每天都會有2個小時的看書時間,運動啊玩啊也不落下。
關鍵點,很用心,平時老師講的都會寫下來,看到的都會記下來,老師介紹的書都會去看,也很注意學習老師的溝通技巧各種。
假期回家時給親戚朋友扎針推拿,效果很好。
交流過,不是街邊短期速成的推拿診所大夫可比的。
去年為了能有醫師資格證,考研了,成功了。
一個是,我自己。從上大學開始,我就不喜歡中醫課本,
一是覺得比較簡單,一是感覺看了對治病還是很沒底。
把所有的病都分成N種型,每種會如何如何,治法如何如何,那治病也太容易了,對號入座就好啦?
然後我就去看醫宗金鑒,一個傳統的老中醫(非學院派)推薦的,這一看,我了個大去,
精闢啊!!句句精彩啊!!
中醫果然博大精深,多姿多彩,迂迴曲折!
裡頭這麼多道道啊!
課本神馬的都提鞋了!
後來因為面臨課業考試各種人事等等,就告一段落了,
尼瑪時間久了,就淡忘了。
後來又是學習中西醫課本應對考試糾結著我堅持看經典,斷斷續續接觸一些名家講傷寒,講針灸,但都沒有過獨立思考,
還會覺得,想成為名醫,有把握給人看病的時刻,,離我還有很多年。
中間各種思考,大多數被社會的各種聲音左右,也特別偏激過,
還是不會給人看病。心裡沒底。
直到最近。
我突然發現,給人看病,不管中西醫,都一個思維圖,
來了患者——觀察、採集癥狀——要明確診斷(包括鑒別診斷)——分析,是哪裡的(部位),什麼情況(性質),什麼來的(原因),程度(看你能不能治,能治的怎麼治,怎麼應對患者問你這病啥時候好(預後))——治療(什麼方案最好,藥量怎麼控制云云)
每一步,都需要有好的思路,需要你用心把書上學到的轉換為你能拿到這個流程里的東西,需要你拿這個流程去指導你的書本學習。
懂了這個,相信想學中醫的朋友,會走的更踏實一些。
後話:講了這些,你要我給你推薦看什麼書?
先看課本。
Why
醫學課本的編寫,很費腦力的,既不能太落後,也不能太追潮流。
一句話,裡頭教你的,都相當成熟。
但不要,只看課本。
——————這些回答里,針對題干,更贊同 袁小麥 的回答
感謝邀請。
如果完全沒有醫學基礎,可以從本科教材入手。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針灸學是必須看的。
學習《傷寒論》中提高中醫臨床技能也是非常必要的。
學習中醫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是臨床實習,在臨床中你可以體會到所學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幫助你培養中醫診療的思維模式。
另外,一定要學習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西醫內科學。
如果想學正統中醫,建議先讀黃元御的醫書,在讀張仲景的書,臨床實踐,並且反覆仲景的書,胡希恕的書,穿插讀黃帝內經。那些個中醫教材不是真正的中醫,把中醫都給毀了,中醫藥大學本碩畢業,工作三年後悟出的道理,歡迎交流~
自古以來中醫其實有兩個流派。黃帝內經和傷寒論。黃帝內經可能是北方的醫學,物產不豐富,中草藥少,所以記載了很多的針灸方法。而傷寒論是南方的醫學,主要是開藥。
所以要想學中醫,可以熟讀《內經》學針灸,也可以熟讀《傷寒》開藥,這兩個學好了都有神效。
而歷代名醫喜歡用《內經》的理論比如五行來解釋《傷寒》,其實沒有必要匯通,比如大神胡希恕,他講的傷寒論從來沒有內經的影子,而他開的葯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傷寒論的原方,所以熟讀傷寒論也就差不多了。
而內經熟讀了,脈診,針,灸,自然也就不在話下了。
因為題主的前提是沒有任何背景, 只是單純想學中醫而已.
那麼我個人覺得樓上諸位的建議可能未必適合你.
1所以我建議你先聽百家講壇的&<大國醫&>&<名醫是怎樣煉成的&> . 這個是羅大倫主講, 主要講了中國古代名醫的成長之路. 也揭示了古代名醫是如何學習和提高自己的.
聽完這個,我想, 你可能會找到適合自己的路.
2至於書籍推薦, 我個人並不推薦學院派的基礎書籍. 這個廣泛但是相對缺乏深度, 自己看書是沒有教師領路的, 一旦有疑問甚至質疑, 很難接收到"傳道授業解惑". 所以看看一些黃帝內經的基礎入門書籍比較好, 這個理論高度足夠, 而且指導性的內容比較多, 既有保健價值, 又能避免初學者盲目嘗試可能造成的一些問題.
3黃帝內經入門了, 就可以根據個人悟性和國學水平來自行選擇書籍了. 這個上面的推薦都不錯.不贅述了.如果樓主不是為了以後成為中醫,而是因為對中醫感興趣,想學一點中醫理論、 養生理論,保持自己的身體健康並且利益家人和周圍的朋友,那麼可以參考我的經歷。
我第一本看的有關的書是《人體使用手冊》,這本書並不是中醫書,而且從中醫的觀點來看會有很多錯誤,但是仍然不妨作為養生入門的良師益友,我閱讀之後對中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第二本看的是《求醫不如求己》,作者中里巴人將很多中醫養生、經絡知識融入到文章中,寫的栩栩如生,讀他的文章真有點欲罷不能的感覺,也學習到了很多。
第三本是羅大倫的《古代的中醫:七大名醫傳奇》,一覽古代名醫的心路歷程,對他們的醫術、醫德深感敬佩。
第四本是《問中醫幾度秋涼》,作者用自己和母親的經歷徐徐道來,讓人感嘆。
第五本是《一個傳統中醫的成長曆程:祖孫兩代人的中醫傳承情懷》。
閱讀到此,作為初學者,基本上簡單的養生,小病,就沒有什麼問題了,如果想繼續深入學習,就要讀一些難的東西了:
《中醫基礎理論》,上邊有人提到了,雖然這本書飽受詬病,但是作為入門書籍來說還是不錯的。
《思考中醫》,大開眼界的一本書,不用多說的經典。
《開啟中醫之門:運氣學導論》,有點難,但是作為一個中醫,必須了解一些五運六氣的基礎。
《內證觀察筆記》,讓你了解內證的神奇,天人合一的道理。
到此,基本的中醫理論、框架已經有了,想進一步學習,中醫古籍是不可避免的,所以需要有好的文言文基礎:
《黃帝內經》
《難經》
《傷寒雜病論》
如果真能學到這裡,那後邊該如何學習,相信你已經有自己的見解了。
1. 一切以《傷寒論》為核心!
2. 從一個方子開始,比如桂枝湯,先辯證,再從《神農本草經》熟悉藥性,再自己煮葯,試治病。用了,你就懂了,不用,永遠不會懂。只看書不煮葯,沒用。
3. 完全精熟一個方子的一切,辯證,藥性,煮葯,治病,內在機理,經絡和五髒的變化,再推之第二個,第三個....
4. 熟讀各家對傷寒論的註解。
5. 治病幾年,學有餘力,再讀《黃帝內經》和《易經》。河圖洛書。搠源,《傷寒論》--&>《黃帝內經》---&>《易經》---&>河圖洛書。中醫是從河圖洛書一點點推演出來的,很嚴謹。
6. 其他各家各派,要小心謹慎,不要輕信,以免被誤導。建國後中醫書和教材,非常不可靠。不要看。元之後的中醫書,很多也大有問題,慎讀。
7. 搞透《傷寒論》,足以成一代名醫。請先找一個真?基友,然後看什麼書都可以對他實踐【嚴肅臉】
不知樓主是想入門了解,還是想從醫,勸告一句沒證開處方是非法行醫
人民衛生出版社有醫學專業全套的教材
廣州中醫藥大學本科在讀
無論如何,不要試圖自己治病
「讀方三年,曰天下無可治之病,臨證三年,乃知天下無可用之方」
自學推薦書目:
中醫入門 秦伯未
中醫本科教材:中基中診中藥方劑
中醫名家名師講稿系列 人民衛生出版社
瀕湖脈學 醫學三字經
黃帝內經白話解 郭靄春
支持樓主了解中醫,但必須明白醫學是一門門檻比較高的學科,不要輕易嘗試自己處方用藥
有病不治,常得中醫
中醫,簡單來說,其實就是研究能量的運行儲存規律,哪裡出了問題,從能量的角度一下就能找到根源所在,然後通過適當的方法去調理,不一定都要吃藥的,通過日常飲食(攝取能量)及生活習慣的適當調理就可以治療一些普通的小疾病。中醫鼻祖《黃帝內經》還是從廚房裡研究出來的呢!很匪夷所思吧?
先來說說人體內的能量運行儲存吧。
人體攝取能量的途徑有哪些?人們常規理解的無非就是口、鼻兩個器官。
固態食物通過口腔,咽,食管,進入胃,腐化之後,由脾臟轉化為水谷精微,就是人體細胞可以吸收的營養物質。這種水谷精微,我把它理解為人體陰陽中的陰。
氣態食物通過鼻腔,喉,氣管,進入肺,成為推動水谷精微的動力,我把這裡的氣理解為人體陰陽中的陽。
所謂的陰陽平衡,我的理解大概就是水谷精微和推動其的動力相平衡,陰陽平衡了,這個人就是健康的。
人出生下來,除卻先天因素不講,大多都是陰陽平衡的,現在很多人都處於亞健康狀態,基本都是因為後天的行為不當造成了人體的陰陽平衡導致的。
講到這裡,要說一句,疾病乃至亞健康多是因為後天的行為不當引起的,倘若了解了中醫,改正了行為,就可以很大程度的避免疾病及亞健康的困擾了。所以,中醫,其實是一門生活的學問。
現在人們所吃的食物多種多樣,味道也自然沒得說,做飲食的不做好吃點誰去吃?我寫作業的時候想到哪些美食還流口水……於是乎,想吃就吃,吃了還想吃,完全管不住自己了呀,結果呀,吃的是肚子脹不消化(咋這麼像廣告詞兒呢)。吃的時候哪會想那麼多,結果吃完了,就有罪受了,你的脾胃長期壓力過大,慢慢的,慢慢的,就累虛了……,脾胃一虛,完了呀,各種寒熱辛辣一下肚,疼得直呲牙。於是,想吃,不敢吃了。疼不說,脾胃虛了,它不給你幹活了,你吃的東西,不給你好好消化,可你日常生活工作需要能量啊,脾胃不好好工作,怎麼給你轉化能量?久而久之,人越發消瘦,抵抗力越來越差,外界一有風吹草動,你的身體就受不了,發燒,感冒。
然後你終於發現了越來越瘦,到醫院一看,你這是營養不良啊,於是乎,各種營養品往肚子里塞……你的脾胃裡雖然堆了很多有營養的食物,但奈何脾胃能力低下,無福消受,吸收不了啊。盲目的補充營養,吸收不了,只會增加腸胃復負擔,造成身體氣機失調,又會引發各種發燒感冒。
好吧,說說氣態食物,人體攝入的食物經過脾胃轉化為水谷精微,ok,有能量了,咱把它運到身體各處以支持正常的工作生活所需吧。咋運?哪來的動力?答案是肺。說到這,各位感覺一下自己的肺動力如何?是否呼吸深緩有力而勻速呢?還是短急無力無節奏感呢?或者,你的鼻子是否能正常通氣呢?來吧,咱來看看原理。
前面說了,氣態食物經過鼻腔,吼,氣管,進入肺。
抵抗力不強的時候,外界的病邪就容易入侵人體,首先是入侵到皮膚表層,肺主皮毛,當病邪入侵的時候,肺氣就氣作用開始抵抗外界病邪,這時候,人體往往會出現發熱的現象,也可以說是發燒。很多人不懂啊,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子女,特別是對子女,一發燒,就慌了,趕緊送醫院,打吊針,輸水……可憐的肺氣正在與敵人抵抗,這時一瓶涼水輸進來,好了,無力抵抗了,燒終於退了,做父母的終於鬆了口氣,病邪也終於侵入人體內部了,無奈,肺氣只能在身體內部與病邪長期做鬥爭,久而久之,肺氣越發弱小。
第二,肺主情志,很多人現在的壓力大啊,房子車子票子,想想就喘不過氣來,損傷肺氣。小孩子學習壓力大,父母對他們的期望又給他們增加了無窮的壓力,小孩子身體本處於發育階段,壓力這麼大,影響發育不說,也很大程度的損傷了孩子們的肺氣,對感冒發燒父母也不能做出正確的治療方針,就像上述說的,錯誤的治療理念,更加摧殘了孩子們的身體。
第三,城市裡不管上班還是學習的場所,大多沒有鄉下的空氣好,而且很多白領工作的地方空氣流通不好。造成的結果就是,肺氣不能很好的與外界疏通,肺的氣機就會變得弱小。
肺氣不足會導致什麼結果?
不能很好的輸送能量到全身,導致終端組織缺乏能量,抵抗力差,容易生病,皮膚看起來晦暗無光澤,平常人看起來就感覺不健康。當然,還會造成現在社會上常見的現象——肥胖。脾胃加工出來的能量,缺乏運輸的肺動力啊,然後就會堵塞在身體的各個部位,越積越多,成為沒用的廢物,人的外形就因此而胖起來,終端組織細胞缺乏能量的時候,會向大腦發出飢餓的信號,以至於吃了就餓,進食頻率增多,然後吃進去的能量又會堆積在身體各部分,最終形成惡性循環,越來越胖。當這種無用的能量堆積越多越久,就會形成病理性物質,可能就會形成局部器官病變,那就難辦了。
感冒的時候會有什麼癥狀呢?
一般都是鼻塞、流鼻涕、打噴嚏等。
事實上,這些都是身體的自我保護機制反應的正常現象。氣體食物在經過鼻腔會經過重重過濾,當有病邪突破鼻毛到達鼻粘膜的時候,鼻粘膜就會產生保護反應,打噴嚏,或者分泌一種液體,隨著病邪排出體外。
鼻塞,病邪束表,導致不通氣,驅散病邪就可以了。也有長期不通氣的,是因為鼻粘膜在長期與病邪做鬥爭時,大量充血,導致鼻粘膜增厚,堵塞了呼吸道形成的。
下面說說咽炎。
說之前,還是先研究下能量運行的規律吧。食物經過口腔咀嚼之後,下咽到胃部,這是一條能量通道。口腔咀嚼需要能量吧,哪裡來?脾臟!所以說,從口腔到脾胃有兩條能量通道,一條下咽通道,一條輸送咀嚼所需能量的通道。
急性咽炎,由於胃火旺盛,稱作火邪吧,火邪通過食物下咽的通道逆行而上,本該是下降的通道,由於上火導致能量逆行,到咽部就會發生喉嚨痛癢發炎,嚴重點還會口舌生瘡,也是發炎。
慢性咽炎,就是脾輸送能量的通道堵塞,造成咽部有異物,總想咳出來。原因可能是,1、脾虛了2、肺氣虛了
從能量角度來講,是不是感覺很清晰呢?
中醫呢,其實就是一門生活的學問,只要弄懂原理,糾正自己的日常生活習慣,你,就會慢慢還原到最健康的狀態。
好吧,關於中醫,咱今天先就聊這麼多,更多精彩,敬請繼續關注。
坦白一下,大半夜的,寫著寫著就沒耐心了,後面越寫越簡單,大家見諒!
呵呵,首先你要學一下書籍,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骨傷學,中醫婦科學,傷寒論,金匱要略,景岳全書,醫古文,方劑學,針灸學,推拿學,溫病學。然後還要涉及《病理學》《有機化學》《免疫學》《病理病生學》《微生物學》《急救與災難醫學》《診斷學》《藥理學》《系統解剖學》《組織胚胎學》《局部解剖學》《預防醫學》《內科學》。
你還學嗎?不孝有三,學醫為大。
這要看你是想學學院派中醫還是傳統中醫,差別挺大。如果是想學學院派,五版教材中基,中診,中藥,方劑,內科好好看,內經,傷寒,金匱肯定不能少。
如果想學傳統中醫,先明確你想學到什麼層次,簡單了解還是想深入。簡單了解我就不說了,想深入的話~~~~,廢話不說,書目:
《黃帝內經》人民衛生出版社梅花版;
《難經》;
《傷寒論》成無己注,王叔和撰次,還有《孫曼之傷寒論講稿》個人覺得很好;
《金匱要略》;
《溫病條辨》;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四聖心源》;
《脾胃論》;
《寓意草》;
《周慎齋醫學全書》(個人認為很重要);
《醫學啟源》;
《本草備要》。
看完這些,接下來是醫案
《臨證指南醫案》,《葉天士醫案評析》;
《朱丹溪醫案評析》;
《謝映廬醫案評析》;
《醫學衷中參西錄》。
有時間隨手可以翻翻《易經》,《道德經》,《孫子兵法》,還有時間可以背背輔行訣。
我暫時就看這些,拋個磚,其他歡迎大家補充。
~~~~~~分割~~~~~~~~~把一本傷寒雜病論背的滾瓜爛熟,高屋建瓴,然後熟悉藥性,再去看內經。
前提是了解中醫的一些基礎知識啊,還是黃帝內經。。
抽空看難經。。。
背吧。
最重要是要有自己的核心思想,中醫古籍浩如煙海,有了自己的思維才不會被各種想法迷惑。
以上方法絕對主流!如何學習中醫?現拋磚引玉,敬請批評指正。
大多數人走的是拜師讀書之路。
換一種思維,醫學知識是如何產生的?是先哲們的觀察和試錯的經驗總結。
治病原理是什麼?師法自然,天人合一這八個字,我認為是破譯中醫的密碼。
陰陽五行是對事物屬性的高度抽象和概括。經絡穴位和精氣神絕不是無科學根據之談。神農嘗百草就是探索發現和試錯實驗。無門無派者有時比名門正派的高徒會更有成就,因為他沒有無條條框框和狹隘的門派偏見。開山宗師都是海納百川和靠自己的悟性而自成一派。
有2種方法鑽研學問,一是靠自己去發現規律,另一種是學習前人的經驗總結。
個人推薦第一種,因為鍛煉了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思維能力。假設你來寫《黃帝內經》,講解治病原理,你會怎麼寫?當然兩種結合是最好。我對中醫學習的一些看法
1. 中醫和西醫,是兩套思維模式。所以學中醫的前幾年最好不學西醫,避免形成干擾。要純粹用中醫思維來治病。
2.研讀《黃帝內經》,《傷寒論》等四大經典開始,這是源頭。而不是某些大學教材。
3. 中國哲學思想的學習,如陰陽五行,易經八卦和古人的時空觀。中國哲學是中醫的土壤。醫學是一種經驗時間的科學。
4. 高手在民間。有些流傳千年的古方有療效,這是個寶庫。要去收集和挖掘一些民間偏方。
5. 各草藥的藥性要深刻了解。葯食同源。
6.糾正病人的不良生活和飲食習慣才是斷病根的關鍵,即心理治療。
看傷寒論,一定要看胡希恕的講課實錄,收貨很多。
推薦閱讀:
※如何自學風水學?
※零基礎如何自學丙烯畫?
※理髮能自學么?自己能給自己剪一個好看的頭髮嘛?
※自由泳愛好者自學了一兩年還是沒有辦法做到游 200 米以上,如何改進與提高?
※對於高二寒假刷五三化學同步,有什麼建議或學習方法?